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说说这几处的“外人”如何理解?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中”“此绝境”“此中”都是指桃花 源中,则三个“外人”都指桃花源外之人。
外界 政治极端黑暗, 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
对比
桃花源 环境宁静幽美, 人们生活美好安 宁,怡然自乐。
桃花 源记
缘溪行,逢桃林 发现桃花源 桃林尽,山洞现 良田 自然风光 美池 桑竹 进入桃花源 往来种作 生活情景 怡然自乐 不复得路 再寻桃花源 无问津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 什么作用?
暗示桃花源人不愿意与外面世界有接触的 心理,也为下文渔人再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 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第三部分(4、5)】
渔人走时“处处志之”,太守派人寻找却
“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 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 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离开 )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
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寻病终( 副词,随即、不久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作为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 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的 )
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
铺垫。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 “甚异”与“忽逢” 照应,生动地写出了渔人 意外遇到桃花林的惊异。 同时,也烘托了桃花源绝 美的景色,设置悬念,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2、3)】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表明了什么?
林尽
状元成才路
得一山
山有小口
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
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 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wk.baidu.com
1.层层设疑,虚实结合 文章开头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但比 较模糊,实际上都无从查考。写进入桃花源的通 道更为奇特,宛如“洞天福地”。这些似真似幻 的介绍给人一种虚幻的神秘感。待渔人进入桃花 源,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 其中的所见所闻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而且桃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 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 并怡然自乐。 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快乐的样子。
于是,就。
同“邀”,邀请。
详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摆设。 副词,全,都。 打听消息。 兼词,这里相当于“于 妻子儿女。 之”,即“从这里”。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 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叹惋”的原因:桃花源 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 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状元成才路
舍船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状元成才路
初极狭
状元成才路
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 隔绝,难以被发现。
作者在进入桃花源之前,描写了哪些景物? 溪流
高山
芳草 桃林 洞口
落花
这些景物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 在的静美,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 的条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 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
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可补充 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便要还家(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 人”,可补充为“(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 家”)
落花。一说, 繁多的 初开的花。 样子。 对见到的景 象感到诧异。 又。
尽。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 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舍弃,放下。这里是 “离开”的意思。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 得开阔敞亮。
隐隐约约,形容 看不真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源人来到这里的原因——“避秦时乱”也真实可信。 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 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最后虚写一笔,说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 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又“未果”。这种层 层设疑、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 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
状元成才路
俨然( yǎn )
诣( yì )
黄发垂髫( tiáo)
怡然自乐( yí ) 豁然开朗( huò )
状元成才路
缤纷( bīn fēn)
阡陌( qiān mò)
状元成才路
郡名,今湖 作为 南常德一带。 职业。 沿着,顺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名 (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 打算,计划。 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随即,不久。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问路。这里是“访 求、探求”的意思。
◆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得其船,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 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碑记 游记 记 杂记 笔记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问题 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 文体
邑人( yì )
屋舍( shè )
状元成才路
间隔(jiàn )
问津( jīn )
成语“世外桃源”众所周知,你知道它 的出处吗? 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
9 桃花源记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
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2.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
法。(难点) 3.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 “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重点)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不要说,更不 必说。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感叹,惋惜。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 地说出。为,对、向。
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自然 环境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 “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简洁,却字字 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 淡远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生活 情景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 业,其乐融融。 全文出现了三次“外人”,找出另外两
仅容一人通过。 如同,像。 才,仅仅,只。
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整齐的样子。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空而宽阔。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 元亮,东晋诗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 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 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 酒》《五柳先生传》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 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 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极端黑暗,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因对当时政权不满却又无力改 变,只好辞官归田,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此文虚 构了一个与当时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 以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值得。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渔人)说。 “语”后省略 “之”,代渔人。 介词,对,向。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 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拜访。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状元成才路
终于。
遂迷,不复得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如此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 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 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 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 沓冗长。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交代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表现了他们 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
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 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 叹惋
2.语言简洁,清新自然 本文仅用三百余字就异常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 想中的社会,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 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 有序,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饰, 朴素自然,接近口语,读后却令人有清新如画、诗 意盎然之感,这实在是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语言 来表现丰富深厚的意蕴的结果。
之
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具答之( 代词,他们 )
处处志之(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词,那 ) 其
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指桃花源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渔人 )
遂
遂与外人间隔( 副词,于是,就 ) 遂迷,不复得路( 副词,终于,竟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 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 (于)水源”)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 来”)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 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及 感受,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 讯再访桃花源而不可得其途的种种情景。
【第一部分(1)】
似真实虚, 时间 地点 以实写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人物及 其职业
忘 忘路之远近。
写出了渔人专心捕鱼,没有 注意路程,暗示其行程之远,也 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 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 平等,和平安宁理想生活的向往。
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外人时的惊奇,表明 他们与世隔绝之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 大惊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状元成才路
表现了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从 侧面表现了桃花源内没有剥削压迫,人们和平 安宁、丰衣足食。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中”“此绝境”“此中”都是指桃花 源中,则三个“外人”都指桃花源外之人。
外界 政治极端黑暗, 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
对比
桃花源 环境宁静幽美, 人们生活美好安 宁,怡然自乐。
桃花 源记
缘溪行,逢桃林 发现桃花源 桃林尽,山洞现 良田 自然风光 美池 桑竹 进入桃花源 往来种作 生活情景 怡然自乐 不复得路 再寻桃花源 无问津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 什么作用?
暗示桃花源人不愿意与外面世界有接触的 心理,也为下文渔人再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 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第三部分(4、5)】
渔人走时“处处志之”,太守派人寻找却
“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 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 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离开 )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
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寻病终( 副词,随即、不久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作为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 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的 )
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
铺垫。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 “甚异”与“忽逢” 照应,生动地写出了渔人 意外遇到桃花林的惊异。 同时,也烘托了桃花源绝 美的景色,设置悬念,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2、3)】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表明了什么?
林尽
状元成才路
得一山
山有小口
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
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 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wk.baidu.com
1.层层设疑,虚实结合 文章开头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但比 较模糊,实际上都无从查考。写进入桃花源的通 道更为奇特,宛如“洞天福地”。这些似真似幻 的介绍给人一种虚幻的神秘感。待渔人进入桃花 源,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 其中的所见所闻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而且桃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 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 并怡然自乐。 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快乐的样子。
于是,就。
同“邀”,邀请。
详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摆设。 副词,全,都。 打听消息。 兼词,这里相当于“于 妻子儿女。 之”,即“从这里”。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 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叹惋”的原因:桃花源 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 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状元成才路
舍船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状元成才路
初极狭
状元成才路
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 隔绝,难以被发现。
作者在进入桃花源之前,描写了哪些景物? 溪流
高山
芳草 桃林 洞口
落花
这些景物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 在的静美,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 的条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 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
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可补充 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便要还家(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 人”,可补充为“(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 家”)
落花。一说, 繁多的 初开的花。 样子。 对见到的景 象感到诧异。 又。
尽。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 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舍弃,放下。这里是 “离开”的意思。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 得开阔敞亮。
隐隐约约,形容 看不真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源人来到这里的原因——“避秦时乱”也真实可信。 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 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最后虚写一笔,说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 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又“未果”。这种层 层设疑、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 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
状元成才路
俨然( yǎn )
诣( yì )
黄发垂髫( tiáo)
怡然自乐( yí ) 豁然开朗( huò )
状元成才路
缤纷( bīn fēn)
阡陌( qiān mò)
状元成才路
郡名,今湖 作为 南常德一带。 职业。 沿着,顺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名 (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 打算,计划。 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随即,不久。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问路。这里是“访 求、探求”的意思。
◆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得其船,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 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碑记 游记 记 杂记 笔记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问题 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 文体
邑人( yì )
屋舍( shè )
状元成才路
间隔(jiàn )
问津( jīn )
成语“世外桃源”众所周知,你知道它 的出处吗? 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
9 桃花源记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
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2.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
法。(难点) 3.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 “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重点)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不要说,更不 必说。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感叹,惋惜。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 地说出。为,对、向。
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自然 环境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 “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简洁,却字字 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 淡远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生活 情景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 业,其乐融融。 全文出现了三次“外人”,找出另外两
仅容一人通过。 如同,像。 才,仅仅,只。
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整齐的样子。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空而宽阔。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 元亮,东晋诗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 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 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 酒》《五柳先生传》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 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 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极端黑暗,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因对当时政权不满却又无力改 变,只好辞官归田,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此文虚 构了一个与当时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 以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值得。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渔人)说。 “语”后省略 “之”,代渔人。 介词,对,向。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 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拜访。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状元成才路
终于。
遂迷,不复得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如此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 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 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 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 沓冗长。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交代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表现了他们 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
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 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 叹惋
2.语言简洁,清新自然 本文仅用三百余字就异常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 想中的社会,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 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 有序,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饰, 朴素自然,接近口语,读后却令人有清新如画、诗 意盎然之感,这实在是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语言 来表现丰富深厚的意蕴的结果。
之
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具答之( 代词,他们 )
处处志之(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词,那 ) 其
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指桃花源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渔人 )
遂
遂与外人间隔( 副词,于是,就 ) 遂迷,不复得路( 副词,终于,竟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 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 (于)水源”)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 来”)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 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及 感受,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 讯再访桃花源而不可得其途的种种情景。
【第一部分(1)】
似真实虚, 时间 地点 以实写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人物及 其职业
忘 忘路之远近。
写出了渔人专心捕鱼,没有 注意路程,暗示其行程之远,也 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 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 平等,和平安宁理想生活的向往。
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外人时的惊奇,表明 他们与世隔绝之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 大惊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状元成才路
表现了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从 侧面表现了桃花源内没有剥削压迫,人们和平 安宁、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