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一、团队简介及实践背景

(一)团队简介

为响应国家号召,以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为导向,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发挥学生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活动,我校连续三年组织同学前往定点扶贫地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及其周边开展暑期支教调研活动。

2018年“大山里的蒲公英”社会实践团共由10个分团100名学生组成,实践地为青海省海东市十个贫困村,包括化隆县七个村(知海买村、若加村、玉麦街村、本康沟村、拉昂村、黄麻村、下米乃亥村)、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民和县大库土村、乐都区碾伯镇八里桥村。

(二)实践背景

以贫困县化隆县为例:

化隆回族自治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海拔在1884米至4484米之间(其中县政府驻地巴燕镇2840米)。总体来看:化隆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全县共有30.05万人,回、汉、藏、撒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

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因为该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有所

差异,导致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尤为明显,当地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数目较多。

二、项目过程及成果

(一)前期准备

实践前期,实践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结合当地学生受教育情况、教学水平,团员编写十余门课的教材,涵盖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等基础教材,以及音、体、美、手工等拓展类教材,形成了专属于蒲公英团队的特色课程体系。以及为当地孩子们准备了200本成长记录手册,希望能够记录下孩子们未来五年里成长的点点滴滴。

7月13日、14日,在实践团的号召下,地大附中、海淀三小开展了物资捐献活动,两校共计捐赠衣物近3000 件,书包69 个,文具3400 余件,图书430 余本。物资共81 箱1390 公斤,总价值100 多万元,为当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大改善。

此外,团队成立了课程组、摄影组、微记录片组、安全保障组等专项小组,团队分工明确,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

(二)中期实践

实践团成员于7月18日至7月31日期间开展实践。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课业辅导、学生家访、课题调研等,各分团同学分别前往不同的政府部门、组织开展调研,从教育、政策、医疗等多方面探究精准扶贫,以期为当地扶贫工作带

来实质性的帮助。

实践期间,各分团累计学生访谈100余人,进行家访近60余次,并前往化隆县县委、化隆县政府、化隆县教育局进行实地走访,采访了从县级干部至基层教师近20人,共收集了《调查问卷(学生)》500余份、《调查问卷(家长)》100余份,通过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多种方式得出调研结果。

(三)成果转化

据统计,实践团团员累计授课1000余节,支教800余小时,服务学生600余人,拍摄照片5000余张,制作微纪录片11部,撰写支教日记1000余篇,并被海东电视台、海东时报、北京学联等多家媒体报道。

7月27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海省海东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顺利举行,标志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海省海东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功建立,也标志着我校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三、社会反响

(一)调研结果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西部地区儿童受教育情况的因素主要包括:

1.传统民风民俗;

2.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低;

3.家庭经济条件;

4.家长、学生主观上不重视教育;

针对此调研结果,实践团提出了一些建议及解决措施,并将其反应给相关部门,以求能够改善当地儿童受教育情况。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助力社会实践资源整合,为我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更有助于我校长期、持续地开展此项目,以此对实践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海东日报、海东电视台、北京学联等多家媒体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