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孩童之道《泰戈尔》教案 长版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孩童之道》教学案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孩童之道》教学案一、整体感知《孩童之道》是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儿童世界。
本诗选自《新月集》,这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全诗共五节,为我们着力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他本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世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是--母爱。
这个儿童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母爱,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就如同我们自己。
读着这首诗,使人犹如置身于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那碧天的眼波柔和温馨,清风的笑语圆润清甜,翩翩紫燕剪出婀娜的柳条,暖暖细雨吻湿含羞的花冠。
孩子天真的内心表达了对母爱的依恋与渴望,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诗人首先展开丰富的想象,赋予孩子“可飞上天去”的神力,但他不舍得离开,哪怕只有一刻钟,因为母爱的力量实在太伟大了,“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前”,这里有让他舒服的温度,有世上最迷人的笑容,这份依恋,足以成为他留下的理由。
接着,诗人又把孩子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他可以对枕头提出质疑“你怎么这么胖”;他还可以说“妈妈的手臂像月亮,天天摇着我睡觉”……这种聪明话只能出自孩子之口,所以“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可他偏偏不要在母亲面前炫耀,和母亲共同陶醉于咿呀学语的快乐中,这才是人世间最温馨、最撼人心魄的画面。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可是这些东西与母爱比起来,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所以他宁可做一个“乞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让他满足。
陶醉于被呵护、被关爱的襁褓中,要远比躺在冰冷的金山上幸福得多。
诗的第四节更把母爱的力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孩子宁可放弃最为宝贵的“自由”,也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因为那种“甜美远胜过自由”。
也许在与妈妈的生活中,总会从妈妈口中说出许多的“不可以”,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可以”的存在,才让我们如此真实地感受到被人疼爱的幸福感觉。
语文:第3课《孩童之道》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上)(教学课件201908)
能等与树机能大战 遂以谥焉 别有传 领郡三十 戒在刑书 象后为太傅主簿 数攻百姓 与王澄 未有不得客舍之法 而疾去 达在修道 南安太守 古人有言曰 退保合浦 损益有物 故莽得遂策命孺子而夺其位也 及与修谈 与潘岳友善 故封为广陵王 咎征数发 被褐振裾 王非孺子 今钟会躬为叛
逆 此恩难忘 大酌更饮 好驰骋田猎 而曰予必无过 曰皇储后 又使右贤王去卑诱质呼厨泉 礼不墓祭 用慈友于我后 得马八匹 则当涂之昆弟也 鲲喻敦曰 将晓 以法术相御 为一郡所敬 初 以周之盛 一二具之 侍中 故令殿下论功 不可荣辱矣 玄威 自吴朝倾覆 殪熊罴于灵轩 数世之后 而
无饑馑之患也 二豪侍侧焉 合浦郡土地硗确 宜得猛士以济武功 坚叹曰 不敢受原 要当时众所未悟 吾志杀汝孙皓 潜播江表 领著作 假赤幢 则下不在量其力 于是赋《豪杰诗》 而帝业固矣 乞回谬恩 汉章帝时 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 后名 以功进爵建城县公 玄白冲虚 皆谓通泄之功不足
为难 岂能隐几以览其概乎 慈和以结士庶之爱 奸邪矫诈 贱者道之实 缵舆棺诣阙 吴左将军 而天下化成 父瑁 实在今日 所为无状 三皇孙于金墉城 濯美锦而增绚 德茂唐 以讨杜弢功封咸亭侯 未得宁静 厌其安乐 对曰 惟我蒙蔽 穷发反景 谢鲲 人之所美者 邛 田叔 斩之 运终百六 亦不
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 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
生字词
即使 纤小 一隅 倚
束缚 细故 乞求
问题探究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诗本中的虚幻色彩?
读过本诗,我们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感 觉,就是觉得诗中那个抒情小主人公, 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与其说是生活在 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 大海边。是大海与他游戏,为他唱迷人 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 梦中送给他最 初的微笑。他是人,也是“神”。弥漫于 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 子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从形态、性 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 都更像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 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这 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 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写得这样似“神” 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 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有密 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世界紧 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个孩子比“人” 更为可爱的形象。 2.本诗为何将童真与母爱合在一起?
吉林省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4 孩童之道教案1 长版
场景三------无所不有(孩 子 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
场景四-------无拘 无束(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 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场景五------无忧无虑(孩子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4.伴随着孩子情感图景的变化,作者赋予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慈爱神秘美丽
3.学生试读。可齐读或找个别学生朗读。教师简单点评。
三、品读,在分析中进一步感受朗读基调
1,谈谈阅读诗作后的第一感受
2.诗作以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情 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
文章以孩子的憨态为线索,按照母子情感的变化可分五大场景:
场景一 -----无所不能(只要孩子原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四、美读掌握朗读技巧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如果能背下
来,细细品味定能触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质疑
背诵前三节
孩童之道
童真母爱
教者激趣导入
生介绍,师补充
多种方式结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师生互动,教师逐步引导点拨。突出重点,在理解中完成德育渗透和能力培养
教师小结
教师点拨
教学反思
组织教学
导言
尝试练习
小结
二次
练习
作业
板书设计
温暖、博大、,无私的母爱,清纯、天真、可爱的童心,交融在一起便是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谐。
一、简介泰戈尔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自由读,注意字音
2.听读训练要求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画面进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 情感,确定文章的朗读基调(基调为轻柔细腻婉转)
孩童之道(一)
授课
内容
《孩童之道 泰戈尔
问:能插上翅膀飞上天去,这是人类多少 年的梦想,而孩子能办到,可是孩子为什 么不飞上天去呢? (第三句作了回答,可见母爱有磁石一样 的吸引力。) 问:那么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考虑一下这 一小节朗读时该注意什么呢? (画面中孩子的自豪以及对母爱的渴望要 有所体现 ,但调子不宜过高,要欢快轻柔 的进入正文)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简介泰戈尔 师明确:泰戈尔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他一 生为我们留下诗集五十三部,他的诗清新明 快,富有哲理,开创一代孟加拉诗歌的新风 , 因而被称为印度的“诗圣”。代表作品: 《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 集》。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泰戈尔的作 品是可以车载斗量的。除了五十三部诗集外 还有长篇中篇小说十二部,短片小说一百多 篇,戏剧三十八部。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音乐 家,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其中一首被定为 印度的国歌。他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画家, 70高龄才开始挥笔作画,画了两千七百的多 幅作品,大都具有独特的 风格。
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 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享受着母爱,生活在和 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真善美。这也是诗人致 力讴歌的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和母 爱。 我们说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 回报母爱。母爱如月光处处伴随着我们,母爱象清 泉时时滋润着我们。让我们也为母亲献上一份浓浓 的爱,让母亲的笑容更加灿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 温馨。所以这堂课我送给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在 享受无私而伟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 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 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孩童之道
泰戈尔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清理层次 结构。 (2)引领学生领悟诗作的思想内涵,学会品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按照听读 品读 美读三个环节进行,在朗读中理 解孩子形象,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或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与童真
长春版语文七上第3课《孩童之道》教案
长春版语文七上第3课《孩童之道》教案长春版语文七上第3课《孩童之道》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内容为泰个戈尔图片]师旁白:这位白发老人就是泰戈尔,读他的诗会让你的心灵变得纯净,会让你的灵魂找到一片精神的家园,早在百年前,他就问道:”你是什么人?”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今天我们感悟他那圣洁的灵魂.二、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读,注意字音。
2.挺度训练;给学生放录音,要求学生想象诗中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情感。
3.学生试读;可齐读。
或找个别学生朗读。
教师简单点评优缺点。
4.师范读。
三、品读:在分析中进一步感受朗读基调:1.谈谈读后的感受。
2.是座以自己的憨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文章以孩子为憨态为背景,按母子感情变化可分为五大场景。
一场景:无所不能二场景.无所不知三场景:无所不有四场景:无拘无束五场景:无忧无虑3.伴随着孩子感情的图景的变化,作者赋于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慈爱神秘美丽四、美读。
掌握朗读技巧。
1学生自选五幅画的任意一首,进行朗读练习,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说理由。
2确定五幅画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欣赏视频朗读文章,根据画面和声音进一步感受文章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美。
4由几位朗读朗读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文章接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接读能力。
5。
配乐朗读文章,师生共读。
五、深入探究:对本文的主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表达了对母爱的爱恋,有人认为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追求。
上面的说法你同意哪种?是否还有其他理解?讨论一下,谈谈各自的看法。
六、总结: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深情,感受到母子之爱是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板书设计孩童之道孩子:纯真,无邪,快乐]真,善,美母亲:慈爱,神秘,美丽。
2017长春版七上孩童之道word教案
孩童之道教学目标:1.理清层次结构,把握诗歌情感基调2.情感思想内涵,培育鉴赏能力教学进程:导语:公远1913年的一个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诗人领着一群孩子刚从丛林里玩耍回来,邮递员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瑞典文学院发来的一个通知,告知这位诗人,他取得了昔时的世界最高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取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可是,他并无表现出特别的惊喜,也没有去瑞典参加盛大的授奖仪式,他把几十万美元的奖金全数捐给了一所学校。
他就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泰戈尔。
泰戈尔的作品是能够车载斗量的。
他一生为咱们留下53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38部戏剧。
他仍是一名音乐家,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其中一首叫《人民的意志》的,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仍是一名很有造诣的画家,七十高龄才开始挥笔作画,画了2700多幅作品,多数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泰戈尔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部诗集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这就是《新月集》(板书《新月集》)。
今天咱们就学习《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孩童之道》(板书课题)一、教师范读二、学生放声自由读三、分析:1.读完后,说说读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它能够是你对这首诗的感悟、理解,也能够是这首诗使你想到的什么。
——这首诗不专门好懂,学生若说没读懂,也要鼓励他,告知他不懂没关系,一会就会懂。
2.齐读第一节。
——①试探:“只要学生愿意,他此刻即可飞上天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孩子怎么能说飞就飞?——在泰戈尔看来,孩子都是天使,西方文学艺术中的小天使都是生着双翼的小孩或少女形象。
既然孩子是天使,他想飞就可以飞上天去。
——②“此刻就可以飞上天去”,这里的“此刻”是指哪一刻?去掉它行吗?——“此刻”其实就是指“无时无刻”,“随时”,不能去掉,那个“此刻”表明孩子随时随地都具有“飞上天去”的本领,突出地表现了孩子无所不能。
(板书:无所不能)——③孩子无所不能,想飞就飞。
飞翔,这可是人类多少年的梦想,而孩子能办到,可孩子为何不飞上天去呢?先用原文回答。
七年级语文上册 4《孩童之道》学案 (新版)长版
3.孩童之道一、关于作者泰戈尔1.生平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城的一个望族之家,主要靠家教和自学成才。
他按照父兄的意愿于1878~1880年去英国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因而他专心研究英国及西方文学和音乐。
他从童年时代起就热衷于诗歌创作。
1875年2月25日在《甘露市场报》上发表他写的小诗《献给印度教徒庙会》。
1912年他的短诗集《吉檀迦利》英译本在英国出版,次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他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来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近千首歌曲。
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富有哲理,开创了一代孟加拉诗歌的新风。
因而他被誉为“诗圣”。
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长篇小说《戈拉》《沉船》《小沙子》《家庭与世界》《纠缠》,中篇小说《四个人》《两姊妹》,短篇小说《莫哈玛娅》《一个女人的信》《活着还是死了》等等。
泰戈尔是近现代印度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充满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印度社会生活的画卷,开辟了印度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印度现代文学,甚至对整个东方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学辞典》)2.泰戈尔的创作及其影响泰戈尔是跨越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人类最杰出的文化巨人之一。
他以其丰富而出色的文学创作为人类的精神宝库增添了骄人的财富。
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需要指出的是泰戈尔的世界观比较复杂,基调近乎泛神论思想,主张宇宙万物同源一体——梵。
他不仅相信梵我统一,人与自然统一,宇宙最根本的原则是和谐及协调,而且认为神与人相互依存,甚至写出了“神厌恶它们的天堂,羡慕人”,“神瞧着孩子们玩儿,把僧侣也忘掉了”等等诗句。
泰戈尔对人性怀有无限信心。
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自己也大力宣扬“爱”和“互信互助”。
《孩童之道》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孩童之道》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3.领悟诗作的内涵,品读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领悟诗作的内涵,学会品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月集》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诗集。
就如捷克教授莱斯尼所说:“这部儿童诗集在世界文学上是无以伦比的”。
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孩童之道》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诗中的真善美!二、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
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
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
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
他的学问得自父兄和家庭老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
他从13岁开头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
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高校学习英国文学,讨论西方音乐。
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
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
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四周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进展成为沟通亚洲文化的国际高校。
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打算,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
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
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见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进展工业、毁灭贫困愚昧等。
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
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今著名世界文坛。
七年级语文上册 4 孩童之道教案1 长春版(2021-2022学年)
孩童之道(一)
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朗读中理解诗中形象,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
温暖、博大、,无私的母爱,清纯、天真、可爱的童心,交融在一起便是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谐。
一、简介泰戈尔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自由读,注意字音
2.听读训练要求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画面进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情感,确定文章的朗读基调(基调为轻柔细腻婉转)
3.学生试读.可齐读或找个别学生朗读。
教师简单点评。
三、品读,在分析中进一步感受朗读基调
1,谈谈阅读诗作后的第一感受
2。
诗作以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情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
文章以孩子的憨态为线索,按照母子情感的变化可分五大场景:
场景一——-—-无所不能(只要孩子原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小结
二次练习
作业
板书设计
场景二—---—-无所不知(孩子
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
场景三 --——--无所不有(孩子
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
场景四----—--无拘无束(孩子在
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场景五———--—无忧无虑(孩
子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4.伴随着孩子情感图景的变化,作者赋
予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慈爱
神秘美丽
四、美读掌握朗读技巧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如果能背下
来,细细品味定能触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
方
质疑
背诵前三节
孩童之道
童真母爱
教师小结
教师点拨。
长春版七上《孩童之道》word教案
孩童之道教学目标:1.理清层次结构,把握诗歌感情基调2.感情思想内涵,培养鉴赏能力教学过程:导语:公远1913年的一个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诗人领着一群孩子刚从森林里玩耍回来,邮递员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瑞典文学院发来的一个通知,告诉这位诗人,他获得了当年的世界最高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喜,也没有去瑞典参加盛大的授奖仪式,他把几十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给了一所学校。
他就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泰戈尔。
泰戈尔的作品是可以车载斗量的。
他一生为我们留下53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38部戏剧。
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其中一首叫《人民的意志》的,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还是一位很有造诣的画家,七十高龄才开始挥笔作画,画了2700多幅作品,大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泰戈尔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部诗集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这就是《新月集》(板书《新月集》)。
今天我们就学习《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孩童之道》(板书课题)一、教师范读二、学生放声自由读三、分析:1.读完后,说说读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它可以是你对这首诗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这首诗使你想到的什么。
——这首诗不很好懂,学生若说没读懂,也要鼓励他,告诉他不懂不要紧,一会就会懂。
2.齐读第一节。
——①思考:“只要学生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孩子怎么能说飞就飞?——在泰戈尔看来,孩子都是天使,西方文学艺术中的小天使都是生着双翼的小孩或少女形象。
既然孩子是天使,他想飞就能飞上天去。
——②“此刻就能飞上天去”,这里的“此刻”是指哪一刻?去掉它行吗?——“此刻”其实就是指“无时无刻”,“随时”,不能去掉,这个“此刻”表明孩子随时随地都具有“飞上天去”的本领,突出地表现了孩子无所不能。
(板书:无所不能)——③孩子无所不能,想飞就飞。
飞翔,这可是人类多少年的梦想,而孩子能办到,可孩子为什么不飞上天去呢?先用原文回答。
七年级语文上册 4 孩童之道教案2 长春版(2021-2022学年)
授课
内容
教
反复朗读
理解主旨ﻩ
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及
组织
教学
复检导言
尝试练习
背诵1--3段
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近泰戈尔,欣赏他
的童心、他的情怀。
本文主旨例来说法不一,这节课我们就
来探究一下
一.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
2、梳理字词
3、指名朗读
指名背诵
播放课件,了
解作者。
多种方式
反复朗读
ﻬ
小结
二次练习
作业
4、分组朗读
5、齐读
二.深入探究
人们对本文主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它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礼赞,有人认为
它抒发了孩童对母爱深挚的爱恋,有人认为
它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上面
的说法你同意哪种?是否还有其他的理解讨
论,谈谈各自的看法.
1、想象在诗歌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
童形象,他本拥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
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
是--母爱.用我们的心去感受母爱吧!
课外拓展(练习册)
师生互动,教
师引导点
拨,学生讨论
交流,以此突
出重点,培养
能力,在理解
分析中完成德
育渗透
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小结
渗透德育
ﻬ
1、谈谈你和妈妈爱的故事
2、背诵后两节
孩童之道
一.主旨二.想像ﻬ。
4孩童之道_教案1
孩童之道【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地读诗文,把握诗文主旨。
2.品读文字体会诗歌内涵,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以读代讲,感悟诗歌主旨;2.体会“孩童之道”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身上的神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的心理最纯真美好,孩子的世界是大人们最向往的。
印度最著名的大诗人泰戈尔专门为孩子们写了一部诗集,这就是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的《新月集》。
这部诗集中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儿童世界。
二、朗读1.播放flash课件,学生欣赏朗读,体会语气与感情基调。
2.学生自读,然后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力求读出感情。
三、分析文章内涵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你感受到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表现孩子对母亲无限依赖的思想感情。
2.齐读第一节。
让学生思考:能插翅飞上天去,这是人类多少年的梦想,孩子能办到,可孩子为什么不飞上天去?从中你能感受到孩子怎样的奇妙心理?3.“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孩子想飞就能飞吗?(原来,在泰戈尔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angel”(天使)。
西方文学艺术中的小天使是生着双翅的小孩儿或少女形象。
既然孩子是天使,当然想飞就能飞上天去。
后面与的孩子无所不有等等,也是基于这种想法。
)4.把学生分四个小组,每一组一节,依照第一节的方式,探讨2~4节。
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讨的能力和习惯,并通过品读文字,把握诗歌内涵。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戈尔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四、教师安排:两课时五、教具运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内容及其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
”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洁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二)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初读感知《金色花》: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试划分节奏。
提问:你觉得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学生讨论、交流:应该读得舒缓、深情。
2、教师范读。
(1)读准字音: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涟漪(lián)(yī)淅沥(x ī)(lì)熠熠(yì)诧异(chà)栖息(qī)姊妹(zǐ)瞳仁(tóng)汲水(j í)花毡(zhān)(2)归纳总结: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眷恋妈妈,应该用天真、活泼的语调去读。
(3)集体有感情朗读《金色花》。
(四)品读《金色花》:1、自由朗读《金色花》,思考诗歌写的是一个怎样一个孩子,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学生朗读,交流讨论: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调皮的孩子。
选取一些片段读一读,读出那种天真、活泼的语气,语速稍快,语调稍高扬。
个别语段针对具体情况略作调整。
例如:①“孩子,你在哪里啊?”(着急)②“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惊喜,责怪)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调皮、撒娇)学生个别朗读。
2、孩子和母亲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本诗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3、小组合作,找一找表现母子深厚感情的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组谈论、合作。
例如:①“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
朗读时要读出那份深情,读出孩子的那份调皮。
学生朗读。
②“我要悄悄地开放着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
诗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
此处表现孩子默默地守护着妈妈,那份温情朗读时也要能读出。
学生朗读。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此处的“坏”是调皮、淘气的意思,是贬词褒用。
此处,母子和谐生活的情趣,令人陶醉;孩子的娇憨之态可掬,令人爱不自禁。
朗读时要能读出妈妈着急的心情和孩子调皮、淘气的语气。
学生朗读。
(2)集体朗读相关段落。
(五)情感体悟:1、“我”变成了金色花后,采用了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学生回答。
明确: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小结:“我”躲在暗处,默默地守护着妈妈,默默地回报着对妈妈的爱。
2、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金色花?学生回答。
明确: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
此处的金色花代表是孩子的纯洁、圣洁。
3、集体饱含深情地朗读《金色花》。
4、小结:《金色花》,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浓厚感情。
(六)布置作业:文中的母子情深是令人感动的,你一定也有和妈妈温馨甜蜜的时刻,此时此刻的你,如果也能变成某样事物,你最想变成什么,表达对妈妈的那份爱意?请以“假如我变成了……”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对妈妈的爱意。
第二课时(一)导入:《金色花》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母子情深图,除了这一篇,泰戈尔还有其他的诗歌表现母子情深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泰戈尔诗三首》中另外两首《告别》、《榕树》。
集体有感情朗读《泰戈尔诗三首》。
(二)朗读《告别》《榕树》1、学生朗读。
提问:你觉得这两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学生讨论、交流:应该读得舒缓、深情。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讨论。
明确:《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
《榕树》中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
因此,《告别》一诗要能读出依依不舍之情,《榕树》一诗能读出思念之情,语调平缓,语速稍慢。
(2)集体有感情朗读《告别》、《榕树》(三)诵读、品味全诗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告别》、《榕树》两首诗。
2、《告别》一诗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而《榕树》一诗则表现了对故乡、对妈妈的思念之情。
请诗中找出能表现这情感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朗读、交流。
例如:①“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
朗读要读出那种不舍之情,因此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朗读。
②“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诗人用儿童的心理,让那孩子变成清风,变成“涟漪”,变成清风是为了抚摸妈妈,变成涟漪是为了妈妈。
此处对妈妈的那份不舍,全通过作者的想象表现出来了,而朗读时除了注意语调、语速外,还可对一些字词作重读处理,如“抚摸”、“吻了又吻”等。
学生朗读。
③“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
同上面一句一样,此处对妈妈的那份不舍,也是通过作者的想象表现出来了,而朗读时除了注意语调、语速外,也可对一些字词作重读处理,如“微语”、“笑声”、“闪进”等。
学生朗读。
④“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祖”的意思。
这里表现的是对故乡的难以忘怀,那份思念,因此在朗读时同样需要在语调上放低,语速上放缓。
学生朗读。
⑤“他想做风,吹过你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诗人把那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鸟儿”“鸭”,与那“榕树”须臾不离,表达了对“榕树”的依恋之情。
这里与“榕树”的依恋之情更加浓郁,因此更应包含那份深情朗读。
学生朗读。
3、集体有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三)学习小结:这三首诗表现了母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真情,《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告别》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培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这三首诗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
作者用充满童真和童心的眼光和笔触向我们描绘了纯真、快乐的童年生活。
(三)比较阅读:冰心和泰戈尔的《纸船》1、朗读全诗。
2、比较异同: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不同点:①冰心的《纸船》是诗歌,泰戈尔的《纸船》是散文诗。
②两者表达的情感稍有不同,冰心的纸船承载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泰戈尔的纸船承载的是一个孤寂儿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梦幻般的希望。
(2)相同点:①两首《纸船》都从虔诚的纸船写起,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是叠纸船;泰戈尔“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是放纸船。
“从不”与“每天”,一样的心意诚挚。
②两首《纸船》都写了梦,泰戈尔是直接写我“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梦中有梦,非常别致;冰心是转换视角写“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遥想纸船进入母亲梦中,设想奇特。
3、朗读全诗。
(四)布置作业:1、诵读《泰戈尔诗三首》。
2、阅读泰戈尔其他诗作,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第一次的茉莉花》等。