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的秘密,王松舟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记录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作者介绍 (3)2. 书籍背景 (3)3. 主要内容 (4)二、文本解读篇 (5)1.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6)(1)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8)(2)增强教师教学质量 (9)2.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 (10)(1)深入研读文本内容 (11)(2)分析文本结构特点 (12)(3)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13)三、教学设计篇 (14)1.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15)(1)以学生为本原则 (15)(2)系统性原则 (17)(3)灵活性原则 (18)2. 教学设计步骤与实施 (19)(1)制定教学目标 (21)(2)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 (22)(3)实施教学过程并评价效果 (23)四、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24)1. 教材结构与特点 (25)(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26)(2)教材特点与优势分析 (27)2. 教材使用与改进建议 (28)(1)合理使用教材资源 (30)(2)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材改进与优化建议 (31)五、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31)一、书籍概述在这次阅读的旅程中,我深入探索了《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底蕴。
该书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不仅揭示了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还结合教学实际,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准把握文本特点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还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应当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掌握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念。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和指导性的小学语文教育书籍。
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还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王崧舟教师博览我固执地认为,细读文本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我跟老师们开玩笑:“你们备课,假如手头没了教参,怎么办?”有老师说:“没事儿,我有教案集,而且是全套的。
”“是的,我们有全套教案集。
假如,教案集也没了呢?”有老师说:“也没事儿,我有网络,搜一下,全有了。
”“是的,搜一下,全有了。
但是,允许我再矫情一回,假如网络也没了呢?”老师们沉默了。
其实,沉默的原因很简单,也很深刻:当什么都没了的时候,我们还有独立面对教学文本的勇气和能力吗?其实,课程改革的所有问题,最终一定会集中到一个地方——课堂;而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又一定会集中到两个问题上。
第一个就是教材问题,第二个就是教法问题。
教法的背后,一定有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着教师对教材内涵和主旨的把握。
也就是说,教师有怎样的教材理解,就会有怎样的教法选择。
因此,就语文课程而言,我认为教材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知道“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教材要解决的,是方向问题;教法要解决的,则是方法问题。
如果方向错了,你的教法再丰富,再灵活,再高效,就像寓言故事所讲的,你的马儿跑得再快,你的驾驭技术再高,你带的盘缠再多,也没用!不但没用,反而会帮倒忙,会使你离楚国越来越远。
对语文教师来说,教材问题才是前提、关键。
那么,如何解决教材问题呢?根本出路只有一条——细读文本。
这是我一贯强调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第一是细读文本,第二是细读文本,第三还是细读文本。
若没了教参,没了教案集,没了网络,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独立自主地细读文本的功夫。
有了这身功夫,你便大可在语文的江湖,“传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远山高。
正义不倒,会盟天下英豪,无招胜有招”。
1、直面文本先读教材,先直面教材,先用心用力地钻研教材。
这才叫直面文本。
“直面”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是“首先”,直面文本就是首先读文本;第二是“直接”,直面文本就是直接读文本;第三是“专注”,直面文本就是专注地读文本。
指向体验的阅读教学——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
指向体验的阅读教学——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古诗人王崧舟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诗中不仅展示出湖心亭看
雪的美景,更引人沉思的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情感及看法。
阅读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多种“经验性式”和“体验性式”来辅助学生领会重点内容、对语篇连续性和信息一体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采
用“经验性阅读”来辅助学生理解诗歌。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地图,让他们自己探索“湖心亭”的所在,注意湖心
亭的具体位置、大小等,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写这首诗时可能经历了什么。
其次,老师
可以让学生在室外、家里等不同的场景中,写出他们自己的“看雪”体验,这样能帮助学
生在经历中更深刻地感受到“看雪”这个活动本身带来的心理收获、兴趣、思想进步。
再次,老师还可以邀请一名当地的老人(或孩子)谈谈自己的“看雪”感受,丰富学生的
“体验性阅读”,让学生更多的体会这首诗的传神。
通过以上“经验性阅读”与“体验性阅读”,老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从“看”到“读”诗歌,也可以协助学生深入认识诗中所体现的看雪“审美意义”,围绕“湖心亭看雪”的
背景,洞悉唐代的文化风貌,了解古代婉约的风俗。
通过以上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古诗词的精髓,旨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湖心亭看雪”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更隐含着诗人对社会的看
法和思考。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精神,从而让学生领略到古诗歌的精髓,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王崧舟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究
王崧舟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究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众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中,王崧舟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备受瞩目。
王崧舟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读。
他认为,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他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等多个层面去理解文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意思,而是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意图和文化背景。
例如,在教授经典文学作品时,他会详细介绍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文精神。
王崧舟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本。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多媒体的运用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他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世界中。
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对文本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时,他会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乐,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王崧舟强调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他会亲自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独特的韵味。
在课堂互动方面,王崧舟也有其独到之处。
他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他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王崧舟的教学还注重知识的拓展与迁移。
他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其他文本的阅读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讲解完一篇小说后,他会推荐相关的小说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要求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和感悟。
王崧舟的谈如何修炼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心得
王崧舟的谈如何修炼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心得
王崧舟老师倡导“诗意语文”。
他执教的课堂除了让学生“美美的读”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一篇文章的灵魂,也就是文眼。
回到作者原有的情感上,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度,情感面。
之前的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知,行,意的结合。
注重的是语文知识,工具性的重复演练,对情的释放少之甚少。
其实语文是情感传递的一种载体,追溯到功夫子的年代,咬文嚼字,行文流畅,满口之乎者也,然让人领略到的却是做人处事,人之本性的真谛。
孔子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流传几干年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
那是其中的韵味,不同的人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寄托不同的情思。
可见情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
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以及很简略的写作方式。
通过开放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只有在文学上才能拥有。
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我们还必须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慢慢的摸索,才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本领。
传递给学生的是素养,是情感,而不是技能。
希望这样的活动要尽量多的进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交流才能茁壮成长。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一)教学科目: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课文的意境描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尝试解释它们的意思。
三、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
四、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课文的意境描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后学习的重点。
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二)教学科目: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2. 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点:1. 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3. 教学步骤4. 教学活动5. 教学评价方法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王崧舟的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王崧舟整本书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2. 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书中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王崧舟的整本书,包括作品的主题、结构、情节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王崧舟及其作品的背景,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分析:指导学生对整本书的主题、结构、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3. 解读: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解读书中的核心内容和隐含意义;4. 阅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多次的阅读练习,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和速度;5. 理解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启发他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6. 创作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用书中的素材创作短文或其他形式的作品。
四、教学活动1. 个人阅读: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王崧舟整本书的阅读,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2.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组成小组,对书中的一章或几章进行深度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3. 教师讲解:结合课堂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对书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理解;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课本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5. 创作指导:提供创作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素材进行创作训练;6.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或校内进行分享,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五、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积极性等,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阅读笔记、短文等作品,重点关注他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参与讨论的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王崧舟老师
王崧舟老师以《长城》一文为例,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秘妙,预设阅读教学。
一、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二、钻研分析,寻找文本秘妙。
(一)《长城》一文,共有如下秘妙。
1、结构。
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2、章法。
按起承转合的套路谋篇布局。
3、语言平实准确。
如:站、踏、单看……4、风格。
全文没有一个感叹号,感情凝重内敛。
5、顺序。
先写见闻,由远及近;后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
6、句法。
数据说明,还原比较。
7、长城之长,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
8、奇迹。
文章的文眼,点睛之笔,压轴之笔。
气魄雄伟,构造精巧,施工艰难,工程浩大。
9、图腾。
以长龙喻长城,既是形似又是神似,同为民族精神的基因。
10、主题。
怀古与文学传统。
(二)从不同角度研究秘妙。
1、从表达角度看,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2、从接受角度看,是熟悉中陌生的文字,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表现与存在。
3、从比较的角度看,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性,是文本的“这一个”。
4、从语言的角度看,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与众不同。
教师要学会取舍,删繁就简。
三、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
1、看有没有语文的特征。
即言语,用语言文字去表达表现。
(对以上的文本秘妙进行取舍)2、看有没有文本的特点。
即文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3、看有没有统领特点。
4、看有没有迁移的特点。
(学生能否用来模仿)通过以上筛选,确立《长城》一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为“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四、围绕核心价值设计教学。
第一板块:品读想象。
1、看到了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感情?2、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第二板块:追问历史。
1、想到了什么?涌起了怎样的感情?2、哪些字眼和词句流露出这种感情?3、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先写想到的行吗?第三板块:抒写英魂。
1、读文中的这些词语。
瞭望、阻击、屯兵、堡垒,你想到了什么?2、写一写,站在长城上,扶着成群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的想起了什么?如此一来,便把《长城》上成语文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内容之中。
王崧舟 教案
王崧舟教案教案标题:王崧舟教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与方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2. 增强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性;3. 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与理解: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2. 阅读技巧与策略:教授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如预测、推理、找关键词等,提高阅读效果;3. 阅读速度与准确性的训练:通过练习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4.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评价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 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与示范阶段:- 介绍文本分析与理解的基本方法,如寻找关键词、理解上下文等;- 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和分析一个简单的文本;-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和理解一个较难的文本。
3. 练习与巩固阶段:- 分发练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4. 拓展与应用阶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和策略,阅读一篇较长的文章或故事;-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5. 总结与评价阶段:-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阅读理解策略和方法;- 针对学生在练习和应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包括简短故事、文章和新闻等,涵盖不同主题和难度;2. 练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的阅读材料和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生的阅读准确性: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解读,评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准确性;3. 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练习和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速度;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表现。
王崧舟老师谈文本细读
办学成果
校务公开
校园新闻
校园明星
学生园地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
我先拷问一下自己,这是在做文字游戏吗?
在“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之间划等号,似乎草率了些。任何概念的提出,都不可能是凌空出世的。它们总是基于某种历史文化语境,在特定语境中创生而成的。就像“对话”与“交流”不能同日而语、“探究”与“提问”不能相提并论一样。
如何细读才能捕捉文本的关键处呢?我当然可以介绍一些具体技术,诸如:从文本主旨出发辨析关键处、从文本结构着眼梳理关键处、从文本体裁入手发现关键处等。但我并不以为这些细读技术本身就能确保你而在细读着的那个人。我们不能撇开细读的主语(“某某在细读中”的那个“某某”),而将“捕捉关键处”这一任务交给那个没头没脑的谓语“细读”去完成。因此,命题似应改为这样的表述才妥帖些:我通过细读捕捉文本的关键处。只有进入细读中的这个“我”,才有逮住文本关键处的可能。从根本上说,一切都取决于进入细读中的“我”的前结构。这里的前结构,包括“我”的解读姿态、解读经验、解读策略、解读智慧、解读动机、解读情绪等,也包括“我”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人生阅历、人格特征、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等。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来自两个不同的观念系统和话语系统。它们的语义内涵不仅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概念存在,更是被它们所由来的观念系统和话语系统框定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在“钻研教材”所置身的话语系统中,语言被指述为工具,因为是工具,因此它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语言是语言,内容是内容,于是,钻研教材就是钻研内容。而在“文本细读”的前置语境中,语言(准确地说是“言语”)是本体,言语是存在的家,言语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固有属性,而不是外加的。那么它所钻研的不是剥离了语言的内容,而是言语本身。注意,是言语本身!这是第一。
王崧舟——精选推荐
王崧⾈⼀、关于“诗意语⽂” “诗意”本⾝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
从哲学的视⾓看,诗意乃是⼀种精神和⼼灵的⾃由;从认识论的视⾓看,诗意则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和宇宙的当下了悟;从存在论的视⾓看,诗意指涉⼀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从美学的视⾓看,诗意是⼈类情感的⼀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的视⾓看,诗意就是善良、仁爱与悲悯;从⼼理学的视⾓看,诗意则常常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从社会学的视⾓看,诗意是⼀种内在的幸福感;从⽂学表现的视⾓看,诗意总是呈现为某种含蓄、凝练、蒙胧的境界。
“诗意语⽂”不是流派,是对语⽂教育理想境界的⼀种追寻,是对语⽂教育本⾊和本真的⼀种深刻⾃觉和回归。
追寻理想和回归本⾊其实是⼀回事,是对存在本⾝所作的不同⾓度的观照和表达。
⼀切优秀的语⽂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切风格鲜明的语⽂教学,⽆论素朴还是绚烂,⽆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论散发着平民⽓息还是充满了贵族⽓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灿烂似星⾠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诗意语⽂”不是⼀个名词,没有⼀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膜拜。
诗意语⽂只能成为⼀个动词,⼀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
⽽在这样⼀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将发现⾃⼰灵魂深处的⼀些感动、⼀些悲悯、⼀些纯真、⼀些美好。
⼆、关于“⽂本秘妙” (⼀)什么是⽂本秘妙 1、阅读活动⾸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
从审美的⾓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之为“美”。
2、“⽂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中所欲⾔,⽽⼜⾮我之所能⾃⾔”的语⽂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中有、个个笔下⽆”的⽂字创意。
即(这不正是我所想说的,但我写不出来) 3、或表现为某种精准、妥帖的语⾔形式,或表现为动⼈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精深的⽂化,或表现为语⾔形式和内容的⾼度融合。
王崧舟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王崧舟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简介群文阅读是指通过阅读多样化的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发展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本文以王崧舟为例,设计了一堂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了解王崧舟的生平和代表作品;2.培养对王崧舟作品的欣赏能力;3.通过阅读王崧舟的作品,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相问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2.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介绍,引入王崧舟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步骤二:阅读与欣赏(15分钟)1.将王崧舟的一篇短篇小说分发给学生,并提供一定的阅读时间;2.请学生默读,鼓励他们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用笔记录下来;3.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分享给同桌,同时老师也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步骤三:文本解读(20分钟)1.请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表对文本的解读;2.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3.通过学生主动提问、解答、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王崧舟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步骤四:写作操练(25分钟)1.根据所阅读的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的写作作业;2.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作品的主题、结构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3.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步骤五:作品赏析(15分钟)1.请学生交流并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作文;2.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3.老师适时点评,给予肯定鼓励和进一步指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3.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收获和提高。
四、补充说明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
2.教师应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中发挥指导作用。
3.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延伸。
五、教学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和作品赏析来进行评估。
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领域,阅读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
而王崧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成为了国内外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和借鉴的模式。
本文将针对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并提供一套基于该方法的教学指导方案。
一、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介绍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从头到尾阅读整本书籍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碎片化阅读教学不同,这种方法通过系统性的、深入的阅读整本书籍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该方法注重整体性的思考和全面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在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中,教师起到了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提前进行书籍的导读,为学生搭建起整本书的知识框架,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启发式的问答和团体讨论,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推动其思维的开展。
此外,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中还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能力进行自主性的阅读,并形成个人的阅读笔记和思考。
通过对自主学习的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二、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方案以下是根据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设计的一套教学指导方案:1. 选择合适的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科特点,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的书籍,并确保整本书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 导读整本书:在开展阅读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整本书籍进行导读,包括书籍的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介绍。
通过导读,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阅读的欲望。
3. 阅读分析与讨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交流。
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形成阅读笔记,自主整理阅读材料,并提醒学生及时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王崧舟老师《阅读指向表达》语文统编六下第三单元备课指导——学习笔记
王崧舟老师《阅读指向表达》语文统编六下第三单元备课指导——学习笔记王崧舟【讲学简介】核心主题:提升语用能力关键言语:1.真情,看见人;2.真情表达,言语生命的确证;3.细读,指向真情表达;4.真情表达三级跳:学得、习得、用得;5.真情流露需要审美想象。
【我的印象】单元整体备课,要从教材整体考虑;教材解读要找准定位;单独的文本要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挖掘,不可面面俱到;考虑学习策略;【学习笔记】***单元功能定位指向表达学习笔记与其他单元相比,有了习作例文。
单元整体备课,从三上看整个体系。
这样的单元类型,是表达单元。
功能定位:为了表达,指向表达,学习表达。
***单元文本解读解读视角:从表达的角度来解读1.《匆匆》康辉朗诵优酷“阅读中国”对日子的一去不复返,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无奈哀伤惋惜困惑追悔自责害怕紧张……怎么表达出来的?方法策略抓住这个文本中最具特色的表达12个问号,一连串的问句。
集中在两个自然段。
1自然段:设问追问连问疑问表达了什么感情?无奈惋惜沮丧紧张担忧最后两个自然段:设问设问连问疑问反问疑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真情实这样在笔尖流露的。
如果取消这些问句会怎么样?改成陈述句会怎样?从指向表达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学会取舍,抓住一个视角,寻找一个突破口。
2. 《那个星期天》在那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怎样的变化?表述为一条曲线早晨中午下午傍晚盼望,失望,希望,绝望怎么写出来的?学会聚焦、选择四自然段等待焦急又耐心把感情融入在叙事中;把感情融入在写景中六自然段我的神态“一声不吭”连续出现了三次有点希望,焦急,绝望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细节中《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学习笔记间接抒情***单元教学策略学得习得用得学习笔记***单元课例分析基于学本紧扣本单元功能定位,比较好的处理的教学内容,看教学片段。
《那个星期天》微课教学片段南昌南大附小红谷滩前湖分校李燕四处描写光线特点的句子把变化写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写呢?先读整句话,再来读黄色句子。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一)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感受课文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合作探究,解决生字词读音和写法的问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魅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风格,进行小练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二)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1. 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的背景和成就二、语文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三、王崧舟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四、总结正文一、王崧舟的背景和成就王崧舟,一位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文教师,他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他所提倡的“语文味”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载体。
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细读至关重要。
细读文本,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三、王崧舟如何细读文本内容王崧舟认为,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教师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思想观念等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要关注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
3.关注课文的结构和布局:课文的结构和布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有力支撑。
教师应该通过对课文结构和布局的分析,把握课文的思路,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4.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是作者创作的灵魂。
教师应该通过诵读、感悟,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总结总之,语文教师细读文本,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解的过程。
通过细读文本,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读写互动”策略例析
阅读教学“读写互动”策略例析读写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有机会就来一次读写结合训练,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原因在于教师理解上出现的偏差:读写结合的有效性与普遍性是不能画等号的,有效性是有针对的,普遍性才具有广泛意义。
换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选择什么时间写、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如果教师不弄清楚开展读写互动的这些前提性问题,所谓的读写结合就难以真正发挥读写互动的效果。
笔者发现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两个课例中安排的读写互动策略具有示范意义,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一、课例描述在《红楼春趣》的教学中,王崧舟这样引导学生写话:孩子们,让我们跟随着凄美的乐曲走进黛玉的内心,一起聆听黛玉的心声。
断了线的风筝从此就无依无靠了,它会……把你听到的黛玉心声写下来(出示:看着在天空中飘摇的美人风筝,黛玉心里想:)。
(学生进行想象写话,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给写得好的打五角星。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风筝被放走了,它会飞到哪儿去呢?这好像就是我,一个孤单的无依无靠的我,被人世间的命运无情地掳走了,在那辽远的空中,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和寂寞不停地向我袭来,没有人会知道我这样孤独悲凉的心境。
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中,王崧舟这样引导学生写话:李星华清楚地记得,父亲讲完了最后一番话,又看了看我们。
那一刻,李大钊要对女儿说的心里话有很多很多,而李星华呢,肯定也有很多话要对父亲讲。
下面,请一组的同学走入父亲李大钊的角色,二组的同学走入女儿李星华的角色,把他们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播放背景音乐大提琴曲《悲伤》,学生开始想象写话,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组的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孩子,你哪里知道,这是父亲看你的最后一眼,也是我们最后一面了。
孩子,以后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你的母亲。
父亲不能照顾你们了。
孩子,你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要快乐,不要哭泣,带着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永远不要忘了那些可恶的敌人的罪恶行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老师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观摩研讨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最近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思考、新做法,我报告的题目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想,您的目光可能会聚焦到“文本秘妙”这个字眼儿上。
什么叫文本秘妙文本秘妙和阅读教学有什么关系呢一、发现文本秘妙好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期待,我们先来解剖一只“麻雀”吧。
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看这篇课文——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课文,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
要我请,我就请《国宝档案》的解说人——任志宏。
为什么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着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
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我觉得,“结构”是它的第一个秘妙。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见闻;后写什么联想。
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没了。
文章一共4个自然段,一、二两段写见闻,三、四两段写联想。
通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长城》的内容,那么,你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秘妙的。
“章法”是它的第二个秘妙。
这篇文章有什么章法呢它的章法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大家看,第一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第二段,承,“承”就是承接、承续,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第三段,转,“转”是转折、转换,就章法而言,转是最难写的部分——“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还写长城吗不写了;写什么呢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语势上看,这都是一种转折、转换。
第四段,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里,“合”起到一个总结、提升的作用,“伟大的奇迹”正是点睛之笔,文眼在此。
“语言”是它的第三个秘妙。
《长城》的话语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平实”,第二是“精确”。
不要以为平实很容易哦,“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种很高的语言品位。
“平实”中见出“精确”来,就更难了。
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确、妥帖绝非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比如“站在长城上”,很平实。
如果把它改成“走在长城上”,行吗不行。
“走”不庄重,不敬畏。
面对伟大的奇迹,你的感觉是什么肃然起敬。
所以,你必得“站着”,而不是“走来走去”。
再看这个“踏着脚下的方砖”的“踏”字,改为“踩”,行吗你踩的是谁呀是我们的长城啊!“踩”轻浮,“踏”庄严,这就是“平实”中见出的“精确”。
再看第三个“扶”字,“扶着墙上的条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不信,你换一个,“摸着墙上的条石”,你摸谁呀摸!行吗不行。
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的情味是什么是对长城的无限崇敬。
作者显然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
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如此精确、妥帖,这就是高品位的文字。
“基调”是它的第四个秘妙。
我仔细统计过全文的标点符号,全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中间倒是出现过两个顿号,除此之外,还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的,不曾出现一个叹号。
就句式的角度看,文本只有陈述句,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内敛和凝重的。
其实,文中有些语句是可以改写成感叹句的。
譬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可以改为“远看长城,它多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譬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可以改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还譬如:“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可以改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三个叹号一加,感情似乎变得强烈了,但是,全文的情感基调却因此被冲淡、被破坏了。
说白了,还是作者对长城的情感态度问题。
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就这样默默矗立了数千年,坚强、刚毅、庄重,它不需要任何人扯着嗓子喊“来看啊!快来看啊”,这叫“吆喝”,是小摊小贩的行为。
长城的静默,才能显出它的雄伟和恢弘。
因此,文本这种情感基调是最切合长城的特征的。
“顺序”是它的第五个秘妙。
它的宏观顺序当然是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但是,就中观和微观的层面看,文本的写作顺序一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我们看:写见闻,“远看长城”,其实这个“看”字应该换一个字眼儿,远“望”长城,是吧然后呢,就写“来到长城脚下”,这叫由远到近。
再看,写联想,“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是现实。
“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叫历史。
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句法”是它的第六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句法当然有很多秘妙,我觉得最有特点的是两处;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
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精确,精准。
长城如此神圣,不允许你对它有丝毫的扭曲和夸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甚至不需要形容词。
这是句法上的第一个特点。
再看第二个特点,“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种写法叫还原比较。
哪里是“还原”呢“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不,这是作者想到的,这叫“想象还原”。
把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画面和场景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出来。
还原以后呢比较。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叫比较。
通过还原比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城施工的艰难。
无数肩膀,无数双手,无数汗水,无数鲜血,无数个生命才筑就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所以说,长城不是条石筑成的,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长城”是它的第七个秘妙。
我不知道各位对长城之长是如何理解的,“长城”的秘妙不在“城”,因为城到处都有,而在“长”。
事实上,长城之长即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而无论是空间之长还是时间之长,我们可能都缺乏充分的解读。
比如“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是写长城的空间之长。
我们以为长城只有一万三千多里,其实错了,长城从战国时候开始修,修到秦,修到汉,修到唐,修到宋,修到明,康熙不再修长城了。
前后一共修了多少呢十万多里啊!纵横十万里,这是空间之长。
还有时间之长,长城是古代修筑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来修筑一道军事防御设施。
上下两千年,这是时间之长。
所以,长城之长,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奇迹”是它的第八个秘妙。
都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奇迹体现在哪儿呢第一是它的“气魄雄伟”,“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写出的正是这种气魄。
第二是它的“构造精巧”,细细研究长城的构造,我们发现,垛子就像盾牌一样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安全地观察敌情变化,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射敌,城台则可用于屯兵,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看似简单的设计,实则具备观察敌情、攻击敌人、躲避进攻、互相支援等多种军事防御功能,可谓匠心独具、举世无双。
第三是它的“施工艰难”,完全凭人力在陡峭的山岭上修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可谓不艰难。
第四是它的“工程浩大”,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1周多。
“图腾”是它的第九个秘妙。
编者为什么选《长城》《长城》被放到“世界遗产”这个主题单元当中,而且是作为第一课出现的。
很显然,长城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工程。
那么,长城是什么是文化遗产。
从文化的角度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图腾。
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中,不是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歌词描写吗《长城》一文的开头,用长龙比喻长城,显然也有深意在。
长龙长城,既有形似更有神似。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先民诗性智慧的创造。
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经过数千年的绵延和积淀,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凝聚人心、有别外族的又一个文化图腾。
这种神似,才是更加本质的东西。
试想,将长城比作“长蛇”、“巨蟒”又会如何呢“主题”是它的第十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怀古,睹物思人。
余秋雨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过秦论》是怀古,《阿房宫赋》是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怀古,《甲申三百年祭》也是怀古。
作为一种文学传统,我们同样在《长城》一文中看到了它的印记。
当然,《长城》的怀古已经有了现代人的视野和观念,那就是——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对《长城》的文本秘妙我做了上述分析,一共拈出了10条。
当然,细究之,肯定不止10条的。
现在,通过解剖麻雀,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文本秘妙是什么”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概括了。
那么,什么是文本秘妙呢从表达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我们平时在阅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哎呀!这个不正是我想说的吗他写的怎么跟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啊但是,我却写不出来。
因为,个中秘妙非我所能知、所能会。
从接受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与存在。
完全熟悉的文字表达不是秘妙,完全陌生的文字表达也谈不上秘妙。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你找到了秘妙的存在。
从比较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文本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
注意,是这个文本独有的个性,个性越鲜明,秘妙越精彩。
从语言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语言创造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