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呼吸道病毒的分类
呼吸道病毒包括: •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 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冠状病毒、呼肠病毒
4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简称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 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
14
2、分型与变异
分型
• 据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性分: 甲(A)、乙(B)、丙(C)三型
•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 若干亚型(H1~H15、N1~N9)
•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15
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与流行年代
病毒
亚洲 香港
亚 型 原甲型 亚甲型 甲 型 甲 型
抗 原 Hsw1N1 H1N1 结构
• 凝集红细胞 • 吸附、穿入宿主细胞 • 抗原性:
1. 病毒分型依据。 2. 可刺激机体产生HA抗体,为中和抗体,
又称血凝抑制性抗体。 3.易变异。
13
神经氨酸酶(NA)的主要功能
具有酶活性,能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的N-乙 酰神经氨酸的作用
作用
▪ 参与病毒的释放 ▪ 促进病毒扩散 ▪ 具有抗原性,但其抗体不能中和病毒
然后躯干,最后四肢
32
柯氏斑
33
34
麻疹的并发症
• 呼吸道最为常见,如细菌性肺炎 • 脑脊髓炎(0.1%)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迟发并发症
35
免 疫性
•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 HA抗体HL抗体有中和病毒作用 • 多见于6月~5岁婴幼儿
36
微生物学检查与预防
9
流感病毒的结构
分节段 -ss RNA 甲、乙型分8节,丙型分7节
核心: 核蛋白 (NP)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M蛋白):M1 和 M2
型特异性
维持外形,调空病毒RNA多聚酶活性,参与
病毒成熟。其抗原性稳定,具型特异性。
包膜:
刺突
血凝素HA
双层脂质(源于宿主)
神经氨酸酶NA
10
分节段的(-)SSRNA
5
常见症状
• 发热 (38-40℃) • 畏寒 • 肌肉酸痛 • 出汗 • 咳嗽
• 鼻塞 • 咽痛 • 头痛 • 厌食 • 乏力
7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 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 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
• 有包膜,单链分节段的负RNA病毒,核衣壳 为螺旋对称
8
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
39
致病性
• 潜伏期1~3W • 病程1~2W,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疼痛,
但约30%的感染无症状 • 有病毒血症,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及
病毒性脑炎 • 病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
40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41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 即时隔离患者 •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
•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 接种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我国初次接种
年龄为8个月,7岁时再次免疫,免疫力可 持续10年左右。
38
腮腺炎病毒
•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
• 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 学龄儿童(5~14岁)为易感人群 • 传染性强
•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25
其他呼吸道病毒
麻疹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风疹病毒 腺病毒 鼻病毒
27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是儿童时期最 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28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 呈球形,包膜病毒 • 抵抗力弱 • 只有一个血清型
29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麻疹 •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 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出疹前后4~5天) • 主要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
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 快速诊断
免疫荧光法、ELISA法测病毒抗原,核酸杂交、PCR、 序列分析测病毒核酸
23
病毒血凝试验:
原理 含血凝素病毒+RBC→血凝
病毒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血凝素病毒+病毒相应抗体+定量RBC ↓
(血球不凝集)血凝抑制
24
防治原则
•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素滴鼻、板兰根、大青叶
42
风疹病毒
• (+)ssRNA,有包膜 • 包膜刺突有血凝性 • 核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 • 只有一个血清型 • 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43
致病性
• 儿童是主要易感者 • 呼吸道传播 • 局部淋巴结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
麻疹样皮疹、发热、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 (症状比麻疹轻),成人较重,还有关节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可垂直传播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 ——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
H2N2
H3N2
H1N1 或 H3N2
流 行 1918--- 1946--- 1957--- 1968年 1977年 年 代 1946 1957 1968 以后 以后
16
抗原变异
• 抗原漂移 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即亚型内变异,因HA 或NA的点突变造成,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 抗原转变 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 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第七章 常见病毒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四川省卫生学校 梅俊如
1
学习目标
1 说出流行性感冒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防治原则。
2 简述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的致病性。
2
概述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以呼吸道为入侵门 户,能侵犯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引起呼吸道 局部病变或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具 有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起病急的特 点。
17
区别 变异幅度 变异性质 流行趋势
抗原漂移 小
量变 小
抗原转变 大
质变 大
18
生物学特性
3、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接种鸡胚羊膜腔,传代接种尿囊腔;在 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
4、抵抗力
较弱,不耐热,56 30min被灭活,-70以下或冷 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对紫外线、乙醚、甲醛和乳 酸等敏感。
30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入侵 (CD46为 病毒受体)
呼吸道上皮 细胞内增殖
侵入淋巴结增殖 后入血(第一次 病毒血症)
侵入淋巴组 织和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
多种组织、器官受累
增殖后再次入 血(第二次病 毒血症)
31
麻疹的临床表现
• 潜伏期约9~12天 • 发热、畏光、流涕、咳嗽等症状 • 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 (Koplik斑,中心灰白周围红色) • 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部、颈部开始,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 酶
RNP核糖核蛋白(RNP)
11
流感病毒的刺突 • 血凝素(HA)
呈三棱柱状,为三聚体,它 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 病毒的全部表面
• 神经氨酸酶(NA)
为四聚体,并不平均分布在 病毒表面,而是聚合成群
12
血凝素(HA的主要功能)
刺激机体产 生细胞因子
局部症状 全身症状
21
免疫性
1 病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有一定 的有免疫力,但亚型间无交叉免疫
2 呼吸道局部的sIgA及中和抗体(IgG 、IgM) 在预防感染和阻止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22
微生物学检查
• 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 血清学诊断
19
二、致病性与免疫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毒飞沫,呼吸道传播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全身中毒症状
20
致病性:引起流行性感冒
病
细呼 胞吸
毒
内道 增上
殖皮
上皮细胞受 损,粘膜上 皮炎症
• 干扰素有一定防治效果
47
44
预防及免疫
• 自然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 母亲抗体可保护胎儿 • 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 三联疫苗(MMR)
45
腺病毒
• 核心为双股环状DNA • 引起不同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咽炎、流行性 角膜结膜炎等。 病后对同型病毒获持久免疫。 • 目前尚无理想疫苗
46
鼻病毒
• 成人普通感冒,儿童支气管炎,支气管 肺炎,感染后主要产生局部SIg A 。
呼吸道病毒的分类
呼吸道病毒包括: •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 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冠状病毒、呼肠病毒
4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简称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 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
14
2、分型与变异
分型
• 据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性分: 甲(A)、乙(B)、丙(C)三型
•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 若干亚型(H1~H15、N1~N9)
•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15
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与流行年代
病毒
亚洲 香港
亚 型 原甲型 亚甲型 甲 型 甲 型
抗 原 Hsw1N1 H1N1 结构
• 凝集红细胞 • 吸附、穿入宿主细胞 • 抗原性:
1. 病毒分型依据。 2. 可刺激机体产生HA抗体,为中和抗体,
又称血凝抑制性抗体。 3.易变异。
13
神经氨酸酶(NA)的主要功能
具有酶活性,能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的N-乙 酰神经氨酸的作用
作用
▪ 参与病毒的释放 ▪ 促进病毒扩散 ▪ 具有抗原性,但其抗体不能中和病毒
然后躯干,最后四肢
32
柯氏斑
33
34
麻疹的并发症
• 呼吸道最为常见,如细菌性肺炎 • 脑脊髓炎(0.1%)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迟发并发症
35
免 疫性
•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 HA抗体HL抗体有中和病毒作用 • 多见于6月~5岁婴幼儿
36
微生物学检查与预防
9
流感病毒的结构
分节段 -ss RNA 甲、乙型分8节,丙型分7节
核心: 核蛋白 (NP)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M蛋白):M1 和 M2
型特异性
维持外形,调空病毒RNA多聚酶活性,参与
病毒成熟。其抗原性稳定,具型特异性。
包膜:
刺突
血凝素HA
双层脂质(源于宿主)
神经氨酸酶NA
10
分节段的(-)SSRNA
5
常见症状
• 发热 (38-40℃) • 畏寒 • 肌肉酸痛 • 出汗 • 咳嗽
• 鼻塞 • 咽痛 • 头痛 • 厌食 • 乏力
7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 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 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
• 有包膜,单链分节段的负RNA病毒,核衣壳 为螺旋对称
8
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
39
致病性
• 潜伏期1~3W • 病程1~2W,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疼痛,
但约30%的感染无症状 • 有病毒血症,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及
病毒性脑炎 • 病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
40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41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 即时隔离患者 •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
•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 接种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我国初次接种
年龄为8个月,7岁时再次免疫,免疫力可 持续10年左右。
38
腮腺炎病毒
•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
• 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 学龄儿童(5~14岁)为易感人群 • 传染性强
•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25
其他呼吸道病毒
麻疹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风疹病毒 腺病毒 鼻病毒
27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是儿童时期最 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28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 呈球形,包膜病毒 • 抵抗力弱 • 只有一个血清型
29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麻疹 •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 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出疹前后4~5天) • 主要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
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 快速诊断
免疫荧光法、ELISA法测病毒抗原,核酸杂交、PCR、 序列分析测病毒核酸
23
病毒血凝试验:
原理 含血凝素病毒+RBC→血凝
病毒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血凝素病毒+病毒相应抗体+定量RBC ↓
(血球不凝集)血凝抑制
24
防治原则
•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素滴鼻、板兰根、大青叶
42
风疹病毒
• (+)ssRNA,有包膜 • 包膜刺突有血凝性 • 核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 • 只有一个血清型 • 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43
致病性
• 儿童是主要易感者 • 呼吸道传播 • 局部淋巴结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
麻疹样皮疹、发热、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 (症状比麻疹轻),成人较重,还有关节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可垂直传播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 ——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
H2N2
H3N2
H1N1 或 H3N2
流 行 1918--- 1946--- 1957--- 1968年 1977年 年 代 1946 1957 1968 以后 以后
16
抗原变异
• 抗原漂移 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即亚型内变异,因HA 或NA的点突变造成,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 抗原转变 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 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第七章 常见病毒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四川省卫生学校 梅俊如
1
学习目标
1 说出流行性感冒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防治原则。
2 简述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的致病性。
2
概述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以呼吸道为入侵门 户,能侵犯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引起呼吸道 局部病变或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具 有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起病急的特 点。
17
区别 变异幅度 变异性质 流行趋势
抗原漂移 小
量变 小
抗原转变 大
质变 大
18
生物学特性
3、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接种鸡胚羊膜腔,传代接种尿囊腔;在 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
4、抵抗力
较弱,不耐热,56 30min被灭活,-70以下或冷 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对紫外线、乙醚、甲醛和乳 酸等敏感。
30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入侵 (CD46为 病毒受体)
呼吸道上皮 细胞内增殖
侵入淋巴结增殖 后入血(第一次 病毒血症)
侵入淋巴组 织和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
多种组织、器官受累
增殖后再次入 血(第二次病 毒血症)
31
麻疹的临床表现
• 潜伏期约9~12天 • 发热、畏光、流涕、咳嗽等症状 • 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 (Koplik斑,中心灰白周围红色) • 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部、颈部开始,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 酶
RNP核糖核蛋白(RNP)
11
流感病毒的刺突 • 血凝素(HA)
呈三棱柱状,为三聚体,它 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 病毒的全部表面
• 神经氨酸酶(NA)
为四聚体,并不平均分布在 病毒表面,而是聚合成群
12
血凝素(HA的主要功能)
刺激机体产 生细胞因子
局部症状 全身症状
21
免疫性
1 病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有一定 的有免疫力,但亚型间无交叉免疫
2 呼吸道局部的sIgA及中和抗体(IgG 、IgM) 在预防感染和阻止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22
微生物学检查
• 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 血清学诊断
19
二、致病性与免疫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毒飞沫,呼吸道传播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全身中毒症状
20
致病性:引起流行性感冒
病
细呼 胞吸
毒
内道 增上
殖皮
上皮细胞受 损,粘膜上 皮炎症
• 干扰素有一定防治效果
47
44
预防及免疫
• 自然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 母亲抗体可保护胎儿 • 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 三联疫苗(MMR)
45
腺病毒
• 核心为双股环状DNA • 引起不同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咽炎、流行性 角膜结膜炎等。 病后对同型病毒获持久免疫。 • 目前尚无理想疫苗
46
鼻病毒
• 成人普通感冒,儿童支气管炎,支气管 肺炎,感染后主要产生局部SIg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