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第二章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二节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第一课时鱼课时目标1.能够区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归纳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4.知道鱼类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鱼类的合理捕捞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
学习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学习难点:鱼类的呼吸特点。
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前面已经学过的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引出脊椎动物的类群。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出示淡水鱼和海水鱼的图片。
教师讲解: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鱼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鱼类的多样性。
探究鱼的呼吸特点。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鱼鳃鲜红,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每一片鳃由又多又细的鳃丝构成。
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鱼离开水后,鳃丝黏结在一起,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会窒息死亡。
探究鱼的外部形态,认识鱼的身体结构。
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遇到的阻力。
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①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②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③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④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分析鱼离不开水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①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都是国家的重要产业;②鱼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融入了人类的文化;③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我国于1986年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目前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已经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上。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三 鸟和哺乳动物(教案)
三 鸟和哺乳动物基础主干梳理一、鸟适于飞行的特点项目 特点 意义外部 形态身体呈流线型 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体表覆羽 能搏击空气,使鸟高飞,或平稳滑翔前肢变成[①]翼 内部 结构 [②]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强劲动力骨骼[③]胸骨上有高耸的龙骨突轻、薄 减轻体重生理消化 直肠短,排便快 消化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能量呼吸:有[④]气囊辅助[⑤]肺呼吸循环:心跳频率快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 2.前肢变成翼; 3.有喙无齿;4.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三、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项目恒温动物变温动物特点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举例鸟和哺乳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体温恒定的意义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分布的范围四、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表:大多数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
2.体温: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
3.生殖发育: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4.牙齿:(1)分化: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2)意义:牙齿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特点: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意义: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五、鸟、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鸟与人类的关系(连线):2.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有益:①作为食物: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②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③经济价值:一些哺乳动物的皮毛等,如貂皮等。
④其他用途:如导盲犬、警犬、军马等。
(2)有害:如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疾病。
【归纳提升】 脊椎动物的特征比较类群 体表 呼吸器官 体温 生殖鱼 鳞片鳃变温卵生两栖动物 皮肤裸露、有黏液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爬行动物 鳞片或甲 肺鸟 体表覆羽 肺,气囊辅助呼吸恒温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肺胎生【辨易错】1.鸟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内。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 教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二章认识细胞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初中,对生物学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经验。
部分学生可能已有使用简单放大镜的经验,但显微镜的使用对他们来说仍是全新的。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耐心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目标生命观念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建立生命由细胞构成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细胞观察实验。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 观察并识别不同种类的细胞。
难点 1. 正确调节显微镜,以获得清晰的细胞图像。
2. 理解并解释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显微镜、细胞切片、实验报告纸、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含显微镜使用视频)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细胞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吗?它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哪里?”3. 简要介绍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引出课题《学习使用显微镜》。
4. 讲解显微镜的历史,强调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 观看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聆听教师关于细胞和显微镜的讲解,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对细胞及显微镜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演示显微镜结构及1. 展示显微镜实物,逐一介绍显微镜的主要部件,如目镜、物镜、调节旋钮1. 认真观察显微镜实物,聆听教师讲解。
使用方法等。
2. 演示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取镜、安放、对光、放置标本、调节焦距等步骤。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作业: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9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教学设计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人体的结构层,是前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和生活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来认识动物体和人体的构成,也为今后学习动物的结构特点、行为方式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了细胞通过分裂会产生新的细胞,对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很有兴趣,但是学生的认知理解有限,加之内容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1.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体会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生物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概述动物体的组织的形成过程,2.识别动物体的基本组织教学难点:描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认同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五,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疑问,人是怎么来的,没错,那便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经过一系列变化,就能发育成胎儿,最终呱呱坠地,那你知道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细胞的数量增加以外,还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物体内多种多样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结构层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探索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细胞分化既然细胞分裂出来的新细胞与原细胞一样,那么生物体内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的细胞又是怎么来的?三,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1、动物的生长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受精卵2、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一样吗?4、受精卵——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四、组织概念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
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
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知识目标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特点。
- 掌握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的多样性-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3. 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技巧-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制作细胞玻片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引入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细胞的重要性。
2. 介绍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组成和功能,通过示意图和简单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探讨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细胞器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二课时:细胞的多样性1. 复上节课内容,确保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有基本的理解。
2. 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特点。
3. 探究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通过对比实验加深学生的认识。
4. 进行细胞类型分类的游戏,加强学生对细胞多样性的理解。
第三课时: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技巧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多样性有较深入的了解。
2.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实践操作。
3. 引导学生制作细胞玻片,让他们亲自体验观察细胞的过程。
4. 合作展示学生制作的细胞玻片,让学生欣赏不同细胞的美丽。
研究评价1. 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3. 给予学生适当的回馈和评价,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 教科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细胞示意图和图片- 显微镜和玻片- 实验用具和材料参考资料- 《生物教学辅导资料》- 《细胞学导论》-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3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在老版教材中安排3个课时教学,在2024版教材缩减为1课时,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有所降低。
教材中举例的动物多为生产生活常见的动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动物类群与代表动物结合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求答案,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了解、掌握几种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
3.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是共同体的关系。
树立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代表动物有哪些。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课前尽量多的找一些无脊椎动物到课堂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鲍鱼和鱿鱼的名称中都有“鱼”,那么它们是鱼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二、出示教学目的1.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每个类群的代表动物主要有哪几种?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新课教学1.概念。
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椎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
根据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你能不能举例说出你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蟋蟀、知了、田螺、蝗虫、蚯蚓、蜗牛…)大家认识那么多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主要分属于哪个类群,同学们能够分辨吗?(1)刺胞动物代表动物(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蜇、海葵等)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涡虫是扁形动物,涡虫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长1—1.5厘米,背腹扁平,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能够自由生活)。
大多数扁形动物都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猪肉绦虫,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三 鸟和哺乳动物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
第二节脊椎动物
三鸟和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总结:
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鸟是恒温
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
的变化而改变,它们是变温动物。
鸟的主要特征:体温恒定;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教师讲解课本P96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鸟的呼吸过程。
让学生自己总结。
2.哺乳动物
板书设计
三鸟和哺乳动物
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爬行动物的生殖特点引出鸟和哺乳动物与之生殖的不同,再让学生说出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都是为下一个环节--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打下伏笔。
鸟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内容中,我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观察、对比,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探究出鸟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鸟和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这一环节中还注重到知识的进一步整合,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提问、阅读教材、教师小结让学生理解鸟和哺乳动物的这些主要特征对它们生存的重要性;鸟和哺乳动物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辩证的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1《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1《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授课时间:课型:实验课课时:1核心素养生命观念: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2.学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能规范的使显微镜,并看到清晰的物象科学思维:通过显微镜和永久玻片观察微观的生物世界,并能观察细胞结构。
探究实践:通过图片,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解决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态度责任:通过对显微镜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与实践,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与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1.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正确对光,调焦,从而观察清晰的物象.3.教学准备课件、显微镜,标本,擦净纸,显微镜的使用视频。
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环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显微镜下的微小生物。
一滴水中有什么呢?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我们要研究细胞,首先要看到它。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看清楚就必须借助显微镜。
播放显微镜发展史介绍视频。
学生活动:自己浏览课本,了解显微镜发展史,以及常见的单目显微镜、双目显微镜、数码液晶显微镜等。
活动意图:了解显微镜发展史,及显微镜的功能及作用环节二:认识显微镜的构造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看教材P17,对照单目显微镜,从上到下辨认显微镜各部分结构。
两人一组,合作学习,认识显微镜结构。
2.教师示范:光学显微镜操作方法:①取镜和安放从镜盒中取出,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壁,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并安装目镜,强调手指不可触摸镜头。
②对光调光转动转换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大光圈对准通光孔→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目镜看到圆形明学生活动对照教材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名称及功能。
分小组共同学习,认识显微镜,真实感受各部件的功能,如辨认目镜和物镜,调节准焦螺旋等。
观察,模仿,记忆。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一 鱼(教案)
第二节脊椎动物一鱼基础主干梳理一、脊椎动物的类群1.概念: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2.类群: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二、鱼的主要特征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躲避敌害,二是能通过鳃在水中呼吸。
1.游泳:适于游泳的特点:(1)体形:身体分为Ⅰ头部、Ⅱ躯干部和Ⅲ尾部三部分,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可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遇到的阻力。
(2)体表:覆盖着鳞片、其表面有黏液。
(3)[①]侧线:在躯干部两侧各一,能够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4)鳍:起协调作用。
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维持身体平衡。
[②]尾鳍控制前进方向。
(5)躯干部和尾部:可以通过摆动,提供动力。
2.呼吸:(1)鱼鳃的结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的颜色呈鲜红色,其中密布毛细血管。
(2)呼吸运动: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填“同时”或“交替”)张合的。
(3)气体变化:流出的水和流入的水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
3.主要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辨易错】1.脊柱..≠.脊椎..:脊柱是由多块脊椎骨组成的。
2.名字中带.“鱼.”而非鱼...的动物:章鱼、鲍鱼和鱿鱼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甲鱼和鳄鱼属于爬行动物;鲸鱼属于哺乳动物。
3.易错字词书写:臀鳍..______ 鳃.________ 脊椎..______ 流线型.____ 鳞.片______ 黏.液______ 【识图解】鱼的呼吸过程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时,水进出鱼体,同时,进行气体交换。
微情境到菜市场买鱼时,怎样才能判断鱼的新鲜程度呢?提示:根据鳃的颜色。
由于鳃里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活鱼或刚刚死去的鱼的鳃是鲜红色的;若鱼死去很久,鳃的颜色就会变成暗红色。
素养分层评价【基础演练】知识点1脊椎动物1.脊椎动物指的是(A)A.体内有脊柱的动物B.生活在水中的动物C.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D.体内无脊柱的动物2.我们在动物分组中,将鲫鱼、带鱼分为一组,将章鱼、蝗虫、蛔虫分为一组,将它们分成两组的依据是(B)A.是否用肺呼吸B.有无脊柱C.是否为水生动物D.是否营寄生生活知识点2多种多样的鱼3.下列关于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B.著名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鲤鱼C.有的鱼吃水生植物,有的鱼捕食水生动物D.鱼分为淡水鱼和海洋鱼4.鱼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专业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专业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生命的奥秘第一节:生物与生命第二节:生物的特征第二章:生物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细胞的生活第三章:生物的分类第一节:生物的分类依据第二节:生物的分类单位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到生物与生命的密切关系。
2. 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活过程,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3. 学会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 生物分类的方法与原则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细胞的生活过程3. 生物分类单位的认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挂图、模型、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介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
讲解生物分类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知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以实际生物为例,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
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绘制细胞结构图。
进行生物分类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生物分类的方法与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解释生物分类的原则。
2. 答案: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保护细胞,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内有能量转换器等。
生物分类的原则: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2.2+脊椎动物++鱼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鱼主备人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和探究活动,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描述鲫鱼类适应水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两栖类的主要特征2、尝试比较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异同。
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生活环境。
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鱼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学会总结鱼类的基本特征,如能游泳、在水中呼吸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实验观察鱼的体型、运动、呼吸等,总结鱼的特征,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体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理解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区别,以及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应强化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通过设计生态瓶实验,学生可以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这有助于培、创造性思维5。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生物学知识,还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渗透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具体策略)环保教育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 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案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教学反思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
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 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 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2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知道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掌握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3.通过对几类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4.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了解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的视频等。
导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教师展示图片,问海葵和鱿鱼体内有脊柱吗这样的动物被称作什么动物学生回答。
总结: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们。
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刺胞动物。
1.常见的刺胞动物:海葵、水母、海蜇、水螅等。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辐射对称的意义: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绦虫、血吸虫等。
2.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两侧对称的意义:两侧对称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捕食和防御。
教师:出示大屏幕,并板书课题。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刺胞动物。
水螅是刺胞动物,请同学们以水螅为例,了解刺胞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主要特征。
教师在大屏幕中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阅读课本,观看图片并总结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引导:涡虫是常见的扁形动物,请同学们以涡虫为例,了解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主要特征。
提问: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这对其生活有什么意义?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物圈、环境、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概念;了解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3.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分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准备教具:显微镜、幻灯片、图片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生物和环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生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的外形、结构、行为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适应和影响自己的环境的?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生物圈和环境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地球表面上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水分和空气,都有各种各样的生物。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都属于什么范围?(属于地球表面上能够维持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的范围。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维持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的范围,包括大气层、水域和陆地表层。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境,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环境有什么不同?(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方面有所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影响了生物的分布、结构、功能和行为。
)讲解环境的概念: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存活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或因素。
2.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境中存在着哪些因素,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哪两类?(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及其表现。
1.2 生物圈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生物圈内的生态系统。
第二章:人体的结构层次2.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细胞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
2.2 组织、器官和系统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教学内容:人体的主要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第三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3.1 植物体的结构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细胞到植物体。
教学内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各层次的结构和功能。
3.2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教学目标: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4.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目标: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
教学内容: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4.2 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内容:食物的消化系统、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
第五章:生物能进行呼吸5.1 呼吸作用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5.2 呼吸作用的实质教学目标: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实质的相关知识。
第六章: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6.1 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教学目标:了解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教学内容:排泄的定义、途径及重要性。
6.2 排泄的主要废物教学目标:了解排泄的主要废物。
教学内容:排泄废物(如尿液、二氧化碳等)的成分和排出过程。
第七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1 应激性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应激性的概念。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细胞分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分裂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细胞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结合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3.课堂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细胞分裂的实例,总结细胞分裂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在实验环节,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观察。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分裂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分裂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了解细胞分裂在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作用,理解细胞分裂与生物体健康的关系。
4.掌握细胞分裂的相关术语,如细胞核、染色体、纺锤体等,并能正确运用。
c.设计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2.针对教学难点,我计划采取以下策略:
a.使用模型和教具,如染色体模型、纺锤体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胞核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
b.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何保证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从而突破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二节脊椎动物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过程1.两栖动物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青蛙的发育过程视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观察思考:蛙的形态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89-90内容,让学生先观察青蛙的形态后,思考以下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青蛙的体表布满黏液,这对它的生存有什么好处?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 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提示: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青蛙的皮肤在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2.爬行动物教师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爬行动物与之前学过的其他动物有什么不一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91-92内容,思考下面这些问题:1.蜥蜴生活在什么地方?2.蜥蜴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身体表面有什么?)3.蜥蜴靠什么运动?怎样运动?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学习了以上知识后,请同学总结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异同点。
教师进行点评后,作出归纳。
3.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92,让学生自己总结。
板书设计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时第课时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4、植物为什么是生产者?动物为什么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举例说明如何起分解作用的?如果没有分解者,想象一下我们眼前会怎样?通过图Ι-17,可以得出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并以用图解的形式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分别扮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并由各小组代表讲解各自的作用。
教师强调:(1)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所以被称作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真菌外,还有另一类看不见的生物在起作用,那就是细菌,森林中的落叶以及其他生物遗体也是被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分解的,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利用,细菌和真菌被称为分解者。
(2)师: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明白了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有关系的。
比如虫吃树叶,鸟吃虫子,形成了吃与被吃的关系,这就形成了食物链,多个食物链便成了食物网。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通过“观察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这是一个什么生态系统?2、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3、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4、假如人们大量的捕捉青蛙,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会造成什么危害?5、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通过进一步探究,你知道人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地位吗?(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以抢答形式展示交流以上各题的答案。
教师强调:书写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写,到最后一个消费者结束,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后方,表示前一个营养级被后一个营养级所吃。
注意箭头的方向不要写反了。
以一条食物链为例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师: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呢?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阅读课本后回答上述问题。
阅读“资料分析”讨论下面问题: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3、有哪些途径会破坏生态系统?我们从身边哪些事情做起可以保护生态系统?4、依据本节内容制定一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小组代表展示各题的答案,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强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2010.菏泽中考)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这个食物网由条食物链构成。
(2)此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构成。
(3)对猫头鹰而言,能量消耗最少的食物链是。
(4)猫头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是来源于(5)如果当地有人开办工厂,导致该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中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以及人为破坏环境,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从而使生态遭到破坏等知识,综合性较强。
其中第(3)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虽然随食物链传递,但是由于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都在消耗能量,因此物质和能量也在随食物链递减。
答案:(1)4 (2)生态系统(3)绿色植物→鼠→猫头鹰(4)绿色植物(5)鹰巩固训练,检测反馈《综合能力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梳理总结,反思升华引导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
教后反思:第课时自西部源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河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
它们沿途还形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最终夹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生态系统。
4.数千年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
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
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
请你分析:(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4)看了上述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些什么?(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1、生态系统的种类,他们各自的特点。
2、各个生态系统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圈的。
3、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教后反思: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保护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鱼儿离不开水,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若让他们对调,结果会怎样?(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
)学生列举常见生物生活的环境。
指出这些环境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学教材14页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阅读教材,小组探讨对照实验的概念。
探究实验设计。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探制。
分组进行探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问题探讨:⑴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光”引起的?⑵只用一只鼠妇行吗?为什么?6、试验拓展: 探究湿度对鼠妇的影响。
7、除光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学生举例并谈及认识。
学习任务二: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形象说明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2.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生物之间的三种常见关系----捕食、合作、竞争。
三、系统总结:引领学生明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尝试应用1、让学生分析A与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做出科学的解释吗?五、诊断评价1.青岛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海洋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A.温度B.阳光C.盐分D.气体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A.合作B.竞争c.寄生D.捕食3.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A.光照B.土壤湿度C.±壤温度D.土壤中的无机盐4、荔枝不能在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温度较低B.北方降雨量少C.北方光照不足D.北方土壤贫瘠5、在稻田中,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蚜虫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6、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少。
决定此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照B.水分C.空气D.温度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结果交流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布置课后作业: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
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
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
但这节课还得上。
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
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习目标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5、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形成保护环境的观点。
难点和重点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结合上节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实例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如夏季植物枝繁叶茂,到了冬季寒冷季节植物是否会因寒冷而死亡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小组内探讨: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课件展示、分析众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乌贼的墨囊、猫头鹰的利爪、尺蠖的拟态等,体会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播放相关的生物影片。
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拓展反思: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每年都有很多种生物灭绝,我们应当怎么办?学习任务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以蚯蚓为例,它被人们誉为“地下的耕耘者”,为什么?来引入生物的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