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知识为础的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合集下载

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再认识——几个基本概念的澄清及企业成长的新解释

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再认识——几个基本概念的澄清及企业成长的新解释
论” ,即以能力为基础 的企 业观 。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 因 , 本上来说 有两个 。 一个是对 资 根
源的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没 有 区分 。广 义的资源 定义把 一切 能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创造 价值的事 物都 叫做 资源 ,当然 就包 含了知识和能力 ;而狭义 的资源则是指 有形 的物质资源 。 目 前理论界通常是采用广义 的定 义。而笔者 认为采用 广义 的资 源定义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 把什 么都 叫做 资源 ,结果往往 搞不清到底什么资源对什么有效 ,什么资 源是企业最需要的 , 从而使理论失去实际意义 。另一个 原 因是这 些理论 都没有把 握能力这一概念 的知识本 质。在能 力学 派对 能力 的定义 中 , 都不同程度地把能力定义为某种 知识 j6 ,这也 就意味着能 、 J 力 背后的源泉是知识 ,而能力 只是一种 表象。但能力 理论并 未认 识到这一点。企业 知识基础理 论虽然 比能力理论 更进 了 步 ,但 也没 有正确认 识到能力 与知识 的关系 ,而完 全抛开 了能力来 研究 知识 ,因而在 实践 中缺乏 针对性 。D z oI 出 指

那么 ,究竟 又是什么决定 了企业 配置 、开发 与保 护资 源 的能力?也就是说 ,隐藏在 能力背后 的又是 什 么呢?研 究表 明 ,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 业能力 的是企业 拥有 的众多 资 源 中的知识 。正是知识决 定了企业 的竞 争优 势。根据 B re a y n
(9 1 的观点 ,能 为企业 带来 持续竞 争 优势 的资 源必 须具 19 ) 备 以下 4个特征 :价值性 、稀 缺性 、不 可完全模 仿性 和不 可
本文对能力等概念清晰而客观的定义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重新认识了能力的本质强调了知识在影响企业能力因素中的重要地位提倡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以能力为目标的知识上来通过识别企业在一定的环境中所需的能力进而掌握在这样的能力需求下所必需的知识使企业得以更快成长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摘要: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成为学术界和工商界关注的焦点;核心能力战略兴起的背后, 实际上是竞争力理论的复兴与发展;沿着竞争力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 对基于资源与能力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理论综述, 归纳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以及企业能力理论3个流派, 为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竞争力; 资源; 能力竞争力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应用最新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的应用科学体系, 主要涉及3 个方面的问题: ①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 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 ②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 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 ③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竞争力理论存在于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管理两大研究领域;经济学侧重于对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 从理论上探究什么是竞争优势之源; 而战略管理理论,则主要从企业经营实践角度出发, 为经营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从历史发展看, 竞争力理论可以归纳成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理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理论、企业创新理论和基于评价方法的竞争力理论5个方面;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 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 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内在成长理论, 进而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 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本文对此进行理论综述, 以期为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一、企业内在成长理论资源与能力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 A , 1925 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观点和他所提出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他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 因而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 企业内部会发生伴随生产进程的公开知识积累, 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异质企业所组成的, 单个企业的成长、衰退是经常性的, 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平稳地向前发展;张伯伦Chamberlin E, 1933 和罗宾逊Robinson, 1934 重点研究了企业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认为, 特有的资产或能力是使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并获取经济租金的重要因素;钱柏林列举了企业的几种关键资源, 如技术能力、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管理者独立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商标和专利等, 被广为引用;后马歇尔主义者佩罗丝Penrose E, 1959 提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极大地发展了马歇尔“内部经济”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是一个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企业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 而且这种知识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 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 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理查德森Richardson GB, 1972 把注意力集中于马歇尔的“外部”问题, 提出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理论, 补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 同时又发展了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合作和关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 是因为企业的内部组织从根本上说是协调“互补性活动”的结果;合作性协调的基本内涵是协调企业各方的能力;组织间协调是界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种协调机制, 协调需要的专门能力是通过逐渐学习积累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在20 世纪80 年代获得了长足发展, 在战略管理领域及企业理论界、产业经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成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1984 年, 随着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 B 在美国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企业资源学说Aresou rce2based view of the f irm ”一文, 企业能力理论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 这两个流派都是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基础上, 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一派是资源基础理论, 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 另一派则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 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 我们称之为能力学派;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 包括有形资源如设备、厂房、人员、土地和资金等及无形资源如商标、公司形象和文化等;在资源的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的假定下, 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之所以赢利, 是因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 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知识性和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 可以产生成本低或差异化高的产品, 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企业竞争力就是这些特殊的资源;因此,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部, 依赖于企业的异质性的、稀缺的、非常难于模仿的和高效的专有资源; 企业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 可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不断形成和这些专有优势资源的不断使用;科利斯Co llis D J , 1995 和蒙哥马利Mon tgom ery, 1995 在“资源竞争: 90 年代的战略”一文中提出, 企业资源观是建立在波特的竞争策略与核心能力竞争两种策略方法基础上的;企业是实体资产、无形资产及能力三大素质的组合, 企业的资产与能力决定企业的效率与成效, 拥有最佳且最适当资源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佳或成本更低,从而成功;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 企业竞争策略的研究重点就是一家企业的资源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左右企业的表现;有竞争价值的企业资源有形、无形、能力与基本市场力量的动态相互作用表现为稀有性、专用性、需求性 , 决定某一资源或能力的价值;尽管同属于资源学派, 但他们对于资源所包含内容的不同理解, 又形成了不同的资源观;普拉哈拉德P rahalad C K, 1990 等人认为竞争资源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因而他们认为协调与有机结合的学识是主要资源, 能力与知识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都被视为一般资源; 巴尼Barney J B, 1991 也认为能力与资源是同一回事,企业的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本以及组织资本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另外, 还有一种资源观是将社会资本纳入其中;他们认为, 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收益;三、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 以科斯Coase R H, 1937 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企业, 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 提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然而, 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具有独特的“生产特征”; 无法有效解释企业实践活动中一些重要现象, 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活动;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同时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管理学发展历程中, 18 世纪中后期到19 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 20 世纪初至20 世纪40 年代信奉科学管理, 20 世纪60 年代末至20 世纪70 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然而, 波特5 种竞争力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 他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 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在指导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为此, 一批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 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 以更好地说明: 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 , 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 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 应运而生;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 并使其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 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 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 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 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能力观有3 层含义: ①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 其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 ②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③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 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1. 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P rahalad C K 和哈默Ham el G于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 但长期而言, 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co re competence“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分为3 种主要类型: ①市场通路能力, 包括品牌发展管理、市场营销、分销与后勤、技术支持等, 帮助企业尽可能贴近顾客; ②与诚信有关的能力, 如质量管理、产品时间周期、供货的及时性和存货管理等能力, 使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更具柔性和可靠性; ③与功能有关的能力, 包括能够使企业提供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及能够提供使顾客获得与众不同利益的产品的各项技术;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 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 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核心能力的管理方面有4 个关键任务, 即选择核心能力、构造核心能力、配置核心能力和保护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①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 ②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 ③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④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关于核心能力与其他战略观点的联系,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但不是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核心能力;产业竞争的观点着重于终端的产品或服务, 而能力的观点着重于潜在后面的能力; 市场位势竞争策略分析的是终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问题, 核心能力分析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 以产品特性为定义单位的战略业务单元, 限制了发掘潜在机会的视野, 而核心能力有助于发现进入新领域的机会和有效资源配置; 传统市场份额主要是指品牌份额与终端产品份额, 核心能力份额虽不好测量, 但可以通过核心产品份额来研究;核心产品介于能力与终端产品之间, 建立核心产品份额是建立核心能力份额的途径之一;2. 基础能力理论桑切斯Sanchez R 和黑恩Heene A 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础上, 提出综合动力性的、系统性的、认知性的和整体性的能力概念, 把基础能力作为研究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能力是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协同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能力, 即能力的“知识观”knowledge-based view 或知识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能力理论认为作为战略变化动力的管理者认知和组织学习的能力, 决定了个体企业的资源禀赋与决定工业结构的资源积累禀赋;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关键资源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的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强化企业的能力有两种途径: 能力的构建使现存资产与能力获得数量变化的过程与能力的杠杆作用运用现有能力满足现有或新的市场机会;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把能力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管理, 重视企业网络和联盟的作用, 快速配置临时资源链以获得短期市场机会的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基础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均提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 企业不应仅仅被描写为原有经济实体或资源的积累体, 而应被看做是一个有适应能力和变异的有机体, 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系统;组织的一致性就是对作为系统的企业所有要素进行排队组合, 创造出在全企业得到支持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基础能力理论提出能力的动力性;能力的动力性是环境与组织的变化与共同进化的动态性, 是形成能力和基础能力理论的主题, 其分析包括企业内人员与团队的相互作用、企业与企业外资源提供者的相互作用、企业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竞争对手与竞争伙伴的相互关系;复杂动态的环境造成了不确定性, 使管理者的认知产生了局限性;管理者的认知差异反应在制定目标与整合、配置资源的差异, 进而使拥有和使用相同资源的企业出现能力的差异;要对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源从整体上进行管理, 实现对能力构建和发挥能力的杠杆作用;知识与技能资源是关键的变量资源, 企业学习及获得新能力的能力对在动态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动力能力理论提斯Teece D T , 1997 提出了动力能力理论;该理论实际上是基础能力理论关于能力动力性思想的进一步的延伸;提斯认为资源和能力并非是一个分析性的问题, 资源是“粘性的” sticky , 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并非能随意改变或更新, 而是依赖路径演化;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4 个层次: 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公共知识, 这是企业的基础, 但由于非企业专有, 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战略要素; 企业的专有资产, 如商业秘密、生产秘诀和特殊的生产工艺等, 由于融入了企业的无形知识, 因而非常难以复制和模仿; 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专有资产有机地整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这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专有活动, 使企业比市场更有效率, 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与竞争对手比有显着优势的能力, 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对于目前激烈变化的环境来讲, 能力也必须不断地创新, 企业动力能力就成为最关键的能力;动力能力理论强调为适应目前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 企业必须不断获取、整合, 具有能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的能力;动力能力可以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 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动力功能理论分析的单元不仅是笼统的资源, 而且是有利于维持动力功能的组织过程专有资产状况和获得资源与能力的路径;4. 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波士顿顾问咨询公司的斯托克Stalk G, 1992和舒尔曼Schulman L E, 1992 等人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 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 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 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 如新产品的实现, 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 从营销、订货, 到实现产品价值;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 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因此, 尽管各个部门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但是关键在于管理这些流程, 使之成为竞争能力;管理者应把自己的管理重点放在支持这些能力的基本设施以及员工的培训上;企业为培养这种能力, 必须考虑以下4 个原则: ①公司战略的基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业务流程; ②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关键流程转换为能为顾客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 ③公司通过对支持基本设施做战略投资来获得这些能力, 这些设施连接传统的战略经营单位和部门, 并超越了这些单位和部门; ④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协调部门;四、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的异同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 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 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 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企业间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在本质上有差异, 有些企业可以依靠特殊资源和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 从而建立和维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 积累和利用这种具有差异性的资源和组织能力来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两派都认为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建立是一种动态性机制;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巩固、创新和变革, 同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形成、积累、维持和淘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边界, 即企业经营的纵深程度和横向多角化程度, 是由企业的能力和资源决定的;基于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两派都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 但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 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解释: 资源学派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 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总之, 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尚需进一步接受和综合其他的理论, 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从企业外部实证和经验模型, 与更多的企业内部研究结果进行综合, 要联系实际对决策、能力的建设、资源的配置、知识的创造及其他企业的关键的过程进行研究;特别要重点研究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及能力理论的影响;。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的能够使其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基石。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主要包括资源基础理论、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创新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能力包括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

企业通
过优化和整合资源和能力,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以其先进的技术能力和全球
化的市场布局,形成了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创造和提供的独
特价值。

价值链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与营销、分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企业通过
优化各个环节的活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效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苹果公司
以其在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的独特能力,形成了乔布斯时代的创新竞争力。

创新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对市场的创新能力。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
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

企业通过持续的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和服务,
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亚马逊公司以其在电商领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
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解释和分析。

通过资
源基础理论、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理解和把握自身的核心
竞争力,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量竺童鱼鱼。

知识就是力量’是我们都熟悉的一句赞颂科学理性的格言,正是由于知识的力量,世界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工业时代。

然而,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新的转型日寸期,知识逐渐取代工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一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在工业时代,知识的力量需要通过其他资源才得以实现,企业主要为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等而竞争,企业的竞争实力主要体现资本实力。

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乃至社会的中心,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先管理好知识,企业的竞争实力主要体现为知识实力。

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以核心竞争力思想作为基本战略管理思想来指导企业的的知识管理变革,这将是核心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获得竞争优势永远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企业在经营管理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企业对如何追求竞争优势有不同的看法。

以波特的竞争战咯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行业结构和市场机会,也就是竞争优势外生论。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理论逐渐暴露其不足,同一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同样的市场机会,但其赢利能力相差很大,有的相差3到5倍,这个差距还有变大的趋势。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对传统理论修正就产生了资源学派,其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胜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如土地、设备、资本、人力等,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规模和效益,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

但市场发展越来越完善,土地、设备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借助资金通过等价交换从市场上获得,由此可见竞争优势和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透口李思寰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我们可发现实际上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

追踪溯源,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包括发现市场和识别市场机会的市场知识、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开发能力、将个人创新整合到新产品中去的能力、将企业生产的知识产品推向市场、传播知识的能力。

《2024年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准确、全面地评价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旨在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二、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及内涵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综合运用其内外部资源、能力和环境等优势,持续创造价值、获得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以及持续成长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包括资源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1.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源于其独特的、有价值的、稀缺的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模仿性,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 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创新,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

3. 战略管理理论:主张企业应通过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等过程,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应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以应对竞争。

四、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1. 财务指标法: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如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等,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2. 市场占有率法:通过分析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销售额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创新能力评价法:通过分析企业的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开发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

4. 综合评价法:结合财务指标、市场占有率、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运用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五、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践应用以某科技型企业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该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首先,收集该企业的财务数据、市场数据以及创新数据等;其次,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企业从财务、市场和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该企业在各个维度上的竞争力水平,并综合得出该企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

战略管理理论与企业竞争

战略管理理论与企业竞争

战略管理理论是指用于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理论和方法。

它与企业竞争密切相关,因为一个公司的战略决策直接影响着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以下是一些与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竞争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波特的五力模型:由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个行业
中的竞争力量。

包括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2.核心竞争力理论:由哈佛商学院教授麦肯齐·雷毕堡提出,强调企业
应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并且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3.SWOT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来评估企业在
竞争中的位置。

优势和机会是企业可以利用的竞争优势因素,而劣势和威胁则可能对企业的竞争地位构成挑战。

4.战略定位理论:企业应该通过确立差异化的战略定位来在市场竞争中
取得优势。

这可以通过追求成本领先、创新、专注于特定市场细分或其他战略途径来实现。

5.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对其在竞争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业应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获得市场份额。

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竞争的战略,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审计问题思考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审计问题思考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审计问题思考【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优势和持续竞争力的能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竞争力审计能够帮助企业全面评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制定发展战略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结合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估企业的资源、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审计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不清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通过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创新和增长。

结合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过程和效果。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企业识别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未来趋势是企业将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评估和提升。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重要性、定义、意义、评估方法、影响因素、问题解决、案例分析、价值、应用、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保障,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空间。

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使企业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外部冲击,降低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市场挑战。

具备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更好地吸引顾客和投资者的关注,赢得市场信任和好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基石。

企业应当不断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和审视,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够持续壮大发展,获得长久利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之中得以体现的。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指企业在市场上能够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2版)第1章——战略与战略管理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2版)第1章——战略与战略管理

二、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 核心思想: 1.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的竞争战略; 2.产业结构永远是建立竞争战略的基础; 3.五力模型是有效的分析工具。
二、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 不足之处 仍缺乏对企业内在条件差异的考虑,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 没有吸引力的产业中仍有盈利水平很高的企业等问题,实 际上,同一产业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并不比产业间的差异小。
第1章
战略与战略管理
本章学习目标
1.描述战略管理的发展过程 2.定义战略、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过程 3.了解商业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4.描述使命、愿景和目标,讨论其价值 5.解释战略变革为何受到阻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阻碍
第一章 战略与战略管理
第一节 战略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公司战略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公司战略管理
(1962)
源分配。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战略是公司为之奋斗的终点与公司为达到它们而寻求的途径的结
(1980)
合物。强调公司战略的重要属性——计划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亨利·明茨伯格The strategy concept: five power for strategy(1987)
战略是计划、模式、定位、愿景或期望、计谋,是一系列或整套决 策或行动方式,这套方式包括刻意安排的(即计划性)战略和任何临 时出现的(即非计划性)战略。强调战略的应变性、竞争性和风险 性。
公司目的 公司宗旨 经营哲学
公司目的是企业组织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理由的直接体现。组织按其存 在理由可以分为两大类: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成立 的组织,其首要目的是为其所有者带来经济价值。
公司宗旨阐述公司长期的战略意向,具体内容是说明公司目前和未来所 从事的经营业务范围。公司的业务范围应包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顾客对象、市场和技术等几个方面。公司宗旨反映企业的定位。

创新能力培养5课后测试答案

创新能力培养5课后测试答案

1. 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是()。

√A 早期战略管理理论B 竞争战略理论C 核心竞争力理论D 新战略管理理论正确答案:B2. ()是指提供给顾客完整且具体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如生产的机器、顾客能使用的产品等。

×A 产品创新B 流程创新C 独特性创新D 突破性创新正确答案:A3. ()提供一套产品发展、流造的方法或程序,如产品的制造流程、运销系统等。

√A 产品创新B 流程创新C 独特性创新D 突破性创新正确答案:B4. ()是对现有产品、流程、方法所做的显著性的改善,功能的提供。

√A 产品创新B 流程创新C 独特性创新D 突破性创新正确答案:C5. ()是指在共有技术或方式上的根本性的差异,使功能绩效明显地优于传统功能,甚至完全取代。

√A 产品创新B 流程创新C 独特性创新D 突破性创新正确答案:D6. ()是对现有产品、流程、方法的所做的渐进式改善,使得现有产品或功能有进一步的改善、更方便或更为便宜。

√A 方法创新B 渐进式创新C 独特性创新D 突破性创新正确答案:B7. ()是指为一套将产品或流程,整合融入组织运作的方法,如市场营销技巧、行政管理的训练等。

×A 方法创新B 渐进式创新C 独特性创新D 突破性创新正确答案:A8. 战略性思维必须以()为中心,充分发挥战略实施者的主观能动性,动用一切战略资源,实现涉及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发展目标。

√A 利益B 发展C 协调D 全局正确答案:A多选题9. 按照发展时间顺序,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阶段。

√A 早期战略管理理论B 竞争战略理论C 核心竞争力理论D 新战略管理理论正确答案:A B C D10. 从组织创新的内容来说,创新可分成下列三种:()。

√A 产品创新B 流程创新C 方法创新D 突破性创新正确答案:A B C11. 企业创新的内容包括()。

√A 新企业模式B 新管理模式C 新式的策略性结盟D 新的价值链管理方式正确答案:A B C D12. 战略创新的内容包括()。

战略管理:思维与要径(第2版)教学课件ppt作者黄旭第1章战略管理导论

战略管理:思维与要径(第2版)教学课件ppt作者黄旭第1章战略管理导论

第1章战略管理导论:战略与战略思维本章学习目标: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理解战略、战略管理的涵义与战略的特征;●明确战略管理的过程、任务及层次;●了解战略管理的兴起与发展;●知晓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领会两种战略思维模式。

第一节战略的涵义与特征一、战略的涵义(1)Herry·Mintzberg:战略5P明兹伯格认为战略是由五个“P”组成的,即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战略是一种策略/手法(Ploy)、战略是一种行为方式/模式(Pattern)、战略是一种定位(Position)、战略是一种期望(Perspective)。

(2)Kenichi Ohmae:战略3C在日本著名的战略家大前研一看来“任何企业战略的构想必须考虑到三个主要角色:公司自身(Corporation),顾客(Customer)和竞争者(Competitor)。

(3)Ansoff:战略“连线”即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活动与产品/市场之间的“连线”,涉及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与协同作用。

(4)Peter.Drucker:战略WWH德里克·埃布尔在其所著的《确定业务:战略计划的起点》一书中提出了战略定位的具体要点“Who—What—How”(2W1H),这与德鲁克的战略基本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我们应该将谁作为客户?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有效率地完成任务?(5)吴思华:战略三构面我国台湾的著名学者吴思华提出了“战略三构面”,即:“营运范围的界定与调整、核心资源的创造与累计以及事业网络的建构与强化”。

涵义:是企业为取得或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经营范围、核心资源与经营网络的界定,通过配置、构造、协调其在市场上的活动来确立创造价值的方式。

二、战略的特征1、注重取舍(Making choices about what to do and what not to do)2、聚焦效能(Focusing on whether the organization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3、强调重大(Asking and working on tough questions)4、关注长远(Seeking insight)第二节战略管理的涵义、过程及层次一、战略管理的涵义一般而言,战略管理是涉及对有关未来组织方向和范围做出决策和决策的实施,包括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

第三章战略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战略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战略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与 核心竞争力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 (1)企业内部战略因素的构成;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测试条件、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及核
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3)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分析概论与实践; (5)资源审计的五个方面; (6)价值链的驱动因素和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7)波特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价值链的分解与描述; (8)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9)SWOT分析的概念及作用,四个构成要素及分析方法。
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筹集资金的能力;二 是使用和管理所筹集资金的能力。
组织管理能 力
主要可以这些方面进行衡量:(1)职能管理体系的任务分工; (2)岗位责任;(3)集权和分权的情况;(4)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事业部等);(5)管理层次和管理范围的匹配。
第三章战略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与 核心竞争力
不可替代的资源 持久的资源
波特的五力模型指出了替代产品的威胁力量。 资源的贬值速度越慢,就越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战略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与 核心竞争力
【例题8·单选题】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核心竞争力的测试 条件。
A.它对顾客是否有价值 B.它是否很难被模仿或复制 C.它对管理是否有价值 D.它与企业的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有优势
第三章战略分析---内部资源、能力与 核心竞争力
【例题2·多选题】组织资源比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更加难 以准确界定,它蕴含于企业的( )之中。
A.规章制度 B.组织结构 C.业务流程 D.控制系统
【答案】ABCD 【解析】组织资源比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更加难以准确界
定,它蕴含于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 控制系统中,是企业实现目标的经营风格或行为方式, 决定着企业个人互动、协作和决策方式。

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理论文献综述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积累的独特资源和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利润增长。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主要通过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来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

本文将介绍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的理论文献,其中包括企业资源理论、能力识别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

企业资源理论企业资源理论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是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这些资源包括企业资产、专有技术、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等等。

企业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建立独特的能力和经验,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在企业资源理论中,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势和竞争力的来源。

企业资源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是韦纳和费尔斯坦所著《企业资源与竞争力》。

该书通过实证研究,阐述了企业资源的种类和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成功企业的资源整合策略。

该书被称为是企业资源理论的奠基之作。

能力识别理论能力识别理论强调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评估。

企业必须识别并评估其内部能力,才能决定哪些能力对于未来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该理论认为,企业应该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实现,并且遵循核心能力扩大的原则。

汉密尔顿和鲁特所著《核心能力: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是该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该书介绍了什么是核心能力,如何识别和评估企业的核心能力,并提出了扩大和保护核心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该书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的。

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与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相匹配,才能产生真正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还强调企业要关注价值链的各环节,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波特所著的《竞争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该书提出了“价值链”和“成本优势”等概念,并强调企业的定位和市场策略应该基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和优势。

该书对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具有指导意义。

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组织学习所产生的。

《资源和竞争能力》课件

《资源和竞争能力》课件

03 资源和竞争能力的关系
资源对竞争能力的影响
01
02
03
资源丰富度
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帮助 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优势, 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提高竞争力。
资源质量
高质量的资源可以提高企 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 力。
资源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利用资源,企业 可以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 务,满足市场需求,提高 竞争力。
企业如何运用竞争能力提升资源效率
强化核心能力
通过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研发, 提高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效率。
优化组织结构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使其更适应 市场需求和变化,提高资源运作
效率。
企业如何通过资源和竞争能力的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战略协同
02 竞争能力
竞争能力的定义和分类
总结词
竞争能力的定义和分类是理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详细描述
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各种资源和能力。根据不同的 分类标准,竞争能力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等 。
竞争能力的特性
总结词
竞争能力的特性包括独特性、难以模 仿性和持久性。
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互动关系
资源与竞争能力的相互促进
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高质量的资源可以提升其竞争能力, 同时,企业通过提升竞争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 资源配置。
资源与竞争能力的相互制约
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可能会限制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同时 ,企业过度追求竞争能力可能会消耗过多的资源,影响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
04 企业如何运用资源和竞争 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是实现企业长期增长和盈利的关键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资源、能力、创新和战略等方面。

企业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等。

物质资源是企业生产和运营的物质基础,如设备、设施和原材料等。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员工和管理团队,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知识资源是企业独特的技术、专利和商业秘密等,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组织能力是指企业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力,包括团队协作、决策和执行能力等。

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取和留住客户的能力,包括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等。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包括研发能力、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等。

企业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产品创新是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通过研发和引进新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能力。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来改变市场规则和经营模式的能力。

企业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导,包括市场定位、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等。

市场定位是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体的战略决策,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客户和差异化定位等。

资源配置是企业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包括资金、人力和技术等。

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中相对竞争对手拥有的独特优势,包括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专业化优势等。

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如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资源的获取与分配
内部积累
通过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积累,获得所需的资源。
外部采购
从外部市场购买所需的资源。
资源的获取与分配
合作与联盟
与其他企业合作,共享资源。
根据战略目标进行分配
确保资源的使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
资源的获取与分配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调整资源的使用,提高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能力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各种能力的 支持。
创新能力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创新能力是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重要保障,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竞争优势 。
执行力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强大的执行力能够确保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强核心竞 争力。
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资源管理 • 能力建设 • 核心竞争力 • 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案例分析
01
资源管理
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有形资源
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 业创造价值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人力 、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
如资金、设备、原材料等。
无形资源
如品牌、专利、商誉等。
应用领域
01
核心竞争力可应用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多个方
面,以提升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动态发展
02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组织需不断调整和优
化其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创新驱动
0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一、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持续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

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对其所属行业及市场能够长期占有竞争优势,保持竞争地位并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证。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1. 波特的五力分析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五力分析模型,即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以及行业内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

企业通过分析五力,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行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以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 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而能力则是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整合。

企业通过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资源,形成独特的竞争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3. 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其分析了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

通过SWOT分析,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方案以应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

4. VRIO模型VRIO模型是Barney提出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价值(Value)、稀缺性(Rarity)、不易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有组织的能力(Organized Capability)来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拥有不易模仿、稀缺性的资源,并且能够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提升而形成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有效的资源配置企业必须合理配置资源,使之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

Prahalad, C. K. & Hamel在1990年正式提 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正是这种研究深入 到一定时候的必然结果.
核心能力理论的历史地位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 典战略理论阶段,产业结构分析阶段(波 特阶段)和核心能力理论阶段.核心能力 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 新进展
普拉哈拉德简介
哥印拜陀克利修那普拉哈拉德1941年 出生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哥印拜陀 镇,他从金奈的马德拉斯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在联合碳化电池公司的一个分部担任 经理,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之后他留 学美国继续深造,获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他在印度及美国都担任过教职,最终加盟 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现为商业管理哈 维C弗鲁豪夫讲席教授.
企业核心能力又可分为两种子核心能力:企业所在行业市 场中的核心能力和企业在行业竞争板块中的核心能力—行 业核心能力和板块核心能力.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企业所 拥有的在所处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优势竞争能力,而板块核 心能力则指的是企业在行业的细分市场(战略板块)上进行 竞争时所具有的数一数二的优势能力.板块是由一个行业 中业务相近或相同的企业群组成.他们构成一组彼此在同 一特定目标市场上竞争的企业,形成战略板块.这些企业 相互之间以其各自不同的"变性特征"区分开来.变性特 征的性质依赖于市场结构和竞争业务的特性,包括企业自 身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专利技术,政府许可,渠道控制, 营销队伍和服务等管理与技能,形成不同于他企业的竞争 和行为特征.变性特征在战略板块的竞争中起着主导作用.
市场机会能力是指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有的市场机会消失,新的市场机会产生, 从而要求企业应该或必须具备能适应市场 新机会的相关能力.如果企业原有的行业 核心能力或板块核心能力与市场环境变化 带来的市场机会能力相一致,通过进一步 的培育和提升,得以可持续发展,企业便 可获得相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资源、能力是企业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管理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核心竞争力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概念,由于它提供了企业战略思考的新思路,现已成为管理学中最时髦的词汇之一。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构成的,资源和能力连同市场是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三大要素。

然而,目前学术界在有关资源、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这方面作了探索。

一、关于资源和能力1.学者们用资源和能力的混合体解释竞争力因为资源和能力关系密切,其概念学术界一直未能给与明确的界定,或者是故意回避这个棘手的问题。

多数学者根本不理会两者区别,倾向于用资源和能力的混合体解释竞争力。

(1)伊丹敬之把企业的经营资源分为由厂房、设备、人员、资金、原料等组成的有形资产,和由顾客信用、商标知名度、技术与知识、工作士气、经营方式等组成的无形资产。

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特点,其组合可产生相乘效果,如多种产品共用同一品牌所带来的优势,为实现企业的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montgomery和collis在“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中提出了价值资源的概念。

他们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竞争优势归功于拥有价值资源的状况。

而资源的价值取决于需求、稀缺性和独占性;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诸如品牌信誉或专有技术,以及体现在企业日常业务、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中的组织能力等无形资源。

LOcAlhosT检验价值资源的5条标准是难以模仿、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较为持久、所带来的收益为组织而非个人所独占、难以被替代、相对竞争对手而言的价值。

这实际上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2.资源和能力在概念上有重大区别资源和能力是两个关系密切然而实质不同的概念,它们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也不同。

(1)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

资源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的词典干脆把资源定义为“社会财富的来源”。

能力知识为础的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能力知识为础的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能力知识为础的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1、答:战略管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能力、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三个阶段。

2、答:“战略三构面”是由我国台湾学者吴思华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营运范围的界定与调整、核心资源的创造与累积以及事业网络的建构与强化。

3、答:可分为公司层战略(或总体战略)、业务层战略(或竞争战略)和职能层战略。

4、答: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2)企业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与赢利;(3)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的变化与适应。

5、答:战略实施应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包括(1)公司治理结构;(2)组织结构;(3)资源配置。

6、(1)企业形成和存在的根本目的;(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任务;(3)企业达成目的、完成任务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原则。

7、(1)企业使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2)企业使命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前提,是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的依据。

(3)企业使命是企业战略行动的基础,它是有效分配和使用企业资源的基础,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激励。

8、用户(customer)、产品或服务(product or services)、市场(markets)、技术(technology)、对生存、增长和盈利的关切(concern for survival, growth, and profitability)、观念(philosophy)又称企业哲学、自我认知(self-concept)、对公众形象的关切(concern for public image)、对雇员的关心(concern for employees)。

9、(1)对企业进行定义并表明企业的追求;(2)内容要窄到足以排除某些风险,宽到足以使企业有创造性的增长;(3)将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区别;(4)可作为评价现时及将来活动的基准体系;(5)叙述足够清楚,以便在组织内被广泛理解。

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9
能力组合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有价值
源 和 能 力
难以模仿 不可替代
竞争结果
经营绩效 低于平均 回报率 平均回报率
稀有的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否 否 是

是/否
竞争劣势
竞争均势
暂时的竞争 是/否 优势

持续的竞争 优势
平均/高于 平均回报率 高于 平均回报率
20
三种情况难以模仿
独特的历史条件长期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因果关系模糊,难以看出核心能力如何形成竞争优势 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人际关系,管理者间的彼此信任、 友好、协调默契。
7
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技术
例: • 著名的品牌
创新能力
声誉
• 良好的声誉
• 员工的知识及创造能力 • 员工的高度忠诚,工作氛围,企业文化 • 跨国经营公司对各国政府的了解 • 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间的良好工作关系 • 能够被记忆下来的广告 • 政府的支持 • 领导者沟通与鼓舞的技巧
8
潜在能力(Capabilities)
27
核心业务流程系统分析

资本

人力
信息
产品开发的业务流程
供 应 商
满足顾客要求的业务流程
顾 客
采购业务流程
控制
28
核心业务流程分析与思考
通过TQM是否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上乘的服务 BPR(业务流程重组)的可能性 以TQM和BPR为基础业务流程优化思考
29
TQM、BPR与业务流程优化
TQM


RBV定义能力为:企业为实现期望目标,有效集
合 个别资源的知识与技能。 能力开发——通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复杂的相互 作用,不断融合而形成新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答:战略管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能力、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三个阶段。

2、答:“战略三构面”是由我国台湾学者吴思华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营运范围的界定与调整、核心资源的创造与累积以及事业网络的建构与强化。

3、答:可分为公司层战略(或总体战略)、业务层战略(或竞争战略)和职能层战略。

4、答: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2)企业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与赢利;(3)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的变化与适应。

5、答:战略实施应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包括(1)公司治理结构;(2)组织结构;(3)资源配置。

6、(1)企业形成和存在的根本目的;(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任务;(3)企业达成目的、完成任务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原则。

7、(1)企业使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2)企业使命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前提,是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的依据。

(3)企业使命是企业战略行动的基础,它是有效分配和使用企业资源的基础,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激励。

8、用户(customer)、产品或服务(product or services)、市场(markets)、技术(technology)、对生存、增长和盈利的关切(concern for survival, growth, and profitability)、观念(philosophy)又称企业哲学、自我认知(self-concept)、对公众形象的关切(concern for public image)、对雇员的关心(concern for employees)。

9、(1)对企业进行定义并表明企业的追求;(2)内容要窄到足以排除某些风险,宽到足以使企业有创造性的增长;(3)将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区别;(4)可作为评价现时及将来活动的基准体系;(5)叙述足够清楚,以便在组织内被广泛理解。

10、企业使命和企业文化是相互促进的。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会具有很大的刚性。

因此,当一种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能够与企业战略目标很好的匹配的时候就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若不匹配,则可能是一种负担。

11、分析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工具是PESTG分析模型,即从政治法律的(political),经济的(economic),社会文化的(social),技术的(technological)角度分析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化(globalization)也日益显示出对企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12、企业的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中间的经销商和下游客户的价值链相连,构成一个产业价值链(即价值体系),通过活动成本分析、产业利润结构分析以及分析企业价值链与整个价值系统的关系进行分析。

13、产生期、成长期、动荡期、成熟期、衰退期14、常用的定性预测技术为:销售人员估计、管理人员评价、德尔菲法、情景法、头脑风暴、关键事件分析。

15、为什么要进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答: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有三:(1)弄清企业现状,包括资源、能力、已有业绩和存在问题等,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可自行控制的;(2)了解企业现已确定的将在战略规划期内实施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并预测其成效(因这些措施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都必须考虑);(3)明确自身同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和劣势。

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回答“企业可以做些什么”,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则主要回答“企业能够做些什么”。

16、在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中,哪一个相对企业发展来说更重要?为什么?答: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源是指那些根植于企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资产。

因为它们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所以非常不容易被竞争对手了解和模仿。

随着企业经营的知识化,无形资源逐渐受到重视。

在企业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在有形资源上的差异对竞争力影响变小,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无形的资源变得非常重要。

与有形资源相比,无形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事实上,正因为它们看不见,故而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能始终导致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17、简要描述价值链的分析步骤答:企业的价值链分析的一般步骤是:(1)研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活动,辨别每种产品的价值链,确定优势和劣势活动。

(2)分析各产品价值链的内在联系,即一项价值活动(比如采购)的执行方式与另一项价值活动(比如生产作业)成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不同产品或事业部之间价值链的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大多数情况下,一项活动通常都存在规模经济问题,如果某个产品的产量达不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和其他产品一起承担能够达到规模经济的产量,以此来达到生产成本最低的效果。

18、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标准有哪些?答:第一,这种资源从利用环境机会和/或消除环境威胁这个意义上来说必须具有价值;第二,在公司现在和潜在竞争者中这种资源是稀少的;第三,竞争者很难模仿这种资源;第四,这种资源没有战略等价替代物。

19、请简述本书所介绍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流程。

答:D. Coates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辨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由上向下法:以高层主管或是资深中阶主管组成的团队从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产出的结果将会反映这些成员的认知、愿景和价值观。

此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公司多角化的组织,且公司每一个单独营业的事业单位在个别的市场中要拥有重要地位。

(2)由下向上法:当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着重于某些特定部门的成长或是组织希望发生合并效益时适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是为由上向下法的互补配套措施,当企业规模够大,且需要强调整合或者是操作群组的重要性时特别是用这类方法,从而有助于了解公司与跨部门间的观点及愿景。

除此之外,由下向上法是由核心技术能力作为探讨的起点,因此对于一个以科技发展为导向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提供施行这种方法的企业可以从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中找出企业真正价值的所在。

20、在不会被政府指控为有很大的削弱竞争倾向的前提下,企业可以在特定地区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企业在一个成长着的产业中进行竞争;规模的扩大可以提供很大竞争优势;企业具有成功管理更大的组织所需要的资金与人才;竞争者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或特定资源而停滞不前。

需知,当竞争者是因为整个产业销售量下降而经营不善时,不适于用横向一体化战略对其进行兼并。

21、不同的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战略时还有更多其他理由,但归纳起来,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因大致相同,即德鲁克和卡茨所主张的“规避风险”、“利用闲置资源”、“获得范围经济”和“追求协同机会”等等。

(1)实施多元化战略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战略协同机会。

(2)实施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培养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3)实施多元化战略使企业能更好地匹配外部环境。

22、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主要包括:(1)寻找新的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2)为了尽快收回巨额投资。

(3)更好的获得某种资源、能力,巩固已有的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23、一套完整的联盟战略具备四个要素:(1)以业务战略为基础规划和设计联盟;(2)以动态理念管理联盟;(3)建立恰当的联盟组合;(4)建立企业内部的联盟支持管理体系。

24、出口、许可证与特许权、合同制造、交钥匙工程、管理合同、合资经营、收购、新建设施、生产分享25、要获得成本优势,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达到:(1)控制成本驱动因素;(2)重构企业价值链。

26、(1)提高产品价格,因为如果产品的差异化是顾客需要的价值,那么他们就愿意付出高价;(2)提高销量,因为差异化的特色可以吸引额外的购买者;(3)获得购买者对其品牌的忠诚,因为有些顾客会被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特色强烈吸引住,从而强化其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联系。

27、(1)有很强地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能根据消费者的特定需求生产出适合销路的产品;(2)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能在特定领域里树立起“市场专家”的企业形象;(3)企业各部门能密切合作,能紧密的围绕战略目标来开展组织活动。

28、虽然不同行业中企业竞争优势的具体来源有所不同,但总的概括起来,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有这么几种:环境的变化导致新的市场机会的出现、价值链的重构改变了现有的市场竞争规则、企业的内部变革使得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29、企业在采取模仿行动时,首先必须分辨出哪些企业在产业中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找出与超额利润获取相关的竞争优势,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加以模仿;减少对竞争对手的模仿激励;企业就可以制造因果模糊性,将与竞争优势相关的要素多样化,减少对单项资源和单项能力的依赖程度,从而增加竞争对手要分析成功决定因素的难度;控制关键性资源的获取渠道。

30、简述战略制定的框架。

答:战略制定框架第一阶段被称作“信息输入阶段”(input stage),概括了制定战略所需要输入的信息,这其中的方法包括EFE矩阵、IFE矩阵和竞争态势矩阵;第二阶段被称为“匹配阶段”(matching stage),通过将关键内部及外部因素排序而制定可行的战略方案,第二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矩阵(SWOT 矩阵)、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SPACE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矩阵(BCG矩阵)、内部—外部矩阵(IE矩阵)、产品—市场演变矩阵(P/MEP矩阵)和大战略矩阵(GS 矩阵);第三阶段为“决策阶段”(decision stage),所用的方法为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 矩阵)。

31、简述企业的战略决策者对战略选择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企业战略决策者对待外部环境的态度(2)企业战略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3)企业战略决策者的需要和价值观32、分别阐述SWOT矩阵分析法中的四个战略。

答: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同时注重把握企业外部机会的战略;劣势—机会(WO)战略是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企业的不足或者通过改变自己的劣势从而提高把握外部机会的能力的一种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利用本企业的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的威胁的一种战略;劣势—威胁(WT)战略是通过减少劣势来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一种防御性战略。

33、阐述在SPACE矩阵中的四个象限中的战略类型及每一种战略类型下的可采取的战略措施。

答:四种战略类型分别为进取型、竞争型、防御型或保守型。

在进取象限里,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来克服自身的劣势同时回避外部的威胁,可以采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混合多元化、集中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或组合式战略;在保守象限中,企业更适宜采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集中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在防御象限里,更适合采取紧缩、剥离、清算和集中多元化战略;在竞争象限中,可以采取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及合资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