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一)基本资料:1、案主信息:郎某、男、39岁,情感性精神分裂症,无业2、家庭成员姓名关系年龄职业备注郎xx 父子60 在家务农黎xx 母子60 在家务农袁xx 夫妻35 未知离家出走,无音讯郎xx 女儿9 小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与家人很少交流3、居住情况跟附近的邻居相比,案主家所居住的楼房显得非常破旧,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是比较老的两层楼房,家里堆满了很多废旧的物品和衣物,家具较为简陋,家电比较破旧,居住条件很差。
(二)个案来源:案主2005年4月因为精神健康出现问题被家人送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情感性精神分裂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回到家中。
曾经患有精神疾病使案主失去了工作,和朋友也失去了联系。
妻子在他查出患有精神病时,离家出走,家中只剩下他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居住环境较差,家庭经济困难。
并且家人怕他出意外,出于关心常把他一个人关在家里,不允许他外出。
案主情绪不太稳定,病情反复发作,不肯吃药,甚至从2011年10月开始有了轻生的念头。
案主的父母到村委寻求帮助,希望社工能开导案主,使他能放弃轻生的念头,并且按时吃药,接受治疗,后经社工家访及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后经评估后确定介入。
二、问题分析(一)案主经权威部门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发病前曾在部队当过年兵,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后在工作,后因一次交通事故,将一人撞成植物人,需支付大笔医疗费,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二)案主发病前比较聪明,表达能力比较强,但发病后变得孤僻,觉得大家都很害怕他,他怕拖累了家里而产生轻生念头;(三)案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交际群体非常小,偶尔案主病情好点的时候,父母才会带案主外出,去村子周围逛一下之类的;(四)由于家庭困难加上案主的病情,村民、周围邻居对案主及其家庭基本不理睬,案主父母亲比较自卑,没有自信心。
三、服务目标及服务计划(一)个案目标:缓解案主病情,引导案主及其家庭正视目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案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案探究摘要:本文通过详尽的案例探究,旨在探讨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
病例对象是一位曾在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通过对其进行长期的社区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支持、艺术治疗、职业培训、社会融入等多方面的援助,使其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且在社区中逐渐建立了自我认同感和社会支持网络。
我们的探究表明,社会工作可以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增进其康复。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案探究;康复治疗;社会融入Introduction: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通常需要长期持续的治疗和康复,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人文关怀的专业,其在介入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该领域,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职业培训、艺术治疗、社区融入等一系列的服务来援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恢复对生活的信心,提高其自我认同感和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增进其康复。
Research Object:本文以一位曾在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探究对象,在其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长期的社区康复治疗和心理支持。
Case Study:病例对象是一位41岁的男性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接受了多种治疗手段。
起首,心理支持是关键的一环。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病人进行面谈,援助他缓解情绪,探究心里世界,增加生活乐趣和信心。
其次,艺术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益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手段,社会工作者以工艺、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关注患者的情绪和信心。
第三,职业培训是为患者提供自我进步和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
社区工作者援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职业选择,通过传授工作技能,提高其自信心和工作能力。
最后,社区融入是为了援助患者建立支持网络,增强社交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解开枷锁,放飞梦想一一个案工作案例报告(一)一、个案背景(一)基本资料案主:阿辉性别:男年龄:14岁(二)个案来源案主在学校心理报纸上看过社工的介绍,主动到社工室寻找社工。
(三)背景资料1.情绪状况。
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三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因为成绩-直不理想,每次的测验成绩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从而担心自己的中考成绩也不理想,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
加上家庭成员给予其压力,时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2.家庭资料。
服务对象父亲早逝,家庭主要靠母亲来承担,抚养其姐弟三人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服务对象姑丈对服务对象家庭较为关心,经常为其家庭提供意见甚至做决定,服务对象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会给予教育批评。
母亲和姑丈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较高,希望他能考入高中,成绩不理想时会贵备服务对象。
母亲因为平时较忙,丢失东西时会误会服务对象,以致服务对象和母亲发生争吵。
服务对象两个姐姐均在上学,比较关心服务对象的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会批评,但是也会提供学习辅导。
3.人际关系。
该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
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和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平时班级里面关系较好的有两个,曾经因为和某一位同学产生误会,认为对方一直对他有意见。
在家庭里面和母亲和姐姐的交流不多,最多集中在学习方面,服务对象的想法一般不会告知家庭成员,认为他们不支持,也不理解。
4.行为表现。
该服务对象考试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状况,特别是试卷的前半部分不会做时,往往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态考试,导致最后成绩更加不理想。
5.支援网络。
该服务对象的母亲、姐姐以及姑丈等家庭支援网络:班级里的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时服务对象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问题分析(-)理论基础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中国取向复元模式实践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研究
中国取向复元模式实践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精神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在精神健康领域推行了复元模式实践。
本文将基于一个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复元模式的应用和效果。
该案例涉及一个叫做张旭的男性患者,他是一名30岁的大学教师。
由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张旭逐渐陷入情绪低落和焦虑的状态,并在一个晚上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他的家人发现他的异常举止后,立即将他送往了当地的心理咨询中心。
在心理咨询中心,张旭接受了一系列的谈话和测试。
经过初步评估,他被诊断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状。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开始运用复元模式进行干预。
首先,社会工作者与张旭进行个别辅导,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的个人情况和内心的痛苦。
张旭逐渐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包括对工作上的压力、家庭关系的矛盾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冲突等。
社会工作者耐心倾听,并逐渐帮助他发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社会工作者与张旭共同制定了个人目标和计划,帮助他获得更好的精神健康。
在探讨过程中,张旭逐渐认识到工作压力是自己的内部期望所导致的,而家庭关系和同事冲突则源于沟通不畅和情绪管理问题。
继而,社会工作者利用丰富的资源为张旭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和服务。
他们安排了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与张旭进行个别治疗,帮助他面对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同时,他们还推荐了一些精神健康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张旭能够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和沟通技巧。
最后,社会工作者进行了跟踪和评估,以了解复元模式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张旭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减轻,他的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
他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表现也得到了改善,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践中,复元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它通过个别辅导、目标制定、资源支持和跟踪评估等环节,帮助患者解决内心的痛苦和困惑,恢复其精神健康。
社区精神康复与社会工作介入_对杭州朝晖工疗站的个案调查_杨可欣
心理 学取 向为 主 , 方 法 以定 量 研 究 为 主 曾文
所谓
动 , 喜欢 。
只有
人表示 “不喜欢 , 不会给我带来
人 表示 无 所 谓 和 不
娟
灵
, 郑锦雄
。 但随着社会工作教育
如慧
快乐 ”。对于是否希 望青年 志愿 者经常来 搞活 表 示很 希 望 , 只 有 教育
病情 和 思 想 情 绪 , 施 以 对 症 的心 理 疏 导 教 育 , 使 工疗 员 情 绪 稳 定
精神疾 病 , 同时 还 有 大 量 心 理 障碍 和患 者不 愿 意就 医而 游 离 于 监 管 之 外 。 目前 杭 州 市 针 对 精
而
元 的管 理
应付各种实际问题 的行为技能 。 实践证 明 , 工
疗员 在 劳动 时 很 少 发生 类 似 精 神 病 院 中不 安 心 住 院 , 想 方 设 法 潜 逃 的 现 象 。 这 是 因为 工 疗 员 通过 工作 建 立 了一 种 意识 , 不 再 认 为 自己是 一
点到 下午
点 到工疗 站 接受 康复 治疗 , 晚上 由 名, 他 元的中午
为了解工疗 站在社 区精神康 复 中所起 的作
用 , 探讨 社 区精 神 康 复 的 运 作 模 式 , 课 题 组 选 择 杭州朝 晖 工疗 站作 为典 型 个 案进 行 混查 研 究 。
研究 的方 法 以个 人 深 度 访 谈 为 主 , 辅 之 以 调 查 问卷 的形式 。 由于 访 问对 象 的特 殊 性 , 访 谈 提 纲基 本不 涉 及 敏 感 话 题 。 调 查 问 卷 也 基 于 此 , 对 名工疗 员 工 疗 站 收 纳 的病 人 发放了 份 问卷 , 实际 回收有 效 问卷 为 站 的情况 。 朝晖 工 疗 站 的 基 本 情 况 立于 年 朝 晖工 疗 站 , 成 平 月 , 位 于 杭 州 市下 城 区朝 晖 五 区 份 , 调查 比例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案例一:心理健康辅导在一所中学中,有一名学生张明因长期沉迷游戏而导致学业下滑、与同学疏远。
社工小刘了解到张明的情况后,主动与其家长接触,提供心理健康辅导。
小刘与张明进行了多次面谈,并开展了心理测评,了解其游戏成瘾的原因。
通过与学校老师的合作,小刘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游戏限制措施,并结合家庭环境,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张明逐渐摆脱游戏成瘾,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案例二:青少年保护小明是一名中学生,他的家庭环境非常复杂,家庭成员有吸毒问题,经常产生暴力冲突。
小明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性和自闭行为,导致同学间的疏远。
社工小李注意到小明的问题后,首先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并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家庭问题。
同时,小李在学校中开展了青年保护教育,倡导同学关注身边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摆脱暴力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改变。
案例三:老年人关怀小华是一名社区的社工,他负责关怀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体。
在访问中,他了解到一位叫老李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社交圈子狭窄,情绪低落。
小华积极与老李交流,鼓励他参与社区活动,与其他老人建立联系。
同时,小华联系社区医院为老李提供定期身体检查和健康咨询。
通过积极的关怀和帮助,老李的生活逐渐有所改善,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案例四:家庭暴力干预小丽是一名遭受家暴的妇女,她经历了多次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社工小陈接到小丽的求助后,与她进行了隐私保护的沟通,为她提供了安全住所并帮助她寻求法律援助。
同时,小陈联系了心理咨询师,为小丽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援助后,小丽逐渐走出家暴的阴影,重拾了对生活的勇气。
案例五:单亲家庭支持小王是一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工作忙碌,缺乏关注和陪伴。
社工小赵了解到小王的情况后,制定了个性化的支持计划。
小赵邀请其他亲戚或邻居来照顾小王,增加他的家庭支持网络。
精神卫生中心社会工作案例
精神卫生中心社会工作案例精神卫生中心是一个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机构。
而社会工作则是通过专业手段进行社会服务,帮助患者融入社会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以一个精神卫生中心社会工作案例为例,分步骤阐述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
第一步:收集信息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社工可以收集到以下信息:a.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人口学信息。
b.患者病史和相关医疗记录。
c.患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困难。
d.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信息。
第二步:制订计划在了解了以上信息之后,社工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如何帮助患者主动融入社会、如何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以及如何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困难等方面。
例如,一名社工可以帮助一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制定以下计划:a.建立信任关系。
社工需要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
可以通过聆听和鼓励患者,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b.帮助减轻压力。
患者常常因为疾病而感到失落和沮丧。
社工可以利用艺术治疗、游戏治疗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的压力。
c.提供心理咨询。
社工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心理状况。
第三步:实施工作社工需要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例如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情绪、陪伴患者参加社交活动等等,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例如,在上述抑郁症患者的工作计划中,社工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a.与患者进行心理咨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目前的状态,并与其交流聆听,为其解决心理上的困扰。
b.结合患者的兴趣和爱好,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活动方案。
例如,带着患者参加书法课、合唱团、健康散步等等,帮助患者找到自信和乐趣。
c.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积极与他人交往,逐步恢复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步:评估效果最后,社工需要对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效果和不足之处,并做出必要的改进。
例如,社工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a.利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例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等,以便了解服务的效果。
闵可夫斯基现象学精神病学在精神康复社工介入的案例研究
闵可夫斯基现象学精神病学在精神康复社工介入的案例研究摘要:自20世纪初,现象学为精神病学提供了理解精神病患者主观内在经验途径,闵可夫斯基正是现象学精神病学中的重要一员,他提出的“与现实生命联系的缺失”、“粗糙自闭—贫乏自闭”等概念,超越了医学模式下对精神分裂症理解,不仅仅是着眼于症状的分析,而是对患者整个人生经历的全人关注。
笔者尝试用闵氏的理念来诠释一个精神分裂患者的社工介入案例,并探讨闵氏理念对精神康复社工服务的影响。
关键字:闵可夫斯基,现象学精神病学,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一、导论:(一)现象学精神病学概述20世纪初,精神病理学主导思想是“精神疾病即大脑疾病”,但欧洲精神科医生逐渐认识到这种方法难以揭示精神疾病本质。
现象学方法应运而生,通过直观探索患者的异常意识经验结构,强调对生活内在意义的理解,而尤金·闵可夫斯基正是现象学精神病学的重要一员。
(二)闵氏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1. 与现实的生命联系的缺失(Loss of Vital Contacts with Reality)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是用灵动多变的直觉与环境在互动,用积累的记忆和经验不断地和当下互动,这种流续不断的意识,柏格森将其称之为“延绵”(Duree),而人就在这种“延绵”意识中,用一种“生命冲动”(Elan Vital)不断创造未来,开拓自己的生命力。
(8)闵氏借鉴家柏格森的理念,提出“与现实的生命联系的缺失”,即精神病患者失去与自然而然的现实联系,导致了患者内在的时间、空间和共情层面的意识断裂。
2. 精神分裂性的自闭状态闵氏认为,在精神分裂患者的内在意识当中,非理性、直观、生命的动态绵延完全让位于理性、逻辑、的静态停滞,闵氏把这种状态称为“自闭”,并认为自闭状态才是精神分裂症的本质。
闵氏区分了粗糙自闭——逃避到无限制的幻想生活,和贫乏自闭——个体冲动衰退,病态式的理性、过分空间化的思维,闵氏认为贫乏自闭是精神分裂症的本质(5)。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4套(附答案)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4套(附答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第一题(20分)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
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
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
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
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
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
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
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
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
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
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
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
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第一题答题要点: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支持的不足有:(1)康复治疗的支持。
首先,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顾小安,可其父母对照料好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其次,小安家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并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治疗。
(2)社会交往的支持。
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社区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
2.(1)小安的需要有:治疗康复需要;接受教育需要;职业发展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恋爱婚姻需要。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接受社区照顾,社区为小安家人提供训练课程和有关照顾精神病人的技巧。
3.出院计划:(1)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2)给病人和家人进行辅导,包括照顾技巧上和心理上的辅导。
社会工作案例
社会工作案例与爱同行—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十六社区助残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 ;是社会工作者徐江丽与残疾人王某建立专业关系;针对王某的特殊情况和康复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了解王某内在的心理特性和问题;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个案访谈;提供情绪疏导、康复医疗和家庭治疗等服务;激发王某潜能;协助其改变态度;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适应功能;帮助解决问题;促进王某康复、融入社会..该案例获评民政部第三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优秀奖;为西北五省区首个获奖案例..一、背景介绍一基本资料王某;性别:女;年龄:37岁;族别:汉;婚姻状况:已婚;有一女儿;教育程度:初中;生理特征:患精神分裂症;性格特征:孤僻多疑;淡漠;发病时情绪急躁易怒..二背景资料1.家庭背景:丈夫是石河子市新安酒厂的工人;对王某每次发病束手无策;女儿现上小学..王某患病后住院两次;长年服药;没有工作;她的家庭也因病致困..2.个人经历:王某初中毕业后到处打工;无固定单位..2011年3月在绿洲医院住院后;一直未再就业;在家照顾孩子..二、分析预估一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分析:1.经济、生活方面的问题..王某因病无法就业;丈夫单位效益不好工资低..因其求医问诊、子女求学、生活开销等;致使家庭生活困难..2.康复的问题..王某病情较重;发病时常无故与邻居发生争执;在家里发泄;摔打东西;门上、楼梯扶手也被她用刀砍砸多处;给亲友和邻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恐慌..而其女儿也因为母亲的患病;性格、心理发生变化;出现避免与他人交流、母女关系疏离等问题..王某患病后;因需长期服药;家庭经济每况愈下..她的康复问题是这个家庭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主要问题..3.心理方面的问题..因长期失业、发病;有生存的压力;缺少自信;内心充满挫败感;自我认同感低..需要帮助其恢复自信心..4.社会交往问题:性格极其孤僻;与亲戚关系疏远;几乎不同邻居交往..与外界交流也很少;信息闭塞;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较淡漠..二以优势视角的理论找出服务对象的优势:1.服务对象跟他人沟通交流时表达、沟通能力较好;2.服务对象爱好手工;喜欢编织毛衣;3.服务对象丈夫非常关心她;尝试过各种方法和努力帮助她治病;4.服务对象父母等家人经济相对较好;他们有时会来探望服务对象;关心和帮助这个家庭..三、服务计划社会工作者拜访王某和其丈夫;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展个案工作..根据王某的需求;设计出的个案工作方案如下:一服务目标1、协助王某达到康复目的;提升社会功能..2、脱离贫困;家庭和睦;增强生活信心..3、搭建社会支持网络;王某积极融入社会..二服务策略1、为王某提供情绪疏导服务..鼓励王某说出她的困境与痛苦;通过放松技巧、心理疏导的训练使她能够自我调节心情;逐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2、挖掘王某的潜在能力..鼓励王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提升她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和价值..3、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协助王某积极治疗;与家人共同解决她的康复问题..积极争取残联、居委会的资源合作;为她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残疾补助等扶助..4、进行家庭治疗;重塑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5、组织王某的丈夫参加精神病患者护理知识培训班学习..6、开展社区教育和社区宣传;为包括王某在内的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三服务模式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以“人在情景中”的观点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应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且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潜能..家庭的经济困难和孩子出生带来的生活负担是王某造成精神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多年病痛的折磨亦使王某失去生活的信心;自卑、落寞;不与他人交流;病情愈发严重..因此引导王某的丈夫改变其家庭生活环境;正确处理对王某的态度、协助进行系统康复治疗等;可以缓解王某的病情..2、家庭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心理治疗模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协助家庭消除异常和病态的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本案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王某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家庭经济的困难给当年王某带来压力和自卑感;家庭成员的不和谐相处等;都是她患病的原因..尝试重塑家庭的环境;使王某的问题得到解决..四服务程序1、接案:本案是王某的丈夫来社区领取王某残疾人证时求助的..社会工作者首先通过会谈;了解王某的基本情况和生活状况..然后入户与王某见面会谈;了解她目前的心理状况和病情;舒缓可能会产生的不安与忧虑;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2、收集王某的相关资料;分析她的问题与需求进行问题诊断;找出她的优势、劣势..确定王某问题的根源是:a、进行家庭扶助;缓解服务对象压力..b、提供社区康复辅导;协助服务对象系统康复..c、提供家庭辅导;以家庭治疗模式重塑健康家庭环境..3、制定服务目标与策略、签订服务协议..服务目标主要是提供服务对象与他人互动的信心和主动性;重塑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变策略将以直接治疗程序为主;间接治疗为辅..4、在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以鼓励、反映感受、表达同感、正面回馈等方法;帮助王某宣泄内在情绪压力..进行家庭扶助;改善其经济生活状况..请社区门诊医师为其制定康复计划;社会工作者与其丈夫督促执行;在王某情绪较平稳后再运用反映性讨论技术;帮助王某察觉个人内心感受和想法对行为表现的影响..鼓励她采取不同行为表现与工作者、家庭成员互动;增加主动与他人交往的自信..运用家庭治疗技巧;逐步建立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她的康复..鼓励王某参加社区手工小组、残疾人群体活动;挖掘她的潜在能力;提升她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和价值..开展社区教育和社区宣传;积极构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5、在王某病情稳定;人际交往渐多;经济困难得到解决;家庭环境重塑;即服务对象的问题基本解决时;社会工作者便可结案;进行本案的评估总结..6、跟进服务;着重关注王某的服药、康复情况;避免病情反复..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一整合社区资源在整个服务介入过程中;王某本人、家属、朋辈、医生、民政干事、残协员、邻居等相关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整合社区内所有资源;提供帮助与支持..邀请王某经常到残疾人康健室娱乐活动、参加手工小组活动等社区群体性活动;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通过交往;减少她的孤独感;增强自信心..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王某运用减轻个体焦虑、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等心理技巧;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团体协作;有效开发潜能;在欢乐中重塑希望;积极生活..开展社区教育;倡导动员社区居民关心、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提升小区居民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度;组织志愿助残活动;为包括王某在内的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二提供服务1、心理/精神支持服务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和有关医疗护理知识;准确找出王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进行化解..通过个案访谈;观察其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了解她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接触和访谈;王某起初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社会工作者..对此社会工作者始终保持耐心、尊重王某的态度;采用倾听、支持、同理、不批评等技巧;得到她的认同;从接触中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接纳、尊重支持等技巧;初步取得了她的信任..为降低王某自我觉知个人不当行为反应的焦虑和改变抗拒;就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经验的探讨与描述;配合高度支持性技术的运用;帮助她宣泄内在情绪压力..2、医疗康复服务邀请专业医师为其制定康复计划;社会工作者与其丈夫督促检查实施;并将每月随访的病情用686项目C表填写反馈给绿洲医院..组织其丈夫参加精神病患者家属培训班学习;帮助他掌握了相关护理知识;理解患者的需要;给王某提供家庭良好环境;增强王某康复的信心;与医生配合积极治疗..为王某提供医疗救助;协助她康复治疗;坚持服药;稳定病情..3、家庭扶助挖掘社区资源;帮助王某申请了低保、医疗救助、残疾人补助金等社会救助;解决生活困难;给予志愿助残活动等社会支持;使王某得到情绪疏导、压力缓解;以利其康复..4、家庭治疗社会工作者担任指导、启发、协调角色;运用接谈技巧;让王某的家庭成员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直接交流;鼓励互相尊重..发现家庭系统存在的问题;协商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重塑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使王某家庭成员的问题得以解决..三处理危机随时发现并解决服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五、总结评估一王某对服务的满意度通过个案工作;王某的生活自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社会功能得到较大改善..坚持服药治疗;病情稳定;家庭状况也改善很多;已走出生活的困境;家庭和睦..王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周围邻居、居民增多了交流;提升了自信心和认同感..二方案执行情况个案工作的方案执行就是提供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过程;也是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社会工作者整合社区资源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三过程评估:1、介入初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家庭扶助、给予医疗建议等支持;社会工作者与王某的家庭成员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王某及其丈夫都会把家里的情况及病情向社会工作者倾诉;告之治疗经历及家庭困难;社会工作者安慰他们;并表示同感;理解其困难及压力;同时对丈夫积极治疗妻子病情的努力表示肯定..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某及家庭的详细信息、主要的问题和需求;根据家庭情况制定了服务计划..2、介入中期:根据服务计划;社会工作者详细了解了王某病史、尝试过的治疗方法等..由于家庭困难、王某不愿就医等因素;王某未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即建议其申请医疗救助、低保等;缓解家庭困难;积极治疗..王某的丈夫很高兴;建议社会工作者多来探望妻子;这对妻子的病情有改善..丈夫为王某向社区提出申请;社区为王某申报了医疗救助;将其纳入低保;帮助她申请了残疾人补助金;解决了经济困难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与王某丈夫请医师为王某制定康复计划;由社会工作者和丈夫督促她执行计划、坚持服药;控制病情..3、介入后期:社会工作者通过经常性探访及重点帮扶等措施;给予王某家庭情绪支持和经济扶助..同时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王某家庭成员关系也有了很大变化;他们互相体谅;和睦相处..通过社区活动、小组活动;让王某家庭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与残疾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了王某及家人的自卑心理..4、介入结束期:对于王某及其家庭生活态度的改变;王某病情的稳定;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者告知王某丈夫应注意的事项;告知个案服务将会结束;转入个案管理;还是会跟进服务;只是跟进的频率可能会没有那么频繁;王某丈夫也表示理解..四效果评估虽然王某的精神分裂症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是相比之前社会工作者刚接触时还需要强制入院、暗中投药的情况;已经好很多..家庭经济有了改善;解决了基本生活等问题..家庭成员关系逐步密切;王某与家人、亲友和睦相处;与外界交流也不断增多;每天还去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好孩子的饮食和学习..六、专业反思:一对精神残疾家庭来说;康复是他们主要的问题和需求..本案的社会工作者曾有过多年的医疗工作经验;2009-2011年又在绿洲医院进行了系统的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培训和护理知识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仍觉得专业知识的欠缺;还应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精神残疾康复医疗知识..二社区精神残疾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应将侧重点更多地放在家属及整个家庭..多年的求医问诊使家属的精神、经济压力很大;社会工作者经常性探访、志愿服务及来自社区、社会的关爱等;对家属的情绪支持和树立生活信心很重要..三做好社区精神残疾人社会工作;应更好的利用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资源链接者的角色..社区各种社会救助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社区门诊定期随访精神残疾人、社区内各种康健器材、残疾人群体活动等;都是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四社会工作者要多组织精神残疾人家属之间、残疾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家属之间的交流;能使家属交流护理方法;得到情绪支持;获得生活信心;精神残疾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相互倾诉;缓解紧张情绪..通过构建家庭、朋辈支持网络;使残疾人自助互助;共同成长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获奖案例
中国社会工作获奖案例一、儿童福利与保护在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个获奖案例:“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关爱、教育支持和家庭联系等服务。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设立热线电话和组织亲子活动等形式,该项目有效地缓解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老年人服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服务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以下是一个获奖案例:“乐龄家园项目”:该项目针对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生活照顾、健康管理、心理关爱等服务。
通过建立互助小组、开展老年健身活动和文化娱乐等方式,该项目增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三、社区发展与矫正社区发展与矫正是中国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以下是一个获奖案例:“阳光社区矫正项目”:该项目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需求,提供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和社区融入等服务。
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志愿者合作,该项目有效地帮助了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减少了再犯罪率。
医疗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个获奖案例:“爱心医院志愿者项目”:该项目通过招募和培训志愿者,为医院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康复指导和医疗资源链接等服务。
该项目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灾害救援与重建灾害救援与重建是中国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个获奖案例:“汶川地震救援项目”: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该项目迅速响应,为灾区提供了紧急救援、物资发放和灾后重建等服务。
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志愿者合作,该项目有效地帮助了灾区重建家园。
五、贫困与弱势群体援助贫困与弱势群体是中国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
以下是一个获奖案例:“扶贫帮困项目”:该项目针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需求,提供教育支持、就业援助和基本生活保障等服务。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资助和提供生活物资等形式,该项目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一)基本资料:1、案主信息:郎某、男、39岁,情感性精神分裂症,无业2、家庭成员3、居住情况跟附近的邻居相比,案主家所居住的楼房显得非常破旧,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是比较老的两层楼房,家里堆满了很多废旧的物品和衣物,家具较为简陋,家电比较破旧,居住条件很差。
(二)个案来源:案主2005年4月因为精神健康出现问题被家人送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情感性精神分裂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回到家中。
曾经患有精神疾病使案主失去了工作,和朋友也失去了联系。
妻子在他查出患有精神病时,离家出走,家中只剩下他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居住环境较差,家庭经济困难。
并且家人怕他出意外,出于关心常把他一个人关在家里,不允许他外出。
案主情绪不太稳定,病情反复发作,不肯吃药,甚至从2011年10月开始有了轻生的念头。
案主的父母到村委寻求帮助,希望社工能开导案主,使他能放弃轻生的念头,并且按时吃药,接受治疗,后经社工家访及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后经评估后确定介入。
二、问题分析(一)案主经权威部门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发病前曾在部队当过年兵,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后在工作,后因一次交通事故,将一人撞成植物人,需支付大笔医疗费,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二)案主发病前比较聪明,表达能力比较强,但发病后变得孤僻,觉得大家都很害怕他,他怕拖累了家里而产生轻生念头;(三)案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交际群体非常小,偶尔案主病情好点的时候,父母才会带案主外出,去村子周围逛一下之类的;(四)由于家庭困难加上案主的病情,村民、周围邻居对案主及其家庭基本不理睬,案主父母亲比较自卑,没有自信心。
三、服务目标及服务计划(一)个案目标:缓解案主病情,引导案主及其家庭正视目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二)具体目的:1、使案主情绪平缓,放弃轻生的念头,积极配合精神疾病的治疗,缓解病情;2、通过联系爱心人士进行慈善爱心帮扶,解决案主部分家庭经济问题;3、增加案主与家人正常的接触交流,案主与朋友、邻居的正常的交流,提高案主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
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9岁的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他的父母离婚后,他与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是一位全职工作者,经济负担重,时间长,经常需要加班。
小明在学校表现较差,成绩下滑,且情绪不稳定,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哭闹或发脾气。
最近一段时间,小明的老师向社会工作者反映了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解决。
二、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情况并不稳定,父母离异,母亲经济负担重,时间紧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单亲家庭的不稳定性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小明的心理健康。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表现较差,成绩下滑,情绪不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的不稳定性,导致小明在学校学习和情绪上受到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1. 了解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与小明及其母亲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家庭情况和小明的心理状况。
通过深入了解,找到问题的根源。
2. 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向小明和他的母亲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小明可能面临的紧张和情感问题。
3. 提供资源: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小明和他的家庭提供相关的资源,包括心理咨询师、家庭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4. 建立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小明和他的母亲建立一个支持网络,包括亲朋好友、学校老师、邻里社区等,让他们感到有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四、结果评估社会工作者需要持续跟进和评估小明的情况,观察他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并与学校、母亲及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沟通。
通过长期的跟进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小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五、总结与展望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专业的介入和支持,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未来,社会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社会工作典型案例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一、案主基本资料1、案主于某,男,十八岁,系吉安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不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了别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2、案主基本状况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3.精神病纪录:无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5.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二、案例分析1.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时,案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导致了交往挫折的产生,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3嫉妒心理通过和案主的几次交谈了解到案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案主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是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同时,案主还缺乏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案主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案主的成人和成材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回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的扭曲;4从众心理由于案主的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比较低;因此,案主很容易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从众心理;例如,案主本来不想去食堂吃饭的,但是宿舍的其他同学都要去食堂吃饭,案主虽然不太情愿,但是也跟着去了;虽然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之间也极其常见,但是案主的从众心理较其他人来讲要严重的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依赖心理,这也是使案主产生焦虑和困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2.优点和资源案主个人的上进心比较强,悟性也比较高,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大一时曾拿过两次奖学金,和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好;三、目标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帮助案主正确的认识自我;减轻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1短期目标:1.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案主学会全面地和客观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2.增强案主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鼓励案主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3.逐步增强案主的自理能力,使案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别人的依赖;4.缓解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社会竞争;2长期目标:1.使案主正确,客观地认识,对待事物,树立良好的自信心;2.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3.使案主摆脱依赖,重塑自我,消除盲目从众和嫉妒心理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四、理论基础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影响案主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产生相互比较的心理倾向,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甚至说是不可以避免的,当自我感觉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意同别人进行交往;所以,当案主面临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情况时,他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要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唐纳德的认知行为矫正法;他的自我指导治疗,基本上是认知重建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语言;自我陈述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话所带来得影响一样多;认知行为矫正法的一个基本现实是“行为改变的先决条件在于当事人必须注意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表现及如何对别人产生影响”;为了要产生改变,当事人必须要介入其行为的内部对话中,如此他们才能够在各种情景中评估自己的行为;1假设行为改变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历程,包括内在语言的交互作用,认知结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结果发生的;人们对自己所说的什么话会影响决定他们对其他事情所采取的行动,认知机能评定的内部对话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如何受到其他事件或行为过程影响的;2内部对话的机能人际语言与内在语言有着非常相似的形式,他们都为中介性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原则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导和人际指导的内部过程有着相似的形式;内部对话还可以影响到人们对压力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压力源的评价,对自己感到的唤醒的归因以及对自己的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自我语言会影响到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人们在这种情境下的焦虑水平也与这种和情境有关的自我评价有关;如果个体这时只看重自我,只看重他的机能上的不足及对自我不满等思想,这时他的焦虑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环境,并有较高的应付水平,这时的焦虑水平就低;认知也可以影响到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在心境和自我语言之间有着某种关系;思想可以影响行为;我们有很多行为是自动化的或者是由习惯产生的,我们在行为之前也不需要想一想因为习惯经常是迅速而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改变行为,那么我们就必须在行动之前先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思想即内部语言的产生能使不适应行为“去自动化”,即“去习惯化”并为产生新的适应性行为提供基础;3内部对话的结构内部语言第二个重要的机能就是对认知结构的影响和改变;认知结构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语言提供意义系统或概念系统;认知结构可以控制并影响思想策略,寻找并选择某种思想,学习新的技能需要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结构的改变有三种形式:吸收,即新的结构吸收了原来的结构;替代,即原来的结构又伴随着新的结构一起起作用;综合,即原来结构中的成分在更具理解性的复杂结构中仍然存在;认知结构决定了内部语言的实质,而内部对话又可以改变认知结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五、时间与内容安排1访谈1 希望通过与案主及其教室友进行的详细的交谈,尽可能多的收集与案主问题相关的材料,尽量较为全面的掌握案主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征;2 希望通过本次会谈于案主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的基本认同;通过对首次会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使案主意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和案主一起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自信心不足,孤独感和嫉妒心理的存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3 协助案主学习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对话主要由负向德自我陈述和想象以及消极的信念组成,帮助案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使得案主用客观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和问题;4 鼓励案主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尤其是班级里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让案主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去应用会谈中所习得的因应技巧,观察和评量新的行为的结果,同时鼓励案主以正面的信念看待竞争;5 在小组活动之后,和案主进行单独的面谈,让案主反省自己的长处,使案主感觉到嫉妒心理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嫉妒心理的存在害人害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上帝是公平的,不可能给予一切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某一方面的获得必将以另一方面的丧失为代价的;6 同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帮助案主看到展现自身价值,从容的面对困难,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摆脱盲目从众和消除嫉妒心理所带来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案主的重要性;同时帮助案主拟订一些计划,使得案主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来自这些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六、介入策略1工作者必须与当事人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案主需要认同工作的目标,并积极配合完成整个过程;2案主的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当然也有对社会竞争缺乏全面的,客观的了解的心理的影响;为了改善其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案主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手段;3家庭作业很重要,除了一对一的辅导和面谈外,工作员需要安排案主进行积极的活动,使用各种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还导致案主问题的改变;七、评估计划1案主自我表达,如孤独感程度,对社会交往及竞争的看法等等;2工作者的观察,如在交往和访谈中的表现等等;结案报告一、有关案主的基本资料1.姓名:于某2.性别:男3.年龄:184.受教育程度:大学本科在读5.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6.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7.精神病纪录:无8.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9.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二、接触的次数和形式1. 第一次接触:深入到案主寝室,与案主及其舍友进行面谈,收集资料; 2.第二次接触:个别谈话; 3.第三次接触:个别谈话; 4.第四次接触:带领案主参加小组活动; 5.第五次接触:于案主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谈; 6.第六次接触:个别谈话;三.案主的问题包括案主自身及其家庭1家庭图及家庭的基本情况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包括奶奶,父亲,母亲和哥哥,案主本人;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现在在老家务农,和案主一样,案主的哥哥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母亲患有肾病,医药费开支较大,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又因为案主及哥哥的学费开支也比较大,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2案主呈现的表面问题和自我处理的方法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得知,案主所呈现出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和盲目从众心理等等;由于案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比较高,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他现在的学习,生活的不良影响及对他今后发展前途的影响;他也尝试着采取一些措施来矫正这些病态的心理问题;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大一下学期曾经求助于校医院的心理医生,并且认为医生的建议是有用的例如主动和班级上的其他人打招呼等等,但是案主却不能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服用一段时间心理医生开的药物,身体反应状况不是很好,就停掉了;四、案主的表面描述外貌和能力案主身高一米七六,体重六十二公斤,长相一般,脸上有一块一厘米左右的疤痕,据称是小时候和哥哥一起打闹时不小心被哥哥给砸的;在学习方面,案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学有余力,虽然是文科生,但是比较喜欢数学,在大一上学期校级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过一等奖,大一时两次期末考试数学都是满分,同时记忆力也比较好,虽然和同学们不怎么交往,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叫上他的名字;五、家庭的社会背景1.案主的爷爷奶奶在建国前都是地主,但是拥有的土地数量不是很大,自食其力,土地全部都是案主的曾祖父经商赚钱购得的;建国后,土地被没收,案主的爷爷奶奶也因此成了改造的对象;由于是自食其力,而且做了不少好事,最后没有成为斗争的对象,最后被释放;分到了一小块土地,能勉强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案主的爷爷总共有三个孩子,案主的父亲排行老大,还有两个妹妹;据案主讲,案主的父亲和两个姑姑学习都很用功,尤其是案主的父亲;当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了市里面的第一名,但是由于案主的爷爷早逝,家里面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妹妹需要照顾,同时又是家里的唯一的劳动力,所以就没有上已经心仪已久的大学,而是进了本地的一所师范学校,为的是尽快拿到铁饭碗来补贴家用;师范学校毕业后,案主的父亲被分配到离家较近的一所小学里担任数学教师,这样家里面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案主的两个姑姑就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安下心来读书了,后来在案主父亲的支持下双双考上了大学;这些年来,案主的父亲始终没有放下书本,后来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学位证书,并且由于工作努力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案主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后便进了纺织厂工作;后来因为纺织厂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因此,案主的母亲便下岗在家待业;后来经人介绍,案主的父亲认识了案主的母亲,与1985年结婚,于1986年和1988年分别生下案主的哥哥和案主;2.家庭的沟通方式案主的父亲比较民主,一般会尊重案主的个人意见,但是这种民主并不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它至少不能违背一些基本的原则;而案主的母亲比较专制,不允许案主同她顶嘴和拥有同她不一致的意见和看法等等;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案主和父亲之间较少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又不肯和母亲交流;3.家庭的决策方式家庭的日常事务主要是由母亲决定的,除非出现了重大的事情或者是重要决策来由父亲来决定,因为案主的父亲比较喜欢迁就别人;4.案主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一般,除了自己的舍友和父母外,还有自己的姑妈和舅舅,但是不经常和他她们在一起,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在学校里尤其是在大学,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宿舍内,和宿舍之外的其他人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他产生一定的需要时,便会觉得自己很孤单,在他有困难时,往往很难及时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使得案主的焦虑情绪时常增加,有时会感到无依无靠;相比较而言,案主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好,由于父母都老实本分,勤劳善良,在民风比较纯朴的乡村社会里,人际关系比较好;再加上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培养出了两位重点大学的学生,父母亲的声望比较高;5.家庭的生活状况由于处在农村的缘故,其自然环境受工业污染较少;但是和集市相隔较远,导致一些生活和生产用品的购买不是很方便;如前所述,案主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当然,农产品的销售也是案主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案主的奶奶年龄较大,已经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兄弟二人都是在校大学生,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来源;家庭平均的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六、对案主家庭的评估1.案主的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可能与案主家庭的经济情况有关;由于案主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又来自于农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使得案主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别人进行交往,从而导致自我封闭和孤独,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单一;2.同时,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也是导致案主盲目从众的直接原因;。
当我成为患者--一位精神健康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思考
我是一名精神健康医务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承担着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随访、康复与宣教等工作。
“全人”视角的专业素养要求早日回归社会。
与我建立初步信任。
“我的脚趾也被砸伤过,肯定很疼。
不过没什么大问题,回家多休息。
”看到我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医生说出自己也有相似体验,来加深我对他的信任。
“工作中受伤是难免的。
以前,我为了按住一位不配合打针的患者,被同事将针尖误插到手上,然后看着他淡定地拔出来。
”同事满脸愁容,一直在询问我的伤情,医生用他的风趣幽默逗笑了我们。
还记得初入职场时,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秉持专业初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不知从何时起,我习惯了以“助人者”的姿态去对待患者,用所谓“职业化”的视角去看待医患关系,殊不知这些做法深深羁绊了我走近他们内心的脚步,无意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误解。
这次受伤让我成为患者,获得了真实的就医体验,也能重新观察医生、反思自己。
作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者,我要根据患者需求灵活转换身份,用“医”的技术,从“患”的角度出发,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 建立信任是基础“水”一般的关系,是精神健康医务社工与精神障碍患者建立的最恰当的关系。
水,圆润通融,但又不失原则。
在与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放低姿态,忘记自己“管理者”的身份。
如果以“管理者”的姿态与患者当我成为患者—一位精神健康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思考1崔桃桃 1徐韦云 2张伟波 1汪作为 1李川文章编号:2096-5893(2020)06-0413-02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202040362);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标准预研制项目(2020WB09);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管理研究基金课题(X2020059);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9411950800)作者单位:1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2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通信作者:汪作为4132020年11月 第3卷 第6期 |叙事医学|沟通,会放大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的病耻感,也会引起他们的不适。
东莞市残联社工典型案例
市残联社工典型案例个案篇个案登记表(1)个案基本资料:案主姓名(化名) 小A 性别女年龄 22岁社工姓名陈锦蔡督导姓名郭俊泉接案时间 2009年11月(2)个案来源:接案原因及途径1、途径: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精残部转介,后经与服务对象接触建立专业关系后确定介入。
2、原因:小A精神残疾(精神分裂)贰级,于09年11月中入住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是被家人送来托养中心进行托养的,她自己并不情愿入住本中心,并表示她很不理解家人将其送来中心康复的做法,入住托养中心时情绪很不稳定,比较低落沮丧,不愿与人说话交往,一再要求家人把她接回家。
(3)个案背景资料:引发/重要事件、曾做出调试及成效、行为表现、人际关系、情绪状况、精神病记录、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支持网络(能获得的资源)等1、重要事件:高中时小A由于对自己期望过高导致学习压力过大,之后出现行为异常,如强迫性学习、自言自语、无故发笑、乱发脾气、打人,并伴有被害妄想等,后停学求医;情况稳定后,小A开始从事服装销售工作,在工作中对一位男同事产生情愫,并错以为那位男同事亦喜欢她,但事实并不如此,因此她感到感情受挫而耿耿于怀、郁郁不安,加上工作升职受挫打击后再次发病,求医稳定后送来托养中心托养。
2、情绪及行为表现:小A入住托养中心时情绪很不稳定,比较低落沮丧,不愿与人说话交往,并一再要求家人把她回家,甚至在工场进行工疗时,小青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偶尔会突然晕厥,但经过医生检查,并未发现身体有任何异常。
3、精神病记录:小A是精神残疾(精神分裂)贰级,曾入住广州某精神医院及东莞市新涌医院进行治疗各一次。
4、家庭状况及支持网络:小A家庭经济状况不错,家里有父母双亲、三位姐姐及一位弟弟,共七口人,母亲是精残病患者,三位姐姐已出嫁,大姐与三姐常来往于娘家,二姐嫁往外地。
家里对小A比较疼爱及关注,十分支持小A,特别是她父亲、二姐与三姐;她父亲为照顾她妈妈与她已辞职在家,二姐与三姐也在生活上和情感上也给予大力的支持。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精神疾病患者问题和需求
轻度表现为瞳孔扩大、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出汗、 口渴、呼吸困难、震颤、反射亢进、头痛、兴奋躁动症状 。
中度中毒表现为精神错乱、谵妄、幻听、幻视、被害 妄想等精神症状。
严重中毒时表现为心率失常、痉挛、循环衰竭、呼吸 抑制、高热、昏迷甚至死亡。
二、精神疾病患者的问题和需求
(二)精神病患者的需要
治疗和康复的需要
患者家属及相关人员应正 视精神疾病,并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方法,使患者病情得到 缓解或治愈。
二、精神疾病患者的问题和需求
(二)精神病患者的需要
社会尊重和关爱的需要
社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 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 爱,会更利于他们的治疗和康 复。
发药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认清患 者姓名、性别、面貌等后再发药。
二、给药后的照护 1. 用物整理; 2. 观察药物疗效和副反应。
谢谢观看
医务社会工作
项目二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CONTENTS
目 录
01 医务社会工作流程及方法 02 社区健康社会工作实务 03 医院社会工作实务 0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工作实务 05 康复医务社会工作 06 残障康复社会工作 07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08 特殊患者的社会工作实务
二、慢性中毒表现
长期使用苯丙胺类药物后可引起慢性中毒,出现颜面 发红、瞳孔扩大、血压上升、心率快、腱反射增强,伴有 少睡、少食,精神活动无目的性。
突然停用药物可出现戒断反应,表现为全身倦怠感, 情绪变化、抑郁、焦虑,严重时可出现强烈的痛苦体验、 恐怖性噩梦、自杀企图,还可出现定向障碍、意识障碍、 头痛、大汗、剧烈的肌肉挛缩、忽冷忽热感。
因此,精神科的用药护理,除按一般给药护理 常规外,还应加强药物作用的宣教、解释等。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与应对以昆明会所精神康复服务实践为例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伦理问题的重要性,不断推动精神康复 社会工作的伦理研究和实务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精神健康人群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观看
2、利益相关者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实务中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如服务对象、家属、社区等。 工作者在处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很容易陷入利益冲突和角色矛盾的伦理 困境。
3、责任与担当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复杂的精神健康问题时,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者可能面临责任与担当的伦理困境,如无 法有效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期望等。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 境与应对以昆明会所精神康复服务
实践为例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伦理困境
引言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实务是一项精神健康服务的专业领域,其伦理原则和服务 质量对于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社 会工作者常常面临诸多伦理困境,如保密性、知情同意、专业关系等。本次演示 以昆明会所精神康复服务实践为例,探讨这些伦理困境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应对之策
1、制度建设
为降低道德风险,应加强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实务的制度建设。具体措施包括: 建立完善的工作规范和伦理守则,明确工作者的职责和行为边界;加强监督和评 估机制,确保工作者的行为符合专业标准和道德要求。
2、专业人员培养
为提高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化水平,应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具体措 施包括:设置专业培训课程,提高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2、知情同意:在开展服务前,社会工作者会充分告知服务对象服务的目的、 内容、潜在风险等信息。对于无法提供知情同意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会寻求 其他合法合规的途径获得知情同意,如通过合法监护人或相关部门的授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一、病人一般资料:蒋XX,女,初一学生,因情绪低落近半年,成绩显著下降,迷恋上网,由母亲带来咨询。
蒋XX在小学时是老师夸奖的好学生。
性格乖巧、听话,服从教导,做事认真负责,因而常常受到表扬,很少受到批评,成绩优秀,爱好绘画,性格较内向,团体活动参加较少,但有几个知心好友。
小学毕业后,考入一所重点中学。
原来的伙伴都不在一起,同时,重点中学里面都是学习尖子,竞争气氛比较浓,好强的蒋XX发现自己学习不像小学那么出类拔萃吃力,也没有一个好朋友,觉得十分很不习惯,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心情一直十分沮丧,父母工作较忙,晚上回家一般已近半夜,早上很早就出门,生活起居由保姆照顾,感觉家中缺少交流,没有人理解自己,周末偶然有时间全家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父母又会没完没了地告诫“只有像我们那样考上名牌大学才会成功”,搅得他心烦意乱、食而无味,感到压力很大,上课时常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学习成绩下降,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忙碌而粗心的父母没有追问成绩下降的原因,也没有到学校去了解情况,母亲还因此大发雷霆,动手打她,还警告她要好好用功,不然要取消其寒假出国旅游的计划,患儿此后情绪越来越差,整天心神不定,睡眠不好,老做噩梦,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接连几次的单元测验一次比一次差,从班上的前10名,逐次退步到20名、30名、甚至40名以下。
老师找他谈过一次,感觉很想改变,并努力改变自己,但不能坚持,情绪经常反复,心情抑郁,学习没有积极性,早上不愿起床,要叫上好几遍才慢慢腾腾起床,母亲性情急躁,往往大喊大叫,患儿也逐渐学会顶撞对抗。
期末考试排46名,父母非常生气,果然取消其出国旅游的计划。
寒假在家里上网,被各类“精彩纷呈”的网络游戏所吸引住,还以匿名的方式交上了几个网友,觉得心情好一些了,可以在网上找到认同、安慰、发泄,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开始每天呆在网上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有时长达十多个小时,不到一个月又觉得上网也没什么意思,便不再上网,只是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顺心,经常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妈妈愿意带其出外旅游,也高兴不起来,最终玩得也不开心。
新学期开学后几天后,不愿上学,早上起床后就立即进行电脑操作,妈妈只好强行送其到学校,上课时,有关游戏的情况反复出现在脑海中,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对同学乱发脾气,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不完成作业,终于引起老师的重视,主动跟家长沟通。
其母一怒之下将电脑买掉,并让保姆接送上学,以防其到网吧上网,同时还要给她请家教,被其坚决拒绝,认为自己变笨了,不可能有好成绩。
父亲虽然很少打骂患儿。
但也没阻止母亲的行为,常常责怪患儿不听话,不努力学习,枉费父母的心血。
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学业,面对父母不理解,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患儿想到自己过去很爱学习,现在不但成绩显著下降,而且原来有兴趣的看电影、听音乐、出国旅游也索然无味,有时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因而下不了决心。
在学校老师的提醒下父亲曾带其去某儿童机构做过智力测试,结果基本在正常水平,后经人介绍带来咨询。
患儿上学前曾有2年被寄养在外婆家,6岁来深圳团聚,后母亲被派往香港工作三年,家务由保姆打理。
从小性格较为内向,尚能与小朋友合群。
病前自尊心极强,不愿意承认错误,平时有事不愿向父母述说。
从小与母亲关系不好,其母性格暴躁,经常不分场合大喊大叫,有时还打骂患儿,所以经常不与母亲说话,其父性情温和,对妻子言听计从,近5年家庭基本无亲子游戏活动。
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精神检查:仪态整洁,被动接触,情绪低落。
能自述内心体验,讨厌学习,讨厌母亲,最烦的是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真正爱自己,没有人理解自己,不愿意说话,觉得学习不好,活得太累,生活没有意义,有过死的想法,但没有自杀行为,自知力存在。
二、分析诊断:诊断:抑郁症(轻)、人际交往障碍、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此病例有如下特点:1.青春少女,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顺心,经常想哭,但又哭不出来,成绩显著下降,对原来有兴趣的看电影、听音乐、出国旅游也索然无味,有时很悲观,有自杀想法但没有自杀行为,自知力存在。
2.病前个性内向、认真,自尊心极强,不愿无精神病家族史。
3.体查与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4.有与父母分居的经历,母亲被派往香港工作三年,父母工作繁忙,母亲性格急躁,患儿认为父母对自己漠不关心,亲子关系紧张。
5.升学后新环境适应不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人际交往障碍。
6.有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的倾向,但为继发性。
三、施治方案:本案例患儿患有抑郁症(轻),人际交往障碍、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这种情况在深圳并不鲜见,尤多见于经过努力奋斗事业成功的对子女期望值较高的知识分子家庭,但通过2次咨询,发现其虽是因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的表现且与家人发生冲突而来咨询,但那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抑郁症是主要矛盾。
因此治疗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分析其产生抑郁症原因可能与以下有关:一是家庭高压,高压力的由三方面因素构成,患儿父母成功榜样压力、患儿父母期望其成功压力,亲子情感表达不良,患儿有强烈的潜在的爱缺失感;二是患儿自身性格上的不良因子作用,抗挫心理不强,将一次未达到家长和自己的预定目标的偶然事件一般化,便出现了紧张、焦虑等症状;三是升学后患儿新环境适应不良。
根据患儿的表现,考虑到起病时间不长,情绪虽低落,但自知力尚存,在交谈中表示想改变现状,只是苦于自己无法摆脱这种烦恼,蒋XX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作为成功人士的父母亲只知道给他穿得好,吃得好,从不关心心里想些什么,只是学习上常常给他施加压力,考得好父母的脸绽开了花,考不好父母的脸就皱巴巴;特别讨厌母亲,怀疑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认为母亲的打骂最令人伤心,因此治疗的关键是积极改善亲子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重塑自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实施治疗方案如下:1、亲情拓展游戏――重建家庭功能,改善亲子关系治疗的突破口选择积极改善亲子关系,以减轻患儿思想压力,考虑到改善母女关系是关键因素,因此在给家长咨询时,重点介绍童年与亲人分离经历,长辈情感表达不良对患儿的负面影响,母亲听了后,意识到自己由于忙而漠视患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忽视了患儿的情感需求。
主动提出要积极配合,医生于是具体要求从两个方面配合,其一是多注意爱的情感表达,其二不再打骂患儿。
结合患儿家庭具体情况,建议近期一定到海上田园进行亲情拓展游戏。
并严格要求父母放下平日的架子和威严,和患儿一起必须完成每一个项目。
妈妈在很多项目上遇到了困难――丈夫和患儿都已顺利地走过水上轮胎桥,只有她退缩了。
在丈夫和孩子的热情鼓励下,犹豫了足有半小时的她,终于鼓足勇气一步一步爬了过去。
母亲深有体会地说:“开始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运动起来肯定不行,医生又要求一定要全过,心理压力挺大的,尤其是过桥时,在孩子的鼓励下我过去了,自信心就增强了,以后的项目就不会难倒我了。
我是第一次发现,孩子比我们还行;而且,我也第一次感到,自己需要孩子的鼓励。
”在游戏中,孩子的有些项目超过父亲,更多项目超过母亲,看着父亲好笑的动作,看着母亲的犹豫爬行,孩子开心的笑了,原来爸爸妈妈也不总是那么成功的(患儿原以为只有自己没用),心理上的巨大阴影消失了。
家人共同参加的亲情拓展训练使家长收获也很大。
父亲说:“通过今天的拓展训练,我感觉,平时要求孩子过高,会加重他们的胆怯心理。
”妈妈说:“在很多项目上,我觉得自己都有能力过去,只是心理问题。
这就使我想到,孩子有时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单从学习上找原因,还应该找找孩子的心理原因,通过帮孩子解决心理问题来帮助他更好地面对挫折困难,更快地成长。
”以后亲情拓展游戏又持续了4次,亲子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融洽,母亲开始不相信孩子的进步比较持久,后来也越来越投入到游戏中去,现在,每周一次的亲情拓展游戏已成为这个家庭的惯例。
游戏治疗的效果相当好,患儿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感觉到,无论成功与否,他们永远是我的爸爸妈妈,无论自己学习成绩如何,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
”2、社交能力训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患儿内向、孤僻、不愿主动与人交往的性格特征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内在因素,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领域不合群又加深了负性心理印痕,因此让患儿学习生活技巧,可以帮助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一点一滴成功;让患儿学习交友技巧,给孩子创造交友机会,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引导孩子寻求适当对象交朋友,运用适当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上学时孤独感。
在详细了解患儿的成长背景并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必要的指导后,我们为其制定了社交能力训练计划:要求孩子做一种家务,后经商量确定为洗袜子,每天坚持做。
外出办事的能力:到邮局取邮包,寄持号信等,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增长社会经验。
要求孩子主动到学校交一到三个好朋友,互相常串门,一起玩耍,认识对方的父母或家人,并要求父母改变态度,鼓励其交友。
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描写与周围人交往时的快乐感觉。
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其报名参加运动会等。
以上要求看起来简单,家长甚至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但实施时效果不错,患儿开始觉得自己“有能力,不再什么也不会了”,“今天很开心,我喜欢的很多东西,XXX也很喜欢,我们多么相象啊,我不再孤独了”,“我以前太偏激,原来生活里高兴的事情也不少”。
3、加深自我认知,重建自信为了使患者彻底摆脱抑郁情绪,必须寻找孩子的优势,激发孩子自己的潜能,因此培养和重塑孩子的自信十分重要。
患者原来学习成绩一直较好,升入重点中学,一次未达到家长和自己的预定目标,便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无用,这样便出现了紧张、焦虑等症状,学习自然越来越差,因此,我们首先表扬其日记文笔优美、情感丰富,建议将文章修改投稿;其次让她回忆小学时的情况,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本来是有能力的,然后让她回忆进入中学后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这时,孩子有所领悟,意识到问题并不像焦虑的那样严重,并不是自己没用,最后总结自己小学是死记硬背,上中学后,增加了抽象概括性思维的课程,小学时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所以才感到力不从心。
咨询结束要求她认真观察一下别人是如何读书的,最好是和学习好的同学一起讨论个问题。
约定一个月以后再见面。
一个月还不到,就接到孩子母亲的电话,说孩子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孩子十分高兴想提前见面咨询。
见面时,孩子首先拿出报纸给医生看,医生便有意问她,“你现在相信自己了吗?”“当然,我已经找到原因啦,只要改进学习方法,我肯定有能力考好的。
”至此,咨询顺利结束,共10次,每次50―60分钟。
孩子的进步,离不开母亲的配合;同时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母亲也得到了教育,并有了相应的改变:在言语上、行动中,以往总是停留在抱怨、打骂的状态中,现在是对患儿的进步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能够牢记"鼓励为主"的原则,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患儿支持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