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爱因斯坦与原子弹》《回忆鲁迅先生》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爱因斯坦与原子弹》教案 北师大版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教法
选择
朗读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18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爱因斯坦的知识,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解题:题目表明本文的内容与爱因斯坦和原子弹有关。全文也以此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深刻地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展示了人物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伟大灵魂。
课题
比较探究《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学习
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知道本文的有关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叙事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写法。品味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爱因斯坦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崇高思想品质。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爱因斯坦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崇高思想品质。
指导朗读,发现问题,及时指据预习介绍搜集到的有关爱因斯坦的知识。
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资料再做补充。
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掌握先学方法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知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讨论问题。
秦关根的《爱因斯坦》用传记的形式描写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也通俗地介绍了相对论的历史渊源、基本思想。
七年级语文新学期课本内容简介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新学期课本内容简介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新学期课本内容简介二. 新学期课本知识概要:1. 知识归纳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祖国”、“献身”、“奋斗”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格、逆流勇进、心志坚毅。
继续着重培养精读能力,进一步学习“比较”阅读法,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略读实践。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心灵的欢歌、独特的自我、动人的事、寻常的人、抒发真情、感悟生活,涉及写的基本观念问题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春”字变形记、日+月+草=?、“活”与“死”的妙用、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语言“仪仗队”。
2. 新学期课本简介第一单元:千古涛声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
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
“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第二单元:斑斓春色本单元的主读课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
而另一篇林斤澜的《春风》,却只写风,北国的春风,能给人什么感觉呢?不妨比较一下各自的妙处。
“比较•探究”中,精选了几篇古代诗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叶绍翁《游园不值》、宋祁《玉楼春》、辛弃疾《鹧鸪天》、杜甫《春夜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这些都是古诗中歌咏春天的名作。
第三单元:慷慨正气本单元这个主题下,大致有两个话题,一是在民族危亡时的爱国情感问题,一是面临死亡时坚守气节、坚持信仰的问题。
两篇主读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分别代表了这两个话题。
“比较•探究”中,老舍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过零丁洋》面对死亡,以诗歌抒发爱国豪情,还有陈毅的《梅岭三章》和陆游的《示儿》,梁启超的《谭嗣同之死》和狄斯妮的《勇气》,对他们的事迹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想像他们当时的精神状态,将对“幸福”、“勇气”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
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
”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
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精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分析
精品资料范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生死肠》,散文集《桥》、《回忆鲁迅先生》等。
1935年因《生死场》而蜚声文坛。
1936年东渡日本。
l940年在香港发表了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病故,年仅31岁。
2相关背景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孔乙己》。
3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等生活细节的叙述,从平凡小事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
七年级回忆鲁 迅先生知识点
七年级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七年级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鲁迅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首先接触到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他童年时期的生活场景。
百草园是他童年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还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在这个小小的园子里,鲁迅先生充满了好奇与欢乐,尽情地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
而三味书屋则是他求学的地方,虽然有着严格的先生和枯燥的功课,但孩子们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阿长与<山海经>》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身边一位平凡而又特别的人物——阿长。
阿长是鲁迅先生的保姆,她粗俗、迷信,还喜欢切切察察,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完美的人,却费尽心思为鲁迅先生买来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这让鲁迅先生对她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普通人的真挚情感,也让我们懂得了不能以貌取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也是七年级的重点篇目。
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教导,让他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温暖。
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修改鲁迅先生的讲义一丝不苟,还关心他的解剖实习。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让鲁迅先生意识到,仅仅学医并不能拯救国人,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来唤醒民众的觉醒。
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更反映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来揭示社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童年、对故乡、对亲人、对师长的回忆和思考。
他用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进步。
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体会他的写作技巧。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四单元比较探究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写法借鉴
1、情节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 2、人物描写符合人物身 份。
本课小结
本文主角是爱因斯坦,其他人物都是陪衬。一 般地说,陪衬人物都不容易写好,但是本文中 的陪衬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爱因斯坦 他善于公关,当与握有重权的人物交往产生挫 折时,精心设计了委婉的进言策略,不是正面 进攻,而是拉开时间的距离,讲历史故事,不 让对方处于被动的接受,而是进入自己设计的 逻辑空白,与自己的意图会合。这样就不是说 服对方,而是对方自己得出的结论。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爱因斯坦在决 定人类命运的关头的思想斗争。这 和《居里夫人和一克镭》不同,居 里夫人所涉及的是她的信念和美国 公众的炒作之间的矛盾,而爱因斯 坦面临的却是科学家的历史选择和 良知之间的矛盾。
1、文章并没有把他绝对神圣化,甚至也 没有把在科学上的成绩绝对化。
2、作者没有把爱因斯坦当作天才的偶 像,而是把他当作一个人,一个有心理 活动过程的人,十分注意层层深入的表 现他的情绪产生变化的过程。
背景资料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 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精 力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 他的相对论首创了物理学的新 纪元。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 白尼、20世纪的牛顿。爱因斯 坦也是一位进步的科学家,他 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民永远纪念他。
秦关根的《爱因斯坦》用 传记的情势描写了爱因斯坦的 一生,也通俗的介绍了相对论 的历史渊源、基本思想和意义。
检测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
寒噤( )
驱( )赶
聒( )噪
敦( )促ຫໍສະໝຸດ 禁锢( ) 倦怠( )港埠( ) 踱(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北师大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知识目标: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ﻫ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描绘了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鲁迅的杂文深刻反映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那么,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正像同学们所讲,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Contents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活动安排与指导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作业布置及批改要求 •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计划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回忆鲁迅先生》背景介绍
在学生互动环节,将加强引导,提前设计好互动话题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 互动效果。
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制定下一阶段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文学素养。
分享与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 补充或提问,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3
教师点评与总结
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 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 究鲁迅精神的时代意义。
04
学生活动安排与指导
阅读活动:阅读全文,了解鲁迅生平事迹
阅读全文
安排学生独立阅读《回忆鲁迅先 生》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主要 内容。
播放鲁迅相关视频或展示鲁迅照片
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入鲁迅形象,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导入
向学生提出与鲁迅相关的问题,如“你了解鲁迅吗?”、“你读过鲁迅的哪些 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
讲解环节: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文章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回忆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萧红与鲁迅的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爱因斯坦与原子弹》课件
• 2、人物描写符合人物身份。 • 不论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 写,均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例如 写爱因斯坦“用拳头托住下巴 颌……”说明爱因斯坦对此事的关 注程度;又如写罗斯福总统的话: “亲爱的亚力克,这件事情由政府 出面组织,是不是不太合适呢?” 体现了总统说话的委婉。
课文中那些语句写出了原子弹爆 炸的威力之巨大?
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 题目解说
• 文章以“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为题, 表明本文的内容与爱因斯坦和原子弹 有关。全文也以此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展开情节,深刻地反映了事情的真实 情况,展开了人物的伟大品格。秦关 根的《爱因斯坦》用传记的形式描写 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也通俗的介绍了 相对论的历史渊源、基本思想和意义。
拓展延伸
• 如今,许多人把原子弹给人类带来 灾难的罪过归结到爱因斯坦身上, 对此,你如
坦当作天才的偶像,而是把他当作一 个人,一个有心理活动过程的人,十 分注意层层深入的表现他的情绪发生 变化的过程。得知法西斯德国正在进 行原子弹研究,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虽然说话声音仍然“很低”,但是神 情“很专注”。 。
探讨人物形象:爱因斯坦是一个怎 样的人?
原子弹爆炸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相关文学常识 。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
3、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明 确本文的中心。
。
认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 家。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物理学 的理论研究。他的相对论 开创 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人们称他
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
牛顿。爱因斯坦也是一位 进步 的科学家,他有强烈的正义感 和社会责任感 ,1999年12月26 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
爱因斯坦与原子 弹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爱因斯坦与原子弹》课件
爱因斯坦不喜欢上学,因为当时德国的学校不 准许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他有一种在监狱中的 感觉。爱因斯坦曾对他的叔叔雅各布说他很讨厌数 学,尤其讨厌代数和几何。但是,他的叔叔雅各布 给了他很生动的启发,这给他的功课带来了很大的 变化。爱因斯坦完成了代数书上所有的习题。当其 他的同学还在学习初等数学时,他已经学习微积分 了。爱因斯坦决定要当一名数学和物理教师。 爱因斯坦曾就读于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并以优 异的成绩毕业。但是,他却无法找到教师的工作, 后来,他在瑞士政府的专利局里就职。专利局的工 作很轻松,于是,他把好多时间用在了创立自己的 学说上。其中有一些就是关于相对论的理论。
重点语句理解
1.“大自然把原子能禁锢着。我们有 权利把它释放出来,用它杀人吗?” 2.“这一千个太阳,没有给人世间带 来温暖和光明,却在世界上投下了一千个 阴影。”
课文总结
本文借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的相关史实, 说明了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开发所引 起的间接作用,并以其良好初衷和事 实的巨大反差来告诫世人何平的重要 性,新式武器的研发应以造福人类为 ,并且他还 给出了能够衡量物质能量的表达式——E=mc2。E代表 了物质的能量; m 代表了物质的质量; c 是光的速度。 此表达式说明了极小的物质可以产生极大的能量。还 可以解释为什么太阳可以数百万年地发光发热。这个 公式还导致了原子能的发现。 爱因斯坦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的获奖 并不是由于相对论,而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 这一发现推动了现代电子学的发展,其中包括广播和 电视。爱因斯坦成了名人后,他却感到很寂寞,他几 乎没有亲密的朋友。他写到:奇怪的是,被这么多人 知道,却又这么寂寞。我在自然中看到的东西博大精 深,我们的理解仅其一二而已。
认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热爱 物理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 究。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人 们称他为 20 世纪的哥白尼、20 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也是一位进步的科学家,他有强烈 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民永远纪念他。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出生于德国理论的理论生理学家,他发展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着力点之一相对论。
他的工作也因其对科学哲学的影响而。
以下是整理的爱因斯坦与原子弹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胡若山,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爱因斯坦与原子弹》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文章叙事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写法。
3、品味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学习学术论文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内容】一、题目解说文章以“泡利与原子弹”为题,全部内容表明本文的内容与爱因斯坦和原子弹有关。
节录线索也以此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深刻地发人深省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展开了人物的伟大品格。
二、背景资料几位爱因斯坦是几名伟大的科学家。
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
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也一位是一位进步的研究者,责任感他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风气责任感,人民永远纪念他。
秦关根的《爱因斯坦》用传记的形式叙述描写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也透露通俗的介绍了相对论的历史渊源、基本思想和意义。
三、生字、词1、给下列生字注音;寒噤( ) 驱( )赶聒( )噪敦( )促禁锢( ) 港埠( ) 倦怠( ) 踱( ) 黑黝黝( ) 蓦( )地2、解释下列词语寒噤聒噪禁锢倦怠忧心忡忡蓦地四、朗读课文,合作学习1、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爱因斯坦与核爆》导学案1.掌握文中生字词、文学常识及写作大背景。
2.理清故事梗概。
3.通过分析课文体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4.学习作者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推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整理一、作家作品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文学组织)的发起人之一。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2.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迺(nǎi)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萧红”是她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二、字词1.读音轻捷(jié)忧郁(yōuyù)虔(qián)诚疙瘩(gē da)草率(shuài)解剖(jiě pōu)紊(wěn)乱踌躇(chóu chú)遭殃(zāoyāng)咳嗽(sòu)校(jiào)对揩(kāi)桌子调羹(gēng)阖(hé)眼睛深恶(wù)痛绝变幻(huàn)无常2. 解释(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多含贬义。
三、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4)调侃玩笑;5)大家冲破忧郁心境,会心一笑;6)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7)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9)与大家看电影;10)把阅读当休息;11)午后待客与夜间工作;12)吃鱼丸;13)亲手包书;14)带病拼命工作。
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精要6
第四单元学习目标1.搜集、整理有关课文的背景资料。
2.速读和朗读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4.将各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比较文章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进而在比较阅读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要点分析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是伟大、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有写重要事件的,有写伟人的日常琐事的。
所写的内容,都表现了伟大、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教授。
文中记述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祖国、民族的伟大贡献,体现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以一个崇拜居里夫人的资深女记者的眼光来看居里夫人平凡的一面,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无私、崇高的品格。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在决定人类命运的紧要关头的思想斗争,表现了科学家的预见性、洞察力以及善良、纯正的个性品德。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运用朴实平淡的语言,表现了鲁迅先生伟大中的平凡,时时处处像普通人一样可亲可爱的神态和悠然坦荡的博大胸怀,再现了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爱国情怀。
邓林写的《父亲的退休生活》通过叙写邓小平退休后读书报、散步、游泳三种日常活动,反映了一代伟人敢于挑战困难的胆识和勤于思考的智慧。
鲁迅的《自嘲》可以说是一幅自画像,诗中通过反语自嘲,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憎恶,对当权者及其走狗的蔑视和鄙夷,表现了鲁迅恩怨分明、疾恶如仇的品格。
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通过对两种人、两种不同人生的鲜明对比,歌颂了鲁迅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赞扬和深切怀念之情。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巧妙地运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做这只船上的船长,借船胜利归来时人们的欢呼,表达了人们对林肯总统的爱戴,借船长英勇地牺牲表达了人们对林肯总统遇刺身亡的无限悲伤和深切悼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爱因斯坦与原子弹》《回忆鲁迅先生》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爱因斯坦与原子弹》《回忆鲁迅先生》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chōnɡchōnɡ烬.jìn寒噤.jìn忧心忡忡..mò dì噪.ɡuōzào港埠.bù蓦地..隔三差.五chà轻捷.jíe绸.条chóu窘.jiǒng 阖.hé剖.pōu旷.代kuàng抽屉.tì遭殃.yāng祷qí紊.乱wěn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词语烬:火烧物体之后剩下的东西。
寒噤:1、亦作“打寒战”。
2、因受冷﹑受凉或患病而身体颤动。
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骄阳:强烈的阳光。
聒噪:声音杂乱;吵闹。
敦促:催促。
港埠:港口;码头。
蓦地:突然。
明朗:①明亮:天青云淡,大地明朗。
②明白;明显:心下豁然明朗;态度不明朗。
顽皮:形容顽劣,不知好歹。
亦指顽劣的人。
旷代:以前时代没有出现的情况。
阖:1、关闭。
2、门扇,门板。
3、(也作“合”)全,总共。
剖:1、破开,分开。
2、分析,分辨。
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办。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隔三差五:连续不断地进行。
5、作者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
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
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
他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萧红(1911-1942),曾笔名萧红、悄吟、田娣、玲玲,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中篇小说《马伯乐》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1、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2、了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写作能力目标学习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四)思想教育感受伟人高尚的行为,感人的言语,独特的个性,辉煌的成就。
三、教师建议《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下面三点内容是因为时间顺序还是别的原因而放置文章的末尾部分? 用一个共同适合的词语反映它们在各篇中的地位。
1、邓稼先在试验遇到危险时说:“我不能走。
”不是时间原因。
是内容的布局,记述部分的升华,表现主人公精神境界的最亮点。
2、居里夫人坚持要在赠予仪式前修改好文件。
特意不按该文叙事的时间顺序抽取出来放置最后,以突显这有力表现主人公高尚品质的最深刻一笔。
3、爱因斯坦得知广岛、长崎事件后的痛苦神情和心理反应。
是时间顺序所至。
更在于能着重表现爱因斯坦远见卓识的忧愁,起到掩卷长思的效果。
以上三笔皆为各篇画龙点睛之笔。
详见练习二。
《回忆鲁迅先生》(一)这篇长文主要是细致记述了鲁迅生活、工作中的琐事。
从自己阅读的直接感受出发,说说这样纪实伟人鲁迅的好处。
1、真实感,伟人和凡人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存在。
2、直观感,琐事五官可感,鲁迅的为人、处事跃然纸上。
3、趣味感,许许多多有关鲁迅的事实闻所未闻。
详见练习一。
(二)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类长文为什么不是流水帐,反而能成为刻画鲁迅的经典之作?1、记载鲁迅最后岁月的日常琐事,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2、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3、信笔所至,无雕琢之痕,有自然之趣的更高层次的化境散文。
4、适应琐记特点,形成短小自然段为主、不断重现“鲁迅先生”的句段开头、叙述与抒情交错的独特文风。
5、通篇为白描细节,几乎无一褒词,而鲁迅神貌跃然纸上。
详见练习一答。
(三)品读“鲁迅通宵工作”“明朝会”等小节,以研讨1、2观点分析阅读感受,说说最动人的片断或细节。
1、研讨l、2观点在两小节中均明显体现,但各有侧重。
2、“通宵工作”节“令人震撼”,“明朝会”节“可能是最动人的片断”。
3、“通宵工作”中毛笔“站”、拖鞋“停”的独特的拟人韵味。
4、其他节段的类似精读。
详见练习二解答、词句品味说明第3点。
(四)选择文中一、二则鲁迅说的话,领悟其隐含的妙趣或道理。
1、“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此句以正理歪说、装糊涂的幽默风趣表达揭穿装神弄鬼者。
2、“你们自己学着做,若没有我呢!”此句妙在一语点破迷津,说明“后继者总要自己开拓前行”的哲理。
详见练习三。
四、课文讲解《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一)文章主旨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这里所选的尽管是他们的一些片言只语,但由此足以窥见他们心灵的光辉。
文章以原子弹研制为线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通过文章的叙述,我们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在原子弹研制前后的心理,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无奈和苦闷。
(二)文章思路西拉德来访——提出研制要求爱因斯坦写信——指出时局特点原子弹爆炸——内心的苦闷。
(三)重点语句轰隆一声巨响,天空中出现一个大火球,它比一千个太阳还热,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它向世人活生生地展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公式。
然而,在爱因斯坦的想象中却出现了另一幅图景:这一千个太阳,没有给人世间带来温暖和光明,却在世界上投下了一千个阴影。
分析: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
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
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
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四)写作特点文章全面体现的是:爱因斯坦的确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大人物,但他不是神,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
他是圣人,也是俗人。
爱因斯坦还时时关注着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演进。
他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或亲历了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丑恶和灾难。
面对市俗政治的各种纷争和冲突,他不遗余力地以虔诚的宗教情感坚持着人道主义立场与良知,不断表达他的热望与真知,在严肃而热情的思考中抨击人类的迷失,并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颂扬科学的进步。
虽然他没有直接参加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但他与原子弹的关系是无法否认的。
为此,他敬奉的理想是:“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使它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
他相信未来的人类会消灭使人痛苦的饥饿,人类能够消灭战争,和平、友好地相处。
爱因斯坦这种健康、乐观的思想,是值得珍视的。
(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如:第一句插入到原文“文件还须加以修正,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
但是按照这个文件,在我死后,这一克镭就成为私人财产,成为我女儿的产业。
这是绝对不行的。
应该把它算作赠予我的实验室的礼物。
能不能找一个律师来?”,体现她用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崇高行为给女儿树立榜样,对女儿的教育也有许多独特的做法。
第二题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
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
不论记一件什么事,总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
篇末点出了主题,卒章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还要指出,告诉读者道理不宜枯燥的议论,也不必作者自己长篇大论的说理。
这几篇课文都采用了这种写法,从人物的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细小的心理入手,以小见大,这看似无意,却是着意安排,把要说的道理溶于记事之中。
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章主旨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正是通过生活细事抒发真情实感,让自己“一日不能忘”的事情通过她的笔长存在广大读者心中。
萧红笔下的鲁迅是崇高的,但又决不是令人感到高不可攀或难以置信。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提供的鲁迅生活细节很多是高度性格化的,在描绘鲁迅完整的生命世界时突出了他性格的个别性。
比如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工作时坐的椅子是硬的,休息时的藤椅是硬的,到楼下陪客人时坐的椅子又是硬的”。
从“吃”和“坐”两个侧面,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二)文章思路内容: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病中生活。
形象:个人化的鲁迅——可亲的鲁迅。
(三)重点语句“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
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分析:这段文字,是萧红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
萧红不愿意接受鲁迅逝世这一残酷的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挣扎,只用“气喘”“喘着”两个词一带而过,极力烘托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
这段文字中有排比,有对偶,有长句,有短句,朗诵起来舒缓而流利,自成韵律,洋溢着抒情诗般的调子。
(四)写作特点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十五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章除提供了鲁迅的史料外,还旁及许广平、海婴——有关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为了解鲁迅、特别是研究鲁迅所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