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16 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下)doc 初中语文第一部分: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4 分〕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释词:〔4 分〕⑴年且九十〔且:〕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⑶杂然相许〔杂然:〕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3.讲明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 4 分〕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4.以下讲法不正确的选项是〔〕〔3分〕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进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概和坚强毅力,也讲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亲小孩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要紧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咨询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4 分〕⑴愚公之因此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缘故是。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 分〕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 分〕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进展上起什么作用?〔 4 分〕9.讲讲以下句子使用的语气:〔 4 分〕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10.译句:〔 4 分〕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不有什么表达作用?〔 4 分〕〝笑〞:〝长息〞:第二部分:〔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第四课《愚公移山》·精粹系列同步练习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A 基础储备卷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4分)(1)高万仞()(2)惩山北()(3)出入之迂()(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孀妻()(6)始龀()(7)一厝朔东()2、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聚室而谋曰()(4)杂然相许()(5)曾不能损()(6)遂率子孙荷担者()(7)汝心之固()(8)惧其不已也()3、默写填空。
(7分)(1)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且焉置土石?”(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4)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山不加增,?”(5)自此,,,无拢断焉。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5分)(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5分)(2)你认为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5分)(3)你是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主要人物的?(5分)A、愚公B、智叟5、问题探究。
(15分)(1)作者塑造愚公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5分)(2)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5分)(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5分)6、请简要介绍一下列子和《列子》的有关情况。
(6分)B 综合提升卷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8分)(1)曾()(2)担()()()(3)塞()(4)曲()()()2、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1)河阳之北()(2)聚室而谋曰()(3)其妻献疑曰()(4)叩石恳壤()(5)寒暑易节()(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7)北山愚公长息曰()(8)子子孙孙无穷匮()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然后写出本字,并解释意思。
(6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苏教版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承担 B.胆子 C.担心 D.负担答案:B解析:分析:B项“胆”读dǎn;其余三项读dān。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C解析:分析:C项这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非封建迷信。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答案:B解析:分析:ACD三项“之”是助词,的。
B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答案:B解析:分析:ACD“其”都是代词,B项“其”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
5.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答案:C解析:分析:作者以神话的形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020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同步练习3
【文库独家】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Z20分十分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何苦而不平()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5.翻译。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二、作文:片断练习
[Z50分三十分钟]
题目:雨后的校园。
(300字左右)
练习答案及点拨
一、孝查加粗词、通假字、“之”的用法、句式和译文。
答案:1.(1)通达(2)即使(3)短乏、不足、尽(4)愁2.(1)通“慧”(2)同“无”。
3.(1)代词,指愚公。
(2)助词的(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去销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B。
5.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二、作文:片断练习(略)。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承担B.胆子C.担心D.负担答案:B解析:分析:B项“胆”读dǎn;其余三项读dān。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C解析:分析:C项这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非封建迷信。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答案:B解析:分析:ACD三项“之”是助词,的。
B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答案:B解析:分析:ACD“其”都是代词,B项“其”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
5.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答案:C解析:分析:作者以神话的形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课文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课文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愚公移山》课文同步练习参考答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愚公移山》课文同步练习参考答案课前自主预习:步骤三:课堂互动探究步骤四:学以致用方法指导:如何解答文言文拓展探究题文言文拓展探究题是一种开放性试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关注的试题,也是最有分量和最精彩的试题。
因为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想辩证、独特、创新的理解。
[解题技法]方法一:如果是欣赏题,我们可以借用现代文阅读中的解欣赏题的方法作答。
方法二:如果是人物评价题,我们要根据人物性格特点作答。
方法三:如果是感悟题,我们要从文章寓意、人物的优秀品质、故事的含义等角度悟出道理作答。
方法四:如果是建言献策题,我们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方法五:如果是补充例子题,我们要根据要求列举出人物或事件等。
素材积累:有关战胜困难的格言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
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罗兰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
——贺拉斯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莎士比亚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巴尔扎克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初中每学年应掌握的重点知识版块初一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初一语文学科和小学的语文相比,课本的内容更广更深,篇幅也有所加长,知识点的数量和难度也相应增加;老师讲授的内容从拼音、字词、句子、简单修辞等最基础的汉语知识,逐步转变为理解、分析、欣赏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1)阅读能力。
这个阶段应重在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同时要兼顾对抒情性散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练习。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下) (10)doc初中语文 (1)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下)(10)doc初中语文 (1)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那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概和坚强毅力,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也讲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那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学法引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审美鉴赏不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
对话,不仅表达了人物各自的鲜亮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进展。
如其妻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讲〝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专门大的差异。
再如在情节的进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进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难点突破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讲明了什么?[析]这两咨询,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明白得、把握。
[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专门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单,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讲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概和坚强毅力,也讲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下) (6)doc
《愚公移山》练习[轻松学习夯实基础]1、本文选自,作者相传为时。
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有:。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⑴惩山北之塞.()⑻指.通豫南()⑵荷.担着三夫()⑼高万仞.()⑶出入之迂.也()⑽一厝.朔东 (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⑾无穷匮.也 ( )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⑿始龀. ( )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⒀智叟.( )⑺孀妻..遗男 (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意思。
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释义:⑵甚矣,汝之不惠。
通,释义: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释义:⑷一厝朔东。
通,释义:4、这则寓言故事运用了和的写作手法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一个是,一个是。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日(聚室:)7、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8、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9、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0、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11、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二、同步解读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1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1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15、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苏教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C、高万仞.(rèn)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D、河曲智叟.(sòu)一厝.(cuò)朔东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交换)B、何苦.而不平(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C、而山不加增.(加大)惧其不已.也(停止)D、方.七百里(周长)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笑而止之B、跳往助之C、惩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闻之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至,汝之不惠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一厝朔东5、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6、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
【迁移与拓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
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愚公移山练习苏教版20202012128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基础练习题1.选出下列加粗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承担 B.胆子 C.担心 D.负担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5.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6.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7.文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9.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甚矣,帝之不惠。
语文: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苏教版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 ) 始龀( )孀妻( ) 智叟( )穷匮( ) 箕畚( )( ) 惩山北之塞( )( ) 荷担者三夫( )亡以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曾不若孀妻弱子曾:______________(2)杂然相许许:______________(3)寒暑易节易:______________(4)操蛇之神操: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一厝朔东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辨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的异同。
(1) 方七百里(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方其远出海门吾义固不杀人(3) 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5.解释“河阳”和“汉阴”中的“阳”“阴”二字的含义,并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14题。
(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7.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焉置土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就今天看来,你认为愚公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请说明理由。
(二)列子学射①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下) (13)doc初中语文 (1)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下)(13)doc初中语文 (1)一、语段:〝河曲智叟…………亡以应。
〞1、对〝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字的明白得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通〝无〞,不。
〔2〕逃亡。
〔3〕灭亡。
〔4〕通〝无〞,没有。
2、对〝甚矣,汝之不惠〞明白得准确的一想是〔〕〔1〕你太不实惠了。
〔2〕你太不聪慧了。
〔3〕你聪慧得太过分了。
〔4〕你实惠得太过分了。
3、对文段内容的明白得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缘故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B、愚公坚信移山能成功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増。
C、愚公的观点,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思想。
D、这一段讲明了智叟是一个真正的聪慧人。
二、语段:同上语段一。
4、以下个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4〕河曲智叟亡以应。
5、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山不加増〞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1〕河区智叟笑而止之曰〔2〕何苦而不平〔3〕人不知而不愠〔4〕黑质而白章6、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2〕其如土石何?译文:。
7、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缘故是什么?愚公坚信能移山的依照又是什么?答:;。
三、语段:〝北山愚公者…………始一返焉。
〞8、用〝‖〞画出下面句子中朗读该停顿的地点。
邻人京氏之孀妻有遗男9、讲明加点的词:〔1〕杂然相许。
〔〕〔2〕且焉置土石。
〔〕〔3〕子孙荷担者10、从这一段文字来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纳的方式是,运一次土石需要的时刻。
11、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答:。
四、语段:同上语段一。
1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B、以残年余力〔曹刿〕咨询:〝何以战?〞C、曾不假设孀妻弱子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虽我之死虽人有百手13、选出对以下句子意思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1〕聚室而谋: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商量〔2〕而山不加増:而且山不能增高〔3〕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慧了〔4〕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14、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咨询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动身,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愚公从进展的观点动身,认为五、语段:同上语段一。
苏教版九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精品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16愚公移山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河阳之北( )(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固不可彻()固众人()(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俗诉__法律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8、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二、阅读探究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下) (3)doc初中语文 (1)
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下)(3)doc初中语文(1)【知识储备】1.字词积存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咨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如何样呢?如……何,把……如何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慧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忧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忧。
惧其不已:可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那么经常处于困窘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如此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专门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专门多关于他的传奇。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咨询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讲,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那么草木皆生,去那么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讲:〝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假设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赠送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咨询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库独家】
16《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2.释词:(4分)
⑴年且九十(且:)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⑶杂然相许(杂然:)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4分)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分)
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4分)
⑴且焉置土石?()
⑵如太行、王屋何?()
⑶何苦而不平?()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0.译句:(4分)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笑”:
“长息”:
第二部分:
(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13.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4.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
(2分)
15.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2分)
16.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2分)
17.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2分)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8.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3分)
(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
大学:大学者。
19、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
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
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20、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3分)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
(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30分)
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正面形象,学完本文后,想必你对愚公的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看愚公的形象吧,把你的观点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