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2 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2 回延安
拜邦︽搬白拜﹀
挡罢︽懂罢
兵稗

搬白拜︽懂罢︽厨办︽扳

唱稗︽淬爸︽编︽ 兵稗﹀
唱稗︽淬爸︽扳︽ 翟稗︽ 斑敌︽兵稗﹀
伯︽兵稗﹀
车稗︽兵稗﹀
罢搬︽挡罢︽编︽ 兵稗﹀
碧稗︽叼办﹀ 车稗︽摆扳邦︽车稗︽伴罢办︽雕罢邦︽碧稗︽ 搬睬﹀
八 车稗︽兵稗︽罢︽档拜︽底拜︽斑︽拜爸︽炒︽拜罢︽编︽拜椿 ︽搬︽灿︽昌半︽翟稗﹀
稗︽半邦﹀
粹拜︽斑﹀
拜充︽白稗︽办邦︽拜充︽拜扳稗︽斑半︽搬槽拜︽斑伴扳︽拜充︽办邦︽拜充︽白稗︽
冬罢︽斑半︽搬槽拜︽斑﹀
拜坝半︽柏罢
灯办︽捕邦﹀
斑寄︽呈︽扁︽邦半︽卞︽辰办︽扳爸︽得爸︽﹀邓︽搬︽稗罢︽串罢邦︽碉︽柏︽绊邦︽伴 板拜︽斑半︽伴辨半︽搬邦﹀
炒︽罢册邦︽冲︽拜罢︽办邦︽饱爸︽扳蹈邦︽扳︽壁拜︽宝︽搬得稗︽半邦︽扳党爸邦︽斑 ︽办邦︽饱爸︽敝拜︽斑半︽
拜︽斑拜办搬︽爸淬︽敌辨︽半别﹀︽ ﹀拜锤爸邦︽嫡办︽卞邦︽秤嫡扳办︽︽斑卞半邦︽︽搬搬泵泵办办︽﹀搬︽﹀拜爸拜︽锤吵半邦︽︽宝彼︽邦罢﹀︽扮卜稗︽︽拜罢搬邦爸爸︽︽雕罢吵邦邦︽︽宝宝︽邦碧拜︽︽罢粹扮拜稗︽车
炒︽拜罢︽办邦︽呈︽拜锤爸邦︽白稗︽冬︽淬敌︽罢碉爸︽﹀﹀
扳党爸邦︽斑︽办邦︽饱爸︽敝拜︽斑半︽扳爸︽
邦︽忱稗︽蒂爸︽﹀炒半︽碧稗︽
斑︽
嫡办︽卞邦︽秤扳︽斑半︽搬泵办 ︽搬︽
爸︽扳党爸邦︽斑半︽扳︽拌拜﹀
吵邦︽宝︽罢扮稗︽拜搬爸︽吵︽
拜爸︽ 辨半︽搬︽
柄︽扳颁稗︽吵︽
拜充敌︽碧稗︽拜罢︽拜充︽白稗︽办︽粹拜︽斑︽
大拜︽斑敌︽波︽稗邦︽
炒︽
拜爸︽﹀拜充︽罢册秤邦︽︽搬斑半半︽伴︽舱底搬稗︽佰稗︽
邦︽斑

第2课《回延安》说课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说课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课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
命的足迹。
二、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朗读的第二层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结构、节奏美、跳跃 性等方面关注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 划分层次,赏析意境。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1.领略延安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初步感受民 俗的价值和意义。
2.了解“信天游”的特点,赏析生动优美的语 言感知其强大的表现力。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并能以声传情。
教学过程
听读,正字音、找意象 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美读,悟意蕴、传真情 唱读,赏艺术、探方法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阿宝)
本单元的中心词是“民俗”,执教者将带领学 生了解风土人情以及传统文化习俗,欣赏一幅幅 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 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予的情思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 央所在地。延安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国几代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 国,延安是圣地。新中国是从井冈山出发,在延安长大,在北京举行成人 礼的。
贺敬之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阔别十载, 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 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 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2 、回延安

2 、回延安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深入探究
——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一口口的米酒……长江大河起浪花。
——夸张、比喻。以长江、大河的汹涌 澎湃比喻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 显示出与延安人民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 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头顶着蓝田大明镜。
——把晴朗蔚蓝的延安天空比作“大明 镜”,引出下文对延安变化的描写。透过 “大明镜”,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 发的延安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兴奋喜悦、 激动无比的心情。
2.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 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选做】
课后作业
必做题:背诵全诗。 选做题: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积累一两
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有条件的可以学 唱)
课文精讲
朗读诗作,结合诗句进一步体会诗作情感。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通过 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 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 诗人的情感。
➢ 直接抒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 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 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 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 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 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 《回延安》。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9张PPT)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9张PPT)

解读探究
6.作者在第五节中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 节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继 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探究方法
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的情
例如:①“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 出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②“母亲延安换新衣”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③用“长江 大河起浪花”比喻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
把握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 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延 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 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 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 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词语集注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 不同地方。
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整体感知
1.
第一小节:阔别十年重回延安; 第二小节:追忆当年战斗生活; 第三小节:亲人相见话延安; 第四小节:喜看延安今繁华; 第五小节:颂延安光辉历史。
解读探究
4.第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排比、比喻。主要使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 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如“蓝 天大明镜”,表达了作者浏览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解读探究

2024版第2课《回延安》课件

2024版第2课《回延安》课件

01课程介绍与背景Chapter《回延安》背景及作者简介0102课程内容与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件结构课件包括课程导入、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课文讲解、课堂练习和课程总结五个部分。

其中,课程导入部分通过图片和音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部分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课文讲解部分通过文本、图片和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课堂练习部分提供多样化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程总结部分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使用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课件内容和顺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学生可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参考课件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件结构与使用方法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回延安》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诗人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绘和抒情,将延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变迁呈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人物形象塑造意义地域文化特色在文本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回延安》中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诗人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展现了延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例如,诗中的“宝塔山”、“延河水”等意象,都是延安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文本中的体现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人通过运用生动的描绘和抒情手法,将延安的地域文化特色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同时,这些地域文化特色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认知。

03延安精神内涵及价值Chapter延安精神定义和历史背景定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

历史背景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

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2《回延安》(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

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

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参考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

”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解析:找出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

2.(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

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 (2)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 (2)作业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基础通关 阅读突破
9. 诗的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的内容,从字里行间你看出 延安人的哪些可贵品质?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出延安人热情好客、淳朴真挚的品质。第三部分前四句通过侧面描 写,烘托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随后通过对老爷爷的语言描写,写出了 延安人的淳朴真挚。
(5分)
鱼备有两鳍,有了江河海洋,才能使其游得欢畅;鸟生有双翅,有了
辽阔天空,才能任其自由翱翔。精彩的生活,其实就是你准备好了的
“纸鸢”,只等东风起,放飞到山梁。
示例:马备有四蹄,有了沙场草原,才能使其自由驰骋;虎生有尖牙,
有了茂密森林,才能任其称王称霸。美好的生活,其实就是你准备好了
的“许愿灯”,只等火一点,放飞天空。
之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决定组织一次关于西柏坡的“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请你为此次“红色
故事”宣讲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示例一:走进革命圣地,传承红色精神。
示例二:传承红色圣火,唱响时代旋律。
1234567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基础通关 阅读突破
(2)活动结束后,小张同学深有感触,他在留言板上写下了一段文字来表 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最后一句话不小心被蹭掉了。请你帮其补全。
聆听讲解,观看文献实物、革命影像,让我真切领略了那段波澜壮阔 的革命史诗,深情追忆了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_深__切__缅__怀__了__那__些__无__ 私__奉__献__的__革__命__先__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9 10 11 ຫໍສະໝຸດ 2 13 14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第2课《回延安》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任务二:再读诗歌,赏析语言
赏析本诗的“信天游”特色
1.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示例: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方言和“口语”运用,洋溢欢快的生活和乡土气息
示例:
(1)心口呀(口语)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示例:米酒、油馍、木炭火窑、白窗纸、红窗花,等等。
5.运用“比兴” 示例: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起兴
“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 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自己和延安山水、
延安父老乡亲密不可分的关系。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叙事线索:“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抒情线索:“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回 延安 忆 延安 话 延安 看 延安 赞 延安
久别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展现延安的新面貌 歌颂“延安精神”和美好未来
激动、喜悦 感激、怀念 亲切、感动 惊叹、自豪 赞美、热爱
背景链接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亲人团聚时热烈交谈的情景,表现了人们 欢欣激动的心情。
2.“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延安的天空比作“大明镜”,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发的美好 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兴奋喜悦、激动无比的心情。
任务三:品读诗歌,体悟感情
2.眼前的延安
(1)诗人回到延安,见到了什么?
①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延河、杜甫川、柳林铺、二十里铺、窑洞、延安城…… ②延安特色事物:

2 回延安课件

2 回延安课件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词语。
[答案]
(2)根据语境,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D
A. 矗立 严峻 寸步难行 B. 矗立 严谨 寸步难行C. 屹立 严谨 长途跋涉 D. 屹立 严峻 长途跋涉
(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常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10题。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教材链接 见本课课后习题第一题】
(1)叙事线索:回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2)抒情线索:______→回忆→______→展望
[解析] A项,“富有浪漫色彩”说法有误,这首诗的词语富有地方色彩。
7.回望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仁人志士共赴国难,浴血奋斗,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传唱不衰的壮丽诗篇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班级开展了以“传承延安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任务。
(1)为了激励同学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艺术社举办了“红色艺术作品”展览活动。这次活动展出了“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季”徽标,该徽标主体由宝塔、白鸽、红色的宝塔山和延河等要素构成。请你解读徽标的整体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01 基础·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登时( ) 糜子( ) 油馍( ) 脑pàn( ) 眼kuànɡ( ) 一盏( )
dēnɡ
méi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文本解读课件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文本解读课件

•D.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B.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C.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zcvbm,mrt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 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听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 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 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 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 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 了歌剧《白毛女》,主要 诗歌集有《朝阳花开》、 《乡村的夜》、《放歌 集》、《贺敬之诗选》等。
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 迫开始长征,而 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 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 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 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 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 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 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 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 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 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 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 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 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 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 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 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1、体会运用夸张、拟人、比兴等多种 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 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时间代表效率,时间就是生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下列4个问题。 (1)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 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 说明? (2)除了比兴手法,诗中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将诗 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修辞手法 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思考后把答案写下来,完成后举手示意。 3、组长组织组员移位合作学习本课的内容,讲解知识点及 解题方法,并准备上台展示。 4、随机挑选小组展示今天的收获,要求讲解本课的知识点, 并总结答题技巧。 5、展示后完成教师当堂布置的练习题。

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叁 聚焦“延安”, 体悟情感内核。
1.回忆中的延安。 (1)当年的“我”为什么要去延安?延安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请从第二部分“忆延安”中寻找相关信息,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家”“亲山亲水有亲人”“母亲”——温馨美好。 (2)“我”在延安做了什么?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在延安斗争、学习。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踏上革命征程。
②聚焦第二部分,品析“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示例: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 比”,以 “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喻写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思
树梢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 “树梢 "“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自己和延安山 水、延安人 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贺敬之16岁就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17岁在延安光荣加人 中国共产党。延安 的生活成了诗人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 的 历。由此可见,对于“我”来说,延 安是“家”和“母亲”一样的有 在。她 养育了“我”,送“我”踏上革命的征程。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2.眼前的延安。 (1)诗人这次回延安,见到了什么?请结合全诗,筛选提炼信息,并对信 息进行归类。。 人: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娃娃们、亲人等。 事:亲人相迎、欢聚一堂等。 物:黄土、红旗、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 窑洞、
炕、白窗纸、红窗花等。 景:延安的旧貌——枣园、窑洞、宝塔山、柳林铺、杜甫川
杨家岭、延河等。 延安的新颜——街道、楼房、电灯、绿树等。的民俗民风。再读诗歌,反复品味,思考:“延安”“黄 土”“红旗和“亲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那些物——是陕北的特有风物,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 那些人、事——彰显了淳朴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 那些景——是革命起源、壮大的重要之地,是红色意象的集

2《回延安》贺敬之

2《回延安》贺敬之

朗读指导
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 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 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 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 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 层:热情、明快;第五层: 激越、昂扬。
文章内容
一、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见时 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二、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 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诗人描绘了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表 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描绘延安新风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 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 征程。
比兴手法
养育之恩
整体感知
朗读第二部分:忆延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火热的战斗和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学习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党的培育之恩 对母亲延安的 怀念和感激
感激
整体感知
朗读第三部分: 话延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学习目标
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 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 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 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 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 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作者信息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 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 歌剧《白毛女》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 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 的主题,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他的 《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 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33张PPT)+朗读音频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33张PPT)+朗读音频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背景链接
贺敬之,1924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农家庭,15岁参加 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 习。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解放战争的新战场。解放战 争结束后,到北京工作,《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 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 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 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 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 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合作探究
1、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想想第一部分是从什么描写角度表现当时激动的 情景。 3、第二部分,说说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4、文中第四部分运用哪些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 画的新面貌?有什么作用? 5、诗歌运用大量的叠字、口语,请说说其作用。 6、本诗体现出延安人民什么样的特点?那么在今天, 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课堂小结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 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歌颂了养 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 可 以感受到诗人对“母亲延安“的一片 赤子之心,以及眷恋之情。
当堂检测
方;形容说话漫无边际。 登时:立刻。
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分别用 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 并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回延安;抒写久别再回延安的激动和喜悦。 2、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 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3、会亲人;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面,表达了相互间 深厚的情谊。 4、看延安;描写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 成就的赞美。 5、颂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 来。
这些叠词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塑造诗人形象、 生动地抒发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 的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朗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朗读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朗读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解决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回延安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手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歌赏析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5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5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 诗人对延安魂牵梦萦的思 想感情。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干净利落地 写出了作者看到延安的亲 人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作者用表示祈使语气的词语、准确的动词,来
表达其内心的激动之情。
精读细研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课文全篇探究
②描写陕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如“白羊肚手 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 打上了延安烙印,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③陕北方言的运用,使地方特色更为浓郁。如多次出现叠词 “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 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争抢”写出孩子们的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 团聚时的高兴心情。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手法,写出了亲人团聚
长江大河起浪花。
时热烈交谈的情景,表
诗说人不十选尽年这来取三革具千命有六大地百发方天展,…特…色的物品,现 情老了。少人三们欢辈欣人激济动的济心一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 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 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
“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
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表达其内心的激动
之情。
第二小节 朗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是运用什么手法描 写当年延安生活的,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件 (共4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件 (共44张PPT)

了 解 作 者
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
学系学习。1941年6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 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 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
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贺敬之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
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 是很有影响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 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
课前交流
“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 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 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 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信 天 游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 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 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 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 用在诗节的首句。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 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 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赏析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

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

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

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

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

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