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参与思考
对扩大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及其对策
公 民政 治参 与是 现代 西方 政治 学率 先提 出的一
个重 要术 语 。二 战 以后西 方学 者从 选举 行 为 的系统 研究 开 始 , 2 到 0世 纪 6 O年代 , 对政 治 参与 的研 究取 得 了进 一步 的深化 。我 国的公 民政 治 参 与 研 究 , 是 与 改革 开 放 基 本 同步 的 。在 2 O世 纪 8 O年代 中期 ,
政 治参 与 , 称参 与政 治 , 一般 理解 就是 公 民 亦 其
通 过一 定 的方式 去直 接或 间接 地影 响政 府 的决 定 及 其相关 的公共政 治 生活 的政治 行为 。对 政治参 与的 理解 可 以主要从 以下 几个 方 面 : 一 , 治参 与 的主 第 政
总体 上看 , 关 注度并 不太 高 。直 到 20 党 的十 被 02年 六大 报告 正式 提 出要 “ 扩大 公 民有 序 的政 治 参 与” ,
政 治参 与 有 不 同 的分 类 方式 , 无 论 政 治参 与 但 有多 么复 杂 , 我们从 性质 上 可 以把 它分 为两 大类 : 有 序政 治参 与 和无 序 政治参 与 。 有序 政治参 与 就是公 民或公 民 团体在遵 守 宪法 和法 律 的前提下 , 为促 进 公 民与 社 会关 系 的 良性 互
对 扩大 中国公 民有 序 政 治 参 与 的思 考 及 其 对 策
李 富江 , 李 超
204) 1 0 6 ( 南京 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江苏 南京
摘
要: 扩大公 民有序政治参与是 2 世 纪 中国政 治发展 面临的重大课题 。有序政 治参 与的行 为是合法 的、 1 理性 的、
境 。政治 参与要 在 一 定 的 环境 中进 行 , 要 受 到 经 都
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
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摘要: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
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建设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民生政治;政治合法性;民生型政府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51―04人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逐渐解放自己的历史,而这样一部历史的主线就是人们在需求与满足之问的轮番选择与放弃。
不论是野蛮还是文明,生存既是人类存在的最底线,也是人类的福祉所在,凸显民生永远是人类探讨的首要话题。
当然,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阶段,时代会赋予民生以不同的内涵。
《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这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从其原本的意义上说,民生问题主要是百姓的生活生存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但在一个唯理主义逐渐淡出的世界上,民生必然上升成为政治问题。
我们今天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民生政治的时代。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从政治学维度来理解民生问题,既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一个极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视角。
一、民生问题的政治实质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残、死等方面。
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
《中国共产党: 执政为民》备课资料文字素材6(人教版必修2)-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深刻理解、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为正确认识和解答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党的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本身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决定政党能否在各种政治力量中处于领导地位,能否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
也就是说,只有政党的先进性,才能奠定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
保持先进性,是政党建设的核心和永恒课题,是政党的力量之源。
我们党当然应该高度重视先进性这一重大问题。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是党的先进性必须符合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与时俱进。
它要求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调整自己,革新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时代要求,推动时代进步。
我们党8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总是体现着时代的精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比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打土豪,分田地”,实行红色武装割据上;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击侵略者上;抗日战争结束后,阶级矛盾又突出出来,我们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结束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上;“文革”后,我们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更加重视和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
可以看出,从历史条件的变化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扎根于某一时期生活实际的土壤,及时调整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拥护,不断夺取胜利的法宝,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创造性和先进性的法宝。
行政生态视角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12-09-16作者简介:张萍萍(1987-),女,福建泉州人,从事人力资源方向的研究。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是现代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实现民主和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途径。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开展,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的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法治社会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呈整体性变迁,深刻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行政生态理论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对过渡社会典型性特性的描述,为研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困境对照里格斯在行政生态理论对三种社会形态的区分,我国正处于其所描述的过度社会,因此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也同样具有过度社会的典型特征与困境:一是异质性。
主要包括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分布不均、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差异、参与动机的差异;二是重叠性。
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叠性突出表现为制度化参与与非制度化参与并存,并且公民的非制度化参与正呈现扩大趋势。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未能实现的行政生态环境分析行政生态学认为,任何经济文化和行政制度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是经过漫长的成长过程渐渐演进而来的,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一种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
公民的政治参与也是一个有机体,要了解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困境,分析其根源,必须研究公民政治参与与其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从政治参与本身去研究,还要从与公民政治参与有关的行政生态环境方面加以分析。
(一)公民政治参与与经济环境政治民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
[2]在一个国家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条件、程度及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姓名:刘桐汝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外政治制度指导教师:王连伟20110410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作者:刘桐汝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12条)1.李霞平等权、社会性别、公民权:女权主义的理论路向[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 2005(04)2.田雨女权主义视角下的权利追问[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3.郭树勇女权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期刊论文]-国际观察 2007(01)4.孙绍先女权主义[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4(05)5.黄粹父权制与妇女的解放——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36.戴雪红失去目标的女权主义运动--"平等与差异的二难困境"初探[期刊论文]-妇女研究论丛 2002(05)7.戴雪红女性解放的哲学思考--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消解[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8.杨宁从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看和谐社会建设[期刊论文]-金卡工程 2009(07)9.李曼琳国际妇女运动与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0.须藤瑞代近代中国的女权概念[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11.向仁富,谢放近代中国女权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期刊论文]-求索 2008(07)12.吴攸近代中英女权主义运动之比较[期刊论文]-求索 2009(01)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佘贤万高效抗氧剂GX2225在BOPP上的工业应用[期刊论文]-工业催化2003,11(1)2.刘淑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伦理意蕴[学位论文]20103.严华勇江泽民妇女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发展[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2)4.李建坤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分析[学位论文]20115.吴春梅.陈姝媛.WU Chun-mei.CHEN Shu-yuan基于政治制度公正的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状况考察[期刊论文]-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6.刘忠辉综合负荷模型参数辨识及负荷特性分类综合方法研究[学位论文]20117.祁玥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意识探析[期刊论文]-吉林农业C版2011(3)8.尹怀志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影响[学位论文]20119.叶世明性别角色规范与女性参政的境遇[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0.刘丽娟平等与效率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学位论文]2011引用本文格式:刘桐汝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分类号:D23 密级:无学校代码:10414 学号:2012010067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季米特洛夫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Dimitrov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front胡雅婷院所:政法学院导师姓名:周利生教授学科专业:中共党史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二○一五年五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公民政治参与 意义
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主政治:公民通过参与政治,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影响政府决策,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增强社会责任感:政治参与使公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质量: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和符合民意的政策。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维护自身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增强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参与政治过程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和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
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政治参与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公民的积极参与可以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动力和支持,推动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总之,公民政治参与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实现民主、公平、和谐的社会目标,提升政府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当代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发展目标与战略模式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张之洞到一条 国家社会政治发展的救世 良方。 辛亥革命 的胜利。 毕竟是使中国有 了走 向现代 的起点 , 它
为未 来政治发 展提 供 了一 定 的先 验 性尝 试 。而 其 后 以 毛
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所建立起
就丧失殆尽 , 也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结 出 苦果的必然性 。包含“ 以阶级斗争为纲”“ 、政治挂帅”“ 、反 资反修” 等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是打着马
治民主包含两层含义 , 一是从政治参与角度看, 包括民主 选举 、 民主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 。选举制度是政治民主的 前提 , 它提供了政治 民主的氛围。“ 政治参与被看作是对 政治系统的有效运行所必不可少 的东西 , 看作是在( 民主
影 响 , 由于其不 明朗带来 外部 诸多 不必要 猜疑 。本 文试 也
开了新型政府机构设置和开创新型民主政治体制的帷幕,
从 创 立过 渡时期 新政府 的机构 框架 , 到第一部 宪法 规定 和
体现权力民属 , 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都无疑具有 开创意 义 。当然 , 正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在一开始就非常完 备和未来不可预测一样 , 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民主政治体制 和在法律形式上对人民享有民主权利质的规定性, 但并不 能等同人民享有的民主如形式所定和当初设想的那样美 好, 而是在实践和未来发展中仍会充满艰险挑战。 第二阶段: 从八大到文革爆发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
依然深远。如果可以有假设 , 假设当时能在经济尤其是在 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发展上依据八大所设定 的正确原则 和思路去推进各项建设, 那么大致可以推出会有一个比实 际情况更好的结 果。不幸 的是 , 历史从来就没有什么假
设。八大之后所进行 的反右倾扩大化导致了中国政治发 展过程中政治民主化严重挫折的发生 , 走向了一条与八大
公民政策参与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合法化问题初探_朱波
2008年第2期理论观察N o .2,2008 (总第50期)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Serial N o .50 [收稿日期]2008-03-31[作者简介]朱波(1984—),男,安徽广德人。
行政管理学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特别关注公民政策参与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合法化问题初探朱 波(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3) [摘 要]公共政策合法化应该包含合法学意义上的合法化与合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化,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又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完整内涵。
扩大公民政策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对于促进公共政策的合法化有着重要意义。
公民政策参与有助于增加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公民政策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关键词]公民政策参与;公共政策合法化;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D 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0031-02 现行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合法化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法定的政策合法化主体为了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性,以便进入下一个政策环节。
然而,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政策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公民政策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以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意愿的一般公民政治行为。
公民通过各种不同的参与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确保社会价值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公民政策参与对于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作用于政策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公民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体现着公民与政策体系关系的民主性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程度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当代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当代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以海南大学为个案分析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聂旨怡、何丹、周美宏、李文杰指导老师:刘德浩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对时政关注的现状展开调查,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很多人对政治过于冷漠,关注时政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现实利益,带有功利性。
在当前体制下,大学生参与政治的途径过于狭窄,政治参与度不高,这也影响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态度。
面对这种现状,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激发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拓宽他们参与政治的渠道。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时政关注度政治参与度前言: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是他们的政治态度的一个直接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出他们的政治热情。
面对当前大学生对时政的一个冷漠态度,我们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对大学生的时政关注度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在新时代影响大学生时政关注度的新原因,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剖析这些原因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
通过调查得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衡量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从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并分析大学生对政治的基本态度是趋向于热情还是冷漠,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具体措施。
正文时政是时事政治的简称,是关于国际关系或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活动。
时政关注度是指对最新发生的一些国际国内的时事的关注程度、关注的频率以及对发生的时政热点的看法和评论。
同时能够利用了解到的时政信息进行解决日常相关的问题等也属于时政关注度的范畴。
一、调查情况说明中国现有高校两千多所,在校大学生两千多万,要调查当代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现状很难进行普查,所以我们选择海南大学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我们对海南大学600名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
中国政治学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的价值取向
中国政治学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的价值取向黄高晓1,杨 雄2(1.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03;2.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一系,江苏南京210003)【摘 要】 自从中国政治学恢复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以来,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政治学提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基于政治学研究的特殊属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实现政治学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价值取向,才可能实现二者结合与共赢。
【关键词】 民主政治;政治实践;学术研究;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 D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10)03-0067-04 自从中国政治学恢复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以来,政治学的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当前中国政治学的重建与创新发展面临挑战。
一方面,政治学的研究要进行学术的争鸣,探求政治运行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特别是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方案;另一方面,政治学家又需要参与实际的政治实践,以自身的能量带领人民大众建设更好的政治,监督公共权力运行。
政治学研究与社会政治实践直接挂钩,尤其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紧迫性凸显时期,研究结论直接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变迁与改革;政治学家陷入实际的政治斗争中,政治学也被一再投入到政治运动中,使政治学始终受到政治家的怀疑与排斥,往往引致政治权力对政治学研究的干预;政府的学术与学者的学术某种程度上的不一致使政治学研究出现诸多禁区。
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要求学术自由;政治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求参与政治实践。
只有在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实现政治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价值取向,才可能实现二者的结合与共赢。
一、政治学研究的特殊属性1.政治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
经典作家认为政治是一种科学,这不是随便的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任意的和盲目的,而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之上受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支配,因而人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掌握政治,找出其规律性。
试析政治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协报 .
【 周天勇, 2 】 吴辉 . 政治体制改革 :从 务实的 角度出发.0 8 4 8 2 0 年0 月2
日. 人民 网 .
中图分类号 :D 1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6( 0 1 3() 28 0 0 9 9 6 21 )05C-06 - 1 政治文化的概念 的震撼力。从世界 主要 国家现代化历史的视角来看 ,我 阿尔蒙德学说 , “ 治文化是一个 民族特定 时期 流 国是一个50 年文 明与现代 国家重叠的 “ 政 00 文明型国家” 行的一套政治态度 、信仰和感情 。”从政治关系的角度 的崛起 ,是一种新 的发展模式的崛起 ,是政治 文化底蕴 加 以分析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 的 崛起 。 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 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认识 、感受 在我国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当今我国改革的过程就 和道德 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 是一个不断解决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互动过程 。因而 精神 范畴 ,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 系和政治问题的态 中国政治改革事实上已有相 当的积累 ,改革的深度和广 度、信念 、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 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 度为政治改革打下了扎 实的基础 。中 国政治改革 的独特 治体 系关 系密切 ,政治文化研 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 方法 ,虽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但总体上还 是体现 了一种 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如果做一个 比喻 ,把政治体系分 政治智慧 ,它至少化解 了单 向度推进政治改革 可能带来 为 “ 硬件 ”和 “ 软件”两个部分 ,那 么,各种制度化和 的 巨大社会风险 ,避 免了许 多国家因激进政改而造成的 结构化的政治组织 、机构和规 则 ,可 以说是政治体系的 政 治动 荡 乃至 国 家解 体 。 “ 硬件 ”部分 ,而政治文化则是构成 “ 软件”的东西。 在探索新型民主的过程 中,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三条经 由于政治文化反映 了政治体系的特点 ,故而研究政治文 验 十 分 重 要 :第一 是 走 渐进 改 革 的 道 路 。 从 现 实 出发 , 化 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我 而不是从一个完美的理想设计 出发 ,循序渐进 、不断试 们把政治文化定义为一种主观心理 因素的组合 ,是人们 验 ,发挥人民的首 创精神 ,摸着石头过河 ,最终总会模 主观上对政治对象的一种心理倾 向,包括政治认识 、政 到石头 ,总能过河 ,最终形成 自己比较完整的新体制框 治情 感和政治价值观 ,主要指政治意识 、政治价值 、政 架 。第二是内需驱动。只有有效 内需驱动的改革才会 比 治心理三部分 内容 。同时 ,我们将政治文化分为主流政 较稳健 。有效的内需就是一个 国家的思想 、文化、民情 治文化和政治亚文化 。主流政治文化是指掌握公共权力 等方面都产生的真正的内需 ,这才是政治改革 最大 的内 者凭借其特殊 的公共权力推行其所信奉的意识形态 、政 在动力 。第三是民生为大。不仅 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改善 治思 想及其价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 民生 ,更 广 的 层 次 上 全 面提 升 人 民生 活 的 品 质 ,为百 姓 种政治态度 、信仰和情感 ,是政治关 系在人们精神领 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让人 民过上更安全 、更 自由、更 域 内的投 射 形式 。 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二 中国政治文化的确立与发展 从 世界主要 国家现代化 历史的视角来看 ,中国的执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在人们心理层面的反映 。研究当 政党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党 。中国执政党本质上是 代表 代中国政治文化 ,对 中国的体制转型、政治参与以及国 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而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进行 家发展的有序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 公民文化从本质 互相竞争的西方政党。 “ 明型 国家”的最大特点是 , 文 上讲 ,是一种 民主的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本文在这样的 如果执政集团只代表部 分人 的利益 ,而不是人民的整体 文 视角下 ,结合我 国当代政治体制改革 的本 质和现状 ,得 利 益 ,那 么 国家 将 陷 入 混 乱 和 分 裂 。 作 为 “ 明 型 国 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 向和 目标就是建设 与完善公 家”,中国社会有着与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 民文化 ,并提 出了具体措施思路。政 治文化是一个 民族 鉴于 文 化 传 统 上 的 差 异 ,建 设 民主 的 正 确 途 径 应 该 是结 在特定时期形成 的一种政治态度 、信仰和情感 ,是政治 合 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趋利避害的制度创新。 让人震撼的是 ,坚持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 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 内的投射形式。政治 文化属于政治 社会的精 神范畴 ,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 系和政治 问 情 出发 ,全面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 、文 题的态度 、信念 、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政治文化作 化、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 ,批判性地借鉴别 国经验。使 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 ,包含着广泛 的内容。政治 改革稳步前进 ,做一个政治经济大国、强国。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委 党校 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 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 文化较为 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 ,它通过政治 作者 简介 :郭利宏 ( 9 1 ) ,籍贯 :河 北张家 18一 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 会意识形 1 ,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委党校 ,职称 :助教。 2 '
关于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独特作用的思考
统战理论与实践关于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独特作用的思考李娜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32摘要: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平台,统一战线具有定位独特的组织优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稳定规范的制度优势、体谅包容的民主优势和联系广泛的渠道优势。
新时代应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推进民主、社会整合、政治参与、平等对话中的独特作用,更好地为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服务。
关键词:统一战线;协商民主;独特优势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12(2020)04-0046-05收稿日期:2020-11-25作者简介:李娜(1984-),女,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参政党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中共中央赋予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
一、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内在联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20年12月第4期总第123期Dec.2020No.4Gel.123兴的重要法宝。
以交流、理解、对话、共识为主要方式的统战工作,其中所蕴含的合作、参与、协商和包容精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协商性特征,其所涉及的广阔领域与协商民主实践具有内在契合性。
在中国,协商民主是推进统一战线发展的有效机制,统一战线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平台。
(-)协商民主是推进统一战线发展的有效机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政治参与视角下的中国政党制度
— 官僚政治的支配。 [i]在这种政治体制下, 皇
帝高高在上,依靠庞大的官僚队伍治理国家。为了 维持专制统治,专制统治者剥夺了普通民众过问政 治的权利,政治成了普通民众不能涉足的禁区,在 高压政策下人民群众也不敢冒着生命危险去谈论政 治。下层人士进人官僚系统只能通过很窄的渠道如 科举 、军功等。这就使广大人民群众缺少政治参与 的制度基础。再者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加上 地主阶级的剥削,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谋生而终 日劳 作, 也根本无暇顾及 “ 身外之事” 。这些因素造成 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缺乏民主的传统和习惯。 受文化滞后和缺少民主传统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中 国人民的政治参与表现出独 自的特点 ,这个特点可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以政治动员来唤起人 们的热情,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使之迈出政治参
量,“ 将从事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具体业务的政治 目的告诉干部和群众,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了解 自 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政治意义,鼓舞他们的革命热 情,并使他们懂得从事工作的政策和步骤, 把他们
的革命热情引到实行党的政策的轨道上来”[2l 在 ,
全国范围内进行更广泛的政治动员 ,从而发挥它擅 长政治动员的优势。 其次,这种政党制度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在政 治动员中的作用 ,扩大政治动员的范围。中国的各 民主党派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都还联系着和影响着相当一部分群众。因此民主党 派在动员群众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方面还能 发挥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能够拓展政治参与 的渠道,扩大政治参与的范围
便利的政治动员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
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中形成的有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 度,这政党制度不仅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重任,而且还赋予了它领导政治动员组 织政治参与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 导地位,可以使中国共产党借助于国家机器的力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浅析
治 民主化 的进程还有一段距离。因此 , 提高农 民的政治参 与 水 平 , 于推 进 农 村基 层 民主 政 治建 设 和 推 动我 国和 谐社 会 对
的发 展 具有 重 要 意 义 。
一
、
我 国农民政 治参与 存在 的 问题 剖析
( ) 民政 治 参 与 的主 动 性 不 高 一 农
乏 深 刻认 识 , 总是 希 望 自己的 政治 参 与 能 够收 到很 好 的效果 ,
社会秩序 , 影响了党和 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和实施 ,
是 我 国政 治 发 展 的 暗礁 , 碍 于 和谐 社会 的构 建 。 有
二 、 民政 治参 与 问题 的制 约 因素 农
( ) 民政 治 参 与 的能 力低 下 一 农
( ) 民 政治 参 与 具 有 非 制度 化 倾 向 四 农
不主张 、 不反对 , 即使被迫参与了, 也是应付了事 。参与的 目 的也仅仅停 留在经济层 面。同时 , 大部分农 民的政治参与几 乎都是从众 的, 具有动员型政治参与的特点 , 真正 自主 、 自愿 参与政治生活 的农民很少 。 这严重阻碍 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 政治的发展进程 , 影响村庄各项公益事业 的开展 , 最终影响到 农 民的 自身利益 。 ( ) 民政 治 参 与 的效 能 感 低 下 二 农 农 民政治参与 的效 能感是指农 民认 为政治变迁是可能 的, 认为 自己的参与能够影响政治决策 , 它反映 了政治参与的 结果。如果农 民政治参与 的结果有效则效能感就高 , 如果农 民的政治参与无功而返 , 其积极性必然大大受挫 , 他们政治参
有心 思去参与任何 除家庭外无关 于己的活动。其次 , 从政治 参与的主体看 , 不同农 民由于受教育水平 、 政治面貌 以及性别 的迥异 , 造成农 民主体参与的不均衡。受教育水平高的农 民 以及党员 。 他们关心政治的程度 和获取政治资料 的能力都较 强, 因而参与政治 的程度和水平也较高。同时 , 从性别上看,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要少于农村男性政治参与, 这也是不容忽
论“广义政治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 中圈分类号1 5 ̄ u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o8 62 (06} - 09- 4 1o - 3320 ]6 04 0 0 不管是否实行民主政治。 所有工业社会都有一套相同的政
治行为模式和施政标准。 这就是政治发展的状态;3 政治 () 发展是政治现代化, 而这种现代化又是以西方的政治形式
来) 的政治发展问题 自然成为了理论界关注的重点, 成为 了当代中国 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从 广 义政治论” 出发。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试作简要探
பைடு நூலகம்讨。
代行政组织、 行政秩序与法制的发展;6 政治发展是政治 ()
动员与政治参与的过程。政治参与一般是 自下而上 , 而政 西方政治发晨理论的内窖及其实质
【 作者简介).刘桥生(96 。 湖南衡阳人, 1 17一) 男, 运城学院助教、 法学硕士 。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 中国政
府问题; 2 .彭庆军(97 ) 男, 17一 , 湖南衡阳人, 武汉大学政治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中国政治制度。
【 收稿 日期 】o6 l一2 20一 l 1
传统政体的分水岭。 阿尔蒙德在《 ” 比较政治学: 体系、 过
程和政策> 一书中则认为, 政治发展包括两项荚键内容, 也
是衡量政治发展的两项指标, 即政治文化世俗化、 结构功 能分化和专门化。 【派伊则认为政治发展包括三种要素: 】
其一是人 I C 1 发生变化 。 臣属地位转变 到对社 会有贡献 的 从
点, 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 而这种现代化又是以西方的
政治形式为参照标准的。
其次 。 从政治发展 的 内容 来看 , 西方 理论 界 主要 关心
公民文化视域下民族地区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专题名称】中国政治【专题号】D4【复印期号】2012年11期【原文出处】《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广州)2012年3期第69~77页【英文标题】Studying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Minority Areas inView of Civic Culture【作者简介】史成虎(1975-),男,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教学,湖北武汉430074;张晓红(194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内容提要】公民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由于民族群众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政治参与具有宗教性、依附性和疏离性等特点,这对于当代民族政治参与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呈现了向现代公民文化过度的特征,表现为在政治认同上向现代政治认同转变;政治人格特征上向多重性和独立自主性转变;政治态度上主流化趋势比较明显,由参政冷漠向参政热情转变。
因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民族地区建设公民文化必须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培育公民意识践行公民活动。
【日期】2012-04-28.【关键词】民族地区/公民文化/政治文化/政治参与UU8789398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46(2012)03-0069-09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维护民族群众政治权利的重要保障。
由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和经济水平普遍不高,使得整个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实现高效、有序的政治参与既是发展政治文明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网络民主视角下的政治参与研究——以“网上两会”(2009年-2013年)为例
、
网络 民主 的 理 论 基 础 与 理 论 难 题
“ 网络 民 主” ( C y b e r D e mo c r a c y /D i g i t a l De mo c r a c y /E l e c t r o n i c D e mo c r a c y ) 是 公 民借 助 网 络技
“ 网上两会” 应运 而 生 并 成 为 中 国独 有 的 网络 民 主 实 践 形 式 。 网 络 民主 不 同于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直 接 民 主 , 当前 存 在
着 许 多理 论 和 实 践 的 难 题 。“ 网 上 两会 ” 不 是 投 票选 举 、 提 案和 民主决策 , 民众 通 过 网 络 监 督 政 府 行 为 , 试 图 对 政 府 决 策 形成 一 种 导 向。 网络 民主 不 能 独 立 成 为 一种 民 主模 式 , 仅 是 对 现 行 民 主模 式 的 一 种 补 充和 完 善 。
项 目基 金 :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点项 目“ 马 克 思 主 义 法 学理 论 中 国 化 、 时代 化 、 大 众 化研 究” ( I O AF X O 0 1 ) 。 作者简介 : 严冬( 1 9 8 9 一) , 女, 四川 南 充 人 ,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博士 生。
第0 1 6卷 第 1 期 厂2 1 4 年1 月
Jo U R N A L 0. F TI A NJI N AD M I NI STR A T I oN I h ST I TU T E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V0 I .1 6. N0 1
J a n . 2 0 1 4]
网络民主视角下的政治参与研究
2 5
( 一) 网络 民主是 一种 形式 上 的“ 直接 民主” 有 西方 学者 研究认 为 网络 民主 是直接 民主 的可 能 路径l 2 J ( “ 。网络 民主给 现代社 会带 来 了从 代 议 制 民主 向直 接 参 与 式 民 主 发 展 的 新 动 向 , 既保 留了近 代 民主精神 , 又 扩 大 了 民众 的政 治 参 与 度口 j 。 ( ”。 网络 民主 必须 以代 议 制 民主 作 为 主 体 制 度 运 行 框 架 , 同时 对 代 议 制 度 进 行 修 正 和 完 善 。 网络 民主 强调更 广泛 、 更 广义 的直 接参 与和 “ 直接 民主 ” , 以达到 直接 民主 和 间接 民主 的平 衡 。通 常情 况下 , 民意表达 、 采集 与整 合 以及 民 主协 商 的功 能 本 应 由人 大 、 政 协 这 些 代 议 机 构来 履 行 , 网 民通 过 “ 网上两 会” 参 政议 政 、 提 出批 评建 议也 是直 接 民主 的一 种 形式 。宪法 对 选举 中的 直接 民主 有详 细 规 定 。我 国宪法 第二 条确认 , “ 国家一 切权 力属 于人 民” , 人 民除通 过人 大行 使权 力外 , 还 可 以“ 通过各 种 途径 和 形式管 理 国家事 务” , 公 民通过 网络渠 道参 与 政 治事 务 正是 公 民管 理 国 家事 务 的 重要 “ 途径 与 形 式” ; 宪法第 四十一条 提 出 ,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公 民对 于任 何 国家 机 关 和 国家 工作 人 员 , 有 提 出批 评 和建 议 的权利 ” , 公 民对 国家 机关 及其 工作人 员 的 活动 依法 享 有“ 提 出批 评 、 建议 、 申诉 、 控告 和 检举 ” 的权利 。这些 是 公 民参 与公 共事 务 的权利 , 是 直接 民 主 的重要 体 现 。这 体 现 出现 代 社会 直 接 民主 的
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焦雯静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近年来,随着无序政治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呈现出频繁的趋势,通过这些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和争取自己的权利的意识有所提高,但也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参与存在一些制度性因素和问题。
本文将通过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这一背景,进一步探索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政治参与 公民一、群体性事件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关系群体性事件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聚合临时形式的偶合的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大规模收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大多数人行为或肢体语言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自己的要求或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给维持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自2000年以来,农地流转造成的案例研究比较锋利,群体性事件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大部分的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经常将不合理的要求和非法行为交织在一起,大部分的人民内部矛盾一些严重的犯罪混合在一起。
敌对势力和敌对团体也对群体性事件造成干扰。
如果处理不当, 局部问题就可能影响全局,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无序的政治参与。
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行为意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影响政府决策,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尽管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各种政策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在某种程度上,但它暴露出一定的社会矛盾,这通常是由于表达利益的民主渠道太窄,这也引起了我们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政治参与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得到最大的满足感。
关于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王瑞(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464031)摘要:民生问题是一个与公民、社会和国家紧密相关的问题。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地形成了非均衡的发展路径。
民生问题往往被政治化。
找准民生建设的切入点,激发社会活力,激活公众参与的动力,是社会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要从政治的高度审视社会建设的意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民生历史地位发展趋势政治高度改善一、民生的含义和几个视角民生自古以来就是立国之本,国之大计。
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①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民生即人民的生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民生体现了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民众的当前需求状况。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民生的聚焦点在于易被政治化的社会问题,它体现了民众的政治诉求,以及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状况等。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民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它体现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运行状况。
二、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问题(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政治、文化和社会,在性质和发展状况上由经济所决定。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经济是中心,经济的发展优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他们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非均衡的的发展路径,如我国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使用“社会建设”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众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参与思考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构建成熟、稳定、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面。
当前,政治学科对政治参与的探讨,一般是以“公民政治参与”或者“公众政治参与”为主题,其基本概念和范畴都源于西方的理论视野,虽然这种探讨对于中国政治参与的理论建构具有很大意义,但在思考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建设时,仅仅依据国外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以中国现实政治结构和历史发展路径为基础,把对政治参与的探讨纳入中国政治的语境之中,避免研究问题时“就政治参与谈政治参与”。
在中国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中,政治参与是以“群众”概念为出发点进行构建的。
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深刻认识,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志在推翻反动政治统治的社会革命运动,才完成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也以此塑造了符合时代环境与历史要求的群众政治参与模式。
正如邹谠先生所说:“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参与政治,在革命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参与政治的模式起了数千年以来第一次的根本变化。
”[1](P4)“中国革命建国的指导思想是‘群众’的观念。
群众要求的不是抽象的人权,而是社会、经济上的权利,例如要土地,要求男女平等。
中国革命是从争取社会经济权利开始的,进而要求政治权利,要民主。
”[1](P7)可以说,“群众”概念是中国政治参与构建的逻辑起点,要理解中国语境中的政治参与,首先必须理解“群众”的内涵与特征。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群众”概念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并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特征,而这些内涵与特征的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殊性。
因此,以“群众”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省察中国政治参与的成就与迷误,探索中国政治参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可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政治语境下的“群众”(一)对“群众”概念的词源考察。
从词源的角度对“群众”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是中国传统“群众”一词的词形外壳吸收西方群众理论中“群众(crowd)”概念的内涵,并经中国共产党改造之后的理论产物。
传统中国语境中的“群众”指许多人的聚合体。
如荀子在《荀子·富国篇》中提出,“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悬)也,群众未县(悬),则君臣未立。
”此处的“群众”指无序聚集起来的人群,是单纯的描述性概念,既没有价值判断也并不特指某种政治角色,甚至没有政治涵义。
当代中国语境中“群众”的政治内涵最早来源于西方早期的群众理论。
这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crowd(大众、群体、乌合之众)”在字面意义上与中国传统术语中的“群众”具有较大的耦合性,所以当时的学者就以“群众”一词来翻译“crowd”,形成了“群众”概念在当代中国最初含义。
西方理论中的“crowd(群众)”就是作为个体的一部分人“为了行动的目的而聚集成一个群体”,[2](P17)也就是说,只要人们以某种方式聚集起来,并在这种聚集中产生某种特殊的群体心理,那么他们就是受集体逻辑支配的群众。
[3](P1-8)在西方理论中,“群众”一直以贬义的含义出现,群众的主体是平民大众,他们处于社会下层,文化素质不高,行为和心理具有情绪化、盲目性和非理性等特征,判断力低下,目光短浅,既具有革命性、破坏性,又容易追随领袖和屈从于权威。
西方理论中的“群众”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进行了理论改造。
这一改造主要体现在对群众价值评判的改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中,毛泽东最早系统阐述了“群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在他的理论中,“群众”概念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一是“群众”成为能够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参与群体;二是占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下层农民被纳入“群众”的范畴;三是满足“群众”的现实利益被得到切实的关注。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5]对“群众”概念的另一个重要阐释来自刘少奇,他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论党》)中提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
”[6](P834)在此,“群众”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成为了被党依靠、相信、学习、负责的对象。
“群众”在中国语境中价值变迁的原因在于中西理论家在政治立场和时代任务上的差异。
西方的群众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民主化进程突飞猛进的时代,大众民主时代的来临使“群众成为永久性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目睹这一历史进程的群众理论家大多经历了民众突然涌入政治“角斗场”给政治秩序带来的混乱与损害,他们看到了“群众”政治非理性、破坏性的一面,正如勒庞所说,“今日作为主权的人民之受谄媚者,与昔日最恶劣的专制君主无异”。
[7]因此,他们对民主政治下群众的作用和能力提出了质疑,希望对群众的行为有所制约。
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理论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全面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成为当时中华民族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要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动员广大民众的力量反抗外在的霸权与内在的反动统治,发挥群众的革命性打破旧体制的压制和束缚。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其理论体系中对“群众”的内涵及其政治角色进行了新的转换。
(二)“群众”的政治内涵与主要特征。
考察中国共产党对“群众”一词的使用,可以发现“群众”基本的政治内涵:第一,就“群众”的指称对象而言,中共的群众理论将群众的主体理解为“社会大众”,即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
第二,中国共产党理论中的“群众”与西方理论所指的“群众”具有大致一样的心理、行为方式。
如太行革命根据地在总结“群众运动”的经验时,就提出“一般农民的特点:1、保守性;2、私有观念很深刻;3、依赖性;4、生活散漫、没有团结;5、报复性;6、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8](P98-99)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中,“群众”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政治角色,(1)作为信任、依靠、尊重对象的“群众”,如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等;(2)作为关心服务对象的“群众”,如关心爱护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等;(3)作为智慧与意见来源的“群众,如反映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心声等;(4)作为组织动员对象的“群众”,如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等。
从“群众”的政治内涵中可以归纳出中国语境中的“群众”所具有的几种政治特征:第一,法理上,“群众”虽然没有上升到“国家主人”的地位,但却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概念的具体化延伸,具备了一定的公权力主体的身份;第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群众”始终被约束于以下几种关系之中,即政党—群众、政府—群众、领导(领袖)—群众、干部—群众等,处于被动的、追随性和呼应性的位置;第三,虽然群众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处于下者的地位,但其与在上者的关系却不是截然分离的,群众在被领导的同时又是党智慧的来源与服务的对象,党领导群众的目的是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说,二者具有归属的一体性、利益的一致性与目的的同一性。
二、“群众”视角下政治参与的逻辑前提与本质特征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参与”由于对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参与途径的不同界定而有不同的概念定义。
简单来讲,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不包括政府官员与职业政治家)①和全体公民的政治参与②;根据参与客体的不同,可分为对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和对于国家政治运行所有活动的参与;根据参与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只涉及合法行为的参与和包括一切影响政治行为的参与。
在本文中,笔者倾向于将政治参与的主体界定为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并从较为宽泛的角度将政治参与定义为:普通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合法或非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包括政治运行的所有环节)并试图对政治进程有所影响的行为。
从这一定义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进行的所有社会革命与社会运动都可以划入政治参与的范畴。
但与西方政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参与是“群众”的政治参与。
所谓“群众”的政治参与,首先指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群众”,其次指这种政治参与具有与其他政治参与类型所不同的逻辑前提、本质特征与实现形式。
(一)“群众”视角下政治参与的逻辑前提。
西方政治参与的构建以“公民”为逻辑起点,“公民”概念假设:作为独立个体的公民是理性且自利的,最了解自身的利益,没有其他人比他们自己更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因此,“公民”被赋予平等的政治权利参与国家政治,通过利益表达以及与其他公民的利益互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以“群众”为基础的中国政治参与则是在“党—群众”的相互关系中生成的,它以“先锋队(政党)—群众”的二分结构为逻辑前提,这一逻辑的合理性基于以下假设:少数先知先觉的政党领袖和先进分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比一般群众有更深刻的认识,一般群众很可能迷惑于眼前利益而不知其真正利益之所在,因此,需要由先进的党来引导启发群众去追求更长远更根本的利益;另外,群众分散的意志必须由共产党进行提炼才能化为集中、系统的意志,群众分散的利益也必须经党的整合才能化为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群众”视角下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第一,党的领导。
群众的政治参与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只有在中共领导下群众的政治参与才不会蜕变为无序的政治争斗,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政治参与的目的在于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现群众的而不是政党自身的利益是政治参与的最终目的。
“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9](P206)它没有自身的独立利益,“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10](P809)“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9](P206)第三,强调群众参与者在经济社会权利上的平等。
由于“群众”概念本身强调成员在社会、经济上的权利,因此,群众政治参与强调群众在经济社会权利上的平等应先于政治权利的平等被实现,并将之作为保证群众成员能够以平等地位和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