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

合集下载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导言:南京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分析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华东地区其他城市的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南通市等地。

这个城市群总人口约为5000万,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还包含了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城市竞争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关注南京市本身的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也将致力于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

有些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生活设施,而一些次要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短板。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次要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推动城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班级:城规1211成员:指导老师:王勇老师目录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

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 产业分析 比较分析 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

[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通资源 ( 交通工具 、 交通设施 和交通 信息 ) 进行统一
规划 、 一 管理 、 一 组 织 、 一 调 配 的动 态 过 程 ( 统 统 统 王 培 宏 、 国光 ,0 3 回 它 是 区 域 经 济 整 体 协 调 发 展 贺 20 ) ,
・ - — —
现代 服 务 业 是 与传 统 服 务 业 相 对 的 概 念 ,指 那
现 代 服 务 业
王 可 侠 , 徽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安
2 00 3 3 5
彭 玉 婷 , 徽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研 究 人 员 安
2 0 5 303
近年 来 , 南京 都 市 圈逐 渐 呈 现 经 济 、 场一 体 化 市

体 化 的发 展 格 局 。 交 通 一 体 化 的推 进 , 低 了交 易 成 本 , 速 了生 产 要 素 的 空 间 流 动 , 促 进 降 加 并
圈 内 资 源 整 合 , 进 产 业 分 工 和 协 作 , 南 京 都 市 圈 现 代 服 务 业 的 发 展 空 间 带 来 了 成 倍 的 放 大 增 给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 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
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王可 侠 彭 玉 婷
内容 提 要 “ 京 都 市 圈 ” 立 以 来 , 快 了 圈 内 交 通 的 统 一 规 划 和 建 设 , 步 形 成 了 交 通 南 建 加 初
发展格局 , 区域整体 实力提高 , 服务业快 速提升 。交
通 是 都 市 圈 快 速发 展 的强 大 支 柱 ,交 通 一 体 化 是 区 域 经 济 一体 化 的重要 载 体 。M y 19 ) 为 交 通 一 a(9 1[ 认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深化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3.共同打造都市圈一体化市场,消除行政壁垒,提升市场活力。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水路交通网络。

2.完善都市圈公交网络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度。

3.促进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综合交通的运行效率。

三、促进产业协作和转型升级
1.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1.共同制定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治。

2.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

3.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五、促进公共服务共享
1.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区域内的体制机制创新。

2.加强政策协同,促进政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
1.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和任务目标。

2.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市为核心,周边若干城市共同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

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独特的现状。

南京都市圈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南京及周边城市。

这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南京、镇江、扬州、常州等城市逐渐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都市群。

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推进,使得南京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物流的流动更加便捷。

南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的制造业在南京都市圈逐渐减少,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南京都市圈成为了一个吸引人才和投资的热土,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进驻,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南京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

南京都市圈内的湖泊、山川、森林等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总的来说,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
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

这一区域正不断吸引人才和投资,成为了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区域。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都市圈将继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为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份综合规划,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高效发展。

可以在南京市内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在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南京都市圈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方便南京都市圈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加强水电和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的需求;提升通讯网和数字化设施,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创新。

再次,要推动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外部地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可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国际接轨。

总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要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协同发展,加强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关心支持。

作为全国都市圈先行者,南京都市圈在各相关城市共商共建中已经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3月22日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关于这个《规划》,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介绍。

一、《规划》出台背景当今世界,都市圈通过在更大城市地域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日益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2019年国家专门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都市圈建设进行系统部署。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是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6年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2020年又把支持南京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度任务。

按照这些要求,南京市牵头,镇江、扬州、淮安、常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共同开展大量的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江苏省、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进行了衔接和修改,最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

3月22日江苏省、安徽省政府联合将规划正式印发。

这个规划的出台,前后历时近2年,期间在重要节点都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悉心指导,是一个上下联动、两省协作的高质量成果,对于更高层级更大力度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具有重大意义。

二、《规划》主要内容和考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刻把握都市圈建设规律,结合实际对南京都市圈发展进行系统务实谋划。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路径选择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路径选择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路径选择
姚利松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15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新要求、新形势,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外在表征与路径选择进行阐释。

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本质要求,结合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现实问题,认为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有着空间毗邻优势下的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产业分工协作发展、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公共服务共享构建、命运共同体下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4项内在逻辑,并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外在表征进行解读与分析。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姚利松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长三角都市圈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2.滁州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3.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南京都市圈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研
究4.长三角一体化下镇江精准对接南京都市圈对策研究——基于“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路径选择5.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的现实功能、创新探索与实现路径——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都市圈案例分析

南京都市圈案例分析
2
都市圈范围
省内: 南京、镇江、扬州
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
省外: 马鞍山、芜湖、滁
州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
分地区。
3
•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 中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 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扬州、 镇江、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 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 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 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往 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 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
港口
大力推进南京港建设
进一步完善镇江港和扬州港
30
• 谢谢观赏
31
32
• 3)各城市在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和科技资源
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14
南京为核心、沿江为主导的“放射圈层状”结构初具雏 形
• 1)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 状高等级公路格局初步形成 • 2)圈层状城镇分布已具 雏形(核心圈层、紧密圈层) • 3)沿江城市带发展迅速
15
四、功能定位
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 纽型都市圈、 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 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
• 加快普通等级公路环线建设
• 重视高速公路互通口规划建设
• 避免城镇空间无序蔓延
28
紧密圈层“高速化”策

• 完善核心城市与节点城
市,主要节点城市之间 高速公路网络
29
长江岸线
建设和预留城市生活岸线,优
化长江岸线利用
“长期预留,适时建设” ,加
强两岸横向通道建设,促进桥、
港、城互动发展
4
相关政策
• • • • 《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下南京江北新区提升区域辐射力的路径

“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下南京江北新区提升区域辐射力的路径

“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下南京江北新区提升区域辐射力的路径作者:叶南客吴海瑾曾盛红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完善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国家发改委发文原则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南京-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

“南京都市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升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能级与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作为中心城市核心新城区的江北新区,亟需多维度扩大和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大循环的开放门户,以国际视野向现代化新主城迈进,助推南京引领“南京都市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北翼强核心。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江北新区;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2)01-0085-06一、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化都市圈成为区域治理重要环节(一)现代化都市圈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支撑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格局,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这三个空间尺度紧密相连,发挥好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点带面,联动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镇打造都市圈这一城市群“强核”,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都市圈成为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①。

“十四五”时期,都市圈和城市群将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中高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格局,城市群依然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都市圈则代替中心城市成为拉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今后更长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整体产业共进,深化大中小城市间产业链分工、融合与互动,创造新的需求,倒逼经济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不断增强都市圈整体规模经济效应、集聚力以及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活动策划方案

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活动策划方案

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分析:南京都市圈是中国的一个城市群,由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科技产业发达,人才聚集。

为促进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合作活动。

本方案旨在策划一系列的科技合作活动,为南京都市圈的科技发展提供支持。

二、活动目标:1.促进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形成合力,加快科技创新进程;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3.引入高水平科技项目,推动南京都市圈科技产业升级;4.增强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

三、活动策划:1.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论坛通过举办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论坛,邀请来自各个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分享科技合作经验,交流最新科技成果,寻求合作机会。

论坛内容包括主题演讲、专题研讨、项目对接等环节,旨在促成科技合作项目的落地。

2.科技创新项目路演邀请南京都市圈内的科技创新项目团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路演,通过对项目的路演展示和评比,选拔出一批具有市场潜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项目的落地和产业化。

3.科技企业参访交流组织南京都市圈内的科技企业参访交流活动,邀请企业代表参观其他优秀科技企业并进行交流座谈,分享经验、探讨合作机会。

通过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的科技产业升级。

4.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包括邀请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专家来南京都市圈授课,组织科技研讨会和培训班,提升南京都市圈的科技人才水平。

同时,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5.科技产业园建设在南京都市圈建设科技产业园,提供创新创业基地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入驻。

科技产业园建设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

6.科技成果展览举办南京都市圈科技成果展览,展示南京都市圈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发展成果,吸引投资人、企业家等前来参观洽谈。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编制《南京都市圈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是为了实施《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提高南京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巩固提升南京在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促进都市圈规划范围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二条指导思想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应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

本规划对省内部分提出要求,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对省外部分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考虑,提出发展预测和建议。

第四条编制依据(一)主要依据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2、《关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批复》(建规[2002]39号);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相关依据1、相关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3、相关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2002-2020年。

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20年。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第六条功能定位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南京都市圈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群,由南京市及其周边城市组成。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备受瞩目,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的涌入。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

近年来,南京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提升城市的软硬件环境。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入驻。

南京都市圈的高速发展也与其独特的产业布局密不可分。

南京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文化名城,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为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南京市还重视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中,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京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整个都市圈的发展。

南京还积极参与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上海、杭州等城市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南京都市圈持续健康发展。

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政府的积极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都为南京都市圈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京都市圈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南京都市圈出行特征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南京都市圈出行特征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南京都市圈出行特征研究目前国内对都市圈的研究和实践多为功能层面的研究,对都市圈地区交通需求的定量特征分析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的特征研究和数据支撑。

文章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的基本概念及界定标准,在此基础上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百度LBS数据,提出了大数据筛选应用的分析处理流程,利用大数据分析研究了南京都市圈内部的出行分布关系和交通联系特征,划定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影响范围,并对其潜在的交通需求动因进行分析,揭示了都市圈内部交通出行的规律。

标签:都市圈;大数据;交通特征1 南京都市圈基本概况都市圈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后来在日本被广泛应用。

然而具体界定都市圈标准目前各国或各地则不尽相同。

但主要的测度指标主包含两大类,第一类是衡量中心城市的界定标准,主要包括人口规模(或人口密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第二类是外围地区的界定标准,主要包括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人口及城市化水平。

概念内涵上看,本质是一致的,是指城市发挥其职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因此它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景观地域的区域概念。

“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该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

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

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3300萬人。

2 数据基础及数据计算流程以往由于交通调查技术手段的局限,以往采取的人工调查方法,费力费时,并且小样本调查结果的代表性也有存疑。

目前专业/非专业的多源交通时空数据,为交通分析及交通规划提供了新的调查手段,对获得细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交通数据已经成为现实。

南京都市圈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

南京都市圈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

摘要:基于2000~2020年南京都市圈的耕地利用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 、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函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京都市圈的耕地利用效率总体偏高,但距离有效前沿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其中,南京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稳步提升且数值最高,淮安和扬州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1,芜湖、马鞍山和宣城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未达到有效前沿面。

(2)南京都市圈的耕地利用纯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规模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从未达到有效前沿面。

(3)南京都市圈耕地利用效率分布呈现偏“东北—西南”格局,且具有向东北方向偏移趋势。

耕地利用效率重心集中于南京市,并呈现“西南—东北—西南”方向的阶段性转移。

(4)南京都市圈的耕地利用效率一直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不同地级市之间耕地利用效率绝对差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应重点提高低值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5)从长期看,南京都市圈内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向下减少趋势,且各状态间的内部流动性比较小,保持原有状态的可能性较大。

提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地市间相互联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控制碳排放,促进耕地的低碳利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超效率EBM ;时空格局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3)05-0088-07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都市圈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格局、机理与效应———以南京都市圈为例”(42371269);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都市圈跨界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格局、机理与效应———以南京与合肥都市圈为例”(2208085MD86);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110370228)作者简介:吴九兴(1980-),男,江西宜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编制《南京都市圈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是为了实施《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提高南京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巩固提升南京在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促进都市圈规划范围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二条指导思想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应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

本规划对省内部分提出要求,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对省外部分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考虑,提出发展预测和建议。

第四条编制依据(一)主要依据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2、《关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批复》(建规[2002]39号);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相关依据1、相关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3、相关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2002-2020年。

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20年。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第六条功能定位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案例解读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案例解读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承担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南京在都市圈 规划中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现状与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
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 平差异较大,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生态环境保护
总结词
保护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生态环 境治理和保护,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地保护、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等,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产业协同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注重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 争力。规划中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推动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产业园区 、加强企业合作、优化营商环境等,以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和共赢。同时,规划还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区域产业 层次和能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03
区域规划内容与实施
空间布局规划
总结词
优化空间布局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区域资源,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规划中注重中心城市与 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推动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交通体系建设
总结词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重视交通体系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规划中提出建设高效、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 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城市 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快速通达。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南京都市圈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南京市及周边几个城市组成。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经历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南京都市圈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南京市本身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随着城市的发展,南京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完善,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公共空间,如地铁、公园、购物中心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南京都市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南京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也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如扬州的汽车制造、镇江的化工产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增长,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人才的涌入。

南京都市圈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南京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高端人才。

南京都市圈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都市圈在文化交流和旅游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南京都市圈的其他城市也有着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投资,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

南京都市圈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都市圈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工业化加速发展
❖ 制造业 • 基础工业雄厚:南京的电子、石化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
位,汽车居第三位,扬州的化纤、汽车,马鞍山的钢铁 ,芜湖的建材,镇江的造纸在全国均具有一定地位,都 市圈的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产值的50%
• 主导产业发展集群化:沿江的石化、机电、建材具有集
群化发展趋势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综合科技实力雄厚,
亿元 1200
982
1000
800
600
400 200
233 165 132 110
57
58
0 南 京 扬 州 镇 江 芜 湖 马鞍山 滁 州 巢 湖
12
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区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20 101.64
100
80
60
40
20
10.08 10.6 8.76 8.63 3.1 2.67
0
南京 镇江 扬州 马鞍山 芜湖 滁州 巢湖
滁州
428
巢湖
452
5
GDP
(亿元)
1150 503 505 138 219 265 205
地方财 实际利用 人均 GDP 进出口总额
政收入 外资
(万元) (亿美元) (亿元) (亿美元)
2.06
95.88 112.64
9.02
1.89
14.54
21.69
3.26
1.12
12.32
36.72
1.0
1.15
• 南京在商贸等方面对周边城市形成了较强的辐
射力: 2001年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 额为1022亿元,占都市圈的81%;南京商圈的 辐射范围东至常州,北到淮安,西及合肥,南 抵芜湖,双休日南京市的主要商场外地消费者 占总客源的30%-50%。
13
• 南京作为都市圈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具备
——南京为江苏省省会,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 ——逐步形成高标准的文体卫设施
2.37
9.98
0.06
1.00
1.98
12.19
0.45
0.62
0.94
10.51
0.12
0.46
0.35
8.88
0.13
1.2 南京都市圈基本特征
▪ 人文基础相近
❖ 相同的吴楚文化底蕴 ❖ 南北文化的交融 ❖ “山水城林”的特色 ❖ 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历史上联
系紧密 ❖ 南京经济协作区的合作基础
• 城镇个数:440个左右 省内240个,省外200个
• 县城以上城市:30个 省内14个, 省外16个
• 城镇密度:10个/千km2 11 省内12个/千km2 ,省外8个/千 km2
❖核心城市地位突出
• 南京的GDP占都市圈39%,财政收入占53%,实际利用
外资占64%,进出口总额占75%。
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区国内生产总值
6
▪ 区域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
❖ 城乡差距较大
2001年,南京都市圈各设区市市区与所 辖县(市)人均GDP之比为2.78:1,南京市 市区与郊县人均GDP之比为2.82:1(苏锡常都 市圈为1.27:1)。
7
❖ 地区差距较大
2001年,南京的人均GDP是镇江的1.09 倍,淮安南部地区的2.88倍,扬州的1.84倍,马 鞍山的1.79倍,芜湖的2.06倍,滁州的3.32倍, 巢湖北部地区的4.04倍。从工业化发展水平看, 南京、镇江已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扬州、芜湖、 马鞍山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滁州、巢湖、淮安南 部等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前期。
类别
南京
扬州 镇江
最大图书馆建筑面 积(m2)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 藏书量(册)
最大体育中心 (座位数)
三级医院(个)
普通高校1在4 校学生 (万人)
85000
317
60000 (在建 )
19 27.8
3430 16000
165
107
20000 10000
2236
721
1.62
0.75
50
40
8.32:49.1:42.58 17.4:47.98:34.62
▪ 设区市市区2001年概况
年末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GDP 城市
社会零售 地方财政 人均 GDP
商品总额 收入
(万人)
(万人) (亿元) (万元) (亿美元) (亿美元)
南 京 371.89
282.21 981.76
南京都市圈规划
(2002-2020)
江苏省建设厅
1、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
▪ 规划范围
❖ 省内: 南京、镇江、扬州的全 部以及淮安的南部。
❖ 省外: 马鞍山、芜湖、滁州的 全部以及巢湖的部分地区。
❖ 本规划对省内部分提出要求 ,报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 对省外部分从区域发展的整 体性考虑,2提出发展预测与 建议。
2.6
401.2 101.64
镇江 扬州 马鞍山 芜湖 滁州 巢湖 首位比
62.82 109.66 52.93 65.88 49.42 84.914 ——
52.64
164.88
2.63
53.12
232.52
2.13
42.03
110.21
2.08
55.11
131.84
2.00
20.54
57.36
1.16
30.74
58.21
0.69
5.12
4.22
----
52.25 71.69 28.66 42.82 15.88 22.62 5.60
10.08 10.6 8.76 8.63 3.1 2.67 9.6
▪ 设区市市域2001年概况
城市
年末总人口 (万人)
南京
553
镇江
267
扬州
452
马鞍山
120
芜湖
220
1.1 南京都市圈现状概况
▪ 都市圈2001年总体发展概况
指标
南京都市圈
人口(万人)
2343
土地面积(KM2)
44058
GDP(亿元)
2957
人均 GDP(万元)
2000 年城市化水平 (%)
三次产业结3构
1.26 46 10.54:48.82:40.64
省内部分
省外部分
1381
962
20915
23143
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较低
9
• 以国有经济为主 :工业国有控股比例超过50%
❖ 服务业
• 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占GDP的0.64%(苏锡常38.72%)
• 新兴服务业兴起:南京第三产业在总体发展上具有较明
显的集聚优势(占都市圈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3% ), 主要体现在商贸、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
•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2000年,南京有会展公司20多
家,且规模小,而同期深圳有300多家。
• 传统服务业的区域扩展较为保守:以商贸业为例,核心
城市尚未10利用自身优势去整合周边地区生产和消费资源 。
▪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化水平较高
• 城市化水平:46% (2000年 ) 省内50%, 省外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