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完整版

合集下载

文言文断句详细版共24页文档

文言文断句详细版共24页文档
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文言文断句张PPT教学课件

文言文断句张PPT教学课件
文言文断句(课件41张)
文言文断句(课件41张)
断句步骤总结
方法一:借助名词(主语宾语)断句 方法二:借助动词(谓语)断句 方法三:借助虚词(首中尾)断句 方法四:借助修辞(建构美)断句 方法五:借助句子成分及固定结构
断句 提醒:通文言文断句(课件41张)
文言文断句(课件41张)
文言文断句(课件41张)
现炒现卖
如: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 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 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 此可以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 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 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 此,可以改容。
文言文断句(课件41张)
语和定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
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 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 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 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 就不再提姓了。
文言文断句(课件41张)
文言文断句(课件41张)
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 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 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用网不能逮住 它,用钩不能牵住它,一旦跳荡离开了海 水,蚂蚁就可以称心如意的把它吃掉了。 现在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您如果能长 久的有齐国的保护,还要小小的薛城做什 么呢?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 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 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 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 育孩子的方法啊。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文言文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抓实词,看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依总分.1、抓实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

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简洁范本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简洁范本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能帮助读者把握
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断句示例,希望能够对
大家的文言文阅读有所帮助。

1.《红楼梦》:石、夏、芸、李、箫、金、芷、等诸姑娘,自
东府游后,无别说,只说何其苦夫!之是水月庄矣。

2.《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史记》:高祖乃平天下,创业未半,而五帝分裂,天倦人杰,使高祖兴起,此特为高祖崛起之际人杰地利所为也。

4.《左传》:楚子使相孟尝君使于吴。

吴子曰:“寡人有三宝,谓之不堪与?”对曰:“何宝?请闻之。

”曰:“一宝去女,二宝
去臣,三宝去亲。


5.《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是尽量按照意义和
语法结构进行划分。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标点符号的运
用以及句子的词序和结构。

只有掌握了断句的技巧,才能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提高阅读效率。

希望以上示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断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透过古文的断句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加油!。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文言文,古代中国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断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恰当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也能够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一些经典优秀的断句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1.断句示例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这是《易经》中的开篇,通过断句的方式将天地日月四时自然界的规律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都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也节奏感强,给人以美感。

2.断句示例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通过断句的方式凸显了其中的反问和辞章之美。

每一个问句或者陈述都独立成句,使得篇章更具有古典文言的特色。

3.断句示例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此句出自《庄子》,只有五个字,却展示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独特。

通过断句,使得每个字都得到彰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4.断句示例四夫以官人之言是可以入耳也,非宜以道术相误也。

这是《荀子》中的一句话,通过断句将文句的重点和逻辑关系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的意思都比较明确,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论述和观点。

5.断句示例五吾道一以贯之,有悔无他。

这是《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通过断句将思想的精义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都独立成章,表达了孔子道德思想中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以上是一些经典优秀的文言文断句示例。

通过合理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意思。

在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断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希望以上示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总及详解答案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总及详解答案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总及详解答案3分)A.XXX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XXX是邪?XXX 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

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讴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XXX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B.XXX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XXX是邪?XXX 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

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讴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XXX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C.XXX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XXX是邪?XXX 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

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讴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XXX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D.XXX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XXX是邪?XXX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

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讴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XXX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A。

XXX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困如同冰雪之中的冬天。

但他以善良感化人,有着创造物品的心,所以即使他没有果实,也像雪一样有着保护生物免受灾害的功效。

B。

XXX匿于深山,不为世用,穷困如同冰雪之中的冬天。

但他以善良感化人,有着创造物品的心,所以即使他没有果实,也像雪一样有着保护生物免受灾害的功效。

C。

XXX匿于深山,不为世用,穷困如同冰雪之中的冬天。

但他以善良感化人,有着创造物品的心,所以即使他没有果实,也像雪一样有着保护生物免受灾害的功效。

文言文断句以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以及翻译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言文断句:《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文言文断句:《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孟子·告子下》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断句的思路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定句读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

例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划8处)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

可从人物入手,结合文言重要实词“爱”“适”“侔”“急”“缓”“待”“击”“定”等在语句中的作用,逐一切分。

答案: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参考译文: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

曹军各将领想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

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

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会争权夺利。

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

”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2.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

文言文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

断句(5篇模版)

断句(5篇模版)

断句(5篇模版)第一篇:断句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2、曾子杀猪明不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3、子路受教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4、孔子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文言文断句详细版

文言文断句详细版

文言文断句详细版文言文断句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技能。

掌握好这一技能,能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

断句,顾名思义,就是将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划分出句子的停顿。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

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比如,文言文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位置相对固定。

主语通常在句子开头,谓语在主语之后,宾语则在谓语之后。

通过对句子成分的分析,我们能大致判断出句子的停顿位置。

再说说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着特定的作用和用法,很多时候能帮助我们断句。

像“之”“乎”“者”“也”“矣”“焉”等常见虚词,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都有一定规律。

比如,“之”字用作助词时,常出现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时就可以据此断句。

古人行文也有一些习惯和规律。

比如,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当我们遇到这些修辞手法时,往往可以根据句式的整齐和对称来进行断句。

还有就是对文意的理解。

要断好句,必须先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只有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句子的停顿。

举个例子来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我们先分析句子成分,“医”是主语,“好治不病”是谓语,“以为功”是补语。

再看虚词,这里没有特别明显能帮助断句的虚词。

然后考虑文意,这句话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

所以断句应该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又比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式整齐,所以断句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我们还需要多读多练。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经典作品,积累语感和经验,这样在断句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文言文断句需要我们掌握语法知识、虚词用法、古人行文规律,并结合对文意的理解,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一定能够攻克这一难关,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word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技巧汇总,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技巧汇总,推荐文档

一、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昔者楚庄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庄王曰:“善哉!吾闻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吾将行之,以率吾民。

”孔子闻之,曰:“善哉!王之改过,诚可喜也。

然犹未也,君子之德,其犹水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言文断句】昔者楚庄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庄王曰:“善哉!吾闻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吾将行之,以率吾民。

”孔子闻之,曰:“善哉!王之改过,诚可喜也。

然犹未也,君子之德,其犹水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言文翻译】从前,楚庄王向孔子问道:“君子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说:“君子的行为,要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不合礼节的事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用道德来引导,用礼节来统一,有羞耻之心并且能自我约束。

”庄王说:“说得真好!我听说,君子的品德就像风,小人的品德就像草。

草上吹过风,一定会倒下。

我将按照您的教导去做,来领导我的百姓。

”孔子听到这话,说:“说得好啊!大王能够改正错误,实在令人高兴。

但是,还不完全是这样,君子的品德,难道不像水吗?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它所处的环境是善的,内心是深沉的,对待他人是仁慈的,言语是诚信的,政治是清明的,处理事务是有能力的,行动是顺应时机的。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过失。

”。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最终版公开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最终版公开
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人行文注重对称,一般句式较整齐,且四六句居多 利用好这两大特点,我们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断句了。
对偶
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24
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
1、先断易,看词性
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
13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 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 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 示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
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
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 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26
完成课堂训练 提升解题能力
27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 予 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 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 贵 义 于 其 身 也 (《墨子》)
5
答题步骤
1、通读文段,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标点。
6
探究一: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
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 多可悲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

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

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

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

《草堂记》即写于此时。

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

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

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

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

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训练习题: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2004年北京卷)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1、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2008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3综观2007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

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节选)]: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个“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

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可见A项背离了原意。

3.上海卷第23题A项(选文为《(酌古论)序》);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选项错误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这句话(主要是句中的“道”与“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规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4.上海卷第23题C项(选文为《(酌古论>序》):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选项错误理解了“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大凡后世所说的文和武,只是个名称罢了”。

二、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全国卷Ⅱ第10题B项(选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夸大其词,因为依据原文,当安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曾一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即“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2.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1.全国卷I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2.全国卷新课标卷第6题C项(选文出自《新唐书•韦丹传》):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

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比照原文,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们一月之内如数补还——相关原文为“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

四、颠倒事实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1.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训》):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

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2.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中说得很清楚——“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

3.湖南卷第12题B项(选文出自《韩非子新校注》):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作者所赞成的——文中说“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意思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它不属于治国有“术”的表现。

4.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为《聊斋志异。

郭生》):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选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与文意相悖,原文为“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孤”。

5.上海卷第23题D项(选文为《(酌古论)序》):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与原文“吾鄙人也,剑栝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相矛盾,作者明确表示“非其所习”、“又非所长”,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无中生有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安徽卷第10题D项(选文为《古砚说》):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