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与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浅析

合集下载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2023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2023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202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节水工作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推进节水工作,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以评选和表彰那些在节水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城市。

本文将介绍2023年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旨在为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推动我国节水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一、总则1.1 评选目的本次评选旨在建立和完善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树立典型示范城市,引导全国各地积极开展节水工作,推动我国节水事业的持续发展。

1.2 评选范围本次评选范围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城市。

1.3 评选原则评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评选指标2.1 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等方面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评价其节水潜力和节水措施的实施情况。

2.2 水环境保护评估城市对水环境的保护情况,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自然水体等的保护情况,评价城市水环境改善和治理的成效。

2.3 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性,评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情况,考察水资源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 水资源管理评估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包括水资源监测、调度、调控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评价城市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程度和管理能力。

2.5 水文化建设评估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包括水文化传统、水节庆活动、水利史迹保护和水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评价城市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情况。

三、评选程序3.1 提名推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组织本地城市进行提名推荐,提交相关材料和资料。

3.2 专家评审成立评审专家组,对提名城市进行资料审核和现场考察,评定城市的节水工作成效。

3.3 公示投票对通过专家评审的城市进行公示和投票,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水网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水网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简介李贵宝(中国水利学会)一、概述节约用水较早出现在1961年中央批转农业部和水利电力部《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中。

水利电力部提出的《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水管理法规。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2002年节水型社会这一名词正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同年,水利部在甘肃省张掖市率先进行了全国第一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紧接着在2002年10月,水利部在张掖市召开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动员大会,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了部署。

到目前为止,水利部确定了42家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含1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和多个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区、县级市、县等)。

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编制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张掖市全国第一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已通过了验收。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出台的背景与主要内容1998年,为了加大节水工作的力度,水利部提出了开展“跨世纪节水行动”。

从2000年开始,这项工作得到了财政部的重视和支持,将“跨世纪节水行动”项目列为财政专项,给予资金支持。

通过“跨世纪节水行动”项目的支持,进行了一系列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理论与实践研究。

为科学评价和考核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效,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水利部于2002年和2004年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咨询公司开展了有关“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节水评价模型研究”、“节水型社会评价及其数据库建设”等课题,课题研究成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的实践,于2005年组织制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并以办资源[2005]179号文印发了《关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第三部分节水型社会效果评价

第三部分节水型社会效果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综合性指标、节水管理、生活用水、生 产用水、生态指标共五类。
综合性指标 人均GDP增长率,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取水量,农业、 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等 节水管理 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制度法规,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 的实施,促进节水的水价机制,节水投入保障,节水宣传
生活用水
评价
项目评价
全过程评价 专项评价
效果评价
Hale Waihona Puke 项目评价:是对已建工程项目进行回顾评价,针对工程本 身及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具体建议, 以便提高已建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延长项目 的可持续性。
项目全过程评价:从项目的勘测设计、立项决策等前期工 作开始,到项目建成投产运营若干年以后的全过程进行评 价。
第三部分
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评价的意义 ◆节水型社会阶段的划分 ◆节水型社会效果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评价的意义
评价:人们根据评价目标,选择多个因素或指标,通过 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因素或指标转化为能反映 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对被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 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
6、谈节水与节水型社会的区别(背景、内涵、措施、效果) 7、根据课堂讲解内容,谈要保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期良性 运转,应解决那些关键问题。 8、课堂主要讲解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期的做法,谈随着节水型 社会建设的渗入开展,相应的工作还应如何转变。 9、谈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一些主要因素(基础工程、制度、 政府)所起的作用
农业发展速度、地方财政收入 (3)生态发展 城镇绿化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率、草地治理面积、工业废 水达标排放率 (4)资源状况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缺水率、饮用水 源水质达标率

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引言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节约和管理水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旨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一个社会在节约用水方面表现的关键步骤。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社会的节水情况,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用水总量:评价一个社会的用水总量是衡量其节水情况的基础。

可以根据统计数据来得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用水总量,如城市和农村用水总量的分别,工业和居民用水的比例,以及用水总量的年度变化趋势等。

2.用水结构:用水结构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不同部门对用水的需求程度。

评价一个社会的节水情况时,需要考虑到各个领域的用水结构,如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的比例,以及不同部门在用水中的比重等。

3.用水效率:用水效率是评价一个社会节约用水程度的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计算单位产出所需的用水量,反映出一个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水资源的效率。

此外,还可以考虑到用水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以及社会对节水的意识和行为等因素。

4.用水规划和管理:评价一个社会的节水情况需要考虑到其用水规划和管理的情况。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用水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用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用水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的应用在构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使用各种评价方法来评价一个社会的节水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统计数据,计算有关指标的数值,并比较不同社会之间的差异。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大范围的社会进行整体评价。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社会的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意见和行为,了解他们对于节水的看法和实际行动。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反映社会各方对节水的重视程度和行动力度。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计算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计算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计算随着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可以利用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一、国家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家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通常以单位面积或单位产值的水资源消耗量来衡量。

计算公式如下:国家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家总用水量/国家总用水面积或国家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家总用水量/国民生产总值二、农业灌溉效率农业灌溉是全球用水量的最大消耗部分,因此农业灌溉效率的提高对于节水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农业灌溉效率可以通过计算作物产量与灌溉用水量的比值得到。

计算公式如下:农业灌溉效率=农业总产量/农业灌溉水量三、市政用水管理效率市政用水管理效率是评价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可以通过计算城市居民用水量和总用水量的比值来衡量。

计算公式如下:市政用水管理效率=城市居民用水量/城市总用水量四、工业用水效率工业用水效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通过计算工业产值与工业用水量的比值得到。

计算公式如下:工业用水效率=工业总产值/工业用水量五、居民用水节约意识居民用水节约意识是评价一个社会节水型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通过调查居民对节水意识的认知程度和实际行为来获得。

例如,通过调查居民是否采取了减少冲洗、修理漏水设施等措施来衡量居民用水节约意识。

总之,通过对上述指标的计算和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

这些评价指标不仅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前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状况,还可以为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节水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摘要:一、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背景与意义1.我国水资源现状2.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3.评价标准的制定目的二、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构成1.节水意识与宣传教育2.节水技术与设备推广3.节水政策与管理措施4.节水成果与效益评估三、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实施1.政府主导与政策支持2.社会各界的参与3.节水型社区的创建4.节水型产业的培育四、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效果与展望1.节约水资源的意义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正文:在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评估各地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情况,我国制定了一套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首先,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背景与意义体现在我国水资源现状上。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排名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地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水安全。

其次,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包括四个方面:节水意识与宣传教育、节水技术与设备推广、节水政策与管理措施、节水成果与效益评估。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体系。

其中,节水意识与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的基础;节水技术与设备推广是实现节水目标的关键;节水政策与管理措施是推动节水工作的保障;节水成果与效益评估则是衡量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

在实施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方面,政府主导与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在各地区的实施。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形成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局面。

总之,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一)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一)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一)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是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之一。

那么,国家节水型城市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一、总体要求1.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战略2.实行总量控制和差别化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利用3.依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目标和计划4.推进“三水联动”,整合城市供、排、用水系统5.多措并举,加强水资源利用和节约二、评选指标1. 城市用水总量与人均水量1.城市用水总量:同类城市之间进行行业比较,按城市等级不同制定不同的用水指标2.人均用水量:采用全市人口平均用水量进行计算,与同类城市比较,达到或超过平均水平2. 水资源利用效率1.工业企业和居民使用水的效率2.工业企业的循环利用率3.农业用水利用系数4.绿化用水比例3. 水资源保护1.水环境质量2.水生态状况3.涵盖城市内外的水资源保护率4. 污水排放控制1.污水厂的处理能力2.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3.污水排放达标率5. 节水宣传和水价管理1.节水宣传和教育活动开展2.水价管理政策完善3.消费者节水水平普及率三、评选程序1.提交申请2.定期开展评估3.公示、推荐4.最终评选四、重点工作1.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2.开展城市节水社会宣传与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3.推进科技创新,开展节水科技研究和开发4.加强节水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推广节水灌溉、低水耗厕所等节水措施5.完善节水财政和经济政策,加强节水投资力度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系统,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所突破,以便最终达到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节水惠民,节水兴城”的理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五、重要提示1.在节水工作中,需要重视水的安全使用,并防止用水过程中出现污染的情况。

2.呼吁市民能够重视用水的相关规定,不随意浪费饮用水和工业用水,尊重水资源的重要性。

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

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

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摘要:1.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意义2.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3.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实施情况4.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作用和影响正文: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重庆市制定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以推动城市节水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意义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旨在提高城市节水意识,推动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这一标准为重庆市节水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各部门和单位明确责任和任务,确保节水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节水政策和法规:包括节水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修订情况,以及节水政策和措施的推广和落实情况。

2.节水规划和目标:包括城市节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以及城市节水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情况。

3.节水技术和设备:包括节水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以及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创新情况。

4.节水管理和监督:包括城市节水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情况,以及城市节水监督检查和评估的情况。

三、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实施情况自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制定实施以来,重庆市在节水政策和法规、节水规划和目标、节水技术和设备、节水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开展节水评价工作,重庆市不仅提高了城市节水水平,还推动了城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作用和影响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的实施对于推动重庆市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这一标准为重庆市节水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利于提高节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通过开展节水评价,有利于促进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作和沟通,确保节水工作的顺利实施。

最后,重庆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对于提高城市节水意识,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浅谈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浅谈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浅谈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摘要:水利工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部分。

建立中国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加强建设和管理我国的水利现代化建设,对于及时调整和监督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1水利现代化特征1)节水优先,以水定需的节水型社会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水利现代化建设,应节水先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控制水资源消耗量和强度,维持水资源的平衡,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资源支撑。

2)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点。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理念实施河道整治、堤防及蓄滞洪区建设,提升抗旱应急水源和地下水储备能力,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和灾后薄弱环节建设,构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工程支撑。

3)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水安全与保障体系,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所在。

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安全保障尤为重要。

水利建设应统筹防洪、防潮、供水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

应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加快生态河道的治理、山洪灾害的防御治理,病险工程的除险加固、城市防涝防洪,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工程安全保障等,减少洪水灾害,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4)建设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水和谐共生的水生态体系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水利工程的建设应秉承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理念,应控制源头污染物,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实现水源地保护;应建设生态湿地,采取防治水污染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构建陆域、水域相互结合的可持续水生态保护系统;应突出水利工程的文化功能,提升美学价值,注重人文关怀,按照“景观节点、河流景观文化廊道、水利风景区”的空间组合构建网络式的水景观文化格局;应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河道岸线资源,实现岸线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全面发挥河道岸线的综合功能,统筹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计算全解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计算全解

m3/Adt
单位产品 取水量
m3/t产品
重复利用率
%
二、节水型企业标准
表3
一、取水量 单位产品取水量 1、棉、麻、化纤及混纺机织物 2、丝绸机织物 3、针织物及纱线 二、重复利用 1、重复利用率 2、间接冷却水循环率 3、冷凝水回用率 4、废水回用率 三、用水漏损 用水综合漏失率 (%) ≤6% (%) (%) (%) (%) ≥45 ≥95 ≥98 ≥20 (m3/100m) (m3/100m) (m3/t) ≤2 ≤3 ≤100
指标 漂白化学木(竹)浆 本色化学木(竹)浆 化学机械木浆 漂白化学非木(麦草、芦苇、甘蔗渣)浆 脱墨废纸浆 未脱墨废纸浆 新闻纸 印刷书写纸 生活用纸 包装用纸 白纸板 箱纸板 瓦楞原纸 纸浆 纸及纸板 单位 考核值 ≤70 ≤50 ≤30 ≤100 ≤24 ≤16 ≤16 ≤30 ≤30 ≤20 ≤30 ≤22 ≤20 ≥70 ≥85
(一)技术类指标
2、农业节水指标
农业取水总量( W农) 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 (W农G) 农业增加值( G农)
式中: W农G — 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节水型企业管理指标
项 目
水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符合GB 24789的要求(附水计量器具一览表、技术档案等相关 材料)
企业废水排放符合标准要求(附地方环保局证明) 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设备和器具 有取用水资源的合法手续(附批件复印件) 近三年用水无超计划(附地方节水办证明)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节水“三同时”即节 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四到位”即工业企业要 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管水制度到位、节水措施到位。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第一部分: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节水型社会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共同目标。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已经实现了节水型发展,是实现节水型社会目标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一些评价标准的建议。

第二部分:节水型社会的定义和重要性节水型社会是指在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用水量,减少水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一个节水型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水是宝贵的资源,努力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节水型社会对于保护环境、保障水资源供应、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建立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有助于激励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努力地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通过对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估一个社会在节水问题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此外,建立评价标准还可以促使各国政府对节水工作给予更多重视,增加对节水领域的投入,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第四部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内容和指标1.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节水型的关键指标。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可以通过单位GDP所用水量、用水产值、用水效率等指标来评价。

一个节水型社会应该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2.用水结构合理性一个节水型社会应该在用水结构上具有合理性。

合理的用水结构可以通过农业用水占比、工业用水占比、城市生活用水占比等指标来评价。

合理的用水结构既能够满足各个领域的需求,又能够有效减少用水量。

3.水资源管理情况一个节水型社会应该具有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水资源管理情况可以通过水资源监测覆盖率、水资源调度机制、水资源管理部门运行效率等指标来评价。

一套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可以有效保障水资源供应,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
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是全国性的评选标准,旨在评选出在节水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表现出色的城市,促进全国节水工作的开展。

其评选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管理:城市应制定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2.节水技术:城市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节水技术,包括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损失技术、水质调控技术等。

3.节水意识:城市应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4.水资源保障:城市应保障居民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同时要注重生态用水和环境保护。

5.节水成果:城市应具备一定的节水成果,如水资源利用率、单位GDP水耗等指标达到一定水平。

6.节水管理:城市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节水管理机制和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计划和措施。

以上是国家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的主要内容,城市要达到以上各项标准才能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这一评选标准的推出,对于全国节水工作的推进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估

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估

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当务之急。

对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进行评估,有助于了解我们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水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水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全社会形成节水意识和节水文化,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管理优化等手段,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这不仅要求在生产、生活中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评估指标体系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成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应涵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各类水资源的总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供水结构:不同水源(如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的供水比例。

2、水资源节约指标万元GDP 用水量:每产生一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水资源量。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重复利用的水量占工业总用水量的比例。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总水量的比值。

3、水资源保护指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比例。

污水处理率:污水经过处理的比例。

生态用水量:用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水资源量。

4、水资源管理指标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包括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的执行情况。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水资源监测、统计和信息发布的信息化程度。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程度:公众对水资源管理的了解、参与和监督情况。

三、评估方法评估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等。

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体系有哪些

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体系有哪些

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体系有哪些水利现代化是指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灾害防控、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的状态。

在水利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评估和指导水利发展的各项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体系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水环境保护、水灾害防控和水利设施建设。

第一部分: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水资源利用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水资源利用量。

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水资源利用率、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绩效指标。

1.水资源利用率:衡量单位时间内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与总水资源量的比值。

高水资源利用率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益高,实现了水的节约与集约利用。

2.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在各个领域实现节水目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水资源开发利用绩效指标:衡量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等。

第二部分:水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是维护水生态平衡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措施。

水环境保护标志着一个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水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体系包括水质状况、水生态状况和水环境管理指标。

1.水质状况:衡量水体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

指标包括水体中的溶解氧、水温、pH值、电导率、营养盐浓度、悬浮物浓度、重金属含量等。

2.水生态状况: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

指标包括湿地的面积、水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3.水环境管理指标:评估政府对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监测和管理水平。

指标包括水环境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程度、水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等。

第三部分:水灾害防控水灾害是水利现代化中需要高度关注和有效应对的问题。

水灾害防控的主要指标包括水文监测能力、防汛设施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计算解析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计算解析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技术类指标
4、城乡生活节水指标
供水管网漏损率( R管) 供水总量(W供) 有效供水总量( W收) 100% 公共供水总量( W供)
式中: R管 — 供水管网漏损率,单位为%,可采用供水统计年鉴数;
W供 — 行政区域公共供水总量,即自来水厂出厂水量,单位为立
G总 —行政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按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统计,
单位为万元。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技术类指标
1、综合节水指标
式中: R再生 — 再生水回用率,单位为%; W再用 — 行政区域再生水利用量,单位为立方米(m3); W污处 — 行政区域污水处理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3)。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节水型企业技术考核要求—纺织染整行业
二、节水型企业标准
表4 节水型企业技术考核要求—石油炼制行业
考核内容 取水量 加工吨原(料)油取水量(m3/t) 重复利用率(%) 浓缩倍数 重复利用 软化水、除盐水制取系数 蒸汽冷凝水回收率(%) 含硫污水汽提净化水回用率(%) 污(废) 水回用率(%) 用水漏损 用水综合漏失率(%) 考核值 ≤0.7 ≥97.5 ≥4.0 ≤1.10 ≥60 ≥60 ≥50 ≤7
F有效 — 行政区域有效灌溉面积,按水利统计年鉴口径统计,单位为千公
顷。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包括低压管灌、喷滴灌、微灌工程。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技术类指标
3、工业节水指标
工业取水总量( W工)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W工G) 工业增加值( G工)
式中: W工G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节水器具包括节水型水龙头、便器、淋浴器和洗衣机,也包括采用节 水措施改造的以上用水器具。

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

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

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节水型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活用水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采取各项措施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以达到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

节水型城市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抵御水资源危机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估一个城市是否达到节水型城市的标准,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从城市水资源供给方面考核。

节水型城市要在水资源供给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首先,城市要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城市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防止污染和过度开发。

同时,要推广利用雨水、地下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减轻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

再次,要规范水资源的利用,加强供水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减少供水的损耗和浪费。

其次,可以从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考核。

节水型城市要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要注重建设经济型水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的回用率,减少废水的排放量。

其次,要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提高自然降水的渗透利用率,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

再次,要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和维护,减少雨污水混入,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

第三,可以从居民生活方面考核。

节水型城市要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减少浪费现象。

首先,要加强居民的节水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

其次,要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如低流量水龙头、节水型洗衣机等,减少用水量。

再次,要加强居民的管理和监督,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政策,限制高耗水设备的使用。

最后,可以从水资源管理和监控方面考核。

节水型城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监控机制,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控和评估。

其次,要建立水价和用水定价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居民和企业合理使用水资源。

再次,要建立水资源的数据和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和发布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1.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应包括人均用水量的减少程度。

2.环境意识和水资源管理意识的提高是评价标准之一。

3.提倡水源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是节水型社会评价的重要标准。

4.实施有效的水资源调度和供应管理也是一个评价标准。

5.评价标准还应包括节水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

6.监测和减少水资源污染程度也是衡量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标准之一。

7.水资源保障措施的完善程度也应纳入评价标准。

8.社会和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程度应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9.在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科技创新程度也应纳入评价标准。

10.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指标。

11.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普及和推广也是评价标准之一。

12.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认知程度也是评价标准之一。

13.鼓励水资源再利用和回收是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指标。

14.水资源储备和补充措施的完善程度应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15.各地区的水资源平衡和供需状况是评价标准的重要考量因素。

16.政策法规和措施的完善程度应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17.鼓励普通公众参与节水行动是评价标准中的指标之一。

18.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还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9.城乡水资源分配公平和合理性也是衡量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标准之一。

20.进行水资源监测和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是评价标准之一。

21.社会对节水行动的支持程度和参与度应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22.水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程度也是评价标准之一。

23.系统公共教育和宣传的有效性是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及问题浅析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及问题浅析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及问题浅析夏津县位于鲁西北黄泛平原,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属海河流域,总面积882km2,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1.49mm,是资源性严重贫水地区。

随着我县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我县坚持“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实施工业、农业、生活节水措施,为促进夏津经济社会的超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1.1领导重视,加强组织建设。

历届夏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节水工作,于1998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夏津县节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水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县节水办成立以来,严格执行省、市节约用水的有关规章制度,根据用水定额等技术参数,将用水计划下达到各单位;县委、县政府将节水有关指标作为单位、负责人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利用行政手段大力促进节水工作。

1.2大力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近年来,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我县水利部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车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

先后在电台、电视台开辟了“水与社会”、“水务纵横”等栏目,定期宣传,其中节水政策、节水经验宣传是栏目的重头戏。

同时,在我县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农村用水等各个领域,大力引进推广节水型生活器具,收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

全县多数企业安装了水表,为华芳纺织有限公司等10家骨干企业安装了IC智能水表,改、新建单位及住宅小区基本使用上了节水型水嘴及坐便器,绝大多数老城区用户水具换代中选择节水器具。

通过这些措施,每年即可节约用水350万方。

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节水意识较前有了显著的提高。

1.3多措并举,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我县工业以纺织、造纸、酿酒、化工为主,其耗水量占全县工业用水总量的70%,因此,对这些用水大户工程的节水改造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节水型社会及其评价指标的应用

节水型社会及其评价指标的应用

p e e t h e e t d v lp n o t r o s r ai n s cey n e s p a e au t n i d x y t m o si t te r s n s t e r s n e eo me t f wae c n e v t o it a d s t u v l ai n e s se t e t o o ma e h
型 社 会 相 对 水平 进 行 量 化 评价 。 关 键 词 : 水 型 社 会 ; 标 体 系; 比评 价 节 指 对
中 图分 类 号 :2 3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9 0 (0 60 — 0 4 0 17 — 9 020 )5 0 5 — 3
W a e —s v d s c ey a p ia ins o t e tm a e nde tr -a e o i t nd a plc to f is si t i x
S u WE u HIJ n, N J n
( tr C nevn y ( do o e n htcue C l g ,Y n a r utr U iesy Wae os ra c md Hy rp w ra d Ar i tr ol e u n n Agi l e nv ri ,Ku mig 6 0 01 hrz e e e c u t n n 5 2 ,C i ) u
节水型社会 是水 资源集 约高效利 用 、经 济社会快 速发
展 、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社 会 。 设 节 水 型 社 会 的核 心 是 正 人 建
有效保 护 , 实现 区域经济 社会 和生态 的可持续发 展 。 节水 型 社 会 的 本 质 特 征 是 建 立 以水 权 、水 市 场 理 论 为 基 础 的 水 资 源管 理体制 , 充分发挥 巾场在水 资源 配置 中的导 向作用 , 形 成 以经 济手段 为主 的 节水机 制 ,不 断提 高水 资源的利 用效 率 和效益 。 水型社 会体现 了人类 发展 的现代理 念 , 节 代表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水型社会与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浅析摘要:为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水利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活动,住建部门牵头组织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这是节水领域颇有影响的两项活动。

两项活动有各自独立的评价体系,在介绍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比较。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针对两套评价指标的差异和不足提出建议:适当降低制度性节水指标数量与分值、适当增加工业和农业节水指标数量与分值、加强农村节水宣传教育、鼓励城市同时开展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创建,供节水实践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节水行动;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Analysis of water-saving society and water-saving city//Yang Jiaxiang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water conservation action, the wat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 has launched an extensive nationwide campaign to build water-saving societies at county level, and the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has taken the lead in creating water-saving cities, which are two influential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water conservation. The two activities have their own independent evaluation systems, and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in detail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s introduced. To fully implement the national water conservation action,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to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two set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appropriately reduce the number and score of institutional water conservation indicators, appropriately increase the number and score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tion indicators, strengthen rural water conserva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encourage cities to developboth water-conserving societies and water-conserving cities. Thispaper provides references and lessons for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Keywords: water-saving action; water-saving society; water-saving city; evaluation index.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把节水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1]。

为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的治水方略,水利部制定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在全国广泛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住建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鼓励全国城市创建节水型城市,这是节水领域颇有影响的两项活动。

为全面深入落实节水行动,进一步巩固提升节水成效,针对两套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很有必要。

一、指标体系建立1.节水型社会指标体系水利部2005年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发布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2017年以水资源〔2017〕184号文下发《关于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发布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

该标准增加了必备条件,设置为3个必备指标;细化了评价类别,由5类增加到11类;精简了评价指标,由32个减到20个。

新的标准体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时代要求,将年度控制目标完成情况和考核结果视作一票否决,提高了对用水计量、再生水利用、节水载体创建、节水“三同时”管理的建设要求。

评价指标的变化体现出节水型社会理念从关注“用水效率”向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变。

2.节水型城市指标体系原建设部1996年联合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印发了《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建城字第593号),指导节水型城市创建。

住建部联合发改委,2006年以建城〔2006〕140号文明确了《创建节水型城市考核工作程序和要求》以及《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2012年发布了《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和配套的《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

新的标准强调了城市节水规划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增加了环境生态节水评价指标即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了地方节水财政投入、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指标的考核要求。

考核指标的调整变化体现出城市节水理念从关注“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向关注“可持续发展”转变[2]。

二、指标分析1.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分析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分必备指标和赋分指标。

必备指标3个,均为一票否决。

赋分指标共20个,110分,指标均分5.5分。

其中加分指标3个,占10分。

评价指标详见表1。

表1 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类别指标要求分值必备条件1.控制指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等控制指标全部达到年度目标要求均为一票否决2.近两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3.节水管理节水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齐备用水定额管理4.用水定额管理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节水载体认定中严格执行用水定额8计划用水管理5.计划用水管理100%1用水计量6.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北方:≥80%;南方:≥60%57.工业用水计量率100%,规上企业必达100%5水价机制8.农业水价水权100%49.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出台并执行410.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出台并执行411.水资源费征缴按标准足额征缴4节水12.节水“三同出台并执行6“三同时”管理时”管理节水载体建设13.节水型企业建成率(重点用水行业企业)北方:≥50%;南方:≥40%614.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50%615.节水型居民小区建成率北方:≥20%;南方:≥15%6供水管网漏损控制16.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0%8生活节水器具推广17.生活节水器具使用公共场所和新建小区居民家庭全部采用节水器具8再生水利用18.再生水利用率(市政处理部分)北方:≥20%;南方:≥15%8社会节水意识19.节水宣传教育经常性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420.公众节水意识70%以上的调查对象具有明4显的节水意识加分项21.节水标杆示范有国家级或省级水效领跑者或节水标杆单位(企业)322.节水激励有节水优惠或激励政策423.高效节水灌溉率北方:≥40%;南方:≥30%3评价指标中计划用水管理分值最高,10分;用水定额管理、再生水利用、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生活节水器具使用4个指标分值居次,均为8分;分值最低的为节水标杆示范和高效节水灌溉率,均为3分,均属加分项。

根据评价内容,赋分指标可分为制度性节水指标、工业节水指标、农业节水指标、城镇节水指标和多行业节水指标。

其中制度性节水指标8个: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农业水价水权、节水“三同时”管理、水资源费征缴、节水激励;农业节水指标2个:高效节水灌溉率和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工业节水指标2个:节水型企业建成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城镇节水指标6个: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节水型居民小区建成率、供水管网漏损率、生活节水器具推广、节水宣传教育、节水意识;多行业节水指标2个:节水标杆示范和再生水利用。

各类节水指标占比情况见表2。

表2 赋分指标占比统计类别指标数量占比指标分值占比指标均分制度性节8404440 5.水指标%%5工业节水指标210%1110%5.5农业节水指标210%87%4.城镇节水指标630%3633%6.多行业节水指标210%1110%5.5由表2可知,五类指标在数量和分值上差别较大,均分相对比较均衡。

制度性节水指标数量与分值占比最大,均为40%。

农业节水指标无论是数量、分值还是均分都最少,而农业用水往往是各行业用水量中最高的。

工业节水指标数量少,且不能体现工业节水技术,难以客观评价工业节水水平。

城镇节水指标中除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外,其他指标很容易得高分,不利于巩固节水成效。

多行业节水指标中再生水利用仅考虑市政处理部分,雨水集蓄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未纳入其中。

2.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分析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分基本指标和赋分指标。

基本指标5个,均为一票否决。

赋分指标20个,共102分,其中2分为加分,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两个指标可最高各加1分,指标总均分5.1分。

考核指标详见表3。

表3 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中价格管理10分,分值最高;节水规划、节水资金投入、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3个指标均为8分,居次;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节水型企业覆盖率、特种行业用水计量收费率3个指标分值最低,均为2分。

根据考核内容,制度性节水指标有7个:城市节水规划、城市节水资金投入、海绵城市建设、价格管理、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节水“三同时”管理、自备水管理;工业节水指标有4个: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节水型企业覆盖率;城镇节水指标有6个:节水型器具普及、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特种行业用水计量收费率、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节水型单位覆盖率;多行业节水指标有3个:城市非常规水利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城市水环境质量。

各类指标占比情况见表4。

表4 赋分指标占比统计类别指标数量占比指标分值占比指标均分制度性节水指标735%5049%7.1工业节水指标420%1313%3.3城镇节水指标630%2221%3.7多行业节3151717 5.水指标%%7由表4可知,制度性指标数量最多、分值最高、均分最大,其中分值和均分明显超出其他三类;工业节水指标均分仅为3.3分,不到最高均分7.1分的一半;城镇节水指标均分3.7分,明显低于总均分5.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