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2-3 环渤海发展特点
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 区和大型城市群
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 “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 新机制
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
和长三角明显落后
03
Part Three 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
3.区域内发展因素
经济一体化
.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 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
第三产 业, 51.20% 第二产 业, 45.80%
势产业转出,而是有着占领新市场、 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 源等多方面战略发展目标。
4-2产业转移特点
内容更丰富
产业转移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 业项目的输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也开始加入了转 移的行列,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装备的整
上长江三角洲的范畴。
02
Part Two 三大经济圈比较
2-1长三角发展特色
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
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
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 显; 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
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 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 次人才密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 全国领先。
体升级。转移的产业也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制造
业、服务业和研发产业多领域的综合性趋势
4-2附录
4-产业转移特点
江苏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 苏南转移至苏北
上海产业转移优先考虑浙
江、江苏、安徽等省份
浙江产业转移的重要目 的地是安徽、江西和湖 北
江苏 上海
产业转移方向
浙江
Thank You
Freedom design by Huang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一、地理优势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上海,与中国内外重要港口遥相呼应,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走廊之一。
长江三角洲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得农业、渔业等传统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同时,区域内还聚集了众多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汇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
这些企业涵盖了钢铁、汽车、化工、船舶等多个领域,产品品质好、技术先进,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还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领域。
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和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繁荣。
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
三、创新驱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发展,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系列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地区落地生根,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了竞争优势。
四、城乡一体化助力农业现代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农业机械化、水利设施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产量,并且为大中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督,推动了农业与现代市场的对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创新驱动和城乡一体化的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重要区域之一,其地处沪上海、宁杭等地,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外贸发展、就业形势等方面对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从经济增长角度看,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该地区的GDP总量达到了9.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5%。
这个增速相对较高,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浙江省是增速最快的地区,其GDP增长率达到了8.2%,而上海和江苏两地的增速则分别为7.3%和7.2%。
这些数据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体上处于较好的增长状态。
其次,从产业结构角度看,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一些变化。
在服务业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特别是浙江省主打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
但是,传统制造业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传统行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从外贸发展角度看,202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根据数据统计,该区域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1%。
其中,浙江省的外贸出口总额增长较快,达到了7.8%,而上海和江苏两地的外贸增速则分别为5.6%和4.6%。
这些数据显示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发展的整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外部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进出口贸易环境复杂等因素,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从就业形势角度看,202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情况总体平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40万人。
此外,就业结构也出现一些调整,服务业就业机会增多,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就业机会增加明显。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保护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保护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在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生态节点。
该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安徽省合肥市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等几个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秀的自然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河道保护问题成为制约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从河道保护的重要性、挑战以及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措施等方面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保护,并分析其对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河道保护的重要性河道作为自然河流的通道,不仅承载着水资源的运输和调节功能,还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河道不仅存储着丰富的水资源,还孕育出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河道的保护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河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河道面临着过度抽取和污染等问题,导致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和水质的恶化。
因此,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对于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其次,河道的保护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河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一系列生态过程。
河道的保护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水沟排洪等。
因此,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河道保护面临的挑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河道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制约了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进程。
首先,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态系统。
其次,土地利用和城市扩展带来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河道的河岸破坏和湿地的消失。
此外,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过度抽取也使得河道水位下降,水资源供应不足。
以上问题使得河道保护形势严峻,阻碍了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三、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措施为了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保护面临的挑战,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长三角宏观经济概述
长三角宏观经济概述长三角经济圈面积约为110821 平方公里,人口约9722万,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和上海市,共计16个城市: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的进出口总额要高于其他的两大经济圈。
长三角吸引外商投资上远远高于其他两大经济圈,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2010年长三角地区规划的出台为长三角新一轮的发展带来契机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目标: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房地产市场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人口扩张、购买能力增加、投资需求增加长三角城市的层次界定城市层次界定体系是基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房地产领域活动水平(供给与需求)的综合考量。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二线城市对应那些处于增长阶段的城市;三线城市则是那些处于起步阶段和萌芽阶段的城市段特点增长阶段城市 国内外银行、制造厂商、零售商和酒店经营者的相继入驻,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强劲的需求。
起步阶段城市 逐步建立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形象。
其中的一些城市得益于当地的国内外企业,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房地产方面的需求。
萌芽阶段城市 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政府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商业发展,使得这些城市未来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
中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中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矛盾与挑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制造业为主,拥有众多的工业园区和制造企业。
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为地方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意识的薄弱和监管不力,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进行了无视和破坏。
这导致了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
环境污染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对企业的环境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政府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打击和制裁。
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于改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政府的努力,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主动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
公众应该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应加大环境保护科技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找到更加高效、低碳的生产方式,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繁荣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
经济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为主要支柱。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大,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贸业逐渐成为该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对外贸易额达到1.8万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
同时,该区域的制造业也十分发达。
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均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上海拥有一些世界级的制造业企业,如上汽集团、康明斯、通用电气等,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经济的繁荣。
江苏、浙江两省也拥有众多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如海尔、美的、华为等。
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服务业也是该区域的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拥有一些在全国范围内领先的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为该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吸引了许多人才前往该区域发展。
文化繁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该区域有着许多古老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景点,如杭州的西湖、上海的外滩等,这些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游览。
同时,该区域的文化产业也十分发达。
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上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中心之一,同时还拥有许多知名的文化企业,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大戏院等。
南京、杭州也有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些企业的兴起不仅为该区域带来了文化繁荣,同时还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和文化发展史已经拥有了百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加大,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未来,该区域的经济和文化还将继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长三角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底蕴是造就长三角辉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长江三角洲由位于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其家族成员: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同时,在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
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
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
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
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
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
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
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
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
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沪宁杭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沪宁杭概况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区域,地理上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和浙江省并辐射安徽省等周边地区。
因其核心地域是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故名。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长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由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合肥市,马鞍山市、衢州,金华,淮安,盐城组成。
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把长三角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作为发展定位。
铁路:京沪铁路、沪昆铁路、沪汉蓉客运专线、沿海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待建),宁杭城际铁路(建设中)、宁安城际铁路(建设中)、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中)、沪昆高速铁路(建设中)、杭甬客运专线(建设中)、萧甬铁路、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沪通铁路等。
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上海外环高速公路、上海郊环高速公路、嘉金高速公路、新卫高速公路、莘奉金高速公路、亭枫高速公路、上海迎宾大道、沪芦高速公路、沪崇苏高速公路、浦东机场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宁马高速公路、宁合高速公路、常马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杭州绕城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宁波绕城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预计将于2012年完工)、沿海高速公路(建设中)。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和它的若干个主要支流(比如黄浦江、太湖的河川)在入海前汇聚的河口处。
这一地区地理状况独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一、地理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势平坦: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
同时,平坦的地势也方便了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
2. 水系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发达,长江及其支流交错纵横,有利于水运和水资源的利用。
同时,华东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会。
3. 土地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这里的农田可进行春耕夏种、秋收冬储,农作物丰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气候宜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有利于稻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湿润,适宜蔬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其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涵盖了机械、化工、纺织、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
许多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全球知名的品牌都集中在这一地区,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工业的重要基地。
2. 贸易港口重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包括上海港口和宁波港口等。
这些港口不仅为中国内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成为了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
3. 区域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浙沪皖地区通过合作协同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格局。
这种合作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服务业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包括金融、物流、旅游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得以迅速壮大。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正在缩小;而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的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越珠三角,并且差距有进
一步扩张的趋势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发 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 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 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崔功豪等 区 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对于区域 竞争力的评价,目前国际国内通 用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 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 分析法等。
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 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现状
主要现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 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 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 。长三角的崛起是在珠三角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 发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 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了一个新台阶。 GDP现状: 2012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到4.2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达到18.7%,超过一季度1个百分点。同时,其GDP 增速实现回升,均值达9.4%,高于一季度0.4个百分点,与 2011年的GDP增速持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
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
毗邻,靠近东南亚 。 2.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 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
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 2、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 时代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 4、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长三角经济区
宁波港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物流发展
• ①交通迅速发展及改善。 • ②港口物流发展迅猛。2003年上海港货物吞吐 量突破3亿吨大关,位居世界第二大港。港口 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28万标准箱,位居世界第 三位 。宁波港也不甘示弱.全年共 完成集装 箱吞吐量27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8%以 上 。 • ③口岸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市政府的 统一部署下,上海口岸在全国率先实行了 “5+2天”工作 制,包括节假日、双休日在内
上海资源概况
•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境内水域 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 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 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 等。黄浦江源自安吉,全长113公里,流经 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 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 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 上海的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大约为62 平方公里。
• 生物资源: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 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等四大渔场,盛产 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 品。农业资源: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 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 繁多。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 种植 • 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蔬菜 8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江苏蚕桑闻名全国, 名茶有“碧螺春”、“云台山云雾茶”、"芦蒿 茶"、“雨花茶”等。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 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
长江三角洲有什么特点?
长江三角洲有什么特点?一、区域优势明显1. 地理位置独特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北靠长江,地理位置优越。
其地处大陆沿海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被誉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
2. 交通便利长江三角洲作为交通枢纽,连接了中国北方、东北地区和太平洋沿岸经济发达国家。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其中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货物集散地,辐射能力广泛,成为中国对外交往和物资交流的重要门户。
二、经济发展迅速1. 工业集聚效应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形成了世界级的工业集群。
依托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出了以汽车、电子、纺织、机械、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 服务业蓬勃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成为了中国服务业的重要发展地区。
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服务业蓬勃兴起,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三、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1.水资源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贯穿长江,享有丰富的水资源。
政府和各界人士高度重视长江水库的保护,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限制产业发展、严控工业污水排放、推广节水技术等,保护了长江的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立了一批生态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促使公众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底蕴深厚1. 历史文化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尤其是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包括博物馆、艺术展览、音乐剧等,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2. 传统工艺独特长江三角洲地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工艺,如苏绣、安徽皖绣、上海漆艺等,这些工艺凝聚着地方文化的精华,表达了江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摘要: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省市资源禀赋与经济基础各异,发展路径不同且影响因素较多。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在内部因素中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区域空间结构。
其中供给因素是指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
需求因素包括消费和投资,而总需求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具有乘数效应。
良好的区域空间结构能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中形成有效的分布,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区域间要素流动与区域间贸易。
区域间要素流动主要指人力资源迁移、资本流动和知识技术传播。
影响区域间贸易的因素主要有区域间的相互需求及区域间的贸易障碍。
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考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正式制度安排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和政府强制供给的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苏南模式本质是上一种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下的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是苏南乡镇政府强制供给制度的结果。
在这种产权结构模式下,集体企业所属地的乡镇政府能够对企业的组建、经营进行干预和控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模式能够集中分散在农民手中的有限资本,及时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迅速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制度安排也逐渐暴露出弊端。
浦东的开发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也主要得益于国家和上海特许的制度安排。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策的束缚会抑制区域经济的发展,温台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个体私营经济只能是地下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政府偶尔对个体私营业主进行打击的警示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温台地区的经济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人均收入是多少?
长江三角洲的人均收入是多少?一、长江三角洲的人均收入概述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域之一,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的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收入相对较高,远远超过了中国的平均水平。
二、长江三角洲人均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人均收入的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与服务业的转型过程。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人们的工资水平也随之提高。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技术创新与人均收入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之一。
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新兴产业的涌现使得该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同时也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
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腾飞,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高薪的就业机会。
三、长江三角洲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1. 教育水平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高等教育机构众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从而推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2. 城乡差距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这是由于城市的发达经济和优质教育资源所决定的。
因此,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产业结构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发达,这些行业相对于农业来说,收入水平更高。
因此,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收入相对较高。
四、长江三角洲人均收入的未来趋势与挑战1. 继续优化经济结构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还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经济教案的案例
长江三角洲经济地位一直处于中国的前列。
该地区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份,是中国最繁荣的发展地区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1.经济特点长江三角洲经济的特点是: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为三大支柱。
这三大支柱对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制造业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基础,是该地区的命脉所在。
而服务业的发展则为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同时也为其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外贸则是长江三角洲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经济发展历程长江三角洲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这段时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从那时起,长江三角洲经济就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3.当前经济现状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GDP已经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同时,该地区的外贸总额已超过50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25%以上。
这些数据表明,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于全国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科技进步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已经不再是该地区的唯一增长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也成为了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5.面临的挑战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已经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已经成为了该地区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
此外,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长江三角洲的资源利用和分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战略取向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战略取向不久前,据全球领先的企业咨询之一美国科尔尼公司"全球经济政策委员会"在美国和中国同步发表了一项权威性报告《2002年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
报告得出了令中国人鼓舞的调查结果:虽然世界经济大环境放缓,但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国。
该报告是在调查全球1000名大型跨国公司的总裁等高级管理人员基础上得出的"前瞻性"结论,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所作的关于世界投资报告着重"总结和回顾"不同,所以,每年这个报告的发布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
今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将超过500亿美元大关,对引资额一直徘徊在500亿美元以下且长达6年之久的中国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高度。
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外商投资也惠及到处于长江三角洲边缘的安徽。
由于全球经济的持续疲软、股票价格的连续下跌以及公司对企业赢利和监管问题的顾虑等因素削弱了企业首席执行官们进行跨国并购的积极性,跨国并购已不再是外国投资的主要方式,外国投资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这特别对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外向度不高的省份有利。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战略取向1?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共14个市及所辖74个县市,土地面积约10万km?2,人口达7000多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和6?3%,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国民收入约占全国的14%,财政收入、工业利税分别占全国的11%和12?5 %。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在区位条件、产业实力、科技水平等方面在全国最有优势。
1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地理环境优越长三角濒临东海,面向太平洋,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属大河口海岸地带,正处我国南北沿海航线中央,由上海、宁波、南京、镇江、张家港、南通等港口组成的港口群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发展问题。
本文将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规模已经逐渐扩大,但是其基础设施建设却存在不少难题。
这里主要包括交通拥堵、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
首先,交通拥堵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大难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车辆数量与日俱增,导致道路拥堵严重。
此外,交通运输体系不畅,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其次,城市规划不合理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大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妥善性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建筑规划等都存在诸多缺陷,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强交通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交通运输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规划建设的策划与管理,避免出现失策的情况。
二、技术创新问题科技创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当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强烈,投入科技创新的资源不足。
在全球经济的日益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创新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但是大部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却存在着这方面的不足。
其次,科技人才的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
虽然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众多的知名高校和优秀研究机构,但是一些优秀的科技人才却面临着薪酬不足、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这也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同时也要优化人才流动与匹配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下来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从最初的纺织业,到后来的制造业和外贸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对于那些依赖于制造业和基础材料的地区而言,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了一大难题,因为这使得它们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长三角各城市统计部门大量丰富的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发展状况,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对比分析,从统计角度简述绍兴经济总量和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置变化情况,剖析绍兴在经济发展某些方面落后于部分城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找出差距,扬长避短,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绍兴“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基础为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工商辐辏之所”,对外埠际贸易发达,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广为传颂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诗词民谚,就生动地记载了长三角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丰碑。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1/4以上的外贸出口,30%以上的外资利用额。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与社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2%和14.2%,分别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2和6.1个百分点。
但是,将绍兴置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处于中等水平,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竣形势。
如何认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准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绍兴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位,确保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城市领头羊,努力跻身第一层次城市,是当务之急和今后定位发展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
从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看,到2002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5408亿元)、苏州(2080亿元)、杭州(1782亿元)、无锡(1602亿元)、宁波(1500亿元)、南京(1298亿元);GDP在700—1000亿元的城市有5个城市,分别为:绍兴(928亿元)、南通(887亿元)、台州(858亿元)、常州(761亿元)、嘉兴(706亿元),其余5个城市GDP均在700亿元以下。
本文依此将十六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绍兴暂居第二层次第一位。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大幅提高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详见图一)。
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详见图二)。
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
从各城市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二)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三产发展速度较快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现行宏观分类是按三次产业划分,即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及为其服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各种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各种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住宿餐饮、文教卫生、信息及公共机构部门。
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中各类活动的性质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顺序,从人类经济发展产业时序和国际历史经验看,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1983年,长三角地区GDP三次产业结构为16.7:62.1:21.2,到2002年调整为6.0:52.1:4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7个百分点。
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劳动力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长三角地区一产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30.6%,比全国的64.2%,低33.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1.3%,高出全国2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28.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从生产结构来看,2002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比全国比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2.1%,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9%,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
(三)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提高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苏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出口连年提高。
1990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4.30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67亿美元,增长41.0倍,年均增长36.5%,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2.3%上升到34.3%,13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49.56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67.59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亿美元,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4.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0.9%上升到28.9%。
二、绍兴与长三角各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增长迅速,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平衡,城市规模档次不同,市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在总量和规模上遥遥领先,第二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稍有先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第三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相差较大,有明显断档现象。
绍兴处于第二层次第一位,近二十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从近几年发展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绍兴竞争要素较为缺乏,地理、人文优势不明显,面临压力大于机遇。
(一)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比较从近二十年的发展状况看,绍兴的经济总量与第一层次的城市差距有所缩小,相对第二层次其他城市的优势有所增强(详见表一),下面我们从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等方面对各城市经济发展作一比较分析。
表一:主要年份长三角十六城市GDP总量及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1983 1985 1990 1995 2002 年均增长% 1983 1985 1990 1995 2002 年均增长% 上海 352 467 756 2463 5409 10.3 2963 3855 5910 18942 40640 9.6南京 51 80 177 576 1298 —— 1130 1723 3472 10887 22858 ——无锡 46 80 160 761 1581 11.5 1196 2049 3865 17751 36151 10.8常州 30 50 95 370 761 13.7 985 1620 2935 11117 22215 12.9苏州 53 92 202 903 2080 15.4 989 1714 3617 15784 35733 14.9南通 47 67 134 467 887 11.4 634 904 1736 5956 11356 11.1扬州 26 41 89 299 559 12.5 633 984 2048 6749 12368 12.0镇江 20 32 65 286 561 14.4 836 1304 2540 10876 21018 ——泰州 24 36 74 262 505 —— 509 775 1528 5303 10021 ——杭州 56 90 190 762 1782 14.4 1054 1675 3310 12797 28150 13.3宁波 42 71 141 638 1500 14.9 864 1455 2845 12156 27541 14.1嘉兴 23 41 81 315 706 12.9 780 1366 2582 9689 21268 12.3湖州 16 25 55 221 423 13.6 701 1072 2247 8791 16454 12.9绍兴 22 40 82 411 928 16.9 572 1016 2002 9715 21414 16.3舟山 7 13 25 73 146 10.8 721 1407 2538 7489 14910 10.4台州 20 34 79 408 858 16.5 425 692 1531 7733 15620 15.6绍兴位次 12 11 10 8 7 1 14 12 13 9 8 11、上海经济总量稳居首位,绍兴增速暂居第一从各城市经济总量情况看,上海是名符其实的领头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首位, 2002年GDP总量达到5409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27.1%,占全国总量的5.3%,1978—2002年GDP年均增长9.7%;人均GDP达到40640元,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 1.65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5.1倍,在人口迅速集聚的情况下,1978—2002年均增速仍达到8.8%。
绍兴市在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气候,以及绍兴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绍兴经济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经济总量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基本走在长三角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