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分类
佛教律藏药物分类的原因(三)
佛教律藏药物分类的原因(三)时分药、夜分药、更药、非时药,是梵文yāmika的四个译名,原意为“与夜晚有关的(药)”。
非时药并不是与时药相反或相对应的药。
它们与时药的区别在于“不杂时食,如法作净”,它们其实就是不杂含食物成分的、按照一定的方法过滤了的各种果浆等,“时浆者,一切米粉汁奶酪浆是”。
此外,其服用的时间也没有不“过午”的限定。
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在晚上服用。
古代中国把一夜分为五个更次,而印度的一夜一分为三,即“前夜、中夜、后夜”。
时分药“时分应服,时分药力故,过时分不应服”。
时分药的饮用规定也有差别。
例如《摩诃僧祗律》允许在晚上的三个时间段中可以饮服,白天则不可以。
而《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则不同,其卷五云:“其根药者,尽日应饮。
如其至夜,但齐初更。
[律教一夜分为三节,初之一分名为初更,过斯不得饮用。
若准五更,当一更强半。
1日云非时者,非正译也。
]”可见,根本说一切有部允许在白天和晚上的初更时分饮用诸浆。
七日药,梵语sāptāhika(-bhaiṣajya),词源是sāpta(数词,七)+aha(天,日),ka加在词干后,使名词变为形容词,i为发生音变中的联系元音,整个词意为“与七日有关的(药)”。
七日药在各律文中常见的是“酥、油、糖、蜜、石蜜”,但有时将酥分为生酥和熟酥,或者添加上沙糖、脂等,所以七日药的数目和名称有四、五、六种之别。
季羡林先生前揭文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此不赘。
油的种类也不少(见上引《摩诃僧祗律》卷三)。
有关糖、蜜、石蜜的药用,请参看季先生的系列著述。
各律文中单列有“七日药戒”这一条,均把七日药限定在七日之内,超过了七天则犯戒。
“过七日服者,尼萨耆波夜提。
”为什么有七日这一时间限定呢?一者是根据其药力来规定的,“七日应服,七日药力故,过七日不应服”。
二者糖、蜜算是“美食”,若长期服用,难免沉溺于口腹之欲,不利于修行。
所以,道宣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中指出,“七日药者,约能就法,尽其分齐,从以时限,用疗深益”。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佛教分类——精选推荐
佛教分类
佛教:
A:⼤乘佛教 :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宗、禅宗、密宗(真⾔宗)、[⼋宗⼝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笨教
⼤乘佛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
“乘”原意为“乘载”或“车辆”,也有“道路”之意。
⼤乘佛教兴起后,⾃称能运载⽆量的众⽣从死轮回之此岩到达涅槃解脱之彼岸,故称“⼤乘”;⽽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乘”,谓之“⼩道”、“⼩业”,认为那是佛陀为⼩根器的⼈所说的。
但原有的佛教并不承认⾃⼰是什么⼩乘,⽽认为⾃居才是佛教正统,指责⼤乘⾮佛说。
⼤乘佛教的出现是印度佛教史上继部派佛教之后佛教内部的⼜⼀次⼤分裂,也是印度佛教最⼤的⼀次分裂。
由于⼤乘佛教⼤⼒参加和⼲预社会世俗⽣活,主张深⼊众⽣,救度众⽣,所以其适应能⼒很强,包容范围较⼴,发展速度很快。
后来也分为两⼤派别:瑜伽⾏派和观学派
⼩乘佛教、⼤乘佛教和密传佛教的主要区别:
(1)⼩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佛(释迦牟尼),修⾏的最⾼果位为罗汉,教义重⾃我解脱;
(2)⼤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即寓⾃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的践⾏之中),最终⽬的在于成佛。
(3)密乘佛教:⾃称受法⾝佛⼤⽇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以⾼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世俗信仰为特征。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
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
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
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
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
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
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
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
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
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
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
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
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
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
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
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
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西游记》中的佛经与修行之路
《西游记》中的佛经与修行之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佛经和修行之路是核心元素。
以下是关于《西游记》中佛经与修行之路的知识点归纳。
1.佛经的概念与分类–佛经是佛教经典著作的简称,是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的总汇。
–佛经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大体系,其中北传佛教包括《大藏经》和《净土经》等,南传佛教包括《巴利藏》等。
2.《西游记》中的佛经–《西游记》中的佛经主要是《金刚经》和《佛说阿弥陀经》。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强调“空性”和“智慧”,被认为是佛教的最高教义。
–《佛说阿弥陀经》介绍的是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强调念佛和求生净土的重要性。
3.修行之路–修行之路是佛教徒追求解脱和成佛的过程,包括戒、定、慧三个阶段。
–戒指的是遵守佛教戒律,远离恶行。
–定指的是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力。
–慧指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智慧和洞察力,理解生命的真相。
4.唐僧师徒四人的修行之路–唐僧是取经的主角,他代表着修行者。
他坚持信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
–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他具有强大的能力和智慧,象征着慧。
–猪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他代表着戒,虽然有过失误,但最终也得到了解脱。
–沙僧是唐僧的三徒弟,他代表着定,他忠诚、稳重,为取经团队提供了稳定的支持。
5.佛经与修行在《西游记》中的体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妖魔鬼怪的阻挠,但他们始终坚守佛经的教义,以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修行者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如何依靠佛经的教义去应对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解脱的目标。
6.佛经与修行对中小学生的启示–佛经中的智慧、戒律和冥想等修行方法,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佛经,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力。
《西游记》中的佛经与修行之路是这部名著的核心内容。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六界分类法
六界分类法
六界分类法是佛教中的一种道教说法,用于描述人们所处的六个不同的境界或世界。
这六个境界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天界、人间和地狱。
1. 欲界:指的是欲望主导下的境界,人们受到欲望的驱使,追求世俗的享受和满足。
这个境界包括六道轮回中的人间、地狱和饿鬼道。
2. 色界:是比欲界更高的境界,人们处于对物质欲望有所超越的状态,更加关注精神和修行的追求。
这个境界包括六道轮回中的残酷道和畜生道。
3. 无色界:是比色界更高的境界,人们进一步超越对物质和感官的追求,进入了更加纯粹和无形的境界。
这个境界包括六道轮回中的天道。
4. 天界:是六界中最高的境界,天界代表着高度的美好和神圣,是某些修行者最终达到的境界。
5. 人间:是人类所处的境界,人们在这个境界中经历各种世俗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有机会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境界。
6. 地狱:是六界中最低的境界,地狱代表着极度的痛苦和折磨,是某些罪孽深重的众生所要面对的境遇。
佛教分类
唯识宗
密宗
各宗又由于传人不同而有很多分宗:
天台宗传入日本又分出日莲宗,天台本总等
禅宗教下又分临济宗和曹洞宗等,去年台湾证严上人承师印顺法师人间佛教又成立新的慈济宗发扬人间佛教。
其他各种也广有分支,比如密宗分台密,唐密和藏密三教,藏密又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
中国“禅宗”的禅字来源于禅那,但又有其特殊性。禅宗的禅不仅是指佛法,而且更指佛的心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建立在“法身”的基础上,直见般若,直趋佛地,因此,禅宗又被称为“心宗”或“般若宗”。
印顺导师言:“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里的“禅”是指禅宗。因为禅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历代高僧辈出,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的影响巨大,是其它宗派所不可比的
禅之一字为梵语“禅那”的简化。起先并非佛教专有名词,古德释义为:静虑、静思维、思维修等,皆不出止观的范畴,乃至禅定、禅修、禅思等都是其演化的同意语。这是古代印度乃至中国佛教及大部分外道修行的共法。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禅”的意义已变化成佛法的同义词,比如,南传的念处禅、安般禅,北传的五门禅观、念佛禅、壁照禅、观心禅等等,这其中的“禅”已成为“法”的代名词。
从古印度时候开始有佛教宗派,最早分两大派:
空宗和有宗
细分则有20多个小派别
后来分成两派分别外传
南传(上座部,我国称之为小乘,修阿罗汉解脱道)
北传(大众部发展而来,我国称之为大乘,修菩萨道)
后来北传到中国又由于个人根性不同及所获经典空有等不同分为很多宗派,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八宗:
天台宗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
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
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方法。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虽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
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
若细说之,则无法尽其意达其理,今据八大宗派的修持特点浅而说之。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
“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
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
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什么是佛教中“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什么是佛教中“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2012年08月27日 09:30来源: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作者:佚名庐山诺那塔院之白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诺那塔院)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
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
亦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
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证(开悟)三方面来衡量,则正法时期即指教、行、证具现的时期。
像法时期是虽无得证者,但仍存教、行的时期。
至于末法时期则是仅存教法而缺乏行、证的佛教衰微期。
经过此三时期之后,即进入教、行、证均无的法灭时代。
关于正法、像法的时限,诸经论有四说,即(1)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2)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3)正法、像法皆五百年;(4)正法、像法皆一千年。
但对末法的年限为一万年此点则无异议。
又,一般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在中国,南岳慧思的《立誓愿文》最早载明正像末三时期的区分,此后末法思想即广为流行。
礼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诺那塔院)◎附:盐入良道著·余万居译〈中国佛教的形成〉(摘录自《中国佛教史》)正、像、末法思想的成立:正法、像法的年限之说虽然各家皆有差别,然而,不管各家说法分歧的程度如何,若不以佛灭做为其年限之起点,则末法的思想不能成立。
中国佛教因为受老子化胡说的影响,老子与释迦的诞生皆被捏造,引起许多烦琐杂乱的说法。
隋朝的费长房编了《历代三宝纪》,其中即载有当时传说的六种佛的生辰:(1)根据鲁春秋为周庄王(译者注:周庄王应为“姬佗”西元前696~682年)十年甲午(西元前687年)。
(2)根据法显所传之殷武乙二十六年甲午(西元前1167年)。
(3)根据沙门法上答高句丽国王问,为周昭王瑕二十四年甲寅(西元前1027年),佛灭为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西元前949年)。
(4)依《像正记》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西元前723年)。
最好的佛教宗派分类
用图表画得很清楚。他们把它变成一门学问,一种知识,不太讲究修行,
也不求麻哈巴尼亚发露,只管一辈子研究经典。这个叫佛学。
真正钻研佛学的像唐三藏他们,拼命的思维,拼命的钻,钻钻钻,
钻到山穷水尽,钻到没有道理的时候,喔!柳暗花明,真实的境界就出现了。
所以钻研佛学的人也可能解脱,就看你的根器够不够,有没有明眼的师父来指导你。
学净土就更是完全不相契。
第二种是佛学,
华严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都是钻研理论的。
尤其华严宗学的人很多,专门研究华严经,探讨理的世界,事的世界,
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有一些研究佛学的人,用图解方程式,
代数坐标的方法去解释心经的,什么叫四智源自八识,五蕴,六根,六尘... ?
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分别心。你若没有分别心,也没有理论;
所以当我们离开分别的时候,也就没有理论了。
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接了当。
佛法大致上以密宗。禅宗。净土宗为主流。
密宗叫你不要怀疑,依师所教的相信就是如此,念这个咒。结这个手印。观想这个本尊,
你只要有耐心,花上时间就会有所成就。
所以不要用密宗的法去搞禅宗的法,反之亦然,这两种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法。
净土宗要你念阿弥陀佛,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放下这句佛号后,再看看它是个什么?
它不是个什么?真心就出来了,但要有明师提点,不然多半当面错过。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研究道理,你用研究道理的方式去钻研,
学密宗就走火入魔,学禅宗就会落入文字禅,口头禅,葛藤禅,野狐禅...等之流,
禅宗刚好反其道而行,他告诉你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就是要去怀疑,
佛教图书分类法(香光法)简表
論及其釋
500 論及其釋 510 釋經論 520 毘曇部 530 中觀部 540 瑜伽部 550 密教部 560 論集部 570 南傳論典 590 其他
儀制;修持;佈教;護法
600 儀制;修持;佈教;護法 610 儀式 620 僧制 630 修持
佛教文藝;佛教語文
700 佛教文藝 710 佛教文學 720 佛教美術 730 佛教音樂 740 佛教舞蹈 750 佛教戲劇 780 其他佛教文藝 790 佛教語文
031 課程
032 教材
033 教學法
034 學習法 包括讀書法
035 問題集 包括問題、題解、問答
通用複分表
標準複分表 佛教地區表 中國省區表 中國時代表
標準複分表
01 理論 011 研究法 016 與各學科關係 02 目錄、手冊 021 目錄
包括索引、提要 025 圖表
包括圖解、表解、圖譜 026 手冊
英 國 改 用 "711"; 法 國 改 用 " 712";德國改用"713" 7151 荷蘭 Netherlands (Holland) 7152 比利時 Belgium 7153 盧森堡 Luxembourg 7154 愛爾蘭 Ireland
7155 摩納哥 Monaco
7156 瑞士 Switzerland
57 寧夏
[32] 臺灣
6 西部地方
改用"7" 61 新疆
33 廣東
65 清海
香港、澳門入 [66] 西藏
此
34 廣西
改用佛教地區表 "3"
35 雲南
68 西康
36 貴州
7 臺灣
佛家心理学 PPT课件
佛教心理学之心身结构
内容: 佛性─┬─心——┬能藏——心识(心体)———胎光业魂
│
├所藏——种子识(记忆)——幽精转魂
│
└执藏——习性识(习惯)——相灵现魂
└─色身─┬意根—┬末那识(思绪)——伏尸魄
│
└意识(直觉)———除秽魄
├身根──身识(触觉)———尸垢魄
├眼根──眼识(视觉)———非毒魄
├耳根──耳识(听觉)———天贼魄
佛家心理学
黄漫远 张丹 薛小雷
佛家心理学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佛家思想与心理学的关系 对佛家心理学的评价
佛家心理学
佛教与佛家概念的界定 佛家:1.诸佛之净土。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
术思想、佛教僧侣等。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 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 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 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关键是犯错后及时对治。一方面,要把曾经有过的 不善行为发露出来;一方面,表示真诚悔过并发誓 永不再犯。有了强烈悔过之心,罪业就能得到相应 的化解,乃至彻底铲除,所谓“忏悔得清净”, “忏悔得安乐”。这也是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方法。
3.培养正念·修习定慧
除戒律外,佛法中还有定、慧修行,为戒定 慧三无漏学。
心是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这 就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1.心是多元、复合的作用 佛法认为是普通心理, 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感觉、情绪、注意、表 象、意志等。此外,还有善和不善的心理, 是和道德、犯罪有关的心理。
2.心是无尽生命的积累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2、释迦牟尼 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 之太子。母摩耶夫人为邻国 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释迦 牟尼作为释迦族的圣人和觉 悟者——佛陀,在他45岁 的时候开始了漫长的弘教活 动,直至80岁涅槃。
sutra的用法 -回复
sutra的用法-回复梵语词汇"Sutra"(经典、教义)是佛教中常用的术语之一,它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佛教经典一共有三大类:经、律、论,其中"Sutra"指的就是经典,也被视为佛教教义的核心和主要教材。
"Sutra"的用法非常广泛,它可以指不同佛教经典的某个特定部分,也可以指整本佛经的名称。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你关于"Sutra"用法的问题。
第一步:佛陀的教导和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也是佛法的最高导师。
他在世时曾经教导了许多人,传授了大量的佛法教义。
这些教诲和教导被佛陀的弟子们记录下来,并被整理成不同的佛经。
这些佛经被称为"Sutra",是佛陀教义的基础。
第二步:佛教经典的分类佛教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经、律、论。
其中"Sutra"指的是经典部分,它主要包含了佛陀的教义和教导。
律部则包括了僧团的戒律,论部则涉及到对佛理的评论和分析。
但是在平常的交流当中,人们往往更多地使用"Sutra"一词,来泛指佛教的经典和教义。
第三步:不同佛教经典的特定部分一本佛经通常由多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又由多个章节构成。
这些章节中的一部分被归类为"Sutra"。
例如,在《大般涅槃经》中,有一部分叫做《无量寿经》,也被称为《阿弥陀经》或者《观经》。
这个"Sutra"描述了佛陀教导人们如何通过念佛修行,获得无量寿的方法。
所以,在这个例子中,"Sutra"指的是《大般涅槃经》之下的《无量寿经》这个特定部分。
第四步:整本佛经的名称"Sutra"这个词也可以单独指代一本佛经的名称。
例如,我们可以说《法华经》是一本十分重要的"Sutra",它详细叙述了佛陀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Sutra"所指的就是整本《法华经》。
佛经中的分类是什么
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
一、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
这三种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
唐僧玄奘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
二、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类,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三、按照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汉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日文大藏经、巴利文大藏经等。
但现存佛教大藏经中比较成系统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大类,即巴利文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
四、按照制作技术的不同来分类,又可以分为手抄大藏经、刻版印刷大藏经、石刻大藏经等等。
佛教有几个宗派
佛教有几个宗派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
现在且把大小乘各宗与空有的关系,列表如下:佛教㈠小乘⑴成实宗─────空宗⑵俱舍宗─────有宗㈡大乘⑶三论宗(涅盘)─空宗⑷天台宗(摄论)─空宗⑸唯识宗(地论)─空宗⑸华严宗─────有宗⑹南山───空宗.有宗⑺净土宗─────有宗⑻禅宗──────空宗⑼密宗───空宗.有宗喜喜回答采纳率:46.8%2009-05-28 10:37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
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
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
密宗。
寻觅的豹子回答采纳率:30.9%2009-05-28 10:38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成实宗—————————空宗│┌—小乘—┤│ ││ └—俱舍宗—————————有宗│││ ┌—三论宗(涅盘)—————空宗佛教—┤ │ 巢│ │ 天台宗(摄论)—————空宗│ 巢││ │ 唯识宗(地论)—————空宗│ ││ │ 华严宗—————————有宗└—大乘—┤│ 南山宗—————————空宗.有宗││ 净土宗—————————有宗││ 禅宗——————————空宗│└—密宗——————————空宗.有宗参考资料:/%BA%AE%CC%B6%C7%EF%CF%A6/blog/item/6d00a30e1b6996 e736d122a1.html匿名回答采纳率:12.8%2009-05-28 10:47中国佛教十个宗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8 11:37网页 /news/show.aspx?id=225&cid=36释法建回答采纳率:15.3%2009-05-28 11:34释迦佛言:佛教分为两宗三乘。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佛学是一种源自于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它包括了佛教、道教、密宗等多个流派,也渗透到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佛学常识和名词众多,以下按类别进行介绍。
一、佛教基础知识1. 佛:又称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开创者和教主。
2. 佛教:一种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生苦难、解脱轮回的宗教信仰。
3. 法:佛学指导人们实现解脱的指导原则和教义。
4. 僧:指修行佛法、供养法师和传承佛法的人。
5. 奉行五戒、常住恶行和积攒善行是基于佛教信仰和原则下的履行。
6.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7. 四圣谛:痛苦存在、痛苦原因、痛苦停止、痛苦停止方法。
8. 十二因缘:指人一世到下世、生、受、想、爱、取、有、生、老、病、死的循环再生。
二、修行方法及流派1. 禅修:通过打坐等方法,消除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
2. 念佛:一种对佛、对法、对僧的虔诚信仰和慈悲心。
3. 淨土:以信、愿、行来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
4. 观修:通过思考及练习感官及心灵的观察与反省,达到解脱境界。
5.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瓦解贪嗔痴等烦恼。
6. 台密法:追求超越自我、化身佛性的方法,以神秘的仪式实现。
7. 禅宗:流传于中国的一种佛教流派,注重提高修行者的宁静、专注、觉知之能力。
8. 淨土宗:强调以一心念佛、朝西禅定为修行方法,以建立实相世界为目标。
三、佛教名词1. 因果报应: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念,指善恶行为必定有相应的结果。
2. 菩提:意为“觉悟”,指悟道成佛之意,同时也指实现无上解脱的目的。
3. 佛性:指人身上的潜在潜质,是心性无尽、本具智慧、真实自在的特性。
4. 境界:指修行者达到的各个阶段,如修行思想、行为、修持等。
5. 缘起:佛教哲学的中心思想,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6. 觉悟:指人们在人生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界的真实认知和理解。
7.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教重要的对五种感觉与心理现象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
2.(1)佛的含义
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觉者,和知者。
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
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
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2)佛分类
A.释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应身佛,居右。
B.三世佛,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
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居左,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居右),竖三世佛(现在佛释迦牟
尼佛,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之分。
注: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3.菩萨
是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4.罗汉
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
=====================
1、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
外表都一样,内心世界一样,佛佛道同。
不同的是:释迦牟尼佛是此娑婆世界现在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现在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佛。
释迦牟尼佛手势主要为说法印(一向前、一向下),药师佛主要为手托宝塔,阿弥陀佛主要为手托莲花。
2、他们旁边站的菩萨:阿弥陀佛旁边观音、势至菩萨;药师佛旁边日光、月光菩萨;释迦牟尼佛旁边文殊、普贤菩萨。
3、如来佛:是吴作家搞错了,如来是佛的别称,是一回事。
一切佛都有11种通称,佛、世尊、天人师、调御丈夫、如来、世间解……。
此世界主要简指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