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斯蒂芬_P_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14版(自己整理)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完整版(上)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完整版(上)

资源分配者
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
谈判者
在重要谈判中代表组织
8
人际角色
9
信息传递者角色
10
决策角色
11
1.2.3 管理者的技能
概念 技能
产生新想法并 加以处理,并 将关系抽象化 的思维能力
人际技能
成功与人打交道并沟通。 理解、沟通、激励、
支持他人,倾听、冲突管理
技术技能
特定领域的过程、惯例、方法、工具
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6
1.2.1 管理者的职能
管理者的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亨利·法约尔
协调和指挥就是
领导职能:
激励下属;
指导别人的活动;
选择有效的最沟
通渠道。
指挥
解决成员间冲突。
协调
组织
管理者的五项职能
监控;比较;纠正;
7
控制
计划
决定要完成的任务; 谁来承担这些任务? 如何进行任务分类? 谁向谁报告工作在什么地方做 决策?
者的信任,其个人建议容易被高层采纳,工作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个人 也容易获得成长和晋升的机会。
5 01
1.2 管理者做什么
• 管理者:
– 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 通过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
人的活动来实现工作目标。
• 组织:
– 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 元
– 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 – 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
01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学习目标
• 人际关系在工作场所中的重要性 • 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 • 组织行为学是什么? • 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价值? •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科学分支 •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为什么? • 当前应用组织行为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 组织行为学模型的三种分析水平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前言1、本份资料整理的是《组织行为学(第14版)》每一章节的部分重点内容,并不全面,仅供参考;2、全部内容皆由作者根据课本一字一句敲打出来,非网上搜寻资料。

如有错漏之处,欢迎指出及补充~~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罗宾斯治理学第十四篇笔记:行为的基础

罗宾斯治理学第十四篇笔记:行为的基础

第十四章:行为的基础学习目的:1.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和目的2.确信态度中的角色一致性3.说明中意度与生产率的关系4.描述霍兰德的个性—工作适应性理论5.描述归因理论6.说明治理人员如何能塑造员工的行为第一节说明和预测行为1.行为【behavior】人们的行动2.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对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的研究3.组织涉及的问题:1)可见的部份:战略,目标,政策与程序,结构,技术,正式权威,命令链2)不可见的部份:态度,知觉,群体标准,非正式交往,人际和全部间的冲突一.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组织行为学要紧关注两个领域:1.个体行为。

那个领域主若是心理学家的奉献,包括态度、人格、知觉、学习和动机等课题。

2.群体行为。

包括标准、角色、团队建设和冲突。

那个领域要紧来自于社会学家和社会意理学家的工作二.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在于说明和预测行为。

治理者需要这种技术是因为要治理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行为中重点是生产率、缺勤率和流动率。

第二节态度1.态度(attitudes)对目标、人或事物的评判2.态度的三种成份:1)态度的认知成份【cogni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个人特有的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

“歧视是错误的”确实是一种认知。

2)态度的情感成份( affec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 )某种态度的情绪或感觉部份。

“我不喜爱乔恩,因为他歧视少数民族”3)态度的行为成份【behavioral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一种以特定方式对待某人和某事的用意。

回避乔恩。

为了简练,态度那个词通常只指情感成份3.员工的三中最重要的态度:1)工作中意度【job satisfaction】个人对他的工作的一样态度2)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雇员认同他的工作,踊跃参与,将工作绩效看做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性的程度3)组织许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雇员对组织的偏向性,表现为他对组织的忠诚、认同和参与一.态度与一致性研究说明,人们寻求态度的一致性和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14版(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14版(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内的员工和组织的合作者通常并非我们所假定的纯粹理性行为者,但是也并非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无法预测。

1、人际技能的重要性包含那些方面?理解人们的行为在决定管理者效能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决定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能否真正腾飞。

(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员工。

(3)工作场所更加愉悦。

(4)理解冲突、管理他人。

(5)同事及上级间的社会关系与总体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6)积极的社会关系也与更小的工作压力和离职意愿联系在一起。

(7)创造令人愉悦的工作环境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者职能、角色和技能方面,管理者能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者是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的共同目标。

(8)【亨利·法约尔】管理者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组织职能包括: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领导职能包括:指导和协调员工工作;控制职能包括: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等。

(9)【赫兹伯格】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0)【管理的技能】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以及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许多人的技术技能都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的;人际技能指的是,无论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之中,能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由于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所以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这些角色都涉及到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因此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2)信息角色。

信息角色涉及到管理者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达者角色和发言者角色。

这些角色需要管理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及时获取和传递信息。

3)决策角色。

决策角色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因为他们需要做出重要的决策来影响组织的运营和发展。

管理者扮演的四种决策角色分别是创新者角色、危机处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这些角色需要管理者具备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和决策的能力。

总之,管理者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中灵活转换,以便有效地管理组织。

他们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技能、信息处理技能和决策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组织中取得成功。

人们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研究表明,西方文化中的员工更注重积极情绪和个人快乐,而东方文化中的员工则更少表现出对负面情绪的厌恶感。

情绪劳动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对于组织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运用情绪劳动培养员工对工作和顾客的肯定情感,可以形成爱岗敬业、顾客至上的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情绪和心境对各种组织行为问题都有影响。

组织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具有高情绪智力的员工,因为情绪和积极心境能够促进有效决策和提高创造力。

管理者应该了解情绪和心境的作用,以增强对个体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在工作中管理情绪是一种道德困境。

虽然现在可以或者近乎可以管理员工的情绪,但是这种做法存在一定限制。

情绪和心境是构成个体的自然组成部分,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的情绪和心境。

同时,组织可以通过人员选拔和培训等方式,营造一种“在情绪方面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此,可以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培养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教授员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挫折与困难,以及如何与同事和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等等。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斯蒂芬.P.罗宾斯-第14版)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斯蒂芬.P.罗宾斯-第14版)

四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
❖ 华盛顿大学弗伦奇依据历史背景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 为六阶段
科学管理运动,重点关注职位分析、人员选拔和报酬方案制定 工业福利运动,主要关注员工待遇和报酬问题 早期工业心理学时代,关注个人的心理特点与工作绩效关系。 人际关系运动时代,以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劳工运动,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关系 行为科学与组织理论时代,强调文化和团队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 (第14版)
背景
› “人”是构成生产的五要素之一(人、机、料、法、环),人力资源管理是 企业职能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技术、生产、物资、财务、人力资源 )。
› 有效管理的核心在分解与综合 - 分解:物的分解(工作分析)、人的分解(角色) - 综合:物-人的综合(工作任务分配);人与人的综合(群体与组织)
16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简化理论
❖X理论 ❖社会理论 ❖Y理论 ❖Z理论
17
人力资源研究框架
› 身处于一个变动的环境里,面对的变化数不胜数,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因 素可归为四大类:
18
人的因素
› 核心特性(Core Characteristics) › 知识和技能(Knowledge, Skills and Abilities) › 激励特性(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 信仰和价值观(Valve)
动力。 › 劳动力却因为目前的教育形态而减少,等于是绑住自己的手脚。 › 日本可说是世界上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但要依赖于建立亲密的伙伴

› 敬天爱人! › 至诚!
9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公司成长了,员工福利待遇环境就 好了,并且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加 入公司。但只有员工进步了,勤奋 了,公司才有好的发展,才有上述 的一切。

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l 复习笔记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完整版(中)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完整版(中)
23
《组织行为学》第二篇 个体
第7章 动机概念
学习目标
• 描述动机的三要素; • 评估早期动机理论在当今的适用性; • 应用自我决定理论解释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 • 阐述员工的工作投入在管理上的意义; • 描述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强化理论; • 解释组织公平是如何改进公平理论的; • 应用期望理论的基本原则来激励员工; • 比较当代的动机理论;
– 把信息固定在初始阶段。一旦固定,就无法对接下来的信息做出全面判断。
• 验证偏见
– 理性决策的过程假设我们会客观地收集信息。实际上我们是偏向于收集那些能够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
• 易获性偏见
– 人们倾向基于那些易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更有可能估计那些发生性不大的事件。
• 代表性偏见
– 错误的认为现状的状况与过去的一致,并按此评估一件事的可能性
• 6.2.3 捷径在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 招聘面试
• 面试官0.1秒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 • 应聘者前五分钟表现决定面试成败
– 绩效期望
• 人们总是试图证明自己对现实的知觉,即使这些知觉时错误的。 • 自我实现预言。 • 他人的期望决定个体的行为
– 绩效评估
• 绩效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觉过程。
• 6.3 知觉与个体决策之间的联系 – 【决策】(decisions)
4 01
6.1 什么是知觉
• 【知觉】(perception):
– 个体为给自己所处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其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者
– 人类行为的基础是对现实的感知而非现实本身; – 这个世界是人们感知的世界,而非本来的世界。
• 态度 • 动机 • 兴趣
• 影响知觉的三个因素:
• 经验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第一部分:导论: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含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基本模型: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 生产率:对效果和效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员工自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研究方法:历史发展第二部分:个体一、传记特征: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

二、能力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心理能力维度: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觉、记忆力多维智力包括四个亚成分:认知、社会、情绪、文化。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读书笔记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读书笔记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读书笔记组织行为学罗宾斯读书笔记「篇一」我有幸拜读罗宾斯大师的《管理学》﹝电子版﹞·走进大师的管理学世界,顿感新鲜,闪光的睿智化作盘盘美食,让人垂涎欲滴;食之久又感难咽,其博大精深让人无法寻着恰好的支点来消化这盘盘美味大餐;关掉word文档,起身步走却是沉思于中而念念不忘如何解其意。

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所著的《管理学》为全世界300多所大学、商学院广泛采用,是为我国攻读MBA的学子们必修课,中国企业管理学习的经典。

在其开篇之际,罗宾斯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濒临灭绝的仍为理想奋斗着的人们。

这样的话语多少有点悲壮,又有着“危言耸听”的意味。

随着我们跟同罗宾斯一起开始管理寻路之旅,罗宾斯恰如一位长者,用很诚恳却又意味深长的言语在帮助人们解惑之时,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在开篇之际写下上面这样的话了头脑风暴从发问开始在学习《管理学》时,我们就是要开始一场“头脑风暴”,而这“头脑风暴”就是从发问开始的。

罗宾斯在书中每一章节都重复这样一句话:管理的道德困境。

在每章中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实际存在问题,从“说假话是不对的吗”到“为谁节约成本”等等。

罗宾斯从现实发生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中直面“道德的困境”,试图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这样的问题,而他又从许多研究结果中给出一些数据,表达一些观点,一直在坚持管理变革研究的科学性。

这与其他管理书中那些经验教条或长篇大论管理道理不作实验研究的做法完全不同。

罗宾斯的出书目的很明显,他要交给读者的是一把开启管理学的“钥匙”,他要读者自己成为这本书的正真主人,从中读一回体验一回。

所以我们也就很自然的与作者同心,一起为“管理的道德困境”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地自我发问,从罗宾斯的管理学观点中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结合其所提的建议在实际工作管理中开展头脑新思维风暴。

管理的变革罗宾斯长期致力于管理的变革,为此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并获得不少成功。

《组织行为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 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 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 性的学科特点。
1
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
定位于组织系统。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 律性。
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
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 •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


的信息失真。
•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
• 。例
行分析与调查。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

+2
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
+1
0
-1
-2
最支持
支持
中立
反对
最反对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 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
2019/12/7
7
主要内容
• 人在管理中作用 • 管理者的三种技能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 组织行为学的起源 • 组织行为学的目的
•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
• 案例:通过案例讨论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 及解决方法
2019/12/7
8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 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 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目的性。 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内在的联 • 系。 • 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是在个体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 • 起来的,其内容包括群体动力理论,群体的决策、沟 • 通冲突、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工 • 作团队的建设,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笔记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笔记

组织行为学笔记I 导论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它们做决策,分配资源,知道别人的行为已达到工作的目标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工作,已达到一系列目标3、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管理角色:人际的角色、信息的角色、决策的角色5、管理技能:观念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6、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骑着重要作用(社交能力的重要性)7、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遗迹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8、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做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系统研究可以代替直觉或本能的感觉9、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改善质量与生产率(全面质量管理TQM)、改善人际技能、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组织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正变的越来越多样化)、授权:(管理者分类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革新与变革处理临时性、员工忠诚性减弱、改善道德行为:(道德困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行动)10、权变的观点:几乎没有简单的和万能的原理能够解释组织行为11、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概览(对抽象现实的概括,对某些真是就是贱的简化特征)、因变量【生产率(效果和效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群体,组织)第2章:回应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1、多元化的普遍性(国内、国际)2、地球村:(跨国公司、区域合作协定)3、民族文化:某一具体国家所特有的主要价值观和实践活动4、狭隘主义:单纯以自己的眼光和观点看世界。

种族主义观点: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优于其他文化5、评估国家之间的差异: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构架:6个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空间概念)霍夫斯塔德的构架:4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松散和紧密的社会结构权力距离:对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公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不确定性规避:对风险的态度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物质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文化冲击:任何人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不适应性和情绪波动文化冲击周期(U型曲线模式)7、组织内部:人人相同承认异同求同存异8、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灵活的工作安排,托儿与托老福利、多元化培训II 个体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1、传记特点(人口统计学因素)(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能够直接获得的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2、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体质能力(力量、灵活性、其他)能力—工作的匹配!3、人格: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个体内部的、规定一个人的独特行为与思想的心理动力系统人格的决定因素:遗传,环境,情境气质(先天)性格(后天)人格(涵盖前两者)人格特质: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一组内部相关行为的概括1.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九型人格麦布二是氏类型指数(MBTI)2.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16中人格因素测验(16PF)5维度模型(大五人格):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3. 其他人格特质:控制点(内控者、外控者)、马基雅维利主义(结果能否辩护手段)、自尊(人们喜爱自己的程度)、自我监控(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冒险性、A型人格(不断地驱动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干最多的事情)4、学习: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学习理论(行为的基本模式)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性条件反射):刺激在前,行为在后,强化同刺激相结合,使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即:刺激行为S R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在前,刺激在后行为刺激R S认知行为主义(托尔曼):刺激认知行为社会学习理论(榜样的影响是核心):个体不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5、塑造行为:管理者通过逐步知道个体学习的方式来塑造个体积极强化:一种反应伴随着愉快的事件、消极强化、惩罚、忽视强化程序(连续和间断,时距和比率)应用:抽彩法降低缺勤率、健康工资与病假工资、员工训导、开发培训计划、建立导师负责制、自我管理第4章:知觉和个人决策1、知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知觉对象(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临近)、情境(事件、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知觉特性: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社会知觉:对自己或他人的知觉2、归因理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3个因素:区别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一致性(每个人面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一贯性(无论何时个体都有同样的行为)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了它们所处的情境的重要性自我服务偏见:个体秦翔宇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3、知觉偏差选择性知觉: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到其某一高分印象的影响对比效应: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收到我们最近接触的人的影响投射作用:人们将自己身上的特点归到他人身上的倾向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4、组织当中的具体应用:聘用面试、绩效期望、绩效评估、员工努力、员工忠诚5、个人决策决策要素:问题、决策者、决策过程、决策结果、环境基本决策风格:指示型、分析型、概念型、行为型1.最优化决策模型:获得最佳结果的决策1、步骤(1.弄清决策需要2.开发备选方案3.确定决策标准4.评估备选方案5.给标准分配权重6.选择最佳方案)2、假设(1.目标取向2.所有选项已知3.偏好明确4.偏好稳定5.最终选择效果最佳2.满意解决模型:选择足够好的决策(人是有限理性的)1、步骤(1.简化问题2.设定问题标准3.确定有限的备选方案4.将备选方案与满意标准比较5. 选择足够好的方案)2、备选方案的顺序很重要3.隐含偏好模型:隐含个体偏好的决策1、步骤( 1.简化问题2.隐含备选方案的选择并确定选择性候选方案3.确定证实性候选方案4.巩固隐含偏好方案5. 建立有利于偏好方案的标准6.选择偏好方案)4.直觉模型: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6、改善道德决策3种标准:功利主义标准、人权、公正影响道德或不道德决策行为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2.组织环境3.控制点7、投入的升级:对过去决策的投入不断增加,即使是消极的决策第5章: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1、价值观:一个人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价值观包括强度和内容两个属性(是否重要,有多重要),根据强度来排列一个人的价值观时,就得到一个人的价值系统影响价值观的因素:遗传、环境2、价值观的分类: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类型:1.理论型2.经济型3.审美性4.社会型5.政治型6.宗教型洛克奇价值观调查: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施瓦兹的人类普遍价值观理论3、态度: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不一致时情感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来源:遗传、环境4、态度改变:三过程:(服从、认同、内化)1.影响态度转变的4W模型:who、what、what channel、to whom (PS:登门槛效应)2.态度转变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中心路线、外周路线5、态度与一致性:人们总是在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个体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自我认知产生分歧(态度影响行为)自我知觉理论:行为影响态度6、工作相关态度:1.工作满意度2.工作参与3.组织承诺4.积极与消极态度5.工作投入7、工作满意度调查:单一整体评估法、总和评分法决定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的心理挑战性、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员工如何表达不满:退出、建议、忽略、忠诚第6章:基本的激励概念1、激励: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三要素:强度、方向、坚持性需要:使特定的结果具有吸引力的某种内部状态激励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需要2、早期的激励理论(1)内容激励理论(何种因素能够激励员工)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2.X理论和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理洛):给予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消极与积极)3.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郝茨伯格)保健因素:公司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资激励因素(内外部):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晋升4.ERG理论(奥尔德弗)(在马的基础上提出的核心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1)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并不一定要先实现底层需求(2)挫折—倒退维度,5.麦克莱兰德的三需求理论(高层需要):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合群需要(2)过程型激励理论(参与动机或努力的认知过程)1.认知评价理论:对以前由内部奖励产生的动机采取外部奖励可能会降低动机的总水平(应用性有限)2.目标设置理论:具体的、困难的,比笼统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效果更好SMART原则(德鲁克):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截止期限(Time-bound)3.强化理论(斯金纳):结果是行为的函数(特殊的)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消失4.公平理论(亚当斯社会比较理论):公平是重要的激励因素、是激励的出发点和归宿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5.期望理论(弗鲁姆):M=V×E (M激励 V效价(渴望程度)E期望值(可能性))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6.绩效=能力×激励×机会(3)综合型激励理论第7章:激励理论的应用1、目标管理(MBO):(目标设置理论)强调参与式的目标设置,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检验的,可衡量的把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组织单位和个体的具体目标4个成分:目标具体性、参与决策、明确的时间规定、绩效反馈2、行为矫正(组织行为学模式):(强化理论)强化行为步骤:1.识别与绩效有关的行为事件2.测量:行为发生的最低频率3.识别行为的权变因素4.开发和实施干预策略5.评估绩效改善程序3、员工参与方案:(Y理论、双因素、ERG)发挥员工所有能力并未鼓励员工对组织成功做更多努力而设计的一种参与过程形式:参与式管理、代表参与、质量圈、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4、浮动工资方案:(期望理论)计件工资、工资奖励、利润分成、收入分成都是浮动工资方案的具体形式5、技能工资方案:根据员工掌握多少技能和能做多少工作来决定工资水平6、灵活福利:允许员工从众多福利项目中选择符合他们需要和情况的福利(灵活性的吸引力和因成本的总量减少)7、可比较价值:(公平理论)认为组织内具有同样价值的工作应支付同等的报酬,不论工作的内容是否相同8、激励的特殊问题:激励专业人员(不在于工资工作本身,自主权、培训)激励临时工(获得长期工作可能、公平、培训)激励多样化的劳动力(灵活性的应对措施)9、其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领导激励,自我激励10、激励的核心:1.认清个体差异2.运用目标和反馈3.允许员工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4.把报酬和绩效相联系5.检查制度的公平性番外:1、自我概念、社会认知和情绪1、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2、自我概念(自我):个体关于自己的一系列认知结构作用: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3.决定人们的期望4.引导成败归因来源:1.他人反应2.社会比较3.自我评价3、几个具体的自我概念:1.自我图示:挂怒自己的知识或信念2.自尊:个体对自我价值评价3.自信:一个人对自己的胜任素质、技能、或能力的总体评估4.自我效能(班杜拉):人们对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念5.自我实现: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6.自我障碍: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事先设置障碍,从而保护自我价值7.自我认同:对于自己的一种持续而一贯的自我了解4、社会认知: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的过程1.分类2.图示5、归因理论1.海德归因理论:(1)情境归因(2)个人倾向归因2.韦纳归因部位理论:内外部、稳定性、可控性3.凯利三维归因理论: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⑴一致性⑵一惯性⑶区别性6、情绪:个体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基本情绪:高兴、经期、害怕、悲伤、愤怒、厌恶、轻蔑心境: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情感:是一种通称,包括人们体验到的所有感情。

(完整版)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14版(自己整理)

(完整版)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14版(自己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内的员工和组织的合作者通常并非我们所假定的纯粹理性行为者,但是也并非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无法预测。

1、人际技能的重要性包含那些方面?理解人们的行为在决定管理者效能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决定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能否真正腾飞。

(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员工。

(3)工作场所更加愉悦。

(4)理解冲突、管理他人。

(5)同事及上级间的社会关系与总体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6)积极的社会关系也与更小的工作压力和离职意愿联系在一起。

(7)创造令人愉悦的工作环境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者职能、角色和技能方面,管理者能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者是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的共同目标。

(8)【亨利·法约尔】管理者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组织职能包括: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领导职能包括:指导和协调员工工作;控制职能包括: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等。

(9)【赫兹伯格】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0)【管理的技能】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以及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许多人的技术技能都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的;人际技能指的是,无论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之中,能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由于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所以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1) 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word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word

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1) 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组织行为学 (斯蒂芬) 重要知识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 (斯蒂芬) 重要知识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斯蒂芬) 重要知识点总结哎呀呀,组织行为学(斯蒂芬)可是一门超级重要的学科呢!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咱们得聊聊个体行为这个部分。

个体的价值观、态度和个性特征对工作中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呀!比如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对待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努力方向。

要是一个人非常看重成就和自我实现,那他在工作中可能就会更有冲劲,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嘿,再来说说动机。

动机可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呢!斯蒂芬在这方面的研究可深入啦!不同的动机理论,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对管理者理解员工的工作动力来源非常有帮助呀!然后呢,知觉和决策也是很关键的知识点。

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知觉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

哎呀呀,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知觉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呢。

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会让我们在评价他人或者事物时产生不客观的看法。

在群体行为方面,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那可是重中之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和冲突管理都直接关系到团队的效率和成果。

哇,一个好的团队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1+1 大于2 的效果。

领导理论也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大重点。

不同的领导风格,如独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会对团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管理者要根据团队的特点和任务的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

还有组织文化,这就像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呢!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能够激励员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哎呀呀,要是组织文化不健康,那可就会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组织变革。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组织必须不断适应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

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和推动组织变革,克服变革中的阻力。

总之,组织行为学( 斯蒂芬)的这些重要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管理组织中的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呢!掌握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呀!。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第一部分:导论: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一)含义:组织行为学(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2)基本模型: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3)研究方法:(4)历史发展(了解)第二部分:个体一、传记特征: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一、复习题1.态度包括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之间有关联吗?答∶(1)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

①认知成分是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信念;②情感成分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③行为成分是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2)态度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密切相关。

特别是认知和情感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可分离的。

2.态度始终决定行为吗?为什么?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答∶(1)态度不是始终决定行为。

原因分析如下∶有关态度的早期研究做出这样的假定∶态度作为原因影响到行为,人们所持有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事。

20世纪60年代末,利昂·费斯廷格提出行为决定态度,并阐明了认知失调的效用,即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协调都会令人不安。

个体会因此试图减少这种不—致。

他们将会寻求—种能抑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人们确实在他们的太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

他们或者改变态度或行为,或者使自相矛盾更合理化。

(2)调节变量可以加强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包括∶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①重要的态度是基本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映,或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已看重的个体或群体的认同;②容易回忆起来的态度比那些不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态度更可能预测行为;③当社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强大时,态度与行为之间更可能出现差异;④如果个体对于态度所针对的事件有着直接经验,则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更显著。

3.工作态度的主要类型是什么?在哪些方面这些态度是相似的?每个类型的独特性是什么?答∶(1)工作态度的主要类型包括三种态度,即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每个类型的独特性表现在∶①工作满意度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内的员工和组织的合作者通常并非我们所假定的纯粹理性行为者,但是也并非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无法预测。

1、人际技能的重要性包含那些方面?理解人们的行为在决定管理者效能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决定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能否真正腾飞。

(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员工。

(3)工作场所更加愉悦。

(4)理解冲突、管理他人。

(5)同事及上级间的社会关系与总体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6)积极的社会关系也与更小的工作压力和离职意愿联系在一起。

(7)创造令人愉悦的工作环境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者职能、角色和技能方面,管理者能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者是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的共同目标。

(8)【亨利法约尔】管理者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组织职能包括: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领导职能包括:指导和协调员工工作;控制职能包括: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等。

(9)【赫兹伯格】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0)【管理的技能】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以及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许多人的技术技能都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的;人际技能指的是,无论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之中,能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由于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所以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

例如:识别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并评估、确定最佳的方案、将新观念和现有程序整合在一起以及对工作进行创新的能力。

3、【有效的管理活动与成功的管理活动卢森斯】传统的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交网络是管理者的四类活动(11)成功的管理者社交网络用时最多而人力资源管理用时最少;(12)有效的管理者沟通最多但是社交网络用时最少;(13)社交网络和政治技能对组织内部升迁起着重要作用。

4、【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去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知识加以运用,使组织的运作更加有效。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5、【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依赖直觉有可能带来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倾向于高估我们认为自己所知的准确性。

在解读他人的时候,你的一些肤浅的和惯常的做法常常导致错误的预测。

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对行为做出精准预测的方法。

我们可以找到所有人的行为当中存在一些基本的一致性,然后加以修正反映个体的差异。

系统研究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

6、【主要行为科学学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

7、【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是复杂的,几乎没有简单而且普适的原理能够解释组织行为,因为它们各不相同。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或概念必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组织行为学是通过把一般性的概念和理论加以调整后在运用到特定的情境、个人和群体中发展起来的。

8、【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与机遇】①劳动力多元化是指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不同种族和民族团体、在生理或心理上能力各不相同的个体、年龄和性取向不同的人。

②经济压力。

③全球化。

④ 改善顾客服务。

⑤改善人际技能。

⑥激发创新和变革。

⑦应对临时性”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

⑨创造积极工作环境。

⑩改善道德行为。

9、【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模型是指对现实的一种抽象概括,是对某些真实世界中现象的简化表征。

三种水平基础: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组织系统水平。

10、【因变量】是我们要解释或预测的关键因素,它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工作场所偏长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等。

(14)生产率:如果组织可以实现它的目标,其生产率就高。

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完成输入向输出的转换。

生产率意味着对效果和效率两方面的关注。

衡量的视角包括组织水平和员工水平。

(15)缺勤率:员工没来上班。

在任何组织中,只有当缺勤率超出正常范围时,才会对组织的效果和效率造成直接影响。

并不是所有的缺勤都是不好的,比如飞行员和医生因为情绪不好而缺勤会给组织带来好处。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可以从降低缺勤率中获益。

(16)流动率:员工永久离开一个组织。

高流动率导致招募、选拔和培训费用提高。

高流动率严重破坏了组织的高效运作。

每个组织都有一定的员工流动率。

不同类型的工作流动率是不同的。

员工主动提出的流动要求只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就是有利于组织灵活性和员工独立性的,它能使管理层减少提出裁员的需要。

当流动过度或流失的是那些优秀的员工时,就是一个破坏因素,会妨碍组织的有效运作。

(17)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礼仪的主动行为。

组织规则指:明令禁止某些行为的公共政策、大家共享的隐形规则。

它反映了员工的不满,而员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这些不满。

除非找到根本原因,否则想通过控制某一行为来解决问题是无效的。

(18)组织公民行为:员工自觉从事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中,但是这种行为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

成功的组织需要那些愿意比通常的工作职责做得更好的员工——他们的绩效水平会超出预期。

组织希望并且需要员工主动从事那些工作说明书中没有规定的内容。

(19)工作满意度是指通过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它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

工作满意度是与绩效有关的重要因素。

工作满意度不仅与缺勤率和流动率负相关,而且作为组织来说,有责任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

11、【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

(20)个体水平的自变量,当个体进入组织中的时候,每个人都像是被使用过的二手车,每个人都不一样。

人们带着各种特点进入组织,这些特点会影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行为。

这些特点主要有:个人的或生理的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人格特征;内在情绪结构;价值观与态度的基本能力水平。

此外还有知觉、个体决策、学习和动机。

(21)群体水平的变量,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力和政治以及冲突水平等。

(22)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正式组织设计、组织内部文化、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变革以及压力等。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组织的多元化1、劳动力多元化的形式?人口统计学特征主要反映了表面层次的多元化。

人格和价值观代表了深层次的多元化。

歧视是指人们的行为被刻板印象所影响。

2、重要的人口特征以及它们如何与组织行为学相关?【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工作绩效会不断地下降。

年龄与缺勤率存在负相关。

同时,年龄与缺勤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缺勤原因的影响。

不可避免的缺勤率相对较高。

年龄与工作绩效可能并无相关性。

【性别】女性和男性在工作生产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工作时间的安排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

相比男性,女性更可能离职。

【种族和族群】在雇佣环境中,当面临绩效评估、晋升决策和加薪等问题的时候,员工会帮助同行种族的同事。

不同种族对于平权运动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差异。

【残疾】残疾人劳动者得到更高水平的绩效评估。

残疾人取得的成就经常比正常人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能力】指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3、智力能力的定义以及它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智力能力】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这些相关性足够高,使研究者识别出智力能力的一般因素,被称为一般智力能力。

智力因素对更好地完成工作有很大帮助,但是它并不能让人快乐或提高工作满意度。

智力与工作满意度几乎是零相关。

4、区分智力能力和体质能力。

【体质能力】5、描述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多元化管理?【多元化管理】多元化管理使每一个人对于他人的差异和需求都更有意识、更为敏感。

多元化应当是与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事情。

招聘、选拔、开发与留住多元化员工都应该从多元化管理角度着手。

个性的相似性影响晋升。

那些与同事个性相似的人比起个性迥异的人来说更容易晋升。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与上级的相似性对于干预晋升来说更重要。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与同级的相似性更重要。

群体中,多元化有助于群体业绩。

但是,多元化团队与同质团队哪个更有效率是取决于兴趣特点的。

在团队中,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多样性对团队的业绩并没有多大影响。

但,在团队中,高智商、勤勉并且对工作感兴趣的团队成员更有效率。

而且,拥有不同技术专长和教育背景的人组成的团队更有效率。

有针对性地把招聘信息定位在劳动力中未被充分代表的特殊人群上。

在决定谁将受聘的时候,胜任能力远比人口统计特征要重要得多。

利用团队之间较高的相似性。

变革型领导在管理多元化团队时更有效率。

管理者平等就业机会的法律框架,倡导平等待人;教导管理者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和客户多元化市场;指导个人开发实践活动,培养所有工作者的技术和能力。

6、说明文化如何影响我们对人口特征和智力能力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1、态度的主要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关联。

【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可以导致行为意向。

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

认知是指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者是信念;情感是指态度中情绪或感受部分;行为意向是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在组织中态度很重要,因为它影响到工作行为。

2、态度始终决定行为吗?为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呢?【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不一致。

任何形式的不协调都会令人不安,个体会因此试图减少这种不一致。

人们在他们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和行为之间寻求一致。

【调节变量】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是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重要的态度是基本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映,或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看重的个体或群体的认同。

那些被认为很重要的态度,倾向于与行为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具体的态度易于预测具体的行为,然而一般的态度倾向于最好地预示一般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