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合集下载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7
内该主持人不得申报各级各类项目。 第五章 项目结题、验收、报奖
第二十条 纵向及院级研究项目在按计划完成后,按规定时间在 科研系统中提出结题申请,并认真撰写科研项目结题报告以及代表性 成果,编制经费决算,将验收材料以附件的形式上传至科研系统,项 目主管部门对照合同,对达到并完成研究的课题予以结题。通过验收 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统一出具结题证书。横向项目由二级院系(部)、 单位或委托方按合同条款进行验收,验收结果书面报项目主管部门备 案。
5
个月,最长不得超过 1 年。对由于主观原因或失职而延误项目进度, 造成严重损失和损害学院声誉的将追究相关责任,此后三年内不得申 报项目。
第十五条 项目主持人或成员因出国、进修、调离或因其它原因 需终止或中断研究工作,应在离开项目组前办好研究工作、研究经费、 仪器设备等移交工作,需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签订有关保密 和不侵权的协议。否则,有关部门不予以办理相关手续。
2
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审核合格的项目在学院网站上公示 3 个工作日 以上,无异议后,根据要求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加盖公 章上报。
第六条 申请人应为我院正式人员,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及前期 工作基础,具备完成项目的基本条件,纵向项目申报人原则上应具备 副高以上职称、院级项目申报人原则上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无不良 科研记录和学术不端行为,未结题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不予申报同层次 项目。如外单位在我院兼职的科研人员作为项目主持人申请项目,申 报主体应明确为我院或我院二级单位,并与申报主体签订协议,明确 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6
第四章 项目检查 第十七条 项目主管部门、计财处、监审处与各二级院系(部)、 单位根据管理权限对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 抽查。 (一)纵向项目由院长或分管院领导牵头,项目主管部门、计财 处、监审处等参加,每年暑假组织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结束后对每个 项目进行书面评价。对 100 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每半年进行一次检 查。 (二)院级课题由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牵头,二级院系(部)、 单位参加检查,一般每年 1~2 次。 (三)院级课题和横向课题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由二级院系(部) 负责,按照学院制定的工作规程组织实施。对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的项目,应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书面汇报进展情况,争取下一阶段研 发项目和成果报奖。 第十八条 项目检查的主要内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项目研究 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 第十九条 项目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的检查情况汇总 后,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进展顺利并有阶段成果的,将阶 段成果报项目下达部门;研究中遇到客观困难的,视具体情况提出处 理方案,力争项目按计划完成。确因主观原因造成项目进展不顺利的, 书面通知项目主持人限期整改,必要时报校长办公会,决定是否调整 项目主持人、撤销项目等,并按合同条款追究主持人责任,此后三年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章制度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章制度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由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任务的团队。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保障科技创新团队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实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搭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第二章团队建设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建立健全团队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科技创新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

第七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建立团队激励机制,对团队成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奖励。

第八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加强团队内部沟通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提高团队整体凝聚力和执行力。

第九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定期召开团队会议,总结工作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建立团队学习机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实力。

第三章工作规范第十一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得违法违纪,不得损害团队的形象和利益。

第十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按时完成任务,确保工作进度和成果。

第十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盗用他人的科研成果。

第十四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重视团队成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防护设施,保障团队成员的身体健康。

第十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团队成员开展创新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团队成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团队工作的正常运转。

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做好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根据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贯彻《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精神,为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XX,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水平、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按学科类别建设,围绕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专业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和交流,鼓励模式创新,组建不同类别的复合型科研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研究。

第二章组建团队的条件第五条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具体条件如下:1.科技创新团队要有明确的学科专业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团队以学科(专业)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

2.团队带头人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且是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专任教师;每个团队规模原则上由5~10位成员组成。

一人只能担任一个团队的带头人,且团队带头人不允许做另一个团队的成员。

3.团队成员组成中,副教授(或博士)不少于2名,40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

4.团队成员近三年有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每年达10万元以上(含10万)。

第三章申报与审批程序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每三年组织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为12月初,由各系部按照条件组织申报。

第七条申报时必须填报申报书(附件1)和建设规划书(附件2)并上报科教处,科教处根据条件进行资格初审后,报院学术委员会复审,复审通过的团队将参加科教处组织的答辩会,由学术委员会委员评审、报院长办公会批准,由学院下达正式文件。

学院学科与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学院学科与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学院学科与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执行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学科发展,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科建设要遵循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坚持重点建设、辐射带动,既保证优先发展重点学科,又注重整体水平的提升。

学科建设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步推进、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三条学科建设原则上以二级学科为主,鼓励学科交叉和学科群建设。

第二章建设目标与任务第四条学科建设目标围绕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巩固加强基础学科,提升特色应用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重点建设优势学科,构建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优势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五条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定位、目标及任务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科自身已有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选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

(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通过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学科团队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素质优良、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科队伍。

(三)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通过学科平台建设,把项目、基地、人才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术水平持续提升和学科发展。

(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将学科建设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学校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增强学校创新资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五)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具有较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相应的研究方向形成相对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

强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第三章申报与遴选第六条申报学科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学科名称按《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国家标准GBT13745-2009)及其第1、2号修改单中的二级学科分类进行申报。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穗教发[2007]35号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穗教发[2007]35号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正文:----------------------------------------------------------------------------------------------------------------------------------------------------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穗教发〔2007〕35号)市属各高校,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局属单位及有关单位:根据市法制办《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穗府法审〔2007〕50号),《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通过审查,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教育局二○○七年九月十四日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增强市教育系统科研后劲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广州建设,根据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学术团队是汇聚优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的有效组织形式。

第三条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面向国家、省、市科技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以及人才战略目标,通过在若干优先发展领域的主攻方向上,组织、培育和建设优秀学术群体,集聚核心创新资源,构筑人才新高地。

第四条实施创新学术团队建设计划旨在通过科研人才组织机制创新,打破现有单位、学校界限,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建立运转灵活、高效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提升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催生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营造有利于中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机制。

第二章申请条件第五条市属高校创新学术团队的主攻研究方向,必须符合国家、省、市中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所确定的优先领域。

市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其他学校,幼儿园,创新学术团队的主攻方向,必须符合市教育科学规划。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文件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文件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文件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及2018年科研工作总结科技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农而生。

34年来的办学,不忘初心,面向“三农”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学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5〕58号)等文件精神,深化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始终瞄准广东省农业转型升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科学研究的需求,积淀形成了“科研聚焦三农,服务惠及农家”的科研“三农”情怀和服务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近年来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基本情况(一)创新学校科研组织管理形式,着力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

1.依托创新平台整合科研资源。

按照“农科教、产学研、校企所协深度融合”的“334科贸模式”,依托广东农业职教集团97家成员单位的资源,充分发挥学校3个科研机构(广东家禽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各自专业优势,以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等方式,整合各类专业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促进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支撑。

2.支持教师在岗离岗创业。

允许科研人员在认真履行所聘任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

科研人员经学校同意,可离岗从事创业工作,双方应签订离岗协议,相应变更聘用合同。

离岗创业期限以三年为一期,最多不超过两期。

离岗期间,保留人事关系,工资及缴交社会保险费用返纳,人事档案由学校管理,工龄连续计算;离岗人员应每年度向学校报告创业情况,与学校其他在岗人员享有同等参加职称评审、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

3.允许在读大学生休学创业。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学团队以教授或副教授为带头人,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和水平较高,规模适当,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第三条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和组织模式,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广阔平台和凝聚专兼职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

第四条学校构建“三级”教学团队,即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候选从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中择优推荐。

第二章申报立项第五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按照项目组申报、学院审核、学校形式审查、专家评审、校长办公会审议、公示等程序进行,分年度实施。

具体工作程序如下:1.学校发布项目申报文件,提出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拟申报项目按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评审指标》进行自评,前期建设基础应达到50分以上;2.二级学院根据申报文件要求,审核申报材料;3.学校受理项目申报,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校长办公会审议、公示等程序,确定立项项目;4.学校审定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批准项目立项;5.项目所在学院组织项目开展建设。

第三章管理职责第六条教务处是实施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组织者,主要履行如下职责:1.统筹规划建设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制订和发布项目申报文件,组织项目评审,确定立项项目;3.审核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协调、指导项目建设工作;4.对项目建设情况、资助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评价:5.推广、宣传项目建设成果。

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突显学科优势与,支撑学位点发展,打造精干的科研队伍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团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5年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打造一批高水平团队,确保每个团队完成一批科研项目,产出一批科研成果,培养1-2名知名专家,以有效支撑学科发展。

第三条团队建设实行学校规划、学院、公开遴选、择优支持、目标考核、合同管理、自愿组成和自愿退出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团队建设遵循“强化,突出重点,目标导向”的原则,坚持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坚持开展具有学校学科优势与研究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五条学校对各创新团队实行“人才特区”政策,即创新团队成员的引进、考核、奖励与晋升给予优厚待遇。

第二章组建与遴选第六条新组建或候选团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明确的研究目标以及相对集中的具有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并且这些研究方向的布总体上应该与各学院的学科规划与重点学科方向(或二级学科)的安排相一致。

(二)具有合理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的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

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有正高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个别情况除外),学校外聘的各类专家学者原则上不作为团队负责人,学校鼓励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团队负责人。

团队人数一般为6-10人,其中,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中青年教师比例不低于60%,近五年新进教师至少1人。

(三)具备一定的实验平台支撑条件。

团队应能以学校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得到学校认定的科研平台为依托,开展基本的研究工作。

应具备相对独立固定和集中的实验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人文社科类团队为30平方米)。

(四)具有相对明显的学术优势。

团队近三年内年均至少已有3篇论文被SCI或EI(CSSCI)收录,并至少已获得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者近三年内至少已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含人文社科奖)。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发挥团队效应,提高重大攻关项目的协同创新水平,提升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遴选本着"宁缺毋滥、好中选优、严进高出"的原则,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运行与管理机制,重点建设有前期研究基础、有明确研究方向、有鲜明研究特色、有明显研究优势、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通过团队的培育和建设,能够产出更多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实现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和科研奖项的新突破。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应围绕特定的研究领域、技术难题或社会需求进行技术攻关或提供服务,能对国家和地方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建设目标,科研创新团队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社会服务类,可命名为"XX研究(发)中心"、"XX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XX团队"等。

鼓励跨学院、跨学科整合优势资源,联合申报科研创新团队。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团体,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骨干成员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第五条科研创新团队一般由5-8人组成,应具有合理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原则上平均年龄45周岁以下,其中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人员原则上不少于二分之一,各团队成员不得相互交叉,且不属于学校省级科研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

第六条科研创新团队应具有前期相关的研究基础,在国内(或省内)同领域内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学术影响,近三年内科研业绩具备以下条款中的两项:1.主持二类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或主持三类科研项目3项以上;2•主持横向课题或实现成果转化到账经费10万元以上(自然科学类),或到账经费5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3.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10篇以上,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论文3篇以上;4.获二类以上科研奖励1项以上;5.主持一类成果推广1项以上或二类成果推广2项以上;或获得一类知识产权2项以上;或以第一作者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专著2部以上。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1.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与学校的特色和定位相契合,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同时关注当下热点和前沿领域。

2.确定研究团队的组织结构:建立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明确团队的领导者和核心成员,同时考虑到团队人员的专业背景和能力素质,促进团队内部的协作与合作。

3.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高潜力的研究人才加入团队,同时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发展机会,激励团队成员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4.提供研究经费支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提供稳定的研究经费支持,确保团队的科研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解决人员招募、设备购置和实验费用等问题。

5.培养科研人才: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团队的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研究训练,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团队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7.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组织团队成员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鼓励团队成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和商业化转化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8.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科研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立项、成果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贡献,激励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9.加强团队建设管理:建立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学术氛围。

10.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与调整,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科研团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3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概述科学研究创新团队是高等专科学校实施科研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对推动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针对高等专科学校,我们制定了2023年的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1)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创新团队,为学校科研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2)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 任务:(1)建设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

(2)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和条件。

(3)培养和选拔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成员。

(4)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科研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设措施1. 建设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1)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合作,组建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促进学科融合和创新。

(2)建立科研团队间的协作机制,加强团队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1)完善实验室设施和仪器设备,提供先进的科研平台条件。

(2)建立科研资金支持机制,为科研团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3)鼓励科研团队参与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团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 培养和选拔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成员:(1)建立科研团队成员的选拔机制,采取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确保团队成员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供科研创新培训和指导,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4.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1)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机制,鼓励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积极开展科研团队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转化率。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建设措施,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对学校科研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年度进展报告会的通知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年度进展报告会的通知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年度进展报告会的通知【法规类别】信访【发文字号】穗教科[2010]7号【发布部门】广州市教育局【发布日期】2010.03.17【实施日期】2010.03.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年度进展报告会的通知(穗教科〔2010〕7号)市属各高校,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局属各单位:为掌握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进展,加快推进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决定组织开展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年度进展报告会。

一、组织时间:2010年4月5日-4月16日二、组织方式:年度进展报告会分4场,广州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年度进展报告会委托本校组织,高职院校与市电大的年度报告会委托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中小学的年度进展报告会委托市教科所组织。

三、组织程序:(一)各创新学术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建设实际情况,填写《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科研计划任务书》和《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科研工作年度进展报告》。

(二)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对《任务书》和《进展报告》加具意见,报我局科研处。

我局安排建设进展良好、符合要求的学术团队参加报告会,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我局根据各创新学术团队的进展报告及专家评议意见,决定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第二期资助计划。

四、报告会要求:(一)每场报告会时间半天。

(二)每支学术团队结合《任务书》和《进展报告》准备20分钟以内的汇报,并做好接受质询的准备。

(三)报告会邀请专家评议,允许学校科研骨干旁听并提问。

五、材料报送请单位组织创新学术团队负责人填写《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科研计划任务书》和《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科研工作年度进展报告》(可在市教育科研网“申请表格”栏目下载),发送到gzkygl@,并于4月7日前将书面材料(一式2份)报我局。

逾期不再受理。

附件:1.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2.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建设工作年度进展报告。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新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子项目中相关建设目标,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在我院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关键与共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为目标。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已形成一定成果的重点研发方向的专业为依托,以省、市、校级研发基地(机构)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具备承担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研发基地建设中能发挥中坚作用,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将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培育建设。

建设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负责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带头人应为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主持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经验,以入选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或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建设目标。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依托专业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5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跨专业、跨单位或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组建学校主导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特色,确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可以从学科交叉、科研转化、学科发展前沿等角度进行定位,打造符合学校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团队。

2.选派优秀团队成员:选派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创新团队。

可以通过选拔、评优等方式确定团队成员,注重学术水平和科研潜力,并鼓励跨学科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建立科研创新平台,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研究经费和运行支持。

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室、科研机构等资源,也可以引进外部合作伙伴,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提升团队的科研能力。

4.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为团队成员提供相关的科研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指导,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帮助团队成员解决科研难题。

5.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鼓励团队成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可以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6.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活动,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科研交流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提升团队的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7.建立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团队成员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可以设置科研项目经费、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奖励政策,增强团队成员的科研动力。

通过以上的方案,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建设出具有一定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团队,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文件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文件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文件粤科贸院科研字〔2018〕1号关于印发《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关于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各部门:现将我《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关于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的意见》发来,请遵照执行。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科技处2018年3月26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关于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关于广东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人〔2017〕5号)精神,深化我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一)遵循规律,激发活力。

遵循科研工作规律和科研人员及教师的成长规律,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和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促进学校科研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机制。

(二)分类评价,注重质量。

坚持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构建和完善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创新质量与实际贡献,推进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坚持分类评价、开放多元及长效评价,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加强科研评价文化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

践行诚信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努力培养和建设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二、建立不同类型科研基地和团队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研基地和团队的评价体系涵盖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科教结合、人才队伍和管理运行等内容。

协同创新中心侧重协同推进、创新发展、产学研结合和体制机制创新,突出重大成果产出,突出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突出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侧重行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完成重大工程应用、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研究基地侧重基础理论研究、文献整理、决策咨询及行业规划战略研究,对理论创新、文化传承、资政服务方向等产生积极作用;科研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侧重团队带头人和团队骨干的培养、学术自由和团队目标有机融合、团队文化的建设等。

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与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与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与管理办法(草拟)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凝聚、稳定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群体,提升我校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保证学校科学研究持续快速地发展,推动高水平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资助与管理办法。

第二条学校重点支持我校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为其开展某一重要方向的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推动更多优秀的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和教育部省部级层次的创新团队行列。

第三条创新团队分为三级:国家、省部和校级,实施分级管理。

已经入选国家、省部级创新团队的团队按照国家和省部的相关规定管理,学校给予资助;学校每年遴选15个校级创新团队给予资助。

第四条学校对各类创新团队给予资助的经费来源: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

第五条为了更好地实现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原则,学校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院(系、所)组建创新团队第六条创新团队建设要符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校级创新团队遴选实行公开选拔,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目标考核的原则。

第二章校级创新团队申报条件第七条创新团队应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主要从事重大基础理论方面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八条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凝聚而成的研究群体,成员一般应8-15人。

第九条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活跃在某一个基础研究或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第十条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备履职所需的良好素质。

在科研一线工作,承担过国家或省部级高水平科技项目,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水平在业内具有较高公认度;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充沛的精力领导团队开展工作;在创新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我院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学术发展,结合教学评估要求,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我院师资水平、科研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
1.组织、培育和建设优秀科研团体,提升承担重大与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争取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2.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积极争取承担横向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开展合作,争取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中取得明显成果。

3.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稳定的专业学术梯队,以教改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4.依托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章申请条件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应有开展合作研究的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实验研究平台。

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活动应以科研课题为纽带开展合作研究。

科研创新团队的主攻研究方向,应符合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符合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致力于破解学院评建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应为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或具备较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五条科研创新团队可由院内不同部门、跨专业的人员组成,也可引进学院以外的知名学者、管理精英和优秀研究人员参与创新团队的建设和规划。

科研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我院人员担任。

特殊情况下,经院长批准,可由院外人员担任负责人,但经费管理须由该团队中的我院人员承担,成果归我院所有。

团队负责人一般不允许作为学院另一个团队成员。

第六条科研创新团队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

在围绕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团队成员知识结构、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的优势互补,以及年龄、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养的优势互补。

团队成员要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治学严谨,身体健康,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研究工作。

第七条科研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成员为5~8名。

科研创新团队除负责人外,一般应有3~4名学术骨干,1~2名企业高管组成,成员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第三章审批程序
第八条科研创新团队其研究与管理以负责人所在部门为依托,研发处承担团队建设的申报、立项、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申请创建科研创新团队须提供以下材料:
1.《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建科研创新团队申报书》
2.《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建科研创新团队自评报告》
要求分析团队建设的现状、优势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与工作方案。

3.《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目标任务书》
要求从负责人、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等方面撰写,申请经费预算必须紧扣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条目清晰。

第十条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时间以研发处具体通知为准。

第十一条对申报的科研创新团队,经学术委员会初审后,提交专家组投票推荐,通过者提交审查并公布。

第十二条科研创新团队在接到批准通知后1个月内,应向研发处提交建设计划任务书,明确团队的总体目标,主要研究方向、预期完成的具体指标(包括主要标志性成果、承担项目目标、队伍建设目标、基地建设、实验室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条件目标(包括经费管理与使用、团队管理制度、工作分工、学术活动)等。

第四章团队建设与管理
第十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3年,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经费为:社科(含教研、教改)每年1~3万元,理工科(含技术开发、横向项目)每年2~4万元,从科研经费中列支。

经费主要用于团队培养、运行费和科研配套经费,一般由团队负责人严格掌握。

第十四条科研创新团队的运行费,主要用于团队培育过程中必需的费用,如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科研配套经费,主要包括学术团队成员开展前瞻性与原创性项目的研究费用和引进与聘请团队成员的科研启动费。

第十五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和运行经费应通过多渠道筹集,负责人必须全面组织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国家、省部、市级课题,开展专业和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积极争取重大横向科研项目。

第十六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应积极参加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大型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争取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学术团体中担任或兼任主要职务,积极主持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或请相关学科知名专家来院做学术报告或学术交流。

通过与兄弟院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国有大型企业的交流学习,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第十七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实行分年度划拨。

团队于每年1月30日之前向研发处提交团队建设和研究上年度工作报告及下年度工作计划,作为下一年度拨款的依据。

第十八条根据人才引进情况和项目实施需要,团队成员允许调整。

团队负责人调整,须经院长批准并报研发处备案。

团队其他成员调整,须在人员调整完成后2周内报研发处备案。

第五章团队考核
第十九条科研创新团队每年考核一次,其考核原则为:
1.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以团队考核为主。

2.年度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以目标考核为主。

3.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冻结团队建设专项经费,整改并通过复审后,方可重新启动。

整改后复审仍未通过的,经学院审定,取消创建创新学术团队资格,并按比例返还已经下拨经费。

第二十条考核内容
1.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破解阻碍学院建设发展瓶颈问题、团队建设、专业及课程建设情况、发表论文、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得教学成果奖等)。

2.争取到的国家级项目和省部、市级项目和横向项目。

3.经费使用情况。

4.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一条由学院组成的专家组对科研创新团队进行年度考核和验收考核。

考核采取书面评审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

年度考核和验收考核具体时间由研发处通知。

第二十二条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在校园网公布考核结果。

建设期结束后,学院进行验收考核,对考核优秀者将给予继续支持或奖励。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研发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2008年11月1日起开始试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