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兴旺 中国古代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中国畜禽驯化历史
中国畜禽驯化历史
中国畜禽驯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随着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国人开始驯养动物来满足食物和劳动力需求。
这些畜禽包括猪、牛、羊、鸡、鸭等。
在中国的农业史上,猪一直是最重要的畜禽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驯养野猪,并逐渐将其驯化为现代猪的祖先。
在古代中国,猪肉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也被用来作为祭祀和婚礼等场合的礼品。
牛也是中国农业中不可或缺的动物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驯养野牛,并逐渐将其驯化为现代黄牛和水牛的祖先。
在古代中国,牛被用来耕田、拉车、运输货物等,也被用来作为祭祀和婚礼等场合的礼品。
羊在中国的农业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驯养野羊,并逐渐将其驯化为现代绵羊和山羊的祖先。
在古代中国,羊毛被用来制作衣服、毯子等,羊肉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鸡和鸭是中国农业中比较晚被驯化的动物。
据考古学证明,中国最早的鸡蛋化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而鸭的驯
化则要晚得多,直到唐朝时期才逐渐普及。
在古代中国,鸡蛋
和鸭蛋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加工,鸡肉和鸭肉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总的来说,中国畜禽驯化历史悠久,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人类的努力,才有了现代畜禽品种。
这些畜禽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食物需求,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
《三字经》2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三字经》2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这句话是说: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种动物是人类畜养的,称为家畜。
我国蓄养家畜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以及其他殷墟遗址上就发现有这六畜的遗骨。
甲骨文家字的字型,也显示无豕不成家。
古人将马牛羊称为上珍三品,鸡犬豕为下珍三品。
举行祭祀典礼时,普通的用三牲供(羊犬豕),高级的要用五牲供(马牛羊犬豕)。
六畜之所以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是六畜服务于人,如马可负重至远,牛能运货耕田,羊有跪乳之恩,鸡有报晓之功,犬有守夜之义,猪有庖厨之用。
二是六畜有很多优点是人类应该好好学习的,例如马的刚健进取、牛的忍辱负重、羊的跪乳报恩、犬的忠勇诚信。
马是不休息的,睡觉都站着;鸡是三德兼备:不吃独食义也,敌前敢斗勇也,司晨不误信也。
猪更不用说了,现代医学的器官移植大都是用猪的器官,根据免疫学的研究,人体对猪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最小。
第三,此六畜亦要靠人来帮助它们离苦得乐。
人如果能够帮它们化掉这一偏之性,它们就能离苦得乐,也不枉了为我们服务一场。
由六畜又引出中国人的十二属性。
本公众号秉承“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思想”的宗旨,坚持每天一条“原创”国学分享,力争使更多的人有所认知、有所收获、有所领悟,进而得以发扬国学精神。
中国人古代所称的“六畜”分别是什么?
中国人古代所称的“六畜”分别是什么?
家畜一般是指由人类饲养驯化,且可以人为控制其繁殖的动物,一般用于食用、劳役、毛皮、宠物、实验等功能。
另一种较狭义的家畜,是指相对于鸟类动物的家禽而言的哺乳类动物,亦即将鸡、鸭等等被排除在外。
除此此外,哺乳类和鸟类之外的鱼类、昆虫等也通常不被视为家畜。
一般较常见家畜饲养方式的舍饲,圈饲、系养、放牧等。
人类最早饲养家畜最早起源于一万多年前,代表了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发展之一,家畜尤其对于提供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人古代所称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狗、猪,亦即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六种家畜。
女娲造六畜
女娲造六畜“六畜”指的是鸡﹑猪﹑狗和羊﹑牛﹑马。
传,远古时天是一团混沌,地是一堆烂泥巴,人祖女娲就掺水和泥摔着自乐。
一天无意中捏出一只头戴冠,尾巴翘,一撒手喔喔叫,给它取名叫“鸡”。
鸡一叫,天门开了,日月星辰都出现在了高空。
第二天,捏出一只四条腿,尖巴颏,汪汪叫,梅花脚,取名叫“狗”。
狗一阵乱跑,地门开了,便有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第三天,捏出一只嘴巴长,四腿短,哼哼叫,有点懒,取名叫“猪”。
肥猪成为一宝,食用集肥都需要。
第四天,捏出一只头顶叉,浑身毛,白胡子,咩咩叫,取名叫“羊”。
用羊祭天神,天神赐福气,吉祥又如意。
第五天,捏出一头蹄如锤,尾如鞕,角如钻,耳如扇,取名叫“牛”。
牛的个头大,有力气,能干活,出大力。
第六天,捏出一匹矫健身,色如棕,善奔跑,快如风,取名叫“马”。
这六种动物造出来后,为了管理它们,第七天女娲捏出了人,对着人吹了口气,人就有了灵气,被称为万物之灵,且又主管六畜,又称为主人,每年的正月初七就定为人日。
女娲娘娘在七天之内和泥捏出了六畜和人,第八天为感谢泥土的给力,这天定为土地日,也就有了后来的土地神和土地庙。
每年的正月初八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届时人们会供上猪首和羊首,还要制作出以六畜为造型的工艺品灯笼和面花灯盏,摆挂在土地庙台前,以示敬祀与酬谢。
因而,在旧时农村,土地庙数量最多,几乎村村都有。
人们敬祀土地神的目的也正是期盼土地神保佑农家能年年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
在民间还有一首六畜儿歌唱道:迎朝阳,鸡司晨,狗值夜,守家门。
肥猪满圈能致富,羊是农家聚宝盆。
牛耕田地勤劳作,马拉大车又传信。
五谷丰收农家乐,六畜兴旺富贵临。
五谷与六畜
五谷”与“六畜”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是农民对于新的一年的最大的希望之一。
所以,在过去,新年到来,农家常常用这两句话作为春联贴在大门或房内的墙壁上。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六畜”与“五谷”的说法。
《韩非子》云:“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入多。
”意思是说:了解并掌握了畜养的规律和土地的特性,六畜就可以顺利生长,五谷也可以迅速繁殖,家庭的收入就会增多。
六畜,指的是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
而六畜中的马、牛是役畜,农家主要用来耕作、驮运、拉车或作其他役使;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古时常供食用。
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有的指:麻、黍、稷、麦、菽(“稷”,粟一类谷物;“菽”,是豆类的总称。
)。
“五谷”,也可作为农作物的泛称,我国古代不种棉花,所以没有提到棉,而提“麻”;水稻,我国是原产地之一,约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六畜指的是哪六畜
六畜指的是哪六畜
6畜是指家畜,主要包括马、牛、羊、鸡、狗、猪。
这几种动物是经过人类的远古祖先饲养驯化,在漫长岁月的演变下成为了家畜。
后来“六畜”也逐渐泛指所有的家禽。
远古祖先在挑选这几种动物的时候,是根据生活需求以及自身认识来选择的,如牛可以耕地,而马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最重要的是二者的肉是可以吃的。
再就是温顺的羊类,羊在古时候有着很好的寓意,同时羊也作为古时候人们祭祀天神和祖先时所用的首选祭品。
还有就是鸡可以报晓,提醒人们时间;而狗则是人们忠诚的好朋友,可以看家护院;虽然猪是一种懒惰而肮脏的生物,但是它的肉很好吃。
六畜主要分为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马、牛、羊为食草动物,主要以草料为食;而鸡、犬、猪为杂食动物,什么都吃。
虽然六畜主要指的是马、牛、羊、鸡、狗、猪,但实际上后来也包括了其他家畜,如驴、鸭、鹅等。
也就是说,“六畜”是饲养的家禽的统称。
如出自《管子·牧民》的成语“六畜兴旺”就没有特指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而是说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
六畜考源
个 世 界 性 难 题 。动 物 考 古 学 、驯 化 地 理
学 、动物 遗传学 、民族动 物学 等方 面取得 了 可喜 的进 展 l 。D _ 4 ] NA 研 究 揭 示 了动 物 驯 化
发 达 ,马 已成 为六 畜 之首 。 《 国农 业 百 科 中
一
、
引 言
全书 ・ 农业 历史 卷 》肯 定地 指 出中 国是世 界 上最早 将野 猪驯 化为 家猪 的 国家 ;也 是世 界 上 已知最早 养鸡 的国家 ;犬 又名 狗 是 中国最
早 驯养 的家畜 ;马是 中国历史 上最 重要 的役
山文 化遗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土 的猪 骨 可 以确定 是 家 猪[ 1 。
早 ,马 的 最 早 驯 化 地 是 中 亚 。概 言 之 猪 、 狗 、鸡 是 东亚 本土起 源 ,而马 、牛 、羊则 来 自中亚 或西 亚 。本文 根 据最新 动 物考 古学 和 遗传 学 成果 结合 其他 学科 的研 究 系统 考察 六
・
古今 农 业 ・
・ 0 2年 第 3期 ・ 21
六 畜 考 源
易 华
( 中国社会科 学院 民族 学与人 类学研 究所 ,北 京 1 0 8 ) 001
[ 要] 中国的 六 畜可 以 分 为两 组 :猪 、狗 、鸡 和马 、 牛 、羊 。猪 、狗 、鸡 常见 于 摘 新 石 器时代 文化 遗址 ,与 定居农 业 生产方 式相 关 ;马 、牛 、羊 多见 于青铜 时代 文化 遗 址 ,与 游牧 生活方 式有 关 。夏 、商 、周 三代 六畜逐 渐 齐备 ,表 明 东方定 居农 业文
六畜是哪六种动物?
六畜是哪六种动物?六畜是哪六种动物?六畜在先秦文学中都有记载:《左传·昭公·二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牲以奉无味。
《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它们没有具体名字,后来汉朝的杜预在注《周礼》时将六畜六禽合并,就是现今错误的六畜指的牛、马、羊、豕、鸡、犬。
六禽是指雁、鹑、鷃、雉、鸠、鸽。
出自《周礼·天官·庖人》注。
宋朝以后的《三字经》、《千字文》等儿童读物采用了杜预的合并的畜禽六种。
一些人把它当成正确的,实际杜预的注释是不对的。
六畜中不应该有鸡。
鸡应该是六禽中的。
六畜就是十二生肖中的六畜:牛、兔、马、羊、犬、猪。
六畜之一,兔为什么六畜中有兔?兔代表着生育力,代表春天的繁殖能力,所以,十二生肖兔按月序排序在春天的第二个生肖。
而牛由于相当于一个重要劳力,就把它排序在十二月最后了,以让它歇歇。
古代把兔排在第二位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是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你想怎么有谁就有谁的。
六禽是:鸡、鸭、鹅、鸽、鹑、鹄。
如果是五禽则去掉鹄。
鸡之所以不是六畜之一,按月序排序是八月,八月象征着收获,鸡又是时序排序是黄昏时分,是回家时分。
鸡不是六畜之一六禽之一,鹌鹑鹑就是鹌鹑,古代有人饲养,今天则是大量引进外国品种。
鹄就是天鹅,今人没有家养的,古代却是有人养。
杜预的六禽也不应该是雁、鹑、鷃、雉、鸠、鸽。
因为鷃是一种小鸟,不是作为饲养的品种,即使野味也划不着,太小了。
鸠、鸽属于同属鸟,其味道没什么区别。
畜是家中豢养的,与之对应的是家中豢养的禽。
《周礼》、《左传》、《管子》成书年代不超过四千年,而十二生肖流行民间至少八九千年了。
所以,你不应该把儿童读物的《三字经》的牛、马、羊、豕、鸡、犬当做六畜,倘若实在想不起来就按照十二生肖顺序就能知道什么是六畜了。
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年以前心引。但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依据测量的尺寸、和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最早的狗可能于距今年左右出现在欧洲地区旧“。迄今为止笔者可以确切无疑地说距 今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是中国最早的家畜。由于在中国更新 世晚期的多个遗址都发现有狼的化石“。“而南庄头遗址出土的一块犬科动物的左下 颌的齿列长度为 这个尺寸比狼 万方数据期袁靖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 古学研究要小。依据笔者对现在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 本馆的现生的多个狼的下颌齿列进行测定发现其大致在 左右。这些现生标本都 明显大于南庄头的标本因此笔者认为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这块标本是狗的Ⅲ。。在距 今大约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有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旧引 这是当时人对狗的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另外 贾湖遗址的狗的下颌齿列为 左右…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可见狗的齿列长度 随着年代的更新、在人的饲养过程中逐步变短。由于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的齿列与 狼的相比已经明显缩短了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狗的家养历史不应该停留在南庄头遗址 这个时间段里还可能向前追溯。通过对现代狗的 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 示。如有些研究者认为距今年左右狗已经在中国长江南部被驯化了“。猪家猪的祖先 是野猪。根据国外动物考古学家迄今为止的认识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于土耳其的 安那托利亚东南部的 遗址其年代约距今年„引。在中国更新世晚期的多个遗址 都发现野猪的化石““…。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通 过存在齿列扭曲的现象、线匝釉质发育不全的标本占较高比例、年龄结构偏年轻、 个体数量占一定比例、随葬猪下颌等一系列判断结果证明距今大约年左右的贾湖遗 址存在家猪这个年代与土耳其的 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同。近年来世界上关于猪的 基因研究证实了这种动物极有可能是在各个地区分化的„。中国的资料也证明了这点 如贾湖遗址位于中国北方地区这个遗址出土的猪与同处于北方地区、年代为大约距 今年前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的家猪尺寸比较接近而与年代为大约距今年前地处 南方地区的浙江省萧山县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家猪在尺寸上相差较大引这种位于南方 和北方地区的遗址出土的猪的尺寸差异正好与更新世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野猪化 石差异相对应Ⅲ由此可以认为即便在中国古代的家猪可能也是多中心起源的。绵羊 和山羊绵羊可能由已经灭绝的赤羊或盘羊驯化而成山羊则由野山羊驯化而成 “。绵 羊和山羊可能是在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及周边地区最早驯化的时间为距今年前“。基 因研究显示山羊可能是单一起源的¨而绵羊则有几个起源地。在中国更新世晚期的 几个遗址里曾经发现过绵羊、盘羊、山羊及山羊亚科的化石”。。但是在进入全新世 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多个遗址里尽管发现了多种动物遗存却一直没有发现过羊的骨 骼。按照迄今为止的资料笔者认为中国最早的家养绵羊突然出现在距今年至年前的 甘肃和青海一带 ‟鲫‟。比如在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的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 遗址的随葬羊的下颌一“在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马家 窑文化墓葬里发现随葬完整的羊骨架¨…。因为多种原因研究人员在世纪年代发掘那 些墓葬时没有对羊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仅仅是做了文字记录。我们迄今为止也没有 找到那些羊骨因此仅能依据文字记录的考古现象推测它们属于家养动物。在距今年 以来的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齐家文化层Ⅲ、甘肃省永靖县大何庄“、秦魏家齐 家文化墓葬¨和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到都发现了绵羊的骨骼在秦魏家 遗址还发现一块绵羊的肩胛骨上面有灼痕与占有关…。尽管在报道中未能提及师
六畜——精选推荐
六畜词语信息⽜⽺如果没有马,则称“五畜”。
《汉书·地理志》:“民有五畜,⼭多麋⿅”[唐]颜师古注:“五畜:⽜、⽺、⾗、⽝、鸡。
”《灵枢经》:“⽜⽢、⽝酸、猪咸、⽺苦、鸡⾟。
”“六畜”⼀词,今天仍活在⼈们⼝头上,有云:“五⾕丰登,六畜兴旺”。
《现代汉语词典》:“指猪、⽜、⽺、马、鸡、狗。
”六畜杂谈六畜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根据⾃⾝⽣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先后选择了马、⽜、⽺、鸡、狗和猪进⾏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逐渐成为家畜,在《三字经·训诂》中,对“此六畜,⼈所饲”有精辟的评述,“⽜能耕⽥,马能负重致远,⽺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能守夜防患,猪能宴飨速宾”,还有“鸡⽺猪,畜之孽⽣以备⾷者也”。
六畜各有所长,在悠远的农业社会⾥,为⼈们的⽣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六畜中的马⽜⽺为⾷草动物。
马是古代战争和交通的重要⼯具,⼜是⾁⾷品重要来源之⼀;属于战略物资,其重要性不⾔⽽喻,历来为⼈们所⾼度重视。
秦朝颁布《厩苑律》“盗马者死,盗⽜者加(枷)”, 意思是盗马的⼈处死,盗⽜的⼈判枷刑,⽜在⽜耕时代担负着繁重的体⼒劳动,是⼈们⽣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好帮⼿,理应受到尊重;⽺性格温顺,在古代象征着吉祥如意,⼈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是第⼀祭品,⽺更有“跪乳之恩”⽽受⼈尊敬。
鸡⽝猪为杂⾷动物。
在⼈们的现象中,猪往往和懒惰、愚笨联系在⼀起,除了吃和睡,似乎整天⽆所事事,仅有“庖厨之⽤”。
其实猪是⼈类⾮常重要⾁⾷品来源,其嗅觉灵敏,⼀些地⽅安保上已开发利⽤;鸡在农业时代的家庭经济中,起到拾遗的作⽤,雄鸡能司晨报晓,各有其重要性;狗是⼈类驯化饲养的最早家畜之⼀。
狗能帮助古⼈狩猎,是看家护院的好帮⼿。
狗(⽝)忠于职守,是其优点。
其缺点是有点招惹是⾮,给⼈有点坏印象,如成语中有:狼⼼狗肺,狗急跳墙,狗仗⼈势……等贬义词。
六畜取长补短,为我们⼤家做出了极⼤的贡献,它们全都选⼊⼗⼆⽣肖中,其他六位是⿏、虎、兔、龙、蛇和猴,后者有的虚⽆缥缈,有的是动物世界⾥的精英,甚⾄令⼈望⽽⽣畏,也有的与⼈相安⽆事,更有的却危害四⽅。
中国古代动物养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动物养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动物养殖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狗、猪、牛、羊等家畜,以满足食物、劳力和交通运输等需求。
在商周时期,人类开始养蚕,以满足丝绸生产的需求。
同时,也开始养马、骡、驴等动物,用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唐代出现了大规模的畜牧业,人们开始养牛、马、羊等动物,以提供肉、奶、皮毛和牛、马、羊毛等副产品。
宋代则兴起了饲养鸡、鸭、鹅等禽类的养殖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食物选择。
明清时期,随着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畜禽养殖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引入了科学养殖技术,提高了动物养殖的效率和产量。
同时,还出现了鱼类养殖业,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物选择。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国动物养殖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养殖业以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为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动物福利和环保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动物养殖发展历程长期而丰富多彩,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也为中国农业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5000年前中国的经济技术: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相比之下,中原地区的经济形态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态势。特别自距今4500年左右开始,这个地区逐步出现种植多种农作物和饲养多种家畜的方式,这些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中原地区多个遗址中发现用合范技术制作的铜器、精美的陶礼器、制作规整的石器和玉器,可见其手工业生产也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到距今3700年左右的河南二里头遗址,整个经济状况在延续以前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原地区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一直处于强势的地位,这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原地区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一直处于强势的地位,这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以统一的年代标准来对照各个地区的技术与经济状况,可以看到西辽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一直属于比较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到距今3700年左右,出现明显的衰退。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经济自距今4000年左右开始,逐步转为游牧型经济。长江流域的农作物种植一直是单一品种,而家畜饲养长期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这几个地区的经济形态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逐步呈现出来的衰退或转型状况,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文化的发展进程。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铜器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时间是距今4700年左右,这些铜器主要是铜刀和铜锥等,用一块陶范制作,即单范制作,铜器的材质为红铜和砷铜。到距今4500年开始,在山西南部地区的遗址中发现用红铜和砷铜制作的铜铃和齿轮形器,开始出现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陶范制作铜器的合范技术。到距今3750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出现一定数量的青铜礼器,这些器物的材质是铜锡铅三元合金,必须用多块合范制作,这些原料和制作技术出现明显进步的青铜器是王和贵族作为礼器使用的。
5000年前中国的经济技术: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鸡日”、“狗日”、“猪日”等六畜日,你知道是哪一天吗?
“鸡日”、“狗日”、“猪日”等六畜日,你知道是哪一天
吗?
过年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不管身在何方,大家都会风雨无阻的回家团聚。
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正月初七日以前还有所谓的“说畜日”: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
六畜排完了,才轮到初七的“人日”。
为何这么说呢?目前较为普遍的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是女娲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种生物,初一造了鸡,初二造了狗,一直到初七造了人,故一年里最开始的几天,分别称为鸡日、狗日、羊日、猪日、牛日、马日和人日。
第二种说法,说六畜是按人类驯服时间排列的,鸡最先驯养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类推。
第三种说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鸡、狗体积较小,排在前面,牛、马体积较大,排在后面。
第四种是按六畜和人的远近排列,俗说,没有鸡狗不成家。
老人们认为鸡、狗可以捡食家中撒掉的粮食,为主人消灾免罪,所以鸡、狗都养在屋里,接近于人,猪、羊次之,牛、马则另有栏和厩,离居室最远,所以排在最后。
六畜日虽算不上是节日,但过去民间很重视重视六畜,正月初,头几天按六日向猪圈、羊栏、牛棚贴红纸条、点香。
民间还有的以天气的阴晴来占卜牲畜的兴衰,认为鸡日天气晴和,是年鸡旺,阴晦则鸡有灾病;狗日天气晴和,是年狗旺,阴则狗有灾病。
余者类推。
当然,这种卜算,未必科学,仅是当年民间的一种说法而已。
华夏文明星河璀璨——漫谈我国养猪的历史
华夏文明星河璀璨——漫谈我国养猪的历史华夏文明星河璀璨,文化耀眼夺目,我国养猪历史更是源远流长,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家畜,民间称其为六畜之首。
在生肖属相中排在最后,让猪作十二生肖的压阵之物,倒也名副其实。
我国养猪历史已经有七、八千年了。
在许多古人的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他们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由此,葬猪或以猪做祭祀品就显得十分重要。
家祭时,陈豕于室,合家而祭,故“家”是宝盖下有个“豕”字,这乃是今天我们所用“家”字的由来。
1959年发现的大汶口古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出土兽骨以猪骨最多,在大汶口文化的地层中,曾发掘到一件猪形陶器,塑造的猪形维妙维肖,说明当时人们对猪的形态特征已有深刻的了解。
1980年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新郑县的李岗村,发现距今约八千年的重要历史文物,其中有大量猪、羊等动物骨骼,还有陶塑的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这可以证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在养猪。
我国有文字可考查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就已记载有各种饲养动物的情况。
由这些甲骨文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当时畜禽的种类很多,其中猪的数量可观,奴隶主除了把猪供食用外,还把它当祭祀用。
作为祭祀的猪,一次宰杀几十头,甚至几百头。
由此可见,早在四千年前的殷商,猪已受到了极其周到的饲养管理和精心看护。
因此,猪的体形及生产性能较野猪相比有了很大改变。
根据湖南省博物馆湘潭县九华公社发掘的殷商青铜猪尊来看,其体躯部位丰满而匀称,造型完全像经过培育的。
秦、汉两朝,尤其是在汉朝,养猪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文字记载也比较多。
《史记》中提到“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
公孙弘做过汉朝丞相,他早年家贫,曾靠养猪谋生。
《史记》还记述有“留长孺以彘立名”。
由此说明,当时不但养猪相当普遍,而且已注重选育良种,其养猪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了。
到了唐代,养猪更是盛行,老百姓养,官府也养。
“六畜”的起源和传播历史
“六畜”的起源和传播历史
任乐乐;董广辉
【期刊名称】《自然杂志》
【年(卷),期】2016(038)004
【摘要】通过总结对比欧亚大陆考古遗址出土的猪、狗、黄牛、羊、马和鸡的遗存鉴定结果和年代,梳理了我国“六畜”的起源与传播的历史.10 000~9 000
BP(Before Present,距1950年),猪和狗驯化于中国北方;约10 000 BP,黄牛和羊最早驯化于西亚地区,4 500 BP前传入中国;约5 500 BP驯化的马出现在中亚地区,在夏商时期传入中国;鸡的起源问题争议较大,在3 600 BP之前出现在中国北方.在汉代之前,“六畜”已成为中国广泛利用的家养动物资源.
【总页数】6页(P257-262)
【作者】任乐乐;董广辉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概述--《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序 [J], 任国瑞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浅析——关于家庭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J], 史倩;佘亚宁
3.艺术起源的历史过程——“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之二 [J], 姜庆国
4.从起源逻辑到起源—历史:本雅明《认识—批判序言》对柯亨"起源"概念的批评[J], 姚云帆
5.照叶树林文化与稻作起源传播——试述稻作起源传播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J], 古开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畜兴旺的对联
六畜兴旺的对联六畜兴旺——传统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结合一、六畜兴旺的含义与象征1.1 六畜兴旺的内涵六畜兴旺是指农业中养殖业的繁荣兴旺。
其中的“六畜”包括:牛、羊、猪、鸡、狗和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畜都象征着不同的品质和寓意,比如牛代表着勤劳和力量,羊代表着和谐和亲和力,猪代表着勤俭和财富,鸡代表喜庆和吉祥,狗代表着忠诚和友谊,马代表着迅猛和拼搏。
因此,六畜兴旺也代表着农业的繁荣和富饶。
1.2 六畜兴旺的意义六畜兴旺不仅仅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更代表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六畜兴旺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二、实现六畜兴旺的关键2.1 科学养殖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养殖业的发展更加高效、环保、科学。
在养殖管理上,可以通过合理饲养、科学防疫、合理利用饲料等手段,提高养畜效益,降低养殖的成本,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提高养殖的动态监测、自动化管理能力,提高养殖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2.2 发展优质养殖业与特色产品通过发展优质养殖业,培育出绿色、有机、高品质的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需求的同时,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利用地域、气候、资源的差异,发展特色养殖业,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养殖品牌,拓展养殖业的市场空间,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2.3 加强养殖业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养殖业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融合可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和全面发展。
养殖业可以与农作物生产相互配合,实现循环利用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养殖业还可以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生物肥料生产业等相关产业进行深度合作,进一步延伸农业价值链,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六畜兴旺的挑战与对策3.1 饲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大量的饲料供应,然而,目前我国饲料产业存在着供应不足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人类何时开始养家畜
人类何时开始养家畜?作者:陈默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20期世界各个文明起源地区的考古发现都证实,狗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
当以狩猎为生的古人发现史前犬类动物比其他动物更易交往,也不那么凶猛,性情较好而且顺从,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驯服狗的历程。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但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养狗的呢?美国科学家利用考古学方法得出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狗可能最早于距今约1.4万年前被人类驯化。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考古学家达西·莫里认为,只有当人类开始埋葬自己的“密友”时,才是狗被驯化的真正标志。
莫里对大量考古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共发现了50余处早期人类“葬狗”遗址。
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已知最早的“葬狗”行为出现在距今1.4万年前左右,地点是在如今的德国境内。
莫里还发现,1万多年来,世界各地的“葬狗”方式不尽相同。
除了让狗单独下葬或使狗与狗葬在一起外,一些地方流行让死亡的人抱着狗合葬。
在今天的以色列境内甚至发掘出庞大的古代“狗公墓”,其中1000多条狗每条都被葬在单个墓穴中,而且狗尾都被卷往腿的方向。
但在被驯化之初,狗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成为人类仪式化埋葬的对象。
中国人何时开始养狗?中国人何时养狗?可以确切无疑地说,在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畜。
这是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带领的考古队开展发掘得到的收获。
证据主要是一块狗的左下颌。
它的齿列长度为79.40毫米,这个尺寸比狼要小许多。
发现最早的狗有多重要?我们先来看看在徐水县向南几百千米外,人们又发现了什么。
那里有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大约9000年,在那个遗址发现有11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
这说明当时人对狗已经采取了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另外从下颌的齿列长度看,贾湖遗址的狗要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
可见在人的饲养过程中,狗的齿列长度随着年代的更新而逐步变短。
暂时的六畜的驯化年代
暂时的六畜的驯化年代根据化石和遗迹证据,人类驯养的六畜的年代是:狗一、狗(3.17万年前)什么时候开始驯养狼并培育狗的年代暂未确定。
现今最早的化石证据来自比利时的古耶特洞穴,为距今3.17万年旧石器时代。
化石看起来很大,有很多犬齿露在外面,经考证,化石这种狗主要以马、麝牛和驯鹿为食。
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古生物学家哥摩恩介绍说:“旧石器时代的狗在外形上和现在的西伯利亚哈士奇非常相似,不过旧石器时代的狗体型更为庞大,其个头和现在的牧羊犬差不多。
”中国,无争议的最早狗类遗骨发现于7000年前的河北武安县的磁山遗址的狗头骨前半部和下颌骨。
有争议的则是中国吉林榆树县周家油坊等的地层中,旧石器时代的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约2.8万~1.15万年前发现的家狗头骨半化石,但其具体年代有争议,但多数认为在1万年左右。
二、羊(1万年前)山羊的祖先是野山羊,绵羊的祖先是盘羊,由于现存野山羊和盘羊的种类都不只一种,因此推断现今的山羊和绵羊的祖先可能不只一个山羊和绵羊骨骼经常同时出现在西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扎格罗斯山脉及其附近地区可能是山羊和绵羊的最早驯化地,暂时在10500年前,在约旦的杰里科地区发现了最早的驯养山羊,绵羊则在9500年前的伊拉克或伊朗出现。
我国在距今4000~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中发现了羊养殖的证据。
三、猪(1万年前)暂时科学界的多数观点是,猪最早在亚洲被驯化,主要驯化种类来自欧洲野猪(此猪在更新世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中国全境都有化石发现),也有部分来自亚洲野猪。
最古老的家猪骨头于1994年在土耳其东南部(属土耳其的亚洲部分)Taurus山麓的卡永(Hallan Cemi)遗址出土,距今约10000年前,同时在巴勒斯坦Jericho,伊拉克Jarmo,土耳其Catal Huyuk等地都有这类古老猪骨的发现,年代集中在8000~10000年之间。
中国受国际承认的最早养殖猪证据来自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8200~7400年前),这里发现了人猪合葬墓和不少猪遗骨,但这时候的猪骨胳,仍然带有野猪特征,估计为驯养初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畜兴旺中国古代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六畜兴旺
中国古代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说,“六畜”这个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的“古者六畜不相为用”。
另外,在《周礼》里,有“其畜宜六扰”的记载,汉代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豚、犬、鸡。
”可见马、牛、羊、猪、狗和鸡是中国古代的六种主要家养动物。
研究这六种家养动物起源或出现的时间、地点、作用等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时期,没有发现家养动物。
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年代均在距今12000年以前。
研究人员在这些遗址中分别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硅体、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据此,可以把中国古代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追溯到距今约12000年以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里发现的动物种属都属于野生动物,现在还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存在家养动物。
依据我们的研究,中国的家养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0000年左右,较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晚了将近2000年左右,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特点。
这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狗、猪、羊、牛、马、鸡等主要家养动物出现的状况。
狗
按照目前为止所知的材料,中国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是狗。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
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了一块狗的左下颌骨,它的下颌缘有明显的弧度,与狼的下颌缘呈笔直的状况不同;齿列长度为79.40毫米,这个尺寸比狼要小;其牙齿的排列也比较紧密,与狼的牙齿排列比较稀松区别明显;其下颌骨上的各个测量点的尺寸都比狼要小。
依据这些判断,可以肯定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这块下颌骨属于狗。
在距今大约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中,有11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这是当时人对狗的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贾湖遗址的狗的下颌骨齿列及各个测量点均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
可见在人的饲养过程中,狗的齿列长度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步变短。
由于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的齿列与狼的相比已经明显缩短了,所以我认为中国家养狗的历史不会停留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南庄头遗址这个时间段里,还可能向前追溯。
对照现在狗的用途,再结合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狗的状况,推测当时人类饲养狗的目的,可能主要是为了狩猎、看守家园、作为随葬动物或宠物。
这里要强调的是狗的家畜化可以导致人类狩猎的策略、战术或技术发生一些变化。
这种饲养行为并未给人类提供多少稳定的肉食来源,也没有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帮助人类积累了把野生动物驯化为家养动物的经验,奠定了人类后来驯化多种家养动物的基础。
从这点看,狗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
猪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
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距今大约9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通过对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进行研究,依据猪下颌骨上存在齿槽尺寸变小引起的齿列扭曲现象;牙齿的几何形态测量结果与家猪相近;猪群的年龄集中在特定的年龄段,不同于野猪种群的年龄结构模式;猪的个体数在全部哺乳动物中占据较高的比例,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野猪种群在全部哺乳动物中的比例;在墓葬中随葬猪下颌,开启后来数千年在众多遗址中发现随葬猪下颌的先河;DNA的研究结果证明其属于家猪的谱系;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证明这些猪的食谱与人工喂养有关等一系列判断结果,证明距今大约90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已经存在家猪。
野猪和家猪的头骨比较
家猪的出现意义重大。
数千年来,还没有一种家养动物像家猪一样,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同时,在精神领域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时期,家猪的饲养技术还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在促进这个地区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绵羊
绵羊可能由已经灭绝的赤羊驯化而成。
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绵羊出现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肃和青海一带。
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的5号墓和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马家窑文化墓葬中突然发现随葬的绵羊骨骼;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绵羊的骨骼,其数量随着年代的更新逐渐增多;在有的遗址中还发现有灼痕的绵羊肩胛骨,显示其与占卜有关;全部绵羊骨骼的测量数据跟商周时期可以肯定是家养绵羊的测量数据十分接近;DNA的研究结果证实具有这些基因特征的绵羊最早起源于西亚地区;食谱研究发现绵羊的食物中包含有人工喂养的小米秸秆等饲料;依据绵羊的突然出现及DNA的证据,当时很可能是通过文化交流,从中国境外将已经被驯化的绵羊传入中国。
家养绵羊及后来出现的山羊都可以给人类提供肉食及奶制品,羊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羊毛还可以为人类的衣着提供原材料,提高人类抵御风寒的能力,获取羊毛和编织毛织品还带动了手工业中专门领域的发展。
黄牛
现代的家养黄牛均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西亚地区的野牛,其被驯化后逐渐向东西两个方向扩散。
中国古代的黄牛是距今5000年左右从中亚地区传入的。
迄今为止中国最早发现的黄牛位于5000多年前的甘肃地区;多个遗址中出土的黄牛数量从早到晚大致都有一个逐渐增多的过程;对黄牛骨骼的测量结果证实其与商周时期的可以明确肯定是家养黄牛的数据十分接近;距今4500年以来,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了埋葬黄牛的现象,比如在距今4500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河南省柘城县山台寺遗址中,发现有9头黄牛集中在一起埋葬,摆放得比较规整;DNA的测量结果证明其与起源于西亚地区的黄牛属于同样的谱系;食谱研究证实其食用的是人工喂养的小米的秸秆等。
河南省柘城县山台寺遗址出土的黄牛骨架
家牛的出现,除了使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来源多样化,在精神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之外,其最大的用途是用牛犁地。
牛耕极大地提高了古代农业劳动的生产率,这个新的生产力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可称之为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马
家马是由中亚地区的野马驯化而成,时间大约在距今5500年左右。
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家马发现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左右的甘肃地区,多处遗址突然发现马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家马突然出现于属于商代晚期的距今约3300年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那里发现多座车马坑,一般都是1车2马,在殷墟遗址的西北冈还发掘和钻探了100多个马坑,每个坑中马的数量少则1匹,多则37匹,这些马很可能和祭祀有关。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约3300年以前几乎没有发现马骨,而在距今约3300年以后发现多处遗址都存在车马坑和被埋葬的马,我认为甘青地区可能是马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通道之一。
由于甘青地区家马出现的时间与世界上最早的家马相比要相差数千年,中国的家马或饲养家马的技术是由中国境外传入的可能性相当大。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的马骨架
除了形态学的观察和测量、数量比例统计、考古学文化现象观察、DNA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均提供了家马的证据之外,特别有学术价值的证据是甲骨文提到“王畜马于兹牢”,即王在“兹牢”这个地方养马。
相比之下,甲骨文中没有一条记载讲到“王畜狗”、“王畜猪”、“王畜羊”、“王畜牛”、“王畜鸡”,只有“王畜马于兹牢”这条记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强调马这种动物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家马的出现,在提供肉食资源及精神领域中具有特定的作用,但它更主要的作用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运输能力,尤其是作为战马,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用途,促进了人类的迁徙、民族的融合、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鸡
家鸡起源于栖息于西南亚地区的原鸡。
现在可以证明中国最早的家鸡发现于距今约3300年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
现在只有两条证据,一是骨骼形态的观察结果,二是甲骨文中已经把“鸡”和“雉”这两个字分开了。
鉴于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鸡骨始终不多,养鸡仅仅是为了食肉的解释似乎不够全面。
鸡能生蛋,获取鸡蛋也许是养鸡的另一个原因。
在《诗经》中记载养鸡与打鸣相关,这可能也是当时养鸡的原因之一。
概括起来说,按照迄今为止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中国六种主要家养动物开始出现的时间、地点和种类如下:距今约10000年左右,在河北省的南部出现狗;距今约9000年左右,在河南省的南部出现猪;约为距今5600—5000年,在甘青地区出现绵羊;距今约5000年左右,在黄河上游地区出现黄牛;
距今4000—3600年左右,在甘肃省的东部出现马;距今约3300年左右,在河南省的东部出现鸡。
这些家养动物分别起源或出现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但基本上都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尽管随着今后考古发掘的进展及研究方法的进一步科学化,上述关于六种主要家养动物起源及出现的观点可能还会得到修改和完善。
但是有一点认识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即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出现过程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中国古代居民在与一些野生动物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逐步控制它们,将其驯化成家畜,这可以狗和猪为代表。
另一种是古代居民通过文化交流,直接从其他地区把已经成为家畜的动物引进来,这可以绵羊、黄牛和马为代表。
这个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形成过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本文节选自《动物考古学揭秘动物与人同行的历史》,《文汇学人》2015年12月04日刊,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
录入编辑:钱冠宇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