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肝片吸虫

合集下载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治疗和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治疗和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 (肝吸虫病)流 行与防治
122210101134 吴文亮
流行
肝吸虫属于人兽共患病,其流行是与当地的居民 饮食活动有关。患病人群喜欢生食鱼和虾。我国除 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尚无报道之外, 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沿海地区 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流行分布广。
流行病学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此外鼠 类、狐狸、兔、水牛等也可以成为宝虫宿 主。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其存在第一、 第二宿主,分别为淡水螺和淡水鱼。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与生活 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预防

控制传染源: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1.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 2.加强粪便管理 3.提高人群对肝吸虫的认识 4.不用生鱼喂养猫和90150mg/kg,每日3次,连服2日。
治疗原理
两种主要药理作用: (1)虫体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而产生痉挛性麻痹。血吸虫接 触低浓度吡喹酮后仅20秒钟虫体张力即增高,药浓度达 1mg/L以上时,虫体瞬即强烈挛缩。 (2)吡喹酮对虫体皮层有迅速而明显的损伤作用,引起合胞 体外皮肿胀,出现空泡,形成大疱,突出体表,最终表皮糜 烂溃破,分泌体几乎全部消失,环肌与纵肌亦迅速先后溶解。

谢谢观赏

(完整版)动物寄生虫病学(表格归纳)

(完整版)动物寄生虫病学(表格归纳)

种类吸虫特点肝片吸虫(长: 20~35mm 宽: 5~13mm )华支睾吸虫(长: 10~25mm 宽:3~5mm)岐腔吸虫(长: 5~15mm 宽: 1.5~2.5mm)姜片吸虫(长: 20~25mm 宽: 8~20mm)背腹扁平,成榆树叶状,虫体前端小呈圆背腹扁平,狭长,葵花籽状,前端较细,矛形:虫体狭长呈矛形,背腹扁平,腹吸背腹扁平,椭圆形,肥厚宽大似姜片,腹后端钝圆,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咽成球状,盘大于口吸盘,两个圆形边沿出缺刻睾丸锥状叫头锥,头锥底部较宽称为肩,此后吸盘是口吸盘 3~4 倍,相距近,咽小,食食道短,两条盲肠直抵虫体后端,两个大纵列或斜列于腹吸盘后方,雄茎囊位于肠渐渐变窄,体表有小棘或刺,口吸盘位于道短,左右两盲肠直抵虫体后端,两个分呈树枝状睾丸,前后摆列于虫体后1/3 处,分叉与腹吸盘之间,卵巢位于睾丸后方偏形态特点头锥前端,腹吸盘在腹面肩部水平线稍后支睾丸前后摆列于虫体后部中央,生殖孔分叶状卵巢位于睾丸以前,子宫呈管状,右。

寄生部位方,生殖孔在口腹吸盘之间,新鲜虫体棕张口于腹吸盘前面,卵巢分支位于睾丸前环绕与卵巢以前直至腹吸盘前端生殖孔,中华:虫体扁宽天气双侧呈肩样崛起,两虫卵特点红色,固定后灰白色,有两个高度分支的方剂宫曲折位于卵巢与腹吸盘间。

虫卵椭充满虫卵,受精囊发达,位于睾丸和卵巢睾丸呈圆形,边沿不整左右摆列于腹吸盘睾丸,一个鹿角装分支卵巢。

虫卵长卵圆圆形,淡黄色,一端有不显然卵盖。

寄生之间。

虫卵黄褐色,似灯泡,顶端有卵盖,后方卵巢凑近体中线,虫卵褐色,卵壳厚形卵课薄而圆滑,一端有不显然卵盖,金于人、猪小肠内,十二指肠最多,多散布盖两旁可见肩峰样小崛起,底端有一小突一端有卵盖,左右不对称,寄生于胆管及黄色,成虫在胆管内寄生。

于长江以南各省起寄生于胆管及胆囊。

胆囊内成虫(胆管)—卵—外界(水)—毛蚴—椎实螺—孢蚴—雷蚴(子雷蚴)—尾蚴—成虫(胆管,胆囊)—卵—外界—淡水螺成虫(小肠)—卵—外界—毛蚴—扁卷螺离螺—囊蚴—终末宿主吞食—十二指肠成虫(胆管中)—卵—外界—陆地螺—毛—毛蚴—雷蚴—尾蚴—离螺—水中—补—孢蚴—雷蚴—子雷蚴—尾蚴—离螺—生活史(童虫)— 1.肠壁 V —门 V —肝脏—胆管蚴—孢蚴—尾蚴—离螺—植物—蚂蚁—充宿主(鱼、虾)肌肉中囊蚴—终末宿主水生植物形成囊蚴—猪、人吞食—小肠脱2.(腹腔)穿透肠壁—腹腔—肝—胆囊蚴—牛羊—十二指肠—胆总管—胆囊吞食—消化道—胆管、胆囊囊—童虫逸出吸附肠粘膜发育成虫管3.从十二指肠胆管张口—肝脏胆管终末宿主牛、羊、鹿、骆驼、猪、马属动物、兔、人、猪、犬、猫(南方多)反刍兽,猪,马,驴,兔人,猪一些野生动物中间宿主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赤豆螺)中间宿主:陆地螺(蜗牛)(增补、转椎实螺扁卷螺增补宿主:淡水鱼、虾增补宿主:蚂蚁续)急:体温高升,食欲减退,肝区扩大,疼人:少儿多发,消化功能杂乱,腹胀,腹痛,贫血,可视粘膜苍白,黄染,严重几消化不良,胆管,胆囊发炎,食欲减退下痛渐渐消瘦,贫血,浮肿日死亡,红细胞 300~400 万仅见于秋天。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31
3、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4、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与CT检查: B超可见肝内光点粗密欠均, 有小斑片或团块状回声,弥漫性中小胆管扩张, 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CT可见肝内胆管 扩张等特征性征象,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成虫
肝胆管 1月 血管 腹腔 胆总管

毛蚴
沼螺 胞蚴 豆螺 涵螺
雷蚴 尾蚴
100天
入水
后尾蚴
十二指肠
经口食入
15~25℃ 1~ 2 月
囊蚴
淡水鱼虾
19
生活史要点
●宿主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犬、猪、鼠等多种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沼螺、豆螺、涵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约68种)、淡水虾

基本发育过程:
后睾科 片形科 支睾属 姜片属 片形属 华支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吸虫 肝胆管 小肠 肝胆管
3
一、概述
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和人肝 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华 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 虫病(Chinese liver fluke disease),是 在我国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 南亚,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菲 律宾等国。国内已有24个省、市、自治 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东、四川、江 西、山东、河南和东北三省感染较重。
狭窄
淤积
肝硬变
25
虫体造成胆管阻塞
(Bile duct obstruction)
26
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
内,寄生时间长,感染
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 性扩张,管壁增厚,大 量虫体可阻塞胆管,使 胆汁滞留,容易合并细 菌感染,而引起胆管炎 和胆管肝炎。画面中肝 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人体寄生虫实验 - 肝和胆管寄生虫-精选文档

人体寄生虫实验 - 肝和胆管寄生虫-精选文档

• 预防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 生食水生植物。治疗患者的药物首选硫 双二氯酚(bitin),其他药物有吡喹酮、阿 苯哒唑和三氯苯哒唑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简介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或犬 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内, 幼虫(称棘球蚴或包虫)可寄生于人 和多种食草动物(主要为家畜)的组 织器官内,引起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 (hydatid disease, hydatidosis,echinococcosis)。
一、形态
1 成虫 • 长2-7mm,为最小的绦 虫。 • 头节有顶突(上有两圈 小钩)和四个吸盘,为 吸附器官。 • 链体有幼节、成节和孕 节各一节;孕节内子宫 含虫卵200-800个。
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Linn.,1758) 是牛羊及其他哺乳动物胆管内的常见寄生 虫。人体亦可被感染,由肝片形吸虫引起 的疾病称肝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
形态与生活史
肝片形吸虫与姜片虫同属片形科 (Fasciolidae),是大型吸虫之 一。其姜片虫的不同点有:1) 成虫较狭长,体前端有一锥形 突起称头锥; 2)腹吸盘较小,不甚明显,位于 头锥基部水平; 3)肠支有许多侧分支; 4)睾丸两个,分支很细,约占虫 体面积二分之一; 5)卵巢较小,分枝细。
厌食脂肪食物、贫血、黄疸和肝肿大等
表现。
• 3.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形吸虫病) 童虫 在腹腔中移行时,可穿入或随血流到达肺、 胃、脑、眼眶以及皮下等处。常在手术后 始获确诊。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 虫体可寄生在咽部,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 病。
【实验诊断】
• 粪便镜检获虫卵是确诊肝片形吸虫病的 根据,但应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相 鉴别。 • 对急性期胆管阻塞的患者以及异位寄 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测有助于本病 的诊断。如ELISA、IHA和IFA等方法检 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 敏感性。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华支睾吸虫虫卵通过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后,发育成囊蚴,活的囊蚴被摄入后,经胆汁激活,囊内幼虫破囊壁而出,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亦可通过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脏,最后寄生在肝胆管内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2 0~30年,主要寄生在人、犬、猫和猪的肝胆管内,虫数多时亦可移居较大的胆管甚至胆囊内,偶尔在胰管内亦可发现成虫。

(二)发病机制被成虫寄生的肝胆管,其病变程度与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数量多少和感染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如感染的虫数仅10余条至几十条,则肝脏与胆管多无肉眼病变,如寄生虫数超过100条,甚至数千条时,由于虫体充满肝内外胆管、胆囊及胰管,引起胆道梗阻,并发胆管炎、肝脓肿、胰腺炎等。

华支睾吸虫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小胆管,因虫体机械性阻塞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造成胆汁淤积,胆管呈囊状或圆柱状扩张,以左叶边缘部分为著,胆管上皮细胞有脱落和增生,胆管壁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厚,并有大量腺体增生、淋巴细胞及粒细胞浸润等现象;邻近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萎缩和坏死现象,最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死亡的华支睾吸虫尸体、虫卵及脱落的胆管上皮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诱发肝胆管结石,有报道认为此病与胆管细胞癌有密切关系。

【症状】潜伏期为1~2个月。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

感染较重者多为重复感染,缓慢起病,但非流行区感染者可以急性起病。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和过敏反应,包括食欲不振、上腹隐痛与饱胀、肝区隐痛、肝大(尤以左叶肿大为明显)等表现,并有发热、乏力、头晕、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偶可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胆绞痛及阻塞性黄疸。

慢性期无明显症状者占34.2%,较为常见的有乏力、上腹不适、腹痛、肝区隐痛、头晕等,其次为头痛、失眠、食欲减退、腹泻等。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可有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表现为消瘦、贫血、水肿、肝脾大、腹水、黄疸等。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3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又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引起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即肝吸 虫病。人感染本虫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鱼 肉所致。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内 蒙古和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5个省、市
•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 •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
区均有发现或流行。 • 据2001—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27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
2 免疫学诊断
25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6
肝脏CT影像下的虫体
五、流行与防治
1 分布
15
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雷 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请观看“活豆螺”视频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虫卵检查:直接涂片、集卵法等。十二指 肠引流液查虫卵
➢血像:嗜酸粒细胞增多 ➢免疫学检查:ELISA
鉴别诊断
➢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 ➢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其他肝胆及肠道寄生虫病
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预 后较差
病原学
➢ 病原体:华支睾吸虫 ➢ 形态学:
➢ 成虫: ➢ 虫卵: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卵内有一个成熟的毛蚴
➢ 生活史:
➢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 寄生部位:肝内的中小胆管 ➢ 感染型:囊蚴 ➢ 寿命:10-30年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 ➢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clonorchiasissinensis_312_274
概述
➢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胆汁淤 积、肝损害的寄生虫病
➢ 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 虾而感染
➢ 临床特征:上腹隐痛、疲乏、精神不振肝肿大, 可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少数患者可 发生肝硬化
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吡喹酮。总剂量 90-150mg/kg,每日3次,连服2日。 丙硫咪唑
➢对症与支持疗法:
预防
➢控制传染源: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 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 虾,加 强粪便管理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与生活
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发病机制
➢ 成虫的机械刺激及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的作用 胆管上皮增生、管腔狭窄、虫体堵塞 胆汁淤积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 肝吸虫成虫 幻灯片 5 一、形态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1 肝吸虫成虫(未染色) 幻灯片 6 一、形态 口吸盘(oral sucker)稍大于腹吸盘(ventral sucker),肠分两支,延伸到虫体后
1 肝吸虫生活史图 幻灯片 15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 20~30 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1 幻灯片 16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据 2001—2004 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1 幻灯片 28 五、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1 肝吸虫感染肝脏标本 幻灯片 19 三、致病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胆管阻塞,胆 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大,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可作为结石中心,形成结石。
1 扩张的胆管内有二条睾吸虫,刺激胆管黏膜上皮增生(+示) 幻灯片 20 三、致病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1 幻灯片 22 三、致病
1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幻灯片 23 三、致病
1 腹水 幻灯片 24 三、致病

[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慢性期:肝肿大,肝区隐痛、疲乏、上腹不适、 食欲不振、厌油、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头晕、 消瘦、贫血等。
➢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消化道大出血、肝昏 迷而死亡。
➢儿童:症状重,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 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肝硬化)和发育障碍 (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病 肝硬化腹水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腹水侧面像
19岁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与同龄健康人比较
诊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成虫 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流行
分布:亚洲。25个省(山东)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流行因素: ➢ 粪便污染水源 ➢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同一水体 ➢ 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最关键因素)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 e)
具两个分支状 的睾丸(在体后 1/3处,前后排 列)
卵巢边缘分叶
肠支
卵黄腺
睾丸
子宫 华支睾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2.虫卵(eggs)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内
寄生于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生活史(life cycle)
(终宿主: 人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 螺蛳
成虫 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 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
幼虫
虫卵
腹吸盘

肝吸虫姜吸虫及肝片吸虫课件

肝吸虫姜吸虫及肝片吸虫课件

虫感染的常用方法。
血液检查
02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到与感染相关的抗体,有助于诊断肝吸虫、
姜片虫及肝片吸虫感染。
影像学检查
03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有助于诊断肝吸虫、姜片虫及肝片吸虫感染。
防治措施
01
02
03
药物治疗
确诊感染后,应在医生指 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如使 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驱 虫药进行治疗。
01
肝吸虫、姜片虫及肝片吸虫领域 的专家学者定期举行学术会议, 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促进 学术交流与合作。
02
国际合作项目增多,各国学者共 同参与研究,共同应对全球公共 卫生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病例一
防控措施
为控制肝吸虫病的爆发,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肝吸虫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其次,改善环境卫生,加强水源保护和粪便管理,减少污染。此外,对感染者进行 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对流行区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病例二:某地区姜片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姜片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病症状。同时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腹泻等症状。
02
姜片虫
感染后可引起肠道不适,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同时还会
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等症状。
03
肝片吸虫
感染后可引起肝脏损害,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胆管炎等疾病症状。同
时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在动物方面,感染肝片吸虫会影响
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姜片虫感染主要发生在流行区的居民,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 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姜片虫囊蚴的水生植物,如荸荠、菱角等。此外,流行区的 水源污染也是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

寄生虫感染与肝胆疾病

殖吸虫、双腔吸虫。
引起肝胆疾病的寄生虫种类
2. 绦虫 细粒棘球蚴、泡球蚴、曼氏
裂头蚴、阔节裂头绦虫 3. 线虫 肝毛细线虫、钩虫、蛔虫、旋
毛 虫、粪类圆线虫等。
引起肝胆疾病的寄生虫种类
4. 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杜氏利什
曼原虫、刚地弓形虫、疟原虫、Leabharlann 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
引起肝胆病变常见原因
(病例)Attah(1983)报道1例肝毛细线虫病。患者肝 肿大平脐,表面有结节,轻度触痛。化验检查,白细胞 64×109/L,嗜中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94%,淋巴 细胞3%。肝功能实验,血清蛋白和转氨酶均不正常,肝 穿刺病理检查发现许多椭圆形两端有结节的虫卵。肝组织 广泛纤维化及炎性浸润,几乎完全由嗜酸性粒细胞组成。 Kohatsu等(1995)报告一日本妇女因左上腹疼痛,超声 检查发现肝脏有3.5cm×2.0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EOS明 显增高,肝功能轻度损害,手术切除肿块,病理证实为肝 毛细线虫所致嗜酸性肉芽肿。
诊断
(1) 有明确食用半生或生淡水鱼、虾史。
(2)有消化道或肝胆系统症状,肝区疼痛,肝
脏肿大等临床表现。
(3)贫血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的达30% 以 上),肝功能可有异常。 (4)肝脏B超:胆管扩张, (5)粪便中找到肝吸虫卵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一般有明显的发病日期, 有黄胆,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明显异常。如在肝吸虫病中 ,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不明显。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 断。 (2)其他原因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病应与其他原因引 起的肝硬化相鉴别,前者给予抗虫治疗可明显好转,特别 重视流行病学资料及粪便检查。 (3)胆系感染 此病常为胆道感染和肝胆石症为发病基 础,由此导致胆管炎性肝炎,胆囊炎或胆石症,反复的十 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虫卵有助于诊断。 凡在沿河、池塘居住,有食生鱼史者,出现消化道症状 或胆系感染症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提高警惕。

第三章 肝胆寄生虫(华支睾吸虫)

第三章 肝胆寄生虫(华支睾吸虫)
本法往往在临床症状可疑而粪检阴性时采用
2. 肠检胶囊法 将一粒装有尼龙线的胶囊让受检者吞入,尼龙
线的游离端留于口外。胶囊被吞人后溶解,尼龙线 释出、松开伸展,约经3~4小时到达十二指肠和空 肠,原虫滋养体可粘附于尼龙线上。轻轻将尼龙线 抽出,刮取其上附着物作生理盐水涂片镜检。
此法主要适用于检查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2.免疫学诊断 ELISA、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免
疫金银染色试验等。 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3.影像学检查 B超与CT检查有助于肝吸虫病的诊断,其中CT检
查对华支睾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
【流行与防治】
1.分布 人体感染较高的国家: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和中南亚洲国家。 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流行人群感 染率在1~30%之间。 广东:为高发区,平均感染率4.08%,珠江三角 州有的流行区感染率高达21.1%。
第三章 肝脏与胆管寄生虫
常见肝脏和胆管内的寄生虫
线虫 肝毛细线虫 华支睾吸虫
吸虫 肝片形吸虫 细粒棘球绦虫
绦虫 多房棘球绦虫
肝脾大、肝胆阻塞、 肝门脉高压、黄疽、 肝硬化、肝腹水等
易误诊为病毒性 肝炎等肝胆疾病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中华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
生食/半生食含活囊蚴 的淡水鱼虾 8. 世代交替: 有阶段性,各阶段不可愈越 9.从感染囊蚴到排卵需1个月 10.成虫寿命:约为20~30年
【致病性】
1. 致病机理
分泌物与 代谢产物
胆管上 皮脱落
增生
机械性刺 激与压迫
虫卵、死亡虫体碎片
胆石症
阻塞性黄疸
胆汁性 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防治知识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防治知识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防治知识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

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

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

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管细胞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

华支睾吸虫病及其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及其防治

流行概况
时间分布
1、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流行2,300年以上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胆管内发现 1908年在我国广东潮州证实该病存在。 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该虫卵;
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虫卵。
2、2001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华支睾吸虫 感染率0.58%,较首次调查感染率有明显上升; 3、1989年---0.3% ;2001年---0.74%。
肝吸虫病病人
• 肝吸虫病人
肝硬化腹水

病原学检查

1. 标本:粪便、十二指肠引流胆汁 2. 方法:因虫卵小,多用集卵法。集卵法(如水洗离心 沉淀法,乙醚沉淀法等)和十二指肠引流胆汁进行离 心沉淀检查免疫诊断抗原皮内来自验、IHA、IFA、ELISA等
基因检测
PCR Real-time PCR Nest-PCR
穗鱼感染率较高
• 淡水虾类,如细足 米虾
巨掌沼 虾、中 华长臂 虾
临床表现
一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一次食入大量的华支睾吸虫囊蚴所致。急性感染以寒战、高热、肝肿
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类似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伴血肿是酸性 粒细胞增多。从吃入囊蚴到出现临床症状,感染程度愈重,潜伏期愈
短。少数患者还伴有过敏症状
确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 ③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如建无 害化厕所,防止粪便入水;倡导家畜圈养,加强狗猫等粪便 管理;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④开展宣教,改变疫区农民养饲习惯,不用生鱼、喂养动
物;鱼塘清理时进行鱼塘灭螺。
大;重度感染可形成肝硬化,表现为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这也是华支睾吸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华支睾吸虫毛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4
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 细胞和正在发育的雷蚴。
7
华支睾吸虫胞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5
雷蚴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 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的尾
蚴。
8
华支睾吸虫雷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二、生活史
11
肝吸虫生活史图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一、形态
2
虫卵
• 大小为(27~35)µ m×(12~20)µ m;
• 形状:低倍镜下似芝麻; • 淡黄褐色;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端有小疣状突起,
内含毛蚴。
5
扫描电镜
生理盐水涂片
灵芝孢子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3
毛蚴
纺锤形,体表被以密状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2)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隐痛、肝肿大、腹痛 腹泻、消瘦等。
17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3)继发性细菌感染 胆管炎、胆囊炎 4)胆结石 5)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
国,除了青海、宁夏、内蒙古和西藏等
省区外,已有25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本 病流行。 肝吸虫成虫
2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1
成虫
•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
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 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3
肝吸虫成虫(未染色)
二、生活史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淡水鲤鱼科类;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Pseudorosbora parva)感染率较高。
14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1
致病原因
虫体机械性刺激作用; 虫体阻塞作用;
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作用。
15
肝吸虫感染肝脏标本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24
上高、宜春、永新、吉安、吉水、泰和、赣州、赣县、于都、瑞金、信丰、戈阳、 进贤、南昌、新建、靖安、安福、广昌、遂川。其中赣州地区的信丰县、赣北的
瑞昌市流行较为严重。
三、致病
2
致病机制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胆 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大,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可作为结石中心,形成结石。
16
扩张的胆管内有二条华支睾吸虫,刺激胆管黏膜上皮增生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免疫学诊断
22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3
肝脏CT影像下的虫体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五、流行与防治
1
分布
•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
•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 区均有发现或流行。
• 据2001—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在我省有瑞昌、九江、奉新、高安、铜鼓、余干、上饶、广丰、临川、丰城、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1
成虫
• 口吸盘(oral sucker)稍大于腹吸盘 (ventral sucker),肠分两支,延伸到 虫体后端,生殖系统中受精囊和劳氏管
明显,睾丸分支状,在虫体后1/3处,前
后排列。
4
肝吸虫成虫(卡红染色)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6
尾蚴
9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组成
请点击观看“活肝吸 虫尾蚴”视频
从豆螺体内逸出活尾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7
囊蚴
囊蚴呈椭球形,大小平均为 0.138mm×0.15mm,略带淡黄
色,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
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 泄囊内含黑色颗粒。
10
华支睾吸虫囊蚴
1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第二节 概述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又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猫、犬等
动物的肝胆管,引起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即肝吸虫病。人感染 本虫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鱼肉所致。在我
12
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请观看“活豆螺”视频
13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雷 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21
肝肿大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四、实验诊断
1
病原学检查
(1)粪便查虫卵: 1)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检出率较低;改良加藤法应用最为普遍。 2)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水洗离心沉淀法和乙 醚沉淀法)。 (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
2
胆汁引流的肝吸虫卵
肝硬化,腹水
6)过敏反应(重感染的早期症状) 寒战、高热、肝肿大、黄疸、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等。 7)侏儒症
18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19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20
腹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