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徐氏家谱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
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
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
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
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
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
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家谱的序跋、体例和格式内容核心提示:中国家谱,于今人又什么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存留至今的家谱疑信相渗、精华与糟粕同在现状来看,家谱对今人具有以下两方面价值:家谱:“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渔阳地区(今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名为《乘》,因此后称史籍为“史乘”,“家乘”一词也因由而生。
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
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
“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中国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时必鉴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封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重要工具。
本文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的概念,限定于姓氏族人源流、繁衍、迁徙、分布的范畴。
1.家谱的谱序、跋:《序》、《跋》是家谱前的定性括文,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人贤达撰写的;昭、穆则为族中贤达,切磋琢磨,取得共识,定下来后,共同遵守。
《序》、《跋》大多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文体流畅,呈现出原作者博闻强识、文采照人的特色。
宋朝的郑樵在所著之《通志》的《氏族序》一篇中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吏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士执撰谱事。
百官族姓之家状者,则上官,为考定翔实,藏于密阁,副在左户。
若秘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
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不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
”显然,在隋、唐两朝时期,官方取仕重簿状,民间婚姻重门阀,所以谱学盛行,后来因为不重视这些了,好些人都把谱学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许多家族名士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其族谱序、跋,多为自家名人所作。
也有例外者,如浦江义门的《氏谱图序》、《荥阳族系记》就分别为名人吴莱、柳贯所作。
族谱和名人家风家训
族谱和名人家风家训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名人家风家训,是一些著名的家庭或个人为了传承家族文化、教育子女而制定的家规家训。
这些家规家训往往体现了他们的家族传统、人生经验和智慧,对于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以下是一些名人家风家训的例子:
1.诸葛亮《诫子书》: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2.颜之推《颜氏家训》: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誉为中国古代家训之祖。
这部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3.包拯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
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这些名人家风家训不仅对于他们的家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曹氏家乘谱牒字辈排行
曹氏家乘谱牒字辈排行曹氏家乘谱牒/字辈排行[日期:2012-02-08][字体:大中小]一、曹氏家庙概述根据“百度百科”全文摘录:曹秀先(1708―1784),字恒听,又字芝田、冰持,号地山,南昌新建县人。
清代大臣,文学家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充《世宗实录》馆编修官等职,后擢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历工、户、吏三部右侍郎。
乾隆三十六年(1771)晋礼部尚书。
受命在上书房总师傅行走,充《四库全书》馆总裁。
乾隆帝特赐“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
曹秀先为官清廉,人称“诚敬勤慎”,秉公执法,深得民心。
并多次用自己的薪俸在家乡设置义田,兴办义学,兴修水利。
乡民将御赐“秩宗衍泽”匾额悬于曹氏宗祠,以褒扬其德尚。
曹秀先学问渊博,著述甚丰。
每逢国家大典,撰进诗文,屡蒙紫貂文绮之赐。
有《赐书堂稿》、《移晴堂四六》、《依光集》、《使星集》、《地山初稿》、《省耕诗图》、《衍琵琶行》等问世。
他还擅书法,取法钟、王,自成一家。
时人以拥有他的书品而为珍宝曹秀先卒于任,赠太子太傅,谥文恪。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曹秀先原籍新建县桃花乡鲁江村,即今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水湖管理处港口村。
乾隆皇帝曾经降旨建造两座家庙,一是曹秀先家庙;一是刘墉家庙。
刘墉家庙位于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小南孟村,已被列入文物保护。
近年来全面重修,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旅游热点。
南北两座家庙,均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但是就文化艺术地位而言,南方的曹秀先家庙远远高于北方的刘墉家庙曹秀先家庙在曹家村北面,距村落里余,建成于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
典型的皇帝园林宫殿式建筑,其规模气势恢弘,非常壮观,建筑面积3公顷,前后三进,除了三座大殿外,另有偏殿九十六间,共计九十九间;加上厢房、库房,厨房及佣人住房等附属建筑,总计有屋近两百间。
可以称之为天下第一的是,所有墙壁嵌满了书法石刻。
每块石刻大约高150厘米、宽60厘米,共计900余方,琳琅满目,蔚为壮观,其中有皇十一子永?以及达官显要大家名流的经典佳作。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黄祖珩【谱牒】记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
【家谱】又称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内容记载家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及相关的各种内容。
【家乘】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
后因称史籍为史乘。
宋黄庭坚有《宜州乙酉家乘》是日记性质。
后人撰写家族之史,袭用《家乘》之名,其内容比家谱更广泛、更详尽。
如《即墨黄氏家乘》内有明清皇帝诰命,圣旨、敕谕,家族名臣给皇帝奏疏、议,家族贤达传记、墓志、科举、著作目录、诗词文章等。
【玉牒】1、古帝封禅所用文书。
2、帝王族谱(以编年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称玉牒)。
3、典册。
4、神仙名籍。
【考】①老。
②父亲。
后只称亡父曰考。
《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②母亲。
《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后来只用于亡母。
《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
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
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
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
祧:古代称远祖的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
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
唐经棣诗词对联选
唐经棣诗词楹联选一、诗词1、盛世铸华章唐王贵胄传晋昌,周礼祖德耀国邦。
悠悠时空三千岁,家乘谱牒纪辉煌。
唐氏通谱联中华,寻根溯源纂提纲。
江海为墨天若纸,白玉成碑金饰潢。
跪乳唐孙报列祖,拳拳丹心献芬芳。
赫赫先功标青史,盛世妙笔铸华章2008.10.112、晋祠春风杨柳送子归,千年古柏迎君回。
圣母殿前祭列祖,唐叔祠下思绪追。
桐叶惠封七百载,驰马扬鞭听惊雷。
战车千乘强国梦,摇旗挥戈十国随。
太宗御书传天下,帝王名士墨香徊。
巍巍龙山揽圣殿,碧玉晋水映朝晖。
经棣题2003年3、贞公颂威远将军唐贞公,挥戈灭金豪气宏。
铁骑横扫朱仙镇,精忠为国建奇功。
金牌十二阻北伐,岳武血泪染碧空。
英雄无奈奸贼计,仰天长啸气惯虹。
2005年4、介公颂监察御史唐子方,凛凛英气劾奸妄。
忠愤所激何所俱,浩然正气挽狂澜。
独立敢言真御史,中流砥柱屹如山。
参知政事理万机,鞠躬尽瘁护国邦。
心底无私神鬼敬,冰清玉洁天地畅。
直赠质肃垂青史,伟度高名万古芳。
2005.9.3(北宋御史唐介劾张尧佐,在殿上与宋仁宗争辩,张尧佐被罢免,文彦博罢相,介公从二品贬英州别驾。
介公在宋神宗朝升参知政事)5、蒙公颂汉武盛世中郎将,唐蒙忠心报国疆。
礼服夜郎收沃土,奇功伟业一朝建,神兵十万降南粤,决胜千里迅如电。
交趾两粤归大汉,热血丹心照汉天。
2005.11.9(六世祖唐蒙,汉武帝时拜中郎将,请命前往说服夜郎国归大汉,修筑通往蜀地的千尺道,建元六年,献策汉武帝并指挥十万夜郎兵沿佯河奇袭南越都城广州,收服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的交趾等归顺大汉)6、绵山魂2005.11悠悠绵山介子推,千军万马唤不回。
烈火真金撼天地,壮士一去魂难追。
木屐重耳仰天叹,唐晋忠义卷风雷。
城濮大战定霸业,礼贤下士群英汇。
清明寒食祭介子,心底无私万古垂。
晋文公重耳43岁避难流亡国外,十多位贤士追随重耳,五贤士之一的介子推两次救重耳于危难之中,重耳公19年后复国登基,赐封追随之贤士及晋国功臣之后,唯介子推不愿封赐和母亲一起隐居绵山,晋之公派数万人唤喊寻找介子推,无奈之际晋文公下令三面烧山逼其下山,介子推宁烧死也不下山,次日文公发现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文公仰天长叹,天地为之动容,义薄云天、狭肝义胆的介子推,使文公更加礼贤下士,勤政爱民,四年后与楚国在城濮大战而胜奠定下百年霸业。
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
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
《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
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
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
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
”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
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
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
家谱文化研究
家谱的历史
周代家谱发展到新阶段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各贵族出于尊祖敬宗需要在鼎彝礼器上竞
相铭刻自己的家系。 二,是随着宗法制度的普遍实行,国家也设立
了专职官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与管 理,从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 三,史官修谱制度又造就了一批谱学世家并集 中了全国的贵族家谱,因而出现了第一批谱学 著作,最著名的当属《世本》。
传承中华文化等其他一些作用。
家谱的作用
在新千年里,家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构 成,也是海内外华人、华侨赖以维系亲情 的纽带,合理研究和利用家谱成为我们中 华文明伟大崛起的重要课题之一,千万别 再被“韩国棒子”抢走了!!!
家谱编修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家谱在编修时除依照具体历史史实 外大多会采取“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 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以及按照儒家礼教 重新塑造祖先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 方夜谭式地溯‘源’溯‘流’的历史现象”。
家谱的历史
周代家谱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是因为周朝建立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 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 承制。嫡长子成为土地和权位的法定继承 人,与之相适应的是 “尊祖敬宗”的祖先 崇拜。由天子至士民,层层分封,通过血 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实现 巩固奴隶制度统治秩序的目的,于是家谱 在特定的需要中迅速发展起来。
《世本》的重要意义
《世本》记录了自三皇五帝一直到春秋之际历 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 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名号以及其他事迹, 集各代、各家分散的世系于一书,使之流传于 后世。后来的谱家、史家追溯各姓族世系源流, 莫不以此书为 渊源。
徐氏是由来的作文
徐氏是由来的作文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
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
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
【亲族修谱常识】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1.谱名。
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金姓郡望堂号和家乘谱牒简述
金姓郡望堂号和家乘谱牒简述金姓郡望堂号和家乘谱牒简述一、郡望堂号郡是春秋末年以来,各诸侯国在边境地带设置的地方政权组织,面积较县为大。
战国时各诸侯国又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
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后又逐步增加到四十多郡,下设县。
到东汉时增至一百零三个郡。
魏晋至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并在经济上拥有许多特权,庶族寒门受到排斥。
在这种制度下,姓氏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姓氏之间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由此重族姓,讲究门第和郡望。
此时各郡的显贵的世族,被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而为人所仰望。
一般而言,一个姓有数个郡望,不过人们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影响,每个姓总喜欢把自己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郡望联系在一起,以示不同凡响。
在李渊建立唐朝以前,赵郡李氏的影响力大于陇西李氏。
李渊自称为陇西李氏之后,从那以后,李氏家乘都必言其出自陇西李氏,哪怕是由皇帝赐姓为李氏的、或压根与陇西郡沾不上边的李姓人,也要如此做。
其他如陈姓必言“颍川陈”,周姓必言“汝南周”,张姓必言“清河张”等,亦是一理。
金姓最著名的郡望为京兆郡。
这支金氏即金日磾家族,自汉武帝时开始显达,成为两汉时的望族。
堂号是中国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思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
以往,堂号普遍用于作为家族财产的祠堂、学校、灯笼以及作为家族个体的庭院、厅堂、店铺、书斋等处,以此来区别姓氏,标明族属。
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一般来说郡望名即堂号名,但堂号名并不一定就是郡望名。
堂号有总堂号与分堂号之分。
总堂号即以该姓兴旺时郡名为堂号,即以郡望为堂号,只不过将郡望的“郡”字改作“堂”字,如金姓堂号中的京兆堂、彭城堂等,这是郡望和堂号的共同之处。
分堂号,乃指各姓氏之支派自立的堂号,是以先世之道德文章、功业科第,或取义吉利祥瑞,或取义训勉后人,而为本支自立堂号,以区别于其他支派,也可称典故堂号,金姓这类堂号有裕后堂、敬爱堂、怀远堂、宝谦堂、叙伦堂、雁溪堂、惇裕堂、九思堂、乐善堂、庆延堂、长庆堂、宝善堂、人和堂、敦厚堂、永思堂、忠孝堂、尊德堂等。
专家名流谱论
先儒皇诏名人论家谱一、古代先儒名贤论家谱1、司马迁论谱:原文: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译文:谱牒,是1个家族的史乘,史乘就是国家的谱系,要是不修谱,那么老小次序就杂乱,世系渊源也不清,1个连祖宗都不知道的人,这与禽兽有啥子区别呢?注: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公元前135-?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思想家。
2、文天祥论谱:原文: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犹谱以序昭穆。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史以记实事,谱以序昭穆。
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得混哉。
若不修谱,恐后分迁,如侄不识叔,兄不知弟,往往相会,遇若途人。
故珍珍斯谱,以永其传。
译文:家族有谱牒,好比国家有史乘,国史记录的是实事,就好比族谱序昭穆一样重要。
注: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思想家、政治家。
3、程子论谱:原文:管摄天下人心,厚风俗,使人有天良。
须明谱系,立宗子法。
又曰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余风。
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
世无百年之家,骨月无统,虽至亲变薄也。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译文:管理和统一所有人的思维、树立纯朴的风俗,使人不健忘根本,就要了解族谱的世系和建立宗子的轨制。
又说:要是宗子的轨制没有了,后辈子孙还有谱牒可以查,谱牒没有了,这个家族就不知是怎么样的。
因为世界上没有1个一百年不分散的家,这血统的交谊若没有族谱来维系,这至亲的交谊就慢慢地会冲淡了。
注:程子北宋哲学家、教诲家。
4、苏老泉论谱:原文:太上立德其次建功其次立言谱牒者亦立言之一端也又曰人家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又曰三代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则无混认之失矣。
译文:第一是要建立高尚的德绩,第二是要有不可磨的功劳,第三是要有可以垂法后世的言行,谱牒也有立言的一壁。
又说:如相隔三世不修谱,就等于是1个没有前程的人。
又说:如过了三代不修谱,就可以说是对祖辈不孝。
能顺序定时的重修,就不会犯紊乱派辈的错误。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黄祖珩【谱牒】记述氏族或家族世系的书。
【家谱】又称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内容记载家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及相关的各种内容。
【家乘】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
后因称史籍为史乘。
宋黄庭坚有《宜州乙酉家乘》是日记性质。
后人撰写家族之史,袭用《家乘》之名,其内容比家谱更广泛、更详尽。
如《即墨黄氏家乘》内有明清皇帝诰命,圣旨、敕谕,家族名臣给皇帝奏疏、议,家族贤达传记、墓志、科举、著作目录、诗词文章等。
【玉牒】1、古帝封禅所用文书。
2、帝王族谱(以编年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称玉牒)。
3、典册。
4、神仙名籍。
【考】①老。
②父亲。
后只称亡父曰考。
《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②母亲。
《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后来只用于亡母。
《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
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
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
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
祧:古代称远祖的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
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
徐氏家谱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
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
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
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
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
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家乘谱牒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郡 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为汉代“三辅”之首。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地区。 安定郡:汉武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固原中卫地区。 堂 号 “威远堂”:后汉时有皇甫规,用兵很有韬略。羌人侵犯陇西,皇甫规打报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借口有病回家,几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诗经》、《礼记》教学生,当时都称他贤人。梁冀死后,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为他过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为渡辽将军,在职数年,东北边疆畏威服德,又升尚书,迁弘农太守习弓马,灵帝时任北地太守,领冀州牧,拜太尉,封槐里侯,时号名将。 皇甫御史诗集
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起源与发展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二、修编家谱的目的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为人之伦理的教导;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中华文化将如何发扬光大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到了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 隋唐王朝的任官,不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四、为迁居移民,有史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四、现代修谱的价值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2、对人口统计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编家谱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什么叫“谱牒”“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如我们这次为惠州滩子尾汪氏拟定的字辈为:“守柏理可显、存仁德远长;兴家成伟业、治国自荣昌;尚礼应裕良、忠义智则康;济世宗茂盛、祥和安顺强”;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1、谱名;2、谱序;3、修谱名目及职名;4、领谱字号;5、修谱凡例;6、字辈辈分用字;7、目录;8、先祖故里;9、宗祠祖庙;10、先祖坟茔;11、先祖像、赞;12、恩荣录;13、姓氏源流;14、世系录、15、人物传记;16、祖训家戒;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等;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谱名;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谱序;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赠序的;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修谱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家谱修编工作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修谱职名,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领谱字号;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修谱凡例;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可不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着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辈份用字;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录;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始祖故里图;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宗祠祖庙图;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先祖坟茔图;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先祖像、赞;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恩荣录;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汪氏家谱以姬汪为始祖,姬汪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世系录;世系录有称为齿录;它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人物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祖训家戒;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汪氏始于“周礼尽在鲁矣”之鲁国,后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的奠基人和引领者,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思想,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大事记;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捐输名目;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除了以上所列的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七、当今修谱概述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汪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证和现状的描述;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等渠道;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人士和大陆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祖先画像,应在家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家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祖先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具有现代感的画像;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作者:汪俊。
辛氏家乘谱牒
辛氏家乘谱牒1.山西享县《辛氏族谱》四卷(民国)辛在勤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享县泰来堂石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2.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二卷(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有两部。
3.江西万载《辛氏族谱》十卷(清)辛廷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卷首、第三卷、第五~六卷、第九卷。
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九卷。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4.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一~五卷、第八~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九~三十卷。
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五卷。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5.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十卷(清)辛介福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第十卷。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6.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七卷,首一卷(清)辛守质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卷首、第一~九卷。
另有一部今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7.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辛际唐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一~七卷、卷末第二卷。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8.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不分卷(清)辛锡庚等纂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9.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二卷(清)辛景舒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活字本。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一部存卷1-6卷;另一部存卷首、1-6卷、末卷)10.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卷(民国)辛观涛等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活字本。
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存末二卷)11.江西万载《辛氏观房谱》□□卷(清)辛景光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木刻活字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存卷4)12.江西万载《辛氏顺房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辛子敬等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木刻活字本。
正宗薛氏家谱
正宗薛氏家谱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
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姓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
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
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代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是书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
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
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
北宋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参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周姓家乘谱牒
周姓家乘谱牒周姓家乘谱碟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周姓血缘先祖后彼作为本部落的领袖人物,用“姬”作为本部落的徽号,他的后代又把徽号进一步改为“周”.于是“周”便成了这部分人的标志。
在周姓部落内部,又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为许许多多的家族和氏族村落,遇有婚姻、丧葬等大事,都要按一定的习惯和世系进行安排。
特别是后租等人对于部落首领地位的传承,都要遵守严格的血缘次序。
上述这些内容,在文字出现以前由口头传颂,由专人负责,文字出现以后则专门记录在特殊的簿册上,这种簿册,也就是周姓最早的家谱雏形.到了周朝建立以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负责王族世系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称为“小史”,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带有家谱性质的典籍。
因此可以认为,关于周姓家谱的渊源和修撰情况.最早是应该追溯到这时的。
不过,尽管周姓家谱修撰的雏形出现较早,但真正的周姓家谱的出现还应是在魏晋以后。
特别是在东晋时期,著名谱学家贾弼之编撰为《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便包括当时已经知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和庐江舒周氏谱、义兴阳羡周氏谱等。
至南朝时,又有谱官修撰《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也都包含周姓人的谱碟。
同时,周姓人自己为了准确记录自己的家族发展和世系源流,也都私自修撰有自己的家乘谱赚。
当时,藏在国家谱局的一些总谱和集谱,都是以这些家谱为素材而整理成的。
至于这一时期的周姓家谱究竟是什么样子,由于全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还无法得知其全貌。
但从当时人编修的其他一些书籍中,以及当时人注释其他书籍所引用的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窥知其一鳞半爪。
到了唐代,由于官方修谱和私家修谱的风气更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也进一步丰富起来。
今天保存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关于周姓饮南安成和永安黄冈两大郡望传衍情况的谱学资料,便是由这两支周姓人自已修撰的私家家谱整理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乘谱牒家乘谱牒北岳家乘谱牒修谱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
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
西晋时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谱。
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
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
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疏散,风俗浇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在宗的重要;少长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
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
宋、元以后,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谱牒学发生很大的变化。
海内各家族和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修谱范例在编纂之例中,首先以始迁祖为始祖,他就是这个新的聚族而居地族人的精神支柱,团结族众的核心。
第二,修谱时,分工协作,责任明确。
第三,通过修谱达到收族的目的,将分散在各地的族众尽量收录在谱内,使其归宗。
第四,妇人节孝坚贞者,方可入谱,对妇女的歧视和戕害,于此可见一斑。
第五,严禁渎伦违法行为。
在编次之例中,说明了全谱的结构,对每一部分的含义作了精辟的概括,如说:“首序言,明作谱之宗旨也。
”“次字派,正名定分也。
”“附以旧序,纪谱牒之源流也。
”在分编之例中,首先明确了族谱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于拾遗婴为己子者之类问题的处理,与亲生者俨然有别;第三,对于谱付刊后有生者、卒者、娶妻与改葬者,特立长生录、如生录附载,待五修添人。
在书法之例中,对于为何称“湘潭裴氏”、为何称“族谱”作了解释;对于正室、继室、侧室的称谓,夫妇不合传等处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妇人只能书于其子或其夫名下,并鼓励“从一而终”;为僧道者不入正谱,以二氏异端,非我族类也,说明清末,佛教道教在南方农村遭到抵制。
在订正之例中,统一格式,采用欧苏并式;宗派划一;严格避讳。
在筹款之例中,按丁派费,只收男丁费,不收妇女的费。
说明在封建时代的宗族内,男子是主宰,妇女没有地位。
在收领谱牒之例中,修了新谱,必须收回旧谱;新谱编列字号发放,注意保存,杜绝鬻卖典质。
家谱的管理制度极为严格。
家谱举例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晋傅畅有《裴氏家记》。
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隋书·经籍志》)。
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梁书·裴子野传》)。
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
北朝高齐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志》)。
《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
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10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
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
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
”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
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
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
唐代谱牒,号称最为兴盛。
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旧唐书·经籍志》)。
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适应门阀制度的谱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谱牒学,出现了新的特点。
家谱由官撰转变为民修(私修);由通国谱、州郡谱转为单一宗族谱;谱书体例由重世系转为全面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家谱由唐以前图书的一个类目,到宋代以后从图书类目中消失。
然而,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长盛不衰,积累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
裴姓后人对于家谱的修撰十分重视,留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
现在以收藏单位为线索,介绍已知海内外裴姓家谱收藏情况。
山西闻喜河东裴氏研究会:1991年我去考察时,他们收藏了金、明、清时的裴姓家谱共10种,其中石质家谱2种。
家谱文件裴姓家谱文献目录1.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谱碑》。
碑石高269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
碑额题为“裴氏相公家谱之碑”。
碑文前为《闻喜裴氏家谱序》末署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
碑文为《裴氏家谱》。
署名为“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
裴滔为唐人。
文中说:“自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魏、周、隋、唐,历一十二朝,皆采于史记。
”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谱!全谱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进行编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认。
此碑现藏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2.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谱》。
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东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灏《泽州裴氏序》称:“又按逊山公(窠)谱序,伯兄吾山公获闻喜裴氏成化间抄谱刻之,续刻泽州新谱于后。
”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确曾修成闻喜裴氏家谱。
3.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泽州裴氏家谱》,手抄本。
《泽州裴氏家谱》合抄于《太原裴氏》之后,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吴兴陆昆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灏序。
从以上序跋中,我们可以了解泽州裴氏修谱的过程。
4。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谱》,手抄本。
河东裴氏东眷自一代裴盖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闻喜迁新安,为新安裴氏。
至五十一代进入清朝,裴九章为顺治己亥科进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试。
新安谱记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于康熙年间。
5.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凤翥编纂《裴氏世牒》4卷,乾隆时坊刻本。
序跋六篇:参加编写的翟风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于康熙五年;安世鼎、邝奕垣各一篇,作于康熙七年;裴绍文一篇,作于乾隆十八年。
本谱体例严谨,第1卷为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茔墓、制命;第2卷为列传、女传;第3卷为奏议、杂文、诗、赋、表启书序;第4卷为碑文、诗、事录。
6.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汇辑《裴氏世谱》12卷。
《裴氏世谱》与《裴氏世牒》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世谱》首卷列“协修姓氏”:原纂:翟凤翥;原订:朱裴;重刊:裴宗锡;续刊重阅:裴正文。
《世谱》的序文共七篇:有从《世牒》中移置来的翟凤翥、朱裴、邝奕垣三序;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长白高晋、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刘锡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
《世谱》又录跋、后序七篇:裴章美的、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裴之英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的、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余杭严锡绶的和裴宗锡的、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益都李文藻的和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正文的。
《裴氏世谱》是裴摔度、裴宗锡、裴正文祖孙三代费时80年的精心之作。
江西巡抚、左都御史裴摔度于康熙年间将《世牒》4卷扩展为《世谱》12卷,然未及梓。
安徽、贵州、云南巡抚裴宗锡继承父志,又对《世谱》加以补充,但未能印制成书。
中宪大夫裴正文继承父祖事业,又对《世谱》加以增补重辑,又得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据以增广世系,遂成全帙。
今本《裴氏世谱》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页有“咸丰戊午桂月增修,光禄祠藏板”字样。
《世谱》将《世牒》4卷扩充为12卷,体例没有变化,内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时代的浩大规模以及后嗣的赓续不绝,成为一部历史感很强的裴氏总谱。
7.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灏修《河东裴氏新谱》,抄本。
裴志灏,字汉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宁国府同知,曾参加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
《新谱》共10册: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1册);曲沃制命、奏议(1册)、曲沃家传、列女、志表(1册)、艺文上下(2册)、曲沃艺文上下(3册),但没有总目录,各册也没有总序次,与《世谱》相比,尚缺源流、庙茔、官品、封爵等内容。
《河东裴氏新谱》以记明清时代曲沃裴氏历史为特色。
清代裴姓以曲沃裴氏最为发达,《世谱》和《新谱》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8.明末清初裴希度补辑的《太原裴氏家谱》,手抄本。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继承父志,修辑家乘,完成了世系表、传记、诰制、行状、志铭。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又补辑了家语、杂记,而后刊刻。
现存谱序和世系表部分。
9。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撰《河北永年临洺关裴氏宗谱》。
临洺关裴氏是明末李白成起义军经过临汾时,临汾裴氏从乔李镇迁至河北永年后形成的。
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修谱时,已至十世。
10.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组成,碑石高242厘米,宽80厘米,厚21.5厘米,座高34厘米。
蔚为壮观。
现存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谱的序。
作者署名“唐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
因此碑所记裴姓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这个署名也是借用的。
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经综合文献资料重新整理而成的,为河东裴氏自发源至宋明时期最为系统完整的一份族谱。
它列东眷裴自汉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
碑文长达1.3万余字,如此宏大壮观的石质家谱,世所罕见。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12133[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册。
12134[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裴绍义续纂。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12135[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清)裴摔度汇辑,清乾隆间修,嘉庆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册。
12136[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肇经堂刻本,8册。
12137[江苏]泗阳县裴氏宗谱4卷,(民国)裴廷英经管,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绿野堂刊本。
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3)。
12138[江苏]阜宁裴氏宗谱1卷,(清)裴荫森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长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12139[江苏丹阳]云阳裴氏宗谱18卷首1卷,(清)裴国治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绿野堂木活字本,8册。
美国。
12140[江苏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清)裴(王介)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绿野堂活字本,8圩,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