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理论渊源及诊治-51页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④朱丹溪:主痰,“湿痰生热”, “东南之 人,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 热,热生风也”。“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 治疗上立“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治疗原 则
▪ 在治痰时提出“治痰先治气”、“气行则痰 行”的原则。对卒倒又见痰涎壅盛者,其 “治痰为先”,所谓“急则治标”,当用吐 法如稀涎散之类;次则“养血行血”即“治 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 李东垣认为中风为病,必是由于人之元气 亏损而成,偏重于正虚而致中风。人之行 坐转动,无不赖元气之推动。若元气亏损, 气不能行于周身,血因之而不能滋养经脉, 经脉失于气血之充养,故致肢体软弱无力,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故有“邪之大者, 莫若中风……必中虚”之论。
▪ 李东垣在治法上言“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 风”。确立了“和脏腑”“通经络”的治疗 原则,治疗上采取针药并重治之,其制半夏 白术天麻汤治虚风内做,痰厥眩仆。针对 “气虚”创制了补中益气类方,为现在中风 后遗症期出现的气虚证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 指出半身不遂
▪ 在左侧属血虚有死血瘀血,治以四物汤加桃 仁、红花、竹沥、姜汁;
▪ 在右侧属气虚有痰挟热邪,治以二陈四君子 汤加竹沥、姜汁。
▪ ⑤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 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明清时代
▪ 1张景岳:倡“非风”说,认为本病与外风无 关,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非风一症, 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 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 感风寒所致”。
▪ ②刘河间:主火,“心火暴盛,肾水虚衰”
▪ 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 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茯苓、麦 冬、菖蒲、远志。滋肾阴,补肾阳,开窍 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 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 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 大秦艽汤: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 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 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
《内经》对中风发病的认识
▪ 1提出了“风为百病之长” ▪ 2与感受外邪有关,“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
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 留,发为偏枯” ▪ 3与烦劳有关,“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居于夏,使人煎厥。”
《内经》对中风发病的认识
▪ 4与暴怒有关,“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 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 难言,口吐涎 ”
张仲景对风病的发病认识
▪ 1外感,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 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
▪ 桂枝汤证 ▪ 2内虚邪中,“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
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3提出了五脏中风
▪ 第一部分:理论渊源 ▪ 第二部分:诊 治
第一部分 理论渊源
▪ 《内经》
▪ 对中风之名的定义
▪ 1中风之名始见于《内经》,指外风,“饮 酒中风…入房汗出中风…新沐中风”, “五脏之中风奈何?曰:阴阳俱感,邪乃 得往”
▪ 2风病范围广,包括内外风,含许多不同类 型的疾病
▪ 3煎厥、薄厥、大厥、巅疾、瘖痱、击仆、 偏枯、偏风属于中风病范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1风病记载达59种,并从病因、病机、病变方 面作了具体的记述
▪ 2理论阐述未越《内经》范畴,但对某些风病 症状的描述较《内经》详尽
▪ 3对风病的范围扩大,癫狂、痉挛性疾病、惊 悸、一些皮肤病包括在内
唐《千金方》《外台秘要》
▪ 1集录了大量治疗风病的方剂,对后世治疗中 风病影响深远
▪ 药物组成: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 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 、白 芷、白术、生地、熟地、茯苓、独活
▪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 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 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 汤主之。”
▪ 在中风论治中,着重论述了中腑、中脏二证 的证治,如:“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 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着中脏之证。”中腑 治以小续命汤。按六经辩证论治,中脏者, 以三化汤通其滞。刘氏在病机上突出“内 风”,但在治法上并未完全排除发散外邪之 法。
▪ 更为可贵出是,刘氏还对中风先兆症作了阐 述,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 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宜 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 为防治中风提供了经验,对中风预后言: “诸筋挛虽势恶而易愈也,诸筋缓者难以平 复”。
▪ ③李东垣;主气,属“正气自虚”。 “中 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 年逾四旬,多有此疾。”
张仲景对风病的治疗
▪ 1清肝化痰,养血祛风 ,适宜气血亏损,虚 阳上越,痰浊风寒痹阻的中风,候氏黑散 , “候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 寒不足者。”
▪ 2清热降火,镇惊熄风,适宜五脏火热炽盛, 血热上逆的中风 ,风引汤,“风引汤,除 热瘫癎”
▪ 3滋阴降火,养血熄风 ,适宜阴血亏损,肝 风心火上扰的狂妄证,防己地黄汤,“防 己地黄Baidu Nhomakorabea,治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 无寒热,其脉浮”
▪ 治疗:培补元气
▪ 本病乃由真阴亏损,元气虚脱所致,“凡病 此者,多有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 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再 或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 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頽,此 发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伤于后, 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 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此非阳 气暴脱之候乎?”
▪ 5与体质、饮食有关,“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 6与肾虚有关,“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 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内夺,指房劳 伤肾,内夺精气而言。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对风病的分类 ▪ 根据病邪之轻重,病位之浅深,分为中络、
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病情阶层 ▪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 2许多方剂目前仍在应用 ▪ 3不足之处: ▪ ①每方没有明确的应用指征和适用范围 ▪ ②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理论性解释 ▪ 4《外台》开始从内因认识风病,提出了饮食、
劳役、思虑是引起中风病的根源
金元时代
▪ 1突出以“内风”立论,中风病因学的大转 折
▪ 2具有代表性医家
▪ ①张元素:主热,“风本生于热,以热为 本,以风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