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建立撤除及注意事项
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操作规范
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操作规范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外科手术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在手术过程中代替患者的心脏和肺功能,维持体内血流和气体交换。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操作规范,包括前期准备、设备操作、生命体征监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 术前准备在进行体外循环操作之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体外循环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包括氧合器、灌注泵、监测仪器等设备的检查和调试。
其次,对手术台进行消毒,准备无菌的手术器械和巡视车。
此外,还需要确保患者的条件符合进行体外循环的要求,如血液容积、体温等。
2. 设备操作体外循环设备操作是外科手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在开始体外循环前,需进行液路检漏、气路检漏和灌注泵校准等步骤,确保设备工作正常并排除潜在风险。
同时,操作人员还需定期监测设备参数,如气道压力、泵速、氧合器温度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3. 生命体征监测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非常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等指标,并定期记录和报告。
此外,还需要监测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平衡等指标,及时调整体外循环参数,保持患者的血流和气体交换稳定。
4. 风险管理体外循环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首先,注意术中感染的预防,保持手术场地的洁净,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其次,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心功能、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同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警和预防,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情况。
总结: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操作规范对手术的成功进行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熟悉体外循环设备的操作方法,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体外循环参数。
体外循环设备操作注意事项培训
消毒与清洁处理
设备消毒
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中的消毒要 求,对设备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管路清洁
对连接设备的管路进行清洗和消毒 ,确保管路内部干净、无菌。
操作台清洁
对操作台进行清洁处理,确保操作 台面干净、整洁,无杂物和污渍。
连接管路及电源
管路连接
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中的要求,正确 连接各管路,确保连接紧密、无泄漏 。
作用
在心脏手术、器官移植、重度心肺功 能衰竭等情况下,替代或部分替代心 肺功能,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工作原理简介
01
02
03
氧合过程
通过人工心肺机中的氧合 器,利用氧气将血液中的 二氧化碳置换出来,实现 血液的氧合。
循环过程
通过血泵驱动血液在体外 循环管道中流动,模拟人 体内的血液循环过程。
监控与报警系统
专人操作
确保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设备,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电 气安全问题。
防止交叉感染风险控制
一次性耗材使用
使用一次性管道、滤器等耗材,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设备清洁与消毒
定期对体外循环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表面和内部无菌。
手部卫生
操作人员在接触患者或设备前后,应严格遵守手部卫生规范,降低 感染风险。
报警处理
当设备出现报警时,需及时查看报警信息并处理,确保设备正常运 行和患者安全。
关机与日常维护保养
设备关机
在治疗结束后,按照设备说明 书要求逐步关闭设备,断开电
源。
日常清洁
定期对设备表面和管路进行清 洁,保持设备干净整洁。
维护保养
按照设备说明书要求进行定期 维护保养,包括更换滤网、清 洗水路等,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护理要点
03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
蛋白质
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如鱼、 瘦肉、豆类等,有助于伤口愈合
和身体恢复。
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 铁、锌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 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提高免 疫力。
脂肪
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 、鱼油等,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控制盐和水的摄入
一旦出现低心排综合征的症状,如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呼 吸困难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紧急处理,如应用血管 活性药物或机械辅助装置。
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肺部感染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呼吸 道通畅、定期进行口腔护理、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等。
一旦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 抗感染治疗和呼吸道护理。
限制盐的摄入
过量的盐摄入会增加心脏负担, 不利于术后恢复,建议每日盐摄 入量不超过6克。
控制水的摄入
根据医生的指导控制每日液体摄 入量,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生或半生的食物,以免感染病菌 。
注意食品的保存方式和保质期,避免食用 过期食品。
餐具要清洁消毒,确保饮食卫生安全。
04
康复护理
认知行为疗法
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
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
定期随访
出院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康复效果,及时调整康复计 划。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等,同时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和复查。
05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体外循环机的操作规范与安全措施
体外循环机的操作规范与安全措施体外循环机(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achine)是一种常用于心脏手术等医疗程序中的设备。
它能够将血液从体内引出,并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再注入体内,以完成对心脏的辅助或替代功能。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用体外循环机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体外循环机操作的规范和相关的安全措施。
一、操作规范1. 操作前准备在使用体外循环机之前,操作人员应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
检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电源是否正常,气路是否通畅,泵是否运转灵活,监测仪器是否工作正常等。
只有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时,方可开始手术。
2. 气路设置体外循环机的气路设置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调整气体流量、压力和浓度等参数,以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气体交换和供氧充分。
3. 血管插管血管插管是体外循环机操作中的关键环节。
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和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插管方式和位置。
同时,操作人员应掌握插管技术,确保插管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血液处理体外循环机在血液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抗凝处理、氧合处理等步骤。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血液处理,并确保处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5. 监测与调控体外循环机操作期间,操作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参数等进行实时监测。
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体外循环机的参数,以保持患者的生理状态稳定。
6. 手术结束后手术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将体外循环机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
清洗过程中应注意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并遵循相关的消毒规范。
确保设备的清洁和无菌是保证下一次使用的重要环节。
二、安全措施1. 健康检查操作人员在进行体外循环机操作前,应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自身身体状况良好。
如有感冒、发热等不适症状,应暂时避免参与操作,以免产生交叉感染等安全隐患。
2. 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
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设备操作与维护
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设备操作与维护体外循环是一种在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技术,它通过将患者的血液从身体中引出,经过体外循环设备的处理后再回输体内,来维持手术期间完整的血液循环。
体外循环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对于手术的成功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日常维护要点。
一、体外循环设备的操作流程1. 设备准备在进行体外循环手术前,首先需要进行设备准备工作。
包括检查各个部件是否完好,如泵、气体混合器、温度控制器等;检查管路是否畅通无阻塞,并确保无气泡存在;检查血液透析机是否可正常运行等。
同时,还需要检查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如血液凝固功能、肝肾功能等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2. 体外循环建立当设备准备就绪后,需要将患者连接到体外循环设备上。
首先,进行静脉穿刺,将静脉导管插入患者体内,实现血液引流;然后,进行动脉穿刺,将动脉导管插入患者体内,实现血液回输。
同时,还需要将体外循环设备的管路连接到患者的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上,确保血液的流动畅通。
3. 体外循环操作一旦体外循环建立完成,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以保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这包括调节泵的输液速度和流量,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调整;监控气体混合器的氧气浓度,调节氧合器的工作状态以维持适当的氧合水平;监测患者的体温,并通过温度控制器进行调节等。
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查血液透析机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
4. 体外循环结束当手术结束或需要停止体外循环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
首先,逐步减少泵的输液速度,降低血液流量;然后,将体外循环设备与患者的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断开;最后,对患者的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进行相应处理,如包扎、拔除等。
二、体外循环设备的日常维护要点1. 设备清洁体外循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持清洁和无菌。
手术结束后,应及时清洗设备和管路,除去血液和组织残留物,防止细菌滋生。
清洗时应使用适当的清洗剂,并按照清洗剂的说明进行操作。
2. 设备检查定期对体外循环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各个部件的正常工作。
第四章 体外循环的管理
第四章体外循环的管理第一节体外循环前的准备一、术前访视病人与检查(一)病史1、个人史包括劳动能力,能否胜任较重的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有无心慌气短,有无烟酒嗜好等。
2、过去史了解既往疾病史,特别注意与体外循环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慢性支气管炎、肾病、出血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有无传染性疾病,如:各型肝炎、疟疾、肺结核、性病等。
3、心外科手术史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病种及术后恢复情况。
4、治疗用药史如:降压药、强心药、利尿药、降糖药及激素类药物等。
(二)全身状况1、通过视诊,观察病人有无发育不全、营养障碍、贫血、脱水、浮肿、紫绀、发热、消瘦、过度肥胖。
2、计算体表面积,公式如下:体表面积(S)=身高(cm)×0.0061+体重(Kg)×0.0128-0.0125,然后计算出合理的灌注流量,每分钟灌注流量是心指数和体表面积的乘积,预充计划及流量计算见相关章节。
(三)器官功能术前应全面了解心、肺、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注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尿、粪、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出凝血时间等常规检查结果,特别注意心血管方面的病变,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灌注方法,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1、体温体温高常表示体内存在炎症或代谢紊乱,施行体外循环易造成血行播散,并常导致手术失败,宜慎重。
2、血压高血压者术前应明确其原因、性质、血压波动范围及术前是否抗高血压治疗。
如果冠状动脉、主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有病变,体外循环中应保持较高的血压,否则易引起灌注不足。
对血压过低者,术前应当准备升压药,用药原则是由弱到强,由小到大。
3、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反映贫血、脱水及血容量的大致情况。
成人血红蛋白低于8g/dL,术中及术后易引起氧供不足,应在术前及术中纠正,并备一定数量的全血。
血红蛋白高于16g/dL,易引起器官栓塞,可在术前或体外循环前给予稀释性放血。
婴幼儿术前血红蛋白应超过10g/dL。
体外循环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体外循环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体外循环机(Extracorporeal Circulatory Support,简称ECS)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辅助或替代患者心脏和肺功能,维持体内的血液循环。
它在心胸外科手术、重症医学和器官移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体外循环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体外循环机的使用方法1. 设备准备在进行体外循环之前,必须确保体外循环机设备和相关配件的完好无损。
检查各个接口和管路的连接是否牢固,设备内部是否清洁。
检查血泵、肺通气器和温控装置等主要组件是否正常运行。
2. 麻醉与固定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后,在手术台上采用适当的姿势固定,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手术操作的方便。
3. 导管置入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进行导管的置入。
通过手术操作将入流导管插入患者的右房,将回流导管插入患者的主动脉,并以适当的方式固定导管,避免其移位或折断。
4. 连接主要管路将导管与主要管路连接,确保血液能够顺利地通过体外循环机进入身体并返回。
5. 启动体外循环操作人员需要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启动体外循环机。
确保血泵和肺通气器的参数设定正确,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体外循环的正常运行。
6. 术中维护和监测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密切监测体外循环机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参数并处理异常情况。
同时,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血液气体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等,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7. 结束体外循环手术结束后,需要逐步减少血泵流量和肺通气量,同时关闭体外循环机并将导管从患者身体中取出。
定期检查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确保下次使用时的正常运行。
二、体外循环机的注意事项1. 设备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机设备。
确保设备具备良好的性能、可靠的质量和经过认证的安全性。
2. 团队配合进行体外循环手术需要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
团队成员应熟悉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密切协作,确保操作的高效和安全。
3. 术前准备在体外循环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
体外循环手术中护理要点
体外循环手术中护理要点一、概述体外循环手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手术,在手术中需要使用体外循环机器。
护士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护理非常重要,需要注意许多细节,以确保患者安全。
二、前期准备1. 检查设备:在手术前检查体外循环机器和相关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2. 检查患者: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血液检查和身体状况等方面。
3. 安置导管:在手术前安置导管,确保导管位置正确。
三、手术过程中的护理1.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2. 监测血氧饱和度:使用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3. 给药管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并注意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
4. 管路管理:定期检查管路通畅情况,并注意防止空气栓塞。
5. 血液管理:监测患者的血液流量和血液成分,及时调整体外循环机器的参数。
6. 温度管理:根据医嘱调整体外循环机器的温度,保持患者体温稳定。
7. 出血管理:注意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止血。
四、手术后护理1. 监测生命体征:手术后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2. 监测出血情况:注意手术后出血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止血。
3. 管路拆除:根据医嘱拆除导管,并注意拆除过程中的感染预防。
4. 通气管理: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通气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
5. 恢复室护理: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护理。
五、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 空气栓塞:发现空气栓塞时应立即停止体外循环机器并采取措施排除空气。
2. 心律失常:对于心律失常,应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
3. 出血:注意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止血。
六、注意事项1. 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体外循环机器和相关设备有深入了解。
2. 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确保手术过程顺利。
3. 护士需要注意感染预防和控制,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
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简称ECMO,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为了保证体外循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一份规范手册对操作人员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的编写要点和内容。
一、前言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的前言部分主要包括对手册的编写目的、适用范围、参考标准以及手册的修订与更新等内容进行说明。
同时,还可以加入对体外循环操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的强调,以及对操作人员的感谢和鼓励的措辞。
二、操作人员准备操作人员准备部分主要介绍体外循环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做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1. 个人防护装备:操作人员应佩戴手术帽、手术口罩、手术服、手术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2. 工作台准备:操作人员需要对体外循环机进行检查和准备,包括检查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供应情况、检查体外循环机的包装完整性和工作状态、准备体外循环机所需的管路和滤网等。
3. 药品和物品准备:操作人员需要准备体外循环过程中所需的药品、生理盐水、导管、注射器等物品,并按照规定的方式放置和标记。
三、体外循环操作步骤体外循环操作步骤部分是整个手册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描述体外循环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包括:1. 患者准备:包括患者的体位、固定、清洁消毒等。
2. 管路连接:描述体外循环机和患者之间的管路连接方式,包括不同器械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顺序。
3. 抗凝治疗: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的抗凝治疗原则、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
4. 体温管理:描述体外循环中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和常用方法,如预热和保温等。
5. 防气栓措施: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防止气栓形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 动脉插管:详细描述体外循环中动脉插管的步骤和技巧。
7. 静脉插管:详细描述体外循环中静脉插管的步骤和技巧。
8. 各项监测: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各项监测指标的选择和监测方法。
体外循环机操作安全指南
体外循环机操作安全指南体外循环机是一种用于维持患者生命功能的重要医疗设备。
正确的操作和安全措施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手术非常重要。
本指南将介绍体外循环机的操作安全原则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安全地操作体外循环机。
1. 设备检查与准备在开始操作体外循环机之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完整性。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检查项目:- 检查管路和连接器是否完好无损;- 检查气泡分离器和过滤器是否清洁;- 确保气泵和血泵工作正常;- 检查各项监测设备、报警器和传感器的运作情况;- 检查气体和液体供应是否充足。
2. 患者的准备和监测在操作体外循环机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和监测。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清洁和消毒患者的接入点,确保无菌环境;- 正确连接监测设备,如血压计、心电图监护仪等;- 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并及时作出调整。
3. 体外循环机操作步骤操作体外循环机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操作原则。
以下是一般性的操作步骤:- 打开体外循环机,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启动背压泵和前导泵,保持稳定的血液流动;- 通过气泵或背压泵调节静脉回流和动脉回流;- 控制血液流速和气体流量,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监测和调整气压、温度和酸碱平衡等参数;- 定期检查血液和气体质量,并及时更换和调整。
4. 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在操作体外循环机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气泡和栓塞:注意防止气泡进入循环系统,并定期检查气泡分离器和过滤器;- 高压和低压警报:对于异常的压力报警,应及时排除故障或调整参数;- 传感器故障:定期检查和校准监测设备,及时更换损坏的传感器;- 电源故障:备用电源和应急措施是必要的,以确保设备在电源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 人员培训和交接班: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操作,能够处理常见问题,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总结:体外循环机是手术中不可或缺的设备,正确的操作和安全措施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体外循环建立步骤
1.消除一切感染病灶。
2.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以及肝、肾和其他脏器功能障碍。
3.纠正心力衰竭,或使病人处于可能的最佳状态。
4.术前48小时停用毛地黄类药及利尿药。
5.术前1周用普通饮食,以利调整电解质平衡,如病人长期服用利尿药,则术前1周将口服氯化钾适量增加,以利克服体内钾的不足。
6.术前3日开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当日术前用药时,给一个剂量抗生素。
7.重症病人术前1周起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GIK),以保护心肌。
8.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消除顾虑,增强医患合作。
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利病人主动配合。
[麻醉]静脉复合麻醉、芬太尼麻醉和低温麻醉是目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建立动脉和静脉通道]桡动脉测压、中心静脉测压以及静脉输液通道的建立,可依据具体情况于麻醉前或麻醉后进行。
1.切口胸骨正中切口是标准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切口,它显露好,适合任何部位的心脏手术。
切口起自胸骨切迹稍下,达剑突下约5cm。
2.锯开胸骨沿正中用电刀切开胸骨骨膜,分离胸骨切迹达胸骨后;然后解剖剑突及分离胸骨后间隙。
切除剑突后,用风(电)动锯沿中线将胸骨纵行锯开。
骨膜用电凝止血,胸骨用骨蜡止血。
3.切开心包纵行正中切开心包,上达升主动脉反折部,下达膈肌,切口下段向两侧各切一侧口以利显露。
之后将心包切缘缝合于双侧胸骨外的软组织,用撑开器撑开胸骨,显露心脏[图1-1~3]。
4.心外探查探查主动脉、肺动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的大小、张力以及是否有震颤,还要检查是否存在左上腔静脉及其他心外可以发现的畸形。
5.建立体外循环⑴腔静脉套带:先将主动脉和肺动脉间的间隙分开,行升主动脉套带,牵拉升主动脉上的带向左,显露上腔静脉内侧,用直角钳沿上腔静脉内侧绕过其后套带。
用同样方法用下腔套带钳绕下腔静脉套带备用。
⑵动脉插管:在升主动脉的远端,用7号线作两个同心荷包缝合,均不穿透血管,缝于主动脉的外膜,荷包线的开口左右各一。
体外循环的建立护理课件
$number {01}
目
• 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及处理 • 体外循环的未来发展
01
体外循环的概述
体外循环的定义
1 2
3
体外循环的定义
体外循环是指利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内的心脏和肺脏与人工心 肺机连接,通过人工心肺机代替心脏和肺脏的功能,维持人 体内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一种技术。
详细描述
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针对性处理,如药物治疗、呼吸 机辅助、透析等,以维护患者的生命 体征稳定和器官功能正常。
05
体外循环的未来发展
新型体外循环设备的研发
01
研发更高效、安全的体外循环设备,提高手术 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术,优化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提高设备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01
探索体外循环在复杂心 脏病、肺病等特殊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拓展其
临床应用范围。
02
研究体外循环在器官移 植、血液透析等辅助治 疗领域的应用,提高治 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03
关注体外循环在急救和 重症医学领域的应用, 为危重患者提供更好的 生命支持和治疗手段。
THANKS
感染
总结词
感染是体外循环建立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引发全 身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衰竭。
详细描述
感染的原因可能包括手术操作污染、术后护理不当、免疫力 低下等。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伤口清洁护理、提高免 疫力等措施,以控制感染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并发症
总结词
体外循环建立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 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 呼吸功能不全等。
体外循环的原理
氧合作用中输送氧气并排出
建立体外循环最短记录
建立体外循环最短记录
(原创版)
目录
1.体外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建立体外循环的步骤
3.体外循环的最短记录
4.对医学领域的意义
正文
一、体外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简称 ECC)是指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将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部分或完全替代,使心脏暂停跳动,以便进行心脏手术的一种技术。
体外循环对于心脏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心脏外科医生能够在不干扰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精细的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二、建立体外循环的步骤
1.准备阶段: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肺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能够承受手术。
2.麻醉阶段:患者接受麻醉,以便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安静。
3.建立体外循环通路:手术团队在患者颈部、股部等大血管处建立动静脉通路,连接到体外循环机。
4.启动体外循环机:将患者的血液引出,经过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再通过人工心脏泵回患者体内。
5.控制体外循环参数:根据患者的生理需求,调整体外循环机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三、体外循环的最短记录
目前,我国体外循环的最短记录为 2 小时 38 分钟。
这一记录是由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率领团队在 2018 年完成的。
在这次手术中,胡盛寿教授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并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完成了复杂的心脏修复操作。
四、对医学领域的意义
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为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它的应用使得许多复杂的心脏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建立体外循环最短记录
建立体外循环最短记录【实用版】目录1.体外循环的定义和作用2.建立体外循环的步骤3.体外循环的优点和局限性4.建立体外循环的最短记录5.我国在体外循环领域的发展正文一、体外循环的定义和作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简称 ECC)是指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将患者的心脏和肺部部分或完全替代,使血液在体外循环系统中流动,以维持全身灌注和氧供的一种技术。
体外循环的作用主要是为心脏手术提供安全的术中环境,使心脏停跳,便于手术操作。
二、建立体外循环的步骤1.准备阶段:包括检查和准备手术器械、设备,以及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药物准备。
2.插管阶段:主要包括上腔静脉插管、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插管和肺动脉插管。
3.建立体外循环:通过连接各插管,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使血液在体外循环系统中流动。
4.运转阶段:调整体外循环系统,使血液流动稳定,保证全身灌注和氧供。
三、体外循环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为心脏手术提供安全的术中环境;2.使心脏停跳,便于手术操作;3.可以对全身灌注和氧供进行有效调控;4.可以进行心肌保护。
局限性:1.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2.可能引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3.对患者生理功能有一定影响;4.需要特殊设备和耗材。
四、建立体外循环的最短记录目前,建立体外循环的最短记录尚无明确数据。
但在实际手术中,体外循环的建立时间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医生经验等。
一般来说,熟练掌握体外循环技术的医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循环建立。
五、我国在体外循环领域的发展我国在体外循环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增加,体外循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体外循环技术的研究水平和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为更多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护理规范要点
湿化注意事项
ی体位:半卧位.氧气的吸入:喷出的气体具有一定的压力,排 斥口腔周围空气进入呼吸道,使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雾 化液温度低于呼气道温度,吸入后容易导致小气道痉挛. 可出现气急,胸闷,故吸氧量相应提高2~3l/min可减轻不 适症状.雾化时间:根据痰液性质掌握雾化时间,使痰液保 持糊状,防治间隔时间过长,又要防止吸入过多,超过气管 和肺对水分的清除能力,导致痰液生成过多,甚至导致肺 水肿. ی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的量,成人3~5ml,小儿注入0.5~1ml
维持患者体温正常的意义
ی低温时由于寒冷的刺激可反射性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寒颤可致氧耗增多,导致心脏负担 加重;体温过高时,基础代谢率增加也可使心脏负 荷加重 ی高热常是心动过速的原因,可引起小儿惊厥。稳定 患者的体温,可消除体温因素对循环系统的不利影 响,提高手术成功率。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护的构件及基本功能 体外循环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体外循环的并发症
体外循环术后的护理要点
体外循环基础知识
概念
体外循环(extracorpeal circulation 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将回心 的上下腔或右心房静脉血引出体外,经人 工肺进行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气体交换) 再经人工心泵入体内动脉的血液循环。在 体外循环下,可停止呼吸,阻断心脏血流, 切开心脏,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完成体外 循环的装置称为人工心肺机。
低心排征象
ی烦躁不安、忧虑或淡漠; ی周围脉搏细而速 ی皮肤冷湿,甲床紫绀; ی尿少,成人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 ی低血氧症; ی血压多偏低,但低排时也可以血压正常或偏高 ی心排血指数<2.5L/m2。处理低排要针对原因, 尤其应强调预防。
体外循环意外及处理原则
体外循环不测办理原则及操作中注意事项一、体外循环中进气产生原因:1、氧合器排空2、排气不完整3、复温时血平易水温的温差过高4、低流量灌注时,动脉端有分流5、泵速突然加快、排空办理原则:1、气体未进入病人体内时,应赶忙将管内气体排空。
2、大量气体进入体内时,应进行逆行灌注及脑保护措施。
注意要点:1、保持必然液面;2、将滤器排气通路关闭;3、复温时,水平易血温的差值应<10℃;4、低流量或停机前应关闭滤器排气管三通,严禁低流量灌注时放血。
二、凝血1、病人未肝素化2、预充液未含肝素3、病人因素:如ATⅢ缺乏,肝素耐药4、体外循环时间长,肝素耗资5、鱼精蛋白拮抗后仍用右心吸引6、水温高于 42℃7、未肝素化库血或含钙的溶液混杂办理原则:1、停机;2、更换氧合器或微栓滤器;3、血栓已进入体内应采用脑保护治疗措施。
注意要点:1、确认全身肝素化,ACT 达 360s 插管,ACT>480s,转机,20min 后应再查 ACT ,以防肝素耗资;2、预充液给肝素:成人 2000U,小儿 1000U(加血例外)3;、库血预充加肝素 5000U/dl;4、ACT300s 以上用右心吸引;5、CPB10min 今后抽 ACT 标本,今后再隔 30min 抽血测ACT ;6、给鱼精蛋白后不能够再用右心吸引。
三、突然停泵1、突然停电2、保险丝烧断3、泵槽内有异物4、泵管挤压过紧,使泵管在泵槽内扭折5、氧合血泵管交织扭曲6、机器故障办理原则:1、用紧急摇把转泵头,注意摇动方向,依照氧合器液面和动脉压进行调整。
预防:1、备好紧急摇把;2、备好保险丝;3、泵管卡应压紧,泵头和泵管挤压合适;4、将氧合血泵管在泵槽内理顺;5、准时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有问题及时通知有关人员;6、体外循环中一些小杂物放在盘内。
四、泵压增高1、氧合器,滤器质量问题2、主动脉夹层3、动脉插管微小4、血液凝固5、动脉钳子未开放6、阻断升主动脉时阻断钳夹住动脉插管7、动脉插管扭折或贴壁办理原则:1、必要时启用滤器旁路;2、停机重新插管,准备好右心吸引;3、合适减少流量或更换管道;4、更换氧合器,加大肝素剂量;5、开放动脉端钳子;6、与术者联系调整插管。
名词解释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一种医学技术,用于维持和替代人体心脏、肺脏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机械装置将血液从身体中抽出,经过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注入体内,以实现对心脏和肺脏功能的支持或替代。
1. 体外循环的原理体外循环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通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重新灌注回患者体内。
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血液引流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在患者身上建立静脉和动脉通路。
手术中,通过插管等方式将血液引流出来,一般是从大静脉(如颈内静脉)或大动脉(如股动脉)中抽取血液。
1.2 氧合与过滤引流出来的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中,在机器上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
氧合器中有一个半透膜,通过这个膜,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收新鲜的氧气。
此外,通过过滤器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杂质和凝块。
1.3 体外循环经过氧合和过滤处理后的血液会再次被注入患者体内,一般是通过大动脉(如股动脉)或心脏主动脉进行回输。
这样,血液就完成了从体内到机器再到体内的循环。
2. 体外循环的应用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那些需要停止心脏跳动、进行心脏修复或移植的手术。
此外,在一些疾病或创伤导致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时,也可以采用体外循环来维持患者的生命。
2.1 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室壁修补术等需要停止心跳进行操作时,使用体外循环可以保证患者的供氧供血,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2.2 肺移植肺移植手术需要将捐赠者的肺移植到受体体内,这个过程需要停止受体心脏的跳动并进行连接。
体外循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的作用。
2.3 心脏支持装置在一些严重心衰、心脏病等患者中,为了维持生命,可以通过安装心脏支持装置来辅助心脏功能。
这些装置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机器进行氧合和过滤后再注入患者体内。
3. 体外循环的风险与注意事项尽管体外循环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3.1 凝血功能障碍由于机器处理可能会对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产生影响,使用体外循环时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医疗器械培训掌握体外循环机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医疗器械培训掌握体外循环机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体外循环机是一种关键的医疗器械,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等领域。
正确操作体外循环机以及遵守安全注意事项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体外循环机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以便培训人员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一、体外循环机的操作规范1. 操作前准备:在开始使用体外循环机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和正常运行状态,确保所有仪器、管路和连接方式都正确无误。
操作人员还应穿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帽子等,以确保手术环境的洁净和患者的安全。
2. 操作过程:在启动体外循环机之前,操作人员应了解手术所需的循环条件,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设置合适的参数。
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关注各项指标,如血压、心率、体温等,并及时调整参数以维持患者的生理稳定。
3. 操作技巧:操作体外循环机需要一定的技巧。
操作人员应熟悉各个操作按钮和调节器的功能,能够迅速响应医生的需求。
在使用血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轻柔、准确,避免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伤害。
二、体外循环机的安全注意事项1. 人员安全:操作体外循环机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正规的培训。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人为失误导致的意外发生。
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等,避免接触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
2. 设备安全: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体外循环机的设备和仪器,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具备必要的维护。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设备的工作状态,如水路是否通畅、气路是否正常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修或更换设备,以免给患者带来风险和不良影响。
3. 患者安全:在使用体外循环机时,操作人员应特别关注患者的安全。
例如,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参数以维持生理稳定。
另外,操作人员应注意术中感染的预防措施,如严格遵守洗手消毒规范、穿戴好手套、口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循环建立、撤出及注意事项[术前准备]1.消除一切感染病灶。
2.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以及肝、肾和其他脏器功能障碍。
3.纠正心力衰竭,或使病人处于可能的最佳状态。
4.术前48小时停用毛地黄类药及利尿药。
5.术前1周用普通饮食,以利调整电解质平衡,如病人长期服用利尿药,则术前1周将口服氯化钾适量增加,以利克服体内钾的不足。
6.术前3日开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当日术前用药时,给一个剂量抗生素。
7.重症病人术前1周起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GIK),以保护心肌。
8.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消除顾虑,增强医患合作。
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利病人主动配合。
[手术步骤]1.切口胸骨正中切口是标准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切口,它显露好,适合任何部位的心脏手术。
切口起自胸骨切迹稍下,达剑突下约5cm。
2.锯开胸骨沿正中用电刀切开胸骨骨膜,分离胸骨切迹达胸骨后;然后解剖剑突及分离胸骨后间隙。
切除剑突后,用风(电)动锯沿中线将胸骨纵行锯开。
骨膜用电凝止血,胸骨用骨蜡止血。
3.切开心包纵行正中切开心包,上达升主动脉反折部,下达膈肌,切口下段向两侧各切一侧口以利显露。
之后将心包切缘缝合于双侧胸骨外的软组织,用撑开器撑开胸骨,显露心脏[图1-1~3]。
4.心外探查探查主动脉、肺动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的大小、张力以及是否有震颤,还要检查是否存在左上腔静脉及其他心外可以发现的畸形。
5.建立体外循环⑴腔静脉套带:先将主动脉和肺动脉间的间隙分开,行升主动脉套带,牵拉升主动脉上的带向左,显露上腔静脉内侧,用直角钳沿上腔静脉内侧绕过其后套带。
用同样方法用下腔套带钳绕下腔静脉套带备用。
⑵动脉插管:在升主动脉的远端,用7号线作两个同心荷包缝合,均不穿透血管,缝于主动脉的外膜,荷包线的开口左右各一。
将荷包线套入止血器,以备插管时止血和固定。
将荷包中央部分的外膜切除。
向右心耳注入肝素(3mg/kg)后用小圆(尖)刃刀在荷包中央切一略小于动脉插管口径的切口,退出刀刃的同时将动脉插管送入升主动脉切口内,立即收紧两个荷包线的止血器,并用粗丝线将动脉插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
最后将动脉插管固定在切口边缘或撑开器的叶柄上,将插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⑶腔静脉插管:于右心耳和右心房各缝一荷包线,套以止血器,然后切口,插入上下腔静脉插管(一般先插经心耳上腔管),收紧止血器。
用粗丝线围绕插管结扎切口以下2~3mm的心耳和心房壁,并用此结扎线固定上下腔插管以防滑脱。
将上下腔插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⑷冷心停搏液灌注插管:在升主动脉根部前侧外膜作一褥式缝合,将其套入止血器。
将冷心停搏液灌注针头排尽气体后刺入褥式缝合线的中央部位进入升主动脉内,抽紧止血器,将插管和止血器用粗线固定在一起。
将插管与灌注装置连接。
⑸左心引流插管:可选用下列二者之一:左房引流于右上肺静脉根部与左房的连接部作一大的褥式缝合,套以止血器,在褥式缝线圈内切一小口后,将左房引流管插入左心房,收紧止血器,并用粗丝线结扎,把引流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
将引流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左室引流某些病人应用左室引流效果更佳,在左室近心尖无血管区作一褥式缝合,套上止血器,在褥式缝合圈中央作一小切口,自小切口置入左心室引流管,收紧止血器,将引流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
将引流管连接于人工心肺机系统。
检查所有管道及其连接均无错误,肯定各通道没有任何障碍,即可开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数分钟后,阻断上、下腔静脉,进入完全体外循环,此时上、下腔静脉血液完全经插管流入人工心肺机,不流入右房。
同时进行血液降温。
⑹阻断升主动脉:在全身温度降到30℃左右时,提起升主动脉套带,用主动脉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
立即由主动脉根部的灌注管灌入4℃冷心停搏液(10~15ml/kg),同时心脏表面用4℃冰盐水或冰屑降温,以使心脏迅速停搏[图1-4]。
体外循环的运转指标如下:平均动脉压 5.33~9.33kPa(60~90mmHg)。
中心静脉压0.59~1.18kPa(6~12cmH2O)体温一般手术28℃左右;复杂心脏手术可用深低温20℃~25℃.心肌温度保持在15℃~20℃。
流量50~60ml/kg为中流量;70~80ml/kg为高流量,临床常用高流量。
儿童与婴幼儿流量应高于成人。
稀释度细胞压积一般在25%~30%左右。
血气分析PaO2 13.3~26.6kPa(100~200mmHg)。
PvO2 3.3~5.3kPa(25~40mmHg)。
pH 7.35~7.45。
PaCO2 4.6~6.0kPa(35~45mmHg)。
尿量2~10ml/kg/小时。
血钾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K+保持在4~6mmol/L,每小时应给氯化钾1~2mmol/kg。
肝素化人体按3mg/kg;预充液1mg/100ml;运转1小时后,经人工心肺机补充肝素半量。
运转过程中ACT应保持在600秒左右。
6.终止体外循环⑴复温:心内主要操作完成后,可开始复温,但心脏局部仍需要低温保护。
⑵排气:心脏切口缝合完毕即可进行心尖插针排气,主动脉根部插针排气,或将灌注针拔掉,通过主动脉壁上的针孔排气。
排气前将心包内冰屑或冰盐水清除。
⑶开放主动脉: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此时应保证左心引流通畅,防止左心膨胀。
⑷除颤: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后,如条件合适,心脏多能自动复跳,如不复跳,可用电击去颤,一般用直流电5~50瓦稍。
除颤前应查血气及离子,如不正常,应立即给以纠正,保证在生理条件下复苏成功。
复跳后应保持一段时间心脏处于无负荷跳动,以利心肌功能恢复。
⑸辅助循环:复苏后开放上、下腔阻断带,使完全体外循环转变成为并行循环,以辅助心脏搏动,降低心脏负担。
心内操作时间越长,需要辅助循环的时间也越长,以利心脏代谢及功能的恢复。
⑹停止体外循环:体外循环停机的条件是:①体温达36℃;②平均动脉压8~10.66kPa(60~80mmHg);③手术野无重要出血;④血气分析报告正常;⑤血离子正常;⑥无严重心律紊乱。
停机前可使用血管扩张药与利尿药,如硝普钠、速尿等,使人工心肺机内存血逐渐减少,对人体实现正平衡。
到停机时,机内只留下最低限度维持运转所必需的血量。
停机后要继续用动脉泵缓慢输血,以防止血量不足,也要防止输入速度过快而致心脏膨胀,损害心肌功能。
⑺中和肝素:根据ACT测定值计算鱼精蛋白用量;或按1∶1的数量给鱼精蛋白中和体内肝素。
防止使用鱼精蛋白过量或不足。
⑻补充钾:终止体外循环之前,一般病人都自然利尿,如尿流速度不够理想,可用速尿,此时最易发生低血钾所致心律紊乱。
补钾量应根据尿量及血清钾的监测:一般每排出500ml尿应输入0.7~1.0g氯化钾,为防止液体过度负荷,可用6∶1000~15∶1000氯化钾溶液静脉点滴,需注意高浓度的钾要从大静脉内插管输入,周围静脉输入高浓度钾难以保证通畅。
⑼补充血容量:停机后,创面仍不断失血,加上利尿(尿流常较快),因此应立即输入新鲜血及血浆以补充血容量之不足。
血与血浆的比例可根据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测定数值来决定。
⑽拔管:停机之后,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可拔去上腔插管,将下腔插管退到右心房内。
如病情继续稳定,可将下腔插管拔除。
如果不需要再输入机内血液,应尽可能早拔除动脉插管。
同时在主动脉插管处的结扎线范围内注射鱼精蛋白,经主动脉内注射鱼精蛋白极少引起血压下降。
[术中注意事项]1.解剖、切除剑突时常易损伤两侧腹壁上动脉的分支,应妥善止血。
2.切开心包,显露心脏,建立体外循环前,应通过心外探查,偶尔进行心内探查,进一步确定诊断,或修正诊断及改变手术设计。
3.对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要常规检查有无左上腔静脉及有无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4.上下腔静脉套带有困难者,血管张力或右房张力大,或有粘连难以分离者,可先在右房插管,待体外循环开始后,心脏及腔静脉张力下降后再进行套带;套带时如发生腔静脉破裂,可迅速经右心耳将管插入破裂的上(下)腔静脉,同时用手指捏住或压迫破口制止出血,启动体外循环,待心脏张力下降后,修补破口。
5.体外循环启动后应随时检查上、下腔静脉引流是否满意,中心静脉压是否升高,左心引流是否通畅,心脏是否膨胀,以便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
6.心内操作要轻柔、细致,要以最小的损伤,最短的时间完成手术,并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7.阻断升主动脉进行心停搏液灌注时,应及早将右房切开减压,以免右心膨胀。
如切开右房(室)时发现有大量血涌出,应考虑两种可能:①升主动脉阻断不全;②下腔静脉阻断不全,或左上腔静脉没有阻断。
确定后应加以纠正,即可使手术野清晰。
8.手术结束时应及早排除心腔内的气体,尽早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
如不自动复跳,应及时去颤,勿使心室纤颤时间过长。
应依靠监测血离子及血气分析来保证复苏时内环境处于生理状态。
9.血管扩张药的应用重症病人可于复温开始时静滴硝普钠,以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左心负担,增加心排出量;有利于机器余血输入体内;加强利尿,有利于将体内多余的水及早排出。
一般用量常在0.5~3μg/kg/分,很少需要超过5μg/kg/分。
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速度或用量。
10.心肌保护心肌保护的总原则是增加能量储备,减少能量消耗;开始手术前,着重于术中,继续巩固于术后。
⑴冷心停搏液的灌注: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冷化学心停搏液,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钾15~20mmol/L、镁、钠、钙和葡萄糖等。
多数学者主张用含钙0.5~1.0mmol/L,但亦有用无钙心停搏液,其渗透压应略高于正常,一般主张在340~360毫渗量左右。
酸碱度应略偏碱,即pH在7.60左右。
温度为4℃。
冷心停搏液要在升主动脉阻断钳的近端灌入主动脉进入冠状动脉内,压力为 5.3~6.6kPa(40~50mmHg)左右。
用量为10~15ml/kg,要求在3~4分钟内注完。
手术中每隔20~30分钟再灌注一次,其量可酌减,但在复苏前一次的灌注液应减低钾的含量为5mmol/L,以免影响复苏。
近年来主张心停搏液自冠状静脉窦灌入称为逆灌,或者顺灌和逆灌相结合使用。
⑵心表降温:灌注心停搏液的同时,用冰屑或冰盐水灌入心包腔进行心脏表面降温。
对有明显心肌肥厚的病人同时用冰盐水灌入心腔,以增加全心降温效果,使心肌温度保护在15℃~20℃。
⑶GIK溶液的应用:术前、术后均可用GIK溶液静脉点滴,以提高心肌糖原的储备,及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
⑷充分左心减压:充分左心减压,不但可使手术野清晰,而且是心肌保护重要的一环。
在主动脉瓣有关闭不全的心脏,灌注心停搏液时,要间断有节奏地挤压左室,使漏入左心室的心停搏液被挤入冠状动脉,增强冷心停搏液的作用,同时也避免左室膨胀造成的损害。
⑸血管扩张药的应用:血管扩张药可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使心肌以较低的能耗就能增加心排出量;同时也扩张冠状血管和肺血管,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