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1.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与指令集2.3 寄存器与寄存器组2.4 CPU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周期第三章:存储器3.1 内存概述3.2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层次结构与缓存技术第四章: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4.3 I/O指令与DMA传输4.4 中断与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与接口技术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标准与协议5.3 接口技术与接口电路5.4 常用接口设备及其驱动程序第六章:微机系统的扩展接口6.1 扩展接口的分类与功能6.2 ISA、EISA、PCI和PCI Express总线6.3 扩展槽与扩展卡6.4 声卡、显卡、网卡等常见扩展接口设备第七章:外部设备7.1 微机系统的外部设备概述7.2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7.3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7.4 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第八章:嵌入式系统8.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8.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8.3 嵌入式处理器与实时操作系统8.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接口编程基础9.1 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9.2 接口编程的常用方法与工具9.3 汇编语言接口编程9.4 C语言与接口编程第十章:实战项目与案例分析10.1 微机系统接口设计概述10.2 实战项目一:设计一个简单的并行接口10.3 实战项目二: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10.4 实战项目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10.5 案例分析:接口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串行通信接口1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1.2 串行通信的协议与标准11.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11.4 串口通信编程与应用第十二章:USB接口技术12.1 USB概述与历史12.2 USB接口的物理结构12.3 USB协议与数据传输12.4 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第十三章: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13.1 计算机网络基础13.2 局域网与广域网接口技术13.3 TCP/IP协议簇13.4 网络接口卡(NIC)与网络通信第十四章:无线通信接口14.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14.2 Wi-Fi接口与IEEE 802.11标准14.3 Bluetooth技术与蓝牙接口14.4 移动通信接口与4G/5G网络第十五章:现代接口技术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虚拟化接口技术15.2 物联网(IoT)接口技术15.3 边缘计算与接口技术15.4 与机器学习接口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涵盖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指标、接口技术、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接口编程以及实战项目等多个方面。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指令系统、接口技术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分析和设计接口电路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指令系统。
(3)熟悉常用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应用。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3)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2.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1)中央处理器(CPU)(2)存储器(3)输入/输出接口(4)总线系统2.3 指令系统(1)指令的基本概念和格式(2)指令的分类和编码(3)寻址方式(4)指令的执行过程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2 实践环节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3 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者:,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编程器、示波器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2周: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2)第3-4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3)第5-6周:指令系统(4)第7-8周:接口技术六、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课堂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6.2 实验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现场表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接口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掌握程度。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第九章 DMA技术及DMA控制器
• 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概述 • 可编程DMA控制器8237A • DMA技术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 习题与思考
帮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 录 退 出
第十章 总线技术
• 总线技术概述 • 系统总线 • 局部总线 • 习题与思考
帮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 录 退 出
第十一章 人机接口技术
91/16 商5 余11即B 5/16 商0 余 5
0.75×16 积 12.0 整数部分为C 0.0
1.3.1 进位计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
5、 二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 二 进 制 数
0000
一位十六进制数唯一对
0001 0010
应 4 位二进制数
0011
0100
0101
例如:
0110
0111
110.01B = 0110.0100B
王向慧 等编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微型计算机概论 Intel80x86微处理器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接口 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系统概述 并行接口技术 定时/计数技术及其接口 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技术 中断技术及中断控制器 DMA技术及DMA控制器 总线技术 人机接口技术
1.2.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 微处理器 2 内存储器 3 输入/输出接口 4 系统总线 5 外部设备
1.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2.2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1、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 服务型程序 语言处理程序
2、应用软件 : 定制应用软件 通用应用软件
1.2.3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 及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教学设计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教学设计一、背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成为计算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基础。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涉及微型计算机组成结构、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等方面。
教师们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教学设计中不断寻求创新,采取多种方法和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具备以下基本能力:1.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2.掌握各种输入输出设备与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3.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微型计算机的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2.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3.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4.存储器;5.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6.中断系统;7.DMA控制器;8.设备接口技术;9.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1.讲授法。
通过讲解、板书、PPT讲解等方式全面系统地讲解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2.实验教学。
通过设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战应用能力;3.讨论法。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
五、教学评估针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的教学评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期末考试。
大学二年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案
大学二年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案旨在帮助大学二年级学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机原理-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作用- 存储器的类型和特点- 输入输出设备及其接口2. 接口技术- 并行接口的原理和应用- 串行接口的原理和应用- USB接口的原理和应用- 网络接口的原理和应用3. 实践操作- 接口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接口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模拟实验和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实践能力,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和演示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
2. 实践操作:设置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供有效的反馈,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平时作业:根据课程要求,布置一些理论练习题和实践项目,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2. 实验报告:学生需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和心得体会,通过对实验报告的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综合性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来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为了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本课程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相关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2. 实验室设备:提供全面的实验室设备和软件,支持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项目的完成。
3.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实验过程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原理和性能指标。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资源:1. 微型计算机实物。
2. 相关PPT课件。
教学环节:1. 导入: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性能指标。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微型计算机的认识。
作业布置: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 了解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 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和性能。
3. 主板的功能和性能。
4. 存储器的功能和性能。
5. 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教学资源:1. 微型计算机实物。
2. 相关PPT课件。
教学环节:1. 导入: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讲解: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认识。
作业布置: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2.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
3. 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2.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3. 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硬件组成及其功能;(3)熟练运用接口技术,进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二、教学内容2.1 微机原理(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存储器的类型、特点及接口技术(4)总线及其分类2.2 接口技术(1)接口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2)I/O接口的地址、数据和控制线(3)中断和直接存储器访问(DMA)(4)串行通信接口和并行通信接口2.3 微机应用(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2)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微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4)微机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3.2 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掌握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
3.3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实验和8次讨论与案例分析。
4.2 进度安排(1)第1-8课时:微机原理(2)第9-16课时:接口技术(3)第17-24课时:微机应用(4)第25-32课时:实验、讨论与案例分析五、考核方式5.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分的60%。
5.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占总分的20%。
5.3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占总分的20%。
六、教学手段6.1 教材推荐使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微机的工作原理。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利用图形和示意图,讲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
利用表格和图表,介绍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机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机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发展和结构。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2 教学内容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理解微处理器的结构。
利用仿真软件,讲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仿真软件:汇编语言编程工具。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和发展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和性能。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扩展方式。
掌握存储器的接口技术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第1 课次授课计划基本内容:①课程性质及内容介绍、先修课程及参考书目②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1 绪论 1.2 计算机的发展概述 1.3 微机中信息的表示及运算基础目的要求: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激发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兴趣与热情,初步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熟练掌握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数的表示方法;掌握各种进制间的互换;(重点)掌握数的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法,并熟练掌握补码加减运算。
(重点)难点:补码加减法运算;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溢出判断。
教学环节及组织:新课引入课程性质:该课程属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习微机组装、单片机应用开发、微机控制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
课程内容:微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存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I/O接口及应用;可编程芯片及应用。
学习方法:首先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熟记其指令系统用指令和应用指令编写程序;掌握I/O接口的基本结构和接口应用;理论结合实际,多上机多编程,在应用中学习。
新课讲授1计算机基础知识1.2 计算机发展概述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问世至今,计算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LSI)和超大规模(VSLI)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从1981年起进入智能计算机阶段。
微处理器及微型计算机的发展4位及低档8位→中高档8位→16位→32位→高档32位→64位(主要体现在位数的变化)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微型计算机通常由微处理器(即CPU)、存储器(ROM,BAM)、I/O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包括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组成。
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
介绍各编程语言的特点,本门课程主要学习汇编语言。
1.3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及运算基础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计算机中的进位计数制✧进位计数制的基本概念◆课堂讨论:为什么要使用二进制和十六进制,各进制间是否可以相互转换?✧四种不同进制数(二、八、十、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课堂练习)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表示✧原码、反码和补码的表示方法✧原码、反码和补码之间的转换◆课堂练习补码加减运算✧补码加减运算规则 [X±Y]补=[X]补±[Y]补◆例题分析[例1]X=-0110100B,Y=+1110100B,求X+Y=?[例2]X=-56,Y=-17,求X-Y=?◆通过例题强调:运算完后要先判断结果的正负,结果若为负数,则需进行变补运算才能得到结果的真值。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基本结构。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基本结构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活动:1.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 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的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教学目标:1. 了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掌握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3. 熟悉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3. 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CPU的外观及内部结构。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教学活动:1. 讲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CPU的功能及工作方式。
2. 分析CPU的主要性能指标,让学生掌握评价CPU性能的方法。
3. 介绍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CPU的结构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工作原理。
2.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CPU性能指标及分类的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分类及功能。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熟悉存储器的发展趋势。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3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及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集与指令执行过程2.3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2.4 CPU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分类与功能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硬盘存储器与固态硬盘3.5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第四章:微机接口技术4.1 接口的基本概念与功能4.2 接口的分类与标准4.3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4.4 USB接口与Thunderbolt接口4.5 接口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微型计算机的启动与中断5.1 微型计算机的启动过程5.2 BIOS与UEFI5.3 中断与中断处理5.4 中断控制器与中断优先级5.5 中断的应用与编程第六章: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6.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与功能6.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6.3 直接内存访问(DMA)6.4 I/O指令与I/O控制6.5 I/O接口的应用实例第七章:常用外部设备7.1 显示器与显卡7.2 键盘与鼠标7.3 打印机与扫描仪7.4 网络设备与声卡7.5 外部设备接口与数据传输第八章:总线与桥接器8.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8.2 总线的传输速率与位宽8.3 总线arbitration 与bus mastering8.4 PCI总线与PCIe总线8.5 桥接器的功能与分类第九章:嵌入式微型计算机9.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与特点9.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结构与选型9.3 嵌入式操作系统9.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9.5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第十章:微型计算机的故障检测与维护10.1 微型计算机的故障类型与检测方法10.2 硬件故障的诊断与维修10.3 软件故障的排除与修复10.4 数据备份与恢复10.5 微型计算机的保养与维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难点解析: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微型计算机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的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接口技术的应用,学会使用接口电路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3. 能够分析微机系统中的信号转换、中断处理、定时与控制等问题,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分类、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3. 信号转换: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
4. 中断处理:中断的概念、中断源、中断响应过程和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
5. 定时与控制: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微机原理概述第9-16课时:接口技术第17-24课时:信号转换第25-32课时:中断处理与定时控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 期末考试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则需重修。
4.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教材。
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3.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技术文档、在线课程等资源。
4. 教学软件:选用适合教学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相关软件,如模拟器、编程工具等。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机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2. 学习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理解接口电路的功能和设计方法。
3. 掌握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原理,了解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
4.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机的组成结构微机的工作原理2. 微机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功能和分类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接口电路及其应用3. 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的原理及比较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4. 微机系统中的存储器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的接口设计存储器扩展和刷新技术5. 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方式常用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条件1. 教室环境: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实践环节:实验室设备,如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用于系统地介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
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 实验指导书:提供实践环节的指导,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4.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网络教程、论坛和学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环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了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4.掌握常见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5.能够进行常见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
教学内容:1.微机原理1.1微机概述1.1.1微机的定义和分类1.1.2微机的发展历程1.2微型计算机的组成1.2.1中央处理器1.2.2存储器1.2.3输入输出设备1.2.4总线1.2.5系统总体框图1.3微处理器及其工作原理1.3.1微处理器的基本概念1.3.2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分类1.3.3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1.4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1.4.1存储器的分类1.4.2存储器的工作原理1.5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工作原理1.5.1输入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1.5.2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2.接口技术2.1接口技术概述2.1.1接口技术的定义和意义2.1.2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2.2常见接口技术2.2.1并行接口技术2.2.2串行接口技术2.2.3通信接口技术2.3接口技术设计与调试2.3.1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2.3.2接口设计的步骤2.3.3接口调试的方法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介绍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例分析:选取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其中所用到的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设计,加深学生的理解。
3.实验演示:通过搭建实验环境,演示不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每节课结束前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操作过程进行总结。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课本:《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相关教材。
2.多媒体教学资料: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实验室设备:微机、通信接口设备、示波器等。
教学进度安排:单位:周第1周: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分类-微机的发展历程第2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第3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续)-输入输出设备-总线-系统总体框图第4周:微处理器及其工作原理-微处理器的基本概念-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分类-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第5周: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第6周: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工作原理-输入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第7周:接口技术概述-接口技术的定义和意义-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第8周:并行接口技术-并行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并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9周:串行接口技术-串行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串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10周:通信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通信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11周:接口设计与调试-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接口设计的步骤第12周:复习和总结-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进行复习和总结第13周:期末考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微机的发展历程1.2 微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1.3 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1.4 微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2 微处理器的性能评价2.3 常见微处理器简介2.4 微处理器的编程与应用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分类与性能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扩展与接口技术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接口的编址方式4.3 常见I/O接口芯片介绍4.4 I/O接口的程序设计第五章:中断与DMA控制5.1 中断的概念与原理5.2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5.3 DMA控制原理与实现5.4 中断与DMA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六章:串行通信接口6.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6.2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6.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6.4 串行通信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七章:并行通信接口7.1 并行通信的基本概念7.2 并行通信的接口标准7.3 并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7.4 并行通信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八章:总线技术8.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8.2 总线标准与协议8.3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8.4 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模拟接口技术9.1 模拟接口的基本概念9.2 模拟接口的电路设计9.3 模拟接口的信号转换技术9.4 模拟接口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维护10.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概述10.2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10.3 微机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10.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微机的发展历程与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解析:了解微机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有助于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微机系统。
重点环节二: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解析:微处理器是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理解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对于深入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至关重要。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微机的概念与发展历程1.2 微机的体系结构1.3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1.4 微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概念与结构2.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2.3 微处理器的的发展历程2.4 微处理器的应用实例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概念与分类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4.1 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与作用4.2 接口的分类4.3 接口的通信方式4.4 接口的实例分析第五章:总线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的通信协议5.3 总线的性能指标5.4 总线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微机系统的中断系统6.1 中断系统的概念与作用6.2 中断请求与中断响应6.3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6.4 中断系统的应用实例第七章:微机系统的定时器与计数器7.1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与原理7.2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编程方法7.3 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应用实例7.4 定时器与计数器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八章: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8.1 并行接口的概念与原理8.2 串行接口的概念与原理8.3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的比较8.4 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的应用实例第九章:模拟量接口技术9.1 模拟量接口的概念与原理9.2 模拟量接口的转换方法9.3 模拟量接口的常用芯片9.4 模拟量接口的应用实例第十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与维护10.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10.2 微机系统的维护方法10.3 故障诊断与排除10.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概述补充说明:性能指标中,特别是处理速度、内存容量、功耗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应用领域中,强调微机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和作用。
二、微处理器补充说明:性能指标中,核心频率、指令集、缓存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发展历程中,重要时间节点的技术和产品革新。
三、存储器补充说明:分类中,区别各种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RAM和ROM的原理、性能、用途等方面的比较。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功能1.3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1.4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第二章: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2.1 中央处理器(CPU)2.2 存储器2.3 输入/输出设备2.4 总线与接口第三章: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3.1 计算机软件概述3.2 操作系统简介3.3 程序设计语言3.4 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第四章:微型计算机的启动与运行4.1 启动过程分析4.2 运行过程解析4.3 系统资源管理4.4 任务管理第五章: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5.1 接口的基本概念5.2 接口的分类与标准5.3 接口芯片及其功能5.4 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接口技术,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及其应用。
通过对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微型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中央处理器(CPU)的原理与接口6.1 CPU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6.2 CPU的接口技术6.3 CPU缓存与流水线技术6.4 CPU性能评估与优化第七章:存储器技术7.1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2 只读存储器(ROM)与闪存7.3 硬盘驱动器(HDD)与固态硬盘(SSD)7.4 内存条与存储器接口第八章:输入/输出设备及其接口8.1 输入设备概述8.2 输出设备概述8.3 常用输入/输出接口技术8.4 设备驱动程序与即插即用技术第九章:总线与接口技术9.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9.2 总线接口技术9.3 PCI Express总线9.4 USB与1394总线接口第十章:微型计算机的维护与故障排查10.1 微型计算机的日常维护10.2 微型计算机的故障类型与排查方法10.3 硬件故障的排查与修复10.4 软件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本教案将继续深入探讨微型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与接口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的维护与故障排查。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设计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设计一、绪论在计算机专业中,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重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机原理的综合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微机总线的基本特性、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本文将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课程的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1. 课程背景•学习对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微处理器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2. 课程目标•确定微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微机总线和各种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调试技能•能够设计基本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3. 课程内容•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微机系统总线、接口技术•微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和调试•实验三、教学方法1. 教学形式本门课程采用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讲课等教学方法,并通过课堂讨论、在线答疑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和创新能力。
2.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微机系统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调试技能和设计能力。
实验项目包括:•硬件系统组装•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微机系统调试和优化•硬件和软件系统设计3.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另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本课程采用以下考核方式:•考试成绩占50%•实验项目占30%•开展课程设计占20%其中,考试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项目则主要考察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则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结论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三个方面探讨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基础知识1.1 概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中,先后经历了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样四代的更替。
目前已有了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的研制计划。
所谓“非冯·诺依曼”计算机,是将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改革,把电脑仿真为人脑的结构。
每个人的脑体只有900克左右,但它能存储和处理及其大量的信息,并具有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这就是人的智能。
计算机研究有一个分支,叫人工智能,就是所谓第五代的人工智能计算机。
生物大脑神经网络可看成一个大规模并行处理的、紧密耦合的、能自行重组的计算机网络。
神经网络使人能有效地组织和处理信息,对神经网络研究,并从大脑工作的模型中抽取计算机设计的模型,这就是所谓第六代的神经网络计算机。
计算机按其性能、价格、体积、规模不同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六类。
其中微型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由于其体积小、价格低,在各行各业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1963年、1964年研制出了小规模集成电路SSI(Small Scale Integration)。
到60年代后期,在一个几平方毫米大的硅片上,已可集成数千个晶体管,这就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为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生产打下了基础。
现代最新型的集成电路已可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上千万个晶体管,线宽小于0.13μm,工作频率已超过2GHz。
到目前为止,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说明)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代(参见P.4表1-1):1.第一代4位或低档8位微处理器(说明“位”的概念)其发展大约从1971年到1973年。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Intel4004,并于次年推出低档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
第一代微处理器指令系统较简单,运算能力较弱,速度也较慢,执行一条指令需10~20μS,即0.05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软件主要用机器语言(说明)和汇编语言(说明),它主要用于计算器及各种家用电器上。
2.第二代高档8位微处理器1973年至1978年,各公司相继推出了第二代高档8位微处理器。
1973年,美国Intel 公司率先推出了Intel8080,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是第一个真正实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微处理器。
它的存储器寻址空间(说明)增加到64K字节,并扩充了指令集,指令执行速度达0.5MIPS。
软件方面,除使用汇编语言外,还可使用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后期产品,如以8085A、Z80及MC6502等CPU为核心的具有磁盘和各种外设的微型计算机,还可用简单的操作系统,如CP/M(Control Program/Monitor)。
这个时期推出的微处理器除Intel公司的产品(8080、8085)外,还有Zilog公司的Z80及Motorola公司的M6800等。
3. 第三代16位微处理器1977年前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研制成功,在一块芯片上可集成上万个晶体管,为研制16位微机创造了条件。
1978年,Intel公司率先推出8086,为与原8位机兼容,又同时推出了准16位的微处理器8088。
它的内部结构是16位,但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其指令系统与8086完全兼容。
以8088芯片为核心的IBMPC及PC/XT等准16位微型计算机很快占领了市场。
在此同时,Zilog及Motorola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同一级别的产品Z8000及MC68000等。
16位微处理器比8位微处理器集成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功能大大增强。
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数据总线的位数由8位增加到16位,大幅度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举例说明)。
△地址总线由16位增加到20位,扩大了寻址范围。
△时钟频率达5~40MHz,基本指令执行时间约0.15μS。
系统运算速度大大提高,同时内部结构也作了改进。
采用“流水线”结构(简单说明),处理速度明显加快。
另外内部通用寄存器增多,减少对存储器访问(说明),且大多数通用寄存器都可作累加器使用。
△扩充了指令系统,指令功能大大加强,寻址方式(说明)也较为丰富。
由于指令系统指令数量多,复杂程度高,故这类计算机称为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可处理多种数据类型。
如二进制位、压缩BCD码、非压缩BCD码、字节、字、双字、字串等(说明)。
△中断(说明)功能增强。
△具有构成多微处理器系统能力。
△配有较强的系统软件。
1982年,Intel公司又推出16位高级微处理器80286,它具有多任务系统所必需的任务转换功能。
同年Motorola公司也推出了同类型的MC68010。
这两种微处理器的数据总线虽仍是16位的,但地址总线增加到24位,使存储器直接寻址能力达到16MB,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80286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主流CPU。
4.第四代32位高档微处理器1985年,Intel公司推出第四代微处理器80386,它是一种与8086向上兼容的超级微处理器,具有32位数据线,32位地址线,存储器直接寻址能力达4GB,其执行速度达3~4MIPS。
同时推出的还有Motorola公司的MC68020等产品。
32位微处理器无论从结构、功能、应用范围等各个方面看,可以说是小型机的微型化,已接近同时期小型机的水平。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989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性能更高的32位微处理器80486,它在芯片上集成120万个晶体管,是80386的4倍。
80486时在微处理器80386的基础上集成数字协处理器80387及8KB容量的高速缓冲存储器而构成的。
它采用了RISC(Reduction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技术,与RAM 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突发总线等先进技术。
这些新技术的采用,使80486在同等时钟频率下,处理速度要比80386快2到4倍。
同期推出的产品还有Motorola公司的MC68030及其后继产品MC68040等。
5. 第五代32位高档微处理器1993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新的32位微处理器Pentium(奔腾),它集成了330万个晶体管,数据线64位,地址线36位,工作频率为60/66MHz, 处理速度达110MIPS。
1994年又推出了第二代Pentium(以P54C代称),工艺更先进,工作频率达90/100 MHz。
在体系结构上,Pentium在内核中采用更先进的RISC技术,它汇集了CISC和RISC技术的优点。
同时采用超标量结构,拥有两条“流水线”,使之每个时钟周期内最多可执行两条指令。
同时内置高性能的浮点运算部件及两个8K字节的超高速的缓冲存储器,使整个微处理器的性能大大提高。
同时推出第五代微处理器的还有IBM、Apple和Motorola三家联盟的PowerPC及AMD 公司的K5等产品。
6.第六代Pentium微处理器1996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Pro,该微处理器采用了0.35μm的工艺,时钟频率为200MHz,运算速度达200MIPS。
1998年到20XX年,Intel公司又先后推出了Pentium Pro的改进型产品PentiumⅡ和PentiumⅢ。
CPU的集成度已高达1千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达1GHz以上,其他公司类似产品还有AMD公司的K7等产品。
近年来,市场上已推出PentiumⅣ系列,其CPU集成度已达2千5百万个晶体管,工作频率达到2GHz。
1.2 计算机中的数制日常生活中,人们惯于用十进制来计数,但计算机只能识别由“0”和“1”构成的二进制代码(说明为什么),而用二进制表示的数又显得冗长,为阅读和书写方便,往往采用十六进制数。
为此,首先要掌握这三种数制及其之间的转换关系。
1.2.1 常用计数制1.十进制数1)十进制数中有0~9共十个数字符号。
2)逢10进1(10为基数)。
3)各位数的“权”为10i。
例:(3256.87)10 = 3×103+2×102+5×101+6×100+8×10-1+7×10-2=3256.87即:(D)10 = D n-1×10n-1+D n-2×10n-2+…+D1×101+D0×100+D-1×10-1+…+D-m×10-m=∑--=⨯110Dnmi ii式中n表示小数点左边的位数(自0开始),m表示小数点右边的位数(自1开始)。
2.二进制数1)二进制数中只有0、1两个数字符号。
2)逢2进1 (2为基数)。
3)各位数的“权”为2i。
例:(1010.11)2 = 1×23+0×22+1×21+0×20+1×2-1+1×2-2 = 10.75即:(B)2 = B n-1×2n-1+B n-2×2n-2+…+B1×21+B0×20+B-1×2-1+…+B-m×2-m= ∑--=⨯12Bnmi ii3.十六进制数1)十六进制数共有十六个数字符号0~9及A~F。
2)逢16进1。
3)各位数的“权”为16i.例:(2AE.4)16 = 2×162+10×161+14×160+4×16-1 = 586.25即:(H)10 = H n-1×16n-1+H n-2×16n-2+…+H1×161+H0×160+H-1×16-1+…+H-m×16-m= ∑--=⨯116Hnmi ii4.其他进制数(略)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用基数作下标来表示数的进制外,还可再数的后面加上字母B (Binary)、H(Hexadecimal)、D(Decimal)来分别表示二进制数、十六进制数和十进制数,而十进制数后面的D往往可以省略。
1.2.2各种数制之间的转换由于人们习惯使用十进制数,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而人们编程又多采用十六进制数,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进位制之间的转换问题。
1.非十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按“权”展开,例见P7例1-5。
2.十进制数转换为非十进制数(1)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别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