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100周年(1924-2024)热点复习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100周年(1924-2024)【热点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
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是国共合作的首发地。
1.国民大革命:(1)国共合作: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国民大革命①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②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③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1)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尚不够成熟,缺乏经验;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经验教训①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②必须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团结一切革命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必须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4.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由各革命阶级、阶层为反对北洋政府而结成的革命联盟,它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部分开明地主组成,由国民党统一领导,中共也在国民党名义下参与领导,政治、军事上统一行动。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为反抗日本侵略,由国内各民族、各政治力量组成的爱国联盟。
党课笔记

党课笔记第一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分期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19—1923)二、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3—1927)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六、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七、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十年探索(1956—1966)八、“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966—1976)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6—)九、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1992)十、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92—)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次特殊的革命: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实质: 农民革命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19—1923)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二大以后,党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但“二七”惨案的教训让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二、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3-1927)1.中共三大1923年 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四)1945年8月——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等。但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人民通过四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的爱国将领逐渐接受中共的“一致对外”主张,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随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此,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不同党派认真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排除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再次实现合作,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国共两党的伟大使命。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党史数轴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年内战时期。
2.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56为界
1949-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称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中共党史数轴
党的历史线索总结
社会性质
1.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21-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
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也称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十年内战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中,以1935年遵义会议为界,分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后期。
2012年中共十八大至今,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
3.1978-2012年中共十八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中共十八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时期。
4.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大革命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大革命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大革命时期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
亦称“国民革命”或“大革命”。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又称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1925年秋,把持华县高塘民团团总的大恶霸孙 景福,串通驻军,勾结土匪,包放赌场,强占 民女,无恶不作,并肆意向农民勒索苛捐,仅 七八个月时间,便先后征收烟款达四次之多, 每亩高达20余元。农民稍有怠慢,轻者关押, 重者致死,被杀害、逼死者数人。高塘农民萧 春民因交款稍迟,被关押凌辱殴打致死,群众 愤恨至极。 11月30日,高塘群众自动召开会议,组织九里 学校师生及农民武装千余人齐集高塘镇与孙景 福作对,孙景福见势不妙,率爪牙逃入南山。 农民武装在堡子村消灭了孙景福的独立连,处 死连长及两名罪大恶极的团丁。
《土地问题决议案》,肯定了“将耕地 无条件的转给耕田的农民”的土地革命 原则,但把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寄托于 武汉国民政府。
由于农村阶级矛盾日益增大,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引 导,农民协会日益发展。 农民协会制度作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阶级反对封 建地主阶级的组织形式,有其特殊属性。从形式上看,它是 由农民自愿结合起来的群众组织。从实质上看,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民政权的组织形式。 农民协会的组织原则: 1.在农民协会内部,实行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 2.农会内部讨论决定问题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3.在整个农会系统中,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农会的原则。 4.农会会员享有对领导机构批评抗议权。
1927年4月10日,国民革命军根据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 与冯玉祥事先拟定的计划,通电全国,宣布誓师东征。 5月5日,冯玉祥发布命令,率师东出潼关,参加北伐 战争,得到渭南各地人民的热烈拥护。渭南、故市等 地农民协会召开代表会议,分别作出拥护国民革命军 出师东征的决议案。
同年6月初,国民革命军会师中原后,潼关县三千余名 民众召开了空前规模的庆祝大会,并发出通电,表示 支持。
1927年6月,武汉北伐军同冯玉祥所部会师郑州。冯玉 祥同武汉国民党首领汪精卫等举行郑州会议,随后又 同蒋介石等南京国民党首领举行徐州会议。冯公开支 持蒋介石,主张“宁汉合作”,共同反共。他以纠正 已往革命中的幼稚病错误为由,电令国民革命军第二 集团军总参谋长石敬亭在陕西清党。
第2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②共产党人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在作战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 阀,完成国民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 ③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参加和大力支持。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国民党一大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⑴大会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 ①在政治上,确定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接受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 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三民 主义,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 展为新三民主义。
授课教师:陆 斌
一、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 ⑵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它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 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 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授课教师:陆 斌
一、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 ⑵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 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 大锻炼,培养造就一大批 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 发展。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国民党一大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⑴大会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 ②在组织上,承认共产 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 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 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民 主革命联盟。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共关系的变化

3.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 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 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 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 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两党关系演变规律性
演变规律: 合作—分裂—合作—分裂—改善 影响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原因) 2.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国际环境 的影响(外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点 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反北洋军阀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反对日本 反对日本帝国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 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在台湾问题上开始 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认识
1.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 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
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海峡两岸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为早 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 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任 何阻碍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必将遭到包 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 侨的坚决反对。
四次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四次统一战线及土地政策一.1925-1927 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民党一大的正式成功召开。
(党内合作,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会议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2、对象:反抗北洋军阀。
“打倒列强,除军阀”※3、土地政策:“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4、失败标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5、失败的经验教训: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2)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3)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4)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建设,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6、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1)反革命力量强大,大大吃好过来革命的力量2)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3)蒋介石、汪精卫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拢从主观方面来讲:1)由于中国共产党内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没有经验3)共产国际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7、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口号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
3)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二、1927-1937 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对象:国共破裂,互相对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新军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2.这一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中只剩下: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3.土地政策:1)坚定地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不少,抽肥补瘦”。
4、1927-1935年期间出现三次“左倾”错误1)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2)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2)王明,左倾教条主义5、“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长征6.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历史《北伐战争》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名将
黄埔一期:左权、陈赓、徐向前(中共)
杜聿明、胡宗南(国民党) 黄埔四期:林彪(中共) 黄埔六期:罗瑞卿(中共)戴笠(国民党)
左权
林彪
杜聿明
胡宗南
上 海 街 头 的 电线杆 上,挂 着被杀 害者的 头颅
1、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 主要对象是?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北伐的目的是?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 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 统一全国。
3、北伐战争初期主要战场在: 湖南 湖北
4、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有 :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长沙战役、武昌战役
5、英雄军队: 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
6、两湖战场的战果:
C.福建、浙江
D.广东C、广西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 B.②③④
5.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的标志是( A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C.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说 A
6.国民革命失败的依据是( ) A.这次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
杜聿明、胡宗南(国民党) 黄埔四期:林彪(中共) 黄埔六期:罗瑞卿(中共)戴笠(国民党)
意义: 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我不牺牲, 国将沉沦。 我不流血, 民无安宁。 国既沉沦, 家孰与存。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将部队 改称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 军在广州誓师正式北伐。图为誓师大会, 台上左一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和中共向孙中山伸出援助之主张和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建议。 孙中山邀请陈独秀、李大钊参与研究改组计划。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 宣言》,公开提出了联俄政策。这是国民党政策发生 重大转变的标志。 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返回广州,重组大元帅府,就任 大元帅。 6月,中共三大召开,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 10月,苏联代表鲍罗廷抵广州,被孙中山聘为政治顾 问。
三、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继续进行反 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二次革命、护法运动,都遭失败。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重新开始革命”,“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国 家”。 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 次打起护法旗帜。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羊城兵变。 孙中山逃往上海。由此,他认识到依靠军阀是不可能 使革命取得成功的,他决心放弃护法的旗帜,作出新 的选择,即联俄联共的政策。
2.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国共合作, 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 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 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 战线;同时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一的独立性。 大会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由陈独秀、毛泽 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 任中央局委员长。 主要历史功绩: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促进了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国共关系

国共关系一、国共关系的演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十年对峙(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形成: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
国共合作

国共关系,这张的题目都写在本册书的书皮部分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共关系?一: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特征: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成果:(1)创办黄埔军校(2)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特征: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镇压人民。
影响:(1)导致大革命失败(2)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特征:合作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基础:共同抗日影响:国共两党合作简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去的抗日战争胜利。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9~1949特征: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影响:内战给中国人民带了灾难,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二、影响不同时期国共关系的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国际政治势力不同三、国共两党每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名称分别是什么?(1)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2)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国共合作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开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结束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开始的标志: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结束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谈一谈国共关系变化的特点:由合作到分裂,到再次合作再次分裂六、谈一谈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我们有何启示?答: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七、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共两党交往的政治基础是什么?答:共同致力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两党交往的政治基础。
八、国共合作的方式?答:(1)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2)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一;选择题;1: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A陕甘宁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中原解放区D大别山解放区、。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基本内容概要】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又称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由此逐步兴起。
五卅运动代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工农运动推动下,广东实现了统一,成为北伐根据地。
北伐军胜利进军,革命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当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矛盾即将解决之时,新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统一战线内国民党右翼分子与帝国主义买办和大资产阶级相勾结,分裂、背叛革命。
1927年蒋介石率先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中国社会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了。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可简括为:面对两大强敌,(列强和军阀),两大政党首次合作(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两个任务未能完成(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重点难点解析】1.新三民主义分析: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赋予“民族”“民权”“民生”以新的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使其革命性更强。
新的民权主义在君主专制被推翻后将矛头直指一切不民主的政治体制,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和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第二章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大革命是如何在中共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及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沉痛教训;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危害及其经验教训。
本章重点:1.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4.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危害;5.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章难点:1.党在第一次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及其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划学时:14学时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的国内外形势1.国际形势。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⑴苏联的巩固与发展,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继续高涨。
1920年冬,苏俄人民和苏俄红军赢得了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的胜利,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接着在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也在继续高涨。
在土耳其,爆发了凯末尔革命;在印度,爆发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是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条件。
⑵帝国主义国家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
“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相继被镇压下去,各帝国主义国家摆脱了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
这种“稳定”持继到二十年代下半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几乎都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美国则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的稳定,使它们可以联合起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和破坏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阵营内部可能出现更多的投敌和叛变,这是对中国革命不利的国际条件。
2.国内形势。
主要表现在:⑴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连年混战,对广大人民横征暴敛,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帝国主义对华商品输出急剧增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
从1922年开始萧条的民族工业,到1923年更陷入停滞状态。
许多工厂倒闭或被外国资本吞并。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势力有了发展,初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团,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华南财团,以天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财团。
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日趋下降,大批工人失业,农民破产,青年学生则受着失学和失业的威胁,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处境愈来愈恶化,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⑵中国各革命阶级和阶层都迫切需要来一个改变现状的大革命,以便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二、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1.党内合作策略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通过总结“二七”罢工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战胜异常强大的敌人,就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策略。
但是,在对待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我党在认识和实践在都经历过一个酝酿的过程。
1921年7月,党刚刚诞生的时候,还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不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试图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在中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反对同任何政党发生关系。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放弃了排斥其他一切政党的立场,确立了同民主党派联合,共同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策。
这一转变,为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2年8月底,在杭州西湖召开中共中央全体会议,亦即“西湖会议”。
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意见。
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但会后,实际上只有少数党员加入国民党。
2.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1923年6月,党的三大是在广州召开的。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0多人,代表全党党员420人。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国共合作,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大会最后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
陈独秀任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主要历史功绩: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三、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展到决心与中共及苏俄合作,有一个过程。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继续进行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使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中。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些都使孙中山受到了影响和启迪。
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提出要“重新开始革命”,“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国家”。
但这时孙中山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1920年11月,孙中山借助陈炯明势力由上海回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仍再次打起护法的旗帜。
1922年6月,陈发动羊城兵变,炮轰总统府。
孙中山逃往上海。
由此,他认识到依靠军阀是不可能使革命取得成功的,他决心放弃护法的旗帜。
此时,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也向苦斗中的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
孙中山从广州逃到上海之后不久,李大钊陪同马林拜访了孙中山,向他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建议。
孙中山欣然接受。
改组国民党,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孙中山曾邀请陈独秀、李大钊参与研究改组计划。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公开提出了联俄政策。
与此同时,拥护孙中山的滇军和桂军联合向陈炯明发起进攻,并将陈逐出广州。
1923年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返回广州,重组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
10月,应孙中山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
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2.国民党一大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165名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名,李大钊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
大会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重要议案。
大会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⑴在政治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⑵在组织上,承认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民主革命联盟。
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大会具有重大意义:⑴它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⑵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四、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1.黄埔军校的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苏联及中共的帮助和推动下,国民党于1924年5月在广州市郊的黄埔岛上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能雄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此外,共产党人叶剑英、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曾担任过军校的政治和军事教官。
由于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努力工作和苏联顾问的帮助,黄埔军校成了历来所没有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军校学习苏联红军的经验,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
在教育内容方面,把政治教育提到与军事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特别是周恩来,在促进军校的革命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黄埔军校创建后,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干部。
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军,在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廖仲恺先生为了赞颂黄埔军校的功绩,曾亲笔题书“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因此,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共同骄傲。
2.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⑴在工人运动方面。
最典型的事件是,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界爆发数千名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
罢工持续一个多月,并取得胜利,从而打破了“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的沉闷局面,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
192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林伟民、刘少奇分别任正副委员长。
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
⑵在农民运动方面。
1924年7月起,在中共的推动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有力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开展。
广东是当时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彭湃从1922年起就在海丰县开展农民运动。
后来,毛泽东也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在其家乡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使湖南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到1926年发展成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范围的农民运动。
3.党的四大,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提出为了加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
大会的主要成就:⑴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与趋势,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⑵大会制定了开展工农运动的计划,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⑶大会总结了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党在国民党中政策。
大会明确将国民党分为左中右三派,确定了发展左派、联络中派、反对右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