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合集下载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一、共同点1.在教育的作用上,孟子和荀子都重视教育对社会个人发展产生的作用。

1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和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而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

通过教育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从而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从而促使天下“归仁”。

2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从而成为像君子一样的高尚人物,最终促使社会安定、国富民强。

2.在教育目的上,两者都以培养统治人才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而荀子强调培养“大儒”,让德才兼备的大儒来治国理政。

3.在教育内容上,两者都重视道德教育。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所以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

而荀子整理儒经为教育内容,这与孟子以“孝悌”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内容一脉相承。

二、不同点1.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所以要加以扩充人的善端,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成为“完人”。

而荀子强调“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应当“化性起伪”,从而促使国富民强。

2.在教学思想上,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

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侧重强调理性认识。

如何认识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如何认识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相同的为都教育人要为善。

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孟子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上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这两位思想家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类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他们的观点却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对于社会秩序和人性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于政治和道德的理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道德感。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即所有人都有内在的道德潜能。

他相信,通过培养和发扬这种潜能,人们就能够实现仁爱和社会和谐。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关爱,他认为没有人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怀。

相比之下,荀子则持有“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们通常会被私欲和自私的行为所驱使。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在的道德约束,人们会倾向于追求个人功利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有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就政治观点而言,孟子主张君主立国,认为只有具备仁德和贤能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君主。

他主张君主应该通过道德感化和德政来管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孟子的政治理念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荀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则不同于孟子。

他主张儒家学说应该注重规范和制度,而不是过分强调君主个人的德行。

荀子认为,有限的人性无法完全主导国家的运转,政治制度和法律的确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根本。

他还认为,君主应当依靠官员的智慧和才能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个人的善良。

在道德观念方面,孟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仁爱和道德的完善。

他认为,通过正直的行为和践行仁德,人们能够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完善。

孟子的道德观点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行为的正义性。

而荀子则认为,人们要追求道德的完美是非常困难的。

他认为,人性的邪恶不能轻易地被改变,但是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人们可以在行为上尽量遵守道德准则。

荀子的道德观点更加注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综上所述,孟子与荀子在社会秩序、人性解读、政治观点和道德理解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梁启超在《荀子简释自叙》中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 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 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冯友兰:软心哲学家和硬心哲学家。
第四节 对孟子、荀子的不同命运
• 孟子:自中唐韩愈的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说被尊为 亚圣。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明朱元璋因民本思想一 度被逐出庙堂。
孟子推行“仁政”提倡“王道”与荀子推行“礼 治”提倡“王制”。 三、教育观即修养论:
孟子的“尽心知性”心性修养和荀子的“化性起 伪” 四、历史观:孟子的循环论倾向和荀子“明分使群”
孟子和荀子的其它重要思想
•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义利观。 • 荀子的“天人分职”的天道观和“学
至于行”的知行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1.ppt • 荀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2.ppt
• 荀子 :谭嗣同《仁学》一书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两个学生 开创了法家思想。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相同之处: • 一、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
平天下”。 • 二、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都主张人性
向善。 • 总之,都属于儒家思想,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始终
是内部性的。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对比: 一、人性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二、治国观: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一、天论方面(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

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

“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

(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

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

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

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一)、孟子:反功利。

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

“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点分析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点分析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点分析孟子和荀子说到儒家代表人物,首先想到的是孔子,再就是孟子和荀子了,那么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具体情况都是怎样的呢?其学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呢?荀子像孟子本来的名字叫孟轲,孟子曾经走访过许多诸侯国,希望那些国家的国君能实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但征战频发的战国时期他的政治主张是得不到君主的认可的,所以他就回乡著书立说,终于成为后世推崇的思想家,他的文章也被人们传诵至今。

最能体现孟子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的当然是《孟子》这本书了,后来《孟子》成为了儒家经典。

阅读他的文章就能感觉到,孟子的文章善于说理,辩论精彩之至。

我们所熟知的名句就有:“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等等。

《孟子》几乎成为后代学者必读的书目之一,也被历代君主采用为科考科目。

荀子本来的名字叫荀况,被人们尊称为“荀卿”。

荀子出生于赵国,他也是推崇和研习儒家学说的,不仅如此,荀子还在思想,政治,文学等各个领域有非常大的成就。

荀子年轻的时候去齐国学习,这个经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渊博的学识。

荀子还被秦昭王邀请到秦国讲学,后来荀子被名声很大的春申君重用担任兰陵令。

荀子晚年也孟子一样,选择教书和写文章的路了。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但他们学说也存在不同的地方。

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总之,他们的文章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孟子的字孟子原名叫孟轲,字子舆。

然而有一种说法说子舆待考证,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父亲名叫激,母邹氏。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到今天的非常少了,我们知道的也就“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等几个寥寥可数的故事了,但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孟子像“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人类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教导。

本文将对孟子和荀子的理念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人性、天性、修身养性、政治观等方面的异同。

一、人性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坚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称之为“良知”。

他认为,人的矛盾和冲突是因为失去了良知,在修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人恢复原有的良知,从而发挥出自我完善和利他的道德潜能。

相比之下,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主张人性中存在着贪欲和私心,只有通过外在的教育和规范才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

荀子强调了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对人性的影响,并主张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来加以控制和引导。

二、天性观孟子和荀子的天性观也存在差异。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共通性。

他提出了人天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按照天命行事,与天地万物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孟子主张人应当追求与天相合、与道相合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我的完善。

荀子则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认为人类拥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

他主张通过自我努力和学习,不断开拓并培养人的天赋,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三、修身养性在修身养性方面,孟子主张以道德修养为先。

他认为,通过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道德境界,可以实现心性的升华和善行的实践。

孟子提出了“修己以教人”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和示范的重要性。

荀子则注重知识和学问的积累。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经验,从而追求真理和理性的生活。

荀子主张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论争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完善。

四、政治观在政治观方面,孟子与荀子也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认为,政治应该以君主的仁德为核心,通过行善和慈爱来统治。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身作则,伦理道德高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孟子虽然承认君主的统治地位,但他也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主张在政治决策中注重民意和民生。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荀子所著的《荀子》一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 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等方面, 无不思虑精湛,独辟蹊径.其中有关“修身处世”为主题的名篇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帮助今人完善人品操行, 提升人生境界,为实现最高价值的人生提供历史的参照物.
总结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涉及了各个领域, 为后世的社会治理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 义,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 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从仁义出发,孟子反 对霸道,倡导王道。王道,就是以德服人。
孟子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 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 等级制度;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 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 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
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 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何对百家 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 急.
/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 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 隆也。

孟子与荀子的哲学比较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哲学比较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哲学比较研究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伟大哲学家,他们对于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的观点异同。

一、人性观点比较在人性的探讨上,孟子和荀子有着不同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强调人与天地相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爱。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只会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能够违背自己的本性,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二、修身立德观点比较孟子和荀子在修身立德方面也有不同的观点。

孟子认为修身要注重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情操,通过修养自己来达到儒家所追求的“仁”的境界。

他主张要有仁爱之心,善良、宽容、体恤他人,与人为善。

荀子则主张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达到修身立德的目标。

三、政治观点比较在政治方面,孟子和荀子也有各自的看法。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以仁为本,通过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君主具备仁德,关心民众的利益,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荀子则更加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该依靠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通过制定规则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综上所述,孟子和荀子在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他注重个人修养和培养,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克制个人的欲望,实现修身立德的目标。

他更加重视法治,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各有千秋,对于后世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 荀子所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自然属 性
• 荀子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 行其道。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这 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仁义礼 智。人的性,主要是人的生理本能与对 物质生活的需求,感官欲望;好利;排 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当这些本能 不加以节制,便走向了恶。
• 核心:礼法并用 • 君民一体论:将君民关系比作
舟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主张先爱民利民而后使之。 君主越爱民利民,自己越强; 反之则亡。 • 提倡霸道:君人者,隆礼尊贤 而立重法爱民而霸。 • 提倡王制:认为人类社会应该 “明分使群 ”,将人根据职业 或钱财等分为高低、贵贱级别 。人类社会只能是“维齐非齐 ”,即不平等就是平等,等级 划分就是为了平等。
谢谢观赏!
度 理想 个人
人格
现实 社会 体制
人性论• Leabharlann 子• 荀子• 人性本善
• 人性本恶
• 孟子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 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 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 论基础。
•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 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人性是本善 的。
孟子
• 深造自得 • 启发思维 • 循序渐进 • 专心有恒 • 因材施教
教育思想
荀子 • 学思行结合 • 积"与 "锲而不舍" • 隆师亲友
讲稿
讲稿 思想的核心,而克己复礼又是“礼”学的核心,在礼学方面,孟子继承的主要方面在“克己” 崇人性是向善的。() 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的利益是最重的,而荀子的观点是利君至上,为了有利于君子才去看中民众的利益.2>孟子的“王 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达到运用自如的 子的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和荀子的“学思”相对应,不同之处是荀子还注重实践,注重“行” ,循序渐进,还有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 教育就是帮人改造本性,所以重点在教育者.所以荀子很肯定老师的作用以及益友的重要性。教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分歧与发展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分歧与发展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分歧与发展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虽然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但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同时也各自对儒家思想做出了不同的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歧与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分歧1. 人性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天生具有良好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产生恶习。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可以恢复本性的善良,实现圣人之道。

相反,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邪恶的,只有通过外在的严格约束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约束住人的邪恶本性。

2. 政治观点孟子主张君主立国,他认为君主应当尽其责任去爱护百姓,关心民生,并提出了以仁政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他主张政府应当有责任去消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使人民能够享受到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

荀子则主张君主专制,在他看来,君主应当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秩序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免犯罪和混乱带来社会动荡。

二、发展1. 孟子的发展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对仁的理解和进一步发展上。

孟子认为,仁是人类最根本的美德,它是超越个人利益,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一种道德情操。

他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能力,人们需要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仁心。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即仁”的观点,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即为仁,人们只需要遵循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实现为人的最高境界。

2. 荀子的发展荀子在儒家学说的发展中主要关注的是人性的可塑性。

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但是人们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可以改变自己的本性。

他提出了“性即才”的观点,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即人的才能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后天培养的效果。

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修养,才能培养自己的才能,并实现为人的最高目标。

三、结论孟子与荀子在儒家学派的发展中各自有着独特的贡献。

尽管他们存在一些分歧,但他们都致力于推动儒家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孟子通过对仁的理解和发展,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则注重强调人性的可塑性,提出了通过后天教育来改造人性的观点。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文档资料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文档资料


最 终 目 的 ——
谢!
谭谭张周吴赵 制丨 冯陈黄 湘乔晶丹俊国 作丨 昱荣华 龙什璠丹男庆

1、人性论 2、思想观点
孟子
1 心善论 2 民本思想 3 仁政学说
4 法先王
5 哲学思想

荀 子
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 1.天道自然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指虚心、专一 “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荀子的社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 “成圣”。荀子坚持自己的理论的一贯性, 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 会政治思想) 1、 荀子注意到,人与动物的 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 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 识。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 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 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什么不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国末年贵族 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 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 即人能组织社会。而人所以能“群”者,在 1 性恶论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 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 的规律。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 的“解蔽”方法。荀子所谓“虚”,指 于“分”。 “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 2 自然主义天道观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 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 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 事不同的社会分工,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 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 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 3 所积而致 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 “壹”,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 的整体,以面对自然、战胜自然。 2 、荀子 “恶”,而不是“善”。荀子认为,凡是 之所积而致也”。荀子学说有浓重的知识化、 的成圣之道 言天人相分不言合。4.“制天命而用之” 宁静。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 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 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 工具化的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贵族 的思想 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 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 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 4“明分使群”与 性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的这点上,与孔子的理 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古今、礼法之争 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 念是一脉相承的。 王霸统一,是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 5“虚壹而静 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3.厚 的认识论 今薄古的“法后王”说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和荀⼦的⼈性论的⽐较孟⼦和荀⼦的⼈性论的⽐较中国思想史上,⼈性问题⼀直是思想家们研究的⼀个重要课题。

孟⼦和荀⼦都是继孔⼦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儒学⼤师,但两⼈的⼈性论却有很⼤差异。

这⼀点⼀直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因此,本⽂也打算将孟⼦和荀⼦的⼈性论做⼀⽐较,并希望能从这两位⼤师的学说中发现具有启发性的⼈性思想。

⼀、孟⼦和荀⼦的⼈性论在儒家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性问题的是孔⼦,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但他并未明⾔⼈性善恶。

到孟⼦时,各家各派的⼈性理论纷纷扬扬,有告⼦的“性⽆善⽆不善论”,世⼦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名⽒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与这些理论不同,孟⼦的⼈性论为性善论。

孟⼦不赞同告⼦“⽣之谓性”的命题,反对以⼈的⾃然属性来定义“⼈性”,因为⾃然属性为⼈兽所共有,不⾜以表现⼈类所独有的特征,他主张以⼈独有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为“性”。

他说:“⼈之有道也,饱⾷、暖⾐、逸居⽽⽆教,则近于禽兽。

”(《孟⼦﹒滕⽂公上》)“⽆恻隐之⼼,⾮⼈也;⽆羞恶之⼼,⾮⼈也;⽆辞让之⼼,⾮⼈也;⽆是⾮之⼼,⾮⼈也。

”(《孟⼦﹒公孙丑上》)他发挥了⼦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和道德的五⾏说,提出:“恻隐之⼼,⼈皆有之;羞恶之⼼,⼈皆有之;恭敬之⼼,⼈皆有之;是⾮之⼼,⼈皆有之。

恻隐之⼼,仁也;羞恶之⼼,义也;恭敬之⼼,礼也;是⾮之⼼,智也。

仁、义、礼、智,⾮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告⼦上》)当然,他不认为⼈先天就具有完备的仁、义、礼、智等善性,⽽是说⼈⽣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仁之端也;羞恶之⼼,义之端也;是⾮之⼼,知之端也。

”(《孟⼦﹒公孙丑上》)对⼈⽣来就具有的这四种善端,还必须尽⾃⼰后天的主观努⼒去培养它、扩充它。

孟⼦还把⼼、性、天贯通在⼀起,使其⼈性论具有神秘主义⾊彩。

他说:“尽其⼼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孟子和荀子是两位备受尊崇的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他们的人性观进行比较与对比。

一、孟子的人性观孟子相信人性本善,他认为人天生具备良善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都有内在的良知,能够感受到善恶之辨。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只要通过修养和教育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出这种善良本性。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身是善良的。

在他看来,人性的根本特质是仁爱,人们天生具备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

他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二、荀子的人性观相对于孟子的乐观人性观,荀子对人性持有悲观态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天生具备自私和邪恶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们的本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关心他人的福祉。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身是邪恶的。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通过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倾向。

他认为人性无法改变,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法律的约束,才能约束住人们的邪恶本性。

三、人性观的对比与思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截然不同。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取舍之处。

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中既存在善良而又有邪恶的行为。

人们既有关爱他人、奉献他人的行为,也有争斗和剥削他人的行为。

因此,对于人性的本质是否纯善或纯恶,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着中间地带,或者说是灰色地带。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

孟子强调了人们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荀子则强调了道德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两者都认同了人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引导和规范。

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然而,人性的本质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引导人性的善良一面,约束人性的邪恶一面,实现人性的健康和和谐发展。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孟子与荀子的不同主张。

一、人性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孟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贪欲和邪恶的倾向的。

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育才能使人们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道德的标准。

荀子主张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二、政治观点不同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以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和实施公正和善良的政策。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荀子则持有贵族统治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有贵族血统的,应该通过世袭而非选举产生。

荀子认为只有出身贵族的人才具备管理统治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实行厚葬轻战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三、教育观点不同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和“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开始,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使人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说”和“教化说”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约束和规范的角度来培养人,通过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来抑制人性中的恶的倾向,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合乎规范地行为。

结语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主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注重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在政治和教育上更加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对人性问题看法不同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们的人性观点和其它一些哲学家的看法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希望通过对孟子、荀子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来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特别之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是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善。

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良知,即心中的正义和善良之心。

他举了一个例子,认为‘孩子掉在井里,人人都知道要去救他。

’这就表明了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人性就会表现出来。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说:‘人之所以畜,性本恶也。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人的努力和社会的约束来控制和改变。

荀子认为,没有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人性就会表现出来,展现悖逆、自私和残忍等本性。

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本善或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类的欲望性格是邪恶的。

2. 教育和培养两位哲学家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培养可以改变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即可。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的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3. 社会和道德的作用两位哲学家都认为,社会和道德的作用对于人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孟子来说,缺少良好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人的人性就会发生变化,表现出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荀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可以控制人性本恶的表现。

4. 人性的可改变性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点虽然有很大的分歧,但它们的共同点也十分明显。

他们都认为,人性的形成是受到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的人性是可改变的。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为我们今天的人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谭谭张周吴赵 制丨 冯陈黄 湘乔晶丹俊国 作丨 昱荣华 龙什璠丹男庆

1、人性论 2、思想观点
孟子
1 心善论 2 民本思想 3 仁政学说
4 法先王
5 哲学思想

荀 子
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 1.天道自然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指虚心、专一 “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荀子的社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 “成圣”。荀子坚持自己的理论的一贯性, 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 会政治思想) 1、 荀子注意到,人与动物的 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 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 识。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 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 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什么不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国末年贵族 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 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 即人能组织社会。而人所以能“群”者,在 1 性恶论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 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 的规律。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 的“解蔽”方法。荀子所谓“虚”,指 于“分”。 “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 2 自然主义天道观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 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 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 事不同的社会分工,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 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 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 3 所积而致 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 “壹”,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 的整体,以面对自然、战胜自然。 2 、荀子 “恶”,而不是“善”。荀子认为,凡是 之所积而致也”。荀子学说有浓重的知识化、 的成圣之道 言天人相分不言合。4.“制天命而用之” 宁静。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 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 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 工具化的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贵族 的思想 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 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 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 4“明分使群”与 性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的这点上,与孔子的理 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古今、礼法之争 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 念是一脉相承的。 王霸统一,是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 5“虚壹而静” 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3.厚 的认识论 今薄古的“法后王”说

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孟子荀子思想区别比较孟子与荀子思想的不同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的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孟子与荀子虽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共处、都肯定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最终目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都归属儒家。

虽然他们都归属儒家,但是思想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思想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

性善论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他认为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是孟子“性善论”立论的基点。

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

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人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

孟子还认为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

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言行举动为行动准则。

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

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影响和作用。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下面将从人性、道德伦理、育人观念、政治观点等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总结。

首先是人性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良善的本性,但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恶之心会有所不同。

因此,孔子强调应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性的善良,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完美。

相反,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天性容易偏向于自私和欲望,需要通过教育和修行来约束和改善。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贪婪和好斗的,而且没有道德限制时,人们会陷入混乱和动乱之中。

因此,荀子强调需要通过政治制度和自律来管理人性的恶,使社会保持稳定和秩序。

其次是道德伦理观。

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他认为仁者爱人,应以仁爱来治理社会。

孔子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来约束行为,追求道德的完美。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四端”的伦理观念,即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尊重他人,负责任地行动,并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

荀子的道德伦理观则强调秩序和等级,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来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是育人观念。

孔子提出了“以教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育人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通过榜样示范和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孟子则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在育人方面提出了“教育养性”、“无是非之心”等观点。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使人具备仁爱、智慧和自律的品质。

荀子则较为强调礼仪和教化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的规范来塑造人的品德和行为,使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最后是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主张君主为民服务,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和安宁。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克己奉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 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荀子的天人论
在宇宙观方面,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 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 识他,顺应他,运用他,以趋吉避凶。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第九组
壹 思想产生的背景 贰 人性论
叁 天人论、民本思想
肆 社会道德观

政治观

教育观
柒 社会影响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Wrd教程: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 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 民.
孟子说过:“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 在争夺土地的战争中,被杀死的人布满战场之地;在争夺城池 的战争中,被杀死的人遍布城中,这就仿佛是有人率领这土地来吃 人,罪行已经大到就算将他处死刑罚也太轻的地步了。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 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从仁义出发,孟子反 对霸道,倡导王道。王道,就是以德服人。
孟子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 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 等级制度;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 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1.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 属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 的自然属性。
孟子认为人性善,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本性为恶。尽 管孟荀的主张截然相反,但就其目的而言却是殊途同归。 孟子说人最根本的善性被欲望蒙蔽,要通过礼义道德的 学习和自身修养来发掘本源的善性。
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 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孟子和荀子 都是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生活时 代还有重叠,但由于一个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一个 处于战国开始的年代,所以形成的思想不同。
孟子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的形成了仁政”思 想。而荀子则把儒法进行了融合,荀子经常礼法并提, 他既主张礼治,又主张法治。
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 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 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 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 思想。
荀子说要通过伦理道德的学习和自身修养来改造人 本源的恶性,使人向善。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 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 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 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 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
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 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何对百家 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 急.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人(今山东邹 城市)。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 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 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 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即“战国时期”,当时的中 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都成 为了儒家的一部分。
人性论
性善论:《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
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PPT论坛: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年五十,始游学 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 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 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以后失官 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 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 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 隆也。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 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 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 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 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 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性是善的。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 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 之为“不忍人之心”。
1.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性恶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 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 礼之所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