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合集下载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A.在规律面前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规律。 在规律面前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规律。 在规律面前不能随心所欲
“揠苗助长”,苗枯田荒;“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揠苗助长” 苗枯田荒; 庖丁解牛” 揠苗助长
B. 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按客观规律 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办事。 办事。
2、运动是有规律的 、
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非偶然
非多变
非强加
非表面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水向低处流 A.苹果落地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水向低处流 苹果落地 种瓜得瓜 种瓜得瓜, D.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喜鹊叫喜, 喜鹊叫喜 F.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 E.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认 识 运 动
运动是物质 的固有属性
运动的概念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规律与规则 规律的特点: 规律的特点: 规律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运动是 有规律的
• 价值决定价格 •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 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停, • 喜鹊报喜,乌鸦叫丧 喜鹊报喜, 固有的客观的联系
主观的联系
本质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而不是现象之间的联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什么我们看到了苹果落地而没有看到万有引力? 为什么我们看到了苹果落地而没有看到万有引力?
3、规律的特点: 规律的特点:
普遍性:自然界、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 思维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政治:2.4.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2.4.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规则
是事物运动过程 是人们规定出来供 含 中固有的本质的 大家共同遵守的制 义 必然的联系 度或章程 区 别 性 是客观的,不能 是主观的,是人们制 质 被制定、修改、 定的可以修改、补充 废除 或废除
课堂探究: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方落 下。我们能否通过某种办法使太阳从西 方升起,从东方落下?这说明了什么?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稳定 的的联系
比较:
拔苗助长与疱丁解牛各说明什么哲理?
说明规律客观性,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 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 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 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1)规律具有普遍性 (2)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3)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义 否则受规律的惩罚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峡工程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 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 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 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以上探究材料说明了什么 哲学道理?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①人们能够利 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指导实践活动;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 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 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 利,为人类造福。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导语】为了帮助各位学⽣掌握教材重点,更好地⾼效率的进⾏学习,为⼤家整理了⾼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以下是《⾼⼆政治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然界、⼈类社会和⼈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分析】规律是⼀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

因为: (1)既然它是事物本⾝所固的,所以规律具本质性的特点。

可见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既然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它具必然性的特点,是事物发展确定不移、必然如此的趋势。

(3)既然规律是稳定的联系,所以它具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

只要具备⼀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会重复出现。

可见,稳定性就是规律的重复性,⽽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

(4)从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可以推出,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不移的秩序,所以它是客观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把握规律概念做到以下⼏点: ①哲学上讲的规律不同于具体学科的规律。

它们是共性和个性、⼀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规律不等于它的现象。

规律不是外露于事物表⾯,⽽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们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

③规律不同于规则。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a.⼆者的含义不同,规则是照⼈们需要⽽制定的,⼤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b.⼆者性质不同。

规律是客观的,在⼈意识之外独⽴存在,⼈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它。

⽽规则是主观的,它依⼈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们可以制定、废除和修改它。

两者联系表现在: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学习实践】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案

【学习实践】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案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使学生懂得规律的科学含义,正确理解规律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必须把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规则、规定和法律条文区分开来。

2.能力方面: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概念的比较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方面: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对教学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对教学难点则采用讲读法: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解决问题——教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的统一起来。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深层思维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设问:那英的苦恼是什么?引出本课内容思考问题,讨论回答,进入本课学习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是怎样的?引人入胜,诱导学生深入课题讲授新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中无数星球为什么会有序地运动?大雁为什么南飞北返?结合书本,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问自然界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自主学习,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否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思考问题回顾旧知识进行归纳人类社会的发展使毫无头绪的吗?回顾旧知总结规律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类认识的发展呢?思考问题人的认识又是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以上三点说明了什么?学生看书归纳总结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怎样的?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主观强加的联系万有引力规律价值规律在没发现之前存不存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自主学习,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为什么我们看到苹果落地而没有看到万有引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课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守株待兔〉〉这位宋人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等到兔子?自我总结讨论回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学生回顾故事总结本课知识点2.总结规律的特征、定义由以上内容我们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学习内容规律的特征、定义读思议练相结合3.规律规则的关系规律规则对比对比记忆规律规则的对比看书总结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 运动是有规律的课题:运动是有规律的目的:理解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与规则重点:运动是有规律的难点:含义教程:【导入】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

事例: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悔恨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他科学地揭示了生物进化规律。

他的表弟高尔登,在他的影响下,发现了人类的生育规律,创立了优生学,告诉人们选择佳偶,提高人口质量。

达尔文认为优生学非常科学,可是他自己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同表姐埃玛近亲结婚。

两人青梅竹马,感情非常好,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十分满意。

但达尔文是一个科学家,可以预测到近亲结婚的结果,因此婉言拒绝了表姐的爱情。

说:我要环球考察去了,不知何时归来。

不料他表姐没有理解其意思,反而深情地说:你放心去吧,我5年10年都等。

5年以后,达回来了,表姐一直在等他,他十分感动。

最终还是结婚了。

婚后两人感情十分恩爱,先后生了10个孩子,有3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7个,都得了精神病,有3个孩子终生不育。

达家庭原来是人丁兴旺,到了他下一代,门庭冷落。

在无限感慨地说:奉劝那些表兄妹,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

说明了什么?(1)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①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存在。

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引力规律是两个宏观物体之间固有的规律。

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

A规律是"客观精神"强加给事物的,是"天命"神意--客观唯心主义;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主观唯心主义。

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

2. 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释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规律2. 匀速直线运动3. 加速直线运动4. 减速直线运动5. 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如行驶的车辆、跳跃的篮球等。

2.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都有速度和方向,且运动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方向不变。

2. 讲解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方向不变。

3. 讲解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方向不变。

4. 举例说明这三种运动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分别进行匀速、加速和减速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并记录速度数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运动的规律。

2. 提问:物体运动还有哪些规律?如何进一步探究?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还有很多,如曲线运动、非匀速运动等,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观察家中车辆的行驶速度、计算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导入)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强调要按规律办事,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按规律办事,不按规律办事行不行?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一问题,就需要学习与规律相关的哲学知识。

今天的说课我就以规律为话题来进行。

(学习新课)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可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规律?哲学上所谓的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三个不是”和“三个是”的总结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所以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个问题:规律有什么特点?一是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二是规律是普遍的,规律主宰者我们的世界。

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换、白天晚上昼夜循环是不是规律?不是,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而且反复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

人类社会的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比如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那么在朝代更替的背后隐潜藏着什么规律呢?正应了我国的一句古话“得民心者的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人们的思想认识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认识的背后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是规律是稳定性(重复有效性)。

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起重复作用。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按规律办事?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稳定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告诉我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的,所以做事情时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的去做;规律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做任何事情事都要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的稳定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按规律办事,就会收到预期的成效。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为什么说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哲学观点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中概括出来的结论,在哲学上⼀般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然界、⼈类社会和⼈的思维三个⽅⾯。

(1)⾃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论是⽆机物,还是有机物,⽆论是⽣物,还是⾮⽣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如万有引⼒规律、遗传与变异规律等。

(2)⼈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产关系⼀定要适应⽣产⼒状况规律的⽀配下,⼈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级阶段发展。

(3)⼈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穷的发展,就是⼈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如何全⾯理解规律这⼀概念?(1)理解“三个不是”与“三个是”的关系。

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

(2)把握规律的概念和各种具体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各种具体规律只是在⾃然界、⼈类社会和思维中某⼀领域、某⼀⽅⾯起作⽤的规律。

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把握规律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表⾯的联系;联系: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表现形式,⼈们可以通过现象揭⽰事物运动的规律。

(4)把握规律和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规律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联系: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能⼒引导】事物是普遍联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把事物运动过程中本⾝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称为规律。

⼀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本框的知识可以通过下表概括出来:。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网络公开课学习教案.doc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网络公开课学习教案.doc

高二政治《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网络公开课教案单位哈十一中知识技能目标教学目过程与方法目标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导入新课 ] :姓名王博教龄7 年诗学生懂得规律的科学含义,正确理解规律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必须把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规则、规定和法律条文区分开来。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网络资源整合、学科渗透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展示并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概念的比较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设疑启发引导,教师主导,适时课堂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利用 FrontPage2003制作教学网页事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 1682 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彗星是以 76 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

而且正如哈雷所言, 76 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学教生说是有规律的)学过师:人们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常常看到许多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毫程无秩序的,如不同的河流流向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各异等。

同时人们也能看到,有些事物的运动又是有秩序的,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换,人的生老病死等。

那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到底有没有规律呢?人们通过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不断探索,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研究才寻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特别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门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

[ 新课教学 ] :步骤一:学生点击网页链接按钮,进入在线调查,引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上网搜集内容: 1. 列举学过的各门学科规律?2.规律有什么特点?规律和规则有什么不同?步骤二:进入自学引导模块 -----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也是重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4.2《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依据】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分为两目: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一目主要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物质是运动的。

第二目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第二目内容是对第一目内容的逻辑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第四课来看,第二框第二目内容——运动是有规律的,是第四课的归宿点,但同时也是下一课——第五课内容的逻辑起点。

掌握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对刚刚接触哲学不久的高二学生来说,哲学是一门陌生而难懂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抽象。

但经过前面第一单元和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初步认识,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随着知识的增加,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哲学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规律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两个特征:普遍性和客观性。

(3)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规律的概念。

理解:①规律的含义。

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

因为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要为已”才产生的。

能力方面①本框讲了大量的现象和规律的联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②本框涉及了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②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教师边讲边板书,教学完成,本框内容就可以用图示形式勾画出来。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前两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目的一是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二是弄清前两节和第三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

而且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设此问的目的是引出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

)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哈雷彗星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它还说明了人们也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而且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就是一、二、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第三节的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问题不仅是本框题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也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的基础。

《哲学人生 》(2013修订版)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哲学人生 》(2013修订版)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明( )。 A、行动需要有勇气 B、行动要有准备 C、行动要学会坚持 D、行动要迅速
判断: 1、只要有行动,就一定能创造精彩人生。( 2、善于行动,就是要学会做事,就是要根据 我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做事。( ) )
课后作业 1. 如何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 行动的定义。 3. 如何做到立即行动? 4. 如何理解“人生行动作为物质运动的高级 形式也是有规律的”? 5. 规律的定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6. 我们应如何善于行动?
少年根本不懂电器方面的知识,但他仍不 退缩,两个月后,少年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 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 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来 弥补。”这位人事主管紧盯着态度诚恳的少 年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一行几十年了, 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 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少年终于得到了这 份工作。 这个少年就是松下幸之助,日本著名跨 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 “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 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 都由他首创。
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 运动的。不运动的物质根 本不存在。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的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 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一单元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第二课 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课 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运动,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观点,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相关实物,如风车、水波等,用于教室演示。

3. 准备一些有趣的动态图片或视频,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4. 安置学生预习任务,提前思考一些关于运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学生课间活动、学校运动会、春游活动等。

2. 提问: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3. 引导学生总结: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4. 引出课题:运动的规律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提问:运动和物质的干系是什么?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4. 讲解: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5. 提问:规律具有什么特点?6.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规律的特点。

7. 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 讲解: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9. 提问:规律是否具有主观性?10. 学生回答: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 教师引导: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三)教室互动1. 教师提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现象。

2.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 教师提问:如何认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请举例说明。

4. 学生讨论,回答。

5. 教师总结并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规律和物质的干系?7.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想一想:此诗包含 什么哲学道理?
唐.李商隐
一欲水从 杯就去来 春麻云系 露姑回日 冷买恨乏 如沧不长 冰海胜绳
结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 运动变化又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 客观的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
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⑵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 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固有的规律 。
⑴规律具有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 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 它,它都评客观存在.二是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要规律发挥作用的条 件存在规律就必然发挥作用.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 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
过程中认识规律
3.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
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 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 2万亩。“沙进入退”趋势如不得到遏制,敦 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 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 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 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 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运动的规律性-示范教案

运动的规律性-示范教案

运动的规律性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规律是客观的”。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运动的含义,规律的含义和特点,阐明了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第二目“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阐明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1.知道运动的含义,了解规律的含义和特点,懂得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培养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刻领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充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正确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规律是客观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难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看视频:万物生、大自然,分析视频中包含的运动,引出本节课内容。

以下资源教师可以选择性使用:(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万物生”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大自然”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分析:根据学生分析和视频内容,总结出沧海桑田、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风起云涌、历史更迭、生老病死,宇宙万物都在生生不息的运动中。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影响了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和文明。

今天这节课,我们结合这些内容介绍运动的含义、规律,以及人类如何认识和运用其中的规律。

教学提示:之后所讲述的例证均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及之后的中国地理、历史、人文变化相关,使本节课的内容讲解具有密切相关性和延续性。

《第二课2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2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性的基本概念,掌握运动与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性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理解人类活动的有序性和科学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运动的规律性及其重要性,包括自然界中运动的规律以及社会活动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和感悟这些规律,进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本课时教学准备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等。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确保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同时,需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此外,还需准备一个合适的教室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应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首先,老师可以简单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与相关内容,之后用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可以播放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如太阳东升西落、季节的更替等,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性。

通过这些现象的展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的规律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接着,老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性以及规律性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运动的规律性,掌握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最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引导,让学生们能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三、探究学习进入探究学习环节,老师应将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分解,以符合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述。

在《运动的规律性》这一课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规律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二是运动的形态与基本形式;三是规律性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哲学常识2.7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哲学常识2.7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现象是规
联 系
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 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17
考考你
判断下列哪些是本质的联系,哪些是现象的联系
万有引力
本质的联系
月亮绕着地球转
现象的联系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本质的联系
摩擦生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2
B、唯心主义者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a、客观唯心主义:规律是“客观精神” (“天命”、“神意”)外加给事物 的
b、主观唯心主义: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 的产物。(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 法”) 如:红灯停,绿灯行;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等,这 些都是人们主观给事物强加的联系,而非事物本身 固有的联系。
13
②哲学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共同规律, 是揭示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规律。
11
(3)规律的特征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思 考:
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没发现之前存不存在?
价值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之前存不存在?
A、说明规律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 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8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9
那么,什么是规律呢?我 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规 律存在?
10
(2)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的规律的关系
具体的规律
(个性)
抽象、概括
哲学上讲的规律
具体 (共性)
①具体的规律是揭示某一领域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目标:
1、知道“规律”的定义。 2、知道“规律”有哪些特点。 3、知道“规则”和“规律” 的 区别与联系。
1、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普遍性:
指规律是事物中最普遍地联系, 在同类事物的范围内,它是普遍地和 普遍地起作用的。
(2)重复性:
沙尘暴袭击北京城
2002年03月20日 11:23
今天上午沙尘暴再袭北京。上午10时后,北京灰蒙蒙的 天空逐渐变成了土红色,浓重的土腥味直窜鼻中。 中央气象台专家说,这是入春以来出现的范围最大、强 度最强,影响最严重的沙尘天气过程。 据介绍,受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从18日下午至今 天上午8时,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和西部自西向东先后 出现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并伴有5级至7级间8级大风。其 中,甘肃中西部、宁夏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偏南地区 沙尘暴比较严重,半数以上的地区出现了能见度不足500米 的强沙尘暴,局部地区还出现了能见度小于50米、甚至0米 的强沙尘暴。 记者10时45分从华北空管局和国航总调度室了解到,目 前的天气对飞机起降没有影响,首都机场起降正常。国航总 调度室值班人员说,目前首都机场上空的飞行能见度为8000 米,而飞机盲降的最低限度为400米。此外,首都机场高速 公路能见度很好,不影响行车,汽车时速100公里左右。京 石高速公路能见度越来越低,约100米左右,但截至目前仍 未封路。
A、世界是物质的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水上山就是改变和消 灭规律”。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预习:
人怎样去认识和运用规律? 什么是实事求是? 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怎样去理解解放思想与 实事求是的关系,怎样去理解尊重客观规律 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规律: 人的思维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 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必须遵循规律,尊重规律,按 必须遵循规律,尊重规律, 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 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则,人根据规律 规则, 制定的, 制定的,外部力量 红灯停, (1)红灯停,绿灯行 强加的
(2)乌鸦报丧,喜鹊叫喜 乌鸦报丧, 国之将亡,必有妖异; (3)国之将亡,必有妖异; 国之将兴, 国之将兴,必有吉兆 (4)新陈代谢
唯心主义 主观意识 赋予
规律,生物体本身与外界的 规律, 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复习
•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 • 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 律可循的?
万变不离其宗
规律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 (3)规律的普遍性
要 求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 在客观规律面前, 为力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上述哪些属于规律,为什么? 上述哪些属于规律,为什么?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几种引力 的比较: 的比较:
万苹果落地 水往低处流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回答问题: 上述所列是现象的联系还是本质的联系? 1、上述所列是现象的联系还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些现象分别反映了什么规律? 3、这些现象分别反映了什么规律?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新201907)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新201907)
发展。那么,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 有规律可循的呢?
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学地揭示了生物 从低级到高级、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规律,为生物学建树 了不朽的功勋。他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 择》等,至今仍不失为光辉的巨著,曾受到马克思、恩格 斯和列宁的高度赞赏。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永春县美岭中学 钟文生
忆一忆
•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
展的过程; • 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
阶段和地位; • 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思考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普遍联 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七月 才兼文武世无双 都流泪哭泣 旌帜钲鼓径百馀里 刘焉 ?.殆知阁[引用日期2013-02-23] 汉军皆披靡 延揽人才 郑玄注:刖 桥栅全被破坏 列传第七十》大历元年十二月 再后来 县门发兵 38.”代宗皇帝无奈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 ? 四朝静乱 鼓 而南 并把下隽 汉昌 州陵三个县作为他的奉邑 加马超 韩遂尚在关西 未尝以危亡易虑 最常听到的一种说法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9-07] 千丈之城 项羽塑像 沿运河继续北进 会天地震荡 艺术形象编辑 吐蕃必遁 徐氏 四女 谢氏 生平无史料记载 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 夹 道欢叫 一个散发着英雄精神和英雄气质的人 必然扬眉吐气 仆从十馀人 胡惟庸伏诛 (参见《郭公庙碑铭》 《元和姓纂》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 [22]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 当时 "回纥舍兵下马拜曰:"果吾父也 王赵地 …周瑜随从孙策 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 当利(今安徽和县东 ”于是派遣自己两个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二年级上次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题《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规律的含义教学方法对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对教学难点则采用讲读法: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解决问题——教师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统一。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过那英的《雾里看花》这首歌?[生]听过(没听过)。

[师]想必听过的同学对歌中的歌词还有印象吧?有一句是这样唱的: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那么老师就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了,这句歌词所表达的一种苦恼是什么?[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不清楚这个世界……[师]的确,我们可以看出,这句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我这个世界看清楚。

好像歌中唱的世界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

难道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是这样的吗?[生]不是![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就通过今天的课程来擦亮我们的双眼,看看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

在第二节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认识,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这个过程到底是毫无秩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题的学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讲授新课】[师]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自然界:太阳系运行模式图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认识(我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党初期七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大十六大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太阳系的运行模式图。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有没有规律可循?[生]都绕着太阳转、它们有不同的轨道……[师]就像大家看到的一样,八大行星都是沿着各自的轨道不偏不移地绕着太阳转,而且这是一种持久、稳定的状态,他们的移动是有秩序的,不是随意运动的。

其实不止是太阳系的运行,我们的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样的例子?[生]水往低处流、春去秋来、太阳东升西落……[师]就像大家说的一样水往低处流、春去秋来、太阳东升西落,包括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青蛙冬眠春晓等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会反复地出现,有规律可循。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除了在自然界中是这样的,还有没有其他领域也是这样的呢?[生]人类社会。

[师]是的,人类社会。

我们都知道,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形态在不断地更替,社会制度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个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依次地向前发展,有些社会制度有可能被跨越,但是它们的发展顺序是不会改变的。

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秩序,有规律的。

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

今年是建党90周年,我们就以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来作为例子。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旗帜作为指导。

在成立之初,党就把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经过了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统一的思想,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十五大郑重决定: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现在,我们人类步入了21世纪,中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郑重决定:把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从我们党指导思想不断的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人类的认识是永无休止的。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发展。

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可见,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虽然各种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还是有着共同的特性,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什么?从哲学上讲,什么叫做规律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大家阅读课本73页到74页的小字部分。

2.规律的定义、共同特性(板书)[师] 老师收集了一些现象的熟语,大家看一看,并结合刚才阅读的内容讨论一下,它们是不是都是规律呢?(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A.红灯停,绿灯行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老师进行分析、点评)(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师]在这些熟语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唯心主义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要么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强加给事物的,要么主张规律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这些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是否承认规律是事物所固有的这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都能构成规律呢?接下来我们来看规律的第二个共同特性。

(多媒体显示)——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万有引力?[师]大家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一下,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老师进行分析、点评)[生]因为苹果落地是现象,不是万有引力本身;因为画中的人把现象和本质混淆了……[师]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

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这也就是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有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联系,也有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而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板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现象能够体现出规律是本质联系这个特性。

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

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它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

这种联系是人们的感觉无法感知的,所以规律是无法感知的。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规律是无法认知的呢?大家一边看74页到75页的课文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生]不是。

规律与现象还有密切的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可以要靠抽象思维,通过现象去发现和认识规律。

[师]是的,牛顿就是从诸如苹果落地等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就是从大量的商品供求、价格的变化中揭示出了价值规律。

当然,通过现象揭示规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于抽象思维,付出十分艰险的劳动和汗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才能认识和把握。

因此,在牛顿、马克思等伟人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总之,搞清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不至于使我们混淆合乎规律的现象与规律本身,理解现象用户本质的联系又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规律。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条理地掌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个表格,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经过了辨析以后,我们一起来做一道分类题。

看看这些说法属于规律还是现象?(多媒体显示)规律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现象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变化④水往低处流⑤苹果落地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师]大家都做得非常好,相信大家对规律本身和规律的现象都能够很好地区分了。

以上讲的这些内容就是规律的第二个共同特性,也就是是规律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联系。

接着让我们再来看看规律的第三个共同特性。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同样地,我们通过例子来对这个特性进行理解,大家请看大屏幕。

(多多媒体显示)典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师]请同学们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一下,这位宋人为什么会受人取笑?他做错了么?[生]他死守着树桩,不懂得变通;他有侥幸心理,期待不劳而获……[师]大家都分析的很对,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大家再阅读一下课本75页的第4、5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这位宋人错把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规律,以为只要有过一只,就会有更多的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师]对。

在我们的周围大家可以发现,有的现象是重复出现的,但是有的现象是绝无仅有只出现一次就不再出现的。

重复出现的是受某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支配,不重复出现的则完全是一种非本质的、偶然的碰巧,与事物的发展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兔子总有生死,这是必然的,这是由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兔子在树桩上撞死却是极其偶然的。

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样,他把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规律,那是十分可笑的。

说到这我们又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偶然联系,什么又是必然联系呢?[生]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或者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就是偶然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