农业微生物学32275
农业微生物学ppt课件
![农业微生物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cc807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f.png)
菌种筛选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步骤: 采集菌样:了解目标菌分布情况、首选样品是土壤 富集培养: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向所采土样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对象生长的条件,使样品中少量的能分解利用该营养物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提高其在群体中的比例,使之便于分离。 纯种分离(参见第四章) 性能测定
(1)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 (2)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功能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 (3)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研究意义:
(五) 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工业产品上的霉腐 大量的工业产品都是直接或间接用动植物作原料制成的,例如木制品、纤维制品、革制品、橡胶制品、卷烟、化妆品、中成药等。 有些工业产品如塑料、建筑涂料等很多微生物可以分解、利用。 光学仪器上的镜头,建筑泥浆、钢缆、地下管道、金属材料等,各种电讯器材、文物、书画等也可被多种特殊微生物所破坏。
两种可独立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根际微生物(教材P242)
什么叫根际? 也称根圈,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包括根系表面至几毫米的土壤区域。 它是植物根系有效吸收养料和水分的范围,也是根系分泌作用旺盛的部位,因而是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的界面。
淡水的pH值变幅从3.7到10.5,多数为6.5-8.5,因而适合于多数水生微生物的生长。
海洋微生物具有耐压、嗜冷和低营养要求的特点。
(三) 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一)空气不是微生物良好的生存场所 没有营养物质、充足水分,有紫外线。 二)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土壤、水、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随气流运动被携带至空气中。
8农业微生物学河南农业大学
![8农业微生物学河南农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d74e7658a417866fb84a8e95.png)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
放线菌:占土壤细菌群体的10~33%。
链霉菌属(Streptom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其次是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和放线 菌属(Actinomyces)等。
放线菌对干燥条件抗性比较大,并能在 沙漠土壤中生存,它们比较适合在碱性或中性 条件下生长,对酸性条件较敏感。放线菌的生 长使土壤带有特殊的土腥气味。
六、捕食predation
定义:一种微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微 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关系。
微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原生动物吞食细菌和藻类的现象。 真菌捕食线虫和其它原生动物的现象
捕食现象的利用:——生物防治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一、 碳素循环 二、 氮素循环 三、 硫、磷素的循环
一、 碳素循环
原生动物多存在于有机质和微生物丰富的表层 土壤中,它们是土壤细菌和藻类的捕食者, 对土壤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的数量和种类起着 重要的平衡和调控作用。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
细菌病毒 在土壤中分布广泛,但数量不是很
多,如果其宿主细菌数目增加,那么相 应的病毒数目也增加。
(三)根际微生物 1、根际和根际微生物
能多样的类群。生物量可超过全部土壤微生物总量 的1/4。土壤细菌以异养型为主和无芽孢细菌占优势。
土壤中常见的细菌属:
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产碱杆菌 (Alcaligenes)、节杆菌(Arthr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短 杆菌(Brevibacterium)、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黄杆菌(Flavobacterium)、微球菌 (Micrococcus)、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假单胞菌 (Pseudomonas)、葡萄球菌(Staphylcoccus)黄单胞菌 (Xanthomonas),柄杆菌(Caulobacter)、纤维单胞菌 (Cellulomonas)等
(推荐)《农业微生物学》PPT课件
![(推荐)《农业微生物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b07b45d4d8d15abf234e72.png)
三、转化(Transformation)
• 转化即受体细胞直 接吸收了来自供体 细胞的DNA片段, 并把它整合到白己 的基因组中,从而 获得了供体细胞部 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30
四、转导(Transduction)
• 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 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 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 质粒的概念 • 质粒的类型 • 质粒的特性 • 质粒的应用 • 育种实例
33
1、概念
• 在原核微生物中独立于染色体外的小型 的带有少量遗传信息的环状DNA分子。 可进行自我复制,有的独立于细胞质中, 有的与和染色体整合,称为附加体。
34
2、种类
• F因子(又叫致育因子) • R因子(又称抗药性因子) • Col因子(大肠杆菌素因子) • 等等
•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为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 技术上的三大发明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 DNA为遗传物质:Avery的肺炎双球 菌转化实验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DNA半保留 复制机制
• 遗传密码与中心法则
技术上的三大发明
• 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DNA的“手 术刀”与“缝纫机”
• 利用化学物质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因 而引起基因突变或真核生物染色体畸 变的,称为化学诱变。化学诱变物质 很多,常用的有。
(1) 烷化剂:引起DNA中A和G,T和C碱基 转换 (2) 碱基类似物:以假乱真,如:5-Bu, 2氨基嘌呤 (3) 造成DNA增加或减少一、二个碱基(移码 突变):丫啶类染料,氮芥类衍生物等
混合、连接
将质粒导入宿主细胞
分子 杂交
培养基中加抗生素 培养 裂解细胞释放DNA 分离扩增目的克隆
农业微生物学
![农业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2ccc7906de80d4d8d15a4fa4.png)
性, 无芽孢 , 多数不 运动
杆菌科
产生乳酸
或不需氧 , 发酵糖类 ,
短 或 长 杆 状, 需氧
乳
酸 等
植质乳酸杆菌
饲 料 青 品加工 贮, 农副产
杆菌属
性, 产生芽孢 , 能运 动
杆 状, 革兰氏阳
芽
孢
杆菌科
氧气
杆 状 ,生 活 需 要
芽
孢
巨 大芽孢杆 杆菌 、 乳 状病芽 孢杆菌 菌、 苏云 金芽孢
细 菌 肥 料, 杀虫剂
杆菌属
氧气
杆 状, 生活不需要
芽
孢
溶纤维芽孢梭 梭菌 、 巴 氏芽孢 梭菌 菌、 蚀果 胶芽孢
分解纤维 素 和 果 胶 质, 固氮
梭菌属
性
球 状, 革兰氏阳
微 菌
球 科 动
杆状 , 无芽孢 , 不运
产甲烷球 菌属
产甲烷球菌等
产生沼气
第一节
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61
续表
目 名 称 主要特征 性 ,化 能 自 养 或 杆 状, 革兰氏阴 名 硝 称 化
图 3-1
各种球菌
图 3 -2
各种杆菌
图3 -3
各种螺旋菌
衰老时 , 常出现畸形 , 但当条件重新适宜 , 又可恢复原状 。 2 . 菌落特征
细菌个体的形态和大小与环境因素有关 , 如 温度 、 菌 龄、 培 养物 等 。 当培 养条 件改变 或菌 体 微生 物在固 体培养基 上 , 由一个菌 体经过一 定时间 和一定温 度的培 养 , 生长
3 - 7) , 菌丝体分为基内菌 丝 ( 营 养菌 丝) 、 气生菌 丝 和孢子丝 ( 图 3 - 8) 三部分 。 2 . 菌落特征 菌丝片断萌发 形 成的 , 具 有 一定 形 态 的 菌 丝团 , 称 孢子后 , 表面呈粉末状 。 由于菌 丝和 孢子 都具有 色 辐射状菌丝 , 质 地 紧 密、 坚 实、 不 能 无 限 扩 张, 形成 在固体培养基上 , 由一个孢子或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60937848d7c1c708a14527.png)
难点
重点:原核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细菌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和功能,染色技术,真细菌和古细菌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异同。
难点:真细菌和古细菌化学组成的差异,细胞壁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6学时
第一节原核微生物细胞
以细菌细胞为代表介绍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
一、细菌细胞的形态
1、细胞大小
病毒:概念、大小、形态及特征
8
2
病毒:病毒结构、噬菌体、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
9
2
微生物营养:微生物营养物质及其功能、营养类型、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
10
2
微生物营养:培养基的概念、类型和配制原则以及配制方法
11
2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12
2
微生物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及测定方法
13
2
目的
要求
掌握真菌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分类依据和方法,了解原生动物、藻类的一般形态及繁殖特点,了解各亚门真菌的代表种属
重点
难点
重点:真菌菌丝的特点、结构及其功能、繁殖方式
难点: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的异同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5学时
第一节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
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微生物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14
2
微生物生长及控制: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2
微生物的生态:生态系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16
2
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农学课件】农业微生物学教案
![【农学课件】农业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ad5bee5727a5e9846a61b7.png)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教学进度计划、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三、单元教学计划四、教案内容主要内容一、概述主要内容一、概述1、微生物定义5分2、微生物的特点10分3、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5分二、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1、史前期10分2、创始期10分3、奠基期15分4、发展期10分5、成熟期5分三、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1、医学保健领域的贡献8分2、在工业应用上的贡献8分3、在农业上的贡献7分4、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主要内容第三节真细菌三、放线菌1、形态结构15分2、繁殖10分3、菌落5分四、蓝细菌20分1、形态结构2、繁殖五、其他原核微生物1、立克次氏体5分2、支原体10分3、衣原体5分4、螺旋体5分第四节古生菌一、基本特征10分二、与其他生物的区别15分主要内容第一节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25分(一)细胞壁和细胞质膜(二)细胞核和细胞器(三)鞭毛和纤毛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10分第二节真菌一、真菌的一般形态(一)菌丝和菌丝体1、菌丝和菌丝体15分2、菌丝特异化15分(二)酵母状细胞10分(三)菌落5分二、真菌的繁殖1、无性繁殖25分(1)分生孢子(2)节孢子(3)孢囊孢子(4)厚垣孢子(5)游动孢子2、有性繁殖20分(1)卵孢子(2)接合孢子(3)子囊孢子(4)担孢子三、真菌的分类15分四、真菌的代表种属1、鞭毛菌亚门10分主要内容第二节真菌四、真菌的代表种属2、接合菌亚门15分3、担子菌亚门15分4、子囊菌亚门20分5、半知菌亚门15分第三节其它真核微生物-、单细胞藻类1、基本特征10分2、生活习性5分.、原生动物1、基本特征5分2、特殊结构15分主要内容、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由人体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的概念引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的概念导入1、由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引出微生物的化学组成15分2、营养物质及功能25分组成微生物的化学元素分别来自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按照它们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将它们区分为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水和无机盐。
农业微生物学 共396页
![农业微生物学 共396页](https://img.taocdn.com/s3/m/bc649fd2102de2bd96058895.png)
保持它们的强大生命活力和适应力? 它们的特殊性质究竟受什么因子所制约? 它们在生命演化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它们在生产实践上有何经济意义等等。
高适性微生物的概念
探索奇异生命的奥秘,首先对应了解高适应性微生 物的特殊环境——高低温、强酸、强碱、高浓度溶 质以及干旱、高压等条件, 只能在这种条件下生存、 繁殖的微生物叫做高适应性微生物
酵母菌
霉菌
丝状真菌
蕈菌
显微藻类
原生动物
Viruses
绪论
特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
个体微小 m 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 胞),nm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
构造简单: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 进化地位低:原核生物类、真核生物类、非
细胞类
绪论
• 单细胞培养:启发了动植物研究中的单细胞
•
培养(发酵)。
2 . 吸收多、转化快
• 实例
• E.coli (Escherichia coli)
• 大肠埃希氏菌 ( 大肠杆菌 ) • 耗乳糖 2000倍/每小时. • 自重 (约为人类的3,000,000倍)
• Candiada utilis
• 产朊假丝酵母 • 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为大豆的100倍、公牛的100,000倍
实例3:几万米高空
8.5万米处发现微生物
实例4: 地层下的岩石
球菌,杆菌和真菌
2.M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
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 等重要产品的生产;
地球的清洁工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 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农药
有害方面
人类疾病大流行 鼠疫(黑死病)、天花、麻风、梅毒、肺结核、 爱滋病、SARS等
农业微生物学(总结)
![农业微生物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94380bbed5b9f3f90f1c9c.png)
第1章绪论1、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2、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技术、纯种培养技术3、微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或其产物来防治植物病虫害和杂草危害的一类微生物制剂称为微生物农药4、原核类:三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5、微生物农药的特点:(1)对脊椎动物和人类无害,不污染环境;(2)对植物无毒害;(3)能保护害虫天敌;(4)昆虫不易产生抗药性;(5)自然传播感染能力:有些昆虫病原微生物,可在昆虫群落中自然传播感染成流行病;(6)容易进行大量生产。
6、法国的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科赫(R.Koch,1843~1910),他们可分别称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的奠基人。
第2章环境中的微生物1、细菌的形态2、革兰氏染色的主要步骤及反应原理(1)从细胞壁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成分的角度来解释: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原因。
通过初染和媒染操作后,在细菌细胞的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它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
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
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细菌获得了一层新的颜色——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仍呈紫色(实为紫中带红)。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2de070b84ae45c3b358c5c.png)
农业微生物学第一部分教案概述教学内容:肽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及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抑制G+性细菌磷壁酸的合成途径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肽聚糖合成的途径及抗生素对其合成的抑制作用2、使学生掌握磷壁酸的合成途径教学重点:肽聚糖的合成途径及抗生素对其合成的抑制作用教学难点:肽聚糖的合成途径教学时间:50分钟(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与黑板板书相结合教学方法:讲授法、设问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根据认知的特点,应先对肽聚糖的结构及磷壁酸的结构进行复习,然后再学习它们各自的合成途径。
微生物生理学教案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一、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与学习意义: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肽聚糖的生物合成,2)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抑制,3)磷壁酸的合成。
肽聚糖是大多数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而细菌细胞壁具有重要的物理及生理学上的功能,如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从而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失去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也就丧失了这些重要功能;③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消化酶等有害物质的损伤;④赋予细菌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肽聚糖的含量多少、层数及交织密度也是革兰氏染色机理的物质基础;⑥阻止细胞质内的物质外泄。
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来说,其细胞壁中还有另外一种特有的成份,即磷壁酸。
磷壁酸的功能主要有:1)含有大量负电荷,可浓缩细胞周围的Mg2+,提高膜上一些酶的活力;2)贮存P元素;3)调节肽聚糖聚合酶的活力,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4)作为噬菌体的吸附受体;5)是G+菌特定的表面抗原;用琼脂扩散试验可以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清中检出抗磷壁酸抗体;6)增强致病菌与宿主的粘连,并有防止被白细胞吞噬的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肽聚糖和磷壁酸对细菌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外曾有专著专门研究并论述细菌的细胞壁。
学习和掌握细菌肽聚糖和磷壁酸的合成对了解它的功能及研究如何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最终目的。
农业微生物学
![农业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ee2867aa26fff705cc170a80.png)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微生物:微小生物的总称,涵括全部细菌和古菌,以及真核生物中的部分真菌(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还包括非细胞生物(病毒)。
硝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根圈效应:植物根圈土壤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明显与非根圈土壤微生物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性现象。
微环境:指紧密围绕微生物细胞的环境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生物固氮: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毒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毒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溶源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宿主称为溶源菌.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这种整合状态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必须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与表达的亚病毒因子。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的休眠体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
噬菌斑:当一个噬菌体感染一个敏感细胞后,隔不久即释放出一群子代噬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中,它们通过琼脂层的扩散又侵染周围的宿主细胞,并引起它们的裂解,如此经过多次重复,就出现了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噬菌斑,它是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细胞分裂后不能分散开来,因此相对地固定在培养基表面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群落,称为菌落。
纯培养:只有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
《农业微生物学》课件
![《农业微生物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0114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d.png)
THANK YOU
《农业微生物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农业微生物学简介 • 农业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 • 农业微生物的应用 • 农业微生物的未来发展前景
01
农业微生物学简介
农业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农业微生物
在农业生产、植物保护和土壤改 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物 。
分类
细菌、真菌、病毒等,每种微生 物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和作用。
土壤微生物的特性
土壤微生物具有适应土壤环境的特点,如耐酸、耐盐、耐旱 等。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 繁殖,对土壤的改良和肥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水体微生物
水体微生物的种类
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等。这些微生物在 水体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净化水质、提供氧气等。
农业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养分转化和土壤结构的改善,提高土 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提高农作物抗病性
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利用农业微生物资源替代化学肥料和 农药,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农 业生产方式,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 全。
通过接种有益微生物,增强农作物对 病害的抵抗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 用,降低环境污染。
促进植物生长
一些微生物可以分泌植物 生长激素或生长调节剂, 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 。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 病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 用,降低环境污染。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将污水中的 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净化水
质。Biblioteka 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毒有害物质,修 复被污染的环境。
空气微生物的特性
农业微生物学-幻灯片
![农业微生物学-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198adba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f.png)
第四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不通过膜上载体蛋白:单纯扩散
运
送 方
通过载
不耗能:促进扩散
式 体蛋白 耗
运送前后溶质分子不变: 主动运输(主要方式)
能
运送前后溶质分子改变: 基团转位
第五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代谢概论 生物氧化
➢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 光能营养微生物的产能方式
系
中性(种间共处)
有利
互生 偏利 互利
共生
有害:拮抗、竞争、 寄生、捕食
(二)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
1、细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根瘤菌) 2、蓝细菌和其它生物的共生体(地衣) 3、放线菌和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4、真菌和植物的共生(菌根)
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根际效应,生物固氮,菌 根,丛枝菌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 2.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
主要教学内容
一、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 二、微生物遗传的特点
第二节 微生物变异与遗传重组
一、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机制 (二)自发突变和诱变 (三)突变株筛选技术
第二节 微生物变异与遗传重组
二、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与杂交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 (二)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 (三)原生质体融合 (四)基因转座
一、细胞壁 二、鞭毛与纤毛 三、细胞质膜 四、细胞核 五、细胞质和细胞器
二、真菌的类别
真菌界:真菌门和黏菌门 真菌门
壶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 子囊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
三、酵母菌
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能发酵各种糖类。 (一)酵母菌的形态和细胞结构 (二)繁殖方式 (三)生产上常用的酵母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3.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4.罗伯特•柯赫:(R.Koch,1843~1910)柯赫是德国细菌学家,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
其重要贡献为:(1)建立了能获得微生物纯种的平板分离法以及细菌染色、悬滴培养和显微摄影等技术;②分离了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霍乱弧菌等重要病原菌;(3)提出了证实病原菌必须遵循的四条原则,即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5.比表面积:单位体积物体所占有的表面积值称为比表面积。
物体的体积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
6.曲颈瓶试验:是巴斯德设计的一个著名实验,曾用于驳斥生命的自然发生说。
他烧制了上端有一细长弯曲颈部的玻璃瓶,其内盛有营养液。
将它加热煮沸再冷却后,外界空气仍可进入,而尘埃却被阻挡在颈部,结果营养液长期不发生腐败。
相反,若将颈部折断或让营养液与颈部尘埃接触,则营养液很快腐败。
由此,他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并提出了生命必须来自生命的胚种学说。
7.胚种学说:又称生源论或生源说。
与自然发生说(无生源论)截然相反,胚种学说认为包括微生物在内的一切生物皆由其同种生物的胚种发育而来。
巴斯德以其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有力地证明了胚种学说是正确的。
8.自生说: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9.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enho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10.微生物化:指设法使原来以组织或器官等方式生长的高等动植物细胞集团,改变成像微生物那样以纯种方式生长的单细胞群体,借以发挥类似微生物特有的小体积大面积体制的优越性,从而提高高等动植物细胞或其独特代谢产物的产量。
五、简答题1.微生物的特点有哪些?答:(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是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相区别的关键,也是其他四个特点的基础。
2.简述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研究哪些内容?答:(1)研究微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研究细胞的构建及其能量、物质、信息的运转规律。
(2)研究微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和种类之间的相似与区别(分类)、微生物起源。
(3)研究微生物生态学规律,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它生物、微生物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规律。
(4)研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的、中性的、有害的)。
5.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却发展非常迅速?答:其原因从下列几方面分析: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十分易于操作。
动、植物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
微生物的广泛的应用性,能迅速地符合现代学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6.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形成的奠基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答:这是由于巴斯德和柯赫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创立巴斯德消毒法等。
柯赫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7.试述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答:日本学者尾形学在其《家畜微生物学》(1977)一书中,第一句话就是“在近代科学中,对人类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要算是微生物学了。
”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在人类的幸福中,健康应该居一切之首,而微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1)微生物与医疗保健:(1)建立外科消毒术;(2)分离出人畜病原菌,找出致病原因,使对症治疗成为可能;(3)免疫防治法应用使许多恶性传染病被有效的“预防”;(4)发明了化学治疗疾病的方法,西医西药学建立;(5)抗生素治疗的兴起,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在医药界的应用,利用微生物生产生化药物等,开创新时代。
(2)微生物与工业发展:(1)自然发酵食品、饮料的酿造;(2)罐头保藏;(3)厌氧纯种发酵技术;(4)深层液体通气搅拌培养;(5)代谢调控理论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⑥生物工程的兴起。
(3)微生物与农业生产: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有多方面的应用,从而促进了大农业(农、林、牧、副、渔)的发展,如以菌治虫,以菌治病,以菌治草(微生物治草剂);以菌增肥,以菌促长(如赤霉素等促进植物生长);以菌当饲料(包括饵料);以菌当药物(药用真菌);以菌当蔬菜(食用菌);以及以菌产沼气等。
(4)微生物学与生态环境保护: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前全人类的广泛重视。
目前,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未来的世纪是人类向大自然偿还生态债的世纪,在此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如微生物是食物链中的主要环节、污水处理中的中心角色、生态农业中的重要措施以及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主要推动者以及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
在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已用微生物处理含酚、氰、有机磷、有机氯、丙烯腈、TNT、硫氰酸盐、石油、重金属、染料等的废水。
(5)微生物学与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1)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解决了生物学上许多重大问题;(2)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来源与支柱;(3)遗传学研究对象的微生物化,促使经典遗传学向分子遗传学方向发展;(4)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5)高等生物研究和利用中的微生物化趋势方兴未艾;⑥微生物学中的一套独特实验技术迅速扩散到生命科学的各研究领域。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3.革兰氏染色法:由丹麦学者C.Gram发明的一种细菌鉴别性染色法。
任何细菌经结晶紫溶液染色、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番红)复染后,会被染成紫色或红色,凡染成紫色者称革兰氏阳性细菌,染成红色者则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4.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功能。
5.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大量肽聚糖单体以网状形式交联而成。
肽聚糖单体含肽与聚糖两种成分,其中的肽为四肽尾和肽桥,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以β-1,4-糖苷键相互交联而成。
G+细菌和G-细菌的肽聚糖结构稍有不同。
6.外膜: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是一层由脂多糖(LPS)、磷脂、脂蛋白等组成的厚膜。
具有控制细胞透性、促进Mg2+吸收等功能。
7.L-型细菌:专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8.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细菌等微生物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G+细菌形成。
9.原生质球或球状体:指用溶菌酶EDTA(乙二胺四乙酸)处理细胞时,可得到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也叫球状体。
通常由G-细菌形成。
10.间体:或中体,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多见于G+细菌。
每个细胞含一至几个。
其功能与DNA的复制、分配,细胞分裂和酶的分泌有关。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折光性强、具有抗逆性的休眠体,也称为内生孢子。
16.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细胞内的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胞晶体,即δ内毒素。
17.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18.菌苔: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多个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19.荚膜:糖被的一种。
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多肽的复合物。
荚膜具有保护、贮藏、附着和堆积代谢废物等生理功能。
五、简答题2.试述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结果和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是丹麦医生C. Gram于1884年发明的,采用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二大类,G+细菌和G-细菌。
方法:常规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观察(涂片-风干-固定)(结晶紫30s) (碘液30s) (95%乙醇20s)(番红60s)(油镜)结果:紫色——G+菌红色——G-菌机制:不同显色反应是由于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肽聚糖层的厚度和结构不同决定的。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在任何细菌的细胞膜内都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碘复合物。
G+细菌因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的层次多和结构致密,以及不含类脂等原因,故用脱色剂(95%乙醇)处理后,可把结晶紫—碘复合物仍阻拦在细胞内,故呈现紫色;反之,G-细菌因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脂多糖、脂蛋白),以及肽聚糖层薄且交联松散,故用脱色剂乙醇处理后,就可把类脂和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这种无色的细胞再经沙黄(番红)复染,就呈现红色。
4.什么是缺壁细菌?试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答:缺壁细菌: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各种细菌的统称,包括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等。
L型细菌专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细菌本身产生自溶酶而自发产生L-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