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便于大家看书、思考,我一点一点整理并讲解一些这门课的《每章要点》,不全面,只是我认为的要点,不知对大家是否有帮助。
或许也会使大家觉得空洞,但我尽力了;或许(功利一点)对以后考试有点帮助。
望见谅!
陈老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重点
1.大学生活的基本矛盾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新生和其他年级学生的表现各有不同。
2、大学生活的基本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智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体是人才素质的重要条件。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体现。
3、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要思考
1. 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与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关系;
2. 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如何塑造。
三、可以讨论:
1. 我们应该怎样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2. 联系实际谈谈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重点
1.理想的艰巨性与曲折性问题
要将理想变为现实,需要坚定信念,并充分认识到实现理想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能驱散人们心灵上的幽暗,激发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实现人们崇高的人生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作为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成功,中国现在还会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2.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评析
理想立足于现实,指向未来。
理想虽然指向未来,但它植根于现实,一切必须从现实开始,正确面对现实,树立理想以改造现实。
理想与现实又具有同一性。
理想以现实为依据,是现实的升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
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与现实可以相互转化。
3. 析“没有理想信念不照样活吗”
青年是理想的形成时期,是立志成才的关键阶段。
只有根据时代的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才能减少困惑,消除个人脱离实际的幻想,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伟大的事业需要大批有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才接班。
二、要思考
1.怎样理解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理想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是单个人对事物未来的想象、希望及追求,是其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属于个人理想范畴,是每个人所特有的。
在我国,社会理想是指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
2. 为什么说大学生只有把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第一、是由理想的内容所决定的。
第二、是由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所决定的。
第三、是由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目的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
第四、是由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决定的。
第五、是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要求的。
3. 理想信念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理想信念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第一、理想信念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
由于理想信念来自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第二、理想信念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
理想信念在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强大的能动作用。
第三、理想信念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没有理想信念,一个人的境界就会失去核心和灵魂。
三、可以做得活动
1. 看视频《恰同学少年》、感动中国人物等教学片;
2. 收集“感动中国”人物及“感动某大学”人物资料,自拟题目写评论。
3.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并着手实施。
四、可以与同学讨论
如: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一、重点
1. 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与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的维护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之间经济交往和经济渗透的频繁和深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经济,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面临着霸权与反霸权、渗透与反渗透的严峻形势,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把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准绳。
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又一重要特征。
2. 如何理解“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针对社会上在祖国利益上荣耻不分、甚至荣耻颠倒的现象,鲜明地区分了光荣和羞耻的界限,它既从正面高扬了“以热爱祖国为荣”,也从反面批判了“以危害祖国为耻”。
3. 和谐社会与爱国主义
在我国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民族尊严的神圣,更表现为拥护党的领导,从国
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维护稳定局面,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应具有的内涵。
第一,保持国家的稳定局面 , 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加和谐 ,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爱国主义所应具有的内涵。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爱国主义还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执政党能力,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协调好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爱国主义还要做到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第四,铸造强大的民族精神,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4.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第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第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第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第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第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其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时代精神的内涵。
第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第二,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第三,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四,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第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6.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有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坚持、拥护党的领导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一致性。
7. 为什么说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课题?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信息、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
这是因为:二是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
8.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构成。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二、思考的问题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做一个怎样的爱国者?
4. 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 联系实际谈谈,新时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三、我们敢作吗?
徒步重走长征路。
四、可以做的
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瞻仰英雄人物事迹,谈体会。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重点
1.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从而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源,或者说是产生、形成人及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
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特性,人的特性从一定的侧面表现和反映着人的本质。
人的特性有多个,人的本质在同一层次只有一个。
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的,不能是自然的。
只有人的“自然属性”或“自然基础”,没有人的“自然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社会的本质是人,没有人社会是不存在的。
个人与社会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对矛盾。
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自然属性 , 而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传承是人生的首要意义,体验是人生的基本意义,实现是人生的最高意义。
4.关于人生价值的理解
第一、人生价值的含义。
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
第二、人生价值的内容。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是指人生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
首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其次,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人生价值中的关系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分主次的。
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
外在价值即个体已经表现出来的、通过社会评价予以肯定的客观上、外在化的价值。
内在价值即个体在创造人生价值时所具备的德、智、体、能、学等尚未被开发的、潜在的人生价值。
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人生的物质价值,即作为客体的个人,在其人生实践中满足主体(社会、国家、集体、个体人自身)物质需要的关系。
第三、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在实际生活中,人生价值的大小到底以什么作为评价和判断标准呢?就个人而言,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总有局限性,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范围和判断能力。
虽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集团和个人,评价的标准各不相同,有时因评价的主体而异,但就每个社会来说,总是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
奉献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客观要求。
奉献是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
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终极标准。
5.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是错误的
第一、从概念上讲,“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混淆了“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含义;
第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混淆了自私和个人利益之间的限界;
第三、“自私”不是人的本能,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6.“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观点评析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是属于合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认为个人在追求一己私利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会把个人引向为社会造福的轨道上来。
实际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核心是“为我”,“为他人”只是一种掩饰和遮盖。
“客观为他人”相对于“主观为自己”这一核心而言,之所以是从属的、不确实的,还因为在“主观为自己”的主观动机的支配下,其所付诸的行动并不必然产生利他人的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也可以不利于他人。
7.有人说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第一、从概念上讲,“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混淆了“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含义。
第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混淆了自私和个人利益的界限。
第三、“自私”不是人的本能,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8.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辨析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阶段,是其一生中宝贵的系统理论学习时期,是未来职业定向的基础。
二、可以做的活动
1、看视频资料了解引导及帮助大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真谛及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
2、大学生人生观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及价值取向等进行调查,以客观掌握大学生人生观发展情况。
由此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和评析。
三、可以讨论:
大学生如何认识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重点内容
1. 影响道德品质形成的因素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一个人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空间和领域越来越广,个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社会化和广泛化。
为此,社会发展不仅要求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要与社会规范相适应,还会通过意识形态、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等形式来强化对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从而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
第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形式。
第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成长的摇篮,也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四、个人主观努力人并不是消极被动适应环境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个体品德形成中,外部环境的因素只有通过主体内在的认识才能发生作用,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因素。
2. 道德品质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的道德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层次性,在认知发展理论中也得到进一步的确证。
在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中,人的生存需要,乃至享受、发展需要为个体道德的发生提供了原动力。
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个体对实践的参与,不仅促进了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社会对个体不断地教育和训练,和个体自身不懈地锻炼和修养中的形成的。
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情感,再由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意志,最后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过程。
第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第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倾向。
第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时,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第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4.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把握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了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了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对中国古代道德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升华。
5. 如何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的两种错误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
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主张在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要实行整体改造的方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已经蜕变为一个不能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整体,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西方道德文化整体移植过来,特别是要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取代集体主义价值观。
6. 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
第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第三,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
第四,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
7.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不但不可能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恰恰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
8. 集体主义的基本精神。
第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第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9. 试述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纲要》不仅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提出“诚信”,而且在职业道德要求中,再次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正确反映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10. 试述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1. 试述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进行道德修养,除了需要提高自觉性以外,还必须认识和把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中外历史上思想家们关于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的许多论述不乏真知灼见,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