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思考
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

1 -立足 本地 、面 向世界 城市文化是在长期 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中形成
收稿 日期 :2 1-9 7 01 - 00 作者 简介 :杨玉新 (99一 ) 17 ,女 ( 满族 ) ,辽 宁大 连人 ,讲师 ,硕士 .从事市场营销和广告研 究。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 的重要 指标 。本 文主要从探 讨建设现代
文化 名城 的必要 性 出发 ,明确建设现代 文化名城本质特征及基 本原 则,对现代 文化名城 建设提 出了战略性 规
划 ,希望能为我 国城 市探 索建设独具魅 力的现代文化名城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回 J GYEU 州 UNA J H |W
杨玉新 :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
的, 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步伐的加快 ,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更加开放 的 环境和 日 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 ,将为城市文化走 向世界 提供 良好 条件 。建设 文化 名城 ,必 须立 足本 地、面向世界 ,充分利用 自己的文化资源,提高城 市的文化品位 ,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要充分考 虑 国际旅游 、服务 贸易 的开放对城 市文化 建设 的影 响 ,积 极主 动地开 展对外经 贸和文 化交流 活动 。 2 .内强 素质 、外树形 象 建设文化名城 ,是外在城市形象与内在文明素 质 的统 一 ,必 须 在 内强素 质 、外 树 形 象 上下 功 夫 。 要深入 进行党 的基本 理论 、基本路 线 、基 本纲领 和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共 同理想 ,树 立 正 确 的世 界 观 、 人生 观 、价值 观 。要 以为人 民服 务为核心 、以集 体 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 想道德 建设 ,培养有 理想 、有道德 、有文 化 、有 纪 律 的社 会主义新 人 。要把依法 治市 和 以德 治市 紧密 结合起来 ,加强对市 民的思想 道德和科 学文化教 育 ,倡 导积 极 向 上 、科 学 、文 明 、健 康 的 生 活 方 式 ,不 断提高 人 民群 众 的整 体素质 ,形成 良好 的社 会风气 ,形成 有利 于先进生 产力发 展 的文 化环境 。 3 .服务 经 济 建设 ,促 进 物 质 文 明和 精 神 文 明 协调发 展 建 设文 化 名 城 ,必 须 充 分 挖 掘 城 市 的 文 化 底 蕴 ,提 高城市 的文化 品位 和文 明程 度 ,增 强城市 的 凝聚力 和影 响力 ,推 动经济 和社会全 面发 展 ,促 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偏离了经济建设 , 文化名城 建设 就没有任 何意义 。 4 .突 出特色 ,打造 品牌 建 设 文化 名 城 ,突 出城 市 特 色 ,打 造 城 市 的 品牌 ,提 高 城 市 的 知 名 度 。 要 把 厚 重 的 历 史 文 化 、民族化、地域文化与现代文 明和时代精神 紧 密 结合 起 来 。要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立 场 、观 点 和 方 法 清理 深 刻影 响 着 我 们 的民族 性 格 、 民族 心 理 和 民族精神 ,深刻地影响着老百姓生活方式和精神 追求的道德传统这份宝贵的精 神遗产 ,继承其 民 主的 、科 学 的精 华 ,按 照 时 代 和 社 会 进 步 的要 求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费琛【摘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时正处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我们的历史环境意识与文物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
本文就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新天地”的改建为例,提出从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制定相关法规、强化规划控制,实现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扩大舆论宣传,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方面采取措施,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使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保持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建筑遗产;管理机制【作者简介】费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MPA研究生一、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8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一再扩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存城市遗产,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古建筑、遗址、墓葬、碑碣、名胜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
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于1982年2月8日批转了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批准了北京等24个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自此,“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正式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从此兴起。
20多年来,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了保护措施,开展了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虽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冷静观察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管理体系落后,保护措施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在建筑遗产方面的管理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以“被动静态的保存”为主,在管理体系上也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单向控制和管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存在着“多头管理,表面管理”的现象。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_年)》201101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 年)》201101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的灵魂。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2200 多年历史的城市文明,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广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城市的价值观念、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和城市凝聚力日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今后10 年,是广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文化竞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作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有竞争力、最具活力、最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特质,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与活力、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作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广州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紧紧抓住文化发展良机,牢牢把握文化科学发展规律,不断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扎扎实实向着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
为此,特制定《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 一2020 年)。
》本纲要所指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精神文明建设、社科理论、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新兴媒体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部分涉及城市规划和教育、体育、旅游等相关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一2020 年)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 》一2020 年)要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探索文化科学发展方式,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坚持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以文化繁荣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为广州成为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乡“首善之区”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寻找城市记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漫谈

人 的同质化 ,越秀作 为现代广州最具广府底蕴且聚集广府人群最集 中的中心城 区,对广府文化 的需求有着雄 厚的 民众基础 ,因此把越 秀打造成具有广府独特气质 的城 区成为广州 区别于其他城市 的名片就成为广州城市
五羊传说 、广州 戏服 、 粤语讲古 、箫笛制作 、醒狮 扎作 等7 个项 目被列入 J 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如何 整合这些如繁星点点的历史文化 资源 并加 以开发和利用 ,形成具有岭南特 色 的城市记忆总体形象 ,既是文化 J 二 作者必须思考的命题 ,也是越 秀区在J 、 州市新型城市化进程 中打造 世界文化名城 的历史使命 。
脉流长 ,是广府文化的发 源地 ,千年商都的核 心 区。在新 的历史时期 ,如何整合 辖 区内的历
史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 ,形成具有岭南特 色的城 市记 忆总体 形 象, 日益成为 萦绕在越
秀文化工作 者脑海里挥之 不去的命题。本文试图从 广州新型城 市化 进程 中越秀 区在 旧城 改造
过程 中嵌入历 史文化并形成城市记忆总体形象的做 法,漫谈 如何 整合历 史文化资源开发与 利
用的途径和载体 。
[ 关键 词 ]越秀
历史文化
整合
城 市记忆
一
、
问题 的提 出
越 秀 足J ’ ‘ 州市建城两千 多年历史里从未移动过得 的中心城区 ,历史悠久 、义脉流长 ,是r ’ 府文化 的发
源地,千年商都的核心 区。辖 内的城隍庙 、五仙观不仅记载着千年古城的历史 , 时 ,也 向人们讲述着 “ 羊
发展的必然选择 。
对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等 传统 服务业 占优势地位 . 体现出广州在华南地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地
【 文章 编号】 1 0 —1 2 02 9 3 ( 0 9 增 刊 -0 2 —0 20 ) 00 6
【 图分 类 号 】 TU9 中 84
位 。同时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
T ANG Yo g L U Y n a n ;I uy
【 要 】广 州 市素 有 “ 摘 千年 商都 ” 的美 誉 ,服 务业
1 前言
广州素有 千年商都“之美称 .在其发展沿 革中 ,服务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早在秦汉 时代 ,广 州( 古称番 禺) 已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和海
在其经济发展 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一轮广州城
究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信息传输 、计算机 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而且服务
进 出 口总 额 迅速 扩 大 ,服 r l i ”i r p s d wh c e n st o u u t a t sp o o e , ih d ma d o f c s u cy o h e e o me t f n t ed v lp n d m e vc d s y a d o mo e s r ie i u t n n r e h n et ec n e ta i na d r d ai n e f c sa d n a c o c n r t n a i t fe t h o o n
jl
墓l
i o t n o ei se o o c d v l p n . n t e mp ra t l n i c n mi e eo me t I h r t n w o n f a g h u Co r h n i eDe e o ・ e ru do Gu n z o mp e e s v l p v me t tae i l n t etr e f u l i ga‘ ai n l n r t g c a . g t i n ‘ t a S P h a ob d n o c n r l iy e o o c c ne fS u h Ch n , rd e ta t , c n mi e t r o t i a wo l c o
挖掘和利用广府文化资源 加快建设越秀文化强区的若干思考

条街道都 建有文化站 ,并全部通过 省的达标验收均达 级以上标准 ,其中省特级文化站1 个 ,有1个被评为 2 O 市十佳或优秀社 区文化室 ,建立社区书屋2 个 ,建有大 1 小文体广场1 7 ,总面积达 13 0 多平方米 。区图书 6个 700 馆 ,面积超过1 万平方米 ,达到 国家一级馆标准 ;区文 化馆 ,面积达 2 1 0 1 8平方米 ,集健身 中心 、展览 、剧场 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 陛文体艺术 中, ;区博物馆 , t L , 面积达9 0平方米。图书馆 、文化馆是广州市设施最完 29 善 、最具人文特征的区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之一。目前, 越秀区基本实现社区文化室全覆盖 ,形成了逐步完善的
社区三级文化服 务网络 ,形成了 “0 1分钟文化圈”,2 2
二 、越 秀区的文化资源及发展现 状 越秀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城 区,在 广州建城20 多 20 年 的历史进程中 ,主要都是在越秀区内进行 ,历史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名胜古迹多聚集在这里 ,广州城 市传统中轴线贯穿越 秀区辖内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 越秀深厚 的文化底蕴 ,积淀了丰厚 的文化资源 ,荟萃和 浓缩了广府文化精华 ,有着 “ 广府文化源地”之称。 群众文化 活动长 效机制 ,居 民文化生活更加便捷和 丰
南 方论刊 ・ 0 2 2 1 年第4 期
文 化 长 廊
徐晓玲
( 中共 越 秀 区委 党校 广 东广 州 50 1 ) 115
【 摘要 】 为广州的核心 区域越秀 区,在广 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的历 史时期 ,已成为广州发挥世界文化名城 作
“ 文化引领”功 能的主要 区域 ,必将肩 负着重要的任务 ,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越 秀区如何 作为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 问题 。因此 ,将文化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 力,将 文化资源要 素注入到经济发 展 、城 市更 新过 程 中, 以文化 品 位增 强城 区魅 力 , 以人 文 关怀提 升 居 民幸福 感 ,是 越 秀 区未 来几 年 的奋 斗 目标 。如
挖掘广州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

挖掘广州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摘要:广州是一座具有突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若能够汲取先进国家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将对广州市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广州;历史文化;城市特色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具有“四地”的突出特点,即: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当代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广州沉积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城市形态风貌、浓郁的岭南城市风俗风情,在城市建筑、古迹、历史人文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闪耀出独特的文化光辉。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争当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并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矛盾。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城镇化发展步伐突飞猛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势冲击和房地产开发急功近利,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引袭,一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旧城区、风景区等,遭受着建设性和逐利性双重破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以弥补的遗憾。
2、文化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景观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例如现有景观是以“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居多,而“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景观就偏少;小的景点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等。
3、文化发展活力不足,文化品牌开发、文化产品生产缺乏创造性。
广州文化产业放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汉末、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矛盾极为尖锐,过程极为复杂,如广东辛亥革命题材涉及近代最为复杂的历史局面,涉及海内外、帝国主义、不同革命力量、帮派之间的纠葛,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极为丰富,是影视创作的极好素材,与红色题材影视作品过滥过虚相比,又处于空白度较大的领域,有许多鸿篇巨制的发展空间。
广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

国也借 助海洋承接 了现 代化 的进 程 ,同时 正在依托 海洋 走向
世界。
3 海 洋 文化 产 业 是 广 东产 业 转 移 的 方 向 、
改 革开放以来 , 广东 的制造业 曾经 辉煌一 时 , 以其 强劲的 增长势头令 世人瞩 目。但近年 来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 , 广东 经 济发展后劲 明显滞后于长三 角、 环渤海湾地 区的一些省份 。当 传 统制造业走 向巅 峰之时 ,正 是新兴 产业孕 育发展的 绝好时 机 。广东应将其建设文化大省 的口号落到实处 , 住历 史的机 抓 遇, 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在广东有数千年的历史 , 从远 古 “ 海上明月” 的百越族时期到古代 “ 海上敦煌 ” 的海上丝 绸之路时期 , 再到近代 “ 海洋文明 ” 的东西学 互渐时期 , 无不显 现出广东源远 流长的海洋 文明烙印。改革开放 以来 , 东再 次 广 掀起一股强劲的海洋文化浪潮 。从上世纪 8 0年代至 9 0年代中 期的特 区浪潮到 本世纪初开 始的泛珠三角浪潮 , 再到如今 的海 洋大省浪潮 , 再次印证了广东海洋文化 的精髓 。
“ 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道 路 , 努力 建设社会 主
义文化强国” 党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 。 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
发, 以高度的文化 自觉和 文化 自信 , 第一次提 出了 建设社会 主 义文化强国的奋斗 目标。20 年 3月 , 08 汪洋书记到国家 海洋局 考 察时表示 :广东是海 洋大省 , “ 海岸线比较长 , 济相对 比较 经 发达 。广东一定要认真落实好 国家海洋局对广东海洋工作的要 求 , 力争当全国海 洋工作和海洋 经济工作 的排 头兵 , 努 在全 国 带个好头 ” 。这无疑是出 自海洋文化意识 的真 知灼 见 ,首次为 “ 广东是海洋 大省 ” 作出了明确定位。2 1 年年初公布的 国家 、 0 1
对打造西关文化品牌的若干思考

64《城市观察》2014年第3期Urban Insight , No. 3, 2014屋、骑楼街、“西关五宝”为代表的西关物品,以及记载包括十三行文化在内的大量历史文献典籍成为研究西关文化的三类重要载体。
因此,深入研究和发掘西关文化精髓,打好“人、物、志”三张文化品牌,对于培育、宣传西关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能为荔湾区打造岭南文化的窗口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打造西关文化品牌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挖掘西关名人资源,打造“西关名人”文化品牌,有利于弘扬名人精神,提升荔湾文化品牌魅力历史名人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
历史名人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一对打造西关文化品牌的若干思考◎ 温朝霞荔湾区地处广州市西部,俗称“西关”,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基础雄厚。
西关文化是荔湾地区吸引力、凝聚力与辐射力发挥和扩展的基础,是荔湾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
西关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西关物质文化是指荔湾地区建筑、城市道路、城市布局、饮食、服饰等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和文化景观等,例如西关大屋、骑楼街。
而西关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西关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例如戏曲类的瑰宝粤剧、西关民俗、民间手工技艺类的“西关五宝”(玉雕、牙雕、木雕、广彩、广绣)等。
在西关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以西关小姐、西关名人、西关民俗为代表的西关人文,以西关大摘 要:西关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关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以西关小姐、西关名人、西关民俗为代表的西关人文,以西关大屋、骑楼街、“西关五宝”为代表的西关物品,以及记载包括十三行文化在内的大量历史文献典籍成为研究西关文化的三类重要载体。
打好“人、物、志”三张牌,对于培育、宣传西关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关文化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文化品牌 发展【中图分类号】G 24 doi: 0.3969/j.issn. 674-7 78.20 4.03.0 965《城市观察》2014年第3期Urban Insight , No. 3, 2014个代表,是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的名片。
如何成功获得广州市社科联规划课题立项——记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郭凡博士的专题讲座

策研 究 的同时 ,注重 基础理 论的创新 性研 究 ,推动 学科建 为准 )的课题负责人 ,不得 申报新的市社科规划课 题。 设 和人才成 长 ,促进 哲学社 会科学研 究水 平 的提 高 ,为广
思想保证 和智力支 持。 7 由于主观原 因被撤销课题或者课题 最终 成果 鉴定未 .
两年内不能 申报新 的市社科规划课题 。 州市实施 国民经济 和社 会发展 “ 十二五 ” 规划 提供精 神动力 、 获通过 的课题 负责人 ,
、
广州市社科联规划课题立项的基本情况 四分之一成果成为决策参考
( )回顾 “ 一 五” 一 十
1扎根实践 .
据郭 凡博士 的介绍 ,哲 学社会科 学 的重 要使命 和价值 应用 对策研究 成果 和有地方特 色 、区域优 势 的基 础理论研 在于 为经济 和社会发展 提供理论 依据 和智力支持 。哲学社 究成果 , 以及 一批求 实创新 、 在国际国内有 影响的精品力作; 会科学 只有扎 根于实 践 ,才会 根深叶茂 、繁荣发 展。正是 建设 若干个 以优势学科 和特色 学科 为重 点的人 文社会科 学 秉持这 一思路 , “ 十一五 ”期 间,广 州社会 科学界始 终把 研究 基地 ,形 成一批具 有广州 特色 、处 于学科前 沿的一 流 党委政府 的关 注点作 为工作 的中心与重 点 ,围绕 中心 ,服 学科 和学术 品牌 ;造就 一支结 构合理 、学 术造诣 精湛 的一 务大局 。广州 市委书记 、市长每年 都亲 自为哲学社 会科学 流队伍和一批具有 国内领先水平 的学术名家等 。 “ 十二五” 招标课 题 圈题 ,向哲学社 会科学 界提 出一 些需要研 究的重 期 间 ,广州社 科联将 紧密 围绕加 快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和建 大问题 ,并把哲学 社会科 学优 秀成果运 用于各项决 策 中,
以SWOT分析审视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 , 创意设计产品质量也有待提 高。
( 三) 机遇( 0p p o r c u I l i
1 . 亚运会是广州城市品牌急速增值 、发扬光大的最佳舞 台 。2 0 1 0 年在 广州举行亚运 会 , 有助于世 界文化名城建设 , 催
清醒的认识 , 他们发 出了“ 资本 的时代已经过去 , 创意 的时代 已经来 临”的 呼声 , 其 文化创 意产业经 济 的增长 速度达 到
合排名处于最后—位 。经过数年的发展 , 上海创意文化产业规
产评估 困难 , 行业 内缺乏有 实力担保人导致的融资难的 问题 。 这些条件都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提供 了较好的融资环
境。
3 . 人才资本优势 : 人才将科技与创意完美结合, 化无形于 上进行对比发现 , 广州在三个城市中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综
J 4 9
区域 经济
MARKE 兀NG RE S EARC H
主体 ,具有历史性和现代性相 承、开放性和 多元 性并举的特 2 0 1 1 年 提出, 再次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 广州作为重点
点。
发展城市 ,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 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 随后也出台
2 . 地理条件优势 : 广州作为我 国的商埠都市 由来 已久 , 是 相关政策以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
有少数人在行动 . 尚未达成共识 。
之 后 随着《 国家“ 十一 五” 时期 文化发 展规划 纲要 》 的印
发,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 增强城市
功能的必然选择 。广 州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如《 广州市文 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一 五规划》 等, 明 确 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的发展 目标 、 发展战咯 、 重点发展 的产
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与思考1000字10篇

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与思考1000字10篇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与思考1000字(篇1)“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
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我们要肩负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让民族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勿忘“来时路”。
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经史子集当中,也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
透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寻觅到历史发展的踪迹,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兴衰荣辱。
鉴往知来,__,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__、方得始终”的根基所在。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要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中__、铭记历史,学习借鉴优秀发展经验,及时补足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将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要珍惜和平、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让我们在走向复兴中凝聚“民族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赓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
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
要深刻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
要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牢固树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守住“民族根”,凝聚“民族魂”。
作文范例凝固的历史 中国建筑故事

凝固的历史中国建筑故事建筑是文化个性的体现何镜堂:一个国家或城市能否成为一个名城,文化是关键。
历史上有名的城市,比如巴黎、罗马等,GDP并不高,但对世界影响无法估量。
在文化传承中,建筑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兼具有实用性、可观赏性。
无论是古老的东方,还是发达的西方,一谈到城市文化,第一是看建筑。
好的建筑,会很快的成为城市标志。
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1970年代才建成,现在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标志。
所以我认为,首先,文化传承是人类应对自然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把这东西丢了,就丢了根和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必须基于原来的血脉,否则就没有历史没有根。
汤国华:广州是有____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即使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也应该有自己的固有特色,除非我们继续把我们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古村落全部推倒重建,广州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才会消失,但是这样做的话,政府和人民肯定不会同意的。
最近广州市政府指示广州市规划局成立“名城保护处”,就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我认为处级单位级别还不够高,应该像十年前,名城保护办公室设在广州市政府办公室内,权威性更大,保护力度更高。
王世福:比如周庄古镇,这座江南水乡古镇全世界闻名,但实际上作为苏州的下辖区域,周庄的GDP一直不是领先的,从经济效益而言,周庄并不是讨喜的孩子,但是从社会效益而言,周庄是苏州江南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黄斌:好的建筑,是有文化个性的。
一个地域的文化个性,可以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筑是一个重要载体。
优秀的建筑,能灵动地体现当地的文化精华。
这种能体现文化精华的建筑,显然不是“罗马风格”、“意大利小镇”的拷贝,而是灵活揉入当地的文化风格、文化内涵的建筑。
建筑只有承载着地域文化的个性、显示出地域文化的风貌,才能成为当地文化的标志。
现在很多的“洋”建筑、“洋”小区,设计者往往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抄他城、他国的风格,并没考虑到如何把广州文化、岭南文化的元素植入建筑当中,因此虽然在使用功能方面或许是合格的,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广州、岭南风格的建筑,而是摆放在广州的“洋建筑”,因此它们不属于广州。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7期No.07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引言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之后,《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
2017年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元年。
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召开,该领导小组将起到关键性的统筹协调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强顶层设计和破除制度壁垒。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词是融合,本质是协同发展。
开放性、创新性、外溢性、宜居性、网络性、国际化、区域协调是湾区经济的主要特点。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设想,大湾区的建设将全面提升区内各城市的地位和价值,香港将巩固其世界顶级城市的地位,而广州和深圳将迈向世界级核心城市。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在文化底蕴、人口数量、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核心地位显著。
广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必然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整体战略设想,力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设想,在2018年初制订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中,广州的目标愿景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性质为: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该规划为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动力作用指明了方向和行动路线,描绘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8年10月,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包括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出新出彩,从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17•【字号】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施行日期】2012.07.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已经2012年3月27日市人民政府第14届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建华二○一二年五月十七日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和实施,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市的规划区可以划分为城市规划区、镇规划区和村庄规划区。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规划执行;尚未编制上述规划的,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本市按照规划的城市区位和功能定位要求,对各项建设实施规划密度分区管制。
规划密度分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具体控制指标和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中规定。
第五条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建设宜居城乡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首善之区”、建设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为目标,保持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城、田、海”的城市格局,发挥城乡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和修改城乡规划应当注重和加强对土地使用现状及已经作出的规划审批和许可行为的调查,遵循前瞻性、科学性、可实施性、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以及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引导、统筹、调控等公共政策作用的规划编制原则。
关于广州市战略定位的思考

维普资讯
第2 期
莪秋 文 : 关于广州市战略定 位的思 考
・5 7・
三中全会引发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第一次大转 型 , 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排序 ,广州市 的综合竞争力排第 6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新 的经济体制开始进入 位。 探索时期;19 年: /平同志的南方讲话 , 92 X l l,  ̄ 开启了中 20 年 中国 5 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排序 , 03 O 广州市 国经济社会的第二次大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综合竞争力排第 4 位。 同时 , 广州市在 4 个分项竞争 体制成为一个明确的转型 目标 ;而以中国加入世界 贸 力的排序中: 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列第 3 企业本体 位, 易组织 为标 志开始 的第 三次转 型 ,则是 历 次转 型 中波 竞争力排名列第 5 , 位 生活环境竞争力排名列第 4 位,
位 战略。
关键词 : 全球化; 竞争力 ; 定位
中图分类号 : 9 .3 F29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J x 2x ) 2 0 6 3 17 —4 2 (【】 0 —0 5 —0 0 6
广州 是 一座历 史 文化 名城 , 十 区和两 个县级 市 , 辖
展 的必 然选 择 , 须不 断加快 全球 化 的进程 。 必 只有 不断
维普资讯
广 东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 6年第 2期 Jun l fG a g o gP ltc ncNo a nv ri o ra u n d n oye h i o mll ies U
No. 2 0 2, 0 6
基 金项 目: 广东高校人义社科研究项 目(ZJ 6 (0 ) OSA 3 1 阶段性研究成果 . K9 .
收 稿 日期 :05 2 3 20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思考摘要:根据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12338”的战略部署,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广州市两个战略重点之一。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市如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城市规划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的海珠区黄埔古港古村为例,通过分析黄埔古港古村近期的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工作,总结相关工作经验,为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名城保护黄埔古港古村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羊城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在广州靓起来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城市规划的引领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是每个城市都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规划部门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城乡建设的作用,通过对海珠区黄埔古港古村地区的规划和控制,运用渐进式的规划引导,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逐渐实施黄埔古港古村地区的整治和保护利用,利用瑞典哥德堡iii号回访广州和2010亚运会等重大事件,初步完成了古港古村修复和整治工作,使黄埔古港古村初步恢复岭南古村落的风貌,促进了黄埔古港古村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抹上浓重的一笔。
一、黄埔古港古村的历史与现状黄埔古港古村位于海珠区琶洲东南部黄埔涌边,建村于宋代年间。
黄埔村的发展史是一部对外贸易史,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南宋方倍孺《南海百泳》中说,此地早在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边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
1757年清政府撤销江、浙和闽海关,仅保留粤海关,所有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通商”,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黄埔古港作为当时中国对外的唯一通商口岸长达八十多年,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黄埔古村的人文历史资源丰富,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孕育了很多广州乃至中国近代史上均有一定影响的名人名商。
黄埔古村出了“一村三领事”至今仍被村民所津津乐道,特别是胡璇泽曾身兼清政府、日本、俄国三国驻新加坡领事。
还有创立十三行天宝号而一鸣惊人的梁经国,为中国铁路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胡栋朝,出色完成保卫孙中山先生任务的永丰舰长冯肇宪等等。
至今,黄埔古港古村仍保留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包括胡璇泽故居、冯肇宪故居、云隐祖冯家祠、胡氏宗祠、化隆冯公祠、左垣家塾、晃亭梁公祠、华佗庙遗址、玉虚宫、黄埔税馆遗址、永靖营遗址、大南门门楼遗址、海傍街遗址等等。
虽然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悠久,但一直不被重视,静静地屹立在珠江南岸。
黄埔古港古村因位于相对边远的城乡结合部而长期游离于城市规划管理之外,导致出现部分古民居被拆除、新建建筑与古村落形象格格不入等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古村的整体风貌。
整治改造前的黄埔古村具有广州市一般“城中村”的特征:握手楼较多,村落环境脏乱差。
规划部门根据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深厚、古建筑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跳出“大拆大建”、“经济平衡”的惯性思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指导思想,探索出一条以古村风貌保护为目的、抽疏建绿为手段、综合环境整治为依托的“城中村”改造新路子。
二、规划对策在广州市中心的海珠区东部,在现代、繁华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东南,这里筒瓦青砖、锅耳山墙、绿树成荫、荷香四溢、游人如织,这里耸立着一座座古祠堂、古民居,一条长达2公里的古村旅游路线焕然一新……这就是位于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古村。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村落,黄埔涌边、古码头旁仍然只是一个大鱼塘。
直至2006年瑞典哥德堡iii号的回访,通过黄埔古港地区的规划整治和建设,黄埔古港才得以恢复,“古港遗风”、粤海第一关的风貌才得以重新显现。
但古村内仍建设混乱、握手楼较多、绿地稀少、污水横流、祠堂古街破旧,游人甚少从进村……通过近两年的规划整治和改造,拆除大量的不协调建筑,疏通环村护城河,通过连接大量的古祠堂、古民居形成主要旅游线路,使黄埔古港、古村成为有机的整体,初显岭南古村落风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依旧是那个古港,依旧是这个古村,依旧是这些古祠堂和古民居,但今天它们对广州却有了新的意义,因为这里成为广州向世界展示岭南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这变化源于黄埔村纳入规划管理后,规划部门对该地区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引领建设的作用。
规划部门没有困于“城中村”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通过对黄埔古港古村的深入现状调研,经充分征求文化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提出对黄埔古港古村地区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划定保护范围,通过整治改造,重新恢复黄埔古港古村的岭南古村落风貌。
编制了一系列的规划作为指引,包括《黄埔村整治和保护规划》(2000-2002年),《古黄埔港景观区整治与建设详细规划》(2004年),《黄埔村主要旅游路线两侧景观整治规划》(2006年),《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近期建设方案》(2009年)(该规划获得广东省首届岭南特色建筑与规划设计评选岭南特色街区奖)等等。
这些规划对黄埔古港古村地区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初步成效1、古建筑得到保护目前,黄埔古港古村地区的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十多年的规划控制,不允许破坏古建筑、严格控制新建建筑,规划划定的古建筑保护范围起到十分有效保护作用。
通过近两年的整治和修缮,大部分的古祠堂、古民居都得到修缮和保护,并经过规划引导而逐步转变功能,成为绘画创作室、咖啡厅、小商店等,使这些古建筑重新焕发活力。
2、古村落面貌得到恢复黄埔古港古村主要旅游路线的两侧曾存在很多与古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严重影响了古建筑、古村群落空间。
这两年,通过规划引领,拆除了100多幢与古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使村落的整体环境得以改善,使黄埔古港古村重新显现岭南古村落的雏形。
3、旅游业得到初步发展经整治后的黄埔古港古村向人们展示其崭新的面目,多年研究和呼吁保护古港古村的专家们欣喜若狂,大量游客慕名而至。
村民改变思维,经营迎合游客需要的相关服务业。
黄埔古港古村的旅游业得到初步的发展。
今后,将由村委主导,成立相关旅游服务管理公司,申请建立景区,对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构思和相关项目进行统一管理。
四、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启示及建议1、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契合形势转变发展方式黄埔古港古村经长期的规划控制和引导,逐步转变发展方式,契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形势,为其以后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特别是结合了广州市“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中调”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闲暇化”成为城市市民的基本特征之一旅游业快速发展既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又契合政策支持。
广州市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必须统筹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特别要保护好旧城区,避免大拆大建,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载体,打造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在“城中村”和旧厂房改造中,应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改变原地“经济平衡”的思维,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
2、注重实践,大力发展地方文化,提高市民幸福感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关键是“以人为本”,增强市民的幸福感。
从规划到实施,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规划既要有理想蓝图,又要切合实际,不顾形势而盲目追求理想往往只能成为空想。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生活和工作需求,合理配套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市民的幸福感。
文化认同是幸福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特点,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保护和利用岭南特色文化建筑是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
3、科学地编制规划,推动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在黄埔古港古村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部门采用渐进式规划和连续规划的模式,针对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编制相应的规划予以指导,既保证了“理想”,又兼顾了“现实”。
而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注重近期建设不能偏离地区整体功能定位,不能破坏地区发展的基本资源条件,不能影响远期规划的实施。
“科学规划、阳光规划”是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保证。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如何保护和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尤显重要。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旧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纲要》、《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初步成果已完成,如何利用这些规划成果进行规划管理,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是广州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础。
4、利用重大事件、循序渐进开展保护和建设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1685年黄埔古港成为中国四个对外贸易窗口之一,1757年至1840年长达83年的时间里黄埔古港是中国唯一一个对外贸易港口。
一百多年后的2000年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在琶洲岛选址建设,使得新旧两个“对外贸易窗口”近在咫尺,进一步促进琶洲地区(包括黄埔村地区)的发展。
2006年7月,瑞典哥德堡号仿古木船回访广州,直接带动了黄埔古港的建设,形成了粤海第一关历史陈列馆、古港码头等景区。
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亚运会,促进政府下大决心对黄埔古港古村地区进行整治和改造。
通过灵活利用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经整治和改造后,黄埔古港古村的主要旅游线路已形成,初步恢复了岭南古村落雏形,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观光的热点。
从黄埔古港古村的例子可以看到,重大事件具有推动项目进程的普遍效力。
利用重大事件推动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一个重要的导向。
如:可利用一年两度的春交会和秋交会,进一步推动和宣传广州市的历史文化建设,把广州市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1]王朝晖,李亮,罗海龙.浅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08,(27)[2]黄卓.挖掘城市历史文脉,重塑名城特色[j].城市观察,2010,(03)[3]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扩大与保护方法的多样化[j].城市规划,2001,(10)[4]廖卫华,消费主义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d].暨南大学,2010[5]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及方法[j].城市规划,1996,(01)[6]张松.留下时代的印记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5,(03)[7]张衔春,王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分析[j].华中建筑.2010.(08)陈达良,男,广东顺德人,生于1975年10月,硕士,现任广州市海珠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