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译文(1)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之,到...去。
2)荆:今湖北省(3)征帆:指远行的船。
帆:帆船。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2]作品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集合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集合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集合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解连环·送别销魂时候。
正落花成阵,可人分手。
纵临别、重订佳期,恐软语无凭,盛欢难又。
雨外春山,会人意、与眉交皱。
望行舟渐隐,恨杀当年,手栽杨柳。
别离事,人生常有。
底何须,为著成个消瘦。
但若是下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
潮水西流,肯寄我、鲤鱼双否。
倘明岁、来游灯市,为侬沽酒。
翻译失魂落魄的时候,正值花朵如雨般地纷纷飘落,与可爱的心上人告别分手。
即使临别再拟订相见的日期,只恐温柔的言语没有凭据,巨大的欢乐再难寻求。
那雨帘外的青山,似乎了解人的心意,也与眉头一起相互微皱。
眼望着远行的船渐渐隐去,真的好悔恨当年亲手栽种下这些缠绵的杨柳。
离别的事情,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会经常有的。
何必要为了它变成这样消瘦?只要两人情深意长,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等于相伴相守。
潮水默默向西涌流,可肯寄给我那藏着信轴的双鲤鱼?倘若到了明年你能前来灯市游玩,我将为你买来醉人的美酒。
注释解连环:词牌名,正体为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销魂时候:指别离之际。
销,与“消”通。
可人:本指有长处的人,这里指心中可爱的人。
软语:柔婉的话语。
盛欢:达到极点的欢快情绪。
又:再。
杀:程度深。
底:底事,什么事。
何须:何用,不用。
但若是两情长,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化用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句意。
等是,同样是。
鲤鱼双:即“双鲤鱼”,代指书信。
灯市:指元宵节前后放灯的地方,古时男女可以于此自由相会。
创作背景此词是词人为抒离别之苦和相恋之情而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此词诉离别之苦,但基调是积极、健康、明朗的,上片全以景物写人,下片全以虚拟语气达意,写得快捷豪爽,洋溢着若干乐观色彩,塑造了一个深沉执着、热情爽朗而又绻绵多情的女性形象。
上片单刀直入,直陈其事后情景合写,亦物亦人,极缠绵吞吐之能事,通过落花成阵、雨外春山、水边杨柳三景勾勒出别离场景,渲染、烘托、反衬主人公的惜别心理,缠绵感人。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01 简介
03 类型
目录
02 写作特点 04 代表诗作赏析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 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 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 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写作特点
托物寓情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 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 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 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 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 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 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 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古诗送别诗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诗翻译赏析
《送别诗》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佚名。
其古诗全文如下: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翻译】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orG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
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
李白《送别》全诗赏析
李白《送别》全诗赏析李白《送别》全诗赏析《送别》《送别》(又名《送杨子》)(李白,一说岑参作)斗酒渭城边,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杨叶指杨柳叶,烟是形容其轻柔,如烟一样飘舞。
与“烟花三月”中的烟一样。
赏:首联“斗酒渭城边,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
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开一笔,铺陈叙述。
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
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
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
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
送别诗赏析_诗词鉴赏
送别诗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3.《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5.《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6.《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赏析送别诗赏析送别诗赏析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注释:①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④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⑤晴翠:明丽翠绿。
⑥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不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唐代时期有不少著名诗人都曾写过送别诗,那么,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几首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送灵澈上人》年代: 唐作者: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赏析:这首小诗,是描写作者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
作者即景生情,构思精湛。
先描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描写灵澈归去,作者目送。
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真挚情谊。
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描写作者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描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作者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作者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送别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送别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送别诗大全三十首古代的中国,由于交通不便,一次分离可能意味着永别,因此诗人们对于送别有着特别深的感受,形诸于笔端,则化作一首首或怅惘、或激昂、或悲伤的送别诗。
以下这30首送别诗,来自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诗人,有的大名鼎鼎,有的不为人知,但它们都是古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每一首都饱含无尽的深情厚谊。
1、《秋别》唐·罗邺别路垂杨柳,秋风凄管弦。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
2、《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3、《劳劳亭》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4、《相送》南北朝·何逊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5、《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6、《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7、《夜送赵纵》唐·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8、《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9、《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送二兄入蜀》唐·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11、《重别周尚书》南北朝·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12、《送人》唐·杜牧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13、《赠别》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4、《送别诗》隋·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15、《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赏析
《送别》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送别》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赏析篇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近代诗人李叔同的古诗作品《送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鉴赏】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送别》赏析篇2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送别诗鉴赏(12首)
•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 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 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 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 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 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 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 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 有十二年之久。
•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 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 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 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 (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 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 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 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 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 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 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 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 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 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 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 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 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 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 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 歌。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 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灏 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②, 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 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一: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
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
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
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
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王维《送别》赏析(精选11篇)
王维《送别》赏析(精选11篇)王维《送别》赏析1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⑴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⑶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⑷但,只。
赏析这首诗写送朋友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朋友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朋友。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朋友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朋友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朋友的关切。
三、四句是朋友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朋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朋友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朋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朋友“不得意”后,对朋友的劝慰。
他劝朋友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
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
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翻译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送别诗(佚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
隋代: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标签
送别、柳树
译文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浪:每年春汛正值桃花开放。传说 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 跃过龙门的化为龙。 月中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秋季,恰 逢桂花开放、桂叶碧绿,故以“折桂” 借喻高中状元。 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 喻前程远大。 丹凤朝阳: 比喻贤才逢明时。 书剑: 文武兼修。 平步青云:平:平稳,稳当;步:登 上,行步;青云:青天。指人一下子轻 易登上很高的官位。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六)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 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 (2)被贬蛮荒的愁苦和政治失意的愤懑:颔联、颈联(前半句)写只身去 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 (3)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 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意象:春风、绿树、柴扉、杜鹃、社燕、流水。
季节 生机 隐逸 离别 回归
社燕: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称。春社:春耕前祭祀土神。 联想:“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二)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八)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①。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②, 惟留汉将功。
【注】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 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 过功的赵充国。 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 代北:代州之北。 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 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五)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汉女:汉水的妇女。 输:交税。 讼:诉讼。 翻:改变,“反”。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意象:橘柚香、江水、风雨、月、猿啼。
乐景 阻隔
思念 凄清
潇湘:湖南境内的潇水、湘江的合称,代指湖南地区。 联想:“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一)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 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①由眼前情景转为想象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②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二)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问: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四)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问: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嗟为嗟叹之意,一为叹惜别离,因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 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 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古
代 诗
无边堤柳系离情
歌
读懂送别诗
什么是送别诗?
别友人、被友人送别(诗人状态)
送
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送
别
诗
(诗歌内容)
依依不舍、劝勉祝福、即事感怀(诗歌情感)
读诗小贴士
1、题目藏心曲 2、品词并读句 3、快速抓情感 4、景语皆情语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一)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这首送别诗的主旨是惜别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五)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问:这首送别诗的主旨是惜别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不是。这首诗的主旨是劝勉。诗人希望李使君效法文 翁,革新教化,恪尽职守,有所作为;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 有的政绩,无所作为,枉费梓州环境之美。
问: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 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 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 向往。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三)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七)
送韩汝度还关中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问: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直抒胸臆: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 了依依惜别之情。 ②间接抒情:诗人想象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俯瞰黄河的快意 舒畅,表达了对友人罢官还乡的劝慰之情。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六)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其堂弟宗一从柳州去江陵(今湖北江陵 县),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联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四)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少负才名,仕途坎坷。
别路:离别的道路。 维舟:系船停泊。 联想:“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三)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问: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 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 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 祝愿。
八首送别诗意象比较 1:送别地点:亭(长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2:送别景物:月、柳、堤岸、江水、大雁、杨花、杜鹃。
3:送别活动:饮酒、唱歌、折柳。
古
代 诗 歌
感谢观看,再见!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八)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问: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主要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全诗用霍去病、魏 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四个典故,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 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七)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②万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 ②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秦国故地,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
问: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一起品读送别诗(其三)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 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 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 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 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 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 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 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 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携带着 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 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 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 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 功名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