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1. 引言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或狭窄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和继而坏死。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神经细胞的损伤会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最终导致脑组织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免疫炎症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炎症反应会加剧脑组织的损伤,增加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血小板激活与栓子形成也在脑卒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加重脑部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加速神经细胞的死亡。
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灌注损伤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了解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脑卒中患者。
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以为未来脑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并有望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突破口。
2. 正文2.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脑部损伤。
其病因分析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和栓子形成等多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内动脉壁的斑块形成,导致脑血管狭窄或堵塞。
脑动脉狭窄也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当脑血管壁发生狭窄时,会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引发脑卒中。
脑动脉瘤也是导致脑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当脑动脉瘤破裂时,会导致脑内出血,从而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而栓子形成则是由于血液中的血小板在狭窄的脑血管内聚集形成血栓,阻碍了正常的血液流动,造成脑部缺血缺氧。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析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和栓子形成等多种因素,对这些病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发生。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定期体检: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等慢性病, 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药物预防
1
抗血小板药物:如 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可降低血栓
形成风险
2
降压药物:如利尿 剂、钙通道阻滞剂 等,可降低血压,
减少脑卒中风险
3
降脂药物:如他汀 类药物,可降低胆 固醇水平,减少动
脉粥样硬化风险
4
抗凝血药物:如华 法林、肝素等,可 预防血栓形成,降
低脑卒中风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压、 血糖、血脂等
指标的检测
定期进行心电 图、脑部CT
等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及时发
现疾病隐患
定期进行健康 教育,提高预
防意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
康复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 如社交、娱乐、 5
家庭关系等 减轻心理压力: 如焦虑、抑郁、 4
恐惧等
恢复日常生活 1 能力:如穿衣、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诊治指南
演讲人
目录
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发病原因
动脉粥样流动力学异常:血压
波动、血流速度异常等 03
05
意识障碍、昏迷、死亡
诊断方法
0 1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
02
影像学检查:CT、MRI等
0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
04
神经功能评估:NIHSS评分、mRS评分等
05
病因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
06
治疗方案:溶栓、抗凝、降压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和关爱。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随访时间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定期随访。
随访内容
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01
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新的症状 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2
加强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 复。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CHAPTER
本次指南更新内容总结回顾
指南更新背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的诊治策略不断更新。本次指南更新旨在更好地指导临 床实践,提高患者预后。
定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 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流减少或中断,使 得脑部组织缺氧、坏死,从而引起神 经功能障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
主要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 学改变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流行病学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 、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大量患者 因此病死亡或留下严重残疾。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 血糖、血脂等,可了解患 者一般情况及病因。
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心脏病变,如心房 颤动等,为心源性栓塞提 供依据。
TCD检查
可监测颅内血流速度及方 向,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 侧支循环情况。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且不能用非血 管性病因解释者应考虑缺血性脑卒中。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和挑战
早期诊断和预警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方法 ,以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一步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联合治疗
目前,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治疗可 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溶栓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等。
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期检查、及时就医等。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 程中,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的随访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应与医生密切合 作,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PART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 展和未来方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进展
01
急性期救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包括溶栓治疗、血
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等易栓症患者, 应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改善脑代谢
使用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改 善脑代谢药物,促进脑功能恢
复。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和治 疗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血管内治疗
01
02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
第40页
动脉溶栓
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造成严重脑卒中且不 适合静脉溶栓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 医院进行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 级证据)。
发病24h内由后循环动脉闭塞造成严重脑卒中且不 适合静脉溶栓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 单位进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 级证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
(3)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 脑卒中24h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
第33页
脑卒中后低血压患者应主动寻找和处理原因,必 要时可采取扩容升压办法。
低血压增加预后不良可能性
低血压原因应该查明,潜在原因是主动脉夹层, 低血容量,失血,心输出量降低,继发心脏缺血 或心律失常
按解剖部位分为大脑梗塞、小脑梗塞及脑干梗塞,其中大脑梗塞
有可分为:
1. 大梗塞:超出一个脑叶,5cm以上。 2. 中梗塞:小于一个脑叶,3.1 ~ 5cm。 3. 小梗塞:1.6 ~ 3cm。 4. 腔隙梗塞:2cm以下。 5. 多发性梗塞:多个中、小及腔隙梗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
第26页
各型脑梗死治疗
影像学改变;
E.患者或家眷签署知情同意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
第37页
②禁忌证:A.既往有颅内出血,包含可疑蛛网膜下腔出
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 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 血部位动脉穿刺。B.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 但不包含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效体征。C.严 重心、肝、肾功效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D.体检发觉 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证据。E.已口服抗凝药, 且INR>1.5; 48h内接收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血糖<2.7mmol/L。G.血 压:收缩压> 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H,妊娠。 I.不合作。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有哪些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梗死。
它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缺氧和缺血而引起的,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
下面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
一、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最早阶段,通常在发病后的几个小时内。
在这个时间窗口内,及时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和预后至关重要。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中,主要目标是尽快恢复大脑的血流灌注,保护残存的脑组织,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急诊抢救、溶栓治疗、血管重建治疗以及支持治疗和护理等。
1、急诊抢救在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抢救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有需要时辅助通气或进行气管插管。
维持循环稳定:监测和维持患者的心跳、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治疗并发症:积极处理并发症,如颅内高压、脑水肿、心律失常等。
2、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大脑的血液供应。
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和动脉内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给予患者,以溶解血栓,恢复大脑灌注。
动脉内溶栓治疗:将导管经过动脉插入体内,直接将溶栓药物送达到闭塞血管部位,更直接、迅速地溶解血栓。
3、血管重建治疗血管重建治疗旨在通过恢复血流通畅性来改善病情,主要有两种常见的血管重建治疗方法,血管成形术(如血管扩张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如血管扩张术):通过导丝和球囊等器械,使血管重新扩张通畅,恢复血流灌注。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部位置入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4、支持治疗和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和预防低血钠、低血钾等异常情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切除堵塞的颈动脉内膜,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
通过血管内手术,将支架放置在堵塞的血管处,恢复血流。
04
CATALOGUE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与预防
康复治疗
01
02
03
04
康复目标
恢复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 和情感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 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二是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三是研究新的预防措施,如健康生活方式、饮食和药物治疗等。
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综合治疗方向发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方 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对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和精准。
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但也
可在数天甚至数周内逐渐进展。
伴随症状
03
部分患者可伴随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诊断流程
1. 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 疑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医
生会进行初步诊断。
2. 影像学检查
为了明确诊断和定位病变,医 生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 CT、MRI等。
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血 栓形成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
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尤其 在中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 慢性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新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规范操作流程
新版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规 范,有助于减少操作过程 中的风险和误差。
提供案例分析
新版指南还提供了丰富的 案例分析,帮助临床医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内 容。
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
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新版指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 治愈率,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 率。
持续改进与更新
改进
根据实践反馈和最新研究成果,对新版指南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更新
定期更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指南,以适应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05
新版指南的影响与意义
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
01
02
03
更新诊断标准
新版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 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机械取栓
新指南纳入了机械取栓的新技术,并 对其适应症和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说 明。
并发症处理
颅内高压
新指南对于颅内高压的处理提出了更具体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减压。
感染和褥疮
针对常见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和褥疮,新指南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康复与二级预防
康复方案
新指南推荐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 等。
二级预防
新指南强调了长期二级预防的重要性 ,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规律服药和生 活方式调整。
03
新版指南与旧版指南的比较
诊断标准的差异
诊断流程
新版指南在诊断流程上更加明确和简化,强调了快 速评估和确诊的重要性。
影像学检查
新版指南推荐使用更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MRI和 CTA,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3小时内,越早溶栓,效果越 好。
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用药时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应尽早 开始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
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
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降低血液凝固风险,预防血栓形成。
二级预防策略
01
02
03
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和管理,降低脑卒中的复 发风险。
合理饮食和运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适量运动等。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 物等,预防血栓形成。
生活方式与长期管理
戒烟限酒
戒烟、限制饮酒量,有助 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适用人群
抗凝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高危人群,如房颤患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降纤治疗
常用药物
巴曲酶、降纤酶等降纤药物,降低血液 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减少血栓形成的 风险。
VS
适用人群
降纤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患者人群,如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等,需在医生指导 下进行治疗。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与二
级预防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康复治疗 对于恢复患者的功能、减轻残疾 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
义。
康复治疗的方法
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 疗、心理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
康复治疗的时间
越早开始康复治疗越好,一般在发 病后2-3周内开始,持续时间因个体 差异而异。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应用
引进先进诊断技术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影像学和实验室诊 断技术,如MRI、CTA、CTP等,将 其引入中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引进创新治疗方法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 如机械取栓、溶栓治疗、新型抗血小 板和抗凝药物等,将其引入中国,提 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 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 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 高。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这 些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意义与 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规范诊疗流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疗流 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降低并发症风险
通过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风 险,如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
提高患者生存率
遵循指南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和残疾。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清、眩 晕、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诊断
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颅 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心电图等。
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评估及处理
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评估及处理一、概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二、急诊评估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给予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
3.辅助检查(1)脑病变检查1)头CT平扫:首选,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协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
2)头MRI(含DWI+ADC序列):D 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识别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对应的ADC序列表现为低信号。
(2)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超声、TCD、MRA、CTA、DSA等,有助于了解卒中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3)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及心肌酶、凝血。
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1.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语言障碍、凝视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头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卒中。
(3)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及禁忌证。
(5)结合病史、实验室、血管检查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TOAST 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动脉夹层、血管炎、感染性疾病等)和不明原因型5型。
四、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1.一般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必要时予退热、抗生素、吸氧、气道支持及辅助通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
4 康复和长期效果的研究
研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长期康复效果和生存 质量。
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可能 出现的并发症。
静脉溶栓后的护理和康复
护理
提供密切的监护和护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康复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康复,帮助患者应对脑卒中带来的心理压力。
静脉溶栓栓再堵塞风险 • 药物过敏反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 脉溶栓
了解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以及这种治疗方法的定义和现 有的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在早期发病(4.5小时内) 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
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 碍等。
限制因素
年龄、既往病史、病情严重 程度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1
评估和筛选
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筛选,确保溶
药物选择和给药
2
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并按照严格的给
药方案进行给药。
3
监测和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溶栓治疗的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4
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优势
• 恢复血流 • 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与新的发展方向
1 早期治疗窗口的延长
通过新的溶栓药物和技术,延长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的治疗窗口。
2 治疗策略的个性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 略,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
3 新型药物的研发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规范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写在课前的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参考诊治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概况(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过程(如下图):该图包含了以下方面:1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
2 、发病过程:病人容易形成粥样硬化,粥样硬化形成以后,斑块不稳定破裂,启动了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系统,就会形成血栓或者栓塞,堵塞了远端的脑血管,这样就造成了缺血性卒中。
3 、对抗措施:首选治疗方法是再灌注疗法,即通过溶栓治疗、支架或者是器械取栓等,把堵塞的血管再通。
但是这种再灌注疗法有一定的时间窗。
(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1 、按照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临床上将缺血性卒中分为:超早期:发病 6 小时内早期:发病 6 ~ 72 小时内急性后期:发病 72 小时~ 1 周内恢复期:发病1周后2 、半暗带( 1 )超早期状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
( 2 )缺血发作时真正坏死的神经元比较少,大部分处在一个半暗带,即是所有可以挽救的组织。
( 3 )随时间的变化,坏死区逐渐扩大,相对的半暗带逐渐减少,至 6 个小时,坏死区已非常大,这时可以挽救的半暗带非常小。
3 、时间就是大脑被堵塞的脑血管如在一分钟以内不恢复血流,大概有 190万个神经元死亡,如果 1 小时不恢复血流,可以想象这个死亡的神经元是巨大的。
即使随后血流再恢复,仍然不能挽救病人的神经功能,即已经死亡的神经元无法再恢复。
4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若用一个圆来表示,则四分之三决定于它的超早期的 6 到 8 小时,而剩下的四分之一的机会是康复。
( 2 )从卒中发作开始,要积极呼叫急救系统,通过急救车转运到有资质的神经科医院,同时加用神经保护药,经过卒中小组的成员做评估后,进行脑的影像学检查,如果确定是缺血性脑卒中,就要及时给予溶栓治疗。
医学文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提要一、概述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与诊断四、治疗进展五、问题与展望一、概述1概念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陷。
2脑血管病的分类1995年10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将脑血管疾病分为十类: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炎,其他动脉疾病和颅内静脉病,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3中西病名的界定: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病,中医称为中风;由于该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症状多样,就象自然界变幻莫测的风,故取类比象曰中风; 中风临床四大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或失语; 中风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
4流行病学;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5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0万人,其致残率约70%,而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美国每年由该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500亿美元。
脑卒中现已成为使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1.血管壁的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硬化,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血栓形成是脑梗塞常见原因。
其他如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炎、颅静脉病变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动脉内膜损伤(包括动脉营养血管)破裂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使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动脉弹性回缩力降低,血小板及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纤维素等附着于受损粗糙的内膜上,易于造成动脉管壁的血栓形成。
在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下,若有局部或全身血压降低,血液灌流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加,血管痉挛等,使血栓逐渐扩大,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
脑动脉硬化好发于颅底大血管、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颈动脉的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PPT课件
应注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 (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Ⅰ级推荐)。
23
呼吸与吸氧:(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 开)及辅助呼吸。(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 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 护24 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 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 物。
1
TIA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损伤(RIND) 进行性卒中 完全性卒中(脑梗塞)
2
脑梗塞分为:血栓性梗塞和栓塞性梗塞。血栓性梗塞就 是脑血管本身发生硬化造成官腔狭窄,血流通过受阻而 产生脑坏死。栓塞性梗塞,是因为心脏或者其他部位血 管外来栓子堵塞了脑血管而造成脑坏死。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缺血 性坏死,或称脑软化。一般来讲,在动脉闭塞后6h以 内,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是可逆的。但超过8h,就会 出现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变平,脑灰白质界限不清。 7-14d开始脑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3-4 周后坏死的脑组织液化,被吞噬转移,同时开始胶质纤 维增生,修复病灶。这种修复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 1-2年的时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三、诊断和病因分型 (一)诊断 ①急性起病 ②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 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③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象学显示有责任缺血病灶 时),或持续24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④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⑤脑CT/MRI排除脑出血
给药方法:尿激酶 100 万~150 万 I U,溶于生理盐水 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 30 min
(3)磁共振成像MRI: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优 于平扫CT;弥散加权成像DWI :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 现缺血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 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MRI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 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的禁忌证(如有心脏 起搏器、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怖症)等局限。
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stroke,AIS) : 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 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 246-257. [2]倪金迪 , 李响 , 刘梅 , 等 . 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 (2014 年 AHA/ASA 版 ) [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 2015, 23 (2): 168-174.
《2017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TOAST) 缺血性卒中
心源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1.识别 2. 病史采集 3.一般体格检查 4.辅助检查 5.神经系统检查和卒中评分
1.AIS识别
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护理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 障碍,并由此产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 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 约占脑卒中的69.6%~70.8%。
患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如失 语、偏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也可有头痛、呕 吐、昏迷等全脑症状。轻者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危及 生命。
2.基线评估可以评估卒中严重程度,治疗后可以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基线评估>16分的患者很有可能死亡,而<6分的很有可能恢复良好;每 增加1分,预后良好的可能性降低17%;
3.用于脑梗死溶栓的治疗评定: 常用溶栓的评分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小时;溶栓后24小时;溶栓
后7天;溶栓后90天。溶栓24小时候NIHSS全部评分下降4分或以上, 认为溶栓有效
2. 病史采集
着重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即患者此前无症状状 态的时间。其他病史包括神经系统症状的进展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药物滥用、偏头 痛、癲痫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之前有没有 出现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意识障碍以及脑卒 中相关疾病。
AIS处理
1. 处理气道、呼吸、循环问题 2.心脏监护 3.建立静脉通道 4.吸氧 5.评估有无低血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MRI;②血 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 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 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PTT);⑥氧饱和度。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 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 疑缺氧);⑤腰椎穿刺(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 显示或怀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 疑痫性发作);(7)胸部X线检查。
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以DSA 为参考标准,MRA发现椎动脉及颅外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 特异度约为70%~100%。MRA和CTA可显示颅内大血管 近端闭塞或狭窄,但对远端或分支显示不清。相对于CTA, MRA可在显示血管病变的同时清楚显示脑病变是其优点。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但 主要缺点是有创性和有一定风险。
有神经影像学显示责任缺血病灶时,无论症状/体 征持续时间长短都可诊断脑梗死,但在无法得到影 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超过24 h为时间界限诊断脑梗死。但应注意多数TIA患者症 状不超过0.5~1 h,溶栓患者的选择应对照后面相 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 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 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 灶时);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一种组织化管理住院脑卒中患者 的医疗模式。以专业化的脑卒中医师、护士和康复人员为 主,进行多学科合作,为脑卒中患者提供系统综合的规范 化管理,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 健康教育等。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23个试验,共4 911例患者)已证实卒中单元明显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死 亡/残疾率。 推荐意见: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 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 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意见: (1)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舒张 压<100 mmHg。 (2)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 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 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 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 可予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可选用拉贝洛尔、尼 卡地平等静脉药物,避免使用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的药物。 (3)卒中后若病情稳定,血压持续≥140 mmHg/90 mmHg, 无禁忌证,可于起病数天后恢复使用发病前服用的降压药物 或开始启动降压治疗。 (4)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 用扩容升压措施。可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纠正低血容量, 处理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脏问题。
TIA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损伤(RIND) 进行性卒中 完全性卒中(脑梗塞)
脑梗塞分为:血栓性梗塞和栓塞性梗塞。血栓性梗塞就 是脑血管本身发生硬化造成官腔狭窄,血流通过受阻而 产生脑坏死。栓塞性梗塞,是因为心脏或者其他部位血 管外来栓子堵塞了脑血管而造成脑坏死。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缺血 性坏死,或称脑软化。一般来讲,在动脉闭塞后6h以 内,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是可逆的。但超过8h,就会 出现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变平,脑灰白质界限不清。 7-14d开始脑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3-4 周后坏死的脑组织液化,被吞噬转移,同时开始胶质纤 维增生,修复病灶。这种修复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 1-2年的时间。
1.高血压:约7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原 因主要包括: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 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多数患者在 卒中后24 h内血压自发降低。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 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 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 水平。 卒中后低血压:卒中后低血压很少见,原因有主动脉夹层、 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 相应处理。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 要包括: 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②心脏监护; ③建立静脉通道; ④吸氧; 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避免: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②过度降低血压; ③大量静脉输液。
脑梗死病人发病24小时内是不推荐用糖的,高血糖会 加重急性脑梗死。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的 高血糖处理同其他高血糖状态,急性期不宜输注高糖液 体。也应尽量避免低血糖,一旦出现应及时纠正。 脑梗塞急性期不用5%的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能够通过 血脑屏障,进入梗塞区,从而增加梗塞区的渗透压,加 重脑水肿,脑水肿进一步妨碍脑血流,使局部脑缺血缺 氧进一步恶化。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又促使梗死灶扩大 及脑水肿加重,甚至引起颅内压增高。而且脑组织需要 葡萄糖有氧代谢释放能量,梗塞区(主要是缺血半暗带) 缺血缺氧,葡萄糖不能进行有氧代谢,而进行无氧酵解, 产生乳酸,在局部形成乳酸酸中毒,加重神经系统功能 损害,导致病情加重。
病史采集: 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 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8]。其他包括神 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 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 妊娠史等。 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 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 情和做出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脑卒中诊治快 速通道,尽可能优先处理和收治脑卒中患者。目前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倡导从急诊就诊 到开始溶栓(door to drug)应争取在60 min内完成。
Babinski征: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 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 余趾呈扇形展开。 Chaddock征: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为止。 Oppenheim征: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 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 部。
呼吸与吸氧:(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 开)及辅助呼吸。(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 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 护24 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 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 物。 体温控制:(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 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2)对体温 >38 ℃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 (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 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 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弥散–灌注不匹配(PWI显 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 缺血半暗带。 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 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 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 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 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8]。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 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 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 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 参考价值。 (3)标准MRI:标准MRI(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别急 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 临床缺血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但有费用较高、 检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的禁忌证(如有心脏起搏器、金属 植入物或幽闭恐怖症)等局限。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①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 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8];②近 期患病史;③既往病史;④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应包括能24 h进行 急诊CT检查和具备溶栓条件)。 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前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 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 级推荐,C级证据)。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 送到医院,目的是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 者进行溶栓治疗。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 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当前国际广泛 使用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发病机 制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