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的地理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中的地理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道家思想首先在我国开始系统地从哲学层面对宇宙万物起源以及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中,道家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地理观,这对我国地理思想史的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道家思想中的宇宙观、自然环境观、天人合一思想以及道家思想中的人的地理选择等几方面对道家思想中的地理观念进行探讨,并简单讨论道家思想中的地理观念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地理观,宇宙生成,天人合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儒家思想在社会道德层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则,那么道家思想则在思想和处世态度上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同于儒家对社会里人与人的伦理规范的重视,道家更主要的是从哲学层面上去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宇宙,甚至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从这种相互关系中对我们人类做出定位,指导我们如何处理和自然万物的关系,如何去享受我们的生命过程。
作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头,道家首先开始系统地研究宇宙万物的起源,世间万物的相互关系等重大的哲学问题。
而这些探索大多又是古人通过自身对自然的观察体验,加上深刻而缜密的思考而进行的。
在这些探索中,很自然地形成了古人对一些地理现象的思索和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地理观念,而这种观念又对后世的中国人的地理思想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这些思想观念对我们现代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所以对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人有关自然地理的思想观念,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地理学研究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1. 道家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
1.1.远古的开辟神话时代
对世界来源的追问是古时候人们认识和探索自己所生存的环境的最直接的
一种方式。
比如,屈原的《天问》就显示着古时候的人对这个世界来源的好奇与求索。
然而,限于当时人的知识以及智力水平,他们仅仅能从这神奇的世间万物背后透出的一种神奇的不可捉摸的力量中去揣摩这个世界。
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恐惧,当时的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有一个超能力的神主宰着天地万物的运行。
所以,早期的人对宇宙起源的理解大多为神及英雄的创世。
这一点在西方文化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圣经》的第一篇《创世纪》就详细记载了上帝用了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的故事。
在中国虽然没有流传如此之广的创世传说,但早期的中国曾有过不止一种的创世说。
各种的图腾崇拜以及祭祀活动都显示着人们对开辟并且控制着这一世界的神秘力量的敬畏。
直到今天,在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神话传说,诉说着神话英雄创
造并统治世界的故事。
现在留存的关于当时的神话传说已经很少了,但我们仍能从《山海经》中窥到这一神秘世界的一角。
而在中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造人的故事可以说是最为有名了。
故事流传的年代虽然已在后来的先秦、三国时候了,但这些故事恐怕也不是凭空而来,大抵也源自从更古时候的口耳相传吧。
当然,这些神话中自然体现出了早起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比如盘古的传说当中,盘古开辟混沌,轻者上升浊者下降,形成了天地。
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草木等等都是由盘古躯体所化。
而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比如打雷、刮风、下雨等也都与盘古的自身活动有关。
当时的人无法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揭示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只能将之一切归于那个至高无上力量的拥有者,这个拥有者不仅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控制着世界上万物的运行。
1.2.道家关于宇宙的起源
大约到了周朝时候,一种新的宇宙创生说开始慢慢形成。
这种拥有至高无上力量的创世者开始被请下神坛,取而代之的是以阴阳五行为主要元素的传世说。
其中较早而且较为系统的莫过于道家思想中对于宇宙形成的叙述了。
关于宇宙的概念,古人有过一些比较模糊的描述。
比如:《三苍》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淮南子·齐俗训》亦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老子》说中没有关于宇宙的明确描述。
《庄子·庚桑楚》说:“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窃者有实。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
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
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
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
圣人藏乎是。
”大体说来,“宇宙乃是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的物质生灭变化之‘天门’”。
1
道家思想中关于宇宙生成最为经典的描述莫过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这里短短十几个字就把宇宙万物的形成完整地表述出来。
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两千多年来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大致说来,“一”就是指的一种混沌未分的元气,这似乎类似于盘古之前的那个混沌,大概也是庄子所说“物化”之前那宇宙的初始状态。
“二”则是指阴阳二气,也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比如《老子》第二章里所说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庄子》“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的“彼是方生之说。
”3而“三”则是这种阴阳对立面调和生成之物,万物则都是由“阴阳”和合的均衡状态。
这种创世思想否定了先前有人格的神的刻意而为,提出了“道”的自然生化,将“道”置于一切的最高处。
老子否定了有神论,而那种创世之神假若存在的话也是在“道”之下的。
老子在描述道的时候就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
关于宇宙出生之前,道家认为是由“无”而来。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庄子也说:“万物出乎无有”,6“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
1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第74~7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
2《老子》第42章。
3《庄子·齐物论》。
4《老子》第4章。
5《老子》第40章。
6
有一而未形。
”7这种无中生有的宇宙生成之说彻底否定了所谓“上帝”的存在,因为在宇宙生成之前的“无”使得上帝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这不能不说是道家为无神论开辟了道路。
1.3.万物的形成变化
宇宙由“道”生成,那么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形成和变化的呢?前面说到了老子的“三生万物”,而《庄子》中则更多关于万物的形成变化。
在《齐物论》中,庄子为我们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故事的最后庄子说道:“周与蝴蝶起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
”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道”变化而来,万物原本都是同于道,而道的运行“物化”之后,才有了庄周和蝴蝶的不同。
所以庄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同的,也就有了其万物平等的“齐物”思想。
同样的,万物变化也是“道”运行的结果。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8即万物由生至死,四季来回变化,这种种的循环变化都是“道”运行的结果。
《庄子》当中更是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来说明“道”的运化。
如:“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这里庄子将道的运行,事物的变化更为自由化了。
他说左臂可变为鸡,右臂变为弹弓,尻骨变为车轮,精神变为马,而人的生死也是道的时、顺变化而已。
庄子妻子死的时候,他“箕踞鼓盆而歌”,并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9他认为人的生命就是气变为形,形变为生,生变为死,这都是道的运行而已,就如同四季的变化。
人类的地理思想对重大的莫过于对宇宙万物起源的认识了,而道家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否定了神造论,而提出了道的创生与运行。
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类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代的许多有名的物理学家都对道家思想推崇备至,并且有些灵感直接来源于古老的道家智慧。
2.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环境观
2.1.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
物理学家惠勒指出,自然规律是随着“宇宙的生成”而生成的。
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在老子那里,兼具宇宙本原和秩序法则双重含义的“道”的创生能力, 自然地包含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和作为“常道”的各种自然规律的生成两个方面。
10“道”既作为宇宙的本源创造并且养育着世界万物,又同时作为一种支配着万物的规律而无处不在,这在道家思想中多有体现。
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11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2也就是说道作为万物依之而生的规律是无处不在的,“天网”即道表现出来的规律,这种规律如此的宏大而又稀疏不可见,万事万物都在其中未有所失。
庄子在《知
7《庄子·天地》。
8《老子》第40章。
9《庄子·至乐》。
10代金平《宇宙的生成及自然规律的起源》《管子学刊》1998年第2期。
11《老子》第34章。
12
北游》中更是说道“无处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在道家观念中,万物的运行都是离不开道的,而这种运行的规律同时也正是对道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一种体现。
既然万物都是依着“道”的规律运行的,人只可能去认识并且利用这种规律,而妄图去改变这种规律的行为是不可能行的通的,违背了道的运行规律必然事与愿违。
道家关于自然规律总的体现在对事物其内在规律的遵从,即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13。
只有让事物依据其自身的规律去自由的生长,而不加以认为干扰,这才能达到最为完美和谐的境界。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
比如地理的庄稼,让其自由地在土壤里接受阳光雨露去生长便可成熟收获,而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这种思想看似无用,其实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迪。
我们只有了解了事物自身的规律,从而去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条件,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此外,道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体现在其循环往复思想以及对“柔弱”的重视。
老子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4第十六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5道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大多是来自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悟。
他们看到四季的轮回、冷热的交替、生死的往复等等,所以循环往复是他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最基本印象。
庄子《养生主》亦有薪尽火传的故事,大概也是在表达这么一种思想吧。
同时,对自然的观察感悟还使其感到了柔弱的作用。
《老子》第七十六章说的最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他的这一体验主要来自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因为生着的躯体总是柔软的,而死了的就变僵硬了。
所以柔弱属于生,坚强属于死亡。
这一体验还来自于对水的观察,如《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道家从自然界观察到的柔弱,推广到了为人处世等等方面,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2.2.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实在道家思想里,是不存在所谓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的。
因为在道家看来,人即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没有对立,自然也就不存在相处关系的问题。
所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分彼此,和谐共生。
老子讲“道法自然”,对待自然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不妄为,任其自由发展,因为一切都依道而行,根本不需要人为的干涉。
庄子最爱讲顺任自然,其讲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为了说明只有顺任自然之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当然,这种思想也被延伸到了人类社会之中。
其曰:“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16庄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求已经到了一种极端的境地,他所理想的“至德之世”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与自然绝对和谐相处。
与自然的关系还表现在道家人士的处世之道上。
道家多隐士,从老庄以来,13《老子》第25章。
14《老子》第40章。
15《老子》第25章。
16
多居于以自然之境为主的山林湖泊,而尽量躲避人为痕迹过多的社会。
从庄子的钓于河流而不愿出仕,到汉朝沿河而居的河上公,再到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竹林七贤,无不避人世而亲自然。
道家的这种观念自有其积极的意义,因为山林中的人多了许多清新的自然之趣,而少了许多人世间各种的纷乱嘈杂。
3.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在思想上有很多对立之处,但他们又共同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然而,两家的理解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天更像是有人格有意志的天,而人必须通过修身养性,调适上遂,“践仁”、“尽心”以达到与天合一。
而道家关注的则是自然意义上的天,人与天本来就同归于自然,依其自然本性,即是“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天和人都有自然的本质性状,因而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
比如老子讲“道法自然”,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17既然天人皆源于道,皆以自然为法,当然是统一的。
同样的,庄子也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8的说法,也表达了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思想。
只不过是由于人类的“有为”、“妄为”才破坏了这一自然规律,扭曲了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了人与天的矛盾对立。
所以只有“无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重新回归自然本性,从而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合一”之“一”就是“道”,即“自然”。
“天人合一”就是双方彼此融合、协调,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冥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首先,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对后来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次,这种人与天的和谐共生观对后代的无神论者影响很大,成为批判有神论的有力武器。
此外,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的古典美学影响深远,使得中国人自古就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传统。
4. 道家思想与人的地理选择
4.1. 人对自然环境的选择
道家思想中对大自然的亲近极大地影响了人对其所居住生活的环境的选择。
人对地理环境的选择除了考虑生活的便利性之外,更要在乎其舒适性。
而传统的道家思想则使人们更倾向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只有在天然的环境当中,人才能真正地去放松自己,体会到自由自在的逍遥无忧的感觉。
道家对自然的亲近首先体现在对水的亲近上。
老子有“上善若水”19的说法,庄子的《逍遥游》、《秋水》等篇中更有许多与水相融相乐的故事。
同时,道家的隐士们大多也要傍水而居。
水清澈柔和,容易使人的心清澈安宁下来,所以后来的人选址也往往要考虑到与水的亲近。
除了水之外,道家对山林亦有着深厚的感情。
《庄子》中多有对所谓神人的描写,而这些人大多都住在遥远的山林之中。
而道教中的福地大多也位于山清水秀之处。
自古代以来,人们便对高山和树林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敬。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就有诸如昆仑、蓬莱之类的仙山。
而儒家亦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高山和树林,特别是有传说中的高人居住过的地方,成为了后代无数的人所向往和追求的地方,在当今,则表现在各种火热的旅游之地上。
17《老子》第25章。
18《庄子·齐物论》。
19
4.2. 老子“小国寡民”的地域观
在道家思想中,有一种独特的“小国寡民”的地域观念。
老子在其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这种类似于远古聚落似的国家观念似乎与社会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往往是倾向于集聚,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或者是规模宏大的城市。
但我们也不可简单地用消极落后来概括老子的这种小国观念,相反地,在这种不断的集聚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我们才体会到了其思想的精妙之处。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城市规模的问题,开始考虑到大规模城市带来的种种弊病,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规模的问题。
当然老子提出小国寡民思想并不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些,其思想的出发点是对于人与人之间频繁交往所带来各种纷争的一种解决。
在我们社会越来越多矛盾和冲突的今天,这种小国寡民的地域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我们不能再仅仅考虑到将大量的人无限制的拥挤起来,而更应该考虑到人对其个人生活空间的需求。
在我们走集聚之路发展如此多年之后,是不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有机分散来解决集聚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5.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思想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
在经济社会快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开始回过头去从古人的思想智慧中寻求解决之道。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来面对这些问题。
道家思想代表了古人最初的对地理的认识与探索,同样的,也会在今天的地理思想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5.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人类在享受到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的时候,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越来越多地采取与自然对立的态度去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西方的价值观念狂扫世界之后,人类更多地抱着“人定胜天”的观念开始妄图征服自然。
而仅仅在这一两百年之后,人类开始尝到由此带来的各种苦果,自然界的种种报复是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季羡林先生在为范曾所作的《庄子显灵记》的序中曾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与人类前途的危险性成正比——尾巴翘得越高,危险性越大。
”这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从道家思想中去反思,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应该回到那条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
20
路上来。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狂妄地去试图改变这种规律,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5.2.资源环境的循环可持续利用
当前人类的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资源环境的破坏了,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而道家思想中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细细思考,从中或许可能会领悟到一些东西,以利于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家最反对的就是“有为”,其实他所反对的“有为”是无视自然规律的“妄为”。
我们在发展之中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中尽量少一些干预?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多地考虑到应该依着自然之“道”去发展,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需要去“胡为”?道家讲究的是循环往复,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如何让这些能源可以循环起来?我们不能等到资源枯竭的时候再去补救,而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考虑去预防,这也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1
5.3.区位优势中的自然环境因素
当今的地区发展中区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的发展中重视的更多是地区的交通、资源等区位要素。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生活的舒适程度。
道家思想中的那种与自然亲近的理念开始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是否有青山、秀水、绿地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选择。
所以在当今发展中对区位的选择不能仅限于先前的地理交通等,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和营造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
5.4.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
近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急剧膨胀,从而带来了一些列的问题,于是近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随着规划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干预也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对,一种反规划的思潮开始蔓延开来。
而这些问题大多根源于于规划对城市的过度干预以及不合理规划安排所带来的。
考虑到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即强调事物依照其自身规律去发展变化,而尽量少地加入人为的干涉。
对于城市规划亦是如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规划出个“理想国”出来,而是更多地依照现实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去建设,尽量少的去改变其原本的属性。
对于那些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少去干涉,要知道好的规划不是你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而是你没有做什么,保留了一些什么东西。
所以我们当今的规划要多从道家的思想中吸取有利的因素,而不至于在“妄为”的起路上越走越远。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