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的政治参与1
试论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规划,政治理论范文.doc
试论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规划,政治理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网络在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网民数量也在急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对政治的参与就不得不被重视起来,网民的政治意见也需要被系统的归纳并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
同时,网络有其弊端也是总所周知,怎样在保证网民的政治权利的前提下,预防网络的局限性和负面作用,成为从政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网民;局限性一网络政治参与是和谐社会政治参与的必然要求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对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运作、政治决策、政治结果的关心、利益表达和施加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它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
有效、科学、理性、自觉的政治参与,不仅能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的稳定感,而且有助于把各种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的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形成保持政治稳定的良好机制。
公民通过网络对政治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基本特征,而网络政治参与本身就是民主的传播方式和手段。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反等级、反威权的,体现了平等自由的思想网络没有层次之分。
”从网络的政治功能来看,它的特点首先就在于其对象是社会广大公众,也就是受众的广泛性、普遍性和无差别性,它鼓励公众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普通民众和小集体再也不是无足轻重和对政治事务无能为力的了。
由于“政治民主的进程一方面是指国家政治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与社会民众的广泛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推动民众广泛的参与政治生活,从而提高人们的政治能力和素质,这是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促使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为基础,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得以增强,民主权利得以履行,日益成为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成为人类民主制度发展的重要进程。
网民政治参与问题新探
响 和 形成 公 众 舆 论 乃至 政 党 政 策 是 现代 民 治 热 情 并 使 其获 得 了广 泛 且 难 以撼 动 的话 体 的议 程 设 置 ,影 响 了政 府 的决 策 和 施政 主 制度 的基石 。扩 大 公 民有 效 的政 治参 与 ,
课题 。 网络 为 公 民政 治 参 与 提供 了一 种 全
开 始于 上 世纪 9 0年代 。1 9 9 5年 , 美国 学者 舍 地 为 国 家 大 政 方针 建 言 ,为经 济 社 会 发 增 进 了 公 民 与政 府 官 员 的直 接 对 话 ,提高 马 克 ・ 劳 卡( r lu a最 早 提 出 了“ 展 献 策 。 斯 MakSo k) 网 了 民意 在 政府 运 作 中 的分量 。比如 , 顾之 郎 络 民主 ” 的概 念 。 钮 尔 ・ 曼 卡斯 特 (9 6 , 1 9 )分 ( ) 与 平台 多 二 参 争 引 发 网 民 对 改 革 开 放 全 方 位 的 深 入 讨
◇ 探索前沿
网 民政治参 与 问题 新探
◎文/ 廖海敏
公 民 自由地 表 达和 交流 思 想 ,从 而影
偏 好 的交 流 平 台 ,极 大 地 激 发 了 民众 的政 事 件 , 成 的 强 大 网 络舆 论 热 潮 , 导 了媒 形 引 语 权 。 近 年 来 ,伴 随 着 我 国 网 民数 量 的 激 行为。尤其是 2 0 0 8年网民支持奥运, 声讨 20 0 3年被称为 “ 网络舆 论年 ”2 0 ,0 7更被 全 民族 的 爱 国热 情 。 1 2月底 , 国网 民 总数 已达 到 38 我 . 4亿 并呈 愿 望和 能 力较 强 等 特 点 。作 为公 民政 治 参 与 的 新 型形 式 和 渠 道 ,网 民政 治 参 与越 来 越 显示 迅 猛 的成 长性 和 强大 的 冲击 力 。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2008广东卷38)辨析: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就是按照政 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
答案:①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遵循法 律、规则和程序,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否则,就会导致无序的政治参与。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当政府的要求符合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时,按照政府的要 求进行政治参与就是有序政治参与。
是帮助决策机 关发现问题、 修正问题的有 效途径
有利于提高决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 听政于民就是
策的科学性识, 度和公民的参与度
为了决策利民
掌握相关信息
2.公民如何参与民主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 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只是公民直接 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而不是全部方式。公民间 接参与决策的形式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 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 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关于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思考
关于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思考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
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点出发,分析思考了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实现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合法、有序、理性的进行提出了若干对策。
标签: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对策公民的政治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人们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网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到了我国公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总数为6.32亿,手机网民总数为5.27亿。
网络也为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这种崭新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对提高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我国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监督政府行为,评论现实政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1.平等性。
网络赋予了政治参与主体具有平等性,在传统的政治参与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和控制,网络话语权常常掌握在政治精英手中,从而便造成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平等。
但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为网民提供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在网络中可以不受地位、职业、民族、财富等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遵守法律的条件下,自由平等的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2.开放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是由互联网本身蕴含着的开放属性决定的。
网络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了解正在发生的政治新闻,广大公民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简单的上网设备,并掌握些上网的基本技能就可以通过论坛、贴吧、博客、微薄等方式参与到网络政治生活中来,还可以足不出户的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政治话题,浏览政府门户网站,获取政府的最新工作动态,监督政府的工作,使政府在广大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中依法行政。
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
】 . 积极影 响
刘 文认 为, 网络政 治参与 对社会政 治生活 的积极影 响表现在
下, 目前 从微观 层面所 作 的研究还 比较 少 , 仅有 部 分学者有 所论 三个 方面 : 先 , 首 网络 政 治参与 促使政 府管 理发生 深刻 变化 : 其 述 。例如 , 陶建 钟 以某 艺 员杭 州 受阻事 件为例 , 从组 织性特 征 的 角 度研 究 网络 政治 参与 的新趋 向 。 ( ) 二 网络 政治 参与 的产生 原 因 .
可 以把 网络 时代 的政 治参 与理解 为网 民及 虚拟 团体通 过 网络平 了解政 治信息 : 二 , 用 网络表 达政 治意见 、 第 利 诉求 , 讨论现 实政
台影 响和 推动政 治 决策过 程的活 动 。 U 认为 , 文 网络 政治 参与
治议题 : , 第三 利用 网络渠道 取得与政 治领 导人 、 机构 的对话 政府
李斌 把网 络政治参 与和传 统的政 治参与相 区别 , 早地提 出 较
( ) 三 网络政 治参与 的方 式和途 径 从政 治参与 的方 式来看 ,传 统 意义 上的政 治参 与仅 限于选
举、 信访 等途径 , 而网络 的发 展拓 宽 了公 民参 政的渠 道 。罗迪把
青年 网络政治参 与的方 式概括 为四个方 面 : 一, 第 利用 网络 获取 、
策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尽管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 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 不足之处。 , 因此 今后的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在层次上需要进一步深化 , 在视野上需要进一步拓展, 在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创新。
关键词 网络政 治参 与 互联 网 网民 ・ 中图分 类号 D 3 6 文 献标 识码 : A 网络 政 治参与 的研 究内容
互联网时代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研究作者:吴淑逸高云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3期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定义,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在国内有代表性的为北京大学教授王浦劬的观点:“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的过程的行为”[1]。
本文公民政治参与的定义也基于此。
近年来,学者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亦有很多,但多数都是基于公民政治参与概念进行后续阐述。
李斌从利益驱动的角度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特指各种政治参与主体借助互联网进行利益表达、参与决策从而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2]。
房正宏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认为网络政治参与首先是合法的,其参与主体以网络为参与平台,通过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两个向度实现政治参与,并试图影响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定及其活动的政治行为就是网络政治参与[3]。
另外,还有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要素进行分析。
郑兴刚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指网民以信息为媒介、以网络空间为载体所进行的旨在影响政治过程的政治行为,其中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网民,其客体是电子政府或现实中政治系统的政治过程,其参与途径是互联网,其参与形式多样化[4]。
通过对不同学者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解释界定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本文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公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又因为自己的意见对政府机关的民主决策、制度制定等产生一定影响的政治行为。
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的应对之策,只有区分网络政治参与和平常网络活动的不同以及关联,理清其规律和特点,才能依法有效推进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在互联网普及以前,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大多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具体表现为通过选举投票、竞选、听证会、民主评议会、信访、向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反映、拨打政府热线电话等,这种传统方式的政治参与具有程序繁琐、政府主导性过强、公民可操作空间相对较弱的缺点,使得公民政治参与难度较大。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
②投寄新闻媒体发表方案
③旁听市“两会”时提出相关议案 ④通过人大代表向人大转交方案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B
2011年10月24日,包括北大、清华等高校专家在内的 15名公民联名向总理写建议书,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呼吁取消有关 “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专 家联名建议: ①是通过专家咨询制度行使民主监督权 ②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表明其有强烈的参与民主决策的热情和意识 ④表明其履行义务的意识不断增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专家 咨询 制度 社会 公示 制度
专家学者利用自 己掌握的专业知 识、相关信息 决策机关将涉及 公众利益的各项 决策进行公示
论证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 座谈会 知识、相关信息
有利于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可行 性 有利于提高决策 的透明度和公众 的参与度
公示
公民有知情权, 这是公民参与民 主决策的前提和 基础 决策机关拟定的 方案可能存在不 足
A
3.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意义: 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 选举效果 的 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 参与感、责任感 的 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 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 高 低的重要体现。 (2)要求: ①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 人民利益 为重; ②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 理性思考 的 基础上审慎投票。
社会 听证 制度
对公众利益密切 相关的重大事项, 公民通过社会听 政参与决策.
听证会
听证的目的是为 了决策利民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类型与适用性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与适用性研究摘要: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参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网络的发展不仅方便了日常生活,在政治文化层面也推进了参与型政治的发展。
以政治文化作为出发点,对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做了详细的考察,进一步阐述了当前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参与形式的类型,并对各类型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适用程度,加快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型政治文化;适用性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51-02一、政治文化和网络政治参与(一)参与型政治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就把“政治文化”这一新鲜词汇带入人们视野中。
1966年,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合作发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对“政治文化”这一概念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
他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基于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相关阐释,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政治生活在心理层面的反映。
他认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输入和输出方面都有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责任等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网络信息发展程度远超人们的预期,政治生活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中并充分渗透于网络这一虚拟社会中。
托夫勒曾用“信息政治”来描述网络政治,他指出“信息是和权力并进、和政治息息相关的。
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在网络时代普通公民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它是公民在网络时代参政议政、实现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新形式,标志着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
浅议我国当前的“网络政治参与热”
开始 凸现。报告显示互联 网 已经深入地 渗透 到我们 日
网民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 员所 提议案的广泛和深度关
常社会 生活和 工作 的方方面面 。互联 网也 已成 为我 国 注 , 现着 数量庞 大、 都体 无所 不在的网 民正在成为重要 公 民传 播信 息、 放情绪 、 论时政 、 释 评 表达政 见 的一个 的社 会力量。考察最近几年 网络上 被高度 关注的公共
主要 渠道 , 网络政 治参 与对政 府行 为 的影 响越来越 显 事件 , 发现公 民广泛 的 网络政 治参与 在事态 发展及 可 著 。2 0 年 6月 , 中央 书记胡锦 涛 同志在人 民网与 事件 的解决 方面所起到 的关键性作用。 08 党
[ 收稿 日 ]0 0 - 9 期 2 1- 6 2 1
心) 01 1 2 1 年 月发布 的第 2 次 “ 7 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 通 过 微 博 、 客 和 邮 箱 等 方式 同网 民进 行 交 流 。从 博
况统计 报告 ” 显示 , 截至 2 1 年 1 00 2月 3 1日, 国 网民 2 0 年 的奥 运会火炬事件 、 I 我 08 汶川 大地 震等 重大公共事
发展 不仅 带来社会利 益关系 的变化 , 为公 民参 与政 制度 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特殊背景下形成 的一种政治 还
治 提供机会 和条件 , 从而促使 公 民通过 政治参 与来 维 制度。在 我国政协 不是 国家权 力机关 ,说 官亦 官, “ 说 护并 实现 自身的利 益。美国当代 政治哲学家亨廷顿也 民亦 民 , 亦官亦 民 , 官非民” 它是 “ 非 , 为广 大群 众和 国 认同“ 高水平 的政治 参与总是 与更高水 平的发展相 伴 际社会所认可的一般政治意义上的 ‘ 官方 ’ 组织 ” 同时 , 随, 而且社 会和经 济更发达 的社会 , 也趋 向于赋予政治 “ 在严 格意义上又是一个 ‘ 非政府组织” 政协委 员的 。 参 与更高的价值 。 改革开放 三十年来 , 国的社 文化层 次普遍较 高 , 多为事业 已经 取得一定 成功 的 ”“ 我 大
网络环境下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探讨
略》 中主要论述了以下观点 : 民参与是信息时代 公
政治社会生活 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是政府和公
共管理者必须面对 的环境和情形 。公共管理者对
公民参与行动的任何 回避和无视态度都是不现实
的。公民参与必然深度地影响甚至改变公共管理
者制定政策和从事管理的方式。
理 论探 讨
当代社科视野 21 年第 5 01 期
实意义 。
关键词 : 网络环境
政治参与 网络 民主
20 年 6 , 08 月 胡锦涛 总书记来到人 民网“ 强
一
国论坛” 与网民们进行在线交流 , 这是 中国最高领 导人首次与 网民在线互动 。胡锦涛说 :网友们提 “ 出的一些建议 、 意见 , 我们是非常关 注的。我们强 调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因此想 问题 、 作决策、 办事
众的智慧 。通过互联网来 了解 民情 、 汇聚民智 , 也
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2 1 ”00年 2 2 月 7日, 进入“ 两 会” 召开的倒计时阶段 , 在众多百姓迫切的关注与
希冀 中,温家宝总理接受 了中国政府 网与新华网 的联合专访 , 通过互联 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 提前为
“ 两会” 预热 , 这场专访源自被公众称为“ 两会前夕一场 情, 都需要广泛听取人 民群众 的意见 , 集中人 民群
、
网络参政 的内涵
要 了解网络参政 的内涵 ,首先必须了解政治 参与的含义。杨光斌认为 , 政治参与是指“ 普通公 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定或 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它 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反映着公 民在
理 论探讨
当代社科视野 21年第 5 01 期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摘要: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进行分析,促使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网络政治参与有九种方式:即时通讯可促进网民的“弱关系的强度”;电子邮件使网民的政治参与更为方便高效;论坛/BBS促使网民更好地表达意见,形成公共讨论空间;网络签名可促成广泛的社会动员及网络抗争;博客/个人空间作为个人建立网络空间的简易平台,是私人日记和公共发表相结合的场所;社交网站扩展了网民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加其社会资本;微博的去中心化具有动员和组织的作用;搜索引擎通过披露信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建立网站则能发布新闻,承担网上的非政府组织功能。
在实际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式交替使用的。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使用方式;信息的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信息发布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2.1%。
随着网民数量的持续上涨和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进行分析,促使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1.通过即时通讯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即时通讯包括QQ、MSN、手机短信等工具。
即时通讯的广泛使用,有力地促进了网民的“弱关系的强度”,使陌生的人群连结起来。
“弱关系的强度”最早由美国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①,他认为通过普通相识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为丰富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
他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弱关系的强度”。
当即时通讯中的弱联系数量和多元性增加后,将会大大扩大不同阶层连接的通道,产生集体行动的可能。
例如,2008年抵制家乐福超市事件传导链条主要是即时通讯工具。
2008年4月13日,北京白石桥东的家乐福广场外,网民小K对奥运火炬在巴黎的遭遇进行抗议。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困境与出路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困境与出路摘要:合法、有序、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要求公民普遍而充分地享有网络基本权利,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而现实“数字鸿沟”却导致公民网络参与能力的巨大差别和不均衡发展,形成参与能力困境;要求公民网络参与呈现多元互动性,而“群体极化”行为却导致参与信息环境单一,网民同质化聚集,网络舆论观点趋同,形成参与方式困境;要求网络社会具备完善、有效的网络行为规范,而当前规制网络参与的法规制度不足,网络伦理道德失范,形成参与行为规范困境。
要消除网络“数字鸿沟”,提高公民网络参与能力;促进政府与公民多元互动,完善公民网络参与方式;要健全网络参与行为规范,加强公民网络参与管理。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参与能力;参与方式;参与行为规范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衡量其政治民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用户规模和普及率快速攀升。
据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5.64亿,网络普及率升至42.1%。
与此同时,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与日俱增,网络参与能力不断增强,网络参与方式日益多元,网络参与行为规范逐步完善。
然而,当前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参与能力、参与方式、参与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困境,深刻地影响和严重地制约着公民网络参与的质量和成效。
一、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新趋向和新发展。
它通常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活动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由以“新意见阶层”为主的网民、网络意见领袖为主的网络政治精英,以及以“网络趣缘”或共同权益诉求而结成的网络政治共同体等所形成的参与主体,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网络民主监督、网络政治动员、网络协商讨论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存在的五类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
一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
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
二是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网络参与的主体80%以上都是年龄3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发达城市。
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
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
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
三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参与的"多数人暴政"问题。
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
这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会严重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
中国社交媒体政治参与的案例
中国社交媒体政治参与的案例中国社交媒体在政治参与方面有许多案例。
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1. 2011年,广东维权活动在2011年,广东省发生了一系列的维权行动,其中包括了各种群体的不满情绪,涉及的问题包括土地征用、环境污染、警察暴力等。
这些事件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参与。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流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进一步推动了抗议活动。
2. 2012年,暴力抗议事件2012年,中国云南省某城市发生了一起土地拆迁引发的暴力抗议事件。
社交媒体在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互相分享信息,组织抗议活动,并对事件进行监督。
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促使政府采取措施应对该事件,并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事件的真相。
3. 2014年,马航失联事件2014年,马航MH370次航班在中国南海失联。
社交媒体成为了中国民众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消息、寻找失联航班的线索,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加强了民众的参与感和对事件的关注度,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措施,并提高了舆论的透明度。
4. 2019年,香港抗议运动2019年,香港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运动。
社交媒体在该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香港抗议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示威活动、分享信息、记录警察暴力行为,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该事件的关注。
社交媒体成为了民众获取真实报道和对话的重要途径,帮助抗议者扩大影响力和凝聚力。
这些案例表明,中国社交媒体在政治参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众提供了表达声音、互相分享信息和组织行动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政治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提升了公众参与度和政府的透明度。
公民网络参与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重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有何政 治意义? (2)针对材料二中存在的问题, 请你运用文化建设的相关知 识,从国家、媒体、公民三个角度对如何治网提几条合理 化建议。 答案 (1)①重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拓宽了公民 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和信心;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人民当家作 主。 ②有利于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 民主化,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和执政水平。③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
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 3.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网络 监督存在着滥用网络、侵犯隐私权、虚假信息、扭曲 夸大等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运用矛盾主次方 面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舆论? (1)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网络舆论对社 会的影响有利有弊; 网络使百姓拥有了话语权, 使政府 通过网络舆论了解民意, 对国家发展起促进作用; 同时 也要注意有些网络舆论有虚假性、 误导性, 会带来一定 的负面影响。
• (1)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2分) •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2分) • ③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政治素养。(2分) •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网络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2分) •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 的联系。网络发展拓宽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搭建起 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新平台。(2分) •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网络发展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有利 条件,但用之不当也会带来不利影响。(2分)
(2)①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通过对互联网的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推动 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②各级各类媒体部门、单位要注重社会效益,遵纪守法, 恪守职业道德。③公民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 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 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文明上网,理性上网。
【2020高考政治】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考点精析系列】
考点20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一)我国的选举制度与选举方式1.选举方式:2.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
(2)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我国的选举方式:(1)选举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决定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
4.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原因: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要求: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1)间接参与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直接参与决策: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以及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①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区分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三)民主管理1.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民主管理机构,不是国家机关,更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也不是上下级关系。
解读“新意见阶层”的兴起与转型期中国网络政治参与
解读“新意见阶层”的兴起与转型期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新兴的方式,日益显现了其强大的社会影响与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上逐渐产生了一群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他们被称为“新意见阶层”。
“新意见阶层”的兴起对转型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甚至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尝试通过梳理“新意见阶层”产生的背景及现状,展现这个阶层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与影响,并通过分析这个阶层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为政府管理部门寻找理性适当的应对之策。
标签:新意见阶层;网络政治参与;广场效应;群体极化;参与的非理性中國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把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称为“新意见阶层”。
虽然它的构成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社会学意义上一个独立的阶层,而是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中,不像知识分子阶层那样具有严格的属性,相对的独立性,但它是基于个人立场,尤其是公民立场,为了公民利益,在公共领域独立发表意见的群体。
这部分“新意见阶层”通过互联网参与表达自己对社会公共事务看法,加强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使中国公共政策中“政府主体”的特征逐渐呈现出以“个体的公民”为主体的迹象,并开始大力培育市民社会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扩大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
同时,“新意见阶层”的兴起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公民政治参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将其引入困境,这必将成为决策者不得不面对的新的情境。
1 转型期社会的网络政治参与1.1 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一般来说,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
政治参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因素之中,一是政治参与的主体,二是政治参与的目标,三是政治参与的形式与手段。
网络成为政治参与内涵第三个因素的体现,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与手段。
顾名思义,网络政治参与指普通公民或者公民团体借助互联网络表达利益、参与决策从而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其表现形态为网络政治交流、网络政治谣言、网络政治传播、网络政治宣泄、网络政治选举、网络政治结社等等。
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之 所 以 能对 政 治 参 与产 生 巨 大 的推 动
作 用 ,主 要 表 现 在 三个 方 面 :第 一 ,
络 基 于 其 开 放 性 强 、 自 由 度 子听 证会 ,借 助 电子 民意调查 了解大众
大 、信 息 传 播 快 的特 点 ,使 公 民 的 关 观点 ,来赢得 公众的支持 和认 同等等 。
表 达 自己的利 益要求 。
I网络 开拓 了公 民参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的新
途径
从 宏 观 层 面来 说 ,近 年 来互 联
的 迅速 发 展 为 网络 政 治 参 与 提供 了强
大 的平 台载体 。据 中国 互联 网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显 示 ,截 至 2)( 6 , ( ) 月 l年 我 国 网民 规 模达 到42 ,突破 了4 .亿 亿
络 参 与主 体 已 具 备 了 “ 大众 群 体 ,主 途 径 参 与政 治 生 活 ,运 用 电子投 票 、
网络 政 治 参 与 ,即 民 众 通过 网络 动 参与 ” 的特 点 。这 些 都 说 明 网络 媒 电子 民意 调 查 等形 式 ,将 相关 信 息 反
参政 议 政 ,进行 舆 论 监 督 ,参 与公 共 体 已成 为 大众 获取 信 息 ,主动 进 行 参 馈 到 政 府 有 关 部 门 ,政 府 也 可 以 通 管理 ,行使 民 主权 利 。 它是 在 高 科技 政 、议政 的主 要渠道 之一 。
的 兴趣 和 能 力 ;第三 ,网 络技 术 能 保 民更 多的权 利 。 众 、公众 与决策者之 间的政治 沟通 ,增 强实效性 。从某种程 度上来说 ,网络改
证 政 治 参 与 的数 量 和质 量 。而 这 种 网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知识点和练习题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知识点和练习题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知识点和练习题》的内容,具体内容: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是: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我整理了政治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12、民主选举方式有哪些...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是: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我整理了政治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12、民主选举方式有哪些?其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选举方式含义优点缺点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间接选举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产生商以及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的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位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于低,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13、影响选择不同选举方式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因素。
14、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是: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原因:这能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15、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内容方式依据作用或目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建议公示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社会听证制度对同公众毅力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听证会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1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有:(1)有利于决策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重磅发布 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调查报告
重磅发布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调查报告思响哥按: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位鄙夫”。
这一名言形象地指出,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对人存在的意义,即谁都离不开政治,并且都应参与政治。
目前,我国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如何呢?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为您奉上此次报告。
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人民论坛网(rmltwz)作者|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执笔| 石晶调查时间:2016年5月10日—2016年6月10日问卷发放: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网络问卷4886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45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2%。
样本构成:受访者中,男性占56.6%,女性占43.4%;25.6%的受访者为“90后”,37.7%受访者为“80后”,23.0%受访者为“70后”,其他年龄段共占13.7%;日常居住地分布较为均匀,居住地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的受访者各占20.0%左右,居住地为“乡镇或农村”的受访者较少,占9.4%。
重要发现:①我国公众已经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
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基本素质较高,而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②我国公众更愿意参加到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中;具有一定的投票意识,但还受一定的人情因素影响;对于公开竞选具有一定的认同度,并已形成较强的边缘性竞选行为。
③网络成为公众政治参与的新平台,近半数受访者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而网络围观现象不容忽视。
④政治效能感是影响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其受到性别、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的影响。
报告内容:我国公众的政治参与观念现状有序的政治参与既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政治秩序的有效保障。
在以往的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中,研究者都将投票和选举视为经典的政治参与形式,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也构成了公众政治参与。
因此,本次对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调查包括了三个部分,即公共事务参与、投票意识和选举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网民的政治参与
网络的出现是媒体传播现代化的一次革命,它对社会和受众的渗透和冲击“风头正劲”。
据统计,到2007年6月30日为止,我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1.62亿,位居世界第二。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网络的功能,不仅是政府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公民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在我国,网民通过网络途径,大大提高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范围和程度。
其中,政治参与成为体现网络功能的一大特点。
数据显示,在我国网民网络使用率最高的功能中,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等,超过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娱乐性功能。
而这几项占前位的功能,都与网民的政治参与活动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网络已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条新兴重要渠道。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1997年《人民日报》开通网络版,表明中央已意识到网络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2001年初,中央首次提出要积极利用网络传播为政治服务的观点。
此后,各级各类的政府网站相继建立。
2005年“两会”期间,在“向总理提问”的网络互动中,网民踊跃参与,短短4天就汇集了近1300个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农业、国企改制、反腐败、科技、教育、再就业、国家统一、外交等政府工作的多个方面,显示了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巨大热情。
由此可见,网民的政治参与正在成为我国民主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是,网民政治参与也引出了不少忧虑。
一些专门的研究者在肯定网民政治参与对拓宽民主渠道具有积极意义的前提下,也指出了网络政治参与中可能发生的无序化和破坏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看法,并非杞人忧天。
事实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直白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在网民政治参与的动员、组织和管理上确实存在一系列困难。
因此,在网民政治参与问题上,既不应简单地强调管制、压制乃至“打击”,也不应“放任自流”或者只是一味的推崇鼓励。
最佳的选择,是寻找出政府治理与网民政治参与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互动是一种双向模式。
在政府方面,重要的是营造鼓励网民政治参与的社会氛围,创设网民政治参与的管道,提供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以及制度规范和保障,以此来提升网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在网民方面,重要的是探索政治参与的途径,提升政治参与的能力。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提升网民政治参与能力可以加以努力
的:
第一,应努力寻找有序化的政治参与途径。
网民要充分利用制度提供的参与管道,使个体参与向群体参与靠拢,使碎片化参与向整体化参与转变,使自发性参与向组织性参与提升。
对待网民政治参与现象,要走出两个认识误区。
首先,视组织化的网民政治参与为险途,担心组织化就不免失控。
其实,组织化正是有序化的前提,善于动员和组织网民政治参与的政府,才能将网民政治参与纳入有序治理的轨道。
其次,视网民政治参与为取决于自由意志的个体行为,以为网民政治参与可听凭随心所欲。
殊不知,自由化乃是有序化的大碍,而有序的网民政治参与才能真正起到影响政府决策的作用。
第二,应追求利益诉求有效性的目标。
网民政治参与的实质是利益表达,利益是网民政治参与的动力。
利益表达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益;既包含物质的需求,也包含精神的需求;既体现自身的价值,也体现社会的取向。
网民政治参与的目的不是仅为获取人机对话的自我满足,而是公民介入社会的价值体现。
因此,必须超越个人的局限,克服狭窄的视域,努力通过网络的政治参与,达到有效实现利益诉求的目标。
第三,应增强信息分辨能力,防止盲目参与。
网民政治参与首先需要信息来源,在被描述为“信息轰炸”的时代,人们很难不受“信息伪造”的伤害。
这样的“信息伪造”可能是一些虚假信息,也可能是一些带有恶意的信息,政治参与的网络环境也不可避免地经常会受到污染。
这就一方面要求政府必须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切实保障;另一方面,网民也需要提高警惕,避免政治参与的行为偏失。
第四,应将热情和理性相结合,避免情绪化的宣泄。
网民积极进行政治参与的热情必须充分肯定。
然而,既然是政治参与,网民就应该注重自身的政治修养,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网民的政治参与中,网络的虚拟性不能成为逃脱社会责任的掩蔽,网络的直白性不能成为情绪宣泄的工具,网络的即时性不能成为影响秩序稳定的引子。
网民政治参与的理性程度,是网民政治修养高低的衡量尺度。
网民的政治修养包括政治参与的话语使用、国家认同、道德规范、民族情感、舆情知识等,它是一项全面的训练。
因而,热情加理性,才能使网民真正提升政治参与的能力,提高政治参与的水平。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积极参与网络问政、与网民开展在线对话。
胡锦涛、温家宝分别在人民网、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充分体
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互联网的重视,对网络民意的尊重,是对网络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肯定。
目前,网络民主正在进一步发展当中。
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网络舆情民意,需要有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大度胸怀,需要有真正尊重网民的思想表达、引导网民的情绪宣泄、吸纳网民的合理建议的开放理念,并善于激发网民热议社会问题、监督政府及工作人员行为、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的积极性,从而在更大范围吸纳民智、更有效率地提高执政能力,促进群众关心的问题的解决。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于网络民主曾表示,不能采用封闭的视野、僵化的思维和单纯强制的管理方式,要以开放的视野去对待和推进网络民主,让各种网络现象、网络意见和网络事物在相互对比、充分竞争中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顺应网络民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对待和推进网络民主建设,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
网民中不乏有识之士,网络上不乏真知灼见。
如今,网民不再是虚拟空间里的虚拟ID,在一个个“网名”之下,公民的责任感、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正在凸显。
而网民当选人大代表无疑体现了网络民主的新动向,网民将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网络民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它传递着一个可贵的信号:网络民主有着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发展可能性。
在网络中活跃的“舆论领袖”,在当选人大代表后是不是必然会具有履行职责能力?这成为“网民代表”出现后的一个社会关注点。
事实上,地方政府可以参照洛阳的做法,发现网络参与度高的网民,并在现实生活中考察他的参政议政能力,然后选举为人大代表,使网络民意在现实政治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参与途径。
物电0804
蒋俊杰
2408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