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合集下载

鸭绿江口再悬浮沉积物中汞的释放

鸭绿江口再悬浮沉积物中汞的释放

鸭绿江口再悬浮沉积物中汞的释放
陈静生;唐飞;贾振邦;陶澍;邓宝山;王飞越;刘玉机;刘琦;孙勤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学报》
【年(卷),期】1993(13)4
【摘要】报道了鸭绿江河口区悬浮物中汞含量随潮态的变化,并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鸭绿江下游污染沉积物中汞在海水作用下的释放机理.结果表明,在河口区,高潮时悬浮物中汞含量低于低潮时的含量.其原因除了海水中氯离子对悬浮物中汞的络合作用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交换作用外,还由于悬浮沉积物中汞主要以有机物、腐殖酸结合态存在,碱性海水能溶解腐殖酸,从而导致与腐殖酸结合态汞的释放.【总页数】6页(P385-390)
【关键词】汞;释放;河口;鸭绿江;悬浮沉积物
【作者】陈静生;唐飞;贾振邦;陶澍;邓宝山;王飞越;刘玉机;刘琦;孙勤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辽宁省丹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31
【相关文献】
1.沉积物再悬浮-重金属释放机制研究进展 [J], 俞慎;历红波
2.长江武汉段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PAHs释放的预测模型 [J], 冯精兰;祁巧艳;孙剑辉
3.近岸沉积物再悬浮期间所释放溶解有机物的荧光特征 [J], 程远月;郭卫东;胡明辉
4.动力和盐度影响下长江口近岸沉积物中汞的再悬浮行为 [J], 赵健;毕春娟;陈振楼;沈军;郑祥民
5.沉积物再悬浮氮磷释放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J], 刘伟; 周斌; 王丕波; 陈庆锋; 马君健; 李青; 张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_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_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第31卷 第3期海 洋 学 报Vol 131,No 132009年5月ACTA OCEANOLO GICA SIN ICAMay 2009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高建华1,李军2,3,汪亚平1,白风龙2,3,李家胜1,程岩4(1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2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油气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3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4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收稿日期:2008203214;修订日期:2008212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06022;40506013;408710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 -06-0446)。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3—),男,辽宁省抚顺市人,副教授,从事河口海岸的研究。

E 2mail :jhgao @ 摘要: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2普通角闪石2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通角闪石、较稳定矿物绿帘石和石榴石以及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钛铁矿和赤褐铁矿)组成,该组合又可分为四个亚组合。

不稳定矿物与稳定矿物含量的比值变化、推移质潮周期输运率和净输运方向计算以及断面的粒度分布特征表明,鸭绿江河口10m 等深线以北地区的底部沉积物主要向上游地区输运。

这一结论与以往分析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鸭绿江流域受到了人类活动,尤其受水利工程和人工挖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此外,重矿物分析的初步结果还表明,鸭绿江河口10m 等深线以南的沉积物主要向下游输运,而近岸地区的沉积物可能由东西两端向中间输运,但是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以上结论还有待于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鸭绿江的年径流量为30210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夏季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36其中月份最多占15月份的径流量最少仅占年径流总量的59鸭绿江河口是一个湾顶位于浪头镇附近的喇叭状河口湾扭岛以上部分因为众多岛屿的屏障作用径流作用强烈在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三角洲平原和广阔散乱分布的草坪其中扭岛至蚊子沟共长约24km的地区为潮流和径流交互作用地区形成最大浑浊蚊子沟到大沙河口地区为径流控制区长约20km
_ _ _ 1T h u ⋅ c⋅ d z0 ⋅ dt = h0 ⋅ u0 ⋅ c0 + ht ⋅ ut ⋅ c0 + ht ⋅ ct ⋅ u0 + ht ⋅ ut ⋅ ct + h0 u'0 ⋅ c' 0 + ht ⋅ u'0 ⋅ c'0 + ht ⋅ u't ⋅ c'0 + ht ⋅ u't ⋅ c' 0 ( 4 ) ∫∫ T0 0 T1
引 言
悬移物质输送是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有关河口物质通量研究已 [1, 2] 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他们通过将河口断面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解为不同的变化 量,从而得到了不同机制影响下的物质输送量。鸭绿江河口是我国北方一条重要河流,但从 目前情况看,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基础研究资料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 是探讨鸭绿江河口在洪水季节和大潮期的悬沙输运机制和最大浑浊带的形成关系,同时结 合 3 个柱状样垂向和纵向粒度参数的变化,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悬沙输送方向、物质来源以 及沿岸的沉积动力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探讨,从而为鸭绿江河口地区的港口和航道治理、海岸 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鸭绿江位于中国朝 鲜 边 境 ( 图 1) ,发源于长白山麓,全长 790 km ,流程短、比降大, 8 3 是一条沿断裂发育而成的、典型的山溪型河流。鸭绿江的年径流量为 3.02× 10 m /a , 径 流 的年内分配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夏季, 7— 9 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 36 %,其中 8 月份最多,占 15 %;2 月份的径流量最少,仅占年径流总量的 5.9 %。 鸭绿江河口是一个湾顶位于浪头镇附近的喇叭状河口湾,扭岛以上部分因为众多岛屿的 屏障作用,径流作用强烈,在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三角洲平原和广阔散乱分布的 草坪,其中扭岛至蚊子沟共长约 24 km 的地区为潮流和径流交互作用地区,形成最大浑浊 [3] 带 ,蚊子沟到大沙河口地区为径流控制区,长约 20 km 。扭岛以下到口门地区则以潮流控 制为主,在潮流和波浪的共同控制下形成了大面积的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但是,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建水库以及两岸大量的人工护岸工程使河口地区除少量地区淤积以 外,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稳定和侵蚀状态。此外由于上游来沙供应量不足,口外历史上形成的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冉隆江;石勇;高建华;刘月;李富祥;白凤龙;李军【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2(32)2【摘要】通过对比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柱状样的粒度参数及敏感组分变化规律,分析了河口不同地区沉积动力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差异;结合代表性柱状样的210Pb测年,分析了柱状样在不同时期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沉积特征变化。

结果表明,西水道主要受潮流作用而含有泥沙互层,粒度参数变化小;西岸潮滩受潮流和波浪作用含有贝壳碎屑,并在顶部出现粗化层。

近几十年来,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特征的变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水沙入海通量的影响:1941年以前柱状样的波动沉积特征反映了河流山溪性特征;1941—1970(1980)年随水沙入海通量减少而呈现砂含量降低、粉砂增加的特征;1970(1980)—1990年由于水沙入海通量变化较小,而呈现沉积物组成和敏感组分保持稳定的特征;但1990年后随水沙入海通量的进一步降低,邻近河口区域的沉积物出现明显的粗化。

【总页数】12页(P31-42)【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水沙通量;水动力特征;人类活动;鸭绿江【作者】冉隆江;石勇;高建华;刘月;李富祥;白凤龙;李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相关文献】1.鸭绿江中水道沉积物敏感粒度揭示的沉积环境变化 [J], 赵婷婷;刘月;张亮;张春鹏;刘敬伟;郑存德2.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对物质运移的指示意义 [J], 石勇;高建华;刘治帅;汪小勇;李明亮3.鸭绿江河口西岸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响应[J], 王应飞;高建华;石勇;杨旸;李富祥;刘月;程岩4.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高建华;李军;王珍岩;汪亚平;白凤龙;程岩5.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J], 石勇;刘志帅;高建华;李军;白凤龙;汪小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绿江中水道沉积物敏感粒度揭示的沉积环境变化

鸭绿江中水道沉积物敏感粒度揭示的沉积环境变化

鸭绿江中水道沉积物敏感粒度揭示的沉积环境变化赵婷婷;刘月;张亮;张春鹏;刘敬伟;郑存德【摘要】在对鸭绿江中水道K5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规律,提取了K5柱状样的敏感粒度.结果显示,K5柱状样所在区域的基础是河床沉积,1960年以来沉积了69 cm厚的三角洲沉积物.底部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强,向上逐渐减弱.与鸭绿江径流和输沙的逐年递减、最大浑浊带不断上移的河口地貌变化总趋势保持一致.细粒敏感粒度组分来源于鸭绿江径流,粗粒敏感粒度组分来自潮流的“刷粗”效应.【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5页(P246-250)【关键词】敏感粒度;沉积环境;鸭绿江;年代测定;三角洲沉积【作者】赵婷婷;刘月;张亮;张春鹏;刘敬伟;郑存德【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9沉积物粒度记录着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等信息,所以常被用来反演沉积环境、沉积过程、搬运过程和搬运机制[1]。

但是由于物源和沉积动力的复杂性,现代和地质时期的沉积物普遍表现出多成因组分的混合,全样的粒度参数只可以近似作为沉积环境的代用指标,因为并非所有的粒级组分都对环境敏感,所以必须进行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2]。

可以用 Weibull函数拟合法[3],端元模型法[4]、粒径 - 标准偏差法[5]、因子分析法[2]等提取敏感粒级来揭示环境变化的信息。

文章提取河口沉积物中的敏感粒度组分采用的是粒径-标准偏差方法。

鸭绿江口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突出的表现是在流域水库建设上,随着1941年水丰水库的修建,到20世纪60年代,鸭绿江流域共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41座[6],造成大量泥沙被拦截在水库内。

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李红军;程岩;于丽;邵璐璐;黄金凤;刘思文【摘要】对鸭绿江水下三角洲K12钻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探讨了粒度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K12钻孔是1954年至2014年的沉积,水动力条件以鸭绿江径流为主,潮流改造作用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强.这里沉积分为2个阶段,总趋势是粒度变细,水动力变弱,响应了近100年来鸭绿江流域径流和输沙日趋减少的态势.【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5页(P251-255)【关键词】粒度特征;沉积环境;鸭绿江;频率曲线;210pb测年【作者】李红军;程岩;于丽;邵璐璐;黄金凤;刘思文【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资源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所,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2河口沉积物是陆地环境变化的天然档案库,保存了丰富的环境演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信息,成为研究过去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1]。

粒度是沉积物最基本的物理特征,粒度分析是一种经典的沉积学研究方法。

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各种图解被广泛应用于物质运动方式的判定和沉积环境类型的识别,也成功应用于河口沉积环境变化的研究中[2]。

210Pb是天然存在的,半衰期为22.26 a的放射性核素,测定河口沉积物中210Pb的含量,可以获得近百年来沉积物年龄或沉积速率,对于研究河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3]。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界河,每年携带159.1×104t泥沙进入黄海,其中70万t左右的细沙部分 (推移质泥沙和悬疑质泥沙中的较粗组分)快速堆积于河口,形成了巨厚的三角洲沉积,构成了鸭绿江河口三角洲的物质基础[4]。

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一)

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一)

高考地理练习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小明在国庆期间到近郊山区游玩,发现山路两侧都是依靠太阳能、风能发电的路灯,山中的树木已经开始落叶,而且不同坡向上的植被差异明显。

图为小明行至某拐弯处时拍摄到的一张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车辆行驶前方为()。

A. 东南方向B. 西南方向C. 东北方向D. 西北方向2. 小明所在的城市可能为()。

A. 昆明B. 北京C. 上海D. 拉萨3. 甲坡较乙坡植被长势好,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 土层深厚B. 地形平坦C. 蒸发较弱D. 光照充足日可照时间是指一日内可照时间之和。

图示意某地区1月份不同坡向的坡面日可照时间随坡度的变化。

4. 1月份该地不同坡向可日照时间与坡度的关系是()。

A. 南坡呈负相关B. 北坡呈正相关C. 南坡呈正相关D. 东西坡呈负相关5. 该地区可能位于()。

A. 30°SB. 50°SC. 30°ND. 50°N下图为某月11日05时和12日17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12日17时,郑州的风向为()。

A. 东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西南风7. 11日05时至12日17时,华北中部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气温降低B. 风速减小C. 气压降低D. 降水增多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内陆湖,有多条河流注入,伊犁河是最重要的水源。

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

图示意1961—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巴尔喀什湖水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是()。

A. 水面蒸发B. 湖水下渗C. 湖水外流D. 人类引用9.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较大,原因可能是()。

A. 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B. 湖区降水量减少C. 湖区地下水位下降D. 湖区蒸发量增多10. 1960年至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整体呈现()。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中 图分 类 号 : P7 3 6 . 2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童编 号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5 ) 0 1 — 0 1 1 5 — 0 9
1 引 言
受人类活 动影响 , 全球 范 围的流域 一海 岸 正发生
研究有 机碳 源 和循 环 最 复杂 的水体 之 一_ 7 ] 。不 同来 源有机质 的组 成 差 异及 碳 、 氮 同位 素 的稳定 性 , 使其
在物 质 示 踪 叫 、 生 态 环 境 评 价[ 】 3 ] 及 古 环 境 反
剧 烈变化 _ 1 ] 。流域水库 建设 、 森林 砍 伐及 土地 类 型 的变更 , 使得 人海物 质的数量及 种类 发生 改变 。陆架
演¨ 1 等方 面得 到较 多应用 。河 流颗 粒有 机质 提供 了
摘要 :河流颗粒有机 质提供 了陆地碳 循 环 的重要 信 息 以及 人 类活 动 的记 录, 通 过 河 口地 区沉积 物有 机 质组成 , 可反映流域 变化及 海陆 间相 互作用 。2 0 1 0 —2 0 1 1年 分 两次于 鸭 绿江 河 口西岸潮 滩采 集柱
样 4根及 表层样 2 3个 。对样 品进 行有机 质碳 氮 总量( T OC 、 T N) 、 碳 氮 同位 素( 。 C、 N) 及 沉 积物粒
变化 , 又能指示 海陆 间相互作用 , 至关重要 。 每 年大约 有 1 O k g有机 碳 由河 口输 向海 洋 ] ,
有 效的海岸扩 散 以及高侵 蚀特性 , 使 得 山地小河
流成 为 海 洋 陆 源 颗 粒 有 机 碳 ( P O C) 的 主 要 贡 献 者[ 1 。 , 约 占全 球河 流 P O C产 量 的 6 4 _ 1 。要 理 解河 流对海洋 碳循 环 的影 响 就不 能 忽视 对 山地 河流

鸭绿江河口段河道演变分析

鸭绿江河口段河道演变分析

鸭绿江河口段河道演变分析
张嘉军;潘琼芝
【期刊名称】《东北水利水电》
【年(卷),期】2009(027)006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鸭绿江河口河道演变情况及演变成因,对鸭绿江河口河段防洪、岸坡防护、航运等提出建议.
【总页数】3页(P38-39,43)
【作者】张嘉军;潘琼芝
【作者单位】丹东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丹东,118000;丹东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丹东,1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1
【相关文献】
1.河口河段20世纪90年代水沙特性及河道冲淤演变分析 [J], 李士国;郭训峰;郭立泉
2.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 [J], 李富祥;李雪铭;高建华;程岩;刘月
3.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 [J], 李富祥;李雪铭;高建华;程岩;刘月
4.鸭绿江河道演变分析 [J], 杜启明;郭维东
5.长江中游宜都至松滋河口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J], 岳红艳;赵占超;吕庆标;邓彩云;徐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凤龙;李家胜;程岩【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09(031)003【摘要】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通角闪石、较稳定矿物绿帘石和石榴石以及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钛铁矿和赤褐铁矿)组成,该组合又可分为四个亚组合.不稳定矿物与稳定矿物含量的比值变化、推移质潮周期输运率和净输运方向计算以及断面的粒度分布特征表明,鸭绿江河口10 m等深线以北地区的底部沉积物主要向上游地区输运.这一结论与以往分析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鸭绿江流域受到了人类活动,尤其受水利工程和人工挖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此外,重矿物分析的初步结果还表明,鸭绿江河口10 m等深线以南的沉积物主要向下游输运,而近岸地区的沉积物可能由东西两端向中间输运,但是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以上结论还有待于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从北黄海东西两个地区的重矿物分布来看,北黄海西部地区的石榴石和电气石等稳定重矿物含量要大于东部地区的,而白云石和云母等不稳定矿物的含量要小于东部的.综合对比北黄海西部与北黄海东部、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来看,前者与后三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沉积物中没有自生黄铁矿.【总页数】11页(P84-94)【作者】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凤龙;李家胜;程岩【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油气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油气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121【相关文献】1.九龙江口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J], 徐茂泉;李超2.广西典型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及其物源意义 [J], 夏真;林进清;梁开;张顺枝;潘毅;石要红;黄向青;陈太浩;3.印度西南海岸重矿物系列在河流河口沉积物中的意义 [J], Padma.,D;宋宏伟4.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与来源 [J], 王昆山;石学法;蔡善武;乔淑卿;姜晓黎5.河口近岸海域源—汇意义分析——以珠江河口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计算分析为例 [J], 王珊珊;曹志敏;蓝东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绿江上游河道沙量平衡分析

鸭绿江上游河道沙量平衡分析
表 3 鸭 绿 江 上 游 沙 量 多年 平 衡 计 算 表
嚣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m
河名
站名
多 年平均 多年 平均 多年平 多年最 多年平 多 均 大 均 年平均 含沙 量 输沙量 输沙 量 输沙 量 流 量 径流 量 /・ k g /g- ( .) /g k・’ s 1t k・ o / r ・l /' 】 1 m 0
2 1年第 2期 00
【 文章编号 ] 02 0 2 ( 00) 2 0 7 2 10 - 6 4 2 1 o 一o 2 一O
东北水 利水 电
水 文水 资 源
鸭绿江上游河道沙量平衡分析
付 卫 东 .张 立 z
(. 1吉林 省 水 文水 资 源 局 白 山分 局 , 吉林 白山 1 4 0 ; . 3 30 2吉林 省水 文水 资 源通 化分 局 , 吉林 通 化 140 ) 3 0 0
[ 要 ]文章论述 了鸭绿 江上 游段 的水 文要 素特征 , 摘 并对 悬移 质泥 沙和输沙量 来源及 其年 际 变化规律做 了介绍 . 同时用泥 沙平衡 公式进行 了分析和计算 。得 出: 河流运 动的泥 沙是造 成河
床 冲 淤 、 道 变 迁 的 主要 原 因 。 河
[ 关键词 ]悬移质 ; 沙量 ; 输 推移 质 ; 绿江 鸭
3 多年平均输沙量 分析计算
31 泥 沙 平衡 方程 .
根 据 沙量 平衡 方 程 :

2 ・ 7
水 文水资 源
Ws-= Ws上+ Ws支+ W s区+As F
东北水利 水 电
21 00年第 2期
表 4 99 2 0 17  ̄ 0 8年沙量平衡计算裹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石勇;刘志帅;高建华;李军;白凤龙;汪小勇【摘要】Riverine particle organic matter (POM)contains key information about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and hu-man activities.The basin changes and interaction,between land and sea,can be reflected by the vari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 from estuary.Four sediment cores and 23 surfac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idal flat of west bank of Yalu Estuary in twice from 2010 to 2011.The elemental and C-and N-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organic matter (OM)were determined,together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TOC/TN andδ13 C decrease,as well as correlation betweenδ15 N and sediment grain size from estuary to west,indicating that reconstruction degree of OM get further and the source of OM get complicated.Weuseδ13 C to analysis OM’s source and its transport as the principal line,TOC/TN as auxiliary,and useδ15 N to evalua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variations ofδ13 C in sediment cor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river sediment load.Intercepted by dams,the sediment load decreased gradually,causing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idal flat getting slow,and increasing the marine OM content in sediment.Variation ofδ15 N in core sediment indicates the increasing sewage discharge. Otherwise,the rapid deposition rate in West Chanel Estuary reduced theδ13 C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land to sea. And the material,transported from sub-tidal and enriched in inter-tidal,caused theδ13 C increasing in landward di-rection in west tidal flat of Yalu Estuary.%河流颗粒有机质提供了陆地碳循环的重要信息以及人类活动的记录,通过河口地区沉积物有机质组成,可反映流域变化及海陆间相互作用。

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

基于垂向沉积的近百年来鸭绿江河口环境演变分析

2 7
生产 )上 ,测得 。 。 P b放 射 性 活 度 ,扣 除本 底 值 后得 到过 剩 P b活 度 ,据 此 可 计 算 近 百 年 内范
将铅210测年结果与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变化特征对应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剖面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从底层到表层整体上是上升的总有机碳总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主要是由于丹东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开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退水排放等都增加了陆源物质和营养元素的来源使鸭绿江河口区域初级生产力急剧增加严重地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威胁到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3 . 南 京 大学 海 岸 与海 岛开 发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南京
2 1 0 0 9 3 )

要 :对 鸭绿 江河 口剖 面 沉积 物 中生源 要 素 和 重金 属 含 量 的垂 向变化 进 行 了分
析 ;探 讨 了重金属 元 素之 间和 重金 属 与 生源 要 素之 间 的相 关 性 ; 总结 了近 百年 来 鸭绿 江 河 口地 区的环境 演 变过程 。结果 表 明 :除 C u以外 ,C r 、Ni 、C u 、Z n 、C 海 岸 与 海 岛 开 发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同 位 素。 P b实 验 室 进 行 。 2 1 0 P b的半 衰 期 是 2 2 . 3 a ,
鸭 绿江 河 口地 区开 发 历 史 悠 久 【 3 ] ,近 代 以
来 ,随着河 口地 区人 类 活 动 的加 剧 ,倾 泻 到 河 口地 区的 工 业 和 农 业 污 染 物 以及 生 活 废 水 日益 增 多 ,使 得 当 地 的 生 态 环 境 压 力 日益 增 大『 4 ] 。 研 究鸭 绿 江河 口沉 积 物 中环 境 演 变 的沉 积 记 录 , 对 于正 确 认 识 该 区域 环 境 演 变 过 程 ,保 护 区域

鸭绿江口及毗邻浅海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鸭绿江口及毗邻浅海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样点 9 #~ 1 组 成 ; 面 3代 表 西 汉 道 , 采 样 点 9 断 由 2 ~ 3 组 成 ; 面 4代 表 辽 东 浅 滩 , 采 样 点 O O 断 由
指数 法 [ 、 在 生 态 风 险 指 数 法[ 和 生 物 效 应 阈值 2潜 ] 3 浓度 法 [ 等 。其 中 , 在 生 态 风 险 指 数 法 是 沉 积 物 4 潜 风 险评 价 中最广 泛 的方法 。结 合 鸭绿 江 口及 毗 邻 浅 海 的实 际情 况 , 者 采 用潜 在 生 态 风 险 指数 法 评 价 笔 沉 积物 中重 金 属 污 染及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 时 采 用 生 同
毗 邻 浅 海 沉积 物 C 、 u Hg和 Cd属 于 重 要 的 污 染 因 子 ; 金 属 污 染 度 高 强 度 分 布 区 与 高 含 沙 量 区 存 在 对 应 关 系 , 对 重 金 属 富集 影 响 多 但
更 大 的是 人 类 活 动 。采 用潜 在 生 态 风 险 指 数 法 与 生 物 效 应 阈 值 浓 度 法 2种 评 价 方 法 进 行 研 究 区 的 生 态 风 险 评 价 , 果 显示 , 比 工 结 参 业 化 前 全 球 沉 积 物重 金 属最 高值 为 背 景值 进 行 的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指 数 法 评 价 结 果 与 生 物 效 应 阈值 浓 度 法 的评 价 结 果 一 致 , 即研 究 区 的生 态 风 险评 价 结 果 属 于轻 微 级 , 并具 有 更 大 范 围 内 的 可 比 性 , 研 究 区 沉 积 物 中 重 金 属 的 相 对 污 染 程 度 偏 高 。 但
刘 月 等
鸭 绿 江 口及 毗 邻 浅 海 沉 积 物 t 金 属 的 分 布 特 征 与 风 险评 价

2021届高三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试题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面积约22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156米。

某游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前往该公园进行徒步、自驾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

下图为该游客在公园内拍摄的一处景点照片,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被称为分裂苹果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组成分裂苹果岩的矿物直接来自()A. 地球表面B. 地壳上部C. 地壳下部D. 地幔上部2. 该游客对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A. 地壳抬升→剥蚀出露→球状风化→岩体断裂B. 地壳抬升→剥蚀出露→岩体断裂→球状风化C. 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挤压→岩体断裂D. 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拉张→岩体断裂3. 考虑当地的环境特征,该游客前往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体验游之前无需准备()A. 防风帐篷B. 防晒物品C. 氧气瓶D. 防寒衣物【答案】1. D 2. A 3. C【解析】【1题详解】分裂苹果岩为巨型球状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侵入到地壳内部,形成侵入岩花岗岩;这时花岗岩还在地壳深处,后来地壳抬升;花岗岩周围的围岩被外力剥蚀,围岩被剥蚀完毕后,花岗岩岩体出露;花岗岩岩体出露后,岩体发生球状风化,岩体形成圆球状,进而岩体断裂,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形成分裂苹果岩,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题详解】新西兰南岛处于西风带,四周为海洋,风力较大,需准备防风帐篷;户外活动时间长,需准备防晒物品;“五一”劳动节期间新西兰即将进入冬季,需准备防寒衣物,ABD错误。

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最高峰海拔1156米,整体海拔不高,无需准备氧气瓶,C正确。

故选C。

【点睛】岩石的分类(按成因):岩浆岩(不含化石):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等。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粒度沉积记录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粒度沉积记录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影响的粒度沉积记录程知欣;刘月;李富祥;张春鹏;张亮;刘敬伟【摘要】The 210Pb dating,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size parameters of core sediments with by better continuity collected in West - branch - way of Yalu River estuary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human ac- tivities had good response to grain size. Among them, land reclamation and waterway regulation were the most sen- sitive factors to riverbed evolution. The interception effect of reservoir was also clear. The response of grain size to the other factors in human activities was relatively weak.%以鸭绿江口西汊道连续性较好的柱状沉积物为样本,对其210Pb年代、粒度特征和粒度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在沉积记录中有良好的粒度响应。

其中,粒度对围海造地、航道治理等人类活动带来的河床演变最为敏感,水库拦截作用的粒度响应也比较清楚,对流域内的其它人类活动的粒度响应相对较弱。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19)002【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鸭绿江口;人类活动;粒度响应【作者】程知欣;刘月;李富祥;张春鹏;张亮;刘敬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100;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9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是沉积物的基本性质之一,粒度往往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包括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等。

基于表层沉积物的鸭绿江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基于表层沉积物的鸭绿江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WANG Lu, ZHENG C u n d e , ZHANG Ch u n p e n g, ZHANG Li a n g, Lj U Ji n g we i .( S c h o o l o f Ur b a n Co n s t r u c t i o n,
Ea s t e r n Li a o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Da n do n g Li a o n i n g 1 1 8 0 0 3 ) Ab s t r a c t : T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i o g e n i c e l e me n t s a n d h e a v y me t a l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a r e a s o f Ya l u Ri v r e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b a s e o n wh i c h,t h e c o n t a mi n a t i v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b i o g e n i c e l e me n t s a n d h e a v y me t —
的污 染 情 况 。结 果 表 明 , 鸭 绿 江 河 口地 区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生 源 要 素 污染 情 况 比较 严 重 。相 比之 下 , 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 , 重金属 中 C u
的污染状况相对较重 ; 最 大 混 浊 带 的 细 颗 粒 物对 生 源要 素 和重 金 属 都 有 较强 的 吸 附 作 用 生 源 要 素 和 重 金 属 元 素 的 分 布 特 征 和 评

鸭绿江上游河道沙量平衡分析

鸭绿江上游河道沙量平衡分析

鸭绿江上游河道沙量平衡分析
付卫东;张立
【期刊名称】《东北水利水电》
【年(卷),期】2010(028)002
【摘要】文章论述了鸭绿江上游段的水文要素特征,并对悬移质泥沙和输沙量来源及其年际变化规律做了介绍,同时用泥沙平衡公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河流运动的泥沙是造成河床冲淤、河道变迁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付卫东;张立
【作者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白山分局,吉林,白山,134300;吉林省水文水资源通化分局,吉林,通化,1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5+.3
【相关文献】
1.图们江河道沙量平衡分析 [J], 张婷
2.长江上游已建水库群拦沙对三峡水库入库站沙量影响的探讨 [J], 石国钰;陈显维
3.黄河上游河道水体减沙控淤对策研究 [J], 马永歆
4.黄河下游河道平衡输沙的沙量阈值研究 [J], 安催花; 鲁俊; 吴默溪; 梁艳洁; 罗秋实
5.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沙量平衡分析 [J], 许全喜;李思璇;袁晶;杨成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

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

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于欣;杜家笔;高建华;杨旸;冉隆江;李富祥;刘月;程岩【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2(034)002【摘要】在河口最大浑浊带有独特的生态动力过程.利用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上下游两个定点站和大面站的流速、叶绿素和浊度数据,在分析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基础上探讨了悬沙浓度与叶绿素浓度分布的对应关系及最大浑浊带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定点站大小潮涨落潮时均出现悬沙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分布中心,该中心主要出现在底部,且高叶绿素a浓度与高悬沙浓度中心相对应.通过对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的分析发现,强烈的底部泥沙再悬浮是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大浑浊带内悬沙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关系均为底层大于表层,大潮高于小潮;高叶绿素a浓度与高悬沙浓度时刻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a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初步分析认为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内的高叶绿素a浓度主要是由再悬浮作用使底部沉积物中的底栖藻类和沉积物一起聚集在水体的底部造成的,但是该结论还有待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进一步检验.%There exists unique ecological dynamic process in the estuarine maximum turbidity zone. Based on the data of velocity,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turbidity at two mooring stations at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maximum turbidity zone of the Yalu River, the variations of suspended sediment and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s analyzed during neap and spring tidal cyc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the hydrodynamiccharacteristion is discussed through transport flux decompos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and chlorophy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higher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s o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especially in the bottom both in spring and neap tide. Sea bed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the bottom caused by strong tides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estuarine maximum turbidity zone in the Yalu Ri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spended sediment and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in the bottom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urface, and more correlated in spring tides than that in neap tides, which, in a way, indicates tha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High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s mainly due to resuspension which makes the sediment and benthic algae in the bottom accumulate in bottom water. However, this conclusion remains to be tested with further research.【总页数】13页(P101-113)【作者】于欣;杜家笔;高建华;杨旸;冉隆江;李富祥;刘月;程岩【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0;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0;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3【相关文献】1.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J], 黄小平;黄良民2.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J], 庞重光;杨作升;张军;雷坤3.椒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悬沙粒径分布及其对潮动力的响应 [J], 李伯根;谢钦春;夏小明;李炎4.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含沙量垂线分布状态的分析 [J], 贺松林;茅志昌5.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动力模式和数值试验 [J], 朱建荣;傅德健;吴辉;戚定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 _ _ 1T h u ⋅ c⋅ d z0 ⋅ dt = h0 ⋅ u0 ⋅ c0 + ht ⋅ ut ⋅ c0 + ht ⋅ ct ⋅ u0 + ht ⋅ ut ⋅ ct + h0 u'0 ⋅ c' 0 + ht ⋅ u'0 ⋅ c'0 + ht ⋅ u't ⋅ c'0 + ht ⋅ u't ⋅ c' 0 ( 4 ) ∫∫ T0 0 T1
1 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1.1 数据采集 1994 年 8 月和 1996 年 6 月,根据鸭绿江河口生物地球化学项目分别在 C1 站和 C2 站 进行了全潮水文观测 ( 图1)。 1994 年的数据采集采用六点法, 1996 年则在垂向上采用 0.5 m 间距采集水样和测量温度、盐度、水深和浊度等数据。流速仪采用 LSC9-2 型直读式海流 计定采用过滤称重法,建立 浊度仪记录与悬沙浓度关系曲线,由浊度仪记录换算。此外,于 2001 年 9 月在鸭绿江口西 侧沿岸的潮间带采集了 3 个柱状样 (B1、 B2 和 B3 ,采样地点见图 1)。对样品进行了现场描 述;在室内,按 2 cm 间隔取样,采用英国 Malvern 2000 型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量,该仪 器的测量范围为 0.01~ 2 000 μ m,粒级分辨率为 0.1μ m,重复测量的相对误差 <3 %。粒 [12] 度参数的计算采用矩值法 1.2 悬沙输运率计算方法 [12~14] 瞬时流速 可按照垂向和潮平均分解为不同的项 : u ( z, t ) _ _ (1) u (z , t) = u 0 + u t + u ' 0 + u t ' 式中: _为垂线平均项的潮平均项; _ 为垂线平均项的潮变化项; 为垂线偏差项的 u' 0 ut u0 潮平均项; 为垂线偏差项的潮偏差项。 ut ' 以相同方法可得悬沙浓度分解公式:
T2
T3
T4
T5
T6
T7
T8
2 结果与讨论
2.1 流速与悬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 鸭绿江河口的潮流流速和悬沙浓度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图 2 和图 3):C2 站的水 位过程线大致呈现正态分布,但随着潮波向内河推进,由于河床比降、河槽断面、江水深
/m
图 2 各站位流速 (m/s) 随时间变化 Fig.2 Current speed (m/s) variations in tidal cycle
式中: T1 为平均流引起的输沙; T2 为潮波与潮流相关项,即斯托克斯漂移效应 (Storkes drift);T3 为水深与悬沙浓度的潮变化相关项;T4 为水深流速和悬沙浓度的三阶相关项; T5 为悬沙浓度与流速的潮变化相关项,它可产生潮汐捕捉作用 (Tidal trapping);T6 为时均 量引起的剪切扩散;T7 为潮变化量引起的剪切扩散;T8 为潮振荡引起的剪切扩散。
度、河道弯曲度以及河流径流量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变形逐渐加大,落潮历时增大,涨潮历时 缩短,涨落潮历时差不断加大; 由于 C1 和 C2 分别位于河口最大浑浊带的上游侧和下游 侧,因此 C1 站的悬沙浓度极大值多发生在涨潮时期,而 C2 站的悬沙浓度的极大值一般都 出现在落潮或者落转涨的憩流期内,同时 C1 站点的悬沙含量随潮位的波动变化要比 C2 小,水体悬沙浓度和潮位的变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2.2 鸭绿江沿岸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鸭绿江河口地区 3 个柱状样粒度参数的垂向和沿程变化也反映了沿岸动力条件和沉积环 境的差异。B1 整个柱状样颜色呈灰黑色,除表层的 0 ~10 cm 、80~82 cm 和 86 ~88 cm 三 段外 (图 4),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和沉积物的组分都比较稳定。平均粒径的垂向平均值为 6.7φ,组分以粉沙为主,平均含量 66 %。平均分选系数为 1.97,分选较差,偏态在整个柱
引 言
悬移物质输送是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有关河口物质通量研究已 [1, 2] 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他们通过将河口断面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解为不同的变化 量,从而得到了不同机制影响下的物质输送量。鸭绿江河口是我国北方一条重要河流,但从 目前情况看,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基础研究资料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 是探讨鸭绿江河口在洪水季节和大潮期的悬沙输运机制和最大浑浊带的形成关系,同时结 合 3 个柱状样垂向和纵向粒度参数的变化,对鸭绿江河口地区的悬沙输送方向、物质来源以 及沿岸的沉积动力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探讨,从而为鸭绿江河口地区的港口和航道治理、海岸 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鸭绿江位于中国朝 鲜 边 境 ( 图 1) ,发源于长白山麓,全长 790 km ,流程短、比降大, 8 3 是一条沿断裂发育而成的、典型的山溪型河流。鸭绿江的年径流量为 3.02× 10 m /a , 径 流 的年内分配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夏季, 7— 9 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 36 %,其中 8 月份最多,占 15 %;2 月份的径流量最少,仅占年径流总量的 5.9 %。 鸭绿江河口是一个湾顶位于浪头镇附近的喇叭状河口湾,扭岛以上部分因为众多岛屿的 屏障作用,径流作用强烈,在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三角洲平原和广阔散乱分布的 草坪,其中扭岛至蚊子沟共长约 24 km 的地区为潮流和径流交互作用地区,形成最大浑浊 [3] 带 ,蚊子沟到大沙河口地区为径流控制区,长约 20 km 。扭岛以下到口门地区则以潮流控 制为主,在潮流和波浪的共同控制下形成了大面积的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但是,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建水库以及两岸大量的人工护岸工程使河口地区除少量地区淤积以 外,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稳定和侵蚀状态。此外由于上游来沙供应量不足,口外历史上形成的
/ cm Fig.5 图 5 B2 沉积物组成和粒度参数 Sediment component and grain size parameters of B2
状样中的波动相对较大,波动范围为 -2.4~3.3,但大多数数值稳定在 1 左右,为正偏,其 余则多在 -2.4~1 (极负偏到正偏) 间波动。 B2 的质地较粘,0 ~25 cm 呈黄色条形泥,25~100 cm 为灰黑色 (图 5)。整个柱状样在 12~24 cm 出现一个明显波动值,粒径明显变粗 (砂的组分最高可达 92 %) ,分选变差,偏态 值增大,砂的含量也急剧增加,说明此处的动力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 (可能曾发生了风暴沉 积等突发事件)。其余部分的粒度参数沿垂向变化比较稳定,平均粒径平均值为 5.39φ,分 选系数平均值为 2.1,偏态值则在 1.79 附近波动,为极正偏。 B3 的水平层理清晰,0~25 cm 为灰黑色,25~ 50 cm 为浅灰色,50 ~100 cm 为灰黑色 (图 6)。整个柱状样组分以粉砂为主 (35.4 %~ 74.1 %),平均含量为 59.2 %。其粒度参数在 垂向上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平均粒径大致以 5.59φ为中轴线、 11 cm 为周期表现出 了一定的周期变化特性;分选系数和偏态在垂向上也显示了同样的周期变化。三个粒度参数 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平均粒径越小 (φ值越大),分选越差,偏态也越负偏。 沉积物粒度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在时期的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目前国内外有
5期
高建华等: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29
/m
图 3 水体悬沙浓度 (kg/m ) 随时间变化 Fig.3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kg/m )variations in tidal cycle
/ cm
图 4 B1 沉积物组成和粒度参数 Fig 4 Sediment component and grain size parameters of B1
30




22 卷
些学者已经成功地通过数学手段对沉积物的组 分进行了分离,对每种组分所对应的动力条件 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还原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 有效性已经在陆相和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得到了 [15, 16] 证实 。标准差是度量一列已知数据与算术 平均数之间的离散程度,因此可利用其从整个 柱状样沉积序列的多组分、多成因混合沉积物 中分离出每一单一组分的含量和众数值 (峰 值 ),从而探讨每一粒度组分所对应的沉积动 [17] 力过程 。本文的 3 个柱状样标准差计算结果 图 6 B3 沉积物组成和粒度参数 反映了 B1 、B2 和 B3 所在地区的水动力条件 Fig.6 Sediment component and grain size parameters of B2 和物源的差异:B1 的整个粒度分布区可分为 3 个区间,粉砂分布区对应一个标准差峰值,粘土分布区则在 12.625 φ和 13.667φ上对应 2 个峰值 (图 7 a ) 。粉砂对应的峰值则是由于潮流所携带的悬沙在潮相和悬沙浓度的周期性变 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表层大约 10 cm 厚的淤泥层造成了 B1 在粘土粒级的标准差峰值,它可 能是在鸭绿江河口地区高悬沙环境下,在小潮期由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水层底部的细颗 粒物质沉降而成的。 B2 在 -0.125 φ和 3.625φ两处各有 1 个标准偏差峰值 ( 图 7 b),其中较粗组分对应的峰值也代表 了极端事件的发生,较细粒级的峰值也 反映了大小潮等周期变化的特征; B3 在 3.375 φ和 6.725 φ两处各对应 1 个峰 值 (图 7 c) 。 去掉每个柱状样可能与极端事件所 对应的子样后,鸭绿江沿岸粒度参数在 自东向西的方向上有如下变化:平均粒 径变小,分选系数变大,偏态系数变 大,说明在此方向上动力作用逐渐减 图 7 标准差随粒径变化 弱。根据 3 个柱状样中φ值为 1 ~10 部 Fig.7 Variations of standard deviation with different components 分的标准差的比较 ( 图 7 d),大于 6 φ的 组分标准差分布曲线在形态和数值上都相对接近,说明其来源比较一致。在φ值 2 ~4 范围 内,B2 和 B3 各对应一个众数值,而 B1 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 B1 位于涨潮流通 道的西水道,受流域来沙的影响相对较小,而 B2 和 B3 由于受到汇入鸭绿江河水的辽东沿 岸流的影响,因此更多地受到径流洪枯季节变化的影响。 2.3 悬沙输送和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 2.3.1 悬沙瞬时输送 瞬时输运率是在某一时刻流速、潮位和悬沙浓度三者之间共同作用 的结果,由于 1994 年和 1996 年的观测时间分别处于 8 月份的汛期和 5 月份的大潮,同时 C1 和 C2 测站又分别位于河口最大浑浊带的上部和下部,因此各个站位的悬沙输送在时间 和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图 8) 。E1 、E2 、E3 和 E4 是导致悬沙输送的最主要机制,它们 在潮周期内有着不同的变化形式,因而相互叠加后可对悬沙输送瞬时输运率在潮周期内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