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2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1我最近刚阅读了《雅舍小品》。
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
当时,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请作者写稿,作者用笔名一连写了10篇,即名为“雅舍小品”。
刊物停办后,他又写了10篇。
战事结束后,作者又应张纯明之邀,继续以“雅舍小品”的名义在《世纪评论》上陆续发表了14篇小品文。
本书全部收录了这些文章。
“雅舍”虽然是一栋陋居,但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写来,却是如此的美丽而优雅。
一个人有许多方面可以表现他的才华。
画家拉斐尔不是也写过诗吗?诗人但丁不是也想画吗?“雅舍小品”不过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面。
许多人喜欢他这一面,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全貌。
梁实秋先生还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立完成莎剧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
从《雅舍小品》中,我读到了梁实秋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2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
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
《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
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
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
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
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上海雅舍的描绘,
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生活状态。
读完
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感悟。
小说中的雅舍是一个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故事的地方,有贫苦的
租户,有富贵的房东,有风流的男女,有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社会的繁荣
与萧条,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这些故事让我深
刻地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变迁,也让我对人性和生活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
性格和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
样性,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的人物面对生活的困境选
择了逃避和放弃,有的人物则选择了坚持和奋斗。
这些人物的命运
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雅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上海
雅舍的描绘,作者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物
的生活状态,也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希望以后能够多读一些这样的好书,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精选10篇)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精选10篇)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1“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
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
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傍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惧不从俗。
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2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读梁实秋的《雅舍》有感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读点书,写点字,别有一番情趣,也算没有枉度时光。
我的书架上经常摆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名人传记、历史小说、杂文趣事、唐诗宋词之类。
不知何时梁实秋的散文,也跑到书架上来凑热闹,也许是被鲁迅骂得无处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饱眼福,一睹大家的风范。
说来,敢和鲁迅对阵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简单,文章写的朴实无华,既无哗众取宠之意,又无刀削斧斫之痕;讽刺诙谐、妙趣横生,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观察人物是那么细致,阐述观点是那么独到,引经据典不雅于鲁迅,真可谓是博学多才。
雅舍读后感二百字
雅舍读后感二百字篇一雅舍读后感读完《雅舍》,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你说这“雅舍”,真的雅吗?也许在作者梁实秋先生眼里是雅的,可在我看来,那条件简直糟糕透顶!不过呢,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那种艰苦的环境,反而让梁先生有了别样的感悟和乐趣。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小困难,就觉得天都要塌了,可人家在那样的“雅舍”里都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觉得吧,生活中的我们可能都需要有梁先生这种心态,苦中作乐,可能?谁知道呢,也许这样我们就能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难道不是吗?篇二雅舍读后感《雅舍》这书,读完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以为这“雅舍”得是多高大上的地方,结果一看,哎呀妈呀,这条件也太差了吧!但神奇的是,梁实秋先生居然能在这样的地方写出那么多有趣的事儿。
我就在想,难道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总觉得别人的好,却没发现自己身边的小美好。
比如说,我一直羡慕别人能到处旅游,可我咋就没看到我家附近那片小树林,春天花开的时候也美炸了呀!也许,就像梁先生在“雅舍”里一样,我们得学会在平凡中找乐子。
你说是不是?我觉得吧,这书告诉我们,生活可能不完美,但我们的心态能决定一切。
说不定哪天我也能把我那乱糟糟的房间当成“雅舍”呢,哈哈!篇三雅舍读后感读完《雅舍》,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
这“雅舍”到底好在哪呢?我一开始真没搞懂。
破破烂烂,风雨飘摇,这能叫雅?可细细琢磨,梁先生在那样的环境里还能乐观面对,还能写出那么多有意思的文字,我又觉得,可能这“雅”不在房子,而在人心。
我就反思自己,遇到点不如意的事就抱怨连天,跟梁先生一比,我简直弱爆了!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你觉得它糟糕,它就真的糟糕;你觉得它有点意思,它可能就真能给你惊喜。
我在想啊,以后我再碰到困难,是不是也能像梁先生那样,笑着说:“嘿,这也没啥大不了!”谁知道呢,试试看呗!反正这书让我明白了,心态决定一切,这道理,准没错!。
关于雅舍的读后感范文5篇
关于雅舍的读后感范文5篇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雅舍小品读后感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
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
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
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
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
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
”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
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
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
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
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
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
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
然而费掉‘民力’不少。
”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
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
雅舍读书心得800字5篇
雅舍读书心得800字5篇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举无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悉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雅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雅舍读后感1大凡世间之物,多数都可冠以〝雅〞字,至少这在文本上是数见不鲜的.但此雅非真雅也.一处风景,一件器物,被涂抹得浓艳之至便趋向平庸,外在的装饰固然有几分意义,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难称雅.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处,但梁实秋笔下的雅舍,却是仅此一家的绝景.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毕业后,才偶然在书架上欹斜的书堆里触及,初读便有文言之味,二读尚有入俗之气,三读始觉淡雅之风.在雅舍中寻雅委实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笔,如此飘摇的现状能描绘成这般大雅.雅舍之雅,在于其简陋.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雨不避,寒暑不挡,夜有鼠子作乱,空有群蚊为害,这兴许是雅舍最鲜明的特色.依山势而铺,随坡而起,房间虽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书房饭厅分置上下两处,往来奔走爬坡之劳,足以让人将〝自然〞二字了然于胸.而最具体的表现物,当属屋内陈设,徒有一几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写之用,其余的,各处净无纤尘,四壁之内均无他物点饰,格局却不单调,依先生所言,〝喜欢翻新布置〞,如此一来,人屋看似从俗,其实具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之静,恐怕难得一回,户壁多隙,邻里间已可〝互通声息〞.唯有华月轮空,兴阑人散之时,雅舍才初显宁静安详的真面,清光筛洒,阴影斑斓,幽绝之时,亦为思乡之时,是乎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悄然播洒的无奈,犹似一夜难却.那破顶而注的大雨来曾使人懊恼,而那皎洁的明月却教人隐生闲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雅舍》之雅,在于其朴实,虽然初读《雅舍》,总觉得有不少难懂的奇字,涵义也未必如现在的诸多文章那样一目了然,但我们要赞它朴实.一如第二节对于雅舍周边环境的描写,一个〝粪坑〞搁在那里总觉得特别碍眼,再往后看,邻人的脱皮鞋声亦可顺着窗隙〝荡漾而来〞,那景象快教人无可想象了,简直近乎悲惨,真的是〝随想随写〞.但渐而渐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觉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笔直的文字,其实是朴实的另类体现,不单是行文的朴实,亦是种为人的朴实,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华丽与否,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朴实,深层次的便是种豁达,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达.种.种常人所见的不幸,据作者所言俱成了从现实中汲取的乐趣.人亦伤别,我亦伤别,到头来拣得了一身困惑,却不如看透人似寄,尚且活得明白.读书时,注意到雅舍一词始终为引号所缚,也不知是先生特引还是自嘲.当然,我更倾向于前者.所以在这里,我将雅舍外的引号悉数除去,雅舍便是雅舍,自然之雅,方为至雅.雅舍读后感2最近中我有幸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笔.优雅的语调所吸引.几个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边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雅舍》的悠闲,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现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两代流派.一派继承〝载道〞的传统,直面现实而发出进击的`纯响,如鲁迅所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同时也不断锤炼散文的艺术;一派延伸〝言志〞的脉络,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书写〝美文〞,融人生思辩.处世智慧和脱俗情调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地显现生命气象和人生百态.这两派散文各有侧重.异质同构.互补共荣,合而为一道现代散文亮丽多姿的风景.〞梁实秋的散文当属后者.综观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记叙个人经历.民俗风情.还是回忆亲朋师友,雅趣苦事;无论是纪游.杂感.札记,还是小品.随笔,都体现了〝以理节情的心态.恬静安详的心境与平和冲淡的心气〞.梁实秋的散文,其精神资源来自西人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梁实秋曾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又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学影响不少,但是在文学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等是中国文学影响……〞梁实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读书.好议论〞.历史上的梁实秋霸才横溢:五四大潮,演讲鼓吹;八年清华,三赶校长;辩驳问难,拳打周作人,脚踢吴稚晖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辩论中说,〝我梁实秋是把文学当做献身的事业的,凡是以正当的态度研究文学的都引为同志.文艺里有主义的不同,没有偏僻的党见.梁实秋生就的一身硬骨头,不怕嘲骂,不避嫌疑,不惜费纸费笔费精神!……〞好一个〝一身硬骨〞!梁实秋后来和鲁迅论战,无疑便是这身傲骨的自照.与鲁迅交手,是梁实秋第一大败着,两雄相扑,傲骨对傲骨,此时便要看大势所趋了.梁实秋最终被鲁迅钉上〝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耻辱柱,终其一生都挣扎不脱.雅舍小品动笔于_39年.所谓〝雅舍〞,指的是梁实秋在重庆郊区,一处叫北湾的农村,置下的几间平房.他在那儿一直住到_48年,其间写作的散文随笔,统统以舍为名._49年赴台,地点变化了,而情志不变,他把闲常写作的部分散文.小品.杂感.札记.随笔.短评,仍一以贯之地编入雅舍序列.如此这般,自谓〝平生意气消磨尽,双鬓压清霜〞的梁氏,承继在重庆开辟的散文路子,继续谈天说地.述往思来.记游录胜.品茗论烹.赏花悦鸟,创造了一个梦里家园.梁实秋奉献的是一栋坐落于世外桃源的雅舍,任他仰观日月,俯察红尘.然而,只要你把耳朵贴近他的那些雅舍篇章,像贴近天坛的回音壁,便不难从他的血波沸处,测出〝天凉好个秋〞的感喟,〝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的幽怨.雅舍读后感3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读梁实秋的《雅舍》有感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读点书,写点字,别有一番情趣,也算没有枉度时光.我的书架上经常摆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名人传记.历史小说.杂文趣事.唐诗宋词之类.不知何时梁实秋的散文,也跑到书架上来凑热闹,也许是被鲁迅骂得无处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饱眼福,一睹大家的风范.说来,敢和鲁迅对阵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简单,文章写的朴实无华,既无哗众取宠之意,又无刀削斧斫之痕;讽刺诙谐.妙趣横生,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观察人物是那么细致,阐述观点是那么独到,引经据典不雅于鲁迅,真可谓是博学多才.他的《雅舍》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 ,况且, 雅舍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请看他的雅舍: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如此说来,还不如刘禹锡的陋室 .说梁先生不简单,还因为,就凭寄居在这雅舍几日,竟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大作.今天,恐怕无处寻觅雅舍了,难怪很多人住在舒适的高楼大厦里,写不出好的文章来,是因为再也没有雅舍那样好的环境了.虽然,我也有意识想多读点好的文章.好的散文,来补充点先天不足的文学素养,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处所,怪哉?说怪,是因为自己曾几何时,自叹条件不好,而影响了写作的兴趣.那时,几点热血,几点激情,怦然心动,理想憧憧,大有作为之势,参加过春风函授文学讲作学习班,学过作诗.写文章,但是,叹息没有舒适的书房,感慨没有像样的书桌,甚至,没有台灯都能成为放弃的理由,还时时告诫自己,将来有了!一定能写出几部,不,几篇.几首像样的文章.小诗.后来,一切都有了,又没有时间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几十年,随着时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过,人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时间有了,台灯.书桌,甚至书柜都有了,可称得上书房了吧!为什么单单又没有了雅舍呢?真是见怪不怪.雅舍读后感4《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雅舍读后感5读过此书,我第一次惊奇的发现,语言的魅力竟能如此之大,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与理解.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举无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悉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花瓶还是痰盂,是衣服还是头发,是香槟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着他数十年的阅历,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每一篇却都是那么的饱满与真实.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就这么突兀地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笑得很自在.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为他停滞不前;他的`怒斥激昂澎湃,那么激动人心,仿佛把干燥的煤炭也激出了火花,仿佛胸中滚滚的热血都是为他而流淌的.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是文章干练简结,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五千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其他作家焦虑的思考如何给文章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吸引读者时,〝雅舍小品〞这四个简洁干练.清新淡雅的文字已经概括了一切.除了文章,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朋友们,爱书吧,读书吧,而且试着写作吧,相信她会让我们更加快乐,咱们都不妨一试!雅舍读书心得800字5篇。
雅舍读后感(精选3篇)
雅舍读后感(精选3篇)雅舍篇1大凡世间之物,多数都可冠以“雅”字,至少这在文本上是数见不鲜的。
但此雅非真雅也。
一处风景,一件器物,被涂抹得浓艳之至便趋向平庸,外在的装饰固然有几分意义,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难称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处,但梁实秋笔下的雅舍,却是仅此一家的绝景。
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毕业后,才偶然在书架上欹斜的书堆里触及,初读便有文言之味,二读尚有入俗之气,三读始觉淡雅之风。
在雅舍中寻雅委实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笔,如此飘摇的现状能描绘成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于其简陋。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雨不避,寒暑不挡,夜有鼠子作乱,空有群蚊为害,这兴许是雅舍最鲜明的特色。
依山势而铺,随坡而起,房间虽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书房饭厅分置上下两处,往来奔走爬坡之劳,足以让人将“自然”二字了然于胸。
而最具体的表现物,当属屋内陈设,徒有一几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写之用,其余的,各处净无纤尘,四壁之内均无他物点饰,格局却不单调,依先生所言,“喜欢翻新布置”,如此一来,人屋看似从俗,其实具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之静,恐怕难得一回,户壁多隙,邻里间已可“互通声息”。
唯有华月轮空,兴阑人散之时,雅舍才初显宁静安详的真面,清光筛洒,阴影斑斓,幽绝之时,亦为思乡之时,是乎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悄然播洒的无奈,犹似一夜难却。
那破顶而注的大雨来曾使人懊恼,而那皎洁的明月却教人隐生闲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于其朴实,虽然初读《雅舍》,总觉得有不少难懂的奇字,涵义也未必如现在的诸多文章那样一目了然,但我们要赞它朴实。
一如第二节对于雅舍周边环境的描写,一个“粪坑”搁在那里总觉得特别碍眼,再往后看,邻人的脱皮鞋声亦可顺着窗隙“荡漾而来”,那景象快教人无可想象了,简直近乎悲惨,真的是“随想随写”。
但渐而渐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觉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笔直的文字,其实是朴实的另类体现,不单是行文的朴实,亦是种为人的朴实,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华丽与否,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朴实,深层次的便是种豁达,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达。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载了他在北京的
雅舍里度过的一段时光,以及他对生活、人情和文学的思考。
读完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梁实秋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笔法,描绘了北京的雅舍生活。
他
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雅舍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生
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雅舍之中,感受到那种宁静、安逸和恬淡的生活氛围。
除了对雅舍生活的描绘,梁实秋先生还在书中表达了对生活的
独特见解。
他认为生活应该是简单而真实的,不需要过多的炫耀和
虚华。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这些思考让我深思,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在读完《雅舍》之后,我对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
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文字朴实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一种
深沉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情感。
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
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
总的来说,《雅舍》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散文集,它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美好。
通过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世界,也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内容涉及生活、人情、风景等各个方面。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梁实秋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平凡而又美好的事物。
他用文字将那些细枝末节的情感和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的体味,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让我懂得了珍惜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在书中,梁实秋先生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用文字描绘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他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是多么重要,让我明白了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此外,梁实秋先生也对自然风景进行了深入的描绘,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
他用文字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他让我明白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让我懂得了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总的来说,读完《雅舍》,我受益匪浅。
梁实秋先生用他独特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的体味,让我对生活、人情、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珍惜每一个平凡的瞬间,学会宽容和理解,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雅舍梁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雅舍梁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雅舍梁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只要有梦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不要轻易放弃。
另外,小说还通过雅舍梁的一生,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险恶。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读完《雅舍梁实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复杂,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的来说,读完《雅舍梁实秋》,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雅舍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只要有梦
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
同时,小说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这部小说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它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述了作者在各地雅舍的居住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梁实秋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各种雅舍的风貌和居住环境。
他不仅对雅舍的建筑结构、装饰风格进行了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的描绘,展现了雅舍所承载的文化和人文内涵。
在这些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感受到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
同时,梁实秋先生对于生活的感悟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通过对雅舍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认为,雅舍不仅是一种居住环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
在他的笔下,雅舍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生活的情感表达。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追求的高楼大厦和豪华住宅,是否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感呢?
通过阅读《雅舍》,我对生活和人文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我
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重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的心灵,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总的来说,《雅舍》是一本富有人文情怀和生活智慧的书籍,它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滋养和启发。
我相信,这本书也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共鸣和感动,让我们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安定。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对北京胡
同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在这部作品中,梁实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
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城市。
读完《雅舍》,我深深被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所感染。
他用简洁
而准确的语言,揭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让我对这
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对胡同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生活方式
的推崇,让我对这种朴素而真实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向往和敬佩。
同时,梁实秋先生在《雅舍》中也对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进行
了深刻的思考。
他对现代社会的冷漠和功利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呼吁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保护胡同文化。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梁实秋先生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总的来说,读完《雅舍》,我对北京的胡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
了解,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梁实秋先生用
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
让我对传统文化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部作品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梁实秋先生的才华和人格有了更深的尊敬和敬仰。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雅舍的一生,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中普通人的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不禁感慨万千。
小说中的雅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他经历了清朝末期、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承受了家庭、政治和社会的重重压力。
他不仅要应对家庭的矛盾和挫折,还要在乱世中艰难求生。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依然坚韧不拔,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雅舍这个形象,梁实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命运。
他们或许没有豪华的府邸,或许没有令人艳羡的地位,但他们却有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奋起抗争,为了生活和家庭,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读完《雅舍》,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承受的苦难和压力,也更加坚信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这部小说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总的来说,《雅舍》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雅舍这个形象,梁实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也让我们对历史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生活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蕴含的力量和情感。
《雅舍》读后感
《雅舍》读后感《雅舍》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xx收集整理的《雅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雅舍》读后感1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摒弃贪婪与粗俗。
中华文化带给华夏儿女的除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书画,富丽堂皇的名胜建筑,更深刻的是教会我们处世的礼与仁,引导我们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
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
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
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时下,社会浮躁的心态处处可见。
年富力强的人不甘于诚恳踏实地劳动,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挥金如土,用炫富来吸引眼球;学术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识或课题,而用小聪明找捷径……社会的浮躁,终究还是精神的迷茫与缺失。
有从容的态度才能够对流言蜚语,不辩不争;对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对误解委屈,不自怨自叹。
有洒脱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乱阵脚,能控制情绪做到荣辱不惊。
凭借一份从容洒脱,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谈笑自若;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干云;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居里夫人能在面对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淡然而笑,将自己毕生献给科研事业,惊叹世人;凭借一份从容洒脱,陕西师大手写4500份通知书,以抱朴守拙的治学态度得到社会的敬佩……从容洒脱便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自信的威仪,帮助我们释放自己,让自己自由,不沦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让我们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雅舍读后感二百字
雅舍读后感二百字篇一雅舍读后感读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我觉得这可真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也许很多人觉得住所就该舒适、豪华,可梁实秋笔下的“雅舍”,条件那叫一个简陋。
但神奇的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却能苦中作乐,还能从中品出独特的滋味。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呢?我觉得“雅舍”就像人生,可能充满了各种不如意,但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就像梁实秋先生,在那样艰苦的“雅舍”中,还能写出那么有趣的文字。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可能就在那些我们认为不如意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篇二雅舍读后感读完《雅舍》,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你说这“雅舍”,破破烂烂的,漏雨、老鼠横行,这要搁我身上,我可能早就崩溃了。
可梁实秋先生呢?他居然还能从中找到乐趣,我真想问问他,咋这么想得开呢?不过仔细想想,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才让生活变得更有滋味。
就像我们的日子,不可能天天顺风顺水,总会有些磕磕绊绊。
但谁能说这些坎坷就一定是坏事呢?说不定正是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懂得珍惜幸福。
“雅舍”虽破,可梁先生的文字却充满了温情和乐观。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平时是不是太爱抱怨了?遇到点小麻烦就觉得天要塌了。
我觉得以后我得学学梁先生,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那些“破房子”。
篇三雅舍读后感《雅舍》这文章,读完我真是感触颇多。
一开始,我还真不太理解,这样一个破破烂烂的房子,有啥好写的?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懂了。
梁先生笔下的“雅舍”,就像我们人生路上的那些挫折和困境。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倒霉透顶,可换个角度想想,也许正是这些磨难,让我们变得更有韧性。
我觉得吧,“雅舍”不仅仅是个房子,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
哪怕身处逆境,也要学会给自己找点乐子,不能整天愁眉苦脸的。
说不定,那些看似糟糕的事情,背后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呢?读完这篇文章,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以后不管遇到啥情况,都要像梁先生那样,乐观面对,说不定这一路,会有别样的风景。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5篇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5篇《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
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
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
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
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
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
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
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
《雅舍小品》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雅舍小品》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雅舍小品》读后感1最近在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一书,感觉到很有风趣。
初看书之目录,感觉都是很平常的题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发》、《下棋》等。
待读上一两篇,就会从心中发出感叹:作者确实具有独特的智慧、过人的洞察力和超强的表达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所取的题材都属于随手拈来的生活琐事,初看题目时给人的感觉是平凡,但细看内容后,却令人感到别具风趣,读来一点也不乏味。
书之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这样平凡的题目,作者竟然能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而且别饶趣味,平凡中蕴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机智闪烁、谐趣横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体会人生,感悟“生活点滴都可入文”之真谛。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
虽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读来依然倍感亲切,丝毫没有时过境迁昨日黄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雅舍小品》读后感2读罢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到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
因此,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渐渐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对生活、情感、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完《雅舍》后,我深受触动,感悟
颇多。
梁实秋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雅致和深沉。
他对雅舍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恬静、优雅的生
活理念,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
被功利和物质所左右,而梁实秋却告诉我们,内心的宁静和淡泊才
是真正的雅致所在。
除此之外,梁实秋在书中还对人生、情感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思考。
他以文字为媒介,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情感的真谛,让
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的文字如同一面明镜,让我
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总的来说,读完《雅舍》让我受益匪浅。
梁实秋以他独特的视
角和深刻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情感、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会继续努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同时也会珍惜生活中
的每一个细节,因为这些才是真正的雅致所在。
感谢梁实秋的文字,让我得以领悟到这些人生的真谛。
关于读梁实秋《雅舍》有感(精选8篇)
读梁实秋《雅舍》有感关于读梁实秋《雅舍》有感(精选8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梁实秋《雅舍》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梁实秋《雅舍》有感篇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
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
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
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
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
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
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对生活、
艺术、人文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慨
良多。
在《雅舍》中,梁实秋先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敏锐的
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人不禁为之心动。
他在书中提到
了许多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一杯清茶、一束鲜花、一段音乐,他将
这些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他的文字,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学会了用一颗平静的
心去体验生活的点滴,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此外,梁实秋先生在书中还对艺术、人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
他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独到的见解,让我对
这些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他对人文关怀、社
会现实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对社会、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雅舍》,我不仅感受到了梁实秋先生深邃的思想和
独特的文学魅力,也受到了他对生活、艺术、人文的启发。
我学会
了用一颗平和的心去体验生活,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感受艺术,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怀他人。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梁实秋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
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
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
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
厅。
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
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
”“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
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
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
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
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
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
作者“以不变而应万
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
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
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余秋雨写过一篇《为自己减刑》(收入《霜冷长河》)的短文,说有一个友人因事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60万字的译稿。
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
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拂意,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
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
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后来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有可借鉴之处。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
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此处排比,看似多余的废话,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
文章结束语引用刘克庄《玉楼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
“客里”一作“客舍”,“寄”即临时借住。
此句是说住在外边的时候多,住在家里的时候反而少。
这是国家动荡年代的特征。
刘克庄是南宋爱国词人,作者引刘词表达了抗战时期流落重庆时的某种感慨。
作者对眼前的现实不会视而不见,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直露、激昂,而是表现得委婉、细腻。
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插叙一段遇有暴雨辄满室狼籍的镜头;在谈感受时又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作者深深的感叹,蕴含于字里行间。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
这不符合事实。
“是大才子自风流。
”梁实秋在雅舍居住时表现的高雅的志趣、所从事的学术和文学上的清雅的事业,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风流儒雅的文人、学者,便使“雅舍”在物质形态上的简陋、破旧、荒凉、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话下了。
这种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
度,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不无借鉴价值。
该文语言上的特色十分鲜明,非常值得赏析、发挥。
概括起来,有四大特点:
(一)骈散相间。
作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式,几乎每段都有,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
这些排偶句显示了很强的文学功力,语言老到,文采斐然。
作者又善于将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见,骈散相宜,行文活泼,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二)雅俗共存。
梁文的主流词汇是典雅的书面词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而从全篇来看,精致、雅驯的书面语又与浅近、活泼的口语相辅相成。
如第三段写各种声音破壁而来,用了两组词语,一组典雅,一组浅俗,却颠倒不得。
文人吟咏诗章是风雅的事,作者连用几个措辞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声音,则用口语罗列,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状。
文中许多句子书卷气甚浓,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则又是十足大白话。
(三)引用自如。
中外资料,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
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种成语的活用,有人称之为成语的“返祖”。
“聚蚊成雷”通用义相当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义。
“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观。
此句出自《诗经风》,原句为“相鼠有牙(一作齿),人而无止(通耻)”,
表达的是对丧尽廉耻之人的诅咒,这里也用字面义。
引李渔的《闲情偶寄》,只引其题,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刘克庄的词,则引其句,不述其题,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对读者的充分信任。
两处引述外国人的言论,只引大意,未见原文。
总之,引用灵活,材料丰赡,不但帮助了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显示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
(四)幽默丛生。
幽默诙谐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方式,而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
比如写雅舍单薄简陋,不避风雨,本来是生活中并不“雅观”的困境,却用上一组雅正的骈句来描绘,出人意表。
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粪坑”一应俱全,“酣声、喷嚏”罗列无遗。
这类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个十分雅致的文句来收束“荡漾而来,破我沉寂”。
又如引用外国人对国人“懒惰”的讥评后,作者正儿八经地起而争辩,最后还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来,不也是‘没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争辩:不然你来试试?“蚊风之盛”有谐音的效果,“最忌排偶”庄词谐用,都有新颖幽默的雅趣。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雅舍》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
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蕴藉的辞采,是“文质彬彬”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