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

合集下载

吴语介绍

吴语介绍

吴语区全图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

(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

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这些对于自己母语最基础的了解,本应该在我们本地课堂里完成。

只是可惜,现在的语文课以普通话为正统,有意忽视了蕴含较多古汉语元素的吴方言。

有人说,其实我们从小并不是母语教育,而是母文教育。

因为大家所学习的,音韵词汇,乃是普通话的,而非自己母语的。

这些本应该在课堂里学到的吴方言常识,就只能在这里让大家补充了。

吴语,作为一门语言,拥有很多特殊的用法和词汇,甚至有的和普通话迥异。

吴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单独的语言代码。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世界语言之一。

使用人数在全球排名第13(由于吴语式微,有下降趋势)以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为例,各地吴语有所差异(一)吴语初源来自古楚语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国越国领地,当时这些诸侯国的主体民族为百越人(属侗台语族)。

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

越后又为楚国所灭,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内。

这表明是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了华夏语基础。

这还可以由好几个方面推论:据传说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这还有“宜侯”铭文为证,则王族原来可能是会说华语的,但数百年与越族相处之后能否在日常说话中保持下来大可怀疑,因连王名都已越化。

但吴越王铸礼器兵器皆使用汉字,吴季札尤其通中原礼乐(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吴人子游一人,《礼记》记孔子称季札为“吴之习于礼者”),那么统治层应至少在文化上要学华语,犹如旧时欧洲贵族之习拉丁文。

只不知当时用的是中原雅音还是相邻的楚音(从楚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皆入仕吴越看,近楚可能性大。

注意即使更早的吴太伯传说可信,《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则也是从周先经楚才至吴的)。

楚语正式进入吴越由楚灭越开始。

吴语

吴语

历史
春秋战国 构成吴语的基础。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 隋唐时期 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 宋元时期
吴语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
明清时期 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影响全国。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 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 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 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 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中国地区,吴语、 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吴语语法特点
1.定语后置:闹热、闹忙、楼阁、笋干、月大、人客、豆腐生等 2.状语后置:乃走先、乃坐那(god)、家去等 3.宾语前置:饭吃过哉、衣裳洗过哉、上海要到哉、扶手拉拉好、拉链拉拉好、侬字识否等 4.疑问词:奈何(naha,怎么)、奈能(怎么能)、为之/为甚(为什么)、甚she个/底个/啥么斯(什么)、……否 /啊……(……吗)等 5.语气助词:哉(**来哉/**到哉/困觉醒哉/做好哉/时辰晏哉)、也(扁口“呀”)、矣、兮、啦、了、焉、撒、哇、 啊、哩、外、嘛等。一些语境下的口语句子,习惯在末尾加个字,方才觉着舒服完整。 6.常用应答字:(1)同意应答:是(音hayi/嗨,同客家话/粤语/日语);(2)递交应答字:“诺”;(3)答应应 答字:“好”;(4)再见应答:“再会”;(5)招呼对方,如果亲昵,通常为“阿…”,如“阿蒙”。(6)感谢 应答:“谢sia谢sia”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和宁波)]、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 吾等/阿拉(上海和宁波)]、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 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等 10.特色口语句式:把本书我。(水浒传用“把”字,吴语皆此用法。普通话为“给我一本书”)等 11.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字音:人(nyin,参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韵脚)/任nyin/肉 nyioh/江gang(缸肛扛釭矼皆为gang)/风fong(古诗韵脚一查便知)/梦mong/雪sieh/新sin/加ga/监gae/街gai/晚 mae/千cian/白ba/将ziang/非fi/那go/的ge/热nie/日ni/瓜gu等,较多。吴音对。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江南方言,吴语是也,包括苏州话,上海话,杭州话,常州话,无锡话,以及浙江大部分方言。

中国第二大语言,位列北方官话之后。

误区1 江南方言是土话苏州话,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而现代吴语是南方雅言的继承。

晋朝永嘉南渡之后,中国古代标准音雅言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以北方洛阳为标准,一支以南方建康(南京)为标准。

建康雅言属于吴语。

南方雅言开始以吴语南京话为代表,后来苏州话,扬州话一度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

后来元朝末期,南京话、扬州话蜕化为江淮官话,这样苏州话成为吴语的代表。

后来上海也成为吴语的代表之一。

而北京话没有成为雅言的历史,北京话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结合。

因此,吴语比北京话“雅”,北京话和吴语相比属于“土话”。

详细资料/view/4591.htm#2误区2 苏杭沪等方言是小语种江南方言不是小语种,而是大语种吴语的一种代表性方言。

吴语包括苏州话、江南方言、无锡话、杭州话、绍兴话、宁波话等等重要方言。

吴语在世界语言中排名第十详细资料/group/topic/2259820/误区3 江南方言被普通话同化是历史趋势虽然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占据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北方方言地区缺乏经济文化基础。

因此,面积大,人口多不是语言强势的主要原因。

经济文化才是主要原因。

英语能够从小语种成为世界通行语言,在于其经济文化基础。

没有经济文化基础的语言一切免谈。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一般是经济文化强势的语言同化弱势语言。

这是世界文化优胜劣汰,这是一种进步。

按照目前的经济文化实力,如果没有干预,江南方言完全是强势的语言。

江南方言目前弱势的原因不是江南方言不是本身的原因,而是强行推普的缘故。

这种强制推普措施未必会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帮助。

误区4 江南方言十里不同音其实,每一种方言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有时候千里同音的现象是由于大移民,比如四川、东北、西北。

而大移民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流失。

应该说,江南方言十里不同音是一种幸运,保留了很多上海优秀的文化。

汉语的七大方言

汉语的七大方言

汉语的七大方言1、吴方言吴方言称为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

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

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

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

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

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

2、官话方言官话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统称,即广义的北方话(晋语等除外)。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因而有“官话”之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官话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3、客家方言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粤西等地)、新民话(广西等地)、广东话(土广东话)(湖南、四川等地)、怀远话(江西等地)、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一般认为,南宋时客语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吴语声母韵母表

吴语声母韵母表

吴语声母韵母表吴语是汉藏语系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作为中国的一种方言,吴语拥有自己独特的音韵系统。

其中,声母和韵母是吴语中最基本的音节单元。

本文将介绍吴语的声母和韵母,并编制了相应的声母韵母表。

吴语的声母吴语中的声母共有21个,分别为[b], [p], [m], [f], [d], [t], [n], [l], [g], [k], [ŋ], [x], [z], [c], [s], [j], [h], [ʔ], [w], [ɥ]和[r]。

下面将对这些声母进行详细介绍:1.[b]:双唇塞音,与普通话中的“b”发音相近,如“包”。

2.[p]:声音爆破,与普通话中的“p”发音相近,如“破”。

3.[m]:鼻音,与普通话中的“m”发音相近,如“妈”。

4.[f]:摩擦音,与普通话中的“f”发音相近,如“发”。

5.[d]:齿喉塞音,与普通话中的“d”发音相近,如“大”。

6.[t]: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t”发音相近,如“塔”。

7.[n]:鼻音,与普通话中的“n”发音相近,如“你”。

8.[l]:齿龈边音,与普通话中的“l”发音相近,如“来”。

9.[g]:梗音,与普通话中的“g”发音相近,如“狗”。

10.[k]:擦音,与普通话中的“k”发音相近,如“口”。

11.[ŋ]:鼻音,与普通话中的“ng”发音相近,如“嗯”。

12.[x]:擦音,与普通话中的“x”发音相近,如“下”。

13.[z]: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z”发音相近,如“杂”。

14.[c]: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c”发音相近,如“草”。

15.[s]:齿龈擦音,与普通话中的“s”发音相近,如“苏”。

16.[j]:齿龈边音,与普通话中的“j”发音相近,如“叫”。

17.[h]:擦音,与普通话中的“h”发音相近,如“好”。

18.[ʔ]:闭喉音,无普通话中的对应发音。

19.[w]:双唇塞音,与普通话中的“w”发音相近,如“我”。

20.[ɥ]:双唇前音,无普通话中的对应发音。

吴方言流行区域简介.doc

吴方言流行区域简介.doc

吴方言流行区域简介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

"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

具体情况如下: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

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

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

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

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

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

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

分区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

太湖片即北吴语片,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3府,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

这一片分布面积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可再分6个小片:①常州小片,包括沙洲、江阴、武进、宜兴及其以西苏南吴语各县市和安徽郎溪、广德的部分乡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话,南通东部、海门和启东北部的通东话也属这一小片。

②苏沪嘉小片,包括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常熟市、无锡市及其以东苏南吴语各地,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嘉善、海盐、桐乡、海宁,江北南通、海门和启东南部的启海话属这一小片。

③湖州小片,包括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和余杭。

④杭州小片,即杭州市及其郊区。

吴语

吴语
三 千 年 雅 言 誰 古 説 韵 郷 , 話 吳 語 越 音 。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 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 福建,使用人口约七千万。通常认为
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和普通话 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 迫式的 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 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 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 语除外)。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 在上海中小学生日常用语中,上海话处于相对弱 势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也仅60%左 右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
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 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 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 各种权利。 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每个人 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每个 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重大计划生活和从事自己 所特有的文化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范围 内。
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 有约2,600多年的时间。
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严峻。 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 “懒音”现象,如上海话,原分尖团,现在几乎消失,苏州话中 亦开始出现此现象;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比起吴语自身的 音位归并产生懒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母语教育被普通 话教育釜底抽薪般地替代。青少年遇到口语中不常用的 字便根据普通话臆测吴语读音,比如把“续”[zɔʔ]读成[ɕy]—
—清浊舒促全然异化。 在城镇化并不严重的山区,吴语仍然有机会 保持其原有面貌,运气不佳的是,即便在山区,城镇化进程也已轰 轰烈烈展开不可阻挡,作为农村细胞的乡镇不断被撤并,农村腹地 不断被抽空,由于适龄儿童数量不足,乡村小学不断被并到中心 校……,都将对于语言的演变产生巨大的影响。

吴语,传承中华民族的母音

吴语,传承中华民族的母音

吴门食话/Topics April 2019沙佩智,苏州吴门人家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创办者、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抢救苏州织造官府菜,并复原了康熙58年册封琉球国国王的册封宴,出版过《苏州吃食》。

吴语,传承中华民族的母音唐代贺知章在八十六岁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乡时,依然感叹:“小少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方言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反映语言的历史,因为一个人出身地的方言可以跟随人一辈子。

吴语方言,主要通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黄河流域虽然#■多朝代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战争多、动乱多、人口流动多,多民族聚居,所以语音变化也大。

比较而言,吴语区远离战争和政治中心,然而我认为吴语在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她是官方语言。

“吴”曾经是国号,“吴”音是以苏州方言为代表的地方方言。

汪平在所著《苏州方言研究》—书中提到“苏州方言的形成,最早应该肇始于周泰伯、仲雍奔吴之时……泰伯们在带来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华夏语即早期的汉语。

这就形成了以上古汉语为基础的、带 有若干百越语成分的古苏州话。

”有些研究苏州方言的学者常认为,“苏州方言的形成”往往受司马迁“蛮荒之地”的影响,苏州的文化全是泰伯们带来的,连语音也是他们带来的。

其实在泰伯奔吴之前,吴地的新石器时代已有3000多年了,“到新石器时期,吴地已经遍布原始居民,太湖流域创造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

”这在国内语言文化研究大家王健的《略论吴地的古人类活动和原始居民》一 文中,有所提及。

我也认为,小小的一支南迁的队伍不太可能影响吴地的语言这么彻底。

从考古文化上看,亦是如此。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农村回苏州后,在夜校听中国古汉语训话专家----唐文讲过“上古文中有‘吴’音。

”这句话一直在脑子里挥之不去。

在吴语和普通话中有特别不一样的字读音,但加了偏旁后即是吴语的读音很多,如苏州人读儿子的“儿”字不读“e r”,而读“n i”,“儿”大字不是“兒”吗?在周朝时还有一个“兒国”。

吴语口语

吴语口语

找了一些吴语口语给翻译了一下^_^以后各位来苏州也能来上一两句^_^霍显--闪电热显--室内或背阴处受热辐射而产生的暑气蒙松雨--毛毛雨发冷汛--来寒潮长脚雨--连日的淫雨水氽/发大水--涝灾迷露--雾河滩(头)--河边洗物用的埠头凌唐--冰锥儿阴仔天--阴天梗灰--生石灰中间--小客厅垂夜快--傍晚坑棚--茅厕夜头晚(音慢)间--晚上晴落管--水落管先起头--起先庭柱--柱子后首来/后慢来--后来胡梯--楼梯矮模样--时间差不多了被风洞/被头--被窝快到时间了被档头--缝在被子一端防污的布或毛巾雨麦--玉米变毛众牲--禽类白活芦--生西瓜吊子--水壶辣火--辣椒面桶、浴桶--面盆、浴盆谢菜--荠菜立桶--幼儿站的木桶瘌痢头花--蒲公英矮凳--凳子、椅子夏花郎--紫云英灶镬间--厨房众牲--牲畜碗盏家生--碗等厨房用品肌夹--翅膀行灶--可搬动的、泥做的灶虾蟆(音鞋麻)--蝌蚪火夹--火钳田鸡--青蛙镬子--锅癞团--蟾蜍镬干盖--锅盖墙门间--进大门里的第一个门厅青黏苔--青苔矮闼门--分上下两段的门上半可吊起筷箸笼--筷笼罩篮--遮盖饭菜的竹罩线板--绕线的板枪水闼--门窗上方挡雨水的板篷砧墩板--砧板窗盘--窗台滋钻--锥子客堂--客厅捻(阴上)凿--改锥黄鱼车--脚踏三轮平板车屋里--称自己的夫或妻囡五--女儿娘(阴平)娘--姑姑(父之妹)癞团车/小三卡--用汽油机的三轮小卡车载客)外甥--外甥;外孙小干五--小孩老拖/老末拖/末拖/末堂--最小的子女小娘五--小女孩独养--独生;独养伲子独养囡五小毛头--婴孩老拖伲子(囡五)--最小的儿子(女儿)囡(阴平)囡--婴孩的爱称半吊子--半瓶醋、办事虎头蛇尾的人阿舅--舅子(妻的弟兄)孤孀--寡妇书毒头--书呆子阿(入声)姨--妻的姐妹老小姐--老处女姑娘--小姑;姑母二婚头--再嫁的(妇女)填房--跟丧妻者结婚的女人水菜--蚌肉的总称黄泥膀--寡妇再婚招来的丈夫挖包/三只手--扒手熟视人--熟人雌孵(音部)雄--两性人拖油瓶--再嫁时带往男家的子女娘姨每每(旧)--母之祖晚(音慢)爷(娘)--后父(母)阿爹--祖父伯姆淘里--妯娌好婆/奥婆(儿语)/亲婆/好亲婆--祖母酱缸浪头/亨冷头--大人物上代头--父母以上的长辈三脚猫--什么都会捣咕但什么都不精(的人)家小/家主婆--妻子面盘子/面架子--脸型老掐辣--精明、老练的人(贬义)额角头--额头笨丝虫--笨蛋眼乌珠--眼睛、眼球菜花小姐--娇小姐(喻弱不经风)眼仙人--瞳人眼泡皮--眼皮盘牙--臼齿王伯伯--办事不牢靠的人扒牙--上牙外露黄牛肩胛--不肯担当责任超下巴(bo)--向外突出的下巴拗壁虎--处处与人相反的脾气倔强的人二下巴(bo)--因肥胖而在下巴下产生的一圈肉百搭--扑克牌中的王牌;跟人乱搭讪的人阿胡子--络腮胡子胡苏/苏苏/租苏--胡子粪箕--二种手指纹理倒斗光--用钱没有计划、到手就完的人馋唾--唾沫曲死/阿曲死--少见世面、不懂行、易受骗的人臂把--胳膊馋痨虫--馋鬼臂把撑子--肘煨灶猫--怕冷的猫;喻精神不振的人夹腊子(下)/夹腊早--腋窝十三点--说话行为不合常手骱子--手关节手腕理、令人讨厌(的人)节头--指头匠人--泥瓦木匠节掐子--指甲头/科浪头/头科浪/科罗肋棚骨--肋骨头--头、脑袋奶奶--奶;乳房脚馒头--膝盖扎底线--鞋底线光浪头--光头脚髁骨--踝骨尾巴掌骨--尾骨抓巴眼--外斜眼身坯/魁格/码子(俗)/码坯眯妻眼--近视眼(俗)--身材羊白头--天老儿赤膊/赤骨落--光膀子憨大--傻瓜雀子斑--雀斑打金针--针炙软档--腰等易受损的软处马夹--坎肩背心绞肠痧--急性肠炎茄瓢领--无领短衣精(鸡)肉痱子--鸡皮疙瘩围(音于)身--围裙饭单寒热--发烧手巾--毛巾疖/热疖头--疖子嘴套--口罩青胖块/乌青块--青的肿块绢头--手帕链条--项链挖耳(音尼)--耳挖子兴核(音活)--肿大的淋巴结圈--耳环羊癫风/半牵风/羊头风--癫痫嘴唇膏--唇膏斯的克(旧)--手杖(来自痄腮胀--腮腺炎英语stick)出痧子--出麻疹木屐(音局)板--木屐小肠气--疝气蚌壳棉鞋--由左右两块鞋面拼成的蚌壳形棉鞋风疹块--荨麻疹轧叉--发夹偷针眼--麦粒肿饭泡粥--用剩饭加水煮成的粥;滋水--疮口渗出液体滚脓--化脓薄浪汤--形容极稀的粥刁嘴--咬舌儿面衣--用面粉做成的锅内煎烤的薄饼斗鸡眼--对眼内斜眼。

吴语

吴语

吴语吴语是汉语的一支。

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url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和安徽南部。

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纯粹用吴语书面语写就的《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理解。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但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声母* 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

*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

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

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ɳʱ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

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 b ]。

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

如上海“日”[zəʔ2]文/[ɳ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ɳʱin113]白。

*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客家话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吴语日常词汇1000条

吴语日常词汇1000条

吴语日常词汇1000条篇所收的主要是些常用词汇,所收吴语词汇主要是和普通话不同和读音相差较大者,和普通话相同且读音相近者,不重点收录。

词性分类不十分严格。

没有特殊的联拼规则,一般直接将两个音节相连,会造成歧义的时候使用“’”作为隔音符号,主要牵涉到以下情况:1,零声母的元音字母前,不含w,y,一律使用隔音符号,即使没有隔音问题的情况。

w,y作声母看待,不作为介音。

-y出现在z,s之后充当元音,但不影响隔音问题。

2,ng, nk, nh, mh, lh 等声母前,为避免被理解为?n+g?, ?n+k?, ?n+h?, ?l+h?, ?m+h?,一律使用隔音符号,即使没有隔音问题的情况。

3,自成音节ng,m,n等之前,一律使用隔音符号,即使没有隔音问题的情况。

4,n,l这些同时可以充当韵尾和首音的字母,出现在元音字母a,e,i,o,u前,没有隔音符号的情况下,均被认为是下个音节的声母。

5,-q之后,隔音符号可以省略。

因为q不出现在音节首,在本框架之内是不会有歧义。

以下是省略的。

6,此外,根据个人习惯:ci,ch,dj,j,x,gn声母后,省略介音i,有人喜欢用sh替代x,有人适应用oo替代au,都不做特别限制。

但是,本篇不采用这些方式。

这样,elhê作为“洱海el+hê”解,e+lhê 拼写作“e’lhê”;“风儿fon+el”拼作“fon’el”;“人家”拼写作“gninka”不需要隔音符号,而gni+nka则带有隔音符号,拼写作gni’nka;“哪能nâ+nen” ,拼作nânen,不需要隔音符号,遇到“nân+en”则有隔音符号,作“nân’en”。

第一节:虚词的tiq、地dî:个req(“个”本字,音变)。

得、了:勒leq,例:跑得飞快——跑勒飞快。

掉、了:脱theq,例:扔掉——落脱。

地:较ciô,例:慢慢地——慢慢较。

苏州话介绍文艺范

苏州话介绍文艺范

苏州话介绍文艺范吴语苏州话,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上海话也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但实际上苏州话和上海话差别很小,苏州话比上海郊区一些吴语方言更容易被上海市区人理解。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人解)就是由此而来。

昆曲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

现代新派苏州话有28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这个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

而老派的苏州话则具有27个声母,49个韵母,7调。

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

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

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

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

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

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

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

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苏州话或许因环境的改变而在无形中有所变异,但是仍然以温文尔雅的语音语调广为流传。

就像外地朋友所言,“宁听苏州人骂人,不听宁波人说话”。

除了本地的苏州人,苏州城内又多了很多外来人员,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新苏州人”。

他们在苏州买了房子后就常住于此。

开始了和本地苏州人一样的苏州人生活。

自然而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苏州工作生活了多年后,也渐渐学会了讲苏州方言,完全融入了这个语言环境中。

而那些走出国门的游子,也会在遇到同乡的时候,互用方言来问候交流,而不是英语。

方言学5吴语

方言学5吴语

• 相邻两片间有些方言带过渡性质,如 婺州片的武义带有好些处州小片的特 点,处州小片的缙云又有婺州片的特 点。其中浙江南部的吴语保留了较多 古代百越语言的特征,以至不能和作 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 二、语音特点 1、保留古全浊音
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保留古 全浊音。如大多数方言点古端、透、定 三母读/t/、/th/、/d/。 2、只保留了1个古鼻音韵尾“-ŋ” 大多数方言点古三个鼻音韵尾合并为一 个(一般为- ŋ )、三个入声韵尾亦合 并为一个(- ʔ )。如金(深)、斤 (臻)、京(梗)均为“- ŋ”。
• 阳入+ 阳去 白眼bɐ2-22ŋɛ213-35 • 阳入+ 阴入 蜡烛lɐ2-22tsoʔ5-44 • 两字组的后字变调,由于语流末尾语气的 作用,较之前字还要复杂得多,光是后字 舒声阴阳调类,变调调值就有53、55、44 、31、35等五种。 6、文白异读比较丰富,在汉语各方言中仅次 于闽语。古微母、日母和见组声母均有文 白两读。如问、闻、人、日、交、江、解 等。
宁波方言调类
阴平
包高山朱多听
阳平
上声
去声

平声
浊 清
上声
平橱从龙床桥 口煮手小碗短 抱舅稻厚幢动
浊 清
去声
戴信戏笑呛对
豆漏蛋共嫩洞 拍发压托哭黑 菊节急福竹国 白植敌达局学 曲铁北法百谷 速客浙恰阔式 月绿日木力叶
浊 清
入声

5、有比较发达的连读变调系统,语句中的语 词单位呈现为独立的连调组。如宁波老派 的几种连读变调 : (1)前字为阴调类 • 阴平+阴去 花店huo53-44ti44-55 • 阴平+阳平 刁蛮tio53-44mɛ23-53 • 阴上+阳去 鸡蛋tɕi424-44dɛ213-53 绞链 kɔ424-44li213-44

吴语的标准汉字

吴语的标准汉字

吴语的标准汉字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

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约八千万。

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

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

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语除外)。

标准汉字吴音标准拼音备注B迸坼bang tsaq/浜尺beng che裂开。

爿b'e/办pan例:屁股爿(屁股蛋儿)扳be/班ban"推扳":差,相差。

畀baq/不bi"给"和"被"的意思。

哱baq bo"哱相":玩。

鐾b'i/比bei在皮、石头等物上把刀反复摩擦几下,使锋利如:鐾刀瘪biq/笔bi1、凹陷。

2、"瘪三":骂人话。

滗biq bi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滗米汤瀊b'eu/盘pan液体因太多而从容器中溢出。

例:阴沟里嗰水瀊出来嘞。

D汏d'a/大dai"洗"的意思。

埭d'a dai量词。

1、成排的东西。

"一埭字"。

2"走一埭"即走一趟嗒daq/搭da品尝。

"嗒嗒味道"。

戥den/登deng掂分量。

趸(趸)den/等dun"一趸当":整批,全部。

渧d'i/帝di滴水。

蹄髈d'i pang/提胖ti pang(尤指猪的)大腿。

嗲dia dia撒娇的样子。

迭d'iq/叠di"这"的意思。

钿(钿)d'i/田tian钱的意思。

如:迭个物事几钿啊?(这东西多少钱?)濎din/顶ding沉淀使水洁净。

七大方言语音的特点

七大方言语音的特点

02
粤语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声母数量
粤语有20个声母,包括双唇音、唇齿 音、舌尖中音等。
声母发音
粤语的声母发音比较复杂,有些声母 的发音位置和普通话不同,例如“波” 的声母在粤语中发为双唇音“ɓ”,而 在普通话中发为唇齿音“pf”。
韵母特点
韵母数量
粤语有9个韵母,包括单元音和复合元音。
韵母发音
粤语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例如“歌”在粤语中发为“ɔ”,而在普通话中发为“e”。
活多变。
07
闽方言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声母数量较多
闽方言中的声母数量较多,有些音在其他 方言中可能不存在,如“婢”、“匐”。
存在双唇鼻音
闽方言中存在双唇鼻音,如“闽”、 “吻”,这在其他方言中较为少见。
声母发音部位特殊
闽方言中有些声母的发音部位较为特殊, 如“杯”的声母发为双唇爆破音,“符”
的声母发为软腭爆破音。
七大方言语音特点
目录
• 吴语语音特点 • 粤语语音特点 • 客家语语音特点 • 官话语音特点 • 湘语语音特点 • 赣语语音特点 • 闽方言语音特点
01
吴语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浊音声母较多
吴语保留了古汉语中的 浊音声母,如“并”、 “定”等字。
存在舌根音声母
如“胡”、“古”等字 的声母为舌根清擦音[h], 不同于普通话的唇齿清 擦音[f]。
声调特点
声调数量
粤语有6个声调,包括平、上、去、入各分阴阳。
声调发音
粤语的声调发音抑扬顿挫,不同声调有明显的音高变化,例如“诗”和“时”虽然韵母相同,但由于声调不同, 发音也不同。
03
客家语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保留古汉语平仄音韵。保留全部入声。吴语有深厚的汉语资历,读诗朗朗上口,平仄合韵,自然写意。普通话丢入声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根本不分平仄或平仄错误。舒促音为汉语语音的一种划分,入声为促音,短而有力,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项,普通话丢失。入声譬如立lih/宿suh/独duh/色seh/黑heh/灭mieh/贼theh/阔kuoh/戳chuoh/憋bieh/略lueh/仄zeh/瞥pieh/贴tieh等,较多。江南汉语集“强迫性的连续变调”“舒促音”于一体,鲜有明显错误,共同构成汉语“平仄”系统。大美汉语婉转动听。现在的北方中原只有山西话(晋语)存在入声,一/六/七/八/十发成爆破音,存在入声方是古汉语嫡传。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安等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如ae。有韵尾如合hep。有zh/ch/sh,如真zhen/城chin/身shin,非卷舌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而发声明显。(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的基本准则。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无bao;“辟”音pih无bi;“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单字音调之变无所谓。(3)无任何儿化音。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宁波等)]、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吾等/阿拉(上海宁波等)]、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物事、事体、搞七捻三等
使用地区(吴语区)
【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高淳、溧水、靖江、通州区、启东、海门]
【安徽南部】[宣城、芜湖县、博望区、郎溪、广德、铜陵、当涂、青阳、黄山区、泾县、徽州]
【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历史
语言特点
吴语发音特点
吴语语法特点
吴语歌曲
吴语分片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
西部吴语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现状
音韵
声母
韵母
节奏组
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吸收外来词汇
日常词汇
语法
后置用法
量词的特殊用法
表记
历史与现状
吴语文学
吴语拉丁化方案
注释
语言关系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
编辑本段人文历史
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追溯到春秋时代,从姬室东迁算起距今3200年历史。那时泰伯奔吴,泰伯、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的长子和次子(周太王的第三子姬季历承袭王位
太湖流域景色(24张)
)。泰伯仲雍二人东迁,在长江下游建立直系姬姓诸侯国吴国。《吴太伯世家》载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当时的古中原人将中原先进的冶炼技术带到吴地,江东吴钩名动天下,吴地拥有春秋最为高超的铸剑技术,屈原有云“操吴戈兮披犀甲”、唐宋有诗词“男儿何不带吴钩”“含笑看吴钩”“把吴钩看了”。古吴语的来源是上古汉语。江东本是荒蛮之地,君主厚恩,大夫儒雅,“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遂行华夏礼。吴国历姬姓君主25世,共700余年,为后代江东吴地(“长江三角洲”)经久不衰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至今吴地缅怀太伯,立祠悼念,称其: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孙武投吴,成《孙子兵法》。吴国君主皆雄心壮志,有“霸业300余年”,鼎盛时西破楚北败齐,与晋国“黄池之会”。在吴人北伐争霸、欲问鼎中原而巢穴空虚时亡于越,越时称卧薪尝胆。吴国越国民风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吴越春秋》)”。战国时越为楚灭,楚在吴中有较大势力,老江东话曾称“吴楚之音”。《史记》世家中,吴太伯世家第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吴语
吴语区分布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数一个亿。吴侬软语,以吴中苏州话为标准音,上海话具有普适性。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更多古音因素、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分化音。吴语语音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的重大区别。吴语区自古繁荣风流,如今又一道缔造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乡群。普通话已普及,吴越江东,当“道出儒雅乡音,留住话里江南”。
注释
语言关系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
吴语与闽语的关系
源流小考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吴语,属于汉语方言,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江浙话、吴
我国方言分布图
方言
使用人数
国内吴语系一亿以上,主流互通5000万
江苏2350万/浙江5300万/上海1600万/安徽700万/江西320万/福建30万
国际地位
英文名Goetian或Wu-chinese
编辑本段语言特点
吴语发音特点
1.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分全清、次清和全浊。古代《切韵》《韵镜》提到清浊概念。世界语系有浊颤和送气塞擦音,而今汉语唯有吴语保留全部浊音(湘、闽有少部分)。
2.保留古汉语中强制性的规则连续变调。江南汉语讲究的就是个声调,声调不限制,亲和自然,随意换调。汉语的连续变调原则使得句子能够连成一个整体,显得不突兀不生硬,汉语之雅由此体现。“连续变调”譬如:“亭台楼阁”四字,按照普通话的四声调划分,皆为第二声,但按照吴语的读法,只有第一个字保持原声调,后边三字皆变调,四字分别为第二、四、三、一声,ding/dai/lou/ge抑扬顿挫。台tai读成dai正确,好比style读成sdyle,是种沉淀换化,符合语境,诗意盎然。另外,吴汉语单字固有声调一般在七至八个,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也是最合理的定位,包含“平上去入”,且阴阳相对。
5.语气助词:哉(**来哉/**到哉/困觉醒哉/做好哉/时辰晏哉)、也(扁口“呀”)、矣、兮、啦、了、焉、撒、哇、啊、哩、外、嘛等。一些语境下的口语句子,习惯在末尾加个字,方才觉着舒服完整。
6.常用应答字:(1)同意应答:是(音hayi/嗨,同客家话/粤语/日语);(2)递交应答字:“诺”;(3)答应应答字:“好”;(4)再见应答:“再会”;(5)招呼对方,如果亲昵,通常为“阿…”,如“阿蒙”。(6)感谢应答:“谢sia谢sia”
吴语与闽语的关系
源流小考
展开
基本信息
人文历史
语言特点
吴语发音特点
吴语语法特点
吴语歌曲
吴语分片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
西部吴语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现状
音韵
声母
韵母
节奏组
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吸收外来词汇
日常词汇
语法
后置用法
量词的特殊用法
表记
历史与现状
吴语文学
吴语拉丁化方案
“江东”曾是尚武之地,好剑轻生死,霸王项籍带走八千吴中男儿直至华夏是震。而后的江东兼为文学、经济意义上的“江南”,是文章锦绣之乡,天下太仓。西晋衣冠南渡立东晋,《晋书》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江南之地也正是
华夏风韵的江南戏曲
从此时开始逐渐赶上中原。六朝之际,江南祥和稳定,以吴文化为主,并之古中原文化,开启全面辉煌时期。吴声民歌《子夜四时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将江南之美渲染到极致。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类。盛唐、富宋之际,无数名家在江东留下千古诗篇,而塑造这些人文景观的正是吴人先辈,亭台楼阁、粉墙黛瓦。南宋、南明等立足江东吴地,保华夏血脉。“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在天姥山浪漫流丽,仙气飘飘。“醉里吴音相媚好”一代大将辛弃疾亦留恋上饶的温婉美好。“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吴中姑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杭州,“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城宣城……吴越之地,是华夏绝美的文化代表。乃至扬州最鼎盛的隋唐之际,也是操一口吴语,《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载“隋炀帝至江都。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江南自古有较高地位,文人墨客侪聚于此,故江南话较接近中古汉语,符合古韵书。吴语中的“弗”“勿”“哉”“奈何”等透露出古文的味道。苏州话优雅动听,有吴侬软语之称。吴语不仅是吴语,这片地域居海岸线正中,在历史上是各鼎盛时期的文
4.保留古汉语尖团分化音。如:箭zian—剑、清cing—轻、小siao—晓、西—希、锡—吸、相siang—香、酒ziu精zing—久经,每对读音都不同,前者为尖音、后者为团音。“西-希、锡-吸”四字为四个不同音,分别为si/xi/sieh/xieh。尖音是汉语发音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大项,普通话丢失。尖音譬如尖zian/将ziang/集zih/焦ziao/酒ziu/尽zin/进zin/且cieh/千cian/切cieh/亲cin/雀ciue/写sie/心sin/相siang/寻sin/修siu等,较多。现在的北方中原话亦区分尖团,如洛阳、西安等。
吴语,与老中原各地方言有亲缘(如声调变调系统和尖团咬字);与粤、客、闽等南方方言有亲缘;与两湖老荆湘方言有亲缘(吴楚东南坼,西荆楚东吴楚);与老川话有亲缘(吴蜀风流自古同);与日、韩的引进汉字读音有亲缘(日本引进时金陵音,他们称作吴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