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二章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1923年6月—1927年7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大革命是如何在中共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及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沉痛教训;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危害及其经验教训。

本章重点:

1.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4.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5.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章难点:

1.党在第一次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及其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划学时:14学时

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的国内外形势

1.国际形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苏联的巩固与发展,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继续高涨。1920年冬,苏俄人民和苏俄红军赢得了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的胜利,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接着在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也在继续高涨。在土耳其,爆发了凯末尔革命;在印度,爆发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条件。

⑵帝国主义国家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相继被镇压下去,各帝国主义国家摆脱了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这种“稳定”持继到二十年代下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几乎都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美国则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的稳定,使它们可以联合起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和破坏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阵营内部可能出现更多的投敌和叛变,这是对中国革命不利的国际条件。

2.国内形势。主要表现在:

⑴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连年混战,对广大人民横征暴敛,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帝国主义对华商品输出急剧增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从1922年开始萧条的民族工业,到1923年更陷入停滞状态。许多工厂倒闭或被外国资本吞并。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势力有了发展,初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团,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华南财团,以天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财团。

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日趋下降,大批工人失业,农民破产,青年学生则受着失学和失业的威胁,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处境愈来愈恶化,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⑵中国各革命阶级和阶层都迫切需要来一个改变现状的大革命,以便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二、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党内合作策略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通过总结“二七”罢工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战胜异常强大的敌人,就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策略。但是,在对待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我党在认识和实践在都经历过一个酝酿的过程。

1921年7月,党刚刚诞生的时候,还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不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试图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在中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反对同任何政党发生关系。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放弃了排斥其他一切政党的立场,确立了同民主党派联合,共同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策。这一转变,为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2年8月底,在杭州西湖召开中共中央全体会议,亦即“西湖会议”。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意见。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会后,实际上只有少数党员加入国民党。

2.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923年6月,党的三大是在广州召开的。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0多人,代表全党党员420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国共合作,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大会最后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主要历史功绩: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三、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展到决心与中共及苏俄合作,有一个过程。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继续进行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

使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中。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些都使孙中山受到了影响和启迪。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提出要“重新开始革命”,“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国家”。但这时孙中山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1920年11月,孙中山借助陈炯明势力由上海回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仍再次打起护法的旗帜。1922年6月,陈发动羊城兵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逃往上海。由此,他认识到依靠军阀是不可能使革命取得成功的,他决心放弃护法的旗帜。

此时,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也向苦斗中的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孙中山从广州逃到上海之后不久,李大钊陪同马林拜访了孙中山,向他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建议。孙中山欣然接受。

改组国民党,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孙中山曾邀请陈独秀、李大钊参与研究改组计划。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公开提出了联俄政策。

与此同时,拥护孙中山的滇军和桂军联合向陈炯明发起进攻,并将陈逐出广州。1923年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返回广州,重组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10月,应孙中山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2.国民党一大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165名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名,李大钊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重要议案。

大会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

⑴在政治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⑵在组织上,承认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民主革命联盟。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大会具有重大意义:

⑴它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⑵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四、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

1.黄埔军校的创建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苏联及中共的帮助和推动下,国民党于1924年5月在广州市郊的黄埔岛上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能雄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此外,共产党人叶剑英、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曾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