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精美课件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再寻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无问津者
发现桃花源
良田 美池 桑竹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9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
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新课导入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 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 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再读课文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并、咸、皆、悉”都解 释为“都”,把这句里的“并”换成“咸、 皆、悉”,好不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再读课文
补充: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 “黄发”;“垂髫”,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头 发是垂着的。没有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 们的特征“黄发垂髫”,这种修辞叫借代,使 得语言更生动形象。
再读课文
小结: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可以说是“客吾 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 桃花源,将桃花文化中的美好与和谐,演绎得 淋漓尽致。
再读课文
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后面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本文中,渔人一从桃花源出来就告诉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 后反应迅速,但是还是没找到。而且,渔人出来后沿着 来时的路返回,还一路做记号,此后众人刻意去寻找, 却再也找不到。种种迹象表明,桃花源并不存在。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① 自然环境优美 ② 社会安定和平 ③ 百姓生活和乐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 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小 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 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 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 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处处志之(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
未果,寻病终( 名词做动词,实现
)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本文开头、结尾写得极其简略,中间写得 详细具体,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写 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 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 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 极为详细。
主旨: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
,没有
,人人
,彼
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 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桃花源记》课件(53张PPT)
离开桃花源
研读课文
课文中的桃 花源是一个 什么样的地 方呢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 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源是虚构的。
想一想 发现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桃花源记》 进入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桃花源:
幽静美丽
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似有若无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一词多义
(放弃、舍弃,动词)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的)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 (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
试一试:你能找 到出自本文的几 个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西方对《桃花源记》的译介与传播
01
自19世纪以来,多篇英文译本的出现使得《桃花源记》逐渐在
西方世界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方视野下的《桃花源记》解读
02
西方学者往往从乌托邦、理想国等角度解读《桃花源记》,将
其视为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追求。
《桃花源记》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
03
该作品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和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对西方文学、
望。
文中“桃花源”的描绘,既是对 作者心中理想社会的具象化,也 是对东晋末年社会现实的批判和
反思。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 作。
《桃花源记》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还对中国的哲学、美学、社 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描绘 手法,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 会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人们向往的生活 环境,更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引导人们在喧嚣的现实 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归宿。
THANKS
感谢观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对生态文明的启示 《桃花源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当代生态文 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0张ppt)
第9课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能描绘桃源美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鉴赏文章简洁而内涵丰富的写作手法 4.评价“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自主学习
晓常识
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 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 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 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任务探究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含哪些 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 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 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人的生活情状,③归途 中做标记的事。
自主学习
竟然
不要说,更不要说 详细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邀请
离开
告诉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他 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 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 方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能描绘桃源美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鉴赏文章简洁而内涵丰富的写作手法 4.评价“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自主学习
晓常识
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 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 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 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任务探究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含哪些 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 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 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人的生活情状,③归途 中做标记的事。
自主学习
竟然
不要说,更不要说 详细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邀请
离开
告诉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他 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 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 方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0张ppt)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 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 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 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 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 开头结尾都有真实的人物:以武陵人的游踪为线索展开; 南阳刘子翼 • 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是人间乡村常见之物 • 村民丰年待客之道,热情好客的民风 • 渔人“忘路之远近”、“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 概括罗列桃花源之景,没有详细的描写
2.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 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 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 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 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 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 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任务一:读文化常识
1.再逢作者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 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 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 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 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 开头结尾都有真实的人物:以武陵人的游踪为线索展开; 南阳刘子翼 • 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是人间乡村常见之物 • 村民丰年待客之道,热情好客的民风 • 渔人“忘路之远近”、“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 概括罗列桃花源之景,没有详细的描写
2.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 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 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 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 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 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 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任务一:读文化常识
1.再逢作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4张PPT)
•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
• 桃花源记里的情节经历两次曲折,第一个发现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纯属意外,完全是偶然。
• 由第一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 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第二个曲折,明明亲身经历的,回来还做了标记,“便扶 向路,处处志之”,却再也找不到了,也是没有原因的, 寻找的人很快死了,更是没有原因的,这就使得这个情节 迷离恍惚。独特神秘。而这种神秘正恰当的表现了陶渊明 理想的虚幻性。
渔人的桃源之行首先见到了什么?
1.桃源外部美 渔人进入桃源之前先看到了美丽的桃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1作者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整齐,节奏鲜明, 朗朗上口,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韵律 美。
• 2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 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 景。
• 现在,同学们定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名句默写: •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4.表现人民生活安适的句子:
• 大家尝试用这样的语句来描述:
• 我觉得桃源内的…… 是美的,(因 为)…… 我是从……句话中看出来的。
• 1.我觉得桃源内的自然环境是美的:因为这里土 地平坦开阔,房舍整齐,物产丰富,有肥沃的农 田,美丽的池塘,茂盛的桑树和竹林。我是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句话中看出来的。
《桃花源记》ppt课件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注释: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乃: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
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 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 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探访桃花源的经 历,在结尾却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 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 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文中有很多细节能体现作者的理想,细读文章, 进行分析。
例: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 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 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 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 会的否定。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写桃花 源人“皆叹惋”是写桃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密。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 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7.黄发垂髫:借指老人和儿童。
贰
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概述故事内容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
背诵全文。 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
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一波三折,构思巧妙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可以互相听到。
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 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 闲快乐。
2、桃花源人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没有战乱、
3、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怎样?
人们自食其力、
4、桃花源人的民风怎样?
生活和美安乐。
5、读课文第3段,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三读课文
“桃花源”除了内外环境的优美、土地肥沃之外, 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请结合“积累拓展”第六题提问进行分析。
四读课文
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 桃源”呢?
• 晋太元中……
• 东晋,也称南北朝,中国分裂成了16个小国,战争频 繁,人口凋零,市场萧条。
• 官场上,昏君、奸臣频现。如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类的事情不胜枚 举。
三读课文
“世外桃源”,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怎样的呢?且来 看看“桃花源”的外部环境。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谈 谈阅读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
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引导,营 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如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可以从人际交往、学习工作、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 结合。
当代社会中如何寻找内心宁静
回归自然
通过接触大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等方 式,让内心回归宁静和纯粹。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 加充实和有意义,从而减轻内心的焦 虑和压力。
学会放下
学会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 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片刻的宁静和 幸福。
寻求精神寄托
通过信仰、冥想等方式,寻求精神上 的寄托和安慰,让内心更加坚定和宁 静。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自然、田园为题材,语言质朴、情感真 挚,而《桃花源记》则更侧重于虚构和想象,描绘了一个 理想化的隐逸世界。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概述
01
隐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从古代的伯夷、叔齐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02
隐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隐逸文化强调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节奏韵律把握和朗读指导
节奏分明,韵律感强
文章在句式上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在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处理,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 。
把握语速语调,传递意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握好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以传递出文章的意境 和情感。
桃花源意境再现: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现
04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
3
象征暗示
运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心境和理想追求。
与其他隐逸题材作品比较
与《归去来兮辞》比较
两者均写隐逸生活,但《桃花源记》更侧重理想社会的描绘,而 《归去来兮辞》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
与《小石潭记》比较
两者都是山水游记,但《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更为深远,而《小 石潭记》则更多表现自然美景和作者情感。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思考应用
学生思考如何将《桃花源记》中的思想精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等。
交流探讨
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效果。
THANKS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自然环境 等方面,探讨其与现实社会的异同。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分享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阅读《桃花源记》 的感悟和体会,如对人性的理解、对 理想社会的向往等。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个人感悟 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深对文章主旨 的理解。
对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物描绘详细, 对渔人发现和离开桃花源的过程则相 对简略。
描绘桃花源景象技巧探讨
景物描写
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 境、建筑风貌、田园风光 等,展现出一种宁静、和 乐、自由的生活图景。
对比手法
将桃花源外的纷乱世界与 桃花源内的宁静生活进行 对比,突出了桃花源的美 好和神秘。
想象与夸张
鼓励购买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提倡循环利用等。
《桃花源记》ppt课件(58张)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 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 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 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 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 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 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进 离 现 入 开 桃花源 和平安宁 怡然自得 安居乐业
2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曾 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请你说说它“奇”在 哪里?
景奇 (桃林奇;山洞奇) 人奇(村人) 踪奇(志之,不复得路……)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 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 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 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循,沿着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从前的,旧的
至
像这样 终于
动词,做标志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问路、寻访。津:渡口 不久 计划前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 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 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成语“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 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 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 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人从 因 才 但 称此 “ 智 由 其过 不 却 于 为起 为 难 当 “了 五 以 时 靖田 斗 施 社 节园 米 展 会 先式 折 。 动 生的 腰 他 荡 ”隐 ” 曾 不 。居 , 做 安 生弃过, 活官小他 。回官空 后乡,有
桃花源记 课件(共20张PPT)
桃 花 源陶
渊
记明 ( 东 晋 )
感受
我们现在常用“”这一成语指中的美好世界。
本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和景,美在何处? 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优美环境:
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夹岸, 杂树全无,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优美环境:
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 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极端腐败,统治 集团生活荒淫,对人民剥削和压榨严重。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 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 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 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坚定而坚决地 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 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人也好,景也罢,
一切皆为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和美生活:
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思考
如若本文部分语句描述的内容, 让你感觉到一种“不美”,那么, 是怎样的“不美”?
渊
记明 ( 东 晋 )
感受
我们现在常用“”这一成语指中的美好世界。
本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和景,美在何处? 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优美环境:
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夹岸, 杂树全无,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优美环境:
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 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极端腐败,统治 集团生活荒淫,对人民剥削和压榨严重。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 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 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 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坚定而坚决地 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 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人也好,景也罢,
一切皆为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和美生活:
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思考
如若本文部分语句描述的内容, 让你感觉到一种“不美”,那么, 是怎样的“不美”?
《桃花源记》ppt课件完整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 最高成就。
02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游记体,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进入、离开桃花源的经过。 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多用白描手法。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完成课件中提供的思考题和练 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 的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学术论文
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撰写 一篇比较分析报告
参加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精神追求
倡导桃花源中淳朴、真诚的人性光辉 ,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社会建设
传承桃花源中平等、自由、和谐的社 会理想,推动当代社会公平正义与和 谐发展。
跨文化交流中桃花源记传播与影响
文化交流
将《桃花源记》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经典进行国际传播,促进中外
文化交流与互鉴。
旅游推广
借助桃花源的知名度,开发相关 旅游产品,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
04
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及 修辞手法,如象征、隐 喻、排比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撰写指导
01
02
03
04
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 括听讲、发言、讨论等方面
分析自己在理解《桃花源记》 主题及人物形象方面的收获与
不足
思考自己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时的方法与策略,并提出改进
意见
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明确学 习目标和方法
力。
思考将桃花源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探讨桃花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和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 最高成就。
02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游记体,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进入、离开桃花源的经过。 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多用白描手法。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完成课件中提供的思考题和练 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 的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学术论文
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撰写 一篇比较分析报告
参加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精神追求
倡导桃花源中淳朴、真诚的人性光辉 ,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社会建设
传承桃花源中平等、自由、和谐的社 会理想,推动当代社会公平正义与和 谐发展。
跨文化交流中桃花源记传播与影响
文化交流
将《桃花源记》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经典进行国际传播,促进中外
文化交流与互鉴。
旅游推广
借助桃花源的知名度,开发相关 旅游产品,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
04
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及 修辞手法,如象征、隐 喻、排比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撰写指导
01
02
03
04
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 括听讲、发言、讨论等方面
分析自己在理解《桃花源记》 主题及人物形象方面的收获与
不足
思考自己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时的方法与策略,并提出改进
意见
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明确学 习目标和方法
力。
思考将桃花源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探讨桃花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和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9、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黄发:借指老年人 两个借代 垂髫:借指儿童
四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全、都) 缘=扶 (沿着、顺着) 要=延 (邀请) 乃=遂 (于是,就)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桃 花 源陶 记渊
明
全国有许多叫作“桃花源”的地方——
庐
山
“
桃
花
源
”
湖
南
桃
源
县
“
桃
安徽歙【shè】县的“桃花源”
花
源
”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论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还是人 们对某地美好风光的赞誉“世外桃源”, 都有着同一个出处——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 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见 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渔人)便离开小船,从小口 进入。起初时,洞口很窄,仅 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 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田 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满院春色尚留香 望君珍惜韶华 莫负春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 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 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读准字音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 豁然开朗( huò) 屋舍俨然( yǎn )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 yāo) 无人问津( jīn ) 间隔( jiàn ) 诣太守( yì ) 刘子骥( jì ) 阡陌交通( qiān mò )
33
巩固提升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蓝色字。 (1)缘溪行( 沿着 ) (2)欲穷其林( 走完 ) (3)并怡然自乐( 愉快 ) (4)咸来问讯( 都 )
巩固提升
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得其船”的其 字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其一犬坐于前。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惧其不已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源内之美
2.桃花源外桃林迷人,桃花源内风景如画。那么 ,这般美好的只是这里的环境吗?有人说:“最美的 风景应是人。”在这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中,人们的 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 自足的农耕生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黄发”; “垂髫”,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头发是垂着的。没有 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们的特征“黄发垂髫”, 这种修辞叫借代,使得语言更生动形象。
借代老人小孩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8
课文解读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
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 好像有点光亮。
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 走了很多步,(眼前)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 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 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 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 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 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 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读准字音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 豁然开朗( huò) 屋舍俨然( yǎn )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 yāo) 无人问津( jīn ) 间隔( jiàn ) 诣太守( yì ) 刘子骥( jì ) 阡陌交通( qiān mò )
33
巩固提升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蓝色字。 (1)缘溪行( 沿着 ) (2)欲穷其林( 走完 ) (3)并怡然自乐( 愉快 ) (4)咸来问讯( 都 )
巩固提升
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得其船”的其 字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其一犬坐于前。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惧其不已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源内之美
2.桃花源外桃林迷人,桃花源内风景如画。那么 ,这般美好的只是这里的环境吗?有人说:“最美的 风景应是人。”在这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中,人们的 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 自足的农耕生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黄发”; “垂髫”,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头发是垂着的。没有 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们的特征“黄发垂髫”, 这种修辞叫借代,使得语言更生动形象。
借代老人小孩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8
课文解读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
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 好像有点光亮。
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 走了很多步,(眼前)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 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 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 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 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 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 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1、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
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
。
2、“热便情要好还客 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惋惜不已。
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中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渔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们)回去。这里的人对他说: “这
也。”
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段意: 离开桃源后再寻不得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判断句式
计划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不久
终于 探访,访求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声望很高的人。听到这件事,高兴 的计划着前往。结果没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以后,就再 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段意: 再寻桃源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花源中人他们们害怕世人的来特破坏点他;们他与们世在隔绝送的渔和人平离安开宁的时生嘱活咐他“不足为
外人道也”是因
为
。
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林、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
事? 答:
。
4、陶渊明生活在表政达治诗黑人暗的理、想战,乱即频追繁求一、种民没不有聊剥生削的、没时有代压。迫他,笔没有下 的“桃战花乱,源人“人其安实居并乐业不的存生在活。环那境。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 么用意呢? 答:
5、陶自渊云明先在世《避桃秦花时乱源,诗率》妻中子有邑人“来嬴此氏绝乱境天。 纪,贤者避其世”的诗 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
6、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世外桃源 ,就 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
境界。 。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 陌 交 通, 鸡犬
之类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 小孩 喜悦的样子自得其乐
完全,都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பைடு நூலகம்,仿佛若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渔人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
个有小光洞口。,便隐舍隐约船约,有从光亮口透入出。来。初极狭,才通人。复
离桃开花、源再:寻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似有若无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
答: 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第一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 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1、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
年号
顺着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的
遇到
树,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
鲜艳美丽
落花
繁多的样子
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对……感 到诧异
代指这种景象 又 穷尽,这里指“走到头”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一天)沿着溪流划
桃 花 源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的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自
并怡然自乐。
然 环
境
(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 渔人)所从来,
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竟然 yāo
从哪里来
( 渔人 )具答之。(村人 )便要( 渔人)还家。设酒
详尽
通“邀”,邀请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
yì 都
说
世避秦时乱,率 妻 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妻子 儿女同乡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焉, 遂与外人间隔。
从那里 于是,就
jiàn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看见渔人,(他们)竟然非常惊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
便人要详细还地家回。答了设他酒们杀。 鸡作食。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欲□穷□其林□□”。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 还不是复得“路□□□□”。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 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
船路前行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忘记树了路,程芳的草远近鲜。美忽几,然百遇步到长落一,英片中桃间花没林有缤,一棵(纷桃别林。的)渔夹树着人,溪甚流异两岸之。
(树下)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感到非常惊异,又继续前行,想走林子的尽头。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 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 远近。忽逢桃花 林 ,夹岸数百步,
1、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 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借指 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一、文学常识
*文体:记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
关于作者
本文作者 陶渊明 , 字 元亮 ,名 潜 ,世 称 靖节先生 ,自号 五柳先生 , 浔阳柴桑人。_东__晋(时期)伟大诗 人,他开创了__田__园 诗体,是我 国文学史上第一田位_园___ 诗人,代表 作有《归去来兮辞 》 《五柳先生传》《 饮酒 》等。 本文选自《 陶渊明集 》。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出路的境地
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充足、不满
俨 然 整齐的样子
好像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 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 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如本文中: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题解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 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 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 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 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 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 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
段意:
社会风尚淳朴
音节助词,不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已经 yì
顺,沿着 原来的 动词,做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到
到
寻 向 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标记 终于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 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他)如是这般的把这件事报告给太守。 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了路,再找 不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完
全像黄桃花发源垂外的髫世,人。并怡然自乐。
老老少少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
渔 人 发
佛若有光。便舍船,
现
从口入。初极狭,才
桃
通人。复行数十步,
花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源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
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 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寄3分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
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
答: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
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 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 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发现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