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

合集下载

用心教育引导学生品味语文之美

用心教育引导学生品味语文之美

用心教育引导学生品味语文之美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和词汇,更要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品味。

通过用心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之美。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用心教育,引导学生品味语文之美。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语言和文学。

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传统诗词和经典小说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意,进而品味语文之美。

二、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精品,阅读经典作品对于学生的品味提升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一些文学名著,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导读、情感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提升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对语文之美的品味。

三、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诗歌是语文的精华之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是用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者情感,引导他们创作诗歌。

这样的创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对语言和表达的敏感度。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比赛或者诗歌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进一步品味语文之美。

四、开展名人演讲学习名人演讲是语言表达的高级形式之一,通过学习和欣赏名人演讲,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演讲作品,让学生听、读、分析,并撰写相关的读后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演讲者通过措辞、语调和表情来传递信息和观点的技巧,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品味演讲之美,进而品味语文之美。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是我们与世界、与人们交流的媒介,更是心灵得以滋养、绽放的土壤。

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只有让语文真正载着美育的力量,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之花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要让语文变成美育的载体,我们需要注重文学情操的培养。

语文不应该只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语法知识,而是应该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交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有情感地去理解文字、品味诗意,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要引导学生欣赏诸如诗歌、散文和名著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丰富情感的感知与需求,让其在经典的语文课文中领略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美好的情感力量。

只有这样,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品味到生活的美好。

要让语文成为美育的载体,我们应该注重审美情感的培养。

审美情感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

只有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领略到美的独有魅力,才能在审美情感上得到升华,使学生的心灵更加丰富、美好。

要让语文成为美育的载体,我们还应该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育除了要注重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欣赏,更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展示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创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朗读、作文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信心。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表达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将新知识、新技能转化为学习动力和成长动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表达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让语文真正成为美育的载体,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文学情操、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在语文的海洋中得到滋养,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教育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而美育则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将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这是当前教育中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美育与语文的结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教育。

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它可以传递思想和情感,而美育则是通过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生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倾听声音、触摸心灵。

通过欣赏名作,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的深意,学会从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通过创作作品,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实践是美育与语文结合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离不开实践,而美育也同样需要通过实践来得以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对语文的热爱和热情。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体验美的滋润,通过表演和朗诵来展现自己的才华。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和感悟语文的魅力,从而加深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美的熏陶。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语文角、文学社团等方式,引导学生投身于文学艺术的海洋,滋润自己的心灵。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热情,让学生在阅读、写作、表演中感受美的魅力,享受美的滋润。

语文之美领略语文之美的力

语文之美领略语文之美的力

语文之美领略语文之美的力语文之美,是指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语文是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具有无穷的魅力,让我们领略语文之美的力量。

一、语文之美的力量在于表达能力语文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通过语文,我们能够把复杂的思维转化为准确、简明的语言,传递给他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

语文的表达能力可以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二、语文之美的力量在于情感表达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别人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喜怒哀乐。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能够深入人心,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语文之美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字唤起读者的感情,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语文之美的力量在于思维启迪语文学科强调思维的训练和启迪,通过阅读和写作,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素养和见识,培养我们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写作则是一种思维的表达和整理,通过用语言组织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我们的思维敏锐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语文之美的力量在于文化传承语文是传承文化的媒介和工具,通过语文我们能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传递文明。

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文化的遗产,通过语文的学习和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

语文让我们能够与先贤对话,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五、语文之美的力量在于人格塑造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

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文雅的语言与他人交往,学会了用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了欣赏、鉴赏和创造美。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人格。

语文之美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智慧,启迪我们的思维,加深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塑造我们的人格。

六年级语文作文:皆是语文之美给予我的勇气

六年级语文作文:皆是语文之美给予我的勇气

六年级语文作文:皆是语文之美给予我的勇气语文,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学科。

它是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语文给了我很多力量,给了我很多勇气,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语文之美给了我勇气去面对困难。

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文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难的题目,我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认真思考,用心描绘,最终写出了一篇让人满意的作文。

这次挑战让我明白,只要肯用心、肯坚持,就能战胜困难。

语文教导我要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敢于迎接挑战。

语文之美给了我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语文课上,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害羞,不要犹豫。

于是我开始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再因为害怕被别人嘲笑而沉默不语。

我觉得,这种勇气是语文给予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在平时交流中,我也学会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害怕被否定,更加勇敢地走向人群,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人,教我要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这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语文之美给了我勇气去独立思考。

语文作文、课文都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这种独立思考的方式受益终身。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我需要思考得更加深入,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素材,需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

这种独立思考的训练让我变得更加善于分析问题,思维更加敏捷,更加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语文教会了我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教我要敢于挑战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这种修炼培养了我的坚韧与毅力。

语文之美给了我勇气去追求美好。

语文课上的古诗词、名言警句,漫画小说、故事传说,都让我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增添了对美的向往。

我开始学会欣赏和感悟文学艺术,开始对美好事物保持敏感的眼光。

语文教给了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鼓励我要有勇气去追逐美好,让我知道只有心怀美好,才能追求美好。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的美丽,无论是善用语言,还是欣赏文学,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力量和鼓舞。

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

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
挥, 起源于一件小事。
可这正是 中学语 文或 大学 的文学课程 可 爱 的地方 , 其得 失成败 不是 一下子 就 显示 出 来 的, 往往潜移默化 , “ 润物细无 声” 。 比如 多 年后 回想 , 语 文课会 勾起你 无 限遐 思, 甚 至有
意收藏几册老 课本, 闲来不 时翻 阅; 数 学或 物
说, 语 文很 重 要, 但教 语文 课 的 门槛 很低 , 完 全 可以“ 无 师 自通” 。
育部 不 敢硬 性 规 定 , 任 凭各 大 学 自作 主 张。 相比之下, 台湾教 育界 目前还在 坚持 6个 学 分 的“ 大一国文” , 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 4年前, 在上海 哈佛 中心成立会 上, 与哈佛 大学英文 系教授交 流各 自的心得 与困
惑, 我谈及“ 大 一 国文” 的没 落以及 大 学生 写
4 O多年 后的今 天, 随着 基础 教育 水平 的 提升 以及高 等教 育 的普及 , 当一个 合格 的语 文教 师 , 不管教 的是 小 学、 中学还 是 大学 , 都 不太容 易 了。但 即便 如 此, 高 中的语 文课 或 大 学的文 学史课 程 , 依 旧注 重 自由 自在 的阅 读, 没有那么多“ 先修 课程” 的 限制, 也不太讲 究“ 循序 渐 进” 。面 对 浩 如 烟 海 的 名 著 或名 篇, 你愿意跳着读、 倒着读 , 甚 至反 着读 , 问题
多年 前 , 某教 授 很 悲伤 地 告诉 我 , 日本 的中学国文课本将 删 去鲁迅 的《 故 乡》 , 理由
是 国文 不该 收 外 国人 的作 品。后来 证 明是
误传 。据 东京 大 学 藤 井省 三教 授 告 知 : “日
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 台湾大学从事研 究或教 学。1 9 9 1 年, 被评 为

《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作者:陈平原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中小学的诸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引发和关注和争议有语文这么大。

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母语教育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自然非同一般。

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

纵然在如今的中学,诸学科排位时总是“语数外”,语文貌似老大,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却难免沦为无足轻重“小三子”。

随着新高考(课程)改革的临近,国内语文教育界正在加紧“盘算”:借助这一重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制,语文教育能否趁势出击——不要吝啬,为自己的重要再吆喝几声;另一方面,不该语文课背的包袱,是不是也可以放下了。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

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11月,晚清最为重视教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

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

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一、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

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

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

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最为广泛和持久的教育之一。

它不仅在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人文素质、情感教育、美育教育等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语言的呈现和理解,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审美和创造力,让语文教育成为美育的载体,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能领略到美的魅力,绽开心灵之花。

首先,语文教育是美育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工具,在语言中我们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传达思想和观念。

而语文教育则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中体验美的过程。

比如,在课堂上教学古诗词,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化背景、寻找美的元素以及传达思想感悟,让学生在赏诗中领略美的风景。

在这样的学习和教学中,语言的魅力就能够在美的框架下得以体现并加强,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美育教育。

其次,语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性、审美和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它更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创意。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换句话说,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学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课堂上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同时,在语文教育中,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文字作品,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在文字中进行表达,从而增强敏感的情感和审美的素养。

总之,语文教育是美育的载体,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欣赏和使用语言中领略到美的魅力。

通过此类教育,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审美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是养成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更是让学生更好地品味人生的美好,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美育发展。

语文之美,浸润我心作文

语文之美,浸润我心作文

语文之美,浸润我心作文
语文之美,浸润我心。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语文是变幻无常的云朵,让人难于捉摸;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酸甜享尽的生活,让人回味无穷。

从小我就喜爱上了文学,我觉得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社会进步的见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高的精神食粮,每当我打开充满书香韵味的世界名着的时候,总觉得有一股深深的吸引力,并常常忘了自我,陶醉在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里,犹如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遨游在对语文探索的汪洋大海之中。

使我获益匪浅。

当我遇到困难时,语文告诉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保持乐观态度,把握一切转机。

当我浪费时间时,语文告诉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夜如梭。

”教育我要珍惜时间,不做时间的奴隶,要做时间的主人。

当我贪玩时,语文还警告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她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努力!继续吧!”她说。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攀登、勇往直前的过程,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让自己在语文之行的探险中尽情地漫游。

感悟语文教育的美妙之处

感悟语文教育的美妙之处

感悟语文教育的美妙之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学生培养语言艺术的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育的美妙之处。

一、拓展视野,弘扬文化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风骨和情怀,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拓宽自己的视野。

语文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情怀。

二、培养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古诗词,学生需要通过理解诗词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学习文言文,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推测词义等来理解文意。

这些学习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提高表达能力,增强沟通能力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写作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的艺术。

通过演讲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此外,在语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和学习文学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美文鉴赏和诗词默写,学生可以领悟到美的内涵和形式。

同时,通过学习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语文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育通过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心启迪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用心启迪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用心启迪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阅读启蒙和文字写作三个方面探讨如何用心启迪学生,让他们感受语文之美。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用心指导学生,让他们从中体验语文的魅力。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并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步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知识科目,更是一门艺术。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浓厚的情感。

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讲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背景、引导学生模仿和创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语文之美。

二、阅读启蒙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对于语言表达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因此,在学生的阅读启蒙中,我们应该用心引导他们,让他们深入感受语文之美。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读懂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其次,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设置阅读日志、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文字写作文字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享受语文教学之美

让学生享受语文教学之美

让学生享受语文教学之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生活、学生、教师互动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语文教学之美,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享受语文教学之美,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

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一、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

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例如:在执教《农业的变化真大》时,我一边播放有优美画面的课件,一边解说:“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是二以上的人口。

”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你知道是怎样得来的吗?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

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生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作文语文之美

作文语文之美

篇一:《株洲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之美》语文之美其实,在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

”我谨慎地问语文:“美是什么?”语文告诉我:“秋日蔚蓝的天空中悠悠飘落的黄叶是一种美;置身度外收获满舱鱼虾是一种美;放弃安逸舒适而笑傲霜雪的梅菊是一种美。

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我小心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语文告诉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愚公移山’也是一种精神。

”我不解地问语文:“和你交流,会学到什么?”语文笑着告诉我:“学习语文,你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学习语文,你可以用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表达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心;学习语文,你能感受到蓝天中白云的飘逸;学习语文,你可以感受到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

学习语文,你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与语文的对话结束后,我的心还在沉思:原来世界这么奇妙,原来世界这么美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

因此,我想走进大自然,捡两片落叶,去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我想冲进那牛毛般的细雨中感受那浪漫无羁的情调。

哦,语文犹如七色光,丰富多彩。

与语文交流,可以洗涤你那心灵的尘埃,可以陶冶你的情操,可以使你生活更加美好。

让我们携手走进语文世界,去体会语文的奥妙与神奇,去体会那无尽的美!【得分点品评】我们写记叙文(散文),往往需要安排一条明晰的线索,让它把各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脉络分明,有条不紊,也有利于表达文章的内容与主题。

这篇考场佳作亦是这样,全文以“我问语文”一线贯之,为了展示语文之美,主体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别具匠心地设置了几个疑问句,来展开对语文之美的阐述:如我轻轻的问语文:“你是什么?”我谨慎地问语文:“美是什么?”我小心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我不解地问语文:“和你交流,会学到什么?”每一个疑问提出之后,考生都是从语文的角度作答,将语文的内涵之美清晰地展现出来。

感悟语文之美:五年级语文陶校长的演讲稿

感悟语文之美:五年级语文陶校长的演讲稿

感悟语文之美:五年级语文陶校长的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悟语文之美的心路历程。

我相信,作为学生的你们,也一定深有感触,因为语文不仅是我们的日常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精神食粮。

在我看来,语文之美并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流畅,更是一种对人类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古代的诗词歌赋、现代文学艺术、甚至是网络时代的语言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

只有通过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能真正体会到语文之美所具有的力量和影响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重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丰富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在培养语文之美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环境。

只有通过注重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我想强调的是,语文之美并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只有通过注重语文教育和发掘生活中的文化价值,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和感悟到语文之美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

谢谢大家!。

小学生语文日记:语文之美作文500字

小学生语文日记:语文之美作文500字

小学生语文日记:语文之美作文500字语文,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语文之美,也体会到了它的魅力。

语文之美首先体现在我们学习文字的过程中。

我们从小班开始学习认字,通过认字,我们可以读懂他人的文字,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学习文字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每个字的形状,领会每个字的意义。

我们通过描红字形加深对字的记忆,通过写字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通过学习文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语文之美还体现在我们学习语法的过程中。

语法,是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通过学习语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清晰和准确。

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语言的逻辑与规律,也会体验到语言的魅力。

我们学习句子的组成和核心成分,了解主谓宾的关系,通过拆分句子理解其结构,通过分析句子的成分来解决语言运用中的问题。

语文之美还体现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阅读中欣赏文字之美。

阅读让我们了解故事的情节,感悟人物的心理,领会作者的思想。

我们通过阅读名著,探寻其中的智慧和意义;通过阅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丽和抒发情感。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座世界的窗户,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美丽。

语文之美还体现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

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的过程,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倾诉心声,传递思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写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升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用美丽的语言来描绘画面,用深邃的思想来把握主题,用优美的句子来表达感情。

写作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享受。

语文之美是无处不在的。

它可以从我们学习字画开始,延伸到语法的学习、阅读的体验以及写作的实践中。

语文之美让我们用正确的方式理解和运用语言,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和欣赏文字的魅力。

让我们珍惜语文之美,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是一门手段和目的兼备的学科,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启迪慧心、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阅读、写作和语言技能的学习,更应该成为学生审美情趣、文学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之地。

正所谓“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美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追求,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享受和体验之地。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让他们在阅读文章、诵读诗歌、欣赏美文时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美感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地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

在写作课上,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和追求。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强对美的认知和感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精神和思想品格的培养之地。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思想品格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人文的温暖和思想的力量。

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怀,引导学生去思考、探讨并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思想品格。

在讲解《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深刻的人文底蕴和高尚的思想品格,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品格,使他们成为有情怀和品格的人。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情怀和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力量;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从而融入到美育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学生的心灵之花,绽开出更加美丽的姿态。

您将语文之花种在我心中

您将语文之花种在我心中

您将语文之花种在我心中【摘要】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将语文之花种在学生心中,激发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激发创作潜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这样的语文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语文之花永不凋谢,在学生心中绽放出绚丽的芬芳,永远都存在于他们的心间。

通过语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汲取文学精华的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语文之美永存心间,激励着学生不断探索和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学境界,为实现自身的文学梦想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引言:文学的魅力、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意义正文: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结论:语文教育的长远影响、语文之花永不凋谢、语文之美永存心间1. 引言1.1 文学的魅力文学的魅力,在人类历史上流传至今,始终被称颂与赞美。

文学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精华。

它用独特的语言、形式、结构表达着人类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欢乐、悲伤、愤怒、喜悦等各种情感,让人们在思考中领悟人生的哲理与智慧。

文学的魅力体现在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文学的魅力,人们能够拓展思维,提升情感修养,增强生活品味,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珍惜生命,成为更加完善的人格。

愿语文之花在我们心中永远绽放,让文学的魅力永远抚慰我们的心灵。

1.2 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历史的延续和生命的传承。

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工具,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了解和感受文化的桥梁。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根脉和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塑造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现代人。

探索小学语文之美,铸就素养之魂

探索小学语文之美,铸就素养之魂

探索小学语文之美,铸就素养之魂
嘿,你们知道吗?语文可美啦,就像一个大大的宝藏。

我们的语文课呀,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

老师带着我们在语文的世界
里到处寻找美丽的东西。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读一首古诗。

那古诗里
的画面可美啦,有高山,有流水,还有漂亮的花朵。

我们闭上眼睛,
听着老师的声音,就好像自己也来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语文的美还藏在故事里呢。

老师给我们讲的故事可好听啦。

有勇敢的
英雄,有善良的公主,还有可爱的小动物。

我们跟着故事里的人物一
起经历各种冒险,感受他们的快乐和悲伤。

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闪闪
发光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还会写作文。

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
的都写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写美丽的风景,就像画一幅画一样。


时候,我们会写有趣的事情,让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

写作文就像创
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可有意思啦。

嘿,你们知道吗?探索小学语文之美,就像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铸就我们素养的灵魂。

我们要好好上语文课,发现更多的语文之美,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探索教育之美,夯实语文之基

探索教育之美,夯实语文之基

课程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掌握熟悉,了然于胸。

在课堂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引导着学生去感悟汉语的博大精深、文字的美妙绝伦、语言的丰富多彩,并从中得到美的体验。

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然美自然美,顾名思义,是自然界中的万物,比如动物、植物等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美好。

一说自然美,我们便可以想象到自然界中美丽的长颈鹿、嗷嗷待哺的小黄莺、叮叮咚咚的小溪、万里晴空的蓝天等等。

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可以让我们心胸顿时开阔,眼前为之一亮。

他们都是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代表,身上都散发着熠熠生辉的灵性之美,让人赏心悦目,让人为之惊叹。

当然,在文学家眼中,这些闪烁着美丽之光的自然之物都成了他们笔下的作品,尽管经过精雕细琢,但仍不失它们身上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

所以在语文课本中,我们会读到许多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内容,读后让人为之向往,心心念念很久。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描写动物的《翠鸟》一文中对声音清脆、长有美丽羽毛的翠鸟的描写;再如人教课本一年级上册中描写植物的《四季》一文中对春天里细细的草芽、夏天里圆圆的荷叶、秋天里弯弯的谷穗的描写等。

这些文章不但文质兼美,可以激发起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更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和美的享受,陶冶读者的情操,让人百读不厌!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可以挖掘出的自然美有它独具一格的特点。

教材中主要从自然界中景物的颜色、形态、声音、意境等不同方面去描绘,让读者去欣赏和体验。

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要结合教材的文本,从中学会如何去欣赏美、体验美。

平时我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教育,在欣赏自然美方面,除了课堂上的引导外,我经常带着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写生,要求学生对眼前所见之景进行描摹,比如蔚蓝的天空、绿草如茵的草地、茂盛的树木、五颜六色的美丽花儿等。

二、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人性美我们人类是一个大社会,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有的具备个人美的独特魅力,有的具有群体美的良好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日期:2015-01-09 作者:陈平原来源:文汇报在中小学的诸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引发的关注和争议有语文这么大。

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母语教育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自然非同一般。

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

纵然在如今的中学,诸学科排位总是按“语数外”之序,语文貌似“老大”,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却难免沦为无足轻重“小三子”。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临近,语文应该怎么教,盘踞在语文课身上的矛盾和争议是否也该厘清一下了?在华东师范大学最近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历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不少学者达成共识:时至今日,语文教育不应再对自己“吝啬”,需站出来为自己的重要性再吆喝几声;另一方面,不该语文教育背的“包袱”,是不是也可以放下了。

■陈平原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

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11月,晚清最为重视教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

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

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1、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

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

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

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

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

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

多年前,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

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国民心态;长远看,此举多少会影响日后的中日关系。

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2、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

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

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主讲文学史。

记得“文革”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

因为校长们觉得,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

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

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

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

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数学或物理就算了,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

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

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活到老,学到老”。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

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

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

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

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

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

”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

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

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

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3、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

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

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

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

十年前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

”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

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

“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

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

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

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

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在笔者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

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

”不一定是学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又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

记得去年我在《文汇报》上也写过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

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

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来自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

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

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

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

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

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

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

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

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

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

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

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

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

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