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多重关系
老中医: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老中医: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帝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
”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
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情志与疾病关系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情志与疾病关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体整体的平衡与调和。
情志与疾病关系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情志在中医中的作用。
一、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1.情志的定义与分类在中医学中,情志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等。
这些情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2.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影响脏腑功能的平衡。
例如,过度的忧虑与思考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而过度的愤怒则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情志对疾病的影响1.情志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中医认为,情志的过度波动或不适当的表达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长期的愁苦忧伤可能导致肺气郁结,进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疾病。
因此,情志的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2.情志与病症的对应关系在中医中,情志与病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情志与特定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等。
了解情志与病症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中医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的把握。
三、情志调摄在中医中的重要性1.情志调摄的概念与方法情志调摄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指的是通过调整心态和情绪,达到调理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平衡的目的。
包括调理饮食、调整作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2.情志调摄对健康的作用通过情志调摄,可以帮助调和人体内外的阴阳气血,保持脏腑功能的平衡。
同时,情志调摄还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因此,情志调摄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情志调摄的实际应用1.情志调摄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和患者的情绪状态,中医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情志调摄方法。
中医如何从情志层面分析并治疗心脏疾病
中医如何从情志层面分析并治疗心脏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心脏疾病的形成和治疗,情志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中医认为,情志的过度变化或失调,会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心脏作为人体的重要脏器,其正常功能的维持也与情志的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情志是如何影响心脏的。
在七种情志中,喜伤心。
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
比如,突然中了大奖,或者遇到极大的喜事,有些人可能会兴奋得心跳加速、难以入睡。
怒则气上,过度的愤怒会使气血上冲,不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也可能会对心脏造成冲击,导致血压升高、心跳不规律等。
忧思伤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从而间接影响心脏的供血。
悲和恐、惊则会使气机下陷或紊乱,同样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脏疾病的发生往往不仅仅是心脏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身体脏腑气血失调的结果,而情志因素在其中常常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比如,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的人,容易出现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
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很多都与情志失调有关。
那么,中医是如何从情志层面来诊断心脏疾病的呢?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在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可以获取一些信息。
比如,心气不足的人可能面色苍白,心火旺的人可能面色红赤、舌尖红。
闻诊则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了解患者情志状态的重要环节,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睡眠情况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和胸部的情况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治病求本”,不仅要治疗心脏的症状,更要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喜,本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伤心”。
比如突然中了巨额彩票,大喜过望,可能会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过度的喜会使心气涣散,心神不宁。
怒,更是常见的导致疾病的情志因素。
愤怒会使肝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甚至昏厥。
长期的愤怒情绪还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等疾病。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都容易让人动怒,而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忧思,往往会伤及脾胃。
当一个人过度忧愁或思虑重重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正所谓“思则气结”,长期的忧思还可能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悲,会损伤肺气。
过度的悲伤哭泣会使肺气消耗,出现气短、乏力、咳嗽等症状。
在生活中,遭遇重大的挫折或亲人离世等悲痛事件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情绪,就容易给肺部带来损害。
恐惊,主要影响肾的功能。
突然受到惊吓或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状。
比如,小孩子受到惊吓可能会夜间尿床,就是因为恐惊伤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与脏腑之间通过气血经络相互联系。
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而脏腑功能的异常也会反过来导致情志的改变。
例如,肝郁气滞的人往往容易情绪抑郁、烦躁易怒;心脾两虚的人则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焦虑等症状。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比如,长期的焦虑和抑郁会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压力过大还可能导致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情志与疾病关系的中医视角中医学认为,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指的是人类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思绪和心理状态。
而中医将情志与疾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认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出发,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 中医关于情志的理论情志在中医理论中被分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在正常状态下可以调动人的机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健康。
然而,当情志失常或过度刺激时,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情志与脏腑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每种脏腑都与特定的情志相关联。
例如,中医认为喜情伤心,过度喜乐会耗气伤阴;怒伤肝,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忧伤脾,长期忧虑会影响脾胃功能等等。
因此,情志的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特定的脏腑,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3. 情志与脉象的关系中医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情志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脉象的异常。
例如,怒气冲冲时脉象偏弦,心慌时脉象偏数等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异常变化,中医可以判断人的情志是否失调,从而辅助诊断病情。
4. 情志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
而情志的失调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例如,情绪低落会伤及肺脏,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忧虑郁闷会伤及脾脏,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等。
5. 情志调理的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情志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情志调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调整情志,可以平衡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中医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调理情志,例如药物调补、针灸调理、运动调节等等。
总之,情志与疾病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通过对情志与疾病关系的深度研究,揭示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情志与疾病浅谈
情志与疾病浅谈“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优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情志的表现以内脏活动为基础。
而情志的变化,又可影响脏腑机能的活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情志以脏腑为基础,情志过度,常伤脏而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说明过度的情志不仅影响脏腑,还能使气血运行逆乱,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导致百病丛生。
因此,情志刺激是重要的病因。
脏腑有病也可影响情志的变化。
《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内脏的虚实盛衰导致情志有不同表现。
这些表现,反过来又为辨治脏腑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若能正确掌握和运用它,对防病保健有极大作用。
临床应用有以下几方面:1、诊断疾病:观察情志表现,可以了解内脏的虚实盛衰。
如见病人抑郁不乐,胸闷太息,可认为肝气郁结;若见喜怒无常,惊惕善疑,甚则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哭笑无常,多为心神失常;若烦燥易怒,口苦溺黄,则为肝火冲逆;若见多思善忧,健忘失眠,可考虑心脾两伤,等等。
再结合脉、舌、色,就能作出正确诊断。
2、治疗疾病:情志影响脏腑功能,过极可以致病,如能适当运用情志的变化,则能调节脏腑机能活动,可使某些疾病早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以情志间的相互作用调节脏腑机能,达到补偏救弊,治愈疾病的目的。
《吕氏春秋·致忠》记载的文挚以怒治愈齐王病而遭生烹,以及朱丹溪以喜解忧,治愈陈状元之弟病咳,唾血重症的故事,说是精神疗法的例证。
可见临床中针对不同病情,运用适当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常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中医学认为,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情志指的是人们内心的情感状态,包括喜、怒、思、忧、悲、恐六种主要情感。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对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持续的不良情志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情志与疾病的关联,并介绍中医如何通过调节情志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情绪与五脏关联中医理论认为,每种情绪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喜情对心脏有益,怒情伤肝,思情伤脾,忧情伤肺,悲情伤肾,恐情伤胆。
当人们的情绪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时,相应的五脏就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举例来说,长期的愤怒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
而过度思虑和忧虑会伤害脾胃功能,导致胃寒、食欲不振。
对于易感冒的人来说,如果经常处于忧虑和悲伤的状态,会进一步削弱肺脾的防御能力,从而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提倡调节情绪以维护身体健康。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合理化解负面情绪,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与病理变化情志的扰动不仅对五脏六腑有直接影响,还可能导致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问题可以干扰气血运行,造成气机逆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举个例子,悲伤的情绪会导致体内气机凝滞,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引发疼痛、肠胃不适等问题。
而长期的恐惧和焦虑暴露会导致肾脏功能的失调,而肾脏是人体真气的贮藏之地,这可能导致人体防御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调节情绪,消除负面情绪对身体的不利影响,是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一环。
中医治疗与情志调节在中医治疗中,情志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中医注重平衡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和谐相处。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保持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兴奋或抑郁过度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中的情志调节,旨在通过调整人们的情绪状态,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中医主张在生活中保持情感的平衡,保持内心的稳定。
情志与疾病关系用现代医学论解密
情志与疾病关系用现代医学论解密情志主要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
如过于强烈精神刺激或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
情志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生理反应,情志活动过度可以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
导致正气虚弱,易感外邪。
思虑过度伤脾,则出现胃疼,食欲不振。
发怒伤肝,肝气上逆,出现头痛头晕,目赤耳鸣,性情急躁口苦肋痛。
喜悲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惊伤肾。
精神因素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人活着往往是一种心情,开心快乐可以使人处于气血调和,经脉畅通。
科学研究证实:心情愉快大脑可以分泌一种化学合成物激素叫内啡肽。
当身体受到外部因素如伤痛刺激时,维持体内平衡。
它除了能够帮我们止痛外,还可以让我们的大脑认为做这些事情很好从而让我们的身心保持轻松愉悦,例如,吃饭时,我们会感到心情愉快,这种愉快的感觉就是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产生的。
它激发了心理学家所谓的“奖赏前路”。
所谓的“跑步的快感”激励着奔跑者早上六点起床然后慢跑几英里,同样还是内啡肽的释放,它使得徒步旅行者在一条腿受伤了的情况下坚持行走好几英里,直到他到达安全地。
开心快乐大脑可以分泌一种物质叫多巴胺。
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
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
多巴胺系统调节障碍涉及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Tourette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和垂体肿瘤的发生等。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
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
多巴胺不仅会影响身体活动性,对于记忆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心快乐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可以防病治病,所以中老年人要多多参加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精神快乐的活动,练习《开心快乐保健功》。
抑郁忧愁可以使人气滞血瘀,导致多种疾病,免疫功能降低,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情志与疾病关系
情志与疾病关系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疾病又会影响人的情绪。
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免疫系统、心脑血管系统以及养生之道等方面,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一、身心健康情绪的好坏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而消极的情绪,则容易导致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容易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二、心理健康情志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人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而消极的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三、免疫系统情绪状态对免疫系统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抵抗力,对抗病原体的侵袭;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免疫力,导致机体易受感染。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长期的抑郁情绪会使人们更容易患上感冒、感染等疾病。
四、心脑血管系统情绪和心脑血管系统密切相关。
情绪异常会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发生紊乱,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焦虑会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疾病。
而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调节心跳和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五、养生之道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养生方法来调节情绪。
例如,运动可以促使身体产生快乐激素,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放松技巧如冥想、呼吸法可以帮助减压,改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寻求心理支持也有助于情绪的调节。
总结起来,情志与疾病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应该重视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正确处理各种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此外,更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它们是人对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的正常反应。
然而,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时,就可能导致身体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比如,“喜伤心”,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使心气涣散,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怒伤肝”,暴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吐血、昏厥等;“忧思伤脾”,长期的忧愁思虑会使脾气郁结,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悲伤肺”,过度的悲伤会损耗肺气,使人气短、咳嗽、乏力;“恐伤肾”,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腰膝酸软等。
以“怒伤肝”为例,当一个人愤怒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
肝气会迅速上冲,气血随之涌动。
这不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
肝气郁结久了,就可能会出现胸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同时,气血上冲还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再比如,“忧思伤脾”。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常常处于忧虑和思考过度的状态。
长期如此,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
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情志失调不仅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还会通过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导致疾病。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通畅。
但当情志失调时,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
比如,愤怒会导致气血上冲,忧愁会使气血郁结,惊恐会使气血逆乱。
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在体内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会进一步阻塞经络,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冠心病、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
七情五志与身体的疾病对应关系
七情五志与身体的疾病对应关系在天道场:不良情志,会对生理与心理产生各种压力。
短期的压力,或是压力比较轻的情况下,对身体的破坏是可以自发修复的。
但是,现代人的生活强度太大,压力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于是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病最容易引发的疾病大致是:慢性支气管炎、咳喘、关节炎、胃炎、肠炎、输卵管炎、失眠、月经不调、乙肝、胸闷心慌、腹胀、十二指肠溃疡、鼻炎、湿疹、肩周炎、痛风、糖尿病、肺气肿、脂肪肝、白内障、口腔溃疡、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白带、盆腔炎、附件炎、咽喉炎、腰背痛、直肠溃疡、支气管扩张、哮喘、慢性肾炎、白内障、肝硬化、近视、咽喉肿痛、肝区胀痛、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头痛头胀、肺癌、眇目、植物神经失调、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总之,情志病对应是各种各样的身体炎症,各种各样的肿胀痛疼、各种各样的身体慢性病都在此范畴。
应对情志病,道经中有宝贝,这个就是六气诀。
想知道六气诀是什么功法?是怎么练的?请输入“六气诀”,可以看到一篇介绍详细的文章。
原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
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
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中医如何认识并治疗心脏病的情志因素
中医如何认识并治疗心脏病的情志因素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因素对于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而不良的情志状态可能会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进而引发心脏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对于情志的认识。
中医所讲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然而,当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
在中医看来,心是主宰人体情志活动的重要脏器。
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都由心所主。
同时,心又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组织。
当情志失调时,如过度的愤怒、忧愁、思虑等,会首先影响到心的功能。
例如,长期的愤怒情绪可能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进而影响到心。
心火亢盛则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过度的忧愁和思虑则会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导致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则会出现心慌、心悸、头晕等症状。
此外,恐惧和惊吓也容易损伤心气。
突然受到惊吓,心气涣散,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心神不宁等症状。
长期处于恐惧状态,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可能会导致胸闷、胸痛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因情志因素导致的心脏病呢?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在整体观念方面,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治疗心脏病时,不仅要关注心本身的病变,还要考虑到其他脏腑与心的关系。
例如,通过调理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来间接改善心的功能。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因情志因素导致的心脏病,常见的证型有心血瘀阻、心阴亏虚、心阳不振等。
针对心血瘀阻型,中医常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
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治疗
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治疗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情志失调直接累及脏腑而致病; 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 七情内伤,则气机逆乱,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瘀。
情志疗法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失常情志。
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性。
标签:七情; 中医病因和病机; 情志疗法祖国医学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的活动是由“五神”“五志”表现的。
所谓五神指神、魄、魂、意、志,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又生五志,“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由五志生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1 情志与五脏的关系人的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
”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中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
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
”2 情志失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怒、喜、思、悲、恐、忧、惊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长期、强烈、持续的情志刺激,一旦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导致脏腑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而发病[1]。
2.1 情志失调直接累及脏腑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均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由此可见,失调的心理变化成为病因,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而致病,情志过激可损内脏,不同性质的情志过激可损及不同的内脏。
2.2 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所谓气机是指气在人体中的基本运动形式,气机的正常运动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情志异常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还可使机体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引发多种病证。
情志与疾病关系
情志与疾病关系情绪与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素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志是人类内在的情感与意志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心理学、医学等角度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首先,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免疫系统,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类疾病。
比如,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患感冒、消化道疾病等疾病的风险;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十分重要。
其次,疾病也会影响人的情绪。
患上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状态。
比如,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常常会感到疲惫无力、心情低落,甚至出现抑郁情绪;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感到绝望、恐惧,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消极情绪会加重疾病的症状,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
因此,对于患病者来说,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也是至关重要的。
除此之外,情绪与疾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研究发现,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和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和预后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比如,通过学习放松的技巧、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等方式,可以有助于调节患者的情绪,提高免疫功能,减缓疾病的发展进程。
另外,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减轻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康复和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健康至关重要,而患病者也需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采取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康复。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深入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机制,为人类健康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中医如何从情志层面分析并治疗心脏疾病
中医如何从情志层面分析并治疗心脏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过度或不及的情志变化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心脏疾病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情志为何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而情志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心神,进而通过心与其他脏腑的联系,影响到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例如,长期的过度愤怒可能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上冲,从而影响心的正常功能;过度的忧虑和思虑则会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心脉,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
喜是一种积极的情志,但过度的喜悦也可能致病。
“大喜伤心”,突然的狂喜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心无所倚,出现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彩票大奖或者突然实现巨大梦想的人,由于过度兴奋而出现身体不适,这就是喜伤心的表现。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会使肝气上冲,影响心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愤怒时,肝气横逆,气血上涌,不仅会出现面红目赤、头痛头晕等症状,还可能导致心气不畅,出现胸闷、胸痛等心脏不适。
长期的愤怒情绪还可能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进而阻塞心脉,引发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忧思过度会损伤脾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虚则运化失常,气血不足,心失所养,从而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同时,忧思还会导致气机郁结,影响心血的运行,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悲和恐也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悲伤过度会损耗肺气,而肺朝百脉,肺气不足则心血运行不畅。
恐惧则会使肾气下陷,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肾不交,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
那么,中医如何从情志层面诊断心脏疾病呢?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中医心病与情志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中医心病与情志因素的关系是什么关键信息项:1、中医心病的定义及范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情志因素的分类及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医理论中心病与情志的相互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常见情志因素对心病产生的影响及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医调理情志以防治心病的方法和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现代医学对中医心病与情志关系的研究与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中医心病的定义及范畴11 中医心病的概念中医所谓的心病,并非单纯指现代医学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是一个涵盖了多种与心脏相关的生理、病理现象的综合范畴。
12 心病的具体表现包括心悸、怔忡、心痛、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13 心病的分类如心虚证、心实证等,每种证型又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情志因素的分类及特点21 情志的种类中医认为情志主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22 情志的特点每种情志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郁,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3、中医理论中心病与情志的相互作用机制31 情志影响心病的途径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良的情志刺激,会通过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失调等方式导致心病的发生。
32 心主神志与情志的关系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与心密切相关,心病也会反过来影响情志的表现。
4、常见情志因素对心病产生的影响及具体表现41 喜与心病过喜可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悸、失神等症状。
42 怒与心病大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容易引发心痛、胸痹等病症。
43 忧思与心病过度的忧思会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等问题。
中医心病与情志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中医心病与情志因素的关系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心病与情志因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医学智慧和对人体身心健康的独特见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所讲的“心病”并非仅仅局限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心血管疾病,它涵盖了一系列与心脏功能相关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
当心病发生时,往往会影响到人的情志状态;反之,情志的异常也容易导致心病的产生。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人的七种情绪,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些情志活动在正常范围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一旦情志过激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打破身体的平衡,引发各种疾病,其中包括心病。
比如,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乐极生悲”这个词,当一个人突然遇到极大的喜事,兴奋过度,就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心慌气短等症状,这就是心气涣散的表现。
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则容易使心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甚至诱发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忧愁思虑过度,会损伤心脾。
心脾相连,相互影响。
过度的忧愁和思虑会使心神耗伤,脾气郁结,从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这可能导致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心脾两虚的证候。
悲伤过度则会耗伤肺气,进而影响心气。
因为心肺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肺气的损伤会波及心气,导致心气不足,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
恐惧和惊吓,会使心气紊乱。
突然受到惊吓或者长期处于恐惧的状态下,会导致心神不安,心跳失常,甚至出现惊厥、昏厥等严重情况。
从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来看,情志因素导致心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来实现的。
情志不舒,会导致气机郁滞。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心血瘀阻,心脉不畅,就容易引发心痛、胸闷等症状。
此外,情志因素还会直接损伤脏腑的精气。
心藏神,过度的情志刺激会损伤心神,导致心神失养,从而出现各种心病的症状。
中医如何从情志调理的角度诊断心脏病
中医如何从情志调理的角度诊断心脏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情志失调时,可能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心脏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是情志活动的主宰。
当人的情志出现过度的波动或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的情绪状态时,就会影响到心的功能。
比如,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而过度的惊恐则可能使心气紊乱。
长期的忧愁思虑会耗伤心血,过度的愤怒则可能使心火上炎。
从情志调理的角度诊断心脏病,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容易出现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状,这可能是心的气血失调的表现。
长期的焦虑紧张,会使人体的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心失所养,从而增加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再比如,一个人如果经常暴怒,容易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暴怒会使气血上冲,影响心的正常功能。
长期的暴怒情绪,可能导致心脉瘀阻,引发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此外,过度的悲伤也会对心产生不良影响。
悲伤过度会耗伤肺气,而肺朝百脉,肺气损伤会影响到心血的运行。
表现为气短、乏力、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会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其生活中的情志因素。
比如,是否经历过重大的精神刺激,工作压力是否过大,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等。
这些情志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发心脏病的潜在原因。
同时,中医还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舌象等外在表现来辅助诊断。
例如,心气不足的患者可能面色苍白、舌淡、脉弱;心火旺的患者可能面色红赤、舌尖红、脉数等。
除了诊断,中医在治疗心脏病时也非常注重情志的调理。
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比如,建议患者采用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情志。
比如,使用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用郁金、佛手等疏肝理气,以达到调理情志、治疗心脏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心身疾病;中医心理学;情志因素;心身医学论文摘要: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痰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莱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痰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
剖析了情志失调引发心身疾病的原因,导致心身病病发展变化的机理,以及调摄情志在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作用,从而得出了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的结论。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即使不是完全的、至少部分的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的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也包括由于情绪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群或生理功能障碍。
众所周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心理因素成为现代医学病因的主流,心身疾病谱也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原来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则居次要地位,过去被忽视的心理因素(包括中医的情志因素),再次唤起医学界的关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情绪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综观中医的文献记载和临床观察,足以证明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存在着多重关系。
1 情志失调是引发心身疾病的首要因素情绪及其理论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理论或者实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心理因素和各种躯体病变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异常的精神情感。
现代研究表明,内外各种因素所诱发的适度而短暂的情绪波动并不能引发疾病,即使恶性刺激引起的一过性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经过机体自我调节后也不一定伤害人体。
能导致躯体病变的是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和不胜调节的精神情感波动。
中医学将这类引起心身疾病的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内伤。
关于其致病作用,中医学主要从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性质来把握,而这三方面因素均是相对于躯体调节能力而言的。
能导致心身疾病的,是那些超过个体反应能力的情志反应,如暴怒、大悲、大喜等在短时间内波动过于激烈的情志;抑郁、失志、久悲、过忧、长时间紧张和焦虑等持续时间较久的不良心境才可以成为致病因素。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曾经指出:肝虽在志为怒,“甚则自伤”;肺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恐而不已,则内感于肾,故伤也;脾虽在志为思,“甚则自伤”;心亦然,“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并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
目前已经明确,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经达到了数量多、范围广的程度,涉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
例如在现代疾病分类中,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外科的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腹部神经症;妇产科的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因素有关。
剖析这些疾病的发生,以糖尿病为例,2004年国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与血浆5-HT水平的降低以及ACTH、白介素-6、白介素-2受体水平的增高明显相关,而这些指标改变又和患者的血糖异常关系密切,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病史的询问也发现,在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以及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前,有部分患者确实存在应激的生活事件以及情感障碍的表现。
这种情况同时也表明负性情感,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存在对于糖尿病来说应该被视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2 情志失调导致气机紊乱是心身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机制七情内伤作为引起内伤杂病的病因之一,首先由于它能影响脏腑气机而引发或加重心身疾病。
气机指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它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作为生命特征的气化运动,通过气机升降出入体现出来。
气又是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
组织、器官,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自身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将告终。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所以气机运动正常,人体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而异常情志刺激可以扰乱脏腑正常的气机运动,从而加重心身疾病的发展变化。
《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闭,闭则气环,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大量的临床病例足以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和痊愈,而异常的情志又往往是病情加重或恶化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病人情绪变化的缘由所在。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
主要通过情绪活动的中间环节来实现。
在强烈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状态下,首先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如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持续作用将造成循环系统功能紊乱而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长期处于忧愁、悲伤等状态下,可使消化道功能受累,从而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抑郁、惊恐等消极情绪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和斑秃等皮肤病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提到的心血管、神经、胃肠的功能紊乱,都符合中医学论述的气机失调理论。
3 调摄情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认识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精神情志因素不仅关系到心身疾病的发生。
而且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因此,调摄精神不仅是养生和防病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的情志疗法,又称为“心疗”或非药物疗法,属于中医的心理疗法范畴。
这种疗法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以情胜情法、语言开导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宁神静志法等等,它是不采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有形的治疗手段,而借助于语言、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等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促进或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作用的方法。
下面列举一二加以说明。
以情胜情法:始见于《内经》,书中载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论述。
它是医生在五行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失调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在中医学历史上擅长此法的当首推金元时期寒凉派的代表医家张从正。
他在《儒门事亲·九气成疾更相为治》中曾精辟论述到“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融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
” [!--empirenews.page--] 语言开导法:《灵枢·师传》日:“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岂有不听者乎?”这段精彩的论述展示了中医又一心理疗法的实施,这种疗法被称为语言开导法。
无数的临床实践表明,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心态往往对疗效产生很大影响。
临床上,由于病人群体情况复杂、文化修养不同、性格气质各异,或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程度不一,因而治疗心态也有所不同。
因此治疗心身疾病,必须重视对患者治疗心态的审察和调整,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积极性来配合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正如《理瀹砭文》所言:“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临床上在心身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多为几种情志疗法联合使用,每每收到疗效。
例如对郁症患者的治疗,早期以心理治疗为主,亦可单独使用,“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同时注意心理疏导,用语言等减缓其不良心因,对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劣性情感状态的患者采用以情胜情疗法,将会收到药物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
用幽默疗法、戏谑疗法和语言疏导疗法等调节患者性情,使其怡悦开怀,从不良心境中摆脱出来,也是治疗郁症的有效手段。
其他心身疾病的治疗大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