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一本关于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巨著,作者吴军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科技发展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起起伏伏,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浪潮之巅》中,作者吴军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起步阶段,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挑战和竞争。

同时,作者也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中国科技产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作者呼吁中国科技产业要加快创新步伐,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科技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科技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足,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都成为了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浪潮之巅》中,作者吴军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观点和建议,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

作者呼吁中国科技产业要加快创新步伐,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同时,作者也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中国科技产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作者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阅读《浪潮之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科技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实用版】目录1.浪潮之巅读书笔记概述2.作者简介及书籍背景3.内容概括与分析3.1 科技革命的浪潮3.2 成功科技公司的基因3.3 企业的兴衰与科技创新4.读书笔记的思考与启示5.总结正文【浪潮之巅读书笔记概述】《浪潮之巅》是一本关于科技革命、成功科技公司基因以及企业兴衰与科技创新的读书笔记。

本文将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在现代科技浪潮中,企业和个人如何适应并充分利用这个时代的机遇。

【作者简介及书籍背景】《浪潮之巅》的作者是吴军,他是一位知名的科技作家,曾出版过多部关于科技、教育和创新的著作。

本书汇集了他对科技产业的观察和思考,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内容概括与分析】《浪潮之巅》从三个方面对科技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3.1 科技革命的浪潮吴军在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分别带来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每一次浪潮都催生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和英雄人物,如福特、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等。

了解这些浪潮和英雄人物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

3.2 成功科技公司的基因成功的科技公司往往具备以下基因:敢于冒险、追求创新、深谙市场规律、拥有优秀的领导者和团队、良好的企业文化等。

这些基因使它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3.3 企业的兴衰与科技创新企业的兴衰往往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

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企业要善于抓住机遇,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企业还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战略,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读书笔记的思考与启示】《浪潮之巅》让我们认识到,科技革命的浪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企业和个人,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我们还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相关推荐《浪潮之巅》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浪潮之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浪潮之巅》读后感1无意中发现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这本书,可以说是看得入迷。

这是一本讲IT兴衰历史的书,我看着却是比小说还精彩。

如果说像“回形针”这样的流媒体是当代生活的说明书,我更觉得这本书是当代生活的底层逻辑说明书。

在你听歌时,它让你知道你现在用的各种音乐软件是怎么从磁带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在你远望路上的车流时,它能让你知道汽车革命正在朝着什么方向进行;在你用着头条写文章时,它能让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2.0,移动互联的下一代是什么。

正如书里所说的,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

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书里的观点吸引着我,让我忍不住地想看。

只要是手里的工作一有空歇,我就拿起书来。

将近一千页的书,我半个月看完了,意犹未尽,又买了吴军博士的“之”字系列的书来看。

我非常喜欢吴军博士的文字和叙事手法,感觉和“大冰”讲故事一样,把冰冷的科技讲得栩栩如生。

而且我也想了解吴军这个人,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科学家、投资家,有如此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广博的学识,我觉得是我们新一代学生应该学习的。

读史使人明智如果说像《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可以让人知道朝代的更替,使人建立宏大的视角。

那我觉得《浪潮之巅》就是近代的科技史,让你能更加准确的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

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描述了世界上各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

AT&T和通用电气这样的老牌科技公司,到微软、Google这样的科技新秀。

你会看到各个公司发展的风云变幻,你会知道公司基因的重要性,你会知道时代的发展、商业模式、领袖的力量其实比技术更加重要。

书里既有鱼吃,又有渔学,会让人忍不住的想去把握规律,思考下一次的时代浪潮会在哪里。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个人领悟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个人领悟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个人领悟《浪潮之巅》读书笔记个人领悟1这本书主要介绍ATT、IBM、苹果、因特尔等著名IT公司发展历史的书籍,有些公司已经倒闭关门了,有些仍在运行,并且如日中天,但书中提出:没有人能活到两百岁,也没有公司能辉煌两百年,这是规律,很难超越。

企业真的不能常青?初看这个概念,颇为质疑,中国就有同仁堂、全聚德、茅台酒等很多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但书中对这种质疑也作了简单解释。

现实生活中,确实还存在很多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名字,但是这种企业并不是活了两百年,比如现在的同仁堂和百年前的同仁堂除了名字相同以外,无论从企业文化、主营业务,还是权利归属、经营方式,都和百年前的同仁堂没有关系了。

就相当于1995年出生的小伙子叫做秦始皇,但他的身份、大脑、行为都与2000年前的秦始皇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认定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企业死亡方式丰富多样,但本质相同。

书中讲述了很多种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还写了很多已经倒闭企业的原因。

其中ATT因为企业缺乏真正的控制人,分散的股东追逐短利,导致企业被拆分;IBM因机构臃肿,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创新缺乏,企业每次面临危机都要精简;摩托罗拉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不断错失机会,最后被迫遭谷歌收购,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这些企业看似有各种各样的失败因素,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身处企业内部,每个人都做了当时认为最正确的决定,这些决定都是为了尊重投资,为了发展企业,虽然最后关门了。

就好像曾国藩帮助清朝剿灭了太平天国,却也毁坏了清王朝运行了几百年的规则,加速了王朝的覆灭,但当时清朝皇帝需不需要吃下曾国藩这颗救国毒药呢?需要的,因为不吃的话,也会死得更快。

这就是规律,死是必然的,虽然没有人想死,但死的时间临近了,你又有什么能力逃脱呢?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既然必死,又何必在乎常青。

在美国人看来,企业关闭属于自然状态,他们拿投资人的钱开办了企业,努力运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内心深处对企业是否常青,并没有中国人那么执着。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是美国科技作家吉恩.艾柯斯顿撰写的一本关于计算机业的发展史的经典著作。

该书出版于2000年,从20世纪50年代算法的发明开始,详细描述了计算机工业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

读完《浪潮之巅》,我深深地被书中描述的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程所吸引。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行业成为了各国最重要的战略产业之一,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产业。

这种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还有一种不可小视的能力——颠覆一切现有规则。

今日之所以如此之多的产业都得赖计算机业者的推动,却始于上世纪60年代,而这才仅仅过了近60年时间。

在阅读《浪潮之巅》时,我尤其感受到了这种行业发展的规律。

艾柯斯顿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颇有意义的观点——每十年左右,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会迈入一次全新阶段,推动行业变革及新兴市场崛起。

从此,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就像一场疯狂的旋转,每几年换一次颜色,每隔几年又展开一次变革,永远在颠覆和革新中发展。

如今,智能化变革已然开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正备受瞩目。

相信25年后,这个领域也会像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一样站在顶端,让人们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而就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书中描述的创业故事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从艾柯斯顿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每个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都在尽力追寻并打磨自己的目标。

正是这些努力,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当时行业的中流砥柱,并带领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当人类站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之巅之时,才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才能够走的更高更远。

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也让我受到某些启示。

首先,我对新兴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努力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其次,对我而言,毅力和成长态度是我必须去具备的品质。

在行业颠覆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能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并持着一份好奇心去探寻和研究新兴产业。

总之,《浪潮之巅》是一本深入浅出、极富启发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计算机行业的历史和未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对于从事科技类行业的人士来说,阅读该书将会是开阔视野和拓宽思路的极佳选择。

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

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

浪潮之巅《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浪潮之巅》读后感篇一《浪潮之巅》是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也是自己觉得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书。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

在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19世纪末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

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美国、了解科技产业,以此理解科技创新和商业公平在美国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里面可以获得的知识和可以发出的感慨实在太多,本文着重讲几点我掩卷而思后的感想。

一、关于创新硅谷公司的成功无一例外均来自创新,创新一词譬如:当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沉醉在软硬件一体的模式的时候,微软告诉我们原来软件是可以单独开发单独销售的;当所有公司都在寻找从互联网的内容进行收费取得盈利的时候,雅虎告诉我们原来免费的模式也可以赚钱的;当大家都意识到通过网页投广告可以赚钱的时候,谷歌告诉我们通过搜索也可以盈利。

所以通过对模式的研究,大胆地打破常规,建立一种超过常人判断的商业模式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关于专注研究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我们会发现创新之所以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了另外一个看似与创新矛盾的词——专注。

专注于一种理念、一类产品或一门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才是成功的源泉。

我们看到乔布斯对产品极致的追求,在全球所有的IT公司都开始软硬件分离的时候,他却坚持了通过软硬件一体的做法为用户提供完美的体验,即使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去也没有改变他的专注,最终实现完善的回归。

无独有偶,我们熟知的IBM能成为科技界的长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决——保守。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读后感1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来查看一下近年的全球十大最有价值企业名单,会发现微软,苹果等科技公司赫然在列。

可以说,当一个公司或者地区引领或是跟上一波科技发展或是科技革命的浪潮,它就成为一个时代的领导者。

在《浪潮之巅》这本书中,吴军博士以公司为单位,介绍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的兴起、发展及目前或兴盛或衰落的结果。

在阅读完本书后,我对于各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起从宏观的角度来谈,我更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我在阅读中比较印象深刻的点。

第一,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领导者或是决策层都在公司的兴衰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因而我们对于公司结构的确立应当投入更多的思考。

在本书中,AT&A公司中的执行官们因为没有足够的股权而无法左右董事会。

同时,公司中的大多持股人并不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他们的利益甚至是和公司的利益背道而驰的,因而他们所想的只是如何才能在任期中大捞一把,这样的管理层结构导致了AT&A 公司的分家。

短时间内公司确实通过分家上市获取了巨额的订单,但最终,分家后的各公司残缺不全,或是缺少科技研发所需的资金,或是只专注于销售而缺少了创新性,AT&A公司也由此逐步走向了没落。

同理的还有摩托罗拉公司,由于公司坚持使用家族继承人来管理公司而不注重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干带领公司发展,故而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第二,我认为反垄断法对于推动美国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而言,反垄断法使科技公司必须不断地追求技术上的进步。

众所周知,当一家公司在某一行业开始形成垄断地位时,它就会更倾向于利用其垄断资源,而非通过科技进步来获得利润,因为两者之间的难易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反垄断法的存在则迫使公司不能一直靠着已有的技术优势来获取市场地位,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新的利润点来确保公司的发展壮大。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他在车库里开创了自己的苹果公司,但又在数年后被自己公司的董事会开除,但传奇的事情是十三年后又被苹果邀请回去执掌。

当上世纪其实年代Apple—I个人通用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苹果走的是一条低端廉价的路线,而如今无论Macbook,还是iPod,还是iPhone,众多汽车商制造商、音响企业都会迎合苹果的产品生产出为其服务的设备,显然他步入的是一个非常高端的市场。

Jobs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把握时代脉搏的人,在Sculley当权的时候敌不过IBM—PC 和微软的同时也给整个苹果公司的经营留下了很大的窟窿。

当然,JOBS的崛起也要感谢互联网泡沫时代的来临,要知道无论什么电子产品在互联网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们的市场都会很窄。

比尔盖茨在十多年前就预言音响制品将数字化,任何特殊需求下载在一个服务器中,这个服务器可以管理和控制家里所有的家电,而AppleTV的诞生却抢先了一步,在家庭娱乐中心的市场上苹果拥有最大iPod用户群,微软有最强的技术储备,Sony有领先的蓝光技术,沉沉浮浮,硝烟再起!《浪潮之巅》读书笔记篇2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

真正的优秀企业应该是改变一个时代甚至是创造一个时代的新锐先锋!“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导读: 《浪潮之巅》读后感(一)除了读小说之外我就没有那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而且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着尽快看完再翻看一遍细细品味,这本书就是《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关于IT行业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

其中有科技巨人微软、苹果、惠普、IBM、AT&T等大公司的兴衰历程,也有对整个世界IT发展史的宏观叙述,还讲述了几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操盘手。

全书观点宏观而不空洞,跨时绵长而不累赘,故事传奇而不虚浮,评论精彩而不偏颇,是一部难得的IT业巨作。

对于非IT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当作一本小说来读就可以了,就跟看《故事会》似的。

对于IT从业人员来说,从这些传奇故事中吸取教训,开拓视野,无疑对于今后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IT行业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感觉,这也算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不去改变世界,世界将会改变你,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要坐以待毙。

IT行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

首先,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

在美国,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在他们那里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掉。

而我们国内的IT行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

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

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

“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

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其次,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书中提到了“企业的基因”对企业未来发展道路的决定性作用。

技术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和销售型企业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再强大的企业也很难在自己的固有路线之外取得竞争优势。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性格和天赋,会影响他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

企业也一样,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基因,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作者强调了 CEO 的决定作用。

一个好的创始人(如盖茨、乔布斯)可以将自己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企业身上,并为企业的发展奠定长期的成功基础;一个好的 CEO(如韦尔奇)可以将一个企业带上高峰或从低谷中拯救出来;而一个坏的 CEO(如菲奥莉娜)则可能让企业陷入深渊。

这就如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其决策和领导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金融推手”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风投和天使投资人可以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使其迅速壮大和成功;而华尔街的贪婪也可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企业杀鸡取卵。

这些金融推手既可以将企业推向天堂,也可以将其推入地狱。

这让我想到了资本市场的双刃剑作用,它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然而,这本书并不仅仅局限于硅谷企业史的描述。

作者更关注的是硅谷成功背后的故事,如金融创新(如风投和天使投资人)、生产关系创新(如扁平化管理、工程师文化、新的企业股份架构等)等助推器。

传统的工业强国如欧洲和日本为何没有如此多的创新?美国东部科研实力更强的高校如哈佛和麻省为何不能造就硅谷?这些问题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正如作者所说,硅谷虽然创造了许多伟大的产品,但所使用的技术其实在其他地区的公司和大学里早已存在,硅谷的工程师只是富有创意地将这些技术拼接在一起。

那么,是什么让硅谷的工程师具有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呢?隐藏在企业成功背后的制度性创新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考察和学习的地方。

硅谷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硅谷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前来创业和发展。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浪潮之巅》是一本关于科技与商业变革的书籍,作者吴军通过对多家科技公司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科技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笔记。

1、科技发展的周期性书中提到,科技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即科技的进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上升趋势。

每一个科技浪潮的兴起,都会带动一批新兴企业的崛起,同时也会有一批老牌企业的衰落。

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科技行业中,只有顺应潮流,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商业模式的创新书中还提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科技行业中,技术是很重要的,但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

只有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在创业或投资时,除了关注技术和产品本身,还需要关注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3、企业家的精神书中提到了一些成功企业的创始人,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企业家能够敏锐地洞察市场变化和趋势,善于捕捉机会,同时也敢于冒险和创新。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远见卓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4、适应市场变化书中还提到,在科技行业中,市场变化非常快,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这让我意识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及时调整战略和业务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总之,《浪潮之巅》是一本很好的商业书籍,通过多个案例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科技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科技行业的变革性和竞争性,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创业、投资和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教训会对我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摩尔定律
安迪-比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
70-20-10定律
诺威格定律
基因决定定律
互联网2.0
云计算
硅谷
风险投资
50%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非IT人士,以上术语超过50%你都不知道其意何为,那么请看看这本书吧
1
那些 定律
并不深奥但极为有用
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1984年成立,1986年推出第一款路由器产品
绝招: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是好东西,就让他们到内部创业,思科作为投资者支持创业员工,一旦成功,思科有权优先收购。
中国制造:一个原本只能在北美和欧洲生产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则可以过渡到日本,进而落脚于中国。利润空间最终薄到欧美公司退出市场。
4
那些 概念
以为不重要其实很重要
商业模式
印钞机
互联网2.0
1
2
3
4
必须有一个平台,可以接受并且管理用户提交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是服务的主体。
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并且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交互性:“我可以进入你的计算机,你可以看我家的电视”
危机
1993年,英特尔公司推出奔腾处理器,达到工作站处理器水平。现在英特尔已经垄断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处理市场,2000年后,市场份额处于超过50%的地位。根据诺威格定律,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将会进入平和的中老期。
兴起于个人危机的浪潮,同时随着这次浪潮已经接近尾声,而进入发展的中年期。它过强的桌面软件基因,使得它无法站到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巅。机遇与挑战:在线部门和游戏部门能否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最终获胜。

浪潮之巅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在大学时读书比较宽泛,除了课本以外,有文学类、社会学类、心理学类等等。

毕业后进入了IT行业,本来是想找一些技术方面的书来看,但是后来越发觉得作为一名技术人,不仅要有埋头钻研技术的精神,更要有时常抬头凝望远方的觉悟,对自己前方的路更加清晰,才能将眼前所做的事看的更加清澈。

于是在工作之余,找到一些比较合适于提升行业认知的书来读,为数不多,就目前而言,其中最能给带给我成长的就当属这一本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我用了零零碎碎两个多月才读完,对于自己这样的刚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提升了不少的认知,之前只关注于热门技术,关注于互联网,关注于国内的某些IT公司的发展,在此之后,我可以了解到近百年信息科技产业的历史长河,了解到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更替迭代,了解到属于每一个时代的浪潮之巅。

读完之后,又在闲暇之余,想写一篇自己的感悟,一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二是用于记录自己的成长,三是练习自己的写作水平。

首先,《浪潮之巅》这本书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此我做出自己简要的概括:第一,这是一本全球范围内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史,讲述了从贝尔实验室成立的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通信、计算机硬件、软件、互联网技术等科技领域的发展,并总结概括出其中的一些发展规律。

第二,这是一本记录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科技巨头公司的兴衰史、斗争史,我也喜欢把它当做故事书,客观总结了这些科技巨头公司之所以成功所依靠的优势和分析出一部分公司造成衰败的原因。

最后,这是当今年轻人在科技领域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回顾历史和探寻经验的典籍,讲述了一家科技巨头公司或是因为良好的商业模式,或是因为优秀的产品,或是因为跨越时代的技术而崛起的过程,并能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与阐述。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IT人,确实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

在书中首先介绍的是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因为电报和电话可以说是信息产业中最先出现的技术,在当时电话和电报也算得上是跨世纪的产品,并且这家公司成立了至今仍然能够响彻全球的贝尔实验室,从1925年成立至今的近100年中,贝尔实验室发明25000多项专利,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C 语言和UNIX操作系统,虽然这家巨头公司散去了往日的光辉,但是它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仍旧是巨大的。

读《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读《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读《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梦想家的成功之路。

书中的主人公从一个普通的小孩出发,最终成为一个企业家,他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把自己的公司发展到了浪潮之巅。

从书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企业家精神的道理,比如要坚持不懈的奋斗,要勇于接受挑战,要勇于拼搏,要把握机遇,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要坚持信念,要勇于冒险,要勇于创新,要勇于承担责任,要认真负责,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谦虚谨慎,要善于总结,要专注努力,要把握市场,要敢于改变等等。

《浪潮之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企业家精神的魅力,激发了我追求梦想的信心。

它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奋斗,不断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走上成功之路。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书中以互联网产业为线索,展现了科技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影响。吴军在描述科技企业的发展时,不断强调人的因素。他提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智慧和努力,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离不开那些执着的探索者。”这样的观点让我意识到,在科技的浪潮中,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吴军在书中对科技企业的分析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科技发展背后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他分析谷歌和Facebook的成功时,指出:“这两家公司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们的技术创新,更在于它们对人的理解和关注。”这样的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和理解。
然而,我也对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有些不太满意。例如,在讲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时,吴军虽然提到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企业的成功,但对于其他国内企业的探讨相对较少,这使得书中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描绘略显单薄。
阅读《浪潮之巅》让我对科技产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对那些在科技产业中勇敢探索、不懈追求的企业家们充满敬意,同时也对科技产业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科技产业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领域,只有那些能够把握住浪潮的企业和企业家才能取得成功。
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的结构严谨和语言魅力,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价值和阅读体验。以下将从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论。
首先,作品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吴军在组织材料时,采用了时间顺序为主线,以科技产业的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互联网企业的兴衰成败。这样的结构使得作品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同时,吴军在论述每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时,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实证性。例如,在讲述谷歌的成功时,吴军首先介绍了谷歌的成立背景,然后分析了其核心竞争力,最后讨论了谷歌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样的结构使得作品内容丰富,且层次清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范文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范文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范文从业近4年,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史依旧没有什么认识,感觉自己身处其中而又像个局外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这本《浪潮之巅》算是一本互联网发展史了。

作者的文字,恢弘详实。

下文仅做一些摘要,方便回顾。

1.用脚投票:读者赞誉里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评价一个公司的好坏,只要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才是流进这家公司还是流出这家公司即可,如果你没有把握去评价一家公司成功的几率,不妨看看那些优秀的人是如何用脚投票的,你可以凭这个方法论去选工作,去找对象。

”这段话也许有点绝对,但是确实道出了做选择时一个可以参考的维度。

2.工作边界:“一流工程师天生充满好奇心与责任感,他们不在乎工作边界”。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优秀工程师的理解是,技术大牛。

后来不断有人告诉我,一个开发能走的并不只有技术路线,你也可以选择走业务路线。

前几天找一位业务做的很棒的同事聊天,他说,你要学会“借假修真”,以业务目标为导向去不断修炼自己,而这种能力,不仅局限于技术能力。

目标的达成是多方面的,为达成目标,要学会走出现在的圈子,向前一步,去关心与你相关的同事们所面对的问题,想办法帮他们解决,不要太在意某件事的边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扩展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去对最终结果负责。

3.浪潮:“时代有其发展规律,对于个人来讲,把握到一次机遇,一生能赶上一次浪潮就足够了”。

适应比预测更重要。

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到现象的时候,多去独立思考以及探究背后的原因及本质,才不会浮于表面人云亦云。

4.AT&T:AT&T到后期,股权散落民间,公司管理者从创始人变成外聘职业经理人。

他们的目标不是公司的长远发展,而是如何获取当前利益。

于是他们利令智昏杀鸡取卵,没有人为这家公司百年后的发展考虑,所有的决定都是短视而贪婪的。

整个AT&T衰落的原因,大致如下:公司失去控制->短视换现->不足以支持贝尔实验室->失去创新力以及人才流失+互联网浪潮冲击。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一部探讨科技发展和商业竞争的经典著作,作者吴军通过对科技行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剖析,揭示了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失败的教训。

在阅读完《浪潮之巅》之后,我深深感受到科技行业的竞争之激烈和变化之迅速,企业要想在这个领域立于不败,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快速应变的能力和远见卓识的领导力。

书中对于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科技公司的失败案例,如诺基亚、黑莓等,这些失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在科技行业,没有谁能永远站在浪潮之巅,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总的来说,读完《浪潮之巅》让我对科技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学习、创新和适应变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则。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1000字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1000字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1000字吴老师的专栏和书追了很久,入手的《浪潮之巅》(第四版)花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

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相比起我们生活中时代的风云突变的感叹,我更看重的是从每一次变革中看清楚什么,学习到什么。

接下来我想从以下三点来表达一下我的感悟:第一:跟对人,赶对海,做对事。

吴老师说:“对个人来讲,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便不枉此生。

”诚然如此,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口与浪潮,不过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大多数人只是一名过客,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通过自己敏锐的双眼和智慧的大脑来完成崛起与腾飞。

什么是跟对人?于我个人而言,带领你一起成事,在浪潮之中,驾驶着你们的事业号前行。

让你个人的能力、眼见以及思维等多个层面的素养都优于从前,这即是跟对人三个字所包含的。

做对事其中包含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个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着自己的运行轨迹,除去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我觉得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再进一步说能够高效、出色更甚至于超额完成任务。

那就是做对事最好的解释。

第二:先有常识,后有技术,再有艺术。

吴老师不管在专栏还是书本中都提到过巴菲特老爷子说的常识的重要性。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不过在老爷子看来亚洲人更爱赌博,不是基于理性的思考。

何为常识?我的理解是做人处事的基本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某某专家、教授……等字眼介绍时,就会两眼放光被牵着鼻子走。

对于高深的讲解与看似合理的表述非常着迷,以至于心怀敬畏。

不过,等到事后大呼晚矣的也恰恰是这些人。

技术,我们通过学习能够达到70-80分的水平。

没有技术那么多半是站不住脚的,我本人看过很多身边的案例与书本的介绍,很多高管、领导都是从技术起家。

手上没有两把刷子,那么做事就会处处被动,轻则被人忽悠,重则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关键一点技术是催生新产品的源动力。

对于艺术,我想说一句可遇而不可求。

乔布斯是将技术与艺术能够很好结合在一起的人。

不过借用他的一句话,永远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作为年轻人,在这个恰如其分的时候,《浪潮之巅》带我初次走进潮涨潮落的互联网战国时代,让我对IT行业的传奇和残酷叹为观止,又静静地开始思考互联网行业立足和发展的本质。

此书似乎就是通过具体案例在写IT发展史,但我们的读书收获远不止IT发展史。

以史为鉴,吴军先生对AT&T、IBM、INTEL、Microsoft 等公司的兴衰分析,不仅让我们看到一家家公司在整个行业的浪潮中浮沉的过程,更是揭示了它们背后的原因(管理的、基因的、经济的)。

他启发我们去思考IT行业发展的完整生态链,投资、教育、产业的相互交融,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图景,理性地分析之、借鉴之,莫负这最好的时代!一、AT&T——一家曾经如日中天,拥有垄断资源的百年公司,为何最后走向衰落?前身是贝尔电话公司。

屡次遭反垄断法的切割和约束,却没有倒下,反而因此修枝剪叶,发展得更好。

观点:反垄断法逼着公司进行科技进步,而不能利用垄断优势坐享其成。

后者往往令公司失去技术领先地位。

终结AT&T的内因是贪婪和短视,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在无线通讯和互联网技术革命来临的关键时刻,将公司业务分拆成小公司上市,卖股票挣钱,杀鸡取卵,最终被下一波浪潮吞没,错失发展机会。

观点:当一家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权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

1995年,美国股票开始疯涨,AT&T的股票大部分被华尔街投资银行掌控,这些人只为了自己的股票利益,完全不顾公司的长期发展,因而令公司屡屡做出短视的错误决策。

二、蓝色巨人IBM——基因决定了IBM不会成为PC大王从机械时代的制表机起家,二战时还参加制造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

第一次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领导电子技术革命潮流(1950S-1970S)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1952年小沃森出任IBMCEO,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其最大贡献是将计算机从高政府部门和军方推广到民间,将它的功能由科学计算变成商用。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1980S)1976年,乔布斯发明第一台可商业化的个人电脑Apple-Ⅰ。

随后IBM 决定也要加快研制自己的PC,最终推出IBM-PC(1981),占领了大部分的微机市场。

但是IBM最后并没有成为PC大王,而是推出了PC 市场,原因有三:IBM的固有基因、反垄断后遗症、微软的出现。

一、IBM的基因:锁定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为其主要客户,不屑于大众销售(效益太低)二、1970-1980年IBM与司法部打了10年反垄断官司,最终和解结果是IBM必须公开一些技术,允许其他厂商制造兼容机,于是IBM就失去了优势,成为众多PC制造商之一。

三、比尔盖茨凭操作系统摆了IBM一道:盖茨先空手套白狼,买了别人的DOS然后转卖IBM,他没有让IBM买断而是每台PC收不多的版权费,结果反而积少成多。

他又利用合同漏洞再卖给别人,IBM却告不赢他。

PC谁都可以做,操作系统用惯了却不能换,微软凭Windows 系统确定了自己的垄断地位。

就这样,IBM成了80年代信息革命中的落伍者IBM出现了严重亏损,开始大幅裁员。

第二次转型:从计算制造到服务(1990S)1993年,郭士纳出任IBMCEO,顺利把IBM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商公司转变为一个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性公司。

开始大力推广廉价开源的linux服务器。

IBM走了与AT&T截然不同的路,AT&T将一个好好的公司拆散卖掉,IBM将分出去的公司整合回来,打造了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一条龙的航空母舰。

现在,其开源服务器Linux仍然牢牢控制美国政府部门、军队、大公司和银行的业务。

IBM是一家保守的公司。

他的创新能力很强,但很少花大力气去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因为政府、大企业更注重稳定性,不能接受一点错误。

2004年IBM将其PC业务(包括Thinkpad品牌)卖给联想,IBM去掉了亏损的部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

联想也得到了Thinkpad这个第一品牌,提高了市场份额,也比大手大脚惯了的IBM更有能力降低笔记本部门的成本(人工便宜),因此这次买卖对联想IBM各有好处。

三、Apple——苹果公司和乔布斯神话从一家单纯的PC生产厂商到建立一个完整产业链,apple将每一款产品都做到了极致,是乔布斯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创新!Apple的发展之路就是公司一个一个新的成长点,是时代脉搏的声声跳动。

苹果一开始就往高端市场发展,他在微机领域不能取代兼容机和微软的地位,但高端市场的狭窄也避免了它和微软、戴尔、惠普的竞争。

以apple领先的技术,即便只是固守个人电脑的高端市场,也能在PC的技术潮流向前漂流。

乔布斯却在网络泡沫时代看到了网络大潮下真正的金沙。

iPod改变了音乐市场,apple垄断了播放器市场;iPhone颠覆了通信行业;iPad平板电脑成为了颠覆整个PC工业生态链(wintel 体系)的重要一环。

现在的计算机公司不得不步苹果的后尘,把重点转到各种触摸性平板电脑上来,而微软也会渐渐失去它对IT行业的主导地位。

公平地讲,apple每一款产品都非它的原创:iPod出现之前,MP3播放器就已经满大街了;iPhone不是第一款智能手机,最先最智能手机的是加拿大RIM公司(黑莓手机);类似iPad的平板电脑微软之前也走过,但并未成功。

但苹果将每一款产品做到了极致,技术与艺术结合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所以说创新远不止是原创,而更多的是发现价值,点石成金。

中国恰恰是缺乏这种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在一个山寨货大行其道的市场上,人人的追求就仅仅是通过降低成本使产品便宜一点儿,这样的局面与产业的发展毫无益处。

书中提到乔布斯对索尼共同创始人盛田昭夫恭敬有加,并借鉴了很多管理方法和理念。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产品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出了一批世界级、面向国际的经营管理和产品设计大师,而我们却很少真诚地学习日本,21世纪的中国对盛田昭夫的了解远不如对乔布斯的了解。

只能祝愿中国的年轻人视野开阔,保持求知的渴望!四、计算机工业生态三大规律一、摩尔定律(Moore’s law):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两年会翻一番。

后来大家把周期缩短到18个月。

现在,计算机等IT产品性能每18个月就翻一番。

二、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比尔(比尔盖茨)要拿走安迪(原英特尔CEO)所给的。

即,每当以英特尔为首的硬件商提高了电脑性能,微软为首的软件商就会吃掉性能增加的大部分。

反过来,只要微软不断推出更高级的操作系统,用户就不得不升级硬件更新,英特尔等硬件商就能生产更高级的芯片、硬盘挣钱。

该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变作消耗品,刺激整个IT 行业的发展。

人们把微软和英特尔领导的PC时代称为WinTel体系。

三、反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钱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该定律刺激IT公司不断寻找技术突破,提高性能,同时也为新兴小公司提高超越大公司的机会。

五、英特尔微机时代的领导者只有两个,软件方面的微软和硬件方面的英特尔。

六、微软——IT领域的罗马帝国斗败苹果:以开放兼容占据市场微软的崛起起源于乔布斯的一个致命错误:把未公开发布的麦金托什给盖茨看了,盖茨惊讶其图形化操作系统,回去一边拖延时间,一边自己暗暗研究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为了完成研发上的布局,盖茨要在市场上尽可能用它落后的DOS坚持到微软视窗系统开发出来,主要有两招做法:①薄利多销:以每个拷贝5美分近乎免费的价格,把DOS预装在IBM-PC上,保证了大部分销售②来者不拒:同时吸引了大量个人在DOS上开发软件,使用户产生对微软的依赖;封闭的苹果主要败在微软人民战争的战术上:技术领先的苹果走封闭式道路和纯技术路线,不开放麦金托什的技术,不允许其他厂商制造兼容机,坚持硬件软件一起卖;而IBM已经被迫开放兼容机,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硬件市场的格局从苹果对IBM变成苹果对IBM加上所有兼容机。

IBM-PC越做越便宜,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微软则借IBM-PC的流行,以超低价为诱饵绑定操作系统在IBM-PC上,于是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攀升。

另一方面又对第三方软件商以支持与合作的态度鼓励,于是微软的操作系统上积聚了大量廉价实用的软件。

而苹果的最大败笔就是兼容性极差。

连自己内部不同版本的机器都不兼容。

搞垮网景:靠垄断优势搞捆绑销售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网景浏览器先拔头筹,大受欢迎。

盖茨立即意识到要守住用户通向网络的大门,火速推出IE,用上杀手锏:与windows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

网景就被斗垮了。

微软这招百试不爽。

当然也受反垄断控告,但微软以捆绑销售是为了防止盗版蒙混过关。

七、思科公司——乘着互联网浪潮起家的企业1985年,互联网刚刚冒头,为了把不同协议的局域网连在一起,急需能协调多协议的路由器,思科正好应运而生,1986年就推出多协议路由器,马上占领市场。

八、雅虎——开创互联网免费模式在1990s,互联网刚刚兴起,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和戴维•菲洛在斯坦福大学制作了给网页按主题分类的系统,方便搜索资料,后来越来越多人使用,最终创建公司(1995)。

雅虎对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互联网开放、免费的商业模式——浏览网页、使用搜索、邮箱等服务不收费,网站只把内容做好,致力提高流量,凭此赚取广告费实现盈利。

但是,雅虎的基因骨子里是个媒体公司,不是技术公司,后来他自不量力要与google斗技术,耗费大量资源,最终沦落到现在等待被收购的处境。

假如他趁早放弃自己亏损的搜索业务,与google合作,专心做好自己的媒体,应该还能在互联网占有一席之地。

九、惠普——硅谷的见证人斯坦福工业园最早的入驻者之一,生产电子仪器起家,后来进入计算机市场,发明喷墨打印机。

但由于女CEO菲奥莉娜坚持收购亏损的康柏公司(电脑硬件生产),企图联合其市场占有率挑战戴尔,结果两个问题重重的公司合并后业绩更差。

惠普一落千丈。

2005年,赫德接管,开源节流,开创惠普的快速发展期。

但后因性骚扰事件离职。

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浪潮,业务也越来越向不稳定低利润的消费电子公司而不是创新公司靠拢,因此前景并不很美妙。

十、摩托罗拉——没落的贵族曾经的无线通信领域的领先者,手机通信的发明者,发明大哥大(模拟手机),技术和品质一直领先。

摩托罗拉在二战后到1990S在模拟手机、计算机处理器、数字处理芯片(DSP)领域上都是大哥大地位,但进入数字移动通信时代后却败给了诺基亚一众非老牌通信厂家;计算机处理器败给了英特尔、DSP败给了德州仪器。

作者认为是摩托罗拉自己的基因决定了这一切。

其公司的传统信念过于重视技术,对外观、功能的关注较少,低估了消费者对这方面的重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