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的建立和应用
医疗器械培训学习体外循环机的应用和安全操作
医疗器械培训学习体外循环机的应用和安全操作体外循环机(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等领域。
学习正确的应用和安全操作体外循环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体外循环机的应用和安全操作的几个关键要点。
一、体外循环机的应用体外循环机是一种通过机械装置将全身血液引流到循环器中进行氧合、循环和温度控制的方法,从而维持体内重要器官的功能。
它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机在心脏手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机能够代替心脏完成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使医生能够安全地进行手术操作。
2.器官移植:体外循环机在器官移植手术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体外循环机能够维持被移植器官的功能,保证器官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
3.治疗低体温和缺氧症:体外循环机可通过控制血液的循环和氧合,有效地治疗低体温和缺氧引起的疾病。
二、体外循环机的安全操作1.正确的仪器操作:在使用体外循环机时,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并掌握仪器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步骤。
必须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正确的仪器安装和调试,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2.监测和控制体循环参数:在体外循环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和调整体循环参数,包括血液流量、血氧饱和度、血液温度等。
通过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任何异常情况。
3.维护血液质量:体外循环机需要使用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同时,还需要做好血液过滤和去气工作,以确保血液的质量。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消毒要求进行操作,以避免交叉感染和其他风险。
4.处理应急情况: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紧急情况,如电力故障、体循环机故障等。
操作人员需要事先进行充分的培训和训练,掌握应急处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三、体外循环机的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的培训:使用体外循环机必须要求操作人员经过专门的培训,并持有相关的资质证书。
体外循环技术的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技术的研究进展体外循环技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肺移植、肝移植等高危大手术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技术原理、应用领域、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渊源体外循环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美国的DeBakey和Gross等人在进行心脏手术时,发现手术过程中心脏需要停跳,而血液循环也需要被暂停,否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
于是,他们开始研究利用机器来模拟人体内环境,维持血液循环,以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早的体外循环机只能维持数分钟,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时间逐渐延长至数小时、数天,甚至可以长期使用。
二、技术原理体外循环技术是通过外置的人工器官来代替人体心肺功能,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作用,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
整个体外循环系统由外科手术室内和外界两部分组成。
外科手术室内主要有假肢和降温帽等辅助设备;体外循环机为主要设备,包括体外循环泵、人工肺、血氧合器,血管导管等,其中体外循环泵产生血液流动,维持血液循环;人工肺作为人体的肺脏、供给身体所需的氧气,消耗身体内部的二氧化碳;血氧合器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去除,再经过人工肺的氧合,使氧合后的血液流回患者体内,血管导管用于连接循环机与患者。
三、应用领域目前,体外循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肺移植、肝移植、急救、重症监护、自体血回收等多个领域。
心脏外科手术是该技术最常见的应用领域,由于心脏手术对血流量和氧合的要求非常高,使用体外循环技术可以将心脏停跳时间缩短至数分钟,在风险较大的心脏手术中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在重症监护和自体血回收等领域体外循环技术也有广泛应用。
四、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外循环技术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一方面,体外循环技术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例如,近年来,一些生物活性材料的应用,大大优化了体外循环设备的性能,使得其更为适合人体生理。
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和常见并发症
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和常见并发症一、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广泛应用,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在进行体外循环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药物。
先检查体外循环系统,确保正常运行,并确认气泵、氧合器、温度控制器等设备可靠。
然后,准备一定量的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结。
2. 连接逻辑将静脉导管插入右房或双腔插管,并将其连接到抗凝剂混合物和氧合器上。
同时,将主动脉导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系统,并通过左心室插入了放血回路。
3. 启动设备开启气泡回路,并调整流量计到适当的位置以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启动氧合器并调整其温度,通常会使温度保持在36-38摄氏度范围内。
4. 血液引流先用测压器排除体内残留气体,然后将采血袋连接到静脉导管,并逐渐增加引流速度。
同时,检查回路的氧合情况,确保血液充分与氧进行接触。
5. 抗凝剂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使用肝素等抗凝剂来防止血液凝结。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调整抗凝剂的剂量以维持合适的凝血状态。
6. 来自患者体外循环辅助的动力学控制通过心脏冷却、调节泵速等手段来控制患者体外循环深度和平均动脉压。
7. 心跳停止在心跳停止之前,需要向患者注射透明质酸钠或高锰酸钾溶液以保护心脏组织。
停止心跳后,开始心肺复苏术。
8. 体外循环观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体外循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监测参数。
定期检查气泡回路和氧合器,确保其正常运行。
9. 放血在手术结束时,适度放血以减少液体负荷。
同时,停止气泡回路,关闭抗凝剂输入并拆除静脉导管。
注射逆转剂来中和抗凝剂的作用,并加压提高动脉压。
10. 恢复循环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并确保除颤器、呼吸机等设备正常工作。
如果一切正常,则可以恢复到生理性循环。
二、体外循环的常见并发症虽然体外循环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技术,但仍存在一些可能的并发症。
2024年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
2024年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____年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性资金规模逐渐扩大,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运作不透明等问题。
为了改善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有效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作透明度,制定一套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套完善的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
一、建立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管理体制1.健全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管理体制建立起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管理体制,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监督的力度。
规范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审计、监管等方面的行为,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
2.推动透明度和公开度的提升加大财政性资金的公开度和透明度,通过开展公开招标采购、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公示等措施,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公正、公平。
同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
3.优化投资项目的审核与审批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投资项目审核和审批机制,对投资项目进行专业性的评估和筛选,避免低效、无效的投资项目。
同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和监督,确保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推动财政性资金的回流与再投入1.建立财政性资金回收机制建立财政性资金回收机制,对各类财政性资金进行回收和清算,将回收的资金用于再投入,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对于存在浪费和低效使用的财政资金,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回收。
2.加大财政性资金的再投入力度将回收的财政性资金用于再投入,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项目。
通过加大对创新科技、绿色发展、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有效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对财政性资金再投入的监督和评估加强财政性资金再投入的监督和评估工作,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相关政策和规定。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和评估体系,对再投入项目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体外循环技术临床应用-PPT文档
管),如为塑料管则弹性差,长时间转流血液破坏
明显增加,并有泵管破裂的危险,因此,滚压泵被
一种新型的血泵所代替是一种必然趋势;
体外循环技术
• 2.1 体外循环机的三大主要系统是血泵! 监测和变温系统
• 2.1.1 血泵
•
离心泵是科学工作者近年研制和开
发的一种新型血泵,投入临床使用后效果
良好,因而使用的越来越多,其临床应用范
• 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手术的意 外时,通常采用辅助循
• 环抢救病人,
体外循环技术在抢救危、急、 重症等方面的应用
• 它在应用药物治疗无效下,最后救治方法"对于 心
• 功能难以恢复,但可行心脏移植需要等待供体心 脏的病人[9],用
• 搏动性辅助循环支持过渡到心脏移植不仅能作 长期辅助,而且
体外循环技术
• 2.1.3 变温系统
•
电脑化的冷热水循环水箱(变温水箱)
使灌注师操作更方便、更简单,无需天天
加水、放水、加冰,只要设定水温,按动开
• 关,水箱就会按你的要求自动降温、升温。
体外循环技术
• 2.2 人工肺
•
人工肺是体外循环中进行气体交换
的装置,即氧合器,氧合器的发展旨在不断
提高气体交换能力,更好地保护血液,减少
• (3)利用部分性体外循环技术进行的手术 • 肝脏外科手术治疗,肝移植或肝叶部分切
除;
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手术中 的应用
• (3)利用部分性体外循环技术进行的手术
• 下腔静脉外科 • 手术;其他累及上!下腔静脉或右房的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手术中 的应用
• (3)利用部分性体外循环技术进行的手术
血泵运转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对血液损伤的 程度是衡量血泵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准;因而,众 多科研工作者也一直追求;研发更完美的血泵。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简称EC)是一种替代体内心脏、肺功能进行气体、血液交换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体外肺氧合等领域,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生命支持。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体外循环的相关内容。
一、技术原理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个外部管道系统,将血液引流至外界设备,在外界设备中完成气体交换、血液循环,再将氧合后的血液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泵血、氧合等。
泵血是体外循环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常见的泵血方式有非脉冲流动和脉冲流动两种。
非脉冲流动通过旋转泵的方式,以较为连续的方式提供血液循环。
脉冲流动则通过装置内部的脉冲发生器,模拟人体心脏的跳动,并以脉冲方式提供血液循环。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
氧合是体外循环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向循环血液中通入高浓度氧气,同时通过清除二氧化碳来完成气体交换。
氧合装置通常采用膜式氧合器,其中包含多个纤维空隙,可以带动气体和血液之间的交换。
二、临床应用体外循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心脏手术需要在停止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因此需要体外循环来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体外循环在心肺透支期间,保持着患者的正常生理状态,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体外循环还被广泛应用于肺移植手术中。
肺移植是一项高风险手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肺部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体外循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体外循环还在心脏病患者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外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ECMO)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来实现心肺功能的维持和支持。
ECMO通常用于重症心脏病、急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患者的治疗,为患者提供重要的生理支持。
体外循环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体外循环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概述:体外循环是一种将血液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再输回体内的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器官移植和重症监护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原理及其在临床上的价值。
一、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1. 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使用体外循环可以代替心脏完成供血任务,使医生能够进行更准确、稳定的手术操作。
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并重新输回体内,保证了尽可能多的氧供给心肌,同时排除了心脏停跳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是拯救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器官需要保存在温度适宜、充氧状态下才能保持功能完整性。
体外循环可以通过保持器官灌注状态和气体交换来维持器官活力,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3. 重症监护:体外循环技术在重症监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患者心脏或肺功能衰竭无法维持生命时,可以将患者接入体外循环系统,通过氧合、排毒和碳酸二氧化的清除等方式来帮助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以降低心脏负荷,减轻疾病对器官的损伤。
二、体外循环的原理1. 血液引流:在体外循环中,通过使用一个装有特殊管道的机器来实现血液引流。
这些管道会连接到患者的大血管上,将血液引出体内进入机器进行处理。
2. 氧合过程:引流回来的血液被送入离心机,在离心机内产生旋转速度,使红细胞与浸泡在其周围的氧分子更加充分地接触。
同时,离心机内还通过一系列特殊装置实现血液与氧之间的有效交换。
3. 温度控制:体外循环同时通过冷却或加热机器中的液体来控制血液温度,以达到所需的恒定温度。
冷却可以减缓新生代谢率减少氧需求量。
4. 血液未经处理则直接回流:经过氧合、去除二氧化碳和调节温度等处理后,血液再回流到患者体内,在心脏或肺部失去动力功能的情况下,维持生命循环。
三、体外循环在临床上的价值1. 提高手术成功率:在心脏手术中使用体外循环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通过将心脏停跳时间最小化,降低了手术风险;并能够稳定血压、维持供氧供血,减少了对心肌和其他器官的损伤。
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在心脏停跳的危急情况下,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肺功能维持。
本文将为您介绍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原理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是通过在患者血管内插入导管,将其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人工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的处理后,再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以维持体内氧气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除,实现人工循环。
其中,体外循环机是实现心脏复苏的核心设备,包括泵、人工肺、滤器、温度调节器等部件。
二、应用1.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中,通过停止患者心脏的跳动,利用体外循环机代替心脏完成血液循环,从而方便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操作,保护心脏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
2.猝死抢救:在猝死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结合体外循环技术,为患者提供持续有效的生命支持,增加抢救成功的机会。
3.心源性休克治疗:体外循环技术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促进患者体内代谢的恢复,提高生存率。
三、问题与挑战尽管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复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1.出血与凝血问题: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易引发凝血问题,导致血液凝块形成,进而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
2.炎症反应:体外循环过程中,机械摩擦、异物刺激等因素会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炎症介质释放,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炎性细胞活性增高,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害。
3.器械与技术进步:目前体外循环机的设计和性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机器自动化程度、减轻患者对外界因素的依赖性。
四、发展方向为了克服以上问题与挑战,体外循环技术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改变血管内导管等材料的表面性质,减少血液与材料的接触,从而降低凝血风险,改善血液生物相容性。
2.新型循环器设备研发:导入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更精确、灵敏的血流控制和温度维持,提高体外循环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完整版)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包括心腔内手术、大血管手术及心脏表面的手术。
可以想象,在搏动并充满血液的心脏或血管内是无法进行手术的,必须提供安静无血清晰的手术野,以便于认清解剖畸形并实施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的应用即为外科医生提供了这种条件。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滚压泵和离心泵两种。
目前仍以滚压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两种类型:①鼓泡式氧合器: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②膜式氧合器(膜肺):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人工心肺机就是由氧合器和血泵及辅助设备组成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机械装置.)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c,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c,用于体外循环中患者的体温降升和心脏停搏液的变温。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体外循环技术临床应用-PPT文档资料
体外循环技术
• 2.1.3 变温系统 • 电脑化的冷热水循环水箱(变温水箱) 使灌注师操作更方便、更简单,无需天天 加水、放水、加冰,只要设定水温,按动开 • 关,水箱就会按你的要求自动降温、升温。
体外循环技术
• 2.2 人工肺 • 人工肺是体外循环中进行气体交换 的装置,即氧合器,氧合器的发展旨在不断 提高气体交换能力,更好地保护血液,减少 栓塞的发生,改善脏器的功能;
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
• 2.1 体外循环机的三大主要系统是血泵、监测 和变温系统 • 2.1.1 血泵 • 血泵是体外循环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泵运转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对血液损伤的 程度是衡量血泵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准;因而,众 多科研工作者也一直追求;研发更完美的血泵。
体外循环技术
• 2.1 体外循环机的三大主要系统是血泵!监测 和变温系统 • 2.1.1 血泵 •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泵有滚压泵和离心 泵。而滚压泵在滚压时,易产生微栓脱落(硅胶 管),如为塑料管则弹性差,长时间转流血液破坏 明显增加,并有泵管破裂的危险,因此,滚压泵被 一种新型的血泵所代替是一种必然趋势;
体外循环技术
• 1 体外循环的历史回顾 早在1812年,法国医生JulienJean和Cearlelallois 就提出了人工 循环的概念,既心脏可以被向动脉内供血 的血泵所替代,并能维持离体器官存活一 定的时间
体外循环技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 体外循环的历史回顾 • 通过向静脉血内充气鼓泡使之氧合 是最初的人工肺的设 想,VonSchroeder于1882年,介绍了 第一个鼓泡式人工肺,3年后VonFrey和 Gruber发明了第一台人工心肺机,即血 液在不断转动的中空金属圆筒内表面形 成血膜而进行氧合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体外循环灌注(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Perfusion, ECP)是一种在体外进行的心血管灌注方法,用于维持机体生命功能,主要应用于心脏手术等需要停止心脏功能的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灌注的原理、设备和应用。
体外循环灌注设备主要包括循环泵、氧合器、过滤器、温度调节器等。
循环泵是体外循环灌注的核心装置,它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流量,保证全身循环的灌注需要。
氧合器则负责将氧气与循环液体接触,实现氧合功能。
过滤器则能够去除血液中的杂质、血栓等,保证循环液的纯净。
温度调节器则能够调节循环液的温度,使其与体温相近。
体外循环灌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最常见的是心脏手术,如冠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手术等。
由于需要停止心脏的功能,体外循环灌注能够维持患者全身血液循环,保证组织器官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用于治疗部分心脏功能不全或心脏骤停的患者,通过提供机体必需的氧合和循环支持,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
此外,体外循环灌注还应用于肝脏移植、肾脏移植等器官移植手术,为移植器官提供保护、灌注和输注环境。
体外循环灌注不仅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还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率。
但是,由于体外循环会导致血液的接触与机械装置,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凝血异常、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因此,在使用体外循环灌注时,应尽量减少循环时间,掌握合适的流量和压力,以及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目前,一些新技术正在研究和应用,如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它可以通过静脉或动脉插管,将患者的全身血液引入到体外膜肺氧合器中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从而实现心肺支持和肺部功能的辅助。
此外,体外循环灌注在其他领域也有较多应用,如生物医学研究、器官保护、疾病治疗和病理研究等。
总之,在医学领域,体外循环灌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
体外循环服务总结汇报
体外循环服务总结汇报体外循环服务总结汇报体外循环服务是医疗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和服务,它在手术过程中,代替心血管系统完成循环和氧合功能,为患者提供供氧、排毒、保护心脏等关键支持。
本文将对体外循环服务进行总结汇报,从其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实施过程及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推动体外循环服务的发展。
一、概念与发展历程体外循环服务是指通过血液透析、氧合等技术手段来代替心脏及血管系统的功能,为患者提供心脏和循环的支持服务。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体外循环被首次成功应用于人类心脏手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服务逐渐成为现代心脏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应用领域体外循环服务主要应用于心脏和血管手术、器官移植、心脏功能支持等领域。
在心脏和血管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代替心脏完成血液的氧合、排毒、循环等功能,为患者提供稳定的生理环境,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和成功。
在器官移植中,体外循环可保持器官的血液灌注,减少缺氧时间,提高移植效果。
在心脏功能支持中,体外循环可以暂时替代心脏的功能,维持身体的生命体征,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支持,争取更好的治疗机会。
三、实施过程体外循环服务的实施包括设备准备、操作人员准备、术前检查、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多个环节。
首先,需要准备好体外循环设备,包括体外循环机、氧合器、动脉管路、静脉管路等。
同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认证,保证操作人员的熟练掌握体外循环技术。
在术前检查环节,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方面,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体外循环。
手术操作阶段,操作人员需要将患者连接到体外循环机上,进行血液透析、氧合等操作。
术后处理包括拆除体外循环回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护理等工作。
四、优势与展望体外循环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提供稳定的血液氧合和循环功能,保证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二是可以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担,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三是可以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临时的心脏功能支持,为心脏移植、瘤切除等治疗提供机会。
体外循环案例应纳未纳
体外循环案例应纳未纳【实用版】目录1.体外循环的概念和定义2.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3.体外循环的实施方法和步骤4.体外循环的案例分析5.体外循环的优缺点正文一、体外循环的概念和定义体外循环,又称为心肺转流,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装置来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进行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个装置的核心部分包括人工心脏和人工肺,因此通常被称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二、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体外循环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1.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替代心脏的功能,使心脏处于静止状态,方便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2.肺移植:在肺移植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用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直到肺移植成功。
3.突发性心脏骤停:对于突发性心脏骤停的患者,体外循环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体外循环的实施方法和步骤1.准备工作:包括检查体外循环装置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准备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和药品。
2.建立体外循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通过人工心脏进行氧合,然后再通过人工肺进行气体交换,最后将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
3.调整参数: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需要,调整体外循环装置的工作参数,如流量、压力等。
4.监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以及对体外循环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四、体外循环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心脏手术一名患者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医生采用了体外循环技术。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心脏被停止,血液通过人工心脏进行氧合,然后再通过人工肺进行气体交换。
经过几个小时的手术,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体外循环装置被关闭。
2.案例二:肺移植一名患者需要进行肺移植手术,医生采用了体外循环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肺移植成功后,患者的肺功能逐渐恢复,体外循环装置逐渐减少工作量,最终关闭。
五、体外循环的优缺点1.优点:(1)可以在短时间内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2)为心脏手术和肺移植等高难度手术提供可能;(3)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手术成功率。
麻醉机体外循环原理
麻醉机体外循环原理1.引言1.1 概述麻醉机体外循环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等需要停止心脏跳动的医疗操作中。
体外循环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到体外循环器中,再通过体外循环器将经过氧合的血液输送回患者体内,以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
麻醉机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将患者的血流分离出来,使医生能够对心脏进行手术操作。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被泵送到循环器中,经过氧合和去除二氧化碳的处理后,再输送回患者体内,保持血液循环和供氧供血的功能。
麻醉机体外循环的应用广泛,尤其在心脏手术中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心脏的停跳和修复操作。
通过使用体外循环器,医生可以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提供更清晰的操作视野和更稳定的操作环境。
同时,体外循环器还可以保证患者体内的血氧饱和度和气体交换功能的正常运转,确保术中患者的稳定生理状态。
麻醉机体外循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手术操作的便捷性上,还在于能够减少手术过程对患者的损伤。
体外循环器的运用可以降低术中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风险,避免手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体外循环还可以提供缓冲功能,防止术中术后产生的低温和酸中毒等不良反应,并有效控制患者的体温。
总而言之,麻醉机体外循环技术以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心脏手术等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医生可以在心脏停跳情况下进行手术,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效果的良好。
麻醉机体外循环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将为医学界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成部分进行说明。
在这一部分,可以简要阐述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目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例子: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麻醉机体外循环原理的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该主题进行概述,介绍麻醉机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其次,我们将在正文部分详细讨论麻醉机体外循环的定义和原理,探究其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心脏手术在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体外循环技术是心脏手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体外循环技术?体外循环技术(ECMO)是一种利用外部机器来代替心脏和肺部功能的治疗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手术中,如心脏搭桥、心脏移植等,以及危重病人的治疗,如肺功能不全、心脏骤停等。
体外循环技术的实现方式是让血液经过一系列的管路,经过氧合器、过滤器等设备,重新进入患者体内。
体外循环技术的目的是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以便完成手术或恢复病情。
二、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1. 心脏搭桥手术心脏搭桥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手术。
手术需要用到体外循环技术,将患者的心脏暂停跳动,以便进行手术。
同时,体外循环技术可以为心脏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心脏在手术过程中不会遭受到缺血和缺氧的伤害。
2. 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
手术需要用到体外循环技术,将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满足手术所需的操作条件。
与心脏搭桥手术相似,进行心脏移植手术需要将患者的心脏与体外循环连接,以便在手术过程中保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脏瓣膜置换也是应用体外循环技术的一种手术。
在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时候,体外循环系统可以维持患者血液的循环,保证手术过程中血液压力和心输出量的稳定,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三、体外循环技术的危险性虽然体外循环技术在现代心脏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例如,体外循环系统常常与出血等并发症有关。
此外,由于长时间使用体外循环设备,患者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和感染的影响。
四、尚未解决的问题虽然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还面临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1. 体外循环技术是否会对患者大脑血流量和氧合产生影响?2. 体外循环技术是否会加重患者的肺功能不全?3. 体外循环技术会不会增加手术操作时间,从而影响手术的效果?总之,体外循环技术在现代心脏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名词解释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一种医学技术,用于维持和替代人体心脏、肺脏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机械装置将血液从身体中抽出,经过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注入体内,以实现对心脏和肺脏功能的支持或替代。
1. 体外循环的原理体外循环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通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重新灌注回患者体内。
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血液引流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在患者身上建立静脉和动脉通路。
手术中,通过插管等方式将血液引流出来,一般是从大静脉(如颈内静脉)或大动脉(如股动脉)中抽取血液。
1.2 氧合与过滤引流出来的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中,在机器上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
氧合器中有一个半透膜,通过这个膜,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收新鲜的氧气。
此外,通过过滤器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杂质和凝块。
1.3 体外循环经过氧合和过滤处理后的血液会再次被注入患者体内,一般是通过大动脉(如股动脉)或心脏主动脉进行回输。
这样,血液就完成了从体内到机器再到体内的循环。
2. 体外循环的应用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那些需要停止心脏跳动、进行心脏修复或移植的手术。
此外,在一些疾病或创伤导致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时,也可以采用体外循环来维持患者的生命。
2.1 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室壁修补术等需要停止心跳进行操作时,使用体外循环可以保证患者的供氧供血,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2.2 肺移植肺移植手术需要将捐赠者的肺移植到受体体内,这个过程需要停止受体心脏的跳动并进行连接。
体外循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的作用。
2.3 心脏支持装置在一些严重心衰、心脏病等患者中,为了维持生命,可以通过安装心脏支持装置来辅助心脏功能。
这些装置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机器进行氧合和过滤后再注入患者体内。
3. 体外循环的风险与注意事项尽管体外循环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3.1 凝血功能障碍由于机器处理可能会对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产生影响,使用体外循环时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监测指标
1、灌注流量:60~100ml/kg.min(成人) 2、动脉压: 50~80mmHg 3、渗透压:24mmHg,<16mmHg可发生水肿 4、温度: 鼻温、肛温、水温 5、心电图:作为冠状动脉良好灌注的指标 6、血气及电介质: 7,尿量: 0.5~1ml/kg.h,必要时超滤(人工肾) 8,中心静脉压(CVP):提示血容量
<20°C
抗凝与凝血
开胸后即从中心静脉注入3mg/kg 肝素, 维持ACT时间 >480s 体外循环结束,各种管道拔除后,需立 即对抗肝素,用鱼精蛋白1:1对抗。恢 复ACT时间80~120S
常用心肌保护
经冠脉灌注停搏液(高钾,低温)
1,冷晶体停跳液(4 度):氧和能量缺乏 2,含血停跳液(4:1):提供氧和能量
二、低心排综合症-收缩压<80mmHg,平均 压<60mmHg, 尿 < 20ml/h,CI <2.0L/m2.
三、肺并发症-肺不张,渗透性肺水肿, 肺梗塞,膈肌功能受损
体外循环并发症
四、消化道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肝功能 不全,黄疸等
五、肾并发症-急性肾衰 六、手术后出血(肝素反跳)
12~24h X片纵隔明显增宽 术后每小时>200ml
体外循环的建立和应用
李李伟伟栋 栋
体外循环概念
将体内的静脉血引流至体外,使血液不 通过心脏和肺,经氧合器(人工肺)进 行气体交换,由血泵(人工心)输回体 内的过程 也可称心肺转流
发展史
人体的心脏和大血管系统是一个具有较 高压力的封闭系统,它的完整性及连续 遭到破坏,导致两个重要的后果:大出 血,及重要生命器官的缺血缺氧。
体外循环在常见心脏手术中的 应用
二尖瓣置换(MVR)
常规体外循环 经右房-房间隔:上下腔分开插 经房间沟:腔房管或上下腔分开插
主瓣置换(AVR) 双瓣置换(DVR)
动脉插管:升主动脉 静脉插管:腔房管或上下腔分开插 冠脉灌注:切开升主动脉直接灌注
切开升 主动脉 直接灌
注
房缺修补术(ASD)
体外循环相关问题
心肺机预充和血液稀释
(常用预充液配方)
林格氏液30~50ml/kg(晶体) 血制品若干(胶体) 5%碳酸氢钠3~5ml/kg 25%硫酸镁0.12ml/kg 20%甘露醇5ml/kg 地塞米松10mg 抑肽酶6~8万KIU/kg
体外循环灌注温度
一、常温体外循环 37°C 二、浅低温体外循环28-32°C 三、中低温体外循环25-28°C 四、深低温低流量(或停循环)体外循环
其它管道
左心减压管 右心吸引管
基本装置
4、其它设备
过滤器 变温器 超滤器( 人工肾)
基本装置
基本装置
建立体外循环基本过程
开胸,暴 露心脏
升主动 脉插管
升主动
脉插管 接体外 循环
上腔静 脉插管
下腔静 脉插管
上下腔
静脉插 管接体 外循环
Y管 插管
Y管接 停搏液 管及左 心引流 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Y管灌注心 脏停搏液
灌注停搏液 后心电活动 停止
心脏复苏
主动脉开放后,心脏一般能自动复跳 若未自动复跳而出现室颤,则需电除颤 除颤成功条件:
鼻咽温及心肌温到33~35度以上 体外循环灌注压>50mmHg 血气血钾正常 冠状动脉内无气栓 心肌张力好,室颤活跃
室颤除颤 过程
除颤后心 电图变化
基本装置
1、血泵
滚压泵(挤压泵管) 离心泵(泵头的离心力)
基本装置
2、氧合器
生物肺氧合(自体或异体) 鼓泡式氧合器 膜式氧合器(仿生物肺)
基本装置
3、管道和插管
动脉插管-升主动脉插管
股动脉插管
静脉插管-上下腔静脉引流管
腔房引流管
停跳液灌注管
顺行-主动脉根部灌注管(Y型管) 左右冠状动脉灌注管
逆行-冠状静脉窦逆灌管
常规体外循环 顺灌停搏+持续逆灌 手术顺序:先搭静脉桥近心端
之后置换瓣膜 最后搭静脉桥远心端
冠状静脉窦 持续逆灌
CPB下气管肿瘤切除
气管肿瘤大,气管插管难以进入 紧急股动脉-股静脉体外循环(辅 助循环),解决氧合问题
我科至今共做两例
全弓置换术
升低温停循环技术(DHCA) 温度在18~20度,停循环45~60min是安 全的
需股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 转流降温至预定温度后再停循环
冠脉搭桥术
目前多在非体外下搭桥(OFF PUMP) 但需体外循环湿备 紧急体外循环(备改转)
翻转心脏时血压难以维持 出现室颤等
冠脉搭桥+瓣膜置换术
20世纪初之前,心脏一直是外科手术的 禁区。
发展史
美国的一名叫John Gibbon的年轻的外科 医生,为打开心脏禁区的大门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 1953年5月Gibbon成功为一个19岁的小 姑娘,在CPB下进行了ASD修补术。
发展史
1957年,第一台国产人工心肺机问世
1958年6月苏鸿熙在西安成功进行了我国 首例体外循环下VSD修补
室颤除颤 过程
ST段抬 高明显
ST段 回落
除颤后心 电图变化
脱机标准
1、心功能良好,低流量(1L/min)下BP维持满意 2、血容量基本补足,CVP满意
3、鼻咽温37°C,直肠温34~35 °C 4、Hb>8g/dL 5、血气电介质正常 6、各种药物及辅助装置调节到位
体外循环并发症
一、N系统并发症-清醒延迟,昏迷,偏 瘫,失语,智障等
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温血灌注(提供能量和氧,但无高 钾) 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修补(空跳法)
手术时间短,减少心肌损伤
室缺修补术,F3,F4
动脉插管:升主动脉 静脉插管:上下腔分开插 冠脉灌注:Y管灌注
Bentall手术
(带瓣人造升主动脉管道替换+冠脉口移植术)
动脉插管:股动脉 静脉插管:腔房管 冠脉灌注:切开升主动脉直接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