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2.1
生态系统
张家港市
赛 达 伯 格 湖
比 利 时
Hamois
农 区 的 夏 季 景 观
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如太阳能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极
能 量 流 动
氮 循 环
硫 循 环
物质循环:大气循环、 水循环、沉积物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硫 循环、磷循环)
磷 循 环
“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 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 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 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 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 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 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 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 12个星球。”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 《增长的极限》(1972)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 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 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 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 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 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 可控制的衰退。”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 《增长的极限》(1972)
四个问题
一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特征 中特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框架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政策
二
三
四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
生 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 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 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 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 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还可进一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 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分为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 活在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 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
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要以党十七大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保护生态意识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积极改善和优化人和自然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当前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社会经济发展促使13亿中国人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然而,我们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载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乱砍乱伐、不合理排放污水废气、过度开采资源等。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升华,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观念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我们人口多、资源少、生态问题严峻的忧患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破坏环境就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走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污染环境小的新型发展道路。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正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与生存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乃如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类,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美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美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已不容乐观:耕地锐减,土地沙化;植被遭侵,草原告急;泱泱浊流,水源污染;全国三分之一国土被酸雨侵害,沙尘暴不断向人们袭来……。
这一切的出现,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上述误区分不开的。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宁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一崭新命题的提出,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联合国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气候变换正以空前的规模威胁人类的发展,对穷过影响最大,它使穷过千百万人面对缺水、却食物和营养、生态遭到破坏的恶性循环。
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必要性㈠、我国的客观条件,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资源约束,就是资源高消耗制度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制度已经完全不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报告(3)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报告(3)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
现代社会,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有些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和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教育在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内涵的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思想上的帮助与指导。
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相关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报告反映了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教育,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
广大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薄弱。
同时,高校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在校园内营造起注重环境保护、重视生态问题的良好氛围,各种环境保护活动、生态知识推广活动多以运动式、活动式为主,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也难以达到持续和有效的程度。
从现实的情况看,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意识淡漠,环境知识欠缺,重大生态问题的冷漠意识和缺位,以及生态责任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经过这次的生态文明实证调查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更重要是,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足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学好自己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篇3]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期待观念和机制先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政治报告,体现了党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党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时代性与全球性的充分把握。
“生态文明”对大多数民众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是词汇组成,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生态,是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能量与物质交换方面一个态势,如果这种态势处于平衡状态,那就是生态平衡;如果这种态势处于不平衡状态,那就是生态失衡。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文化水平方面的综合反映;文化,又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习俗、法制等)的总和。
“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社会保证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的一种高度的文明机制。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观念先行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产和消费模式等方面都和以前的文明形态有着本质区别。
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吸收传统与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在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改造与革新各种不合理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因此要牢固树立以下观念,建设生态文明。
1、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意识。
在人类发展中,从古至今,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冲突和紧张。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彻底转变这一观念,就是要变人对自然的征服关系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即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一体的观念,这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不是在此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互利互惠的统一整体。
2、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想。
环境与经济之间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想,就是要使人们清楚的知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是天然的矛盾,现有的或者说已经出现的矛盾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和加剧。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篇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摘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
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
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2023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2023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1生态文明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
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
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
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因此,在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层关系: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
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
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使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生态文明理念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工业文明在走向辉煌的同时,同农弃也是其必然的“归宿”。
因为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暖等一系列问题,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人类确立新的生态文明观,构建新的生态文2007 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央政治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那么,我态文明?怎么样去构建生态文明理念?怎么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需要我们不断探一、生态文明是一场关乎人类存亡的变革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的兴起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的全新选择。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然协调发展为基本准则,建立新型的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制度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强调从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各个方面对传统工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行调整和变革;从狭义角度来看,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程度。
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管什么样的文明形态,都由三个层面的“同心圆”构成: 物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
对生态文三个层面。
生态文明理念层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认为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基于一个科学常识之上,即: 人类生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内,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的破坏将会导致人类的毁灭。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系列活动总结5篇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系列活动总结5篇推荐文章2022生态文明宣传月主题活动总结5篇热度: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活动工作总结(5篇)热度:生态文明宣传月活动总结报告7篇热度:生态文明宣传月活动总结(5篇)热度:生态文明宣传月系列活动总结范本热度: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系列活动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系列活动总结1根据《县六·五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做好我镇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坚守生态环保底线,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紧紧围绕践行绿色生活的主题,我镇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专题研究,落实到人为筹划好我镇环境保护宣传系列活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进行研究探讨,认真传达文件精神,制定切合实际的活动方案,提前进行周密的安排部署。
会议商定将小春秸秆禁烧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融入到环境保护宣传的内容中。
决定成立由镇长张小江同志任组长,副镇长、各片办事处书记等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宣传领导小组,将工作具体细分,责任落实到人头,确保践行绿色生活为主题的世界环境日宣传系列活动扎实开展。
二、结合禁烧,广泛宣传我镇充分利用秸秆禁烧下村逐户宣传的有利时机,通过车载广播、横幅标语、LED显示屏等媒介,宣传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引导辖区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转变落后的环境保护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镇政府在进行每日车载动态巡查的基础上,提升对农户的服务水平和力度,采取疏堵结合的工作方针,努力引导有条件的村社实行机械粉碎还田、秸秆加工饲料、秸秆销售、转化沼气、田边地角堆肥等综合利用方式,改良土壤质量,少用化学肥料,切实做到无污染、零排放,极大改善了周边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之路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 FORM TI ON 2008NO .19SC I EN CE &TECH NO LOG Y I N FOR M A TI O N 学术论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国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我们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并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1宣城市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市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我市针对境内大多数公路线型差、路面窄、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等实情,集中全社会力量开展了以提高国省道等级标准、完善路网结构、提升公路通达深度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大会战,结束了我市干线公路有砂石路的历史,实现了所有骨干通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实现了合(肥)杭(州)高速宣城段的全线贯通,干线公路等级标准、县乡公路“硬化”程度、公路通达深度明显提高。
正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我市交通运输瓶颈制约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为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在完成繁重的公路建设任务过程中,我们注重和强调的大多是公路的技术指标,公路规划、设计主要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公路的施工组织设计只注重工期的长短,对于施工活动过程挖方弃土、借土填方、改移河道、开采石料等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情况常常忽视,对于公路建设中的如何解决环保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因公路建设破坏了原来的自然平衡,引起岩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造成了地表塌陷、植被和表土损失,使自然植被恢复困难;少数承包商为了追求工程带来的丰富利润,节约成本,于环保生态不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及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及意义姓名:杜超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植物学学号:31308003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能源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 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 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需要利用自然资源, 改造自然环境, 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 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0140913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
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黄颖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3期【摘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生态 ;人 ;自然 ;和谐 ;共生【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161-0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鲜明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
当前,人民群众由过去“求生存”,到现在“盼环保”“求生态”,环境美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在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生态环境基石。
(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方向指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清洁美丽世界。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一)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从先秦还是到明清时期,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
保护生态文明倡议书(精选6篇)
保护生态文明倡议书保护生态文明倡议书(精选6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可以使用倡议书的机会越来越多,倡议书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
倡议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护生态文明倡议书(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市广大职工群众: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值此“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市广大职工群众发出倡议:一、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倡导者和宣传者行为士先,引领风尚。
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各基层工会要注重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知识、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组织动员职工群众以实际行动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广大职工群众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美丽家园靠大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履行生态文明责任,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践行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要进一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重点和关键点,正确处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守住保护森林、保护土壤、保护水资源的底线,做好土壤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牢固树立生态底线和红线意识,立足本职岗位统筹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三、巩固生态文明成果,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和推动者利川是我家,生态文明靠大家。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投身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衣、食、住、行、用”做起,减少浪费,减少污染,减少破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积极的态度,旗帜鲜明地支持绿色发展,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护卫者”。
广大职工群众们,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是我们共同的渴盼;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刍议
建设生态文明,也要重视发展。发展既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传统的工业文明固然使一些地方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如果不能以生态文明及时予以矫正,经济社会发展就不能持久。这就需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把经济发展的动力真正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要防止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摒弃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等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以停滞经济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到给后人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考虑到人民群众接受的程度。我们的目标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伦理文明教育提倡全新的生态生活价值观,提倡现代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即以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最好的保护手段,满足人类自身日益讲究的物质需求和不断成长的精神需要。提倡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所谓物质简单,就是崇尚和提倡过简单而富有成果的生活;而精神丰富就是把物质的损耗和占用作为升华内心情感和实现精神享受过程中的手段。人类生活的质量尺度和幸福指数,并不随着消费标准的提高而提高,也不依赖物质占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于物质的充分和充满智慧的最大化利用,以及伴随此过程始终的精神上的升华和完善。当他们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伦理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进行自身行为的自律,崇尚和体验简单化的生活,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形成生态化的节约、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物质利用的节俭和高效联系起来,把物质享受的有条件、有能力与“生活的自愿简单化”联系起来,反对和摒弃奢华、浪费以及偏重外在形式的生活习俗,约束现实社会日益膨胀的物欲要求。
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及外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目标,并将它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加以强调。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
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两个月后,胡锦涛又进一步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作了清晰的界定,即“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包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守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基本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方法——以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抓手,创新一种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价值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等等。
在十七大后,高层对建设生态文明又有了许多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
比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一致性的强调,充分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键。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可持续的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实施方案(5篇)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实施方案(5篇)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在第____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校积极推动开展“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活动中来。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二、参加对象全校师生三、具体措施1.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栏等形式介绍“世界地球日”的来历以及当前我们地球面临的严峻形势,直观地展示触目惊心的地球沙漠化、水资源污染、植被遭破坏等画面,让全体师生了解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各班以“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为主题,____开展主题班队会课,教育学生从自己和日常生活点滴做起,树立节约的绿色风尚,争做光荣的“地球小卫士。
3.____学生使用收集、书籍查找材料,开展环保调查,并制作一期环保手抄报或海报设计,倡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争做一个文明的、保护地球的小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遭到教育。
4.各班可以____环保知识有奖竞赛活动。
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到环保知识,养成一种节约型的“低碳”生活方式,共同参与到爱我家园,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5.社会理论活动(1)开展“绿化家园”行动。
____师生利用植树节、清明节等有利时机,在家中、菜园等处亲手栽一棵树,在校认养(认管)一棵树或一片绿地,参加一次绿地或树木的抚育劳动。
(2)开展“渣滓回收”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
积极____学生在深入街道、校园及周边等地带,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你丢我捡”行动,逐步消除乱扔渣滓等征象的发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时,以“保护环境”为核心,以“节约”为主题,要求广大学生时刻注意“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开展“分类处理渣滓”、“变废为宝”活动,号召学生用实际行动为“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
关于在江源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思考
摘要: 对江源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展开的调研进行了介绍, 对江源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的 关系进行了阐述, 并对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白山市; 江源区; 生态文明; 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是我党 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 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现就白山市江源 区如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出一些建议� � 生态文明的含义与特点 2.1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追求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 可 持续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环境的 逐步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未来生存 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是要协 调生态系统及其支持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有 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现在和未来都能支撑 起生命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行� 生态文明反对人类 的绝对中心论, 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2.2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不仅用整体 � 协调 � 循环 � 再生的 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 �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而 且也用生 态文明来调节 人与自然之 间的道德 关 系, 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的生态环境法制建设集中体现了这一方面 � 因 此, 要在江源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必须加快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进程,建立完备的适合江 源区的环保体系�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 过度消耗 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即循环经济模式, 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江源区可持 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 以可持续发展观 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模式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 体化发展, 它以自然生态规律为核心, 通过政府主 导和市场为导向,制定和实施一些使社会经济符 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强制措施 � � 区域文明是反映江源区社会发展程度和进步 的象征, 它标志着一个区域的经济 � 社会和文化的 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 文明形态作为江源区社会 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往往因其核心产业的不 同而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 �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周园
【期刊名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营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每个人都积极响应和努力作为,才能加快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周园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部,辽宁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2
【相关文献】
1.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赤水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J], 穆嵘坤
2.全国首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在苏州市职业大学隆重召开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J],
3.藏传佛教在推进云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r——以香格里拉承恩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例 [J], 和淇
4.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黄浦区人大常委会视察区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相关工作推进实施情况 [J], 周靓;吴善思
5.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文化力量——“倡导绿色价值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侧记 [J], 李平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陈寿朋(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 北京 100021)收稿日期: 20071210作者简介: 陈寿朋, 男, 江苏泰州人,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
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全党全国人民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奋斗之际, 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了! 这是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北京大学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一个具体而又重大的行动。
对于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 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要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现代社会中实现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并不可能自动实现,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虽然不是势不两立, 但经济发展确实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 生态环境还会继续恶化, 发展将不可持续。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 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 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是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
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应当也能够为此作出重大贡献。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并深刻论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人类源于自然, 生存于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 人是自然之子。
但是, 长期以来人类狂妄地认为自己可以任意对待自然, 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 给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特别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工业高速发展后, 严峻的生态危机已使人类面对生存还是毁灭 一严峻的现实。
因此, 生态和谐已成为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
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克服环境污染、能源缺口、人口膨胀、耕地减少等工业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努力创造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模式, 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党中央站在更高层面上, 对人类社会文明建设体系的深化,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 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 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的意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体系, 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意第45 卷第1 期2008 年1 月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5, No. 1Jan. 2008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 包括进步的生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法制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 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 其中特别强调完善和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制体系, 并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 包括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环保行动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 同时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 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 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 无害化, 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领域, 要求党和政府的政治活动不仅要接受生态问题, 而且要主动处理生态问题, 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树立生态政绩观, 加强生态法规、生态行政和生态民主建设, 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新的政治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领域, 要求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反自然 人统治自然 错误观念,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思想桎梏, 形成以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道德、生态文艺、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生态传媒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
生态文明指向的社会领域、要重视和加强一切社会事业建设,在全社会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 形成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体系,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全面辩证地加以把握。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这一论断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定了具体要求。
这就是, 在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阶层普及生态文明建设,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干部群众,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要落在生态文明观的普及上。
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 文明是目标, 道德是基础, 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
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 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机制, 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 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 增强全面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二) 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只有与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制的规范作用相结合, 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
解决生态问题、发展生态文明有赖于道德与法制规范的引导和约束, 即在解决发展、科技、消费与生态平衡的矛盾时, 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生态责任感, 并以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
为此, 必须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
生态文明规范建设, 除了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 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完善生态立法, 规范生态执法, 严格生态司法。
( 三) 推动生态文明实践。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 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 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与第1 期陈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129 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使生态道德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顾名思义, 所谓的生态文明,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生态状态的文明。
因此, 生态文明就是要选择人类对待自己、对待自然、建设最佳生存环境的方式。
生态文明是所有文明的基础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让我们以十七大报告为动力, 共同携起手来, 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 确立生态文明建设规范,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 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生态文明程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现象, 中国的人口数量、中国在地球上的地位, 决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化能否成功的试金石。
中国的生态平衡问题解决了, 世界的生态平衡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二战之前当罗斯福作为大萧条之后的第一个总统步入白宫时, 有人祝贺说, 重大危机所形成的挑战, 是政治家的完美猎物, 是伟大社会的新起点。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气候变暖形成的生态危机, 也是这样一个新的挑战,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起点。
当全世界都因为气候变暖而恐慌的时候, 中国人民正在以认真而坚定的步伐, 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生态文明。
( 责任编辑管琴)__第1 页共 2 页驻马店日报/2009 年/1 月/8 日/第003 版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