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合集下载

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操作指南

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操作指南

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操作指南第1章工业互联网平台概述 (4)1.1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4)1.2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价值 (4)1.3 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 (5)第2章开发环境搭建 (5)2.1 开发环境准备 (5)2.1.1 硬件要求 (5)2.1.2 软件要求 (5)2.1.3 开发工具 (5)2.2 搭建开发工具链 (6)2.2.1 安装编程语言环境 (6)2.2.2 安装数据库 (6)2.2.3 安装版本控制工具 (6)2.2.4 安装容器技术 (6)2.3 配置网络与硬件环境 (6)2.3.1 配置网络环境 (6)2.3.2 配置硬件环境 (6)第3章平台架构设计 (6)3.1 总体架构设计 (7)3.1.1 基础设施层 (7)3.1.2 数据层 (7)3.1.3 服务层 (7)3.1.4 应用层 (7)3.1.5 安全保障体系 (7)3.2 数据架构设计 (7)3.2.1 数据源 (7)3.2.2 数据采集 (7)3.2.3 数据存储 (8)3.2.4 数据处理 (8)3.2.5 数据分析 (8)3.3 服务架构设计 (8)3.3.1 服务注册与发觉 (8)3.3.2 服务编排 (8)3.3.3 服务治理 (8)3.3.4 服务接口 (8)3.3.5 服务调用 (8)第4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9)4.1 设备接入与数据采集 (9)4.1.1 设备接入 (9)4.1.2 数据采集 (9)4.2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9)4.2.1 数据预处理 (9)4.2.2 数据清洗 (9)4.3 数据存储与索引 (10)4.3.1 数据存储 (10)4.3.2 数据索引 (10)第5章平台业务功能开发 (10)5.1 设备管理功能开发 (10)5.1.1 设备接入 (10)5.1.2 设备监控 (10)5.1.3 设备维护与保养 (11)5.2 数据分析与应用开发 (11)5.2.1 数据预处理 (11)5.2.2 数据分析与挖掘 (11)5.2.3 数据可视化 (11)5.3 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 (11)5.3.1 用户管理 (11)5.3.2 权限控制 (12)第6章应用开发与部署 (12)6.1 应用开发框架介绍 (12)6.1.1 核心组件 (12)6.1.2 开发工具 (12)6.1.3 应用管理 (13)6.2 应用开发实践 (13)6.2.1 需求分析 (13)6.2.2 设计与开发 (13)6.2.3 测试与调试 (13)6.3 应用部署与运维 (13)6.3.1 部署 (13)6.3.2 运维 (13)第7章安全与隐私保护 (13)7.1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概述 (13)7.1.1 安全风险 (14)7.1.2 安全体系架构 (14)7.1.3 安全防护策略 (14)7.2 数据安全与加密 (14)7.2.1 数据加密 (14)7.2.2 数据脱敏 (15)7.3 认证与权限管理 (15)7.3.1 用户认证 (15)7.3.2 设备认证 (15)7.3.3 权限控制 (15)7.4 隐私保护与合规性 (15)7.4.1 隐私保护策略 (16)7.4.2 合规性要求 (16)第8章平台功能优化 (16)8.1 系统功能评估 (16)8.1.1 功能评估指标 (16)8.1.2 功能评估方法 (16)8.1.3 功能评估工具 (16)8.2 数据存储与访问优化 (16)8.2.1 数据存储优化 (16)8.2.2 数据访问优化 (17)8.2.3 数据库功能监控 (17)8.3 网络传输与计算功能优化 (17)8.3.1 网络传输优化 (17)8.3.2 计算功能优化 (17)8.3.3 分布式计算与存储 (17)8.3.4 云计算资源调度 (17)第9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7)9.1 系统集成方法与策略 (17)9.1.1 集成方法 (17)9.1.2 集成策略 (18)9.2 接口开发与调试 (18)9.2.1 接口开发 (18)9.2.2 接口调试 (18)9.3 系统测试与验收 (18)9.3.1 系统测试 (18)9.3.2 系统验收 (19)第10章平台运维与维护 (19)10.1 运维管理体系构建 (19)10.1.1 运维团队组织结构 (19)10.1.2 运维管理制度与规范 (19)10.1.3 监控与预警体系建设 (19)10.1.4 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19)10.2 故障排查与处理 (19)10.2.1 故障分类与识别 (19)10.2.2 故障排查流程 (19)10.2.3 故障分析与定位 (19)10.2.4 故障处理与跟踪 (19)10.3 系统升级与扩展 (20)10.3.1 系统升级策略 (20)10.3.2 系统升级流程 (20)10.3.3 系统扩展性设计 (20)10.3.4 系统扩展方法 (20)10.4 用户支持与培训服务 (20)10.4.1 用户支持体系建设 (20)10.4.2 用户培训策略 (20)10.4.3 培训内容与方式 (20)10.4.4 用户反馈与持续改进 (20)第1章工业互联网平台概述1.1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起源于21世纪初。

物联网(Internet_of_Things)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物联网(Internet_of_Things)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二○一一年一月目录一、物联网概念 (1)㈠理念源自比尔盖茨 (1)㈡物联网的内涵 (1)⒈定义: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1)⒉体系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2)⒊物联网产业链 (3)二、物联网发展现状 (4)㈠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现状 (4)⒈美国在物联网基础架构、关键技术领域已有领先优势 (5)⒉欧盟出台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 (5)⒊日本国家战略推动物联网发展 (6)⒋韩国通过国家战略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抢占先机 (6)㈡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7)⒈支持政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7)⒉市场规模:2010年逾2000亿 (8)三、物联网发展趋势 (9)㈠发展阶段:分四个阶段发展 (9)㈡规模预测:2020年市场超万亿元 (10)㈢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举例 (11)⒈零售行业 (12)⒉物流行业 (12)⒊医药行业 (12)⒋食品行业 (13)⒌智能建筑 (13)⒍智能电网 (13)⒎智能家居 (14)⒏智能医疗 (14)⒐智能交通 (14)一、物联网概念㈠理念源自比尔盖茨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

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职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作为经济振兴战略。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移动互联网历史、现状及发展

移动互联网历史、现状及发展
是I n t e r n e t 最 基本 的协议 、 I n t e r n e t 国际互联 网
s P ( 服务提供商 , 常指 电信增值业务提供商 ) 开始出现, 这类厂商作为独立门户 的出现 , 促
进 移动互 联 网快 速发 展 ,移 动增 值市 场 的用 户 以及 收入 开始 逐渐 提 升 。这一 时期 的应用 也 是主要 以信 息浏览 和搜 索为 主 。
建立 的 A R P A N E T (  ̄ { I “ 阿 帕 网” ) 的 网络 , 1 9 8 6
商通过这个通道为用户提供数据接入 ,从而 使传统互联网移动化 ; 其次在这个通道之上 , 运营商可以提供定制类应用 ,使移动化 的互 联 网逐渐 普及 。
那 么 ,移 动 互联 网和传 统 互联 网有什 么 区别 ? 传 统 互联 网 由电话线 或光 纤接 入 , 每年
机, 到手机 , 因其不受线缆 的束缚 , 广受人们 喜爱 。 无线 电通信虽然有诸多好处 , 但 目前还
不能取代传统互联网。有线网络传输速度更

43 ・
加稳定, 信号不易衰竭 , 不易 中断 , 而无线信号 会受天气 , 建筑( 如墙壁 ) , 电磁干扰的影响使 信号传输变得不稳定 ;此外 由于移动互联网 的信号容易被拦截 ,所传输的信息有可能被 人破解 , 在安全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 扶传统意义 l : 讲, 移动珏联阚奠蠢封闭 昀特征。 这 要是 : 移动曩联嘲所依托昀 移动嘲络琏封闭的 。 这 点楚移动坛联网 抟统 坛联 嘲最 夫昀
器, 再到后来 的电话 , 人类 不断运用 自己的 聪明才智 , 改变着 这个社会 。通过无线 电接 收 器 和 电话 技 术 的 集 合 , 1 9 7 3年 , M a r t i n C o o p e r 发 明了第一 台移动 电话 , 通信 网络逐 渐成 熟 。 互 联 网源 于 1 9 6 9年 美 国 国 防部 资 助 下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摘要】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国内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方法比较、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揭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本文还探讨了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点。

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动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国内外比较、影响因素、创新点、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国内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用户互动、用户心理和行为分析等方面,而国内学者更多关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消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政治参与等方面的研究。

不同的研究方法也是各国学者的关注点,在国外,使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来研究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而在国内,更注重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来研究社交网络用户行为。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未来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关注个性化、智能化的研究方法,更多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不断探索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动机,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会更多关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新兴技术的结合,从而开拓出更多的研究领域。

“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国内外共享护士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国内外共享护士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国内外共享护士的发展现状及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这种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护士与需要护理服务的患者连接起来,提供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

共享护士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国内外共享护士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共享护士的发展历程,梳理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应用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国内外共享护士在服务模式、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差异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共享护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服务质量控制、护士权益保障、患者安全等。

结合国内外经验和实践,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共享护士健康发展的建议,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共享护士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护理服务。

二、国外共享护士发展现状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护士的概念和实践已经逐渐得到普及和发展。

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等,共享护士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高效的医疗护理模式,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和接受。

以美国为例,其共享护士服务的发展尤为突出。

美国的共享护士服务主要依赖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完善的医疗护理体系。

通过互联网平台,护士可以与用户进行线上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同时,美国政府对共享护士服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了服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欧洲,共享护士服务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

欧洲国家注重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共享护士服务在这些国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欧洲国家的共享护士服务通常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护理服务的专业性,又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英特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中文翻译即为“英特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

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第一阶段(Internet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

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

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

信息网络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信息网络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评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学号姓名所属学院类别(硕士、博士、进修生)信息网络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网络化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新的历史高度。

网络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就,在以其巨大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社会。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但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经济信息网络化的现状,详细探讨了我国经济信息网络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经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化、管理信息;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networkAbstractIn the modern world,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technical revolution represented by information network has made one breakthrough after rmation networking has become the motive force in each coun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s pushing human society forward to a new historical height at an unprecedented work as the greatest technical achievement of the zoth century is changing the world and human society with its greatest force...The 21" century is a century of inform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economic information network,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main problem in China's economic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on this basis, targete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Keywords: information T echnology, networking, nformation Management目录摘要..................................................................................................................................................... I I Abstract .................................................................................................................................................Ш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信息网络技术简介 (1)2.1 信息及信息网络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1)2.2 信息网络的内涵及其发展 (2)2.3信息网络化的代表之作——互联网(Internet) (2)2.4信息网络化的作用 (3)2.4.1 信息网络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3)2.4.2 信息网络化引起了文化发展的巨大变革 (4)2.4.3 信息网络化导致科技领域的巨大变化 (5)2.4.4 信息网络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 (6)2.4.5 信息网络化导致军事变革 (6)2.5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7)第三章信息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9)3.1 信息网络技术的商用化 (9)3.2 三网融合 (10)3.3 保密性提高 (11)第四章信息网络化得挑战 (13)4.1 自身面临的挑战 (13)4.1.1中国信息化存在的一个巨大挑战是信息孤岛 (13)4.1.2我国网络信息立法存在的不足 (13)4.2 信息网络化对周围环境的挑战 (14)第五章面对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15)第六章结束语 (20)致谢 (21)参考文献 (22)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化已成为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一、引言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网络平台,开展金融活动的新兴形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成为金融行业的新的增长点。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1:互联网金融平台1.1 第三方支付平台1.2 网络借贷平台1.3 众筹平台1.4 数字货币交易平台1.5 互联网保险平台1.6 互联网证券平台2: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2.1 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2.2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 2.3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3: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3.1 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 3.2 融合发展与国际化3.3 在互联网金融的应用3.4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三、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1: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1 第三方支付1.2 网络借贷1.3 众筹1.4 数字货币1.5 互联网保险1.6 互联网证券2:欧洲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1 第三方支付2.2 网络借贷2.3 众筹2.4 数字货币2.5 互联网保险2.6 互联网证券3:亚洲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3.1 第三方支付3.2 网络借贷3.3 众筹3.4 数字货币3.5 互联网保险3.6 互联网证券四、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第三方支付:指通过互联网、方式等渠道,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如、支付等。

2:网络借贷: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借贷活动,即P2P借贷。

3:众筹: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资金募集活动。

4: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指提供数字货币交易服务的平台,如比特币交易所。

5:互联网保险平台:指提供互联网保险服务的平台。

6:互联网证券平台:指提供互联网证券交易服务的平台。

附件:1:国内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2: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71年:ARPANET的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 及。
• 1983年:ARPANET宣布旧通信协议“NCP(网络控 制协议)”向TCP/IP过渡。
Internet的产生
• 正是因为通过采用 具有扩展性的通信 协议TCP/IP,才能 够将不同网络相互 连接。因此,开发 TCP/IP协议的 UCLA(加州大学洛杉 矶分校)的学生文顿. 瑟夫(Vinton G. Cerf) 等如今甚至被誉为 “互联网之父”。
第二阶段:蓄势待发
• 1993年11月 NCFC 主干网网络开通并 投入运行。
• 1994年4月 NCFC网 络与美国Internet互 联成功,这是我国 最早的国际互联网 络。
• 1995年4月,中国科 学院启动京外单位 联网工程(简称 “百所联网”工 程)。
• 1996年2月 中国科学 院决定将以NCFC为 基础发展起来的中 国科学院互联网络 正式命名为“中国 科技网(CSTNet)”
• 1995年5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 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1996年1月 正式开通提供服务。
第二阶段:蓄势待发
•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并 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
• 1994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第一阶段:网路探索
• 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 SRI-NIC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从此 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标识。
• 1993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 出并确定了中国的域名体系。
• 1994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 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 结束了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第一阶段:网路探索
•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 盛顿举行。会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 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 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中国终于 获准加入互联网
•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连入Internet的 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 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 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
第一阶段:网路探索
•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 发言人怀特·托基提出中国纳入互联网络合 作计划。
• 1992年6月,在日本INET‘92年会上,中科 院钱华林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 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 问题。
•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会议和 CCIRN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中国连入 Internet的要求。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 第二阶段:蓄势待发(1993年-1996年)
四大Internet主干网的相继建设,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 历程。
• 第三阶段:应运而起:(1996年-1998年)
互联网进入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应用和政府管理齐头并进
• 第四阶段:网络大潮:(1999年-2002年)
中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快速增长期。
• 第五阶段:繁荣与未来(2003年 --)
应用多元化阶段到来,互联网逐步走向繁荣。
第一阶段:网路探索
• 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 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钱天 白教授发出了中国第一封 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 的序幕。
Internet的产生
• 1988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学生(当时)史蒂夫.多那 (Steve Dorner)开始开发电子邮件软件“Eudora”。
• 1991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提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以及浏 览软件。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 1996年9月6日,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 通美国256K专线。主要提供专线集团接入和个 人上网服务
第二阶段:蓄势待发
• 1994年9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 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公用计 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 开通64K专线,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中国互联网进入商用化阶段。
第二阶段:蓄势待发
• 1993年3月12日,国务院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 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
• 1993年8月27日,使用300万美元总理预备费启动 金桥前期工程建设。
• 1994年6月8日,开始建设。1995年8月,金桥工 程初步建成,在24省市开通联网(卫星网), 并与国际网络实现互联。
Internet的产生
• 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 (Leonard Kleinrock)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 该技术演变为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
• 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起动具有抗核打击性的计 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通信协议为 “NCP(网络控制协议)”
• 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 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 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scape Navigator 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 第一阶段:网路探索(1987年~1994年)
第一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网路探索
• 中国政府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申请加入国际互联 网。
•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 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 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 电子邮件通信。
• 1989年11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 称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