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李鸿章】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费尽一生心血的人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人称李合肥。
(1823.2.15—1901.11.7)汉族,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慈禧太后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赐白银五千两治丧。
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
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
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正面的,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西方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总和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
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中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
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凯称帝,但是这还不能算是正式的,因为他改1919年为“洪宪元年”,所以,他的“皇帝生涯”应该从1916年的1月1日开始计算:从1月1日到3月22日共:一月(31天)+二月(29天)+三月的22天=82天,倘若将他宣布退位的1916年3月22日算上,一共就应该是83天。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人物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人物分析——李鸿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百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纷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此文开篇为李鸿章临死前所吟出的绝命诗,让人看了不禁垂泪,李鸿章这个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在他临死前所吟出的诗句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中兴名臣”对大清帝国岌岌可危的局面的担忧之情。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但李鸿章的功绩与得失却也不容置疑。
大清国旗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
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其评价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了他的一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曾有大功于国家之举的功臣,一位那个时代的先驱,一位不齿于人的罪人”。
---未明“水浅而舟大也” ------ 毛泽东“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孙中山历史是理解过去,掌握现在,洞悉未来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近代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曾说过,晚晴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吧晚晴历史的这个枢纽,这个着眼点找到。
他说的三个人中,其中一个就是李鸿章。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在晚晴这个破败,腐朽的统治下,没能实现其伟大抱负,这是不仅个人的悲哀,更是民族和历史的悲哀!有人曾评价李鸿章是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李鸿章一生可以用一个“传奇”来形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那个年代里的一个传奇。
李鸿章中国近代家与民族英雄
李鸿章中国近代家与民族英雄李鸿章:中国近代家与民族英雄李鸿章(1823年-1901年),中国晚清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家与民族英雄。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因其为中国抵御外侮和推动改革的努力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以李鸿章为中心,探讨他在近代中国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家的杰出才能李鸿章早年以其卓越的才能为人所知。
他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军功,以辅佐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军队而崭露头角。
此后,李鸿章积极参与政务,先后在各级政府担任重要职位。
他以清智明断、处事机智而著称,他的卓越才能使他成为清政府的重要谋士和执行者。
李鸿章在政治上具备出色的策划和实施能力。
他主持起草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这些条约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也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康复力度。
此外,他在推动内政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以及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
李鸿章的政治天赋使他成为晚清政坛配角的焦点。
二、外交家的卓越表现作为中国晚清时期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李鸿章致力于推动西方列强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国家利益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的外交手段极其灵活,有效地应对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李鸿章与日、英、法等国家的外交交往使得中国在被列强欺凌时能够顶住压力,并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他的外交智慧和交涉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崛起铺平了道路。
三、军事家的胆识与勇气李鸿章在军事领域的表现同样令人称赞。
他曾先后指挥过多次战役,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威武不屈的精神。
他在抵御外侮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指挥能力。
尤其是在庚子之乱中,李鸿章带领北洋舰队有效参与了抵御敌人的战斗。
他的军事胆识和勇气被广泛称赞,并且为许多后来的军事家所借鉴和推崇。
四、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人物,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无论是他的才华还是他的成就,都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读完《李鸿章传》,我深感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他是一个为国家民族负有责任感的人,他顾全大局,努力为中国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李鸿章生于清朝末年,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的内忧外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
年轻的李鸿章以文武双全、聪明机智、有魄力的形象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命令炮舰猛烈轰击太平军阵地,保卫了广州。
他还借助外国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开办何止水师,并亲临其上指挥,为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正是这种敢于接受新思想,敢于冒险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为国家的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他晚年时的一个“软肋”。
在与西方列强抗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断强化自己的外交技巧和政治智慧。
他利用外交手段巧妙地在列强之间谋取平衡,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地位。
他所签订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虽然备受争议,但在当时的国力和国际环境下,无疑是中国取得的最好的结果。
尽管这些条约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所损害,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李鸿章能够从西方列强手中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也可见他的外交手腕和智慧。
然而,正是这种外交上的成功,让李鸿章成为了晚清政府的核心人物,也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和攻击。
后来,他被视为“卖国贼”,被排斥于政治舞台之外。
这也让我深感李鸿章在自身的奋斗中,不仅要克服外部困难,还要面对内部的挑战和流言蜚语。
作为一个为国家民族兴旺负有责任感的人,李鸿章在这场较量中体现出了极大的坚忍和勇气。
总而言之,《李鸿章传》让我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更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典范。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勇气和才干,为国家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
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823年(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秀才。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
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
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
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
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李鸿章
进 嘉定 ,洋兵数千 ,枪炮 并 发 ,所 当辄 靡 。 其落 地 开 花 炸 弹 ,真 神技 也 !鸿 章 遵 师 训 ‘ 忠信笃 敬 ’四字 ,与 之交往 , 密令我 营将弁 随从 ,学其 临敌 之整 齐 静 肃 ,枪 炮 之 施 放 准 则 ,亦 得 切 磋 观 感 之 益 。 国 ” 其钦 羡 之情 溢 于言表 ,同时 又 指出 自己 : “ 以中 国军 器 远 深 逊 外 洋 为 耻 , 日诫 谕 将 士 ,虚 心 忍 辱 ,学 得 西 人 一 二 秘 法 . 期 有 增 益 。 … …若 驻 上海 久 而 不 能 资 取 洋 人 长 技 , 咎 悔 多 矣 。∞ 这 种 能 够 很 快 接 受 西 ” 洋 长 技 并 能 “ 而 学 之 ” 的 从 “ 夷 ” 思 想 , 在 当 时 士 大 夫 师 之 中是 不 多 见 的 ,也 正 反 映 了 李 鸿章 思 想中 ,对 外来事 物 的 敏 感并 能 迅 速 融会 贯 通 为 我 所 用 的能 力 。此 后 ,他 便 一 面 函 托其兄 李瀚 章在广东 为其购 买 洋枪 .一 面请 常胜军统 领华 尔 代 为物 色洋 匠 ,以 制造 炸 炮 。 这是李鸿 章 “ 夷 ”思 想 ,以 师 及 “ 笃实 践履” 的开始 。他 的 近代 化思 想和实 践 ,就 是在这 基础 上 逐 渐 开 始产 生 并 实 旋 的 。虽 然 李 鸿 章 这 时 对 西 洋 “ 长技 ” 的认 识 并 未 超 出 鸦 片 战 争 时 林 则 徐 、魏 源 的认 识 水 平 ,还 只 停 留在 船 坚 炮 利上 ,但 这 时 他 已 看 到 中 国 的 希 望 所 在 + 这 比起顽 固旅 “ 无事 f 外 国之 利 器 为 奇 哩嗤 f 技诲 淫巧 ,以为 不 必 学 ;有 事 则 掠 外 国之 利器 为变 怪神 奇 ,以为 不 能 学 ” @,不 能不
李鸿章为现代化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
李鸿章为现代化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民族英雄。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背景、政治才能、外交才华以及对现代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他作为民族英雄的伟大价值。
一、背景介绍李鸿章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贫穷的书香世家。
他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刻苦,积极进取。
正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培养了他坚持不懈追求现代化的信念。
二、政治才能李鸿章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深厚的学识。
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为国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变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鸿章善于运用灵活的策略和智慧的谋划,成功化解了中国内外各种政治危机,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三、外交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李鸿章以其卓越的外交谋略和智慧描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他积极参与处理内外政治事务,并与西方列强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不仅在朝廷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成功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对现代化的贡献李鸿章深信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关键。
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制度体系。
他发起并参与了多项现代化改革,如海军建设、洋务运动以及铁路修建等,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五、对国家统一的坚守在国家面临危机和分裂的时刻,李鸿章始终坚守着国家统一的信念。
他积极参与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为保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做出了巨大牺牲。
他的坚定立场和卓越领导能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安危。
六、对后世的影响李鸿章的思想和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开创的现代化思想为中国的近现代史铺下了基石,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他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智慧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于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鸿章历史
李鸿章:晚清政治家与改革者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桐,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参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但颇具争议的地位。
一、早年经历李鸿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清朝的进士。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学习了书法、诗词等。
1840年,他考中秀才,之后进入国子监学习。
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投笔从戎,加入了林则徐领导的抵抗英军的行列。
1847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二、政治生涯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场自救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强国富民。
李鸿章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主张自强,认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的科技。
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
他还推动修建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2.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对外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积极参与了这场战争。
他主张和谈,认为战争对中国不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指挥北洋水师与作战。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给。
三、历史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但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既有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功绩,也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污点。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历史名人介绍-晚清名臣李鸿章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 “望云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 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 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 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 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 18000册。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肆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 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屈辱外交
1874年,由于列强的入侵,李鸿章代表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 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叁 文化成就
文化成就
书法造诣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 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 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 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晚清名臣
—李鸿章
壹
贰
叁
肆
目
人
主
文
人
物
要
化
物
录
生
事
成
评
平
迹
就
价
壹 人物生901年11月7日)
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 生”。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一、个人简介中文名:李鸿章别名:李二先生国籍:清朝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出生地:店出生日期:逝世日期:代表作品:《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二、个人生平1823 年2月15日出生于合肥县1843 年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1844 年第一次科考落榜1847 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858 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 年统带淮扬水师1862年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1864 年剿灭太平天国,镇压了捻军,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唯一一位在清朝担任此要职的汉族人。
1871 年七月二十九日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的汉族人。
同年,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1875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同年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1895年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三、人物评析1 我的观点首先,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安徽合肥人,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或李合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签订的条约有哪些李鸿章任职于晚清时期,那时正是侵略者入侵我国国土的时候,在晚清时国家处于最耻辱的时期,国家被迫和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因为那时的李鸿章是国家的执政大臣,所以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半以上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
李鸿章作为当时清政府的代表,他和各列强国家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呢?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和日本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这个条约还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条约,但是在条约签订四年后,日本就向我国发出了侵略,这场侵略战争就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奉命抗击倭寇,可惜最终战败。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李鸿章通过发行国债和纸币等措施,改革国家的财政金融制度,缓 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财政困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推动金融业发展
李鸿章积极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支持设立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促进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
05
李鸿章在文化领域中的影 响
提倡西学、兴办教育
推广西方科学技术
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动洋务运动, 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促进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地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这一结果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
中。
军事思想与策略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李鸿章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拥有 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他积极倡 导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加强国防建设。
重视海防建设
李鸿章认为海防是国家安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大力推动海 军建设,并提出“以海为防”的 战略思想。
维护传统礼仪
他在外交场合中坚持维护传统礼仪,体现了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尊 严和风范。
传承文化遗产
李鸿章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修缮文物古迹,为传承 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推动中西文化交融
李鸿章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积极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倡导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
外交手腕与策略
01
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李鸿章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灵 活运用外交策略,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
02
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他善于利用国际法和外交惯例,为清朝争
取了更多的权益。
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解决了多次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维护了国
03
家的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
改革思想与尝试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中国挨多少次打,李鸿章就签多少次约。
“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 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报国矣!” “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总行吧?” “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四大 功绩
兴办近代军事校园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学的落后,要展 开近代化军事变革,有必要从人才的培育下手。 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 二是树立新式军校。1880年他“参酌西国陈 规”,兴办了天津水师书院,培育技术人才。
THE BUSENESS PLAN
CONTENTS
目录
02
人物品性
旷世 奇才
书法造诣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 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 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 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个人作品
李鸿章的作品,收录于桐城吴汝纶主持编 纂的称《李文忠公全集》全集100册,内 分奏稿、朋僚函稿、译著函稿、教堂函稿、 海军函稿及电稿等。其余为政书、兵书、 方志、科技图书及历代名人年谱等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 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 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 贵耳贱目,最足误事 能受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添加 文本
机器创造一事,为今御侮之 资,自强之本
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 磨灭 ,否则入魔道矣。
感谢观看
美味名犬
趣闻 轶事
有冷有热
和我的孙 子一般大
THE BUSENESS PLAN
CONTENTS
目录
03
人物评价及名言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 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 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 贵耳贱目,最足误事 能受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添加 文本
机器创造一事,为今御侮之 资,自强之本
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 磨灭 ,否则入魔道矣。
感谢观看
美味名犬
趣闻 轶事
有冷有热
和我的孙 子一般大
THE BUSENESS PLAN
CONTENTS
目录
03
人物评价及名言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 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 “
1864年,41岁,李鸿章被赐封一等伯爵。 1868年,45岁,官升为太子太保衔、 湖广总督;封疆大吏。
1866年,43岁,李鸿章剿捻有功,获赏黄马褂。 1870年,47岁,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是大清9 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岁,李鸿章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
励精 图治
四大 功绩
兴办近代军事校园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学的落后,要展 开近代化军事变革,有必要从人才的培育下手。 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 二是树立新式军校。1880年他“参酌西国陈 规”,兴办了天津水师书院,培育技术人才。
THE BUSENESS PLAN
CONTENTS
目录
02
人物品性
旷世 奇才
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 然而,现实中,他却是一心为国的爱国忠臣。 可怜,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 一切屈辱的源出。 其扶大厦之将倾,耗尽心血为迟暮之帝国,小有中兴却难 逃历史洪流。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滔滔历史,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 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所有的尊严,也不过是对自己的嘲弄。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李鸿章是一个很重视生活品质和精神兴趣的人,喜欢尝试西方先进科技和外来事物。
因为他是清政府对外交流的第一人,且又手握大权,很多外来科技在进入中国之后一般都是他先使用,进行评判一番后推广给友人亲朋。
李鸿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深厚,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古董的收藏家,对金石器物颇有研究。
他在近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值得学习,接触西式文化的同时也加强自身传统文学的学习,并未如同后来的国人一样迷失学习方向。
李经述(李鸿章幼子)曾说李鸿章遇人不淑,意指李鸿章对于袁世凯极为看重,认同袁世凯编练新军。
李鸿章看透了袁世凯的为人,却并未看透袁世凯的野心。
袁世凯在民国后对李鸿章后人极为优容,却也依然叛清自立。
李鸿章晚年对维新派和革命党极为优容,曾经庇护维新人士外逃,也曾经接见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然而对富国强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并不能接受革命党人的空谈。
李鸿章注重强国在于实际行动,不以理想主义而改变信仰。
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的政治低潮是自己洋务改革理想的破灭所致,随后李鸿章在晚年期间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抵触朝廷的任命,不断远离清政府的政治斗争,转而向两广地带繁荣地方,通过沿海地区试图继续洋务运动未尽之事。
因他不在朝中,清政府频频失误,最终丧权辱国,《辛丑条约》这项罪名却又加诸在他身上。
李鸿章杀降的事件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晚清时期,这场运动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规模之大几乎要颠覆清政府的统治,可后来这场运动覆灭于清政府和列强军队的剿杀。
参与这次剿杀的中方统领是李鸿章,李鸿章带领淮军和常胜军对太平天国军进行剿杀,叛乱平复后李鸿章在苏州杀降的事曝光,清朝上下一片哗然对李鸿章进行批判。
苏州杀降发生在1863年,民间传言杀降事件是李鸿章一手指导,当年李鸿章带领军队在苏州围剿太平天国军,由于太平天国军无力抵抗李鸿章军队的进攻,所以当时的太平天国军头领郜永宽向李鸿章传达愿意投降,为了表达投降意志的坚定,郜永宽杀了谭绍光并将谭绍光的首级献给李鸿章。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洋务运动功臣李鸿章
洋务运动功臣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对洋务运动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
今天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林则徐、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蹉跎20年,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才开始发起以图谋富强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 、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在十九世纪,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朝廷的大臣和皇帝,都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并且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即使魏源在《海角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还不能摆脱传统华夷之别的看法。
以上种种表明,那时候的中国,不但技术落后,而且思想落后。
而两次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美梦。
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增强中国国力,发展中国国内经济,并使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李鸿章,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封建官员,选择了第一种方法,并和他的一些同伴们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后来洋务运动在甲午黄海的一片炮火中破产,以中国战败结束,但是它的历史积极作用是不可以否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费尽一生心血的人
其实,历史人物远比历史更复杂,要想真正搞清楚,谈何容易。
以李鸿章为例,这是一个为中国近代化费尽一生心血的人,中国近代化的许多个“第一”由他开端,然而他又是主持中国外交长达二十多年的晚清官员。
以一个弱国之臣,周旋于列强之间,欲挽狂澜于未倒,最终多受欺于人,不得不谈判签署了许多个不平等条约。
若说李鸿章不是卖国贼,那谁又是卖国贼呢?
“卖国贼”,这个在国人眼中实在是最最不耻的骂名。
要说做了亏心事,或是当了败家子,让人骂几句,气量大的倒也容得下;但若被人指为卖国贼,恐无一人能坦然接受。
故而卖国贼的殊荣多是在当事人故去后的追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被当做卖国贼让世人永记的人是不多的。
/来自中华网社区/
但在历史上,何谓“卖国”,实在是个不清晰的概念。
戊戍六君子之谭嗣同,被誉为近代最最爱国之人,有人说谭嗣同的爱国不同于有些人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爱到了血液和骨头中去了。
光绪变法时,苦于没有资金,无法推动,谭嗣同主动上奏,提出一个解决办法,要皇帝把西藏、新疆、青海、蒙古等地分别卖给英俄,这样每年可以减省戍边费用几百万两,同时,这四个地方按每平方里50两计,可卖10亿两白银。
这笔钱除去偿还“马关条约”赔款后,还会剩余近8亿两,可用于变法。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按平方里卖国土的第一人。
虽然此奏并未获行,但谭嗣同的主张却是白纸黑字地写在那里,并流传到今天。
可今日,又有谁去骂谭嗣同的卖国呢!五四运动时,孙中山接见日本参谋本部参谋长河上勇时表态:如果日本政府肯帮助他完成国民革命,取得政权,他将非常高兴地把满州的利益转让给日本。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之父,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是无人置疑的。
可是为了取得政权,你就可以用整个东三省去和日本人做交易吗?谁给你的这个权力?这究竟是不是卖国呢?读历史书,每及于此,大惑不解,常常会令人窒息。
/来自中华网社区/
其实古人对国家、民族、政权三个概念的理解和今日是有所不同的。
在今天,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和党的领导三者是一体的,不可抽分的。
而在过去,这三者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是可以分解的。
国家是江山,民族是子民,政权是社稷,自有其不同的概念和含义。
晚清光绪变法之时,国内外舆论大造,盛赞其爱国之举,几致无人敢言不。
在当时,谁要是反对变法,便是卖国,大臣噤若寒蝉,连慈禧老佛爷虽说感觉不对劲,却也奈何不得,总不能不去支持自己侄子的爱国之举吧!倒是满人文悌看出了此中的奥妙,说皇上身边诸章京之爱国,实是“爱中华,不爱大清。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慈禧,满汉的矛盾,大清的社稷这才是首要的问题,这成为慈禧之所以下决心镇压变法的关键。
由此可见,同为爱国,在不同的背景下,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和内容。
爱国与卖国,原本是清清楚楚,是非分明的事情,为何在历史的镜场中,竟然变得如此的模糊不清呢?这是因为今人的理念与古人不同,以今天的判断和认知去理解古人,实际上是将我们的观念强加给了古人。
至于古人当年的价值判断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今天的人们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这正是在今天,我们对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卖国贼深深不解的原因。
同样,我们也对那些历史伟人为什么会有一些荒谬和怪诞的举措而大惑难明的原因。
历史不仅仅代表着空间距离的推移,同时还意味着历史场景的转换。
不明白这一点,读史书永远只能是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