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乳酸清除率在感染性休克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_张鸿

合集下载

血乳酸水平及其6小时清除率在重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血乳酸水平及其6小时清除率在重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血乳酸水平及其6小时清除率在重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李跃东;王锦权【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blood lactic acid and its 6 h lactic clearance in the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severe patients. Methods 58 cases were chose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ir arterial blood lactic acidlevel was tested on admission, and re-tested 6 h after treatment. The 6h blood lactic clearance and corresponding A-PACHE Ⅱ score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morbid outcom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urvival group ( n = 43) and the death group (n = 15).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blood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on admiss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yperlactacidemia group ( n = 38 ) and lactic acidosis group ( n = 20 ) . According to the 6h blood lactic clearanc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low 6h lactic clearance group ( n = 23 ) and high 6 h lactic clearance group ( re = 35).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death group, the 6h blood lactic clearanc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urvival group was higher (P <0. 01)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lood lactic acid and APACHE Ⅱ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n admission (P >0. 05). The APACHE Ⅱ scores and fatality rate of patients in hyperlactacidemia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lactic acidosis group (P < 0. 05 ). The mortality rate in the low 6 h lactic clearanc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high 6 h lactic clearance group ( P <0. 05 ) , while the APACHE Ⅱ score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vere patients,the APACHE Ⅱ score was along with the blood lact ic acid level increasing gradually (P<0. 05). Conclusion Blood lactic acid level could be used as the index to judge the severity degree of severe patients,and 6h lactic clearance should have more significance for prognosis evaluation.%目的探讨重症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及其6h清除率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8例重症患者,入ICU时检测其动脉血乳酸水平,并在6h后复检,计算出该患者6h血乳酸清除率及相应的A-PACHEⅡ评分;根据疾病的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43例)和死亡组(15例);按患者入ICU时的血乳酸浓度,将患者分为高乳酸血症组(38例)和乳酸性酸中毒组(20例);根据6h血乳酸清除率值,将患者分为低乳酸清除率组(23例)和高乳酸清除率组(35例).结果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患者的6h血乳酸清除率高[ (38.74±2.24)%vs.(16.28±2.31)%,P<0.01],而入ICU时的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血症组患者病死率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乳酸性酸中毒组(P<0.05);低6h血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高于高6h乳酸清除率组(43.43%vs.14.28%,P<0.05),两组间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患者随着血乳酸水平增加APACHEⅡ评分也逐渐升高(P<0.05).结论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判断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而6h血乳酸清除率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意义更大.【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2(015)005【总页数】3页(P507-509)【关键词】危重病人医疗;酸中毒,乳酸性;代谢清除率【作者】李跃东;王锦权【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ICU,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ICU,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重症患者的预后及疗效评估在重症医学科(ICU)尤为重要,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是目前常用的评估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1],但随着应用日益广泛,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因此,重症患者疾病早期的血乳酸清除率用于病情的动态评估及疗效评价也逐渐受到专家的关注[2-3]。

2023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中氧摄取与灌注指标: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

2023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中氧摄取与灌注指标: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

2023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中氧摄取与灌注指标: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综述目的通过回顾近期的文献来检测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全身氧摄取和灌注指标的临床实用性。

近期研究成果脓毒血症时,当全身的氧输送不能满足组织氧需,就会出现组织低灌注。

组织低灌注可导致氧债、细胞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中心静脉饱和度和乳酸等组织灌注指标可以体现组织低灌注,反映全身氧输送与氧需求之间的交互作用。

近二十年的研究和质量管理行动已经显示,早期检测并干预组织低灌注可以改善病死率,改变脓毒症的治疗。

最近的三个试验证实了脓毒症死亡率的空前改善,同时也对灌注指标快速正常化改善预后的概念提出了挑战。

利用组织灌注指标来定义和比较血流动力学表型,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哪些患者更可能从早期目标导向的血流动力学优化治疗中获益。

总结在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中,利用灌注指标描述患者血流动力学表型特征具有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意义。

但无论其血流动力学的表型如何,预后反映了就诊时所提供的治疗的质量。

应用这些原则也许能更客观地解释复苏试验的成果,并将它们转化为当前的治疗实践。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表型、乳酸、氧摄取、灌注指标、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重点1、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存在明确的与死亡率相关的血流动力学表型;2、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可以降低这些表型的死亡率;3、乳酸正常合并ScvO2降低、乳酸升高合并ScvO2降低(早期)、乳酸升高合并ScvO2降低(延迟的)、乳酸升高合并ScvO2升高等表型的相关死亡率是逐渐递增的;4、逆转这些血流动力学表型的低氧或缺氧状态需要不同的干预措施;5、这些血流动力学表型具有临床实用性,并有助于对比和解释未来的脓毒症干预试验。

介绍维持组织正常的氧合状态,逆转组织低氧并避免组织缺氧对于防止氧僮、细胞损伤、器官衰竭和死亡是必不可少的。

氧摄取和灌注指标可以明确疾病的存在、量化疾病的严重程度,为临床干预提供路线图,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血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血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血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摘要] 目的研究血乳酸、6 h乳酸清除率在评估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在icu住院的重症患者115例,入科时测定动脉血乳酸,6 h后再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6 h乳酸清除率,并行apacheⅱ评分,按apacheⅱ评分分值分为三组,分值30分为c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析不同分组之间动脉血乳酸、6 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研究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

结果 b组及c组的动脉血乳酸明显高于a组,6 h乳酸清除率低于a 组,c组的动脉血乳酸高于b组,6 h乳酸清除率低于b组,b组的动脉血乳酸高于a组,6 h乳酸清除率低于a组。

动脉血乳酸及6 h 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相关。

死亡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

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而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变化,是评价病情及预后的早期、有效指标。

[关键词] 血乳酸;6 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1-127-02icu重症患者往往病情严重,复杂多变,病死率较高,评估其病情及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血乳酸及6 h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探讨血乳酸及6 h血乳酸清除率在icu 重症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的重症患者115例,诊断参照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与危重症医学会联合会议委员提出的定义[1]。

其中男68例,女47例;年龄19~86岁,平均(58.7±19.3)岁;copd患者42例,冠心病患者14例,多发伤患者13例,脑梗死12例,重症胰腺炎12例,产后大出血患者1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6例,脑出血患者5例。

乳酸代谢及乳酸清除率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乳酸代谢及乳酸清除率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乳酸代谢及乳酸清除率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俞建峰;刘文明;蒋建红;杨巧云;谈铁武【摘要】目的探讨乳酸代谢及乳酸清除率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本院68例重症中暑患者,入科时测定动脉血乳酸,治疗6h后再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乳酸清除率.同时以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限,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分析2组APACEHⅡ评分、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按乳酸水平分层(<2 mmol/L;≥2~<4mmol/L;≥4~<10 mmol/L;≥10 mmol/L),其对应的死亡率分别为0%,0%,14.29%,66.77%.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间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总住院时间等无显著差异,但高乳酸清除率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低.乳酸水平与APACEHⅡ评分呈正相关(r=0.508,P=0.000),乳酸清除率与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r=-0.422,P=0.01).结论动态监测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重症中暑患者具有重要价值,对评价病情变化趋势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19)023【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血乳酸;6h乳酸清除率;重症中暑【作者】俞建峰;刘文明;蒋建红;杨巧云;谈铁武【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ICU,江苏常州,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ICU,江苏常州,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ICU,江苏常州,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ICU,江苏常州,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ICU,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4.1重症中暑病情危急,即便得到有效治疗,病死率仍高达10%~50%[1], 随着对重症中暑的深入研究,其病理生理学过程并不完全是由热暴露直接损伤引起的,而更多是继发于热损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引发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早期可导致微循环障碍,产生类似于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血乳酸检测在休克诊治中的作用

血乳酸检测在休克诊治中的作用
( 下转1 3 9页 ) 1 3 7
专 题 研 究 2 0 1 4年第 3期 作用 , 引起 红 细 胞 致 敏 : ( 2 ) 新 生 儿 的免 疫 系 统 发 育 尚 不
完善 , 血 清 内的 抗 体 功 能 不 强 . 而且 红 细 胞 上 的抗 原 也 相 对较弱 。 浓 一 点 .但 要 注 意 进 行 实 验 时 加 入 的 红 细 胞 悬 液 的量 为 血浆量 的两倍 ; ( 3 ) 标本 的因素 : 对 血 液 进 行 采 集 时 的抗
克 诊 治 中的 作 用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对象 : 选择 2 0 1 0年 6月 一 2 0 1 3年 0 7月 中我 院 I C U收 治的6 5例 各种 休 克 病 例 , 年龄在 2 4 — 8 9岁 , 男 女 比为 1 . 9 :
存 活 组 3 7
3 讨 论
复 正 常 者 例 数 死 亡 组 2 8 0 正 常 者 比例 数 0
( 一) 低血容 量休克 ; ( 二) 分布性休 克 ; ( 三) 心源性 休克 ;
( 四) 梗 阻性 休 克 。 本 临 床 研 究 通 过 对 各 种 休 克 诊 治 中 动 脉 血 乳 酸 及 乳 酸 清 除 率 的监 测 探 讨 血 乳 酸 监 测 在 各 种 休
高 持 续 时间 。
病情越重 , 随着病情 的加重 , 部 分 病 例 血 乳 酸 值 不 降 反 而 上 升 。已 有 研究 表 明血 乳 酸 可 作 为 危 重 病 的 监测 指标 , 血 乳酸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 良. 如 休 克 患 者 血 乳 酸> 4 m m o l / L持 续 1 2小 时 , 提示 预后 肯定 不 良 。 P e r e t z 等 对 休 克 患 者 的 研 究 发 现 :血 乳 酸 < 1 . 4 m mo l / L时 病 死 率 为 0 . < 4 - 4

血乳酸在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血乳酸在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血乳酸在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发表时间:2016-07-25T10:57:53.0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作者:肖利飞[导读] 重症感染患者易出现缺氧现象,致使体内糖代谢功能出现障碍,增强无氧酵解能力。

肖利飞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人民医院 422200【摘要】目的:分析血乳酸在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9例重症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入院时、入住6、24、72h后患者血乳酸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观察其预后影响及病死率情况。

结果:患者入院时乳酸水平(5.86±0.42)、清除率(0.85±0.07)%、SOFA(8.54±4.25)分,随着治疗时间推移,其由6h、24h至72h后乳酸水平、SOF均呈下降趋势,清除率则增加;当乳酸清除率≥10%,其好转率为64.71%、死亡率35.29%,清除率<10%,则分别为60.00%、40.00%,患者总好转率为63.27%、死亡率36.73%。

结论:通过血乳酸检测能够快速发现重症感染患者病情发展程度并进行有效清除,提高乳酸清除效率以增加患者生存质量,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重症感染;血乳酸;疗效重症感染患者易出现缺氧现象,致使体内糖代谢功能出现障碍,增强无氧酵解能力,增加乳酸分泌含量,从而影响三羧酸平衡,阻碍其循环功能的正常运行,乳酸是体内代谢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最基础能量代谢密切联系,因此可有效控制乳酸水平稳定对机体代谢及能量运转有积极意义[1-2]。

目前,临床常采用乳酸清除率检测方法作为乳酸及重症患者病情诊断的重要依据,对此,本研究现就其取得的检测结果做回顾性分析,并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9例重症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排除因药物中毒、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谢疾病而引发的乳酸水平上升患者,其中,所有患者乳酸水平均≥4mmol/L,男女比例28:21,年龄19-75岁,平均(47.61±5.43)岁;感染类型:血源感染6例、泌尿感染13例、呼吸感染19例、妇科感染11例。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循环系统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阻力下降同时伴心输出量正常或增加,肺循环阻力通常略有升高。

体循环阻力下降被认为是感染性休克的首要血流动力学改变,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之为高动力型血流动力学状态。

严重感染常导致左右心室的功能受到明显抑制,可表现为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心肌顺应性下降。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础是外周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血流分布异常。

在感染性休克发生的早期,由于血管扩张和通透性的改变,可出现循环系统低容量状态。

经过容量补充后,血流动力学则表现为高动力状态。

外周阻力下降、心输出量正常或升高,作为循环高流量和高氧输送的形成基础成为了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特点。

感染性休克的这种氧输送正常或增高状态下的组织缺氧是分布性休克的主要特征,与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氧输送减少的特点明显不同。

严重感染时,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功能也发生改变。

微循环的功能改变及组织代谢功能障碍可以存在于感染过程的始终。

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系统受损、凝血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容量减少、组织水肿;组织内通血微血管密度下降,无血流和间断血流的微血管比例增加。

这些改变直接导致微循环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障碍,在器官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炎症反应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使细胞对氧的利用也明显受到影响。

这些改变的共同作用使组织缺氧及代谢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加速了休克的发展。

推荐意见1: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应注意在整体氧输送不减少情况下的组织缺氧。

(E级) 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通常表现为一个进行性发展的临床过程。

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为了能够更早期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进行识别和诊断,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不断形成新的共识。

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规定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明确定义和诊断标准:SIRS是机体对不同的严重损伤所产生的全身性炎性反应。

乳酸清除率评价感染性休克预后的临床分析

乳酸清除率评价感染性休克预后的临床分析
1 测 量 方 法 抽 取 患 者 入 院 时 及 6 、4 . 2 h 2 h静 脉
注 : 存 活 组相 比 , < .1 与 ★ 0 。 尸 O
23 入 住 IU 时 的 血 乳 酸 水 平 与 A A H . C P C EⅡ评 分 的 相 关 性 所 有 患 者人 住 I U 时 的 血 乳 酸 水 平 与 C A A HEⅡ评 分呈 正相 关 (= .8 ,< .1 。 PC r08 4P O ) O
测对 于感 染性休 克 患者是 十分 必要 的。我们 研究 了
感 染 性 患 者 入 院后 的乳 酸清 除率 与 预 后 及 病 死 率 的相关 关 系 。
1 资料 与 方法
22 两组 患者 入 院 0 及 6 、4 . h h 2 h乳 酸 、 酸 清 除 率 乳
比较 , 见表 2 。 表 2 两 组患 者入 院时及 6 、4 h 2 h乳酸 、 乳酸 清除率 比较
ic e c,uc me n s c t OT f aeJ.r n i n e to , d a o i e CS cr [ C i d o a s ad S o 1 t
C r d2 0 , ( : 0 ~ 3 0 aeMe , 1 97 1 3 1 1 0 2 )3 2 邵秋 萍,郭 培培 . 酸 清除 率评估 多发 伤预 后 的 乳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 年第 l 卷第 5 01 0 期

8 ・ 3
监 测 血乳 酸水平 , 其是 早期 乳 酸清 除率 (L ) 疾 尤 E C对
病 预后 的评 价更 有价 值 。乳 酸 的动态 检测在 评估 患 者病 情 和治 疗 效 果 、 现 病情 转 折 、 价 预 后 方 面 发 评 的意义 优 于单 次乳酸 测定[ 6 1 。 N ue [ g yn 等认 为 .h乳 酸 清除 率< 0  ̄ 6 l%对 于 评 估 脓 毒症 患者 住 院期 间病 死 率 有 很 好 的特 异 性 和 敏 感 度 。疾病 早期 ( h 动脉血 乳酸 清除 率是 评价 严重 6)

危重症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危重症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危重症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对评估危重症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采集入住ICU室的119例危重症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6h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段与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及预后评估价值。

结果 (1)不同APACHEⅡ评分段与乳酸清除率相关性:r=-,P30分组(D组)。

(2)记录入院时和积极治疗后6h的血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

公式:6h乳酸清除率=(初始血乳酸水平-治疗后6h血乳酸水平)/初始血乳酸水平×100%。

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均数间两两比较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C组高于B组(P<),D组高于C组(P<)。

见表1。

同时分析两个指标的相关性显示:APACHEⅡ评分与6h乳酸清除率呈显着负相关(r=-,P<)。

表1 各组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与6h血乳酸清除率的比较死亡组中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而6h血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见表2。

表2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清除率的比较3 讨论乳酸是糖酵解的代谢产物,主要产生于骨骼、肌肉、脑、红细胞,经肝脏代谢后由肾脏排泄。

重症患者常有乳酸代谢紊乱,产生高乳酸血症。

大量研究揭示血乳酸水平与危重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血乳酸越高,病情越严重,疾病的预后越差。

由于患者肝脏、肾脏、既往药物应用史等基础状态不同,受到的应激强度也不同[1,2]。

因此,动态观察血乳酸水平或乳酸清除率比单纯血乳酸指标更能反应机体的实际危重程度。

有研究发现血乳酸浓度在24h内恢复正常水平的脓毒症患者几乎100%存活,而在6h内血乳酸浓度持续升高的脓毒症患者往往有较高的病死率。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证明,去甲肾上腺素较之多巴胺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前者在提高平均动脉压、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改善肾功能方面表现了较强的作用,能够改善内脏的灌注和氧合,可使局部氧代谢改善,氧摄取率增加,满足了微循环对氧的需求,而后者可能有更多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且死亡风险增加。

经过充分液体复苏,血压仍不达标,为了使MAP ≥ 65 mmHg65~c. 正最大剂量20 μg/(kg.min),或在升压药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心脏充盈压增高和低心排血量提示心功能不全;尽管循环容量充足和MAP 达标,仍然持续存在低灌注征象。

不推荐提高CI 超过预计的正常水平。

左西孟旦作为一种钙增敏剂,可使SV、CO 和CI? 增加,而心率和心肌耗氧量无明显变化。

如果经充足的液体复苏和获得足够的MAP 后,CO 仍低,可考虑使用左西孟旦。

(2)呼吸功能支持? 感染性休克患者可首先给予鼻导管给氧或面罩给氧、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气分析每小时1? 次。

如氧饱和度不稳定时,或存在难以纠正的酸碱平衡紊乱,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体征,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氧的供给。

由于不同器官的功能衰竭的情况不同,因此对于呼吸机的应用不推荐明确的指标。

急性全身感染引发的ARDS 患者目标潮气量为6 mL/kg。

推荐ARDS 患者测量平台压,使肺被动充气的初始平台压目标上限为≤ 30 cmH2O。

推荐使用呼气末的通使用β2- 受体激动剂治疗急性全身感染引发的ARDS。

(3)肾功能支持? 充分容量复苏的前提下,患者尿量仍没有增加、内环境不稳定时,应及早给予肾功能支持。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therapy,CRRT)和间断血液透析对严重感染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患者的效果相当。

但鉴于CRRT 能连续、缓慢、等渗地清除水分及溶质,容量波动小,更适合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故建议使用CRRT 辅助管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的液体平衡。

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

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

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摘要:目的:探究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结果。

方法:选2020.05至2021.05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血液生化指标和入院(0h)、6h、12h、24h动脉血乳酸(LAC),连续随访半年,以有无心源性猝死,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MACEs)为随访终点,分成事件组和无事件组,评价LAC水平及乳酸清除率(LCR)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的影响。

结果:400例患者中,LAC升高354例,占比88.50%(354/400)。

无事件组和事件组24hLAC、6hLCR相比(P>0.05);事件组0h、6hLAC、6-24hLCR水平高于无事件组(P<0.05)。

将0hLAC、6hLAC、6-24hLCR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6hLAC、6-24hLACR与MACEs发生有关(P<0.05)。

根据ROC选评价MACEs发生6hLAC最佳临界点是3.38mmol/L,敏感度、特异度是65%、69%。

6-24hLACR最佳临界点是18.33%,敏感度、特异度是59%、63%。

结论: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有关,6h乳酸、6-24h乳酸清除率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乳酸;乳酸清除率;预后评估[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lactic acid and lactate clear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40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2020.05 to 2021.05CCU were selected, and the general information,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admission (0h), 6h, 12h, and 24harterial blood lactate (LAC)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ontinuousfollow-up was carried out for half a year,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s) such as sudden cardiac death, cardiogenic shock, malignantarrhythmia, heart failure, and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 the follow-up endpoint, and pided into event group and no event group.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LAC levels and lactate clearance (LCR) on the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Among the 400 patients, 354 patients had elevated LAC, accounting for 88.50%(354/400). 24hLAC and 6hLCR (P>0.05)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vent group. The levels of 0h, 6hLAC, and 6-24 hLCR in the ev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 event group (P<0.05). Multivariatelog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of 0hLAC, 6hLAC and 6-24hLCR showed that 6hLAC and 6-24hLAC were associated with MACEs (P<0.05). According to ROC selection, the optimal critical point of MACEs in 6hLAC was3.38mmol/L,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65% and 69%. The optimal critical point of 6-24hLACR is 18.33%, a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59% and 63%.Conclusion Lactate and lactate clearanceare 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6h lactic acid and 6-24h lactate clearance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key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actic acid; Lactic acid clearance; Prognostic assessment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危重性疾病,危害性较高,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

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分析

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分析

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分析张丽【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集束化治疗,使用6h和24 h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患者接受的6h集束化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患者接受24h内集束化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血糖控制、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以及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等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6h和24 h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有助于ICU医生对SSC指南操作的提升,避免出现死亡和感染情况.【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02【总页数】2页(P95-96)【关键词】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作者】张丽【作者单位】155100 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4【关键字】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作者单位:155100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在临床中属于危重疾病,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发病是由于血流动力学变化,体内肺部血流出现异常,血液循环不足,器官出现低灌注症状,引起了缺氧和代谢功能阻塞症状。

临床中患者的死亡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1]。

目前临床中使用的集束化治疗获得的效果比较突出,我院对6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集束化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0~70岁,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8~58岁,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
g r o u p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o u r s e o f 2 8 d o u t c o me .c o mp a r e d t h e a r t e r i a l b l o o d l a c t i c a c i d,2 4 h 0 u r s a t r e i r l a b l o o d l a c t a t e c l e ra a n c e
me n t o f s e p t i c s h o c k S h e n B i a o , Ha o Do n g x i c a Ae r o s p a c e 7 3 1 H o s p i t a l , B e j i i n g 1 0 0 0 7 4
价值 。 法 采 集人 住 I C U的 6 2例 感染 性休 克 患 者治 疗 前 动脉 血 乳 酸 , 进 行 急 性 生 理 和慢 性 健 康 状 况 ( A P A C H EⅡ) 评分 ,
计算 2 4 h动 脉 血 乳 酸 清 除 率 , 并根据 2 8 d病 程 转 归 分 为存 活组 和 死 亡 组 , 比较 两 组 间 动 脉 血 乳 酸 、 2 4 h动 脉 血 乳 酸 清 除 率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o f a r t e r i a l b l o o d l a c t a t e c l e a r a n c e r a t e a n d a c u t e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c h r o n i c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 0 1 3年 1月 第 1 5卷 第 1 期 MMJ C, J a n 2 0 1 3 ・

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考核试题及答案

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考核试题及答案

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考核试题一、单选题1.脓毒症休克首选的血管活性药物()[单选题]*A.多巴胺8.多巴酚丁胺C.去甲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2.下列关于严重感染的早期集束化治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早期的血清孚媵测定B.抗生素使用前留取病原学标本C.ICU3小时之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D.液体复苏使CVP>8cmH2O3.脓毒症3.0中为了在临床快速诊断脓毒症提出了床旁快速SOFA(qSOFA),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除T()[单选题]*A.呼吸频率≥22次/分B.收缩压≤100mmHgC.意识状态改变(GCS≤13分)D体温≥38.5°C√4.导致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的重要介质是()[单选题]*A.乳酸B.一氧化氮(No)√C.前列腺素D血栓素A2E白三烯(1T)5.早期血清乳酸水平测定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集束化治疗的内容之一,一般认为血乳酸值多少时应立即进行液体复苏?()[单选题]*A.6mmo1∕1B.5mmo1∕1C.4mmo1∕1√D.3mmo1∕1E.2mmo1∕16.感染性休克早期首先出现哪种类型的酸碱平衡失调()[单选题]*A.代谢性碱中毒8.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酸中毒√D.混合型酸中毒E.呼吸性碱中毒7.感染性休克的预示征象,哪些错误()[单选题]*A.呼吸加快伴低氧血症和(或)出现代谢性酸中毒8.尿量增多√C神志改变,表情淡漠及烦躁不安D.体温两个极端(过高热>40.5℃;过低温<36℃)E.血压偏低,心率明显增快8.患者女性,68岁,原有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2年,这次因后腰痛伴发热3天,在治疗过程中血压逐渐低至70/5OmmHg,氧饱和度低至89%,双肺呼吸音偏粗,未闻及明显的湿性啰音。

血常规示白细胞2.0x109/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8%0尿常规:白细胞(++++),见脓球。

患者最可能的诊断考虑(1[单选题]*A.发生了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8.肺部感染导致ARDSC.尿路结石感染导致ARDS,感染性休克√D.粒细胞缺少导致感染性休克E.肺梗死导致休克9.为提高脓毒症血培养阳性率,抽血时间最好选择在()[单选题]*A、体温上升过程中B、发热最高峰时C、寒战结束时D、预计发生裂战、发热前√E、寒战初起时10.脓毒症的早期表现可有()[单选题]*A、高热√B、脉快而洪大C、易出现贫血D、血培养有细菌生长E、骨随血内有细菌I1-Sepsis3.0诊断标准中SOFA评分应大于()[单选题]*A.2分√113分C.4分D.5分12.针对脓毒症患者,抗菌药物在入院后()内尽快使用[单选题]*A.1h√B.2hC.3hD.4h13.恰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不包括()[单选题]*A.感染的解剖学位置B.患者家族遗传史√C.年龄和患者合并症D.流行病原体的耐药谱14.脓毒症集束化治疗1小时不包括()[单选题]*A.测量乳酸浓度B.抗生素治疗前进行血培养C.予以广谱抗生素D.测量血气分析√15.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的推荐剂量()[单选题]*1625m1/kgC.30m1∕kg√D.35m1/kg17.脓毒症早期治疗的关键是()[单选题]*A.抗感染√B.抗休克C.诊断D.支持治疗18.怡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不包括()[单选题]*A.感染的解剖学位置B.患者家族遗传史√C.年龄和患者合并症D.流行病原体的耐药谱19.脓毒血症集束化治疗黄金3小时不包括()[单选题]*A.测量乳酸浓度B.抗生素治疗前进行血培养C.予以广谱抗生素D.测量PH值√20.脓毒血症抗生素及早治疗时间与存活率关系()[单选题]*A.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增加5%B.每延迟2小时,死亡率增加7.5%C.每延迟2小时,死亡率增加7.5%D.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增加7.6%√20.脓毒性休克,指脓毒症患者尽管充分液复苏仍存在持续的彳氐血压,需要使用升压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mmHg以上[单选题]*A.60B.80C.65√D.7021.在识别脓毒症或者浓毒性休克后()小时内尽快启动静脉抗生素使用[单选题]*A.0.5B.1√C.1.5D.221.脓毒症分级定义以下不包括()[单选题]*A.脓毒症B.严重脓毒症C.脓毒性休克D.晚期脓毒症√22.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第1小时最多可使用多少液体量()[单选题]*A60m1∕kg√B70m1∕kgC80m1∕kgD90m1∕kg23.脓毒性休克升压药首选()[单选题]*A去甲肾上腺素VB多巴胺C肾上腺素D多巴酚丁胺24.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错误的是()[单选题]A、及时进行脓肿切开排脓B、休克持续时间长,肾功能受损,应选用无肾毒性抗生素C、抗生素大剂量、联合应用,积极迅速控制感染D、为减轻毒素血症状,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V25.患儿男,6岁,因"发热、腹泻4天、少尿1天”来诊。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初步评定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初步评定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初步评定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采用集束化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集束化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tate)、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及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RP、乳酸、PC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RP、乳酸、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7%)显著高于对照组(85.1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感染性休克采用集束化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疗效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其所致的低血压,虽经液体治疗仍无法逆转[1],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感染性休克主要为全身性严重感染所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分布异常,各个组织、器官处于低灌注状态,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全身性代谢障碍[2-3]。

集束化治疗为目前国际上推介治疗感染性休克主要方法,为探究在感染性休克中治疗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集束化治疗和常规治疗,每组47例。

研究组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38~82岁,平均(59.9±4.7)岁;原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32例,急性胰腺炎2例,重症肺炎3例,肺癌3例,肠梗阻2例,其它5例。

对照组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39~84岁,平均(59.7±4.8)岁;原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34例,急性胰腺炎1例,重症肺炎5例,肺癌2例,肠梗阻1例,其它4例。

分布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

一、分布性休克分布性休克的基本机制为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

这类休克中,一部分表现为体循环阻力正常或增高,主要由于容量血管扩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所致。

常见的原因为神经节阻断、脊髓休克等神经性损伤或麻醉药勿过量等等。

另一部分是以体循环阻力减低为主要表现,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主要由感染性休克所致,也就是临床上称之为的感染性休克。

临床上,分布性休克往往以循环容量的改变为早期的主要表现,常表现为循环容量的不足。

与低容量性休克的不同是这种循环容量的改变不是容量已经丢至循环系统之外,而仍然保留在血管内,只是因为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异常导致容量分布在异常部位。

所以,单纯的容量补充不能纠正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分布性休克的主要类型。

虽然,在严重感染时出现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诸多因素可以导致循环容量的绝对减少,导致休克的基本原因仍然是血流的分布异常.相比之下,血流分布异常时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容量状态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应将感染性休克早期的低容量状态与低容量休克混为一谈。

分布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其他三种类型的休克有着明显的不同,治疗上也有一的的区别。

以感染性休克为例试述分布性休克的特点。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体循环阻力下降、心输出量增高、肺循环阻力增加和心率的改变.感染性休克时的血压下降主要继发于阻力血管的扩张。

导致组织灌流不良的基本原因是血流分布异常。

1.体循环阻力下降病理性的动脉系统扩张是感染性休克的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

虽然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但α受体的兴奋性明显下降,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受损。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几种起主要作用的炎性介质已经收到十分的关注.肿瘤坏死因子(TNF)有直接的血管扩张作用,白介素1(IL—1)和前列腺液可通过影响α受体和直接作用而导致血管的扩张。

近年来对一氧化氮(NO)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NO是由左旋精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作用转化而成,主要通过激活可溶性尿甘酸环化酶而增加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的cGMP水平,导致血管扩张.正常情况下,主要在内皮细胞、脑组织和肾上腺内合成一定量的NO,起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感染时,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Kupffer细胞、肝细胞等在内毒素、TNF、1L—1、γ—干扰素等炎性介质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存在的诱导型NOS,而释放出大量的NO,使血管扩张,体循环阻力下降。

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3小时及6小时bundle

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3小时及6小时bundle

页眉内容
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方案
3小时之内完成:
1)测量乳酸水平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获得血培养标本
3)应用广谱抗生素
4)对于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的患者,应用30 mL/kg 的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
6小时之内完成:
5)应用血管加压药(针对不响应初始液体复苏的低血压)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 65 mm Hg
6)在进行复苏(脓毒性休克)后动脉持续低血压或者初始乳酸为≥4 mmol/L (36 mg/dL)的情况下:
- 测量中心静脉压(CVP)
- 测量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 CV O2)
7)如果初始乳酸升高,则重新测量乳酸
6小时早期液体复苏目标(EGDT):
1)CVP8-12mmHg
2)MAP≥65mmHg
3)S CV O2≥70%
4)尿量≥0.5ml/kg.h
页脚内容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68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6 小时动脉血乳酸 清除率与 6 小时目标治疗达标率、MODS 并发率及病死率关系的,发现 6 小时乳酸 清除率在感染性休克疗效及预后评估中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6 小时血乳酸清除 率能及时、准确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 6 小时目标治疗效果,能反映出患者对早期 治疗的反应性,第一时间提醒临床医生对 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评估,以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使未达标的患者尽快达到目标治疗,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6 小时 血乳酸清除率能较早反映感染性休克患 者病情动态进展,不但体现了患者病情的 严重程度,也反映出给予患者治疗的有效 性,是评估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6 小时 血乳酸清除率不仅反映机体缺氧严重度, 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各个脏器功能失常 的严重程度,与 MODS 并发率及病死率密 切相关,6 小时血乳酸清除率越高则感染 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越好,MODS 并发率 越低,其死亡风险越小。因此,6 小时血 乳酸清除率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疗效 及预后的 早 期、敏 感、定 量 的 较 好 指 标, Nguyen 等认 为[4],6 小 时 乳 酸 清 除 率 < 10% 对于评估脓毒血症患者住院期间病 死率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度,本研究结 果支持该观点。
统 计 学 处 理: 所 有 数 据 应 用
SPSS17.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 值变量以( X ± S) 表示,运用 t 检验。分类 变量用百分数表示,应用 X2 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入 ICU 时的血乳酸
值、APACHE Ⅱ评分及 6 小时血乳酸清除 率的比较: 存活组与死亡组入 ICU 时的血 乳酸值、APACHE 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P > 0. 05) ,而两组 6 小时血乳酸清除 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存活组 6 小时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 见表 1。
6 小时乳酸清除率在感染性休克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张鸿 赵杨 殷应勇 657000 云南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doi: 10. 3969 / j. issn. 1007 - 614x. 2013. 10. 064 摘 要 目的: 探讨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 疗效及预 后 的 快 捷、有 效、简 便、实 用 指 标。方法: 选取 68 例 ICU 感染性休克患 者,入 ICU 时行 APACHE Ⅱ评分并检测 其动脉血乳酸值,在 6 小时后复检,计算 出该患者 6 小时血乳酸清除率; 根据疾病 的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 47 例和死亡 组 21 例; 根据 6 小时血乳酸清除率的高 低,将患者分为 a 组( 低乳酸清除率组 30 例) 、b 组( 中乳酸清除率组 22 例) 、c 组 ( 高乳酸清除率组 16 例) 。结果: 与死亡 组相比,存活组 6 小时乳酸清除率明显高 于死亡组( P < 0. 01) ,而入 ICU 时的血乳 酸水平和 APACHE Ⅱ评分两组间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6 小时乳酸清除 率越高,6 小时目标治疗达标率越高( P < 0. 05) ,MODS 并发率及病死率越低( P < 0. 05) ,且 6 小时乳酸清除率 > 20% 时,有 显著统计学差异( P < 0. 01) 。结论: 6 小 时血乳酸清除率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 疗效及预后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是一 种快捷、有效、简 便、实 用 的 评 估 方 法,对 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病 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乳酸清除率 疗 效 预后
乳酸作为葡萄糖无氧代谢的终产物, 其水平高低能直接反应组织、细胞无氧酵 解的程度,从 而 提 示 组 织、细 胞 的 氧 代 谢 状态。目前认为,危重病血乳酸增高与缺 氧低灌注、应 激 致 高 儿 茶 酚 胺 血 症、器 官 功能障碍清除下降有关[5 ~ 7]。有研究认 为,血乳酸水平升高是组织细胞缺氧的早 期敏感指标,可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 预后的指标之 一[8,9] ,国 外 许 多 研 究 表 明 血乳 酸 与 住 院 时 间、死 亡 率 密 切 相 关[10 ~ 12]。而 6 小时血乳酸清除率较单次 血乳酸水平更能提示患者组织、细胞氧代 谢状态的动态变化,提示机体对治疗的反 应性,反映各个器官功能失常 的 动 态 变 化,能让临床医生及时快速了解感染性休 克患者内环境及组织细胞代谢障碍,为及 时调整、制定抢救治疗措施以及预测预后 提供重要证据。
同时,乳酸清除率也是反映组织氧代 谢的指标,琼斯( Jones) 等的一项多中心 前瞻性研究比较了乳酸清除率( ≥10% ) 与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70% ) 对感染
74
性休克 患 者 早 期 目 标 治 疗 的 指 导 作 用。 结果显示,两 组 死 亡 率 无 显 著 差 异,提 示 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 早期血液动力学治疗[13]。6 小时血乳酸 清除率是监测组织氧输送简单实用的好 方法,且不像 ScvO2 需要特殊的设备和专 业技能,简便、快 捷、有 效,很 实 用 于 抢 救 状态下危重患者的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 者早期 血 液 动 力 学 治 疗 具 有 很 好 指 导 意义。
因此,6 小时血乳酸清除率是评估感
- 1642. 5 Levraut J,Ciebiera JP,Chave S,et al. Mild hy-
perlactatemia in stable septic patients is due to impaired lactate clearance rather than overproduct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 151: 1021 - 1026. 6 Revelly JP,Tappy L,Martinez A,et al. Lactate and glucose metabolism in severe sepsis and cardiogenic shock. Crit Care Med,2005,33: 2235 - 2240. 7 Duke T. Dysoxia and lactate. Arch Dis Child, 1999,81: 343 - 350.
本文通过观察重症监护病房 ( ICU) 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 68 例: 6 小时动脉 血乳酸清除率与 6 小时目标治疗达标率、 MODS 并发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探讨评估 感染性休克 疗 效 与 预 后 的 快 捷、有 效、简 便、实用指标。
资料与方法 2010 年 10 月 ~ 2012 年 10 月收治感
讨论 感染性休 克 病 情 凶 险,病 死 率 高,位
列 ICU 致死病因第 10 位。在过去的 10 年里,全球每年约 1800 万人发生严重感 染,其病死率高达 30% ~ 60%[2,3]。因此 积极有效的 治 疗,及 时、快 捷 评 估 病 情 变 化,预测疾病 转 归,对 提 高 感 染 性 休 克 患 者的抢 救 成 功 率 具 有 非 常 积 极 的 意 义。 为探讨评估感染性休克疗效及预后的快 捷、有效、简 便 实 用 指 标,本 文 通 过 观 察
染性休克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快捷、有效、 8 童风琴,姜海峰,管世江. 危重症患者血乳
简便、实用指 标,对 提 高 感 染 性 休 克 患 者 抢救成功率,降 低 病 死 率,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意义。
酸测定的临床价值[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 志,2009,8( 12) : 86 - 88. 9 缪京莉,刘波,潘锡伟,等. 老年 2 型糖尿病 患者二甲双胍降糖治疗后血乳酸水平的变
比较 a 组、b 组、c 组 6 小时目标治疗 达标率及疾病转归过程中 MODS 并发率 及病死率: 根据 6 小时动脉血乳酸清除率 高低将患者分为 3 组,a 组( 低乳酸清除 率组 30 例) ,即 6 小时动脉血乳酸清除率 < 10% ; b 组( 中乳酸清除率组 22 例) ,即 10% ≤6 小时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0% ; c 组( 高乳酸清除率组 16 例) ,即 6 小时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 > 20% 。
方法: 68 例患者在入 ICU 后,立即取 动脉血用 GEMpremier3000 分析仪行血气 分析测得入 ICU 时血乳酸值,同时抽血 查肝功生化电解质,记录入 ICU 时生命 体征并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 评分( APACHE Ⅱ) ,以估计入 ICU 时的 疾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除治疗原发病 外均按感染性休克指南进行集束化、规范 化治疗,使之尽早达到复苏目标。复苏目 标( 6 小时目标治疗达标标准) : 中心静脉 压( CVP ) 8 ~ 12cmH2 O; 平 均 动 脉 压 ≥ 65mmHg,尿量 ≥0. 5ml / ( kg · 小 时) ,混 合静脉 血 氧 饱 和 度 ( SpO2 ) ≥ 0. 70。如 CVP 达到 8 ~ 12cmH2 O,但 Sp02 < 0. 70, 则输注红细胞使比容达到 0. 30 以上,和 ( 或) 输 注 多 巴 酚 丁 胺 已 达 到 上 述 目 标[1]。无论患者是否达到复苏目标均于 6 小时后复查血乳酸,并计算: 6 小时血乳 酸清除率 = ( 初始血乳酸值 - 6 小时血乳 酸值 / 初始血乳酸值 × 100% ) 。
a 组( 低乳酸清除率组) 与 b 组( 中乳 酸清除率组) 比较: a 组 6 小时目标治疗 达标 率 明 显 低 于 b 组 ( P < 0. 05 ) ,而 MODS 并发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 b 组( P < 0. 05) ,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a 组( 低乳酸清除率组) 与 c 组( 高乳 酸清除率组) 比较: a 组 6 小时目标治疗 达标 率 显 著 低 于 c 组 ( P < 0. 01 ) ,而 MODS 并发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 c 组( P < 0. 01) ,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
参考文献
1 严静. 成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血液动 力学 监 测 与 支 持 指 南. 中 华 内 科 杂 志, 2007,46( 4) : 3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