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范畴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的范畴和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范畴和原理。

一、范畴:
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实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2. 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发展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发展是普遍规律,无处不在,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二、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实践的重视。

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经济基础变革引起的。

3. 实践性原理。

实践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实践在认识过
程中的决定作用,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以上是考研政治中关于马原范畴和原理的基本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word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word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wor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二、物质与意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 意识的本质(wor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本质与作用3。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背的概念及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背的概念及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核心概念:1、物质、意识及其本质、运动、静止、实践及本质和特征。

2、联系及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系统及其特点、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旧事物。

3、矛盾、同一性、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量变、质变、度、否定、肯定。

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可能性、现实性、偶然性、必然性、内容与形式、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规律、主观能动性。

4、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

5、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二、核心原理: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3、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并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及开放性的特点,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注重优化结构,构建有利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用到联系的观点全都背下去再结合材料分析。

4、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历史阶段及发展规律,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5、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6、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7、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强调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特殊性强调矛盾及每一个矛盾具有其特点,——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两者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哲学史上称之为本体论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史上称之为认识论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由于:其一,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其二,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其三,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其四,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完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完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二、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三、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二)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途径)3、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关系原理)4、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三)矛盾观1、矛盾的客观性2、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的特殊性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关系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7、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四)创新观1、辩证的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3、创新的作用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一、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人生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原理内容: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

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①物质的作用: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的能动作用: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8、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9、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10、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3、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9、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0、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内容总结(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旧观念中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是驱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起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达到事物的新质变。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分为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论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理性和经验的二元对立,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践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主体地位。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只有通过实际的斗争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实践不是中立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利益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法知识点解析(4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法知识点解析(4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法知识点解析(4 对范畴)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理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辨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四,现象是丰富多彩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辨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本质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辨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都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转化为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现实世界看作是物质的世界,主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意识的变化是由物质世界的变化所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是驱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一旦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这种历史发展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活动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根据和检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走向崩溃,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自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具有深刻的分析和预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突出了人的实践是认识源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事物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既要参加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内容: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哪些内容?一般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

狭义的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具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广义的来说既包含创始人的理论奠基,又包含了继任者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有苏联理论体系、中国理论体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

要说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一般书本的回答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概况马哲的具体内容,即从传统哲学理论框架下,来总结马哲回答了那些哲学问题?由此可以大致总结成五个方面来解读。

如果是考试的话,请按照书本标准答案来记忆,如下观点为个人理解,仅供学习和交流,不能作为考试答案。

一、认识的本质(讨论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理论,都是侧重于强调哲学原理的,也就是说重点是解释世界。

马克思将“实践”赋予极高的哲学地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由此引发了哲学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讨论。

旧的哲学体现中,并非没有“实践”这个概念,只是理论占据主导,实践占据从属。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后,将二者关系替换过来,他们自称共产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去理解,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人这个主题方面去理解。

简单来说,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的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主客观的对立关系,又是在实践条件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世界的本质(讨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全部的哲学都力图揭示世界的本质的秘密,不同的体系对世界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理解。

哲学本身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同时又是认识后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一而再地宣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由于马哲原理一方面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另一方面又可以被新的科学所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资料

简答题1、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遗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使哲学变成科学。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列宁的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关系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2)物质也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5、在主体的能力结构中存在的基本要素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指物质世界的现象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具有普遍的相互联系的根本特性。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核心观点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形成了一系列核心观点。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系统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

四、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客观的、现实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阶级斗争学说指出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七、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八、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例子:小孩空中走钢丝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例子:自习室占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第一,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

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第二,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都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

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16年2月24日下午2:00,公二2105教室)一、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关系问题的提出(一)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和说明1、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

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求,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真理的做法便成为多余的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

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只是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

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不否认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的工人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中影响很大,许多青年学生也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借用恩格斯的话。

恩格斯1890年致马克思的女婿、法国社会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书信写道:“德国党内发生了大学生骚乱”,他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学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马恩选集》4卷,第69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这里说的“大学生骚乱”是指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以莫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他们引用马恩的话语指责党的领导人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是在维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里说的是拉法格“10年前在法国熟悉的”,是因为拉法格等人领导的法国工人党在那时也是在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说一些“革命”词句,马克思的这句话原本就是对他们的批评。

从马恩著作中可以把那些自称是“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观点归纳起来,它大致具有以下三点,即(1)摘引马、恩的“语录”,说自己是在按照他们的话行事;(2)反对合法斗争,说党不应当参加议会选举等一切合法活动;(3)大讲“革命”,说他们是在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

这些人是打着马恩“教导”的旗号而不顾国情的“左派”。

显然,马克思说这句话是要表达他同这些人不是一路人,恩格斯多次引用这句话是要说明他完全支持亡友的这一立场。

2、恩格斯的说明和论述从初步查阅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说明过由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并没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过明确的界定。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明确指出过:“请允许我在这里作一点个人的说明。

近来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参加了制定这一理论的工作,因此,我在这里不得不说几句话,把这个问题澄清。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

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

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

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注释1。

)从恩格斯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3、列宁给马克思主义下过明确的定义。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7页。

),需要从不同角度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起来,列宁从四个角度(或层面)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

(1)从学说创立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善于把握住实际生活中的、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实际历史中的这些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声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完全继承了法国18世纪和德国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历史传统,即绝对无神论的、坚决反对一切宗教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3)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资本主义训练出来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4)从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的角度讲,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的学说,即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3页。

),“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

)。

可以看出,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服务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斯大林的说明斯大林曾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下过明确的定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

”(《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8页。

)他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关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角度去下定义的。

关于列宁主义,他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5页。

)突出了列宁主义的时代性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5、毛泽东、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4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邓小平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79页。

)从以上经典作家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后继者所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

影响很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5版。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这样说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页。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到1878年6月)、《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初期)等著作中,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

《反杜林论》的结构和内容看:引论,第一编哲学,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编社会主义:一、历史二、理论三、生产四、分配五、国家,家庭,教育。

2、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1923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密切关系问题。

柯尔施强调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就是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支持列宁的“革命”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哲学的特性是批判的、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恰恰强调革命、实践。

反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因为第二国际理论家否定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仅仅是经验科学(考茨基:经济决定论)。

4、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直接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不加区别,一概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方法,即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方法,就是对这种辩证方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他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说:"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

卢卡奇在为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我们的任务而这是本书的基本信念就是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方法的本质,并正确地加以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