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别唐代:骆宾王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译文: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寒夜的敲更声接续着这漫漫长夜,清凉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离别时难以割舍,拿什么赠送给你呢?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冰一样真心。
注释: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chéng)。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
夜永:长夜。
秋澄:澄净的秋色。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hú)冰。
离心:离别之心。
玉壶冰:比喻清白和高洁。
比喻人品质的高洁。
赏析:这首诗把离情表现得高洁纯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伤,此种手法少见于初唐诗歌。
前两句是写长长的秋夜寒冷,渲染离别时难舍的气氛。
后两句用“玉壶冰”表明心情,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并不是说君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看得比水还要淡,而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应该像清澈见底的水一样纯洁。
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纯洁的友谊。
诗的前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先说“夜永"、“更寒”,然后再倒转回去说:在秋高气爽的秋日黄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经促膝话别。
这种章法的运用,改变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式,强调了“更寒”、“夜永”,突出了两位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
收到了化平铺直叙为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
“秋澄”、“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点明节序的特征与时间,而且也映带出朋友之间的真诚相见与友谊长存;“凉夕”,“寒更”中的“凉”、“寒”也同样是不只说明环境的“凉”、“寒”,而且显示出一对朋友在临别之际心绪不佳。
倒装、侧重、心与境谐等艺术手法被诗人揉合在两句诗中,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既然两人的友谊是那样的深长,在离别之际用什么赠给对方就值得思考了。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出人意表的两句诗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
诗人赠给对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2024年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具体细节,将在拙作《神剑啸荒录》录记)。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唐诗评注读本》中说:“此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2024年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送别》原文及赏析1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
1、蓟: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方苞《狱中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唐诗解》中说: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
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
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
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
友人远行,依依惜别。
送了又送,别了又别。
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
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
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
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
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欢迎阅读。
sòng bié送别wáng wéi王维shān zhōng xiāng sòng bà,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wáng sūn guī bù guī。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就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就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王维《送别》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送别唐·王维送别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二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送别一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如今住在哪儿?你说因为过得不好,要到终南山边疆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送别二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赏析送别一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送别诗》原文译文赏析
《送别诗》原文|译文|赏析《送别诗》是隋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杨柳垂地,杨花飘飞的春景,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后两句写春已尽而人未归,表现了主人公盼望远行人归来的焦灼心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送别诗》原文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及注释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7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7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7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王维《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友之间往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吟咏的⼀个永恒的主题。
下⾯是为⼤家带来的:送别诗:王维《送别》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不得意,归卧南⼭陲。
但去莫复问,⽩云⽆尽时。
译⽂请你下马来喝⼀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你说因为⽣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云正⽆边飘荡。
注释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
之,往。
归卧:隐居。
南⼭:终南⼭,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只。
赏析 这⾸诗写送友⼈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概在进⼊终南⼭的⼭⼝。
这样就把题旨点⾜。
以下五句,是同友⼈的问答对话。
第⼆句设问,问友⼈向哪⾥去,以设问⾃然地引出下⾯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个隐⼠,有⾃⼰的影⼦,⾄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那⾥⼀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只是⼀语带过,更见⼈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中郁抑不平。
⾄于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不得意”后,对友⼈的劝慰。
他劝友⼈只管到⼭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中的⽩云才是⽆穷⽆尽的。
这⾥明说⼭中⽩云⽆尽,⽽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对友⼈的同情、安慰,也有⾃⼰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林的向往。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注释:劳歌一曲解(ji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日暮(mù)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劳歌一曲解行舟”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红叶青山水急流”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精选6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精选6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精选6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送别》译文
《送别》译文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二、原文内容概述三、翻译过程及难点解析四、译文欣赏与评价五、总结正文:【诗歌背景介绍】《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表达送别亲朋好友的情感为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边疆景象,抒发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祝愿。
这首诗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曾被多位文人墨客传颂、改编和吟咏。
【原文内容概述】《送别》原文共计20 字,分为四句,每句五个字,为五言绝句。
原文如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闲看垂钓又思君。
夜夜梦魂不到家,无端叹息有谁知。
【翻译过程及难点解析】在翻译《送别》这首诗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以第二句“闲看垂钓又思君”为例,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后的空闲时间里,看着别人垂钓,不禁又想起了友人。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将这种情感和场景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保持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译文欣赏与评价】《送别》的译文如下:Willows green and the river level,Idly watching fishing, thinking of you.ight and day, dreams bring me no peace,Intriguing sighs, who can understand?在译文中,译者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用英语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译文也具有很好的韵律感,符合英语诗歌的特点。
然而,由于中英文的语言差异,部分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可能无法完全体现。
【总结】《送别》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经典唐诗,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江边景象,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思念。
在翻译这首诗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5篇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5篇《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昭君怨·送别苏轼〔宋代〕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译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开,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
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
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瑾,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注释:昭君怨:词牌名。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
全词四十字,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
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赏析:此词上片前二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不梦”,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解候,不知是谁吹起月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
从“惊破”一词来看,对梦被惊醒似有怨恨之意。
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月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
后二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描述月这样的情景: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
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月。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月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
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解节,景象凄迷,那解别情更使人黯然。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月,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
送别原文及赏析
送别原文及赏析《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次收录于《全唐诗》之中。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离别时的悲伤情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相聚的期盼。
以下是《送别》的原文及赏析。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原文解析:这首诗的开篇写道“山中相送罢”,表明主人公和被送者在山中告别已经结束。
随着太阳的西下,主人公在日暮时分关上柴门,意味着离别已成定局。
接着,诗人描绘了春草年年绿的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
最后一句“王孙归不归?”则表达了主人公对被送者回归的期盼,也反映出诗中主人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赏析:《送别》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写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和期盼。
通过描绘山中相送的场景,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朦胧的环境中,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尤其是末句“王孙归不归?”,以疑问句的形式,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全诗用字简洁、凝练,没有多余的修辞,突出了离别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此外,诗中的“春草年年绿”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变迁,也暗示了人事的更迭和变化。
这种与自然景物的联系,增添了诗歌的内涵与韵味;同时,也反映了王之涣那种感伤离别的心情,以及对随时间而去的友情和亲情的思念。
总而言之,《送别》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以及对重逢的期盼。
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个人离别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了人生的离合悲欢。
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深邃的表达,使得《送别》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送别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一、原文:《送别·斗酒渭城边》——李白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二、译文: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
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
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
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
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三、赏析: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
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
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
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
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
送别(王维)原文及赏析
送别(王维)原文及赏析送别山门四石栏杆矮,石壁寒空草色黄。
千旗斜日暮云开,羌笛弄晴吟细长。
送别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诗歌,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展现了离别之情。
以下为《送别》的原文及赏析:原文:山门四石栏杆矮,石壁寒空草色黄。
千旗斜日暮云开,羌笛弄晴吟细长。
赏析:《送别》是王维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描绘了边塞将士出征时的壮丽景象和士兵将要离别亲人的悲伤心情。
诗中的形象描写精准,情感真挚,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离情别绪。
诗的前两句“山门四石栏杆矮,石壁寒空草色黄。
”描绘了山门前四根矮矮的石栏杆、寒冷的石壁和凋零的黄草,烘托出离别的孤寂和凄凉。
接着,“千旗斜日暮云开,羌笛弄晴吟细长。
”通过描写斜斜飘动的军队旗帜、夕阳下天空中的云彩和悲伤的羌笛音调,诗人表现了身临其境的场景,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离别的主题。
通过“斜日暮云开”,写出暮色渐浓,暗示即将离别;通过“羌笛弄晴吟细长”,描绘出远去士兵们的歌唱声和离别之情,诗中的悲壮之气透过笛声展露出来。
整首诗以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抓住了时空的瞬间,毫无多余的修辞,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离别的伤感与无奈。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边塞将士远征出征时的壮丽景象和久别家乡的悲凉之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家园的眷恋和故土的思念。
总结:王维的《送别》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以简洁的篇幅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之情。
通过描写山门、石壁、草色、旗帜、云彩和笛声等细节,加之真实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离别的辛酸与悲伤。
这首诗形象生动,情感真切,展现了王维对离别之情的独特体验,也成为了唐代诗歌中一首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送别(骆宾王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唐代:骆宾王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标签离别、抒情、思念译文寒冷的更点长夜里敲个不停,清凉的夜晚像秋天中那么澄澈。
离别的时候心里拿什么赠送给你,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的真情。
注释寒更:指寒冷夜晚的敲更声。
承:接续。
此句指寒夜漫漫。
凉夕:清凉的晚上。
秋澄:像秋天那般澄澈。
离心:离别的难舍难割之心。
玉壶冰:玉壶里装的冰块一样,指代友谊纯净透明。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彻夜难眠的时候为友人创作的一首离别诗,抒发了作者内心中那种对友人难舍难分的纯净通明的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离别之心洁似冰。
易水送别与秋夜惜别,豪气与柔情于骆宾王之身而为一。
正因为如此,诗人丰富的情感更有力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男儿自古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功是将军功,死是战士死!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见面,有酒就喝个痛快吧!尽管它冷的就和冰块没没什么两样!也应了当时社会动荡,难见面的局势。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
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关于作者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王维《送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送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1]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 ?【注释】[1]柴扉:柴门,言其简陋,以与山中隐居生活相称。
[2]“春草”二句: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出,意谓到来年春草绿时,你回来不回来?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亦云:“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王孙:此处即指送别之人,非实指王孙贵冑。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解读】诗题一作《山中送别》。
《送别》译文
《送别》译文
摘要:
1.《送别》的概述
2.《送别》的译文及注释
3.《送别》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送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祝福,以及对友人离去后生活的担忧。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译文及注释,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送别》原文如下:
青青团团日如许,白发匆匆人似雪。
江南江北送行船,东家西家分离别。
【译文】
天空湛蓝,太阳照耀得如此明亮,然而人的白发却像雪一般匆匆地飘落。
在江南江北,送别的船只来来往往,东家西家都在经历着离别的悲伤。
【注释】
- 青青团团:形容天空湛蓝,太阳照耀得明亮。
- 白发匆匆:形容人的白发像雪一般匆匆地飘落,暗示时光荏苒,人生易老。
- 江南江北:代指全国,表示离别之人遍布各地。
- 送行船:指送别的船只。
- 东家西家:泛指离别之人的家庭。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以简洁优美的诗句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离别。
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担忧,以及对友人离去后生活的祝福,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生命的无常,时光的荏苒,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友情。
《送别》的影响深远,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创作了许多以离别为主题的优秀诗歌。
可以说,《送别》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翻译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及注释: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法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勐,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
“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
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
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
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
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
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
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
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
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
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
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空间的横向展开。
对火山云的描写便可告一段落,结尾二句自然归结到送别上来。
第九句“火山”二字轻轻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山云的描写实际上成了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对行人的关怀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
最后一句不出现人,孤云独马的意象却让人想见军士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以及军人的骁勇剽悍。
诗人曾两次出塞,边疆的风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砺了他的意志,军中生活的粗犷豪迈锤炼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临别不伤,通过歌咏塞外特有的奇丽不凡的景色为对方壮行。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翻译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注释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赏析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
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
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
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词人被召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职务之时,为了表示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于是写下这首词。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4解连环·送别销魂时候。
正落花成阵,可人分手。
纵临别、重订佳期,恐软语无凭,盛欢难又。
雨外春山,会人意、与眉交皱。
望行舟渐隐,恨杀当年,手栽杨柳。
别离事,人生常有。
底何须,为著成个消瘦。
但若是下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
潮水西流,肯寄我、鲤鱼双否。
倘明岁、来游灯市,为侬沽酒。
翻译失魂落魄的时候,正值花朵如雨般地纷纷飘落,与可爱的心上人告别分手。
即使临别再拟订相见的日期,只恐温柔的言语没有凭据,巨大的欢乐再难寻求。
那雨帘外的青山,似乎了解人的心意,也与眉头一起相互微皱。
眼望着远行的船渐渐隐去,真的好悔恨当年亲手栽种下这些缠绵的杨柳。
离别的事情,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会经常有的。
何必要为了它变成这样消瘦?只要两人情深意长,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等于相伴相守。
潮水默默向西涌流,可肯寄给我那藏着信轴的双鲤鱼?倘若到了明年你能前来灯市游玩,我将为你买来醉人的美酒。
注释解连环:词牌名,正体为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