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 第七章推理:归纳推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ބ1.它具有认识作用。完全归纳推理能使人们
ބ2.它具有论证作用。因为完全归纳推理的前
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使人们对某类事物的 认识深化。
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 通过对前提中的每一对象进行考察并确定,从而 达到对一般性结论的确定和证明。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总之,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归纳推理中有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中也有归纳推理。二者互 相依赖,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有时以归纳为 主,有时又以演绎为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又是相互区别的。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一、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 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 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它的 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 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区别的。 相互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可以说没有 归纳推理就没有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依赖于归 纳推理。 2. 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异中求同,即通过排除 事物现象间不同的因素,寻找共同的因素来确定 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二、求异法
求异法,也称差异法,其基本内容是:如果 某一被研究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 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中的其他情况完全相同, 只有一个情况不同,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 现象的原因。它的逻辑形式表示如下: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一、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 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断定这类事物 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它的形式如下: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 Sn是(或不是)P, (S1—Sn是S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第七章 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第一节 归纳推理的概述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归纳推理就是以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为前提 推出一般性认识为结论的推理。也可以说是由 已知为真的命题做前提引出可能真实的命题做 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n是S类的全部或部分对象)、 所以,凡S都是(或不是)P。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一、求同法
求同法,也称契合法,其基本内容是:如果 被研究现象在各种不同场合出现,而在这些不同 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情况,那么,这个惟一的共 同情况就可能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它的逻辑形 式表示如下:
场合 (1) (2) (3)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 A,B,C a A,D,E a A,F,G a ... 所以,A是a的原因。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联系
1. 二者都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2. 二者的前提中都只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 部分对象。 3. 结论都是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的断定 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都超出了前提的范 围,前提与结论的联系都不是必然的。
不完全归纳推理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 学归纳推理。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含义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也称简单枚举法,是根据一 类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又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从而断定该类事物的 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 理。它的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完全归纳推理也有局限性
因为它要考察所有的对象。当对象数 量有限时,运用完全归纳推理有它的优越 性,可是,当人们所要认识的事物对象数 量极大,甚或无限时,就很难甚至根本无 法使用完全归纳推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就要使用不完全归纳推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四、共变法
如果某一被研究现象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另一现象总是随之发生相同程度的变化,那么, 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它的逻辑形式 表示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 1) A1,B,C,D a1 ( 2) A2,B,C,D a2 ( 3) A3,B,C,D a3 所以,A是a的原因。
三、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又叫科学归纳法,它是以科 学分析为主要根据,依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 与其属性之间具有(或不具有)因果联系,推 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 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它的逻辑形式表示如下: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2、...Sn是S类的部 分对象,并且S与P有因果联系) 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二、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逻辑要求和作用
完全归纳推理具有以下特点: 1.前提对某一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都做 了断定,无一遗漏。 2.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结 论是真实可靠的。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法也叫契合差异并用法,在被研究现 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正事例组)中,如果只有一个 共同的惶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 (负事例组)中,却没有这个情况,其他情况不尽 相同,那么,这个唯一共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 的原因(或结果)。它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正面场合 (1)A,B,C a (2)A,C,D a (3)A,D,E a 反面场合 (1)--,E,F --(2)--,F,G --(3)--,G,H --所以,A是a的原因。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区别
1. 二者的推理根据不同。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分 析事物与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而简单 枚举归纳推理是以观察某一事物情况的重复出现 而又没有发现反例为依据的。 2. 前提数量的多少,对结论的意义不同。对科 学归纳推理来说,前提数量的多少,对结论的可 靠性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要 求前提数量尽可能的多,这样得出的结论可靠性 也就越大。 3. 二者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科学归纳推理结 论的可靠程度高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第三、严格分析各场合中唯一变化的情况与 被研究现象之间是不可逆的单向作用, 还是可逆的相互作用。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五、剩余法
如果已知被研究的某复合现象是由某复合原因 引起的,并且已知这个复合现象的一部分是复合原 因中的一部分引起的,那么被研究现象的剩余部分 和复合原因的剩余部分也有因果联系。它的逻辑形 式表示如下: 复合原因ABC是复合现象abc的原因; 已知B是b的原因, 已知C是c的原因, 所以,A是a的原因。 剩余法的特点是“从余果求余因” ,其结论 也是或然的,它适用于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中, 也是科学探索和司法工作必不可少的方法及手段。
制 作 人 : 李 卫
完全归纳推理的正确运用要遵守以下要求:
Θ 1. 前提中必须完全考察一类事物的全部
对象,做到无一遗漏。
Θ 2. 前提中每一个判断必须真实可靠。因
为在前提中只要出现一个虚假的判断, 整个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就是虚假的。
Θ 3. 每一个前提中的谓项必须是同一概念。
Θ 4. 每一个前提中的联项必须完全相同。
2. 是科学研究的辅助手段。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三)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 性的方法
第一、列举的数量越多,考察的范围越广,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越可靠。 第二、注意收集反例。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不完全归纳推理与完全归纳推理的区别是:
(1)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是某事物的部分对 象;而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是某类中的全部对象。 (2)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超过了前提所断定 的范围,故结论是或然性的;而完全归纳推理的 结论没有超过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故结论是必然 性的。
制 作 人 : 李 卫
运用求异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有一个不同情况, 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 就不易确定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 第二、要分析两种场合中惟一的不同情况是被研 究现象的整体原因,还是部分原因。如果是部分 原因,还应当继续寻求其他原因。
在穆勒五法中,求同法和求异法是最基本的,其 余三法都以它们为基础。在日常思维和科研过程 中,求同法和求异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 中求异”、“异中求同”是创造思维的必要条件。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相互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思维方向来看,二者之间正好相反。演 绎推理是从一般性认识推出个别性认识; 而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认识推出一般性认 识。 从二者的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来看,演绎推 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而归纳推理(完全 归纳推理除外)的结论是或然的。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2、...、Sn是S类的部分 对象,并且枚举中未遇到相反情况) 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
1. 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经验概括Hale Waihona Puke Baidu重要手段。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第四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在传统的归纳逻辑中,有五种探求因果联系 的逻辑方法。简称求因果五法。也称之为“穆勒 五法” ,因为它是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在总结培 根等人归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因果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1.因果联系具有先后相继性。原因总是在前, 而结果总是在后。 2.因果联系具有必然性。“因” 与“果” 之 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3.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 的。有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 果等情况。
场合 (1) (2) 先行情况 被研究对象 A,B,C a -,B,C -a 所以,A是a的原因。
求异法的特点是同中求异,即通过排除两个场 合的许多现象之中的相同情况,找出相异之处,来 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求异法是应用 实验的方法,较之求同法的经验观察,可靠程度显 然要高。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正反场合的事例越多越好。这就是由于 上面所说,场合越多,可靠性也就越高。 第二 正反场合的“其他情况” 要相似。反面 场合的情况与正面场合的情况愈相似,结论的 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优点:(一)共变法不但能求出原因,并且还能找 出因果的数量关系; (二)共变法较求异法更简单,只要共变,便可推 出结论,不必象求异法那样要从无到有,比较有、 无两个方面。但是,共变法的结论也是或然性的。
第 五 大 炮 章 归 纳 与 类 比 推 理
制 作 人 : 李 卫
运用共变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意与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情况是 不是唯一的。 第二、两个现象间的共变有一定的限度,超 过这个限度就会失掉原来的共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